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腱炎的治療方法
跟腱炎指的是跟腱發生了炎症,通常來說,跟腱炎是在運動的過程中,小腿腓腸肌和跟腱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導致的,例如跑步、除此之外,突然增加鍛煉的強度以及頻率也是會引起跟腱炎的發生的,配合中醫膏葯調理是可以的。
跟腱炎的預防措施
1、運動前,做好熱身伸展運動。筋骨活動開,小腿肌肉綳得太緊或過於疲勞,那麼運動產生的沖擊力傳到跟腱,就有可能引起跟腱炎。
2、加強力量,重負荷小腿運動能夠讓跟腱承受更大的力量。身體強化,增強式訓練可以提高小腿和踝關節處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運動水平。伸展運動,小腿伸展運動可以提高肌腱的柔韌性。平衡能力,進行一些提高你身體平衡能力的運動,鍛煉你的身體感受能力。
3、挑選合適的鞋子,如果鞋子過大,人往往會彎曲腳趾摳住鞋底,這個動作會過度使用跖腱膜和相關組織,導致局部肌腱勞損,引發跟腱炎。
4、跑步距離增加過快、訓練過量,會給跟腱帶來更大的沖擊力。在進行身體鍛煉時,一定要循序漸進。
5、走跑場地太硬、跑鞋太硬等都有可能引發跟腱炎症。在鞋跟內加一層墊幫助減緩跟腱緊張。
2. 痛風如何降低尿酸
如何快速降低尿酸。
1、水
其實水是我們吃的最多的營養素,以至於我們說到營養的時候經常忘了水。尿酸是通過腎臟溶解在水裡排出來的,所以飲水量對排出尿酸作用巨大。建議高尿酸的朋友要多喝水,每天至少2000毫升以上,而且要分多次喝。
2、小蘇打。
小蘇打,又名碳酸氫鈉可以使鹼化尿液,促進尿酸排出。小蘇打加入水中,就成了蘇打水。注意是蘇打水,不是碳酸飲料,事實上碳酸飲料中的碳酸和糖分都會升高尿酸。小蘇打配合多喝水,效果幾天就看出來了。
3、蔬菜、水果、海藻類食物
大部分蔬菜、水果、海藻類食物嘌呤含量都比較少,同時鉀、鈉、鈣、鎂等呈鹼性的元素比較多,能促進尿酸排泄。每天保證1到2斤蔬菜,一個水果,對降低尿酸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只有少數蔬菜含嘌呤較高,如豌豆、黃豆、扁豆、菠菜、蘑菇、菜花等,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盡量少吃這些蔬菜。還有,強調一點,喝果汁會升高血尿酸水平,因為果汁富含果糖。一杯橙汁包含了三四個橙子的果糖,卻丟失了大部分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4、維生素C
很早就有研究發現,維生素C具有促進腎臟排出尿酸的作用。臨床上也發現,增加維生素C攝入可降低血尿酸水平。這也是多吃蔬菜水果能降低尿酸的原因之一。含維生素C較多的水果蔬菜包括:鮮棗、刺梨、酸棗、番石榴、獼猴桃、各種辣椒菜椒、大白菜等。也可以在醫生和營養師指導下服用適量的維生素C補充劑。
5、脫脂牛奶、酸奶
奶類本身的嘌呤含量低,不會增加尿酸負荷。牛奶中所含的酪蛋白、乳清蛋白具有促尿酸排泄作用,有研究表明,牛奶喝得越多血尿酸水平越低。但是全脂奶中脂肪含量較高,可能會提高痛風風險,所以建議高尿酸的盆友喝脫脂奶。同樣,脫脂酸奶也會降低痛風的發病風險。
6、少吃高嘌呤食物
高嘌呤食物包括:食動物內臟、含糖飲料、啤酒黃酒、紅肉、海鮮、豆製品。為了補充蛋白質,建議多喝牛奶,多吃雞蛋。另外碳酸飲料和甜點雖然嘌呤不高,但是會升高血尿酸。
對於那些不能吃呢?
少吃的:魚、內臟、肉湯、貝類、蝦蟹、芹菜、菜花、菠菜、扁豆、豌豆、蘑菇、辛辣、咖啡、啤酒、濃茶。
烹調方法多用煮、熬、蒸,少用煎、炸。
總結
尿酸與腎臟疾病關系密切。除尿酸結晶沉積導致腎小動脈和慢性間質炎症使腎損害加重以外,許多流行病學調查和動物研究顯示,尿酸可直接使腎小球進球小動脈發生微血管病變,導致慢性腎臟疾病,因此,即使血尿酸在正常范圍內,隨著尿酸水平的升高,腎功能下降也非常明顯,所以,高尿酸血症到一定程度,可以導致各種各樣的腎病,比如說:尿酸性腎病、糖尿病腎病、腎結石、急慢性腎衰、終末期腎病等等。如果腎臟糟糕到一定程度,那麼,如果你有錢的話,就等著排隊換一個別人的腎臟吧!
其實現在尿酸高和痛風已經不在只屬於高齡人,
這些有痛風的尿酸高的他們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愛喝酒,喝起酒不要命的。
那會有人問為啥有人喝酒多了沒事呢?尿酸也不高啊?
其實這個也要跟你的腎有關。
所以說量力而行。
3. 哪裡可以提供類風濕關節炎(RA)動物模型是用什麼方法造模的啊
威斯騰生物的信用很好的,我們這邊很多實驗都交給他做,動物模型是他們的拳頭產品,不過他們建議的是整體實驗外包,保證提供真實可靠的實驗結果。
4.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5. 治腱鞘炎的偏方
打丸療法
中華跌打丸一丸,泡入20毫升95%酒精中,塗抹患處,一日數次。
白酒療法
60度白酒一兩,放到小碗里.,用火點著,.趁著著火時,用手粘酒抹到患處,用力按摩.幾次就好了。沒有副作用,可多弄幾次。
透骨熏洗液
療法
用桂枝、紫蘇葉各15克
麻黃、紅花各88克
伸筋草20克
透骨草、鮮桑枝各30克
水煎至2000—3000毫升,倒入臉盆中,患部放在盆口上,上面覆蓋毛由熏蒸浸洗,每次30分鍾,每日2次,洗後用綳帶和瓦形硬紙殼固定。
生梔子療法
生梔子10克,生石膏30克,桃仁9克,紅花12克,土鱉蟲6克。共研為末,用75%酒精浸濕,1小時後加適量的蓖麻油調成糊狀備用。使用時將此葯膏塗於紗
布敷貼患處,用膠布固定即可,隔日換葯1次。一般1~2次可有明顯療效。如嫌麻煩可用成品
腱鞘舒筋貼
代替。
復方川草烏液
療法
用川烏、草烏各20克
川芎30克
川斷30克
當歸30克
艾葉20克
伸筋草30克
薄荷20克
威靈仙30克
青風藤30克將上葯加水3500毫升煎煮,開鍋後再煎15—20分鍾,然後蔣上葯液倒入盆內,先熏後浸洗,每次30分鍾,1日2次。也可將上葯裝入布袋內入鍋內加少量水煎煮,開鍋後15分鍾,將布袋拿出待溫和時置於患部熱敷,葯液可用紗布蘸洗患部,1日3次,每次15—20分鍾即可。5劑為1療程。
醋療法
把食醋放到一個容器里或者鍋里煮沸。然後倒入一個干凈的盆里,待溫度適宜後泡患處。
6. 實驗專用大鼠開口器和實驗大鼠開口器對於實驗的影響
經尿道植入導管建立感染性大鼠膀胱炎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
建立大鼠膀胱炎動物模型對研發各種生化葯.中草葯,對膀胱炎的治療,並觀察這些葯物的潛在不良反應意義深遠。本研究通過向雌性SD大鼠膀胱內植人異物+灌注大腸埃希菌液,製作感染性大鼠膀胱炎動物模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材料及實驗分組:雌性成年SD大鼠63隻,個體質量( 170士10)g,分籠飼養,自由飲水;隨機分為三組,每組21隻:實驗組(膀胱內植人異物+大腸埃希菌1次灌注).大腸埃希菌灌注組和生理鹽水灌注組。各組大鼠實驗開始時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膀胱灌注用DH5α大腸桿菌溶液(108-9CFU/100 ul)。
1.2動物模型製作:實驗組大鼠腹腔注射2%皮巴比妥鈉溶液(10%水合氯醛按0. 3 ml/100 g)0.3 ~收.52,4m的圓鼠固定,尿道口用70%乙醇和碘酊消毒,將直徑1.4 mm的圓頭軟質金屬導絲沾上無菌甘油後經尿道插人大鼠膀統內,再絲另一端套上長6 ~ 8 mm,直徑3 mm聚乙烯材料的導管,再套上推管,順著導絲用推管把導管推人膀胱並留置,拔出導絲,排空膀脆內尿液,針筒吸入0.5 ml大腸桿菌溶液由推管注人膀胱後,拔出推管結束。大腸埃希菌灌注組和生理鹽水灌注組在同樣的麻醉方法後.將無圖的選長分別注人管(PE50管)經尿道插入大鼠膀胱內;排空尿液後分別注入0. 5 ml大腸桿菌溶液和0.5 ml 生理鹽水,間nE術P樣方法重復操作一次,共3次,相同條件,自由飼養。
1.3觀察指標:12d後處死大鼠,切開腹腔,取出膀胱並剪開,實驗組觀察異物導管是否殘留,無菌棉拭子塗搽膀胱內壁作細菌培養,剪下部分膀胱組織,行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 ,做成病理切片,分別置於1陪夢肌員是否有下觀察膀胱黏膜固有層炎性細胞浸潤情況,膀胱肌層是否有異常病理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採用SPSS 17.0軟體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准差( 土s )表示,並採用F檢驗,計數資料採用率(%)表示,採用x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2.1造模結束時大鼠體重與死亡率比較:實驗結束時,各組大鼠無死亡發生,各組大鼠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有1例膀胱內導管自行排出。
2.2各組間常規病理切片比較:通過病理切片觀察,實驗組中18例出現感染性膀胱炎表現,可見黏膜明顯水腫、增厚,黏膜及基質內可見大量單核炎症細胞浸潤,有聚集成堆的現象,並可見毛細血管充血和出血;大腸埃希菌灌注組6例膀胱黏膜固有層有炎性細胞浸潤,病變程度比實驗組輕;生理鹽水組除3例固有層有炎性細胞輕度浸潤,其他膀胱黏膜上皮基本正常。實驗組膀胱炎發生18例,與大腸埃希菌灌注組(6例)及生理鹽水灌注組(3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2.3各組間大腸埃希菌培養結果的比較:實驗組膀胱內大腸埃希菌培養陽性16例,與大腸埃希菌灌注組(8例)及生理鹽水灌注組(1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目前國內外文獻報道製作大鼠膀胱炎動物模型分為無菌性和感染性兩種。常用的製作方法有腹腔注射.膀胱灌注及外科手術干預等,差別是葯物作用於整體與局部的區別,各種方法所建的膀胱炎模型各有優缺點。
腹腔注射方法通常用於製作無菌性膀胱炎動物模型。其操作簡單,以環磷醯胺溶液每3天向腹腔注射1次,建模成功率高,3次給葯後建模成功率為90% ,但大鼠狀態較差,建模後5d死亡率可達80% ,這與環磷醯胺對大鼠的全身毒性有關。腹腔注射經腹膜吸收,其代謝產物作用於膀胱及全身各器官,產生膀胱過度刺激,同時對其他器官也產生損害,可用於病理及膀胱動力病因學等方面的短期或離體研究。
膀胱灌注法可以建立無菌性或感染膀胱炎模型,過程略復雜,常用的灌注劑有環磷醯胺,硫酸魚精蛋白,大腸埃希菌等。麻醉後自大鼠尿道向膀胱內灌注葯物,麻醉期間葯物直接作用於膀胱組織,可使葯物在膀胱滯留以維持較高葯物濃度,對其他器官的影響少,但由於麻醉2~3 h後大鼠清醒自主排尿,排出大部分葯物,導致建模成功率較低(約50% )。
通過外科手術方式製作感染性膀胱炎模型一般有兩種:①切開腹腔暴露膀胱,根據實驗需要進一步切開膀胱或膀胱頸部縫合等,這種方式造模成功率100% ,但術後5~7d繼發感染大鼠死亡率可達70%1R;②經尿道介人方式建立感染性膀胱炎模型,韓國HeeYoun Kim等報道採取尿道置入橡皮片,用線縫合固定於陰道壁上,建立了尿道炎模型。日本學者Yuichi Kurosaka等將長2 cm螺旋狀聚乙烯管經尿道植人大鼠膀脆中建立感染性膀胱炎模型,但實驗中發現雌性大鼠尿道有2 cm長,直徑細且螺旋狀彎曲,植人操作非常困難且易損傷尿道,難以推廣。
本組實驗採取經尿道介入方法,在 Yuichi Kurosaka等基礎上進行改進,方法如下:通過大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鈉溶液0.3 ~0. 5 ml麻醉,將直徑1.4 mm的圓頭軟質金屬導絲沾上無菌甘油後經尿道插入大鼠膀胱內,導絲另一端套上長6 ~8 mm、直徑2 mm聚乙烯材料的導管,再套上推管(直徑3 mm),順著導絲用推管把導管推入膀胱並留置,拔出導絲,排空膀胱內尿液,針筒吸入0.5 ml大腸桿菌溶液由推管注人膀胱後拔出推管,完成造模過程。
本實驗21例雌性大鼠通過尿道向膀胱內植人導管,操作過程簡單,造模後無大鼠死亡發生,術後12d處死大鼠,病理切片檢查發生膀胱炎18例,發生率達到85.7%,與大腸埃希菌灌注組成功6例及生理鹽水灌注組成功3例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o1) ;1例未發生膀胱炎是因為導管排出,另2例原因不詳。
分析發生感染性膀胱炎機理如下;經尿道注入的大腸桿菌黏附導管表面,形成一個持續感染灶——菌斑,由於導管在膀胱內活動刺激損傷膀胱黏膜,產生了感染性膀胱炎模型。
本實驗造模時植人導管過程簡便,只需大腸桿菌液一次注入就能達到較高的成功率,通過本實驗,為批量製作提供了一種簡單、可行性高的感染性膀胱炎動物模型的實驗方法。
7. 搔刮損傷血管內膜法和球囊內皮剝脫法的操作和工具
1 體外血栓形成法
1.1 混合血栓形成法 即取動物自身血自然凝固形成血栓。此法製作簡單,且可根據需要製成合適大小和形狀,以栓塞特定部位。如建立大鼠冠狀動脈微栓塞模型〔1〕,取大鼠自身尾靜脈血凝固成血栓,玻璃研磨器研磨5分鍾,使之成為較均勻顆粒狀懸液備用。大鼠麻醉後,取仰卧位,術區備皮消毒,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取第2肋間水平橫切口,剪斷胸骨,切開心包,暴露主動脈根部, 鉗夾升主動脈,同時使用直徑0.5mm細針刺入主動脈根部注入血栓微粒,10s後松開鉗夾的升主動脈,以栓塞微動脈。由於血栓來源自身,且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紅細胞等,符合冠脈微栓塞時病理生理改變。
1.2 白色血栓形成法 取動物自身血,常溫下離心,後取上層血漿加入凝血酶,凝固成白色血栓。此血栓主要成分為纖維蛋白和血小板。人類缺血性腦梗死多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形成的白色血栓栓塞所致,施海濱等〔2〕用介入技術建立犬急性腦栓塞模型適用於影像診斷和溶栓治療的研究: 抽取犬自體靜脈血,常溫下以4000轉/min離心10min後,取出上層血漿1ml,加入凝血酶100U混勻並注入尖端縮細的玻璃試管中(縮細部分內徑1.0mm,長5cm),凝固後取出,置入生理鹽水中反復漂洗,剪成長為5~8mm的血栓條,再透視下將導管經股動脈插至頸內動脈,注入血栓條,即可形成腦栓塞。此法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易存活,栓塞可靠的優點,可用於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及溶栓治療研究。
2 體內血栓形成法
2.1 機械性損傷法 機械損傷血管內膜後,使內皮下細胞外基質裸露,促使血小板與膠原接觸而被激活和黏附,啟動凝血過程,導致血栓形成。根據機械損傷方法的不同又可再分為搔刮損傷血管內膜法〔3〕和球囊內皮剝脫法〔4〕通常採用家兔,麻醉後分離股動脈,然後用微型刮匙搔刮血管內膜或用球囊剝脫血管內皮,成功率達100%,操作簡便易行。
2.2 電流損傷法 利用電刺激,破壞局部血管,使血管內膜損傷,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從而形成血栓。可根據需要建立冠狀動脈,頸總動脈〔5〕,髂動脈〔6〕等部位的血栓形成模型。
2.1.1 冠狀動脈內直流電刺激法 家犬分離冠狀動脈左旋支,放入電磁流量儀探頭記錄血流量。於電磁流量儀探頭遠端將正電極穿過左旋支管壁作刺激電極,負電極縫在胸部皮下,以形成迴路。用100uA直流電刺激300min〔7〕,即形成血栓。另外,血栓形成時,由於血流量的減少,冠狀動脈血流會出現反應性的增加,而影響血栓的形成,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可在電極刺激部位放置一縮窄器〔8〕,此時刺激時間可大大縮短。
2.1.2 冠狀動脈外直流電刺激法〔9〕家犬分離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剪一塑料片置於游離的冠狀動脈下方,將雙型刺激電極置於塑料片上,直流電0~5mA范圍內可調,當刺激部位冠狀動脈外膜呈黃褐色並失去彈性及遠端冠脈充盈狀態消失後既停止刺激。此方法和冠狀動脈內直流電刺激法一樣,所形成的血栓與人類動脈血栓形態結構類似,其主要成分為血小板,白細胞等。該方法是國內外常用的冠狀動脈血栓形成方法。冠狀動脈外電刺激比冠狀動脈內電刺激法血栓形成耗時短,並保持了動脈管壁的完整,其關鍵是刺激電量的選擇。
2.3 動脈異物法 動脈管腔狹窄形成湍流以及異物的誘導,均可激活血小板,使其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加,血小板黏附於受損內膜下的膠原和異物,激活凝血途徑形成血栓。犬麻醉後, 穿刺左頸總動脈,在導絲引導下,將固定有銅網圈的球囊送到左前降支中段,擴張球囊,將網圈固定在冠狀動脈內膜上,退出球囊,即可誘發血栓形成。本法除直接影響血小板功能外,銅網圈的植入也可能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加速血栓形成,對研究抗冠狀動脈血栓形成所致心肌梗死和葯理學的研究及溶栓治療是一種有價值的模型〔10〕。
2.4 結扎法 該法常用於制備下腔靜脈血栓模型,靜脈結扎後,引起局部血流淤滯,低氧,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啟動凝血過程,而致靜脈血栓形成。分離大鼠下腔靜脈,結紮下腔靜脈2~6h後於結扎線下方剖開管腔,取出血栓稱重。犬手術顯露雙側股靜脈,在其近,遠端分別結扎,持續48h,可造成犬股靜脈血栓。該法所形成血栓為紅色血栓,是簡單易行的靜脈血栓模型〔1112〕。
2.5 光化學法 本法系將光敏物質引入機體後在特定波長光線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單線態氧等活性氧,繼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起白細胞附壁,激發血小板黏附,聚集而形成血栓。光化學法誘導血栓形成常用的光敏物質有熒光素鈉,血卟啉,二碘曙紅,伊文思藍等,用於照射的光源為單色綠光,濾去紫外光的汞燈,He-Ne激光等〔13〕。光化學法誘導腸系膜微循環栓塞時〔14〕, 由大鼠尾靜脈注入血卟啉,10min後進行腸系膜微循環觀察,選擇直徑為40~50um的細靜脈,作為血栓形成的靶血管,用落射熒光顯微鏡100W汞燈作光源經紫外濾光片(波長為455nm), 光斑直徑為200um,照射在靶血管上以形成血栓。利用熒光顯微鏡自身配置的光源,照明簡便,光照強度,照射區域的大小等易掌握,可控性強;梗塞形成過程與人類血管內血栓形成的病理過程相似。微血栓形成的全過程可直接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並可通過計算機圖像採集系統讀入,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進行分析,定量計算血栓大小,對研究血栓形成過程及定量評價抗血小板聚集葯物的效果是十分有用的。
2.6 化學葯物致血栓形成法
2.6.1 月桂酸鈉 其原理是利用化學物質損傷血管內膜,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和促進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形成閉塞性血栓。
2.6.1.1 月桂酸鈉所致大腦微動脈血栓形成 大鼠麻醉後,分離一側頸動脈系統,月桂酸鹽分兩次分別經頸外動脈及頸總動脈插管緩慢注入頸內動脈,造成大腦微動脈血管內皮損傷而致血栓形成。該模型無須開顱,創傷小,操作簡便,因手術操作而導致的死亡率幾乎為零,血管內皮的損害及緊接著血栓的梗阻都是有選擇性的發生在MAC的一些小分支,MAC內皮無損傷或血栓形成,特異性較高,且大腦梗死范圍及行為學改變較恆定,所形成血栓主要成分為纖維蛋白〔15〕。
2.6.1.2 月桂酸鈉所致冠狀動脈微血栓形成 大鼠麻醉後,氣管切開,插管連接呼吸機,左前外側中心切口進胸,分離主動脈並用血管夾夾閉主動脈後,迅速以微量注射器從心尖部直接向左心室注入月桂酸鈉, 血管夾夾閉10s後松開,從而導致冠狀動脈微血栓形成〔16〕。此法能很好的模擬由於內皮損傷,繼發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炎症反應形成微血栓這一病理生理過程。
2.6.2 角叉菜膠致大鼠尾動脈血栓形成 大鼠皮下注射角叉菜膠,此後多數動物尾尖部在3~14出現暗紅色血栓形成區,並逐漸向尾根部擴大,48~72經發紺變為黑色,隨後干細脫落。該方法病理學檢查可見病變區較大血管呈炎性改變伴有混合性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發生在尾部,界限明顯,可從體表測量血栓形成的范圍和程度,可利用該模型檢測多種葯物的抗栓效應。但需注意保證溫度等實驗條件的一致性。角叉菜膠常被用作致炎因子,它所誘發的大鼠尾動脈血栓形成與血管內炎症密切相關,此外角叉菜膠在體外能引起血小板聚集〔17〕。
2.6.3 氯化鐵(FeCl3)致頸總動脈和血栓形成 大鼠麻醉後,暴露頸總動脈,將吸有FeCl3溶液的濾紙片包裹動脈〔28〕;或將吸有FeCl3溶液的小片定量濾紙敷在上,以損傷局部血管壁形成血栓〔29〕。該模型血栓的形成為混合性血栓,主要成分為血小板,紅細胞和纖維蛋白。並且血栓形成部位固定,既可評價溶栓因子又可檢驗抗栓因子,為研究抗栓葯物提供了較好的方法。
2.6.4 胰蛋白酶致頸總動脈血栓形成 家兔麻醉後分離一側頸總動脈,用顯微外科動脈夾夾住近心端和遠心端,兩端分別插入針頭,經近心端針頭用輸液泵勻速灌注胰蛋白酶,隨後以相同速度灌注0.9%氯化鈉溶液沖洗,灌注液經遠心端排出該模型所致血栓富含血小板和纖維蛋白,類似於臨床血栓形成〔20〕。
2.6.5 高分子右旋糖苷致DIC形成 高分子右旋糖酐具有高粘,高聚作用,使血粘度高,血細胞聚集增多,導致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動物模型的復制採用10%高分子右旋糖酐。可引起心臟,腸系膜的微栓塞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1〕。
3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模型的建立
3.1 兔腦粉懸液復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兔腦浸液的制備:將家兔放血處死,去處兔腦,去凈附著的血管和腦膜,用自來水緩緩沖洗後再用紗布及濾紙吸干,置研缽中加入丙酮,將腦組織研磨壓碎,後將丙酮倒凈或過濾,反復更換丙酮,研磨6~7次,以去處水分及脂肪,直至腦質被搗成灰白色顆粒為止,最後將腦組織平鋪再濾紙上,置37℃溫箱中半小時,待丙酮蒸發,腦組織成粉末狀。用生理鹽水配製成2%兔腦粉懸液後從兔耳緣靜脈注入,形成DIC模型〔22〕。其原理是兔腦懸液富含組織因子,經靜脈注入後啟動外源性凝血途徑,從而導致DIC的發生〔23〕。
3.2 凝血酶建立兔急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方法採用凝血酶和氨基己酸靜脈滴注造成家兔急性模型。 氨基己酸能夠抑制網狀內皮系統對於凝血酶等活化了的凝血因子的消除作用,所以在造模中加用氨基己酸可輔助凝血酶造成體內血栓形成。用此種方法建立的DIC模型,用時短,效果明顯,成功率高〔24〕。
3.3 內毒素致DIC 內毒素通過損傷血管內皮,激活巨噬細胞,單核細胞而釋放組織因子,啟動凝血過程,形成DIC。用內毒素直接靜脈注射或小鼠腹腔注射即可形成DIC模型〔25〕,該法簡單快捷,是目前常用的建立DIC模型的方法。
通過製作動物模型,人們進行新的治療篩選和評估,為人類攻克血栓性疾病和DIC打下了堅實的實驗基礎。上述血栓形成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造模方法和原理各異,應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目的而選用合適的方法。
8. 動物學實驗的實驗動物常見的處理方法
一、編號
實驗動物常需要標記以示區別。編號的方法很多,根據動物的種類數量和觀察時間長短等因素來選擇合適的標記方法。
(一)掛牌法:將號碼烙壓在圓形或方形金屬牌上(最好用鋁或不銹鋼的,它可長期使用不生銹),或將號碼按實驗分組編號烙在栓動物頸部的皮帶上,將此頸圈固定在動物頸部。該法適用於狗等大型動物。
(二)打號法:用刺數鉗(又稱耳號鉗)將號碼打在動物耳朵上。打號前用蘸有酒精的棉球擦凈耳朵,用耳號鉗刺上號碼,然後在烙印部位用棉球蘸上溶在食醋里的黑墨水擦抹。該法適用於耳朵比較大的兔、狗等動物。
(三)針刺法:用七號或八號針頭蘸取少量碳素墨水,在耳部、前後肢以及尾部等處刺入皮下,在受刺部位留有一黑色標記。該法適用於大小鼠、豚鼠等。在實驗動物數量少的情況下,也可用於兔、狗等動物。
(四)化學葯品塗染動物被毛法:經常應用的塗染化學葯品有
塗染紅色:0.5%中性紅或品紅溶液
塗染黃色:3-5%苦味酸溶液
塗染黑色:煤焦油的酒精溶液
根據實驗分組編號的需要,可用一種化學葯品塗染實驗動物動物背部被毛就可以。如果實驗動物數量較多,則可以選擇兩種染料。該方法對於實驗周期短的實驗動物較合適,時間長了染料易退掉;對於哺乳期的子畜也不適合,因母畜容易咬死子畜或把染料舔掉。
(五)剪毛法:該法適用於大、中型動物,如狗、兔等。方法是用剪毛刀在動物一側或背部剪出號碼,此法編號清楚可靠,但只適於短期觀察。
(六)打孔或剪缺口法:可用打孔機在兔耳一定位置打一小孔來表示一定的號碼。如用剪子剪缺口,應在剪後用滑石粉捻一下,以免癒合後看不出來。該法可以編至1~ 9999號,此種方法常在飼養大量動物時作為終身號採用。
二、分組
(一)分組的原則:進行動物實驗時,經常需要將選擇好的實驗動物按研究的需要分成若干組。動物分組應按隨機分配的原則,使每隻動物都有同等機會被分配到各個實驗組與對照組中去,以避免各組之間的差別,影響實驗結果,特別是進行准確的統計檢驗,必須在隨機分組的基礎上進行。
每組動物數量應按實驗周期長短、實驗類型及統計學要求而定。如果是慢性實驗或需要定期處死動物進行檢驗的實驗,就要求選較多的動物,以補足動物自然死亡和認為處死所喪失的數量,確保實驗結束時有合乎統計學要求的動物數量存在。
(二)建立對照組:分組時應建立對照組。1.自身對照組:是指實驗數據而言。實驗動物本身在實驗處理前、後兩個階段的各項相關數據就分別是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實驗結果,此法可排除生物間的個體差異。2.平行對照組:有正對照組和負對照組兩種。給實驗組動物某種處理,而給正對照組用同樣方法進行處理,但並不採用實驗所要求的葯物或手段,負對照組則不給任何處理。3.具體分組時,應避免人為因素, 隨機把所有的動物進行編號,然後令其雙數為A組(實驗組),單數為B組(對照組)即可或反之。如果要分若干個組時,應該用隨機數字表示進行完全隨機分組。 一、實驗動物的除毛
在動物實驗中,被毛有時會影響實驗操作與觀察,因此必須除去。除去被毛的方法有剪毛、拔毛、剃毛和脫毛等。
(一)剪毛法:剪毛法是將動物固定後,先用蘸有水的紗布把被毛浸濕,再用剪毛剪刀緊貼皮膚剪去被毛。不可用手提起被毛,以免剪破皮膚。剪下的毛應集中放在一容器內,防止到處飛揚。給狗、羊等動物采血或新生乳牛放血制備血清常用此法。
(二)拔毛法:拔毛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拔去被毛的方法。在兔耳緣靜脈注射或尾靜脈注射時常用此法。
(三)剃毛法:剃毛法是用剃毛刀剃去動物被毛的方法。如動物被毛較長,先要用剪刀將其剪短,再用刷子蘸溫肥皂水將剃毛部位浸透,然後再用剃毛刀除毛。本法適用於暴露外科手術區。
(四)脫毛法:脫毛法是用化學葯品脫去動物被毛的方法。首先將被毛剪短,然後用棉球蘸取脫毛劑,在所需部位塗一薄層,2~3分鍾後用溫水洗去脫落的被毛,用紗布擦乾,再塗一層油脂即可。
適用於狗等大動物的脫毛劑配方為:硫化鈉10g,生石灰15g,溶於100ml水中。
適用於兔、鼠等動物的脫毛劑的配方為:1. 硫化鈉3g,肥皂粉1g,澱粉7g,加適量水調成糊狀;2. 硫化鈉8g,澱粉7g,糖4g,甘油5g,硼砂1g,加水75ml;3. 硫化鈉8g溶於100ml水中。
二、實驗動物的給葯
在動物實驗中,為了觀察葯物對機體功能、代謝及形態引起的變化,常需要將葯物注入動物體內。給葯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可根據實驗目的、實驗動物種類和葯物劑型、劑量等情況確定。
(一)注射給葯法
1. 皮下注射注射時用左手拇指及食指輕輕捏起皮膚,右手持注射器將針頭刺入,固定後即可進行注射。一般小鼠在背部或前肢腋下,大鼠在背部或側下腹部;豚鼠在後大腿內側、背部等脂肪少的部位;兔在背部或耳根部注射;蛙可在脊背部淋巴囊注射;狗多在大腿外側注射,拔針時,輕按針孔片刻,防葯液逸出。
2. 皮內注射此法用於觀察皮膚血管的通透性變化或觀察皮內反應。 如將一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溶液、顏料或致炎物質、葯物等注入皮內,觀察其消失速度和局部血液循環變化,作為皮膚血管通透性觀察指標之一。方法是:將動物注射部位的毛剪去,消毒後,用皮試針頭緊貼皮膚皮層刺入皮內,然後使針頭向上挑起並再稍刺入,即可注射葯液。注射後可見皮膚表面鼓起一白色小皮丘。
3. 肌肉注射當給動物注射不溶於水而混懸於油或其他溶劑中的葯物時,常採用肌肉注射。肌肉注射一般選用肌肉發達、無大血管經過的部位,多選臀部。注射時針頭要垂直快速刺入肌肉,如無回血現象即可注射。給大、小鼠作肌肉注射時,選大腿外側肌肉進行注射。
4. 腹腔注射先將動物固定,腹部用酒精棉球擦試消毒,然後在左或右側腹部將針頭刺入皮下,沿皮下向前推進約0.5厘米,再使針頭與皮膚呈45 度角方向穿過腹肌刺入腹腔,此時有落空感,回抽無腸液、尿液後,緩緩推入葯液。此法大小鼠用的較多。
5. 靜脈注射是將葯液直接注射於靜脈管內,使其隨著血液分布全身,迅速奏效。但排泄較快,作用時間較短。
6. 淋巴囊注射蛙類常採用此法,其皮下有數個淋巴囊,注入葯物甚易吸收。腹部淋巴囊和頭部淋巴囊常作為蛙類給葯途徑。一般多選用腹部淋巴囊給葯。注射時將針頭從蛙大腿上端刺入,經大腿肌層入腹壁肌層,再進入腹壁皮下,即進入淋巴囊,然後注入葯液。
(二)經口給葯法
1. 口服法:把葯物放入飼料或溶於飲水中讓動物自動攝取。此法優點在於簡單方便,缺點是不能保證劑量准確。一般適用於對動物疾病的防治或某些葯物的毒性實驗,製造某些與食物有關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
2. 灌胃法:在急性實驗中,多採用灌胃法。此法劑量准確。灌胃法是用灌胃器將所應投給動物的葯灌到動物胃內。灌胃器由注射器和特殊的灌胃針構成。小鼠的灌胃針長約4~5cm,直徑為1mm,大鼠的灌胃針長約6~8cm,直徑約1.2mm。灌胃針的尖端焊有一小圓金屬球,金屬球為中空的。焊金屬球的目的是防止針頭刺入氣管或損傷消化道。針頭金屬球端彎曲成20°左右的角度,以適應口腔、食道的生理彎曲度走向。
(三)其它途徑給葯方法
1. 呼吸道給葯:呈粉塵、氣體及蒸氣或霧等狀態的葯物或毒氣,均需要通過動物呼吸道給葯。如實驗時給動物乙醚作吸入麻醉、用鋸末煙霧製作慢性氣管炎動物模型等,特別在毒理學實驗中應用更為廣泛。
2. 皮膚給葯:為了鑒定葯物或毒物經皮膚的吸收作用、局部作用、 致敏作用和光感作用等,均需採用經皮膚給葯方法。如兔和豚鼠常採用背部一定面積的皮膚脫毛後,將一定的葯液塗在皮膚上,葯液經皮膚吸收。
3. 脊髓腔內給葯:此法主要用於錐管麻醉或抽取腦脊液。
4. 腦內給葯:此法常用於微生物學動物實驗,將病原體等接種於被檢動物腦內,然後觀察接種後的各種變化。
5. 直腸內給葯:此種方法常用於動物麻醉。兔直腸內給葯時,常採用灌腸的膠皮管或用14號導尿管代替。
6. 關節腔內給葯:此法常用於關節炎的動物模型復制。
9. 骨膜炎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骨膜炎一般是因為外傷或過度運動而造成骨膜的炎症反應。在情況比較輕的時候可以給予活血化瘀,消炎,消腫止痛治療。可以用中葯骨膜骨方 醫-貼。可以配合遠紅外線,熱敷,電療等等。嚴重時最好的治療辦法是局部封閉治療。同時必須限制患肢的活動,減少炎症的進一步加重。如果在關節周圍,應該用彈力綳帶固定關節,限制關節周圍的活動。
10. 角叉菜膠的致炎作用
目的:觀察威靈仙總皂苷對角叉菜膠致炎大鼠足跖腫脹的影響,探討其抗炎作用機制。方法:以角叉萊膠致大鼠足跖腫脹為實驗模型,測定大鼠的足腫脹度,測定並比較各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lricoxide,NO)、溶茵酶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抗超氧陰離子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nmtase,SOD)的活力。結果:威靈仙總皂苷100mg/kg能夠顯著抑制大鼠足腫脹度,威靈仙總皂苷100,50mg/kg能夠顯著降低致炎大鼠血清NO、溶菌酶和MDA含量,升高抗超氧陰離子自由基、SOD活力,並能抑制NOS的活力。結論:威靈仙總皂苷的抗炎作用與其調節血清炎性遞質的平衡相關。
關鍵詞: 自身免疫性疾病 , 威靈仙總皂苷 , 角叉菜膠 , 抗炎
角叉菜膠(Carrageenan或Carra-geenin)為目前國內外廣為應用的急性炎症模型的良好致炎劑.以往國內使用的角叉菜膠皆為國外產品.為填補空白,遼寧省葯物研究所研製並生產了本品.我們對其致炎作用進行了實驗研究. 實驗材料 角叉菜膠 遼寧省葯物研究所產品是從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中提取的淺黃色粉末;英國產品是從Cho-ndrus crispis中提取的淺黃色粉末(BDH Chemicals Ltd poole Englandprod 38100,9045340,C2509);日本產品λ-Carrageenin(日本和光純葯工業株式會社生產)亦為淺黃色粉末.
觀察電針對角叉菜膠致炎大鼠的抗炎效應及其對環氧合酶(COX)蛋白表達的干預作用,以探討電針抗急性炎症作用及其部分機理.方法:大鼠右後足跖皮下注射2%角叉菜膠誘導急性炎症模型,分別採用電針,消炎痛和羅非昔布治療.採用毛細管放大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別檢測足跖腫脹度,血清PGE2含量和足爪炎症組織及脾臟組織COX-1/-2蛋白表達水平.結果:電針可有效抑制角叉菜膠致炎大鼠足跖腫脹,尤以造模後3 h最為顯著;與模型對照組比較,電針可有效降低血清中的PGE2含量;電針對環氧合酶蛋白表達無顯著影響.結論:電針對角叉菜膠致炎大鼠急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應,並通過抑制血清中PGE2含量控制炎症進一步的發展.在急性炎症過程中,電針尚未對環氧合酶蛋白表達起干預作用,其具體的抗炎機制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