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血液病實驗診斷中最常用的方法

血液病實驗診斷中最常用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2 19:35:20

1. 白血病就那幾種類型,怎麼診斷

診斷標准:
1.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1)細胞形態學分型
①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細胞(Ⅰ+Ⅱ型)≥90%(非紅系細胞),早幼粒細胞很少,中性粒細胞以下階段不見或罕見。
②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分為二型: 1) M2a:骨髓中原粒細胞(Ⅰ+Ⅱ型)>30%, <90%(非紅系細胞),單核細胞<20%,早幼粒細胞以下階段>10%.2) M2b:骨髓中異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多,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顯的核漿發育不平衡,此類細胞>30%。
③急性顆粒增多的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骨髓中以顆粒增多的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30%(非紅系細胞),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漿中有大小不等的顆粒。可分為二亞型: 1)粗顆粒型(M3a):嗜苯胺藍顆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2)細顆粒型(M3b):嗜苯胺藍顆粒密集而細小。
④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M4):依原粒和單核細胞系形態不同,可包括以下四種亞型:1) M4a:原始和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原幼單和單核細胞>20%(非紅系細胞)。 2) M4b: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始和早幼粒細胞>20%(非紅系細胞)。3) M4c:原始細胞既具粒系,又具單核細胞系形態特徵者>30%.4) M4EO:除上述特點外,有嗜酸性顆粒粗大而圓,著色較深的嗜酸性顆粒細胞,佔5%~30%。
⑤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 :分為以下二亞型: 1)未分化型(M5a) :骨髓中原始單核細胞(Ⅰ+Ⅱ型)(非紅系細胞)≥80%.2)部分分化型(M5b) :骨髓中原始或幼稚細胞≥30%(非紅系細胞),原單核細胞(Ⅰ+Ⅱ型)<80%。
⑥紅白血病(M6):骨髓中紅細胞>50%,且常有形態異常原粒細胞(Ⅰ+Ⅱ型)(或原始十幼單核細胞)>30%;血片中原粒(Ⅰ+Ⅱ型)(或原單)細胞>5%,骨髓非紅系中原粒細胞(或原始十幼單核細胞)>20%。
⑦巨核細胞白血病(M7) : 1)未分化型:外周血有原巨核(小巨核)細胞,骨髓中原巨核細胞>30%.原巨核細胞有組化電鏡或單克隆抗體證實;骨髓造血細胞少時往往干抽,活檢有原始和巨核細胞增多,網狀纖維增加。 2)分化型:骨髓及外周血中以單圓核和多圓核病態巨核為主。
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診斷標准
(1)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細胞形
態學分型:
①第一型(L1):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以小細胞(直徑可大至正常小淋巴細胞約12μm)為主;核圓形,偶有凹及折疊,染色質較粗,結構較一致,核仁小而少,不清楚,胞漿少,輕度或中度嗜鹼。過氧化物酶或蘇丹黑染色陽性;原始細胞一般不超過3%.
②第二型(L2):原始或幼稚細胞以大細胞(直徑可大至正常小淋巴細胞的2倍以上,> 12μm)為主,核形不規則,凹或折疊常見,染色質較疏鬆,結構不一致,核仁較清楚,一個或多個,胞漿量常較多,有些細胞深染。
③第三型(L3):似Burkitt型:原始或幼稚淋巴細胞大小較一致,以大細胞為主;核形較規則,染色質較均勻細點狀,核仁明顯,一個或多個,呈小泡狀,胞漿量較多,深藍色,空泡常明顯呈蜂窩狀。
(2)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免疫學分型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按免疫分型可分為T細胞型與非T細胞型。非T細胞型又分為普通型(CALL)、前前B細胞型(Pre Pre B- ALL)與B細胞型(B-ALL)。國外也有人將其分為 Ⅰ、Ⅱ、Ⅲ、Ⅳ、Ⅴ、Ⅵ型(或A、B、C、D、E、F型),T細胞分為Ⅰ、Ⅱ、Ⅲ(也有分為Ⅰ~ Ⅵ型者)。
3.低增生性白血病診斷標准
(1) 臨床上一般肝、脾、淋巴結不腫大。
(2)實驗室檢查:①外周血常呈全,血細胞減少,遇見原始細胞。②骨髓檢查2次以上。不同部位骨髓增生減低,有核細胞減少,但原始細胞在30%以上。③骨髓活體組織檢查證實為本病。
4.成人T細胞白血病診斷標准
(1) 臨床表現 ①發生於成年人。②有表淺淋巴結腫大,無縱隔或胸腺腫瘤。
(2)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多形核淋巴細胞(花細胞)佔10%以上;屬T細胞型,有成熟T細胞表面標志,表現為T輔助細胞,功能為抑制或誘導。
診 斷:本病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發病急驟的特點,主要症狀為發熱、出血、貧血及胸骨壓痛,肝、脾、淋巴結腫大體征。結合血象及骨髓穿刺報告: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極度活躍,有核紅細胞佔全部有核細胞50%以下,原始細胞等於或大於30%,可診斷為急性白血病。
病 史:1.起病急驟 多數患者以發熱、進行性貧血、出血或骨關節疼痛為特點。少數病例起病稍緩,往往以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 虛熱等表現。一旦症狀明顯,病情急轉直下,則表現與發病急驟相同的特點。

2. 血常規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血細胞檢驗是指對血液中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GB)及相關數據的計數檢測分析,也稱血常規檢驗。血常規檢驗不僅是診斷各種血液病的主要依據,而且對其它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也可提供許多重要信息,是臨床醫學檢驗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血常規檢驗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過顯微鏡人工鏡檢,隨著基礎醫學的發展,高科學技術的應用,血液細胞分析儀已成為取代鏡檢進行血常規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帶分類的血液分析儀。

無論是鏡檢、還是使用血液分析儀,要獲得血常規檢驗的穩定可靠、准確的數據,防止臨床診療人出錯誤的判斷,實驗室檢驗要充分考慮影響血常規檢驗中的多種影響因素,並嚴格加以控制:
一.標本的採集

為了取得准確、可靠的檢驗結果,必須取得高質量的標本。高質量的標本是高質量檢驗的第一步。保證血液標本中各項細胞的完整形態是作為血常規檢驗用的高質量的標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細胞檢驗標本的制備分為採集和抗凝2個步驟。

1.標本的採集

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規檢驗標本,最常用的途徑是靜脈采血和末梢毛細血管采血。各類文獻均表明,靜脈血血樣是最可靠的標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細血管血樣中與靜脈血差異最小且較為穩定的血樣。有研究表明,與靜脈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確性和可重復性仍然較差:白細胞計數明顯高(+8%)而血小板計數明顯低(-9%)。因此,絕大多數專家建議:血常規檢驗特別是應用血液分析儀時,應使用靜脈血。

2.標本的抗凝

用於血常規檢驗的血樣必須經抗凝劑抗凝處理,在目前的眾多抗凝劑中,EDTA鹽(EDTA-Na2,EDTA-K2,EDTA-K3)是對白細胞形態和血小板影響相對較小的抗凝劑,最適合用於血常規檢驗。除采血因素的影響(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數情況下,血樣的質量取決於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血液比例過高時,由於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中出現微凝血塊的可能性增加,在用於血細胞分析儀時,微凝血塊可能阻塞儀器,同時影響一些檢驗指標。血液比例過低,抗凝劑相對過剩,對檢驗指標會造成嚴重影響。血液經EDTA抗凝後,白細胞的形態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和時間及EDTA濃度有關。EDTA的最佳濃度(與血液比)為1.5mg/ml,如果血樣少,EDTA的濃度達到2.5mg/ml,中性粒細胞腫脹、分葉消失,血小板腫脹、崩解、產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這些改變都會使血常規檢驗和血細胞計數得出錯誤結果。 這一點在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時尤為重要。

靜脈血和末梢血均可經抗凝劑抗凝成全血標本(標本中不含稀釋液,或對標本造成的稀釋的影響極小),顯而易見,末梢血抗凝標本要達到合適的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多數專家建議,在制備全血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多數專家建議,在制備全血標本時,應使用定量的含EDTA鹽的真空采血管採集靜脈血。

無論鏡檢,或是使用血液細胞分析儀,由於絕大多數的對標本稀釋的稀釋液中含有抗凝劑,在一定量的稀釋液中可直接加入微量靜脈血或末梢血液(10-40�0�8l)即可制備成通常所說的預稀釋標本。多數情況下,預稀釋標本的制備適用於末梢血的血樣。

3. 診斷性試驗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什麼隨機對照試驗

診斷性試驗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A.隨機對照試驗B.病例對照研究C.隊列研究D.橫斷面研究E.病例報告
根據診斷性試驗的研究方法,這是一種隊列研究,因此應該選C。在臨床上進行診斷性研究時會將病人分為「有研究疾病」和「無研究疾病」兩組,觀察者在並不知曉的情況下來採集數據和分析結果,這很符合隊列研究的定義。

4. 病理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是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

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

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4)血液病實驗診斷中最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病理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明顯地在對疾病的研究和診斷上。臨床醫學除運用各種臨床診察、檢驗、治療等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治外,往往還必須藉助於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屍體剖檢以及動物實驗等來對疾病進行觀察研究,提高臨床工作的水平。

病理學則除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病理學)外,也必須密切聯系臨床,直接從患病機體去研究疾病,否則也不利於病理學本身的發展。

病理學長期以來被形象地喻為「橋梁學科」,這充分表明了它在醫學中,特別是在臨床醫學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理由主要是由病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5. 什麼是血液常規檢查

當人們去醫院看病時,一般醫生都會讓病人先去做血液常規檢查。檢驗師用針輕輕地刺破病人手指的前端,將一滴血液吸入細管後,藉助顯微鏡,病人血液中的最基本變化就會呈現在醫生眼前。醫生通過病人的血液常規檢驗,就可對一些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做出大致的判斷。如是否貧血、是否存在感染、是否能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等。所謂血液常規檢查,主要就是觀察血液中各種細胞成分的狀況,它一般包括血紅蛋白的含量、紅細胞數目、白細胞數目、不同類型白細胞的分類情況以及血小板的數目。

19世紀下半葉,隨著復式顯微鏡製造技術的改進,醫學家在血液細胞成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多成果,例如對單位容積中的血細胞進行計數,對各種白細胞進行分類。這些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疾病診斷學的進步。20世紀初,加拿大醫生溫特羅伯發明了血球容積計,使得對紅細胞的形態學的實際觀察成為可能,他還是著名的引臨床血液學》前六版(1942~1968)的作者,加拿大和美國都將他視為20世紀血液學之父。

6. 常見血液病分類有哪些

血液病是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凝血機制的病理變化為其主要表現特徵的各種疾病;傳統上將血液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機制本身的異常;繼發性血液病則指人體其他各個系統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學異常。當然這種分類也不是絕對的。

血液病都有哪些?血液病是怎樣分類的?
1、紅細胞疾病,如各種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症等。
2、粒細胞疾病,如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症,中性粒細胞分葉功能不全及類白血病反應等。
3、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疾病,如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症、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4、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疾病,如各類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
5、造血幹細胞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骨髓纖維化)等。
6、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如血管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礙、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以及血栓性疾病等。

血液病具有許多與其他疾病不同的特點,這是由血液和造血組織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由於血液以液體狀態存在,周流全身,所以血液病的表現多為全身性;同時由於血液是執行不同生理功能的血細胞和血漿成份的綜合體,並且與造血組織共同構造一完整的動態平衡系統,所以血液病的症狀與體征多種多樣。

1、血液病代表性的症狀與體征往往缺乏特異性:血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受累血細胞或血漿成份功能障礙所致,如貧血、出血、發熱、容易感染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這些症狀同時出現,常提示血液病,但許多其他疾病也可出現上述表現,因此血液病在非專業科室很容易誤診或漏診。一般而言,其他疾病誤診為血液病機會較小
,因為一旦懷疑血液病,通過血象或骨髓象檢查很容易確診;血液病漏診或誤診為其他疾病則很多見,尤其是患者第一次就診不在血液科時,臨床上經常見到以骨關節為突出表現的急性白血病被誤診為關節炎,腰背疼痛為主要的多發性骨髓瘤被誤診為腰椎骨質增生或骨質疏鬆等。

2、實驗室檢查在血液病診斷中佔有突出地位:多數情況下確定診斷要依賴於實驗室方面的檢查,如白血病、再生障礙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多發性骨髓瘤等通過血象和骨髓象檢查即可確診,骨髓纖維化須骨髓活檢確診;有些血液病的基本病變在亞細胞或分子水平如各種遺傳性紅細胞酶缺陷、血紅蛋白病及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需要特殊實驗室檢查才能作出診斷。因此,疑診血液病者應到血液專科就診。
3、繼發性血液學異常比原發性血液病更多見,幾乎全身所有器官和組織的病變都可引起血象的改變,甚至有些還可引起嚴重或持久的血象異常,酷似原發性血液病,例如慢性炎症、慢性感染、惡性腫瘤、內分泌病可引起頑固性貧血;慢性心肺疾病、某些腎臟疾患、少數分泌紅細胞生成素的腫瘤可引起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各種感染、中毒、惡性腫瘤等可以繼發類白血病反應(外周血白細胞增高並出現原始或幼稚細胞,類似白血病血象);急性感染、惡性腫瘤、血管疾患、組織大量損傷可誘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應通過詳細詢問病史、細致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將其與原發血液病鑒別開來。

7. 怎樣判斷得了血液病

【臨床表現】

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驟或緩慢,兒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驟。常見的首發症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起病緩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漸進展。此類病人多以進行性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勞累後心慌氣短,食慾缺乏,體重減輕或不明原因發熱等為首發症狀。此外,少數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齒齦腫脹、心包積液、雙下肢截癱等為首發症狀起病。
2、 發熱和感染
A、 發熱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發生再疾病的不同階段並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峽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感染嚴重者還可發生敗血症、膿毒血症等。
B、 感染的病原體以細菌多見,在發病初期,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病毒感染雖較少見但常較凶險,巨細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並發肺炎,須注意。
3、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臟大出血。女性月經過多也較常見並可是首發症狀。AML的M3和M5亞型出血更嚴重,尤其是M3病人易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和顱內出血而死亡。
4、 貧血 早期即可出現,少數病例可在確診前數月或數年先出現難治性貧血,以後在發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下肢浮腫等症狀。貧血可見於各類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見老年AML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貧血為首發症狀。
5、 白血病細胞浸潤體征
A、 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
B、 神經系統:主要病變為出血和白血病浸潤
C、 骨與關節:骨與關節疼痛是白血病的重要症狀之一,ALL多見。
D、 皮膚;可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皮膚損害二種,前者表現為斑丘疹、膿皰、腫塊、結節、紅皮病、剝脫性皮炎等,多見於成人單核細胞白血病,後者則多表現為皮膚瘀斑、斑點等。
E、 口腔:齒齦腫脹、出血、白血病浸潤多見於AML-M5,嚴重者整個齒齦可極度增生,腫脹如海綿樣、表面破潰易出血。
F、 心臟:大多數表現為心肌白血病浸潤,出血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積液等。
G、 腎臟:白血病有腎臟病變者高達40%以上。
H、 胃腸系統: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慾缺乏、腹脹、腹瀉等。
I、 肺及胸膜:主要浸潤肺泡壁和肺間隙,也可浸潤支氣管、胸膜、血管壁等。
J、 其他:子宮、卵巢、睾丸、前列腺等皆可被白細胞浸潤。女性病人常有陰道出血和月經周期紊亂。男性病人可有性慾減退。

【診斷標准】

1、 臨床症狀 急驟高熱,進行性貧血或顯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2、 體征 皮膚出血斑點,胸骨壓痛,淋巴結、肝脾腫大。
3、 實驗室:
A、血象 白細胞總是明顯增多(或減少),可出現原始或幼稚細胞。
B、骨髓象 骨髓有核紅細胞佔全部有核細胞50%以下,原始細胞≥30%,可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紅細胞≥50%,原始細胞占非紅系細胞的比例≥30%,可診斷為急性紅白血病。
鑒別診斷:
A、再生障礙性貧血;
B、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C、惡性組織細胞病;
D、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白血病十大症狀

●起病突然 白血病起病多急驟,病程短暫,尤以兒童和青年為多。
●發熱 急性白血病的首發症狀多為發熱,可表現為弛張熱、稽留熱、間歇熱或不規則熱,體溫在37.5~40℃或更高。時有冷感,但不寒戰。
●出血 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齦、皮下、眼底常見,也可有顱內、內耳及內臟出血。
●貧血 早期即可發生貧血,表現為面色?白、頭暈、心悸等。
●肝脾腫大 有50%的白血病病人會出現肝脾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肝脾腫大最為顯著。
●淋巴結 全身廣泛的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為多見,但急淋不如慢淋顯著。淺表淋巴結在頸、頜下、腋下、腹股溝等處,深部淋巴結在縱隔及內臟附近。腫大的淋巴結一般質地軟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無壓痛、無粘連。
●皮膚及黏膜病變 伴隨白血病的皮膚損害表現為結節、腫塊、斑丘疹等。黏膜損傷表現為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等處發生腫脹和潰瘍等。
●神經系統炎症 蛛網膜、腦膜等處可以發生白細胞浸潤,表現頗似腦瘤、腦膜炎等,患者會出現顱內壓增高、腦膜刺激、肢體癱瘓等症狀。
●骨骼及關節病變 病變浸潤骨骼及關節後,常發生骨骼及關節疼痛,表現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髖、膝關節等處出現隱痛、酸痛,偶有劇痛。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出現骨及關節壓痛。
●其他 白血病細胞可浸潤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統,以及眼眶、淚腺及眼底等,患者可出現肺部彌散性或結節性改變,同時伴有胸腔積液、消化功能紊亂、蛋白尿、血尿、閉經或月經量過多、眼球突出、視力減退等症狀。

8. 血液系統疾病常用檢查項目有哪些

1、血常規:

主要包括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血細胞大小分布。這是血液病的必查項目,也是血液病診治過程中需要經常追蹤的項目。

2、白細胞分類:

由技術人員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對白細胞分類。機器檢測時,白細胞形態在基本正常范圍時,結果才有參考價值,當血液中出現異常的細胞時,如原始細胞、異性淋巴細胞等,機器很難正確分類。因此當我們懷疑白細胞疾病時,要目測白細胞分類。

3、骨髓檢查:

抽取骨髓細胞或組織可進行形態學分析、細胞化學染色、染色體核型檢查、免疫學檢查、基因分析、幹細胞培養、電子顯微鏡檢查、病理組織檢查等。骨髓檢查是血液病的最重要檢驗方法之一。

(8)血液病實驗診斷中最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血液系統功能:

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

同時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賴血液運輸到肺、腎等處排泄,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血液的運輸功能主要是靠紅細胞來完成的。

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減少或質量下降,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血液這一運輸功能,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閱讀全文

與血液病實驗診斷中最常用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建各科內各種計算方法編制方法 瀏覽:574
葛藤蔓的種植方法 瀏覽:502
小米平板的照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89
毛囊增生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564
99999999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28
蔚來汽車倒車剎車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175
蝗蟲飛機的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948
預防治療近視的方法 瀏覽:59
瓷磚下面潮濕用什麼方法快速干 瀏覽:85
腦部淋巴瘤治療方法 瀏覽:840
增加現金流凈額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9
釣魚主線和竿的連接方法 瀏覽:365
蘭花茶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89
綠蘿快速長瀑布方法 瀏覽:134
基金盯盤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540
雅萌20n使用方法 瀏覽:590
23分之3x7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421
內痔坐浴的正確方法 瀏覽:478
一般哪裡有賣孔明燈的製作方法 瀏覽:42
職高二項式分布計算方法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