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社會教育常用方法

社會教育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10 08:04:19

❶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特殊方法有哪些

1、用生活取景法選取幼兒所需培養的社會技能 在進行幼兒社會技能培養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培養的內容與目標,並將這一內容目標明確地傳達給幼兒,使之成為幼兒的學習目標。例如雖然現在幼兒園玩具大都十分充足,而且多採取分區活動方式進行游戲,避免了幼兒過多地因玩具發生爭執的現象,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基本上很少看到幼兒爭搶玩具。但老師在深入觀察中仍然發現幼兒並未真正掌握與大家一起共同玩玩具的社會交往技能,理由是:在幼兒玩自帶玩具時常常出現爭搶、無法介入等缺乏交往技能的情形。在使用生活取景法選取社會教育內容時,除了創設模擬情景外,有時也用照片、錄像等手段記錄下幼兒平時的生活場景,用於社會技能培養活動中。...

❷ 社會教育的途徑有哪些

幼兒園社會教育領域活動教學策略 一、社會教育領域的目標 1 、《綱要》中社會教育領域的目標 2001 年 7 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 試行 ) 》 中提出社會教育領域的目標是: 「 能 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 情心; 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不 怕困難, 有初步的責任感; 愛父母長輩、 老師和同伴. 愛集體、 愛家鄉、 愛祖國。 」 每個年齡段課程目標根據《綱要》總目標歸為四大類 1. 自信心培養 2. 人 際交往 3. 行為規則 4. 民俗文化 2 、《綱要》中社會教育領域目標解讀: 《綱要》將潛移默化作為社會教育的首要特點,進一步強化了社會教育與其 他領域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的區別。 特別強調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應 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 教師還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 接納、 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 同時把幼兒與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作為 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資源。 《綱要》 充分認識到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復雜性和長 期性,要求實現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健康 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幼教工作者對社會領域課程認識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二、 社會教育活動具體目標的確定 1 、要參照總目標,特別是年齡階段目標制定具體活動目標; 2 、每個活動應包含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等三個內容的教育,三者 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 但對幼兒來講, 重點是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 一方面社會 行為比較具體直觀, 另一方面社會行為是指最終的目標和結果, 從而形成良好的 習慣、性格,發展和諧的個性; 3 、避免空洞的說教,目標應具體到具體的行為。 4 、生活經驗是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和依據。課程內容就是從幼兒出發,從幼 兒的生活出發。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社會領域教學的指導方法,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三、社會教育領域教學指導方法 1. 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 力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 這種方法的 特點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 在生活事件、 生活活動中,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 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以形成和鞏固或改變幼兒基本的社會行為。實踐練習 法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園內公益勞動、待 人接物、解決矛盾和沖突等。 2. 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 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 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幼兒社會教 育中的調查法,主要是解決「是怎樣的」和「為什麼是這樣的」等問題。因此, 調查法是以問題為先導的。幼兒通過調查,對社會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較為具體 的認識。因此,調查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方法。 3. 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 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教師根據社會領域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組織幼兒在園內 或園外的場所,讓幼兒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思考而獲得新的社會知 識與社會規范的教育方法。 它能使幼兒教育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 來,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參觀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教 育目的,根據教育的要求進行。 4. 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 有目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動作、 語言及表情去體驗、 感受一定 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一般應有明確的主題。 主題可以是幼兒商定的, 也可以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確定的。 比如: 大班社會活動 《傳遞微笑》 幼兒通過角色表演, 了解節日習俗、 體會傳遞微笑帶給別人的快樂。 一般幼兒表演的主題來自現實生活事件或藝術作品。 對幼兒現實生活的關注, 有 助於表演主題的豐富和生動,也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表演慾望。 5. 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則及 其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准,即什麼是對 的,什麼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 唯一的方法, 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講解法的使用有一個基本的前提, 那就是依 靠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難把握事實、 道理或規則的本質。 教師的講解有助於 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 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講解應該是感性的、 生動的、 具體的, 關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驗的。 6. 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及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交 流。 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 。 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 有助於 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 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 一般說來, 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 7. 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 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沖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 多種求解可能型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討論的 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過程。 在討論過程中, 教師的首要作用是引導, 而不是 指導。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應少問,多說,即表達個人見解,以此引發幼兒表 達個人見解,應在平等討論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另外社會領域還有幾種特殊的方法, 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合理的運動。 它們是: 二、社會領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1. 價值澄清法。 2. 移情訓練法。 3. 觀察學習法 4. 角色扮演法。 以上幾種方法不是單一存在,而是互相作用於具體的教學中,作為一線教 師應熟練掌握,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 http://wenku..com/link?url=EXcFMmZ0GQ6d4mwBjjLiK0THPQwBl-_Oq3eaaOID1O 接下來,就以上幾種方法談談它們的大致的教學模式:

❸ 求問在社會教育活動中的經常應用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社會領域教育活動是在一定教育目標指引下,運用一定的方法、採取一定的手段、選擇一定的形式作用於教育對象,使教育對象在情感—社會性方面獲得發展的過程,即達成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的過程。因此,幼兒園社會教育必須藉助一定的方法。幼兒園社會教育方法的基本特點是實踐練習,具有實感性,在做中學,通過真實的體驗來學習。社會領域的教育方法體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一部分方法如實踐法、調查法、講解法、討論法等等是超越學科或領域界限的,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的特點;另一部分方法是社會領域教育的獨特方法,如觀察學習法、角色扮演法、價值澄清法等。

一、社會領域教育的一般方法

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以形成和鞏固或改變幼兒基本的社會行為。實踐練習法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園內公益勞動、待人接物、解決矛盾和沖突等。

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實踐練習法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生活活動本身。它蘊涵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有時它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不同的生活事件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對幼兒具有興趣和挑戰性的生活活動與事件是實踐練習法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社會行為的實踐練習是一個從熟悉到熟練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對某些社會行為的練習將延續人的終身。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幼兒社會教育中的調查法,主要是解決「是怎樣的」和「為什麼是這樣的」等問題。因此,調查法是以問題為先導的。幼兒通過調查,對社會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較為具體的認識。因此,調查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兒參與的調查不同於成人的調查。一方面在於調查的內容是淺顯的、易於發現的、與生活直接相關的,蘊涵的關系應該是較為明了的。另一方面是調查手段以視覺感性的手段為主,看、問、聽等是調查的重要方式。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社會領域的觀察法主要是針對一個或兩個社會事物或現象進行深入的觀察,以視覺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據社會領域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讓幼兒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思考而獲得新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規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兒教育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參觀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教育目的,根據教育的要求進行。參觀前教師的准備工作是根據教育目的和要求確定參觀的地點、對象和進行的步驟,制訂好參觀的計劃。參觀時要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目的進行觀察感知。參觀結束後,教師要幫助幼兒對參觀內容作小結,使幼兒對參觀內容有個概括性的了解。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一般應有明確的主題。主題可以是幼兒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確定的。幼兒可根據這個主題自行確定或在教師的幫助下確定相應的角色。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表演總是指向特定的發展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和幼兒行為、情感發展的實際狀況,確定表演的主題和相應的角色,並為幼兒表演創設或引導幼兒共同創設特定的情景,為幼兒的表演提供相關的材料。一般幼兒表演的主題來自現實生活事件或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電視等)。對幼兒現實生活的關注,有助於表演主題的豐富和生動,也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表演慾望。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則及其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准,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教師對幼兒的講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講解,還應該包括小組的和個別的講解。講解法的使用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難把握事實、道理或規則的本質,或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達成目的的時間代價過高。教師的講解有助於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或使幼兒真正掌握相關的內容。教師無視幼兒能力的過於深奧的講解以及不顧幼兒興趣的過於重復的講解不利於幼兒的社會學習。講解不是從道理到道理,而是經常需要例證。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講解應該是感性的、生動的、具體的,關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驗的。

6.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及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它經常表現為教師和幼兒之間及幼兒和幼兒之間的相互提問、對答。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有助於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有助於幼兒和教師之間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教師的引導在談話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引導幼兒進入談話的話題,並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使談話圍繞教育活動的目標進行。話題可以是教師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兒提出的,但任何話題一定要蘊涵社會教育的目標,並具有可談性,即談話能夠深入下去。一般說來,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談話可以在全班進行,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可根據需要靈活組織。

7.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沖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多種求解可能型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討論的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過程。討論法的前提是有一個可討論的論題,這個論題要麼是存在價值沖突,要麼是有潛在的眾多可能性。不然討論難以展開和維持。有時,討論變成了一般的談話,主要原因就是論題不適宜於討論,不具有討論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論題,而只是談話的話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作用是引導,而不是指導。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應少問,多說,即表達個人見解,以此引發幼兒表達個人見解,應在平等討論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二、社會領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1.價值澄清法。

它是由L.E拉塞斯等人合著的《價值與教學》一書系統闡述的。價值澄清理論的基本內容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且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盡管價值是相對的,個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輸的,但是有理智的人類應該有能力學會運用 「評價過程」進行此法的運用。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人和事的接觸,逐漸形成較為穩定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價值澄清」就是通過幼兒內部心理活動進行價值選擇、價值確定,然後付諸於外部行動的過程。價值澄清有七個步驟:(1)讓幼兒自由選擇價值。(2)讓幼兒從盡可能多的選擇內容中選擇價值。(3)讓幼兒對各種選擇過程及其後果進行思考再做選擇。(4)讓幼兒珍惜和重視自己的選擇。(5)讓幼兒會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並求得大家認可。(6)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選擇去行動。(7)讓幼兒重復自己的行動並使之成為個人的生活方式。使用價值澄清法,應強調幼兒價值建立通過幼兒自身的內部心理活動、內心情感體驗,繼而進行意志行動這么一個過程,一個由內到外,思想言行一致的幼兒主動建構價值的過程。它重視幼兒價值行為表現在公眾場合與個人獨處時都能保持一致。但理論中最主要的不足在於它忽視了個體價值觀的確立必須在外部的教育條件下進行才能取得效果。對幼兒來講,他們很難靠自己建立價值觀,而是依賴於外部教育或外部環境的刺激,通過自己的認識才能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因此確定價值的過程應該是在教育的影響下引起幼兒內部心理活動矛盾沖突的過程。價值澄清法有澄清應答法、價值表決法及價值排隊法等具體方法。

2.移情訓練法。

移情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位置上,從別人的角度去體驗別人的情感。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談等形式,使幼兒理解、分享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日後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情感會產生習慣性的理解和分享。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兒早期社會性行為的動機基礎。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緒情感並表現進一步的關愛行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過程。移情訓練的主要途徑有講故事、編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訓練法首先要依據幼兒社會性情感發展需要,選擇能夠符合幼兒年齡與認識發展需要的情緒、情感。其次,移情發生建立在情緒識別與命名上。老師要從情緒辨別與情緒命名入手進行教育。第三,移情發生還得利用幼兒的自我中心,通過情感換位,讓幼兒以自己的情緒去理解他人情緒,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訓練中選擇移情對象應變換身份、性別,以利於訓練幼兒對各種不同的人物移情,擴大移情對象,使幼兒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對象與自己關系影響的移情。第五,移情訓練法應與情境演示法、行為練習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讓各種形式、方法相輔相成而使移情訓練達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訓練不能只停留在對情緒的理解和分享上,還應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的教育,引導幼兒用自己良好的社會行為去關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移情能力和對待移情訓練的態度能影響幼兒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師使用移情訓練法時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3.觀察學習法。

觀察學習由社會學習心理學家提出。其代表人物班圖拉的核心思想就是觀察學習。通過模式模仿或觀察學習,個體直接學會新的行為模式。幼兒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相應的社會認識與行為的方法,就是觀察學習法。這種方法強調幼兒的主體作用,觀察學習法有三大優越性:一是通過觀察、模仿、學習,幼兒可以立即學習新的行為模式。二是通過觀察學習,可以激勵隱藏在內心的行為傾向變為外部的實際行動。三是對行為模式的模仿可以改變、消除或強化個體原有的行為模式。社會心理學家對觀察學習的過程具體分析為四個步驟,針對四個步驟對教師也有一些基本指導要求:

A注意。幼兒注意被模仿的行為模式。教師應當設計提供容易引起幼兒關注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應該有鮮明的特點或具有權威感等引人注目的特點。

B記憶。在幼兒注意和觀察之後,腦中存入刺激留有表象記憶。教師要給幼兒記憶的機會,模式出現停留時間長一些,行為展示慢一些,清楚一些。

C行為復出。觀察並記住了新的行為模式,在動機作用下再現有關模式行為。要使觀察到的模式表現為幼兒自己的行為需要驅動力,因此教師應該提供環境,提供條件讓幼兒實踐觀察到的行為模式,盡管最初只是粗略的近似的行為。

D強化或調節。模式行為經常再現,需要受到強化刺激因素的影響。如果學習者看到模式行為受到他人獎勵和贊賞或自己的模仿行為出現受到獎勵,這是正強化出現,會增強幼兒產生模式行為的慾望,反之就會減少產生模式行為。「強化或調節」這一步發揮作用依賴於個體對獎、罰的態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良好的模式行為給予積極的態度與評價,產生積極的強化。如果對於不良行為模式教師就應設法抑制,就應把這種行為模式消除在內部表象轉向外部行為的中介過程中。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會中有相應職位,承擔一定責任且遵守特定社會規范的個體。角色扮演就是幼兒遵循角色要求和期望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角色扮演法就是:創設現實社會中的某些情境,讓幼兒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使幼兒表現與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這一角色規范的社會行為,並在此過程中感受角色間的關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為經驗,從而掌握自己承擔的角色所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斯托帕曾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兒童扮演角色的活動對兒童道德行為發展的影響。實驗證明,通過角色扮演法訓練的幼兒可以通過承擔某種角色,了解角色行為特點,設身處地理解角色心情,有利於利他行為的產生。

「教育有法,而無定法」,這是教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教育方法的確定和選擇,是依據教育過程本身所具有的規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師發揮教育機智,根據條件和需要,對教育方法進行藝術性的再創造,再加工,靈活地藝術地運用於教育實踐。

❹ 家庭中社會教育的方法有什麼

一、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根據孩子身心實際發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順序進行,要貫徹好這一原則,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獲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發展規律,以此考慮教什麼,怎麼教.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發展水平和所學知識的實際水平.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不要急於求成.
每一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它自己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而且有一定的 連貫性.在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既 要注意鞏固孩子已學過的知識,又要啟發孩子學習新的知識,並要啟發、誘導孩子進 行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孩子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要注意觀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識的 情況,當孩子對所學知識尚未理解時, 不要急於教新的內容,要按照秩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向孩子傳授知識.
二、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原則
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就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及身心發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和要求.運用適當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健康成長.
孩子的年齡、個性發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徵就有所不同,身心發展水平 也存在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每個孩子的個性,氣質、愛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原則,對孩子進行文化知識,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同時要根據孩子身心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對孩子進行啟發,引導和幫助.
三、要求一致,教育統一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為按照統一的要求發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又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只有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有統一的認識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家庭成員應做到互相配合、步調一致,即使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採取一致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而是要經過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而成的.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要求一 致,就會促使孩子對某些品德和行為進行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從而形成良好品德和習慣.
四寓教於實踐活動的原則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課堂,參與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實踐活動.因此,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貫穿於家庭生活之中,寓教於生活之間互相關心、和睦協調、文明禮貌、潛移默化地養成孩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實踐對孩子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說:家庭是第一個染缸,學位是第二個染缸,社會 是第三個染缸,第一個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著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礎上著色的,所以家庭這一道著色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把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一個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
五、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這種愛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愛,就談不上教育,就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愛而不教,管而不嚴,自然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一)愛而不溺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才的願望背道而弛.父母對孩子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愛,否則,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
溺愛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溺愛的結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自然是國家和社會,但首當其沖、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於父母的溺愛使孩子養成惡習,難以管教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的事例數不勝數.
家長對孩子要做到愛而不溺,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愛護孩子,既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摯的愛,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激發其積極向上的願望,又要讓孩子關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並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無止境的.對孩子的需求要具體分析,要以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 ,不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慾望,養成越來越貪婪的惡習.一旦父母無力滿足其需求時,勢必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當其慾望強烈而又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走上邪門歪道,這是每位家長需要注意的.
第三,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況下,就盡量給予滿足.如孩子要求給買一些有利於增長知識,開發智力,豐富精神生活的兒童書畫及必要的生活、娛樂用品,一般應給予滿足.若家長一時難以辦到時,應向孩子說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既要積極為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創造條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節約儉朴,防止養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
(二)嚴而不厲
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對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前面講了如何關心愛護的問題,這里再講一下嚴格要求的問題.
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為前提的.如果「嚴」得出了格,就會走向反面,為此家長必須遵循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實際情況又有得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歲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後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與父母走得一樣快一樣遠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須是適當的,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過高,孩子即使經過努力也無法達到,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對孩子的要求必須明確具體,讓孩子明白應該干什麼,怎麼干,不能模稜兩可,讓孩子無所適從.
最後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經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認真做到,不能說了不算數,或者干也行,不幹也行,而是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否則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六、身教與言教統一的原則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僅要善於用說理的辦法,同時也要以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榜樣.也就是既重視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統一起來,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孩子生活經驗的社會知識都非常缺乏,不會辨明是非,時刻都需要父母的指點.應該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怎樣做不對,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講道理還不夠,也難以達到教育目的,因為孩子講道理,只能講幾分鍾或更長一點時間總不會很長,而且孩子接受這種說教也只能用耳朵聽,聽到的是空空洞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行舉止卻是從早到晚,時刻都出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形象,兩者相比,後者比前者更有影響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重視對孩子的說理教育,更要重視以身作則,在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方面都要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僅聽父母的說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若父母的品德行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禮貌,關心愛護孩子,孩子就會對父母尊重和崇敬,並以父母為榜樣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給孩子講得頭頭是道,而實際行動卻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會信服,就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往往喜歡模仿成人.而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賴的人,父母言行、舉止往往是孩子的行為准則和楷模,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的發育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為此,做家長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孩子做出榜樣,把言教與身教統一起來,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❺ 社會教育堅持什麼的原則、方法

社會領域教育活動是在一定教育目標指引下,運用一定的方法、採取一定的手段、選擇一定的形式作用於教育對象,使教育對象在情感—社會性方面獲得發展的過程,即達成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的過程。因此,幼兒園社會教育必須藉助一定的方法。幼兒園社會教育方法的基本特點是實踐練習,具有實感性,在做中學,通過真實的體驗來學習。社會領域的教育方法體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一部分方法如實踐法、調查法、講解法、討論法等等是超越學科或領域界限的,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的特點;另一部分方法是社會領域教育的獨特方法,如觀察學習法、角色扮演法、價值澄清法等。

一、社會領域教育的一般方法

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以形成和鞏固或改變幼兒基本的社會行為。實踐練習法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園內公益勞動、待人接物、解決矛盾和沖突等。

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實踐練習法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生活活動本身。它蘊涵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有時它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不同的生活事件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對幼兒具有興趣和挑戰性的生活活動與事件是實踐練習法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社會行為的實踐練習是一個從熟悉到熟練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對某些社會行為的練習將延續人的終身。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幼兒社會教育中的調查法,主要是解決「是怎樣的」和「為什麼是這樣的」等問題。因此,調查法是以問題為先導的。幼兒通過調查,對社會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較為具體的認識。因此,調查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兒參與的調查不同於成人的調查。一方面在於調查的內容是淺顯的、易於發現的、與生活直接相關的,蘊涵的關系應該是較為明了的。另一方面是調查手段以視覺感性的手段為主,看、問、聽等是調查的重要方式。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社會領域的觀察法主要是針對一個或兩個社會事物或現象進行深入的觀察,以視覺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據社會領域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讓幼兒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思考而獲得新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規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兒教育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參觀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教育目的,根據教育的要求進行。參觀前教師的准備工作是根據教育目的和要求確定參觀的地點、對象和進行的步驟,制訂好參觀的計劃。參觀時要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目的進行觀察感知。參觀結束後,教師要幫助幼兒對參觀內容作小結,使幼兒對參觀內容有個概括性的了解。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一般應有明確的主題。主題可以是幼兒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確定的。幼兒可根據這個主題自行確定或在教師的幫助下確定相應的角色。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表演總是指向特定的發展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和幼兒行為、情感發展的實際狀況,確定表演的主題和相應的角色,並為幼兒表演創設或引導幼兒共同創設特定的情景,為幼兒的表演提供相關的材料。一般幼兒表演的主題來自現實生活事件或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電視等)。對幼兒現實生活的關注,有助於表演主題的豐富和生動,也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表演慾望。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則及其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准,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要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教師對幼兒的講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講解,還應該包括小組的和個別的講解。講解法的使用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難把握事實、道理或規則的本質,或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達成目的的時間代價過高。教師的講解有助於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或使幼兒真正掌握相關的內容。教師無視幼兒能力的過於深奧的講解以及不顧幼兒興趣的過於重復的講解不利於幼兒的社會學習。講解不是從道理到道理,而是經常需要例證。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講解應該是感性的、生動的、具體的,關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驗的。

6.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及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它經常表現為教師和幼兒之間及幼兒和幼兒之間的相互提問、對答。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有助於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有助於幼兒和教師之間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教師的引導在談話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引導幼兒進入談話的話題,並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使談話圍繞教育活動的目標進行。話題可以是教師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兒提出的,但任何話題一定要蘊涵社會教育的目標,並具有可談性,即談話能夠深入下去。一般說來,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談話可以在全班進行,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可根據需要靈活組織。

7.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沖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多種求解可能型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討論的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過程。討論法的前提是有一個可討論的論題,這個論題要麼是存在價值沖突,要麼是有潛在的眾多可能性。不然討論難以展開和維持。有時,討論變成了一般的談話,主要原因就是論題不適宜於討論,不具有討論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論題,而只是談話的話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作用是引導,而不是指導。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應少問,多說,即表達個人見解,以此引發幼兒表達個人見解,應在平等討論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二、社會領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1.價值澄清法。

它是由L.E拉塞斯等人合著的《價值與教學》一書系統闡述的。價值澄清理論的基本內容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且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盡管價值是相對的,個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輸的,但是有理智的人類應該有能力學會運用 「評價過程」進行此法的運用。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人和事的接觸,逐漸形成較為穩定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價值澄清」就是通過幼兒內部心理活動進行價值選擇、價值確定,然後付諸於外部行動的過程。價值澄清有七個步驟:(1)讓幼兒自由選擇價值。(2)讓幼兒從盡可能多的選擇內容中選擇價值。(3)讓幼兒對各種選擇過程及其後果進行思考再做選擇。(4)讓幼兒珍惜和重視自己的選擇。(5)讓幼兒會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並求得大家認可。(6)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選擇去行動。(7)讓幼兒重復自己的行動並使之成為個人的生活方式。使用價值澄清法,應強調幼兒價值建立通過幼兒自身的內部心理活動、內心情感體驗,繼而進行意志行動這么一個過程,一個由內到外,思想言行一致的幼兒主動建構價值的過程。它重視幼兒價值行為表現在公眾場合與個人獨處時都能保持一致。但理論中最主要的不足在於它忽視了個體價值觀的確立必須在外部的教育條件下進行才能取得效果。對幼兒來講,他們很難靠自己建立價值觀,而是依賴於外部教育或外部環境的刺激,通過自己的認識才能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因此確定價值的過程應該是在教育的影響下引起幼兒內部心理活動矛盾沖突的過程。價值澄清法有澄清應答法、價值表決法及價值排隊法等具體方法。

2.移情訓練法。

移情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位置上,從別人的角度去體驗別人的情感。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談等形式,使幼兒理解、分享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日後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情感會產生習慣性的理解和分享。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兒早期社會性行為的動機基礎。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緒情感並表現進一步的關愛行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過程。移情訓練的主要途徑有講故事、編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訓練法首先要依據幼兒社會性情感發展需要,選擇能夠符合幼兒年齡與認識發展需要的情緒、情感。其次,移情發生建立在情緒識別與命名上。老師要從情緒辨別與情緒命名入手進行教育。第三,移情發生還得利用幼兒的自我中心,通過情感換位,讓幼兒以自己的情緒去理解他人情緒,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訓練中選擇移情對象應變換身份、性別,以利於訓練幼兒對各種不同的人物移情,擴大移情對象,使幼兒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對象與自己關系影響的移情。第五,移情訓練法應與情境演示法、行為練習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讓各種形式、方法相輔相成而使移情訓練達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訓練不能只停留在對情緒的理解和分享上,還應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的教育,引導幼兒用自己良好的社會行為去關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移情能力和對待移情訓練的態度能影響幼兒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師使用移情訓練法時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3.觀察學習法。

觀察學習由社會學習心理學家提出。其代表人物班圖拉的核心思想就是觀察學習。通過模式模仿或觀察學習,個體直接學會新的行為模式。幼兒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相應的社會認識與行為的方法,就是觀察學習法。這種方法強調幼兒的主體作用,觀察學習法有三大優越性:一是通過觀察、模仿、學習,幼兒可以立即學習新的行為模式。二是通過觀察學習,可以激勵隱藏在內心的行為傾向變為外部的實際行動。三是對行為模式的模仿可以改變、消除或強化個體原有的行為模式。社會心理學家對觀察學習的過程具體分析為四個步驟,針對四個步驟對教師也有一些基本指導要求:

A注意。幼兒注意被模仿的行為模式。教師應當設計提供容易引起幼兒關注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應該有鮮明的特點或具有權威感等引人注目的特點。

B記憶。在幼兒注意和觀察之後,腦中存入刺激留有表象記憶。教師要給幼兒記憶的機會,模式出現停留時間長一些,行為展示慢一些,清楚一些。

C行為復出。觀察並記住了新的行為模式,在動機作用下再現有關模式行為。要使觀察到的模式表現為幼兒自己的行為需要驅動力,因此教師應該提供環境,提供條件讓幼兒實踐觀察到的行為模式,盡管最初只是粗略的近似的行為。

D強化或調節。模式行為經常再現,需要受到強化刺激因素的影響。如果學習者看到模式行為受到他人獎勵和贊賞或自己的模仿行為出現受到獎勵,這是正強化出現,會增強幼兒產生模式行為的慾望,反之就會減少產生模式行為。「強化或調節」這一步發揮作用依賴於個體對獎、罰的態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良好的模式行為給予積極的態度與評價,產生積極的強化。如果對於不良行為模式教師就應設法抑制,就應把這種行為模式消除在內部表象轉向外部行為的中介過程中。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會中有相應職位,承擔一定責任且遵守特定社會規范的個體。角色扮演就是幼兒遵循角色要求和期望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角色扮演法就是:創設現實社會中的某些情境,讓幼兒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使幼兒表現與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這一角色規范的社會行為,並在此過程中感受角色間的關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為經驗,從而掌握自己承擔的角色所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斯托帕曾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兒童扮演角色的活動對兒童道德行為發展的影響。實驗證明,通過角色扮演法訓練的幼兒可以通過承擔某種角色,了解角色行為特點,設身處地理解角色心情,有利於利他行為的產生。

「教育有法,而無定法」,這是教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教育方法的確定和選擇,是依據教育過程本身所具有的規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師發揮教育機智,根據條件和需要,對教育方法進行藝術性的再創造,再加工,靈活地藝術地運用於教育實踐。

❻ 幼兒園的社會教育,有什麼好的方法

教育孩子遵守規則,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對孩子進行社會教育,要讓孩子掌握和遵守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老師要通過口頭指導和行動指導,向孩子講解應該遵循哪些規則,並說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為什麼要這樣做。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可以分為解釋培養和習慣養成兩個階段。

開發各種游戲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對孩子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重視和鼓勵孩子的同伴交往,給孩子與同伴充分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游戲不僅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也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的交流機會,滿足了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願望。比如在角色游戲《我是小主人》中,孩子通過扮演「主人」的角色來學習作為主人的職責和行為要求:照顧好客人;對別人有禮貌;

❼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專門性的教育活動
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是指幼兒園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計劃,根據本班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採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對兒童進行社會教育的形式。專門的社會教育活動具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性,內容也比較系統和集中,教師對兒童的組織和指導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明顯,也更具有針對性。例如,對於剛入園的兒童,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有利於兒童認識幼兒園、認識小朋友的教育活動,幫助兒童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針對一些兒童喜歡玩火,但又缺乏安全常識的狀況,教師可以組織"消防隊"等教育活動,幫助兒童認識"消防"這種社會勞動,認識消防員的工作特點,認識消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防火、如何保護自己等等;針對兒童霸道、不知謙讓等行為,教師可以組織"我的好朋友"等教育活動,幫助兒童認識到與同伴友好相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與小朋友相處等等。
綜合教育活動
綜合教育活動是教師組織兒童圍繞一個主題,綜合運用上課、游戲、參觀、勞動等教育形式,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作用,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種教育形式。在綜合教育活動中,教師採用多種教育形式,將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以及幼兒園的社會教育目標結合起來,使兒童增進社會認知、產生社會情感、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等。

❽ 社會教育應堅持什麼和生活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用案例說明,小錯可以犯,但不能違法。自己選的路,自己承擔後果。

❾ 幼兒社會教育領域有哪些基本教學方法

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針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則及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准,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麼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6、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有助於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一般來說,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

7、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沖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多種求解可能性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談論的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的過程。

(9)社會教育常用方法擴展閱讀:

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一:終身性。社會教育對任何人來講都具有終身性,活到老學到老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有意無意都必須接受終身受教育這個現實,而積極的接受和無意識接受以及消極接受的效果是不同的。

二:廣闊性。社會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會教育就到什麼地方,這就是任何教育所不具備的也不可能實行的。但也是對專門教育最具沖擊力的。

三:層次性。從人的年齡段來分,有嬰幼兒;小學;中學;大學和成人。從人的地位和級別來分,有中央級;省部級;市級;縣級。

四:多樣性。社會教育的多樣性是社會教育最清楚明顯的特點,而清楚明顯到了被忽視的地步,這不能說是社會教育的悲哀之所在,行業的不同,地位的差異,黨政軍社團之別等等所帶來的工作.職責.任務的不同而形成社會道德品質上的不認同是最大的悲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幼兒園五大領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教育

❿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方法有哪些各自有哪些優缺點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方法有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和演示法等。優缺點:調動孩子的潛能,師資水平不高。

(1)幼兒社會性教育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和演示法。

(2)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獨有方法主要有:移情訓練法和角色扮演法。

雖然學前教育對孩子的學習成長起著關鍵作用,但並不是所有「學前教育」都對孩子有益處,甚至還會可能害了孩子。

目前,上面有不少機構打著「學前教育」的幌子,忽悠了不少家長給孩子報名,實則上課內容無非就是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小學知識,對孩子的能力並沒有多大提升。學前教育擔負著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任,幼師們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孩子的潛能。

學前教育期間,孩子還將與其他孩子共同學習、交流、生活,能有效促進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控力、自信心及團隊協作能力,這些能力對孩子將來上小學、中學、大學,乃至踏上社會,都必不可少。

「師生比」是從數量上衡量教師能否滿足學生(幼兒)需求的指標,表示的是平均每個教師能夠教導學生的數量。比值中,學生數量越少,則師資的供給越豐富,反之則有可能存在師資供給的短缺。

學前教育不是拔苗助長提前學習,而是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為將來的正式學習做好准備,都能擦亮眼睛,挑選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切勿「心急亂投醫」,成了黑心教育的「韭菜」。

閱讀全文

與社會教育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測腸癌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617
正確擦屁股的方法是 瀏覽:939
驗證是否為純合子可以用什麼方法 瀏覽:548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製作海綿寶寶 瀏覽:390
用什麼方法治打氣嗝 瀏覽:458
股癬有什麼好方法斷根 瀏覽:513
rank函數使用方法 瀏覽:818
諾科壁掛爐使用方法 瀏覽:393
m6彈簧墊圈硬度檢測方法 瀏覽:611
vv6怠速抖動解決方法 瀏覽:275
寧德裝修檢測與治理方法 瀏覽:458
強迫鍛煉的方法視頻 瀏覽:805
職教基礎模塊上冊英語教學方法 瀏覽:875
牙周炎的圖片和治療方法 瀏覽:119
三首艾青的詩作並揣摩技巧方法 瀏覽:626
定量甲基化檢測方法 瀏覽:794
乳香的食用方法 瀏覽:849
簡單易學的三種方法 瀏覽:492
良好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776
232除29的簡便方法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