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菌儀需要檢定和校準嗎
1)取出培育器先檢查包裝是否完好無損,在無菌室內翻開塑料包裝袋。
(2)將培育器逐一插放在不銹鋼座上。
(3)將集菌培育器的彈性軟管裝入智能集菌儀泵頭,要求定位準確,軟管走勢順利。
(4)翻開待檢樣品的瓶蓋插針孔並消毒之,(若檢測安瓿樣品,先將安瓿頸部消毒,然後翻開並將安瓿)樣品瓶定位。
(5)拔去進樣雙芯針管之護套,插入樣品瓶中,敞開集菌儀,施行過濾集菌(應防止雙芯針管進氣,濾膜被葯液浸濕,影響進氣)。
(6)完結集菌後,若樣品含抑菌物質,按葯典 規范要求適當用沖洗液清洗,清洗方法與集菌過程相同。
(7)消毒培育基瓶插針孔處。
(8)摘下頂部空氣濾器開口的膠塞,套在培育器底口上,用軟管夾子,順次開閉軟管,敞開集菌儀,將培育基泵入指定的培育器內。
(9)用夾片夾閉與培育器銜接部的軟管,留下5~6cm軟管,剪除其餘部分,並將開口端插在空氣過濾器開口上。
(10)別離按規則進行培育。
(11)調查培育狀況,若需取樣別離培育,可將軟管消毒,用無菌注。
⑵ 集菌儀與薄膜過濾器各自的優缺點不要拉網頁,最好是誰親身使用過的。我們是做有源植入性醫療器械的。
醫療器械都需要用集菌儀。我賣了很多廠家都是做醫療器械的,他們都說必須用集菌儀,雖然集菌儀比較貴。
薄膜過濾器實際上就是敞開式的集菌儀。但是密封性和集菌儀差很多。
醫療器械檢測的都是無菌檢測,集菌儀正好可以檢測無菌檢測和微生物限度檢測兩種,只是使用的培養器不同而已。 具體的你可以找我 [email protected],集菌儀和多聯過濾器都是我們自己生產的,質保兩年,而且價格絕對讓你合適
⑶ 集菌儀和微生物限度檢測儀的區別
都是薄膜過濾法,集菌儀做無菌結果要求無菌,微生物限度的話是可以有菌的,集菌儀上面放反復使用培養器的話是可以做純化水微生物限度的。微生物限度檢測儀比較貴,集菌儀相對便宜,一萬多就可以買到了。
集菌儀的作用是檢驗供試品是否含菌的儀器,配套集菌培養器使用。主要用於注射用無菌制劑的無菌檢測,包括抗生素類及含有抑菌成份的葯品、大輸液、水針劑、滅菌醫療器具、無菌注射用水等。集菌儀是集菌培養器的配套使用儀器,通過集菌儀的定向蠕動加壓作用,供試品被過濾並在濾器內進行培養,以檢驗供試品是否含菌。
微生物限度檢測儀
操作步驟
泵頭滅菌 2.放置濾膜 3.安裝過濾杯
4.過濾供試品 5.取下過濾杯 6.轉移濾膜
⑷ 微生物限度檢測為什麼要用集菌儀
都是薄膜過濾法,集菌儀做無菌結果要求無菌,微生物限度的話是可以有菌的,集菌儀上面放反復使用培養器的話是可以做純化水微生物限度的。微生物限度檢測儀比較貴,集菌儀相對便宜,一萬多就可以買到了。
集菌儀的作用是檢驗供試品是否含菌的儀器,配套集菌培養器使用。主要用於注射用無菌制劑的無菌檢測,包括抗生素類及含有抑菌成份的葯品、大輸液、水針劑、滅菌醫療器具、無菌注射用水等。集菌儀是集菌培養器的配套使用儀器,通過集菌儀的定向蠕動加壓作用,供試品被過濾並在濾器內進行培養,以檢驗供試品是否含菌。
微生物限度檢測儀
操作步驟
1.
泵頭滅菌
2.放置濾膜
3.安裝過濾杯
4.過濾供試品
5.取下過濾杯
6.轉移濾膜
⑸ 集菌儀如何進行設備驗證,設備是杭州泰林,型號:HTY-2000B。 另:集菌儀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是GMP驗證嗎?如果是GMP驗證,不用做,當然做也比較好點,反正我是沒做
⑹ 反射率儀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是什麼呢
反射率測定儀使用方法:1、把探頭與電控箱連接,同時接上電源,開機預熱1520分鍾。此時應把探頭放在黑色標准板上為佳。2、校零:把探頭放在黑色標准板上,調整主機的校正旋鈕,使主機數字顯示為00.0,允許變動±0.1。3、校正標准值:把探頭放在白色標准板上,調整主機的校正旋鈕,使主機顯示的數值與白色標准板的標定值一致,允許變動±0.1。反復2-3條幾次,使主機顯示的數值滿足校零、校正的要求。(註:標准板值為小數點後兩位,校正時,請用戶自行四捨五入保留一位小數。)4、測量RB值:把探頭移至放有試樣的黑色工作陶瓷板上,顯示器所顯示的數值即為RB值(或參照有關國家標准要求進行)。5、測量Rw值:把探頭移至放有試樣的白色工作陶瓷板上,顯示器所顯示的數值即為Rw值(或參照有關國家標准要求進行)。6、計算求得對比率RB/Rw值。反射率測定儀注意事項:1、為保證測量精度,儀器應經常校準,允許偏差為±0.1。2、為克服光電池的光照疲勞現象,在測試的間隙時間內應將探頭放在黑色標准板上面。3、試樣的制備應嚴格依照相關的國家標准規定進行。
⑺ 用濾膜法測細菌總數,該如何處理
基於濾膜上細菌直接計數法的細菌總數快速檢測
【摘要】 細菌總數快速檢測在質量監測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除了經典的平板培養法以外,還有微菌落法、阻抗法等快速檢測方法,這些方法或者需要較長的檢測時間,或者需要較高的檢測成本。本研究提出一種不需要培養而在濾膜上直接計數的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方法,它主要分為過濾、染色、顯微鏡計數和計算四個步驟。計算細菌總數時,根據細菌在濾膜上的分布特點,對傳統公式進行改進,提出按區域計算細菌總數的計算方法,提高了檢測精度。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與傳統的平板培養法無顯著性差異(t=0.847,P=0.436>0.05),是一種低成本、快速的細菌總數檢測方法。
1 引 言
細菌總數計數的研究已有很多,目前國標規定的方法為平板計數法,該方法是將樣品加入瓊脂營養基,在37 ℃下培養24~48 h後計數。這種方法精度高,但耗時長,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為了簡化檢測程序、縮短檢測時間,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提出了阻抗檢測法〔1〕、Simplate TM全平器計數法〔2〕、微菌落技術〔3-5〕、紙片法〔6-7〕等檢測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檢測時間仍在4 h以上。
本研究在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濾膜上染色後,直接計數的細菌總數檢測方法,具體步驟為:用集菌儀進行細菌收集→在膜上進行染色→在油鏡下計數→按公式計算出菌液濃度。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與傳統的平板培養法無顯著性差異,檢測時間約1 h,是一種快速的細菌總數檢測方法。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本研究中用的試驗材料有集菌儀(杭州泰林生物技術設備有限公司),染色劑,生物顯微鏡(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聚碳酸脂膜(直徑47 mm)。
2.2 實驗方法
2.2.1 准備工作 卸下集菌儀的濾網(見圖1),統計濾網上小孔總數,為計算菌液濃度做准備。另外,還需對集菌儀中的集菌器進行高壓滅菌,以防止過濾過程中引入外源細菌。
2.2.2 細菌收集 取一定濃度的黴菌菌液300~500 ml,裝在集菌儀上,集菌儀採用蠕動加壓方式對菌液施加一定的壓力,使菌液流過孔徑為0.45 um的聚碳酸脂膜。採用過濾方法是因為它可以使細菌相對均勻地分布在濾膜上,而選用聚碳酸脂膜是因為這種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便於用顯微鏡觀察。
2.2.3 染色 集菌後取下濾膜,切下一部分放在載玻片上,進行染色、固定。染色的目的是增大細菌與背景的對比度,便於觀察。
2.2.4 顯微鏡計數與計算 菌液經集菌儀過濾後,細菌在濾膜上的分布見圖2、圖3,由圖可以看出細菌分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細菌集中在一個個的圓形區域內,這些圓形區域和擋板的小孔相對應;二是各個圓形區域之間細菌很少。根據膜上細菌分布的這種特點,提出以圓形區域為單位進行計數,統計出圓形區域內細菌的平均個數,從而計算出菌液中細菌總數。具體步驟如下:隨機選擇10個圓形區域,在油鏡下,調節焦距以獲得較清晰的圖像(見圖4),統計每個圓形區域內的細菌個數,然後按公式(1)計算出菌液的濃度。
X=A10×N/V(1)圖2 膜上細菌的區域分布
Fig 2 The distributing region of bacteria on the filter(100倍)
圖3 膜上細菌的區域間隔
Fig 3 The space among the distributing regions(100倍)
圖4 膜上細菌染色後圖像
Fig 4 Figure of bacteria after coloration(1 000倍)
式中:X表示待檢菌液濃度(CFU/ml)
A表示10個圓形區域內細菌總數
N表示濾網上小孔總數
V表示集菌時所用待檢菌液體積(ml)
3 結果與討論
3.1 實驗結果
按上述方法計算得到的結果與平板培養法得到的結果見表1。表1 兩種方法得到的細菌總數
Table 1 Total bacteria number by two different methods
樣本1樣本2樣本3樣本4樣本5樣本6染色鏡檢
(cfu/ml)185168157165171166平板培養
(cfu/ml)176155165158183152
對表1中兩組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在α=0.05時,雙尾檢驗結果如下:t=0.847,P=0.436>0.05,說明兩種方法得到的結果無顯著性差異。
3.2 討論
3.2.1 計算公式的改進 用集菌儀對樣本菌液進行過濾時,由於濾網擋板的作用,使得細菌不是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濾膜上,而是集中分布在濾網的小孔處,所以,計算細菌總數時,不能採用公式X=A40×Φ1Φ22/V(其中Φ1,Φ2分別為濾膜直徑和視野直徑),該公式是微菌落方法檢測細菌總數中的常用計算公式。在本實驗中,根據細菌分布的特點,提出以圓形區域為單位計算細菌總數的思路,使計算結果更接近真實值,從而提高了檢測精度。
3.2.2 細菌大小的影響 細菌大小對本實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鏡檢時,如果細菌太小,顯微鏡計數時不能將細菌從背景中分辨出來,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不能分辨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而較大的黴菌可以清晰地分辨。
3.2.3 檢測時間進一步縮短 細菌總數的經典檢測方法是平板培養法,得到的結果精度高,但是它所用時間長,為了縮短檢測時間,出現了微菌落法,將檢測時間縮短為4 h左右〔3-5〕。本研究不對細菌進行培養,而是在膜上染色後直接用顯微鏡計數,最大限度地縮短了檢測時間,使整個檢測時間在1 h左右。
4 結論
本研究用集菌儀將菌液過濾後,取濾膜一部分進行染色、製片,然後在油鏡下統計細菌個數。根據細菌在濾膜上的分布特點,提出將圓形區域作為統計單位,得到圓形區域內細菌的平均個數,從而計算出菌液濃度。實驗結果表明,按照該方法得到的結果與平板培養法的結果無顯著性差異。與平板培養法和微菌落法相比,該方法不需要細菌培養,檢測時間只需要1 h左右,明顯縮短了檢測時間,是一種快速、有效的細菌總數檢測方法。
⑻ 細菌熒光顯微鏡計數必須用黑色濾膜嗎
細菌熒光顯微鏡計數必須用黑色濾膜。
實驗方法
1 准備工作 卸下集菌儀的濾,統計濾網上小孔總數,為計算菌液濃度做准備。另外,還需對集菌儀中的集菌器進行高壓滅菌,以防止過濾過程中引入外源細菌。
2 細菌收集 取一定濃度的黴菌菌液300~500 ml,裝在集菌儀上,集菌儀採用蠕動加壓方式對菌液施加一定的壓力,使菌液流過孔徑為0.45 um的聚碳酸脂膜。採用過濾方法是因為它可以使細菌相對均勻地分布在濾膜上,而選用聚碳酸脂膜是因為這種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便於用顯微鏡觀察。
3 染色 集菌後取下濾膜,切下一部分放在載玻片上,進行染色、固定。染色的目的是增大細菌與背景的對比度,便於觀察。
4 顯微鏡計數與計算 菌液經集菌儀過濾後,細菌在濾膜上的分布見圖2、圖3,由圖可以看出細菌分布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細菌集中在一個個的圓形區域內,這些圓形區域和擋板的小孔相對應;二是各個圓形區域之間細菌很少。根據膜上細菌分布的這種特點,提出以圓形區域為單位進行計數,統計出圓形區域內細菌的平均個數,從而計算出菌液中細菌總數。具體步驟如下:隨機選擇10個圓形區域,在油鏡下,調節焦距以獲得較清晰的圖像,統計每個圓形區域內的細菌個數,然後按公式計算出菌液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