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人的計數方法有哪些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有(結繩)記數,(籌碼)記數和(算盤)記數 。
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計數等:原始社會的計數方法,說明當時如何用 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 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等等。
籌碼計數:每一籌碼代表 1,或 10,或 100 等,以此類推。
商碼計數 【釋義】我國舊時表示數目的符號,也叫草碼,商碼。 此外,零還是 0。 【商碼字元】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對應數字】 商碼: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漢字: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寫:壹 貳 叄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阿拉伯:1 2 3 4 5 6 7 8 9 10 【書寫】 1,就寫一個豎; 2,兩個豎:〢 3, 三個豎:〣 4,是個交叉:〤 5,寫成〥,其實只是 5 字寫得草和快 6,寫成一點加一橫,其中的一點,代表了 5: 〦 7,寫成一點加兩橫:〧 8,一點加三橫:〨 9,寫成「久」的草體:〩
B. 遠古時代為了記下獵物多少人們用什麼方式計數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有結繩計數、籌碼計數和算盤計數等。
實例:
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
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
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
籌碼計數:
籌算是中國古代使用算籌進行十進位制計算的程序。
算盤計數:
用算盤計算稱珠算,珠算有對應四則運算的相應法則,統稱珠演算法則。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
相對一般運算來看,熟練的珠算不遜於計算器,尤其在加減法方面。用時,可依口訣,上下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C. 我國古代有哪些捕魚方法
漁業是人類最早的生產活動之一。據考古工作者證實,舊石器時期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能夠捕撈到青魚、草魚、鯉魚和螺蚌等;舊石器晚期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知道采捕魚、蚌,這說明我國祖先的捕撈能力。至新石器時期,捕魚技術和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
在我國出土的古代文物中,從南至北都有魚鉤、魚叉、魚標、石網墜等各種捕魚工具。據考古實物和有關資料考證,我國古代已經有多種捕魚方法。
原始人時期,有一種長臂人,最善於用手捕魚,可以單手捕捉魚類,上岸時能兩手各抓一條大魚。這種長臂人捕魚的本領,無疑是長期實踐練就的。
魚是一種很難用手抓到的動物,在水中游動迅速,且魚體非常光滑,徒手去摸魚,捉到魚的幾率很小。為了捕到更多的魚,隨著經驗的不斷總結和發展,人們便想出了「竭澤而漁」的辦法。
「竭澤而漁」是原始的捕魚方法。就是把小的水坑、水溝弄乾,把魚一舉捉盡。單從方法上講,這是一個飛躍。如果不是靠「竭澤而漁」的辦法,原始人是不可能一次捕到好多魚的。在最初,這種「竭澤而漁」很可能是一種相當普遍採用的方法。
原始人定居以後,對於「竭澤而漁」的後果逐漸引起了注意:周圍小型水體被弄乾,魚無生息之處了,昨天還是魚香滿口,今天連魚味也聞不到了。
古人終於明白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的害處。提倡適度開發、可持續發展,反對追求竭澤而漁式的短期利益,我們的祖先早已具備了這樣的生存智慧。
古代捕魚還有以棍棒擊魚的方法。在沒有木刀的情況下,也用棍棒打魚。後來,在滇川交界的瀘湖畔,每當早春三月,岸柳垂綠,桃花盛開之際,當地的普朱族和納西族仍利用魚群游到淺灘產卵的機會,用木刀砍魚,刀不虛發,每擊必中,使魚昏浮在水面。
箭射捕魚是秦漢以前捕撈較大魚類的主要方法之一。史記載,公元前210年,徐福入海求仙葯時,帶有眾多弓箭手,見鮫魚則「連駑射之」。明代人們常用帶索槍射魚。
少數民族箭射捕魚也很常見。鄂倫春族、高山族常用弓箭或魚鏢射捕魚,當魚浮出水面,或舉弓射擊,或用魚鏢叉魚。
以獸骨或角磨製的魚鏢有多種形式,多具有倒鉤,有的一邊具倒鉤,有的兩邊具倒鉤。魚鏢尾柄凸節或凹槽,可以固定在鏢柄上,或拴以繩索,插於鏢柄前端的夾縫中,成為帶索魚鏢,魚被刺中後掙扎,魚鏢柄脫離,可以持鏢柄拉繩取魚。
最古老的釣魚方法不用魚鉤,這就是無鉤釣具。這一捕魚的方法甚至沿襲至近代。
過去,雲南有些苦聰人和芒人婦女釣魚時,一般仍用一根竿頭拴一根野麻繩的釣竿,釣魚時,先把竹竿斜插在河岸上,繩端拴一條蚯蚓,然後把繩頭置入水裡,待魚群見餌而來爭食蚯蚓,把竹竿拉得左右搖動之時,釣者猛拉魚竿,准確地把魚甩在竹簍里。
有鉤釣具捕魚比較普遍。有一件6000多年前的骨魚鉤,倒鉤至今還甚鋒利。這是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可以與現在的釣鉤相媲美。在骨器釣鉤之前,有以樹的棘刺、鳥類的爪子釣魚。
古代的釣魚方法很多,有竿釣、下卧釣、甩竿和滾鉤釣等。不同的季節,釣魚的地點也有差別,故有「春釣邊,秋釣灘,夏季釣中間」的漁諺。
用網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方法。漁網的發明很早,據有關史料記載,網是伏羲氏看見蜘蛛結網後受到啟發而製作的。《易?系辭下》載,伏羲氏「做結繩而為網罟」。
最初的網既用於捕鳥獸,又能捕魚。自從有文字以來,就有關於網的記載。在最初的象形文字中,就有用網捕魚的字形。在秦漢以前的古籍中,已經提到多種網具和網的結構,據載有的網具已有很長的網綱,有的相當於後來的大拉網。
古代勞動人民曾經發明以假魚引誘真魚的方法。這種以形象引誘的方法,比餌誘法經濟得多。過去東南沿海地區捕撈墨魚的時候,漁民多在潮水到來之前,先劃船入海,以長繩牽引數十個魚簍,每個魚簍里盛一個牝墨魚,潮水淹沒後,牝墨魚發出嗚叫,墨魚聞聲而至,潮水退後,再收簍取魚。這種誘法是利用物異性相吸而發明的。
古代燈光誘魚也經常採用,一般在捕魚、捉蟹,都點燃火把為號,魚、蟹見光而至。這是利用魚、蟹的趨光性,用光引誘的方法捕魚。
魚筌捕魚也是古人使用的方法之一。魚筌是以竹編制的,呈圓錐形,尖端封死,開口處裝有一個倒須的漏斗。使用時,將其放置在水溝分岔處,魚可順水而入,但因倒須阻攔,而不能出來。
魚筌起源很早,在浙江杭州水田畈遺址就出土一件魚筌。說明幾千年前,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開始運用魚筌捕魚了。
西南地區有些少數民族捕捉鱔魚、泥鰍時,多砍取一些竹筒,一端由原來的竹隔膜封死,一端裝一個有倒須的漏斗,夜間放在田壟之間,魚能進不能出,天明取回竹筒。
陷阱捕魚也被採用過。陷阱是以籬笆或土石築成的,各民族普遍使用。東北鄂倫春族的「擋亮子」就是這種方法。
鄂倫春人根據魚類「春上秋下」的游動規律,在小河岔口處築一個開口,然後安置一個較大的口小腹大籃筐,無論是魚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都能進入,有進無出,人們可以「瓮中捉鱉」,一次能捕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魚。這類方法流傳的時間長,採用的人多。
把野生的鸕鶿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我國為最早。據我國文獻記載,在《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里,均有鸕鶿能入水捕魚,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使之捕魚的記載。
據古書記載,馴養鸕鶿捕魚,大概起源於秦嶺以南河源地區,此地三國以後開始推廣鸕鶿捕魚。這要比日本於5世紀始用鸕鶿捕魚的記載要早得多。
綜上所述,人類的捕魚技術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魚生活在水中,捕撈難度大,所以捕捉的方式不管如何千變萬化,都是盡力斷絕其生存條件。
因此,捕魚方法既採取了若干狩獵方法,也有不少新的發明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記載。
D. 古代計數方法有哪些
古代計數方法有:結繩計數,書契計數,算盤計數,「正」字計數。
(1)結繩計數,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用過繩子的繩結達到計數的目的,是比較原始的計數方法。
(2)書契,發明晚於結繩,而且是代替結繩之用的,就是刻、劃,在竹、木、龜甲或者骨頭、泥版上留下刻痕,留下「記」號,以達到計數的目的。
(3)算盤,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和計數工具。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4)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這個計數方法簡便易懂,很受中國人歡迎。據說這種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4)古代人們捕魚計數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1)人類的結繩記事約起源自新石器時代,歷經漫長的傳承,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用繩結的大小或位置來表示不同的數位;除了數字,結繩通常還能記錄其他事情,被賦予各種含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繩記事」。
(2)書契記數是指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北周甄鸞亦在《五經算術》中認為,當時曾採用三式十等法記數,其十等是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三式即上、中、下。
(3)古代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面1顆相當於5,下面4顆每顆當作1。
(4)清末民初,戲園(茶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娛樂場所。每天戲園里要迎來很多觀眾。可是那時候還沒有門票這種東西,戲園就安排案目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領滿五位入座,司事便在大水牌上寫出一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設有八仙桌,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賬時准確無誤。
E. 古代常用的計數方法有哪些
1、結繩計數,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用過繩子的繩結達到計數的目的,是比較原始的計數方法。
2、書契,發明晚於結繩,而且是代替結繩之用的,就是刻、劃在竹、木、龜甲或者骨頭、泥版上留下刻痕,留下「記」號,以達到計數的目的。
3、算盤,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和計數工具。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4、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這個計數方法簡便易懂,受很多人歡迎。據說這種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著用「正」字計數的習慣。
F. 古時候人們是怎樣記數的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有(結繩)記數,(籌碼)記數和(算盤)記數 。
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計數等:原始社會的計數方法,說明當時如何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等等。
籌碼計數:每一籌碼代表1,或10,或100等,以此類推。
商碼計數
【釋義】我國舊時表示數目的符號,也叫草碼,商碼。
此外,零還是0。
【商碼字元】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對應數字】
商碼: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漢字: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寫:壹 貳 叄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阿拉伯:1 2 3 4 5 6 7 8 9 10
【書寫】
1,就寫一個豎;
2,兩個豎:〢
3, 三個豎:〣
4,是個交叉:〤
5,寫成〥,其實只是 5 字寫得草和快
6,寫成一點加一橫,其中的一點,代表了5: 〦
7,寫成一點加兩橫:〧
8,一點加三橫:〨
9,寫成「久」的草體:〩
【使用舉例】
古代人計數都用算盤,上面一點就像算盤上檔撥下一個子,表示五,所以〦是六,〧是七,很好理解。需要說明的是,當〡 〢 〣 相遇時, 中間會變成橫劃. 否則「| | |」就不知道是一百一十一, 三, 廿一, 還是十二了。如比說2134,要寫成 〢一〣〤,32,要寫成〣二。
真正運用這些符號,還要結合古代賬本豎寫的特點。否則,多看少看一個數字,差別太大,通常要記作兩行。
例如,標價5角9分,會寫作:
〥〩
▲
這個▲代表「角」,它的尖頭,一般放在〥和〩中間的下方。
又比如:標價5元8角,會寫作:
〥〨
●
這個●代表「元(圓)」,它一般放在〥和〨中間的下方。
再如,標價3908元,會寫作:
〣〩0〨
仟
一說仟字要放在〣的下面,可能是各地習慣也有所不同。但要在第一位數字右下方(或下方)標注 。
人類產生數的觀念最初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大約有上萬年乃至幾十萬年的時間。當時穴居的原始人在採集食物和捕獲獵物的集體行動中,免不了要與數字打交道,特別是在分配和交換剩餘物品的活動中,必須要用數字進行簡單的運算。
十進制的緣起
人類最早認識的數目是1,2,3等一些最簡單的自然數,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能掌握的自然數越來越多,於是就產生了如何書寫這些數目的問題。雖然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都選擇各自不同的符號來計數,但是最初幾乎都是用一橫杠或一豎杠(即「——」或「丨」)表示1,用兩橫杠或兩豎杠(即「=」或「‖」)表示2,也就是說,要表示幾,就畫幾杠。可是,對於較大的數字,要表示它就要畫很多杠,這樣既費時間,又不容易數清。為了簡化計數法,人們就需要創造一個新的符號來表示一個特定的數。很多地區都把這個特定的數選作10,因為一個人有10個手指頭,而手指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方便的計數工具,於是十進制就產生了。隨後,人們給一百、一千、一萬等特殊的數確定專門的符號,使十進製表示較大數目時更方便了。
在人類使用數目的歷史上,一些地區曾出現過五進制、十二進制、十六進制、二十進制、六十進制等,除了計時和計角度中的分、秒單位仍保留著六十進制的痕跡外,其它進制都被十進制所取代了。
雖然有了進位制,使表示數目的方法簡化了,但是人們要不停地創造新的符號,才能表示越來越大的數目。怎樣才能用有限的幾個符號來表示任意大的數目呢?
人類早期不同地區的數目字寫法大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順序」,即在寫法上無非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或從上到下。於是計數符號就有了位置的概念。每個計數符號本身表示大小不同的數目,而且同一個計數符號寫在不同位置上,其數值大小也不相同,這就是位值制的來歷。「位值制原則實在是一件有世界意義的大事,這個原則不但是方法上的根本變革,而且,現在我們知道,若是沒有它,算術上的任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這句話是科學史家丹齊克對位值制給出的一個中肯的評價。
古老的計數法
有了十進制和位值制後,還必須創造十個互相獨立的符號,它們在寫法上是互相獨立的,這樣的計數系統才算是完善的。
自從有了文字之後,人類文明的許多發源地幾乎都有了進位制,但位值制只在很少的地方先後出現,而完善的計數系統的產生則是很晚的事情了。
古埃及在三千多年前的計數法如下:
例如258寫作。這種計數法是十進制的,但沒有位值制;就以上符號而言,最大隻能表示99999,而且寫起來非常麻煩,我們現在只用5個符號就能表示的數字99999,他們卻要用45個符號。
古巴比倫人在兩千多年前採用的是六十進位值制,表示數字的符號只有兩個,即用和分別表示1和10;由於他們使用了位值制,因此符號在個位表示1,在十位表示60,在百位表示60×60,等等。例如數字93,他們寫作。但是由於沒有零的符號,而且1——9的符號互相不獨立,因此容易引起混亂。巴比倫人的文字稱為「楔形」文字,因為他們沒有「紙」和「筆」,書寫方式是在粘性很強的泥板上用刻刀刻寫,然後把寫好的泥板曬干或燒干,這樣堅固的泥板書就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符號是用刻刀一筆刻出的,而只需刻兩筆即可。
古希臘人的計數系統是十進制,但沒有位值制概念。他們用27個古希臘字母α、β、γ等在其上畫一橫杠來表示數字,前9個字母分別表示1——9,中間9個字母表示10——90,後9個字母表示100——900,按這種方式最大隻能表示999。為了表示更大的數目,他們又引進新的計數符號。這種計數系統十分復雜,但由於沒有引進位值制,所以它無法保證任意大的數目都有相應的符號。
兩千多年以前,在北美洲中部居住的瑪雅人創造了美洲惟一的古代文字,其中包括數字元號。他們用「·」表示1,用「——」表示5,例如13就表示成;他們有了位置制的概念,但採用的是二十進位制,這種進位制的形成可能與手指、腳趾同時參與計數有關,可見他們穿鞋的歷史不長。一個多位數的計法是,高位在上低位在下,例如159=7×20+19記作,因為有位值制,所以這種計數系統是相當先進的,盡管計數符號並不獨立,但採用分層寫法不大容易引起混亂。然而,瑪雅文化持續了一千多年,到公元9世紀的時候,這里的幾個大城邦突然衰落了,文化也隨之中斷,其原因至今不明。
中國古代的計數系統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十進制系統,數字元號表示如下:
自從發明了算籌這種計算工具以後,中國人的計數系統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算籌在中國人手裡已經使用得非常普遍了。算籌就是一種細竹棍,它表示數字1——9有兩種方式:
縱式:
橫式:
1 2 3 4 5 6 7 8 9
表示多位數字的方法是縱橫相間,這就避免了符號不獨立可能引起的混亂,例如22837的表示法是。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的計數系統是典型的十進位值制。
「算」的原意就指的是算籌,中間的「目」表示桌上擺放若干根算籌,下面「艹」是支架,上面「&<1950;」表示它的質料。與算、籌同義的字還有「策」,古書稱「木細枝為策」,因此運籌、運算、計策、計算等在古代是近義詞。《史記·張良》中有「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說法,說明當時軍事家在指揮一場戰役之前,在帳中也要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計算和謀劃。
事實上,採用幾作進位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位值制概念。巴比倫人和瑪雅人有位值制概念,卻都不是十進制;古埃及和古希臘是十進制,卻都沒有位值制,只有中國是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的國家。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說:「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值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因此,首創十進位值制,是中國古代人民對世界做出的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
「阿拉伯數碼」的來歷
目前,世界各國各地區都廣泛採用了十進位值制的統一計數系統,其計數符號1,2,3,…,9,0我們都稱作阿拉伯數碼。然而,如果認為這十個數碼和這種計數系統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那就錯了,實際上,這項發明應歸功於印度人。
印度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才開始使用計數的符號,以後逐漸地形成了十進制計數系統,但直到公元6世紀才採用位值制。印度是與中國緊相鄰的一個文明古國,兩國文化在歷史上有很多交流,因此,印度到了6世紀才開始採用的十進位值制計數系統可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
印度在公元2——4世紀時的錢幣上的數碼寫法如下:
那時還沒有零的符號。在公元8世紀左右的數學書稿中,數字的寫法演變成:
雖然說印度的十進位值制可能是受中國的影響,但是他們創造了十個互相獨立的符號,這是完善的十進位值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零符號的發明,因為很長一個時期內,人們都沒有把零看成是數,所以不會專門給它確定一個符號;但是沒有零的符號,計數系統就存在缺陷。至於一個數的符號如何寫,那是不重要的,只要它不會引起混亂,同時又容易寫就行了,當然最好是一筆畫。這一點印度人基本上做到了。
8世紀以後,印度的計數法傳入了阿拉伯國家,歐洲人又從阿拉伯人那兒學會了這種十進位值制和相應的數碼。在這長達一千年左右的傳播過程中,數碼的寫法有了很大的變化,以致最後演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形式。歐洲人是從阿拉伯人那裡見到這些數碼的,所以他們就稱其為「阿拉伯數碼」;17世紀以來,歐洲的數學在全世界佔了統治地位,世界各國都向他們學習數學,包括「阿拉伯數碼」這樣的名稱也隨之傳開了。殊不知,這種稱呼是世界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大誤會。
進位制與計數法的產生為數學奠定了基礎,而十進位制與阿拉伯數字計數法由於簡便科學便為世界所通用。它們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又是數學文明的開始。在世界各個角落,無論大人小孩,無論講什麼語言,用阿拉伯數字和十進位值運算都是一致的。無論從幼兒初學識數到科學家所進行的復雜數學運算,都離不開最基本的阿拉伯數字。它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
G. 遠古時代人們是用什麼方法計數的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有(結繩)記數,(籌碼)記數和(算盤)記數 。
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計數等:原始社會的計數方法,說明當時如何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等等。
籌碼計數:每一籌碼代表1,或10,或100等,以此類推。
商碼計數
【釋義】我國舊時表示數目的符號,也叫草碼,商碼。
此外,零還是0。
【商碼字元】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對應數字】
商碼: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漢字: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寫:壹 貳 叄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阿拉伯:1 2 3 4 5 6 7 8 9 10
【書寫】
1,就寫一個豎;
2,兩個豎:〢
3, 三個豎:〣
4,是個交叉:〤
5,寫成〥,其實只是 5 字寫得草和快
6,寫成一點加一橫,其中的一點,代表了5: 〦
7,寫成一點加兩橫:〧
8,一點加三橫:〨
9,寫成「久」的草體:〩
【使用舉例】
古代人計數都用算盤,上面一點就像算盤上檔撥下一個子,表示五,所以〦是六,〧是七,很好理解。需要說明的是,當〡 〢 〣 相遇時, 中間會變成橫劃. 否則「| | |」就不知道是一百一十一, 三, 廿一, 還是十二了。如比說2134,要寫成 〢一〣〤,32,要寫成〣二。
真正運用這些符號,還要結合古代賬本豎寫的特點。否則,多看少看一個數字,差別太大,通常要記作兩行。
例如,標價5角9分,會寫作:
〥〩
▲
這個▲代表「角」,它的尖頭,一般放在〥和〩中間的下方。
又比如:標價5元8角,會寫作:
〥〨
●
這個●代表「元(圓)」,它一般放在〥和〨中間的下方。
再如,標價3908元,會寫作:
〣〩0〨
仟
一說仟字要放在〣的下面,可能是各地習慣也有所不同。但要在第一位數字右下方(或下方)標注 。
人類產生數的觀念最初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大約有上萬年乃至幾十萬年的時間。當時穴居的原始人在採集食物和捕獲獵物的集體行動中,免不了要與數字打交道,特別是在分配和交換剩餘物品的活動中,必須要用數字進行簡單的運算。
十進制的緣起
人類最早認識的數目是1,2,3等一些最簡單的自然數,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能掌握的自然數越來越多,於是就產生了如何書寫這些數目的問題。雖然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都選擇各自不同的符號來計數,但是最初幾乎都是用一橫杠或一豎杠(即「——」或「丨」)表示1,用兩橫杠或兩豎杠(即「=」或「‖」)表示2,也就是說,要表示幾,就畫幾杠。可是,對於較大的數字,要表示它就要畫很多杠,這樣既費時間,又不容易數清。為了簡化計數法,人們就需要創造一個新的符號來表示一個特定的數。很多地區都把這個特定的數選作10,因為一個人有10個手指頭,而手指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方便的計數工具,於是十進制就產生了。隨後,人們給一百、一千、一萬等特殊的數確定專門的符號,使十進製表示較大數目時更方便了。
在人類使用數目的歷史上,一些地區曾出現過五進制、十二進制、十六進制、二十進制、六十進制等,除了計時和計角度中的分、秒單位仍保留著六十進制的痕跡外,其它進制都被十進制所取代了。
雖然有了進位制,使表示數目的方法簡化了,但是人們要不停地創造新的符號,才能表示越來越大的數目。怎樣才能用有限的幾個符號來表示任意大的數目呢?
人類早期不同地區的數目字寫法大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順序」,即在寫法上無非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或從上到下。於是計數符號就有了位置的概念。每個計數符號本身表示大小不同的數目,而且同一個計數符號寫在不同位置上,其數值大小也不相同,這就是位值制的來歷。「位值制原則實在是一件有世界意義的大事,這個原則不但是方法上的根本變革,而且,現在我們知道,若是沒有它,算術上的任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這句話是科學史家丹齊克對位值制給出的一個中肯的評價。
古老的計數法
有了十進制和位值制後,還必須創造十個互相獨立的符號,它們在寫法上是互相獨立的,這樣的計數系統才算是完善的。
自從有了文字之後,人類文明的許多發源地幾乎都有了進位制,但位值制只在很少的地方先後出現,而完善的計數系統的產生則是很晚的事情了。
古埃及在三千多年前的計數法如下:
例如258寫作。這種計數法是十進制的,但沒有位值制;就以上符號而言,最大隻能表示99999,而且寫起來非常麻煩,我們現在只用5個符號就能表示的數字99999,他們卻要用45個符號。
古巴比倫人在兩千多年前採用的是六十進位值制,表示數字的符號只有兩個,即
回答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有(結繩)記數,(籌碼)記數和(算盤)記數 。
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計數等:原始社會的計數方法,說明當時如何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等等。
籌碼計數:每一籌碼代表1,或10,或100等,以此類推。
H. 古時候人們常用的記數方法有那三種方法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2、書契記數
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3、算籌計數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
(8)古代人們捕魚計數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羅馬人計數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
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
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