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更過無錫縣寄懷范參政尤侍郎詩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五更過無錫縣,寄懷范參政尤侍郎》
年代:宋 作者: 楊萬里
蘇州欲見石湖老,到得蘇州發更了。
錫山欲見尤梁溪,過卻錫山元不知。
起來靈岩在何許,回首惠山亦無處。
又生萬事不可期,快然卻向常州去。
Ⅱ 《石灰吟》這首詩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石灰吟》運用了比喻的表現手法。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於謙的代表作品,於謙用石灰自比,表達了自己堅貞不屈和心懷天下的高尚情操以及思想感情。
《石灰吟》原文為: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在這首詩中,作者將高潔的人品和傑出的人才比作石灰。高潔的人品就像石灰一樣,要經歷無數的磨礪和擊打才能顯露出它本來的真面目。而傑出的人才要為正義而獻身,哪怕「粉身碎骨」,也要證明道義的不朽和道德的清白。
全文通俗易懂,意象新穎,詩風雄健,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水準。
(2)寄懷的正確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於謙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奉命保衛北京,擊敗了企圖滅亡明朝的瓦剌軍隊,保護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最後,於謙被政敵冤枉,慘遭殺害。他死後,家裡一貧如洗。人民敬佩他的道德情操,千百年來,他的《石灰吟》經久不衰,為後人傳頌。
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修辭手法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此詩抒寫對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詩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全詩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用筆極為簡練,以竹塢、亭檻、流水、枯荷等極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絕妙的意境,並且把作者對崔雍、崔袞兩兄弟喪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詩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傳遞出來。
作品原文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⑴
竹塢無塵水檻清⑵,相思迢遞隔重城⑶。
秋陰不散霜飛晚⑷,留得枯荷聽雨聲⑸。[1]
2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崔雍、崔袞:崔戎的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
⑵竹塢(wù):叢竹掩映的池邊高地。水檻(jiàn):指臨水有欄桿的亭榭。此指駱氏亭。
⑶迢遞:遙遠的樣子。重城:一道道城關。
⑷秋陰不散霜飛晚:秋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
⑸枯荷聽雨聲:雨滴枯荷,大約只有徹夜輾轉難眠的人才能聽到。[2-4]
白話譯文
竹叢里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4]
3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剛到兗州就病故了。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也是情深義重。
這首詩當作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當時李商隱離開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里,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了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4]
4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盪的游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
「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
詩人是在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句一方面是為末句作鋪墊(由於「秋陰不散」故有「雨」;由於「霜飛晚」故「留得殘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裡思念著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常人難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凄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沈義父《樂府指迷》雲:「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此詩之結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正是以景結情,不僅景中含情,且有聲有情、聲情並茂,聲、景、情諧和合一而收餘音繚繞之致,使詩歌境象迷茫,旨義含隱深曲。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後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Ⅳ 石灰吟中詩人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和贊美石灰呢
此詩托物言志,採用象徵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
出自:明代政治家、文學家於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石灰吟》。
原句: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4)寄懷的正確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於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後便寫下了此詩。據說此時的於謙才十二歲,他寫下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日後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全詩筆法凝煉,一氣呵成,語言質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Ⅳ 春日寄懷運用的表現手法李商隱
這首春日詩失之於輕靡,或者說是百無聊賴,有的也有寄託,不過比較直露。李商隱這首詩,首聯領起人事花事二題, 「榮落」指人指花都可。
《春日寄懷》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發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里,未知何路到龍津。
Ⅵ 五更過無錫縣寄懷范參政尤侍郎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原詩:
《五更過無錫縣,寄懷范參政尤侍郎》
年代:宋 作者:楊萬里
蘇州欲見石湖老,到得蘇州發更了。
錫山欲見尤梁溪,過卻錫山元不知。
起來靈岩在何許,回首惠山亦無處。
又生萬事不可期,快然卻向常州去。
這首詩作於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是作者路過無錫寄懷范、尤之作。
前兩句通過借景抒情,反復的表現手法,表達想念好友卻不得見的哀傷。
第三句寓情於景,托物言志,表達時光飛逝,萬事不可琢磨。
最後一句直抒胸臆,和前面的哀傷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萬事不可掌握的釋然。
拓展資料:
1.詩詞的表現手法
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手法有:對比,虛實結合,正意反說,反襯,動靜結合,借古諷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比喻,擬人,雙關,反復,誇張,互文,設問,烘托、渲染,抑揚法,白描等。
2.詩人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網路_楊萬里
Ⅶ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一詩總的正確讀音
竹林像屏障一樣,一點灰塵也沒有。
青青的欄桿下面池水盪漾。
碧綠的水波,高遠的天空讓我想了許多。
想起那催家兄弟。
一層層的城關啊,相隔了那麼遠。
越想越發愁。
更何況,天晚了,下霜了,風很涼。
池塘中還剩幾個慘落的荷葉。
在秋雨的滴答下一直到天明。
Ⅷ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中三,四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眼前的景物是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這一片悲涼渲染氣氛,烘托情緒。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崔雍、崔袞兩兄弟喪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詩人自己的寂寥之感。
【出處】: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賞析】:竹叢里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後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