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控制口腔細菌感染而導致的牙疼~(在家就可以解決的~最簡單的辦法)
幾乎所有牙疼,或者說疼痛,90%都是感染所致。但其所致的病症不同,去醫院可以先分辨是什麼炎症,在聽聽醫生的意見,總比在家閉門造車的好。
『貳』 口腔真菌感染
口腔真菌感染為白色念珠菌感染。誘因有營養不良、腹瀉及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這些誘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引起鵝口瘡。
治療方法:鵝口瘡的治療,主要是用鹼性葯物及制黴菌素局部治療,因為口腔的鹼性環境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長繁殖,一般用2%碳酸氫鈉清洗口腔後,局部塗抹2%甲紫或冰硼散,1~2次/d,數天後便可痊癒。若病變廣泛者可用制黴菌素10萬U,加水1~2ml塗患處,3~4次/d。
全身葯物治療:
(1)制黴菌素:屬多烯類抗生素,從鏈黴菌屬菌株衍生而來,其作用機制在於與真菌胞膜的麥角固醇結合,造成膜通透性、糖酵解、呼吸鏈及RNA和蛋白質合成等多方面的改變,以致真菌細胞溶解、壞死。基本不溶於水,口服腸道不吸收,從糞便中以原形排出。將其作成粉劑或混懸水溶液(5萬~10萬U/ml)撒布或塗布於口腔內病變區,每2~3小時撒1次,效果良好。本品局部應用刺激性小,但其苦澀味可能引起惡心、嘔吐,有患者難以耐受。
(2)兩性黴素B:屬多烯類抗生素,作用機制同制黴菌素。口服不吸收,靜脈滴注可有效地治療各種深部真菌病,但副作用大,尤其損害腎臟,故臨床用靜脈制劑(粉針劑50mg/瓶)配成水溶性含漱劑,局部用效果顯著。但該配製劑液急性穩定性差,必須在12~24h內使用。
(3)酮康唑:是咪唑類抗真菌葯,能抑制真菌細胞膜DNA和RNA。用0.5%酮康唑溶液塗搽,3次/d,或用2%酮康唑霜劑局部塗搽,1~2次/d,效果良好。實驗證明,酮康唑局部應用,治療鵝口瘡的療效明顯優於制黴菌素。
(4)克霉唑:為咪唑類抗真菌葯,口服腸道吸收不太好,可局部應用。一般用1%~5%克霉唑霜塗搽,可治療念珠菌口角炎及念珠菌唇炎;克霉唑錠劑含化,可治療口腔白念珠菌病。
(5)咪康唑:咪唑類抗真菌葯,因腸道不吸收,局部應用治療口腔白念珠菌感染,特別對於白念珠菌唇炎,將本品做成糊劑局部塗搽效果好。咪康唑凝膠塗口腔患處與義齒組織面,4次/d,治療義齒性口炎療效顯著,因為咪康唑能直接損害真菌細胞膜,使麥角固醇合成發生障礙,以此達到抗真菌的目的。
全身支持治療
補充維生素B2 5mg/次,3次/d,復合維生素B等。調整全身情況,如缺鐵者應補充鐵。內科配合治療全身疾病。用轉移因子、胸腺素等增強免疫功能。
如果治療不及時病變可向口腔後部蔓延至咽、氣管、食管鶒,引起食管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鶒,同時出現吞咽困難。少數病例病菌可進入血液循環,成為白色念珠菌敗血症,病情危重,偶爾可引起心內膜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叄』 口腔器械預處理方法
2.1 預處理使用流程
對於重度污染的口腔機械,由於機械表面的殘留物已經乾涸,如果沒有及時回收,就要在常規消毒之前進行預處理。將需要預處理的口腔機械浸泡在含氯消毒劑中大約30分鍾時間,經過水沖洗後,和清洗效果測試卡共同放置在機械清洗籃筐中,並浸泡於預處理機器當中,為提高機械清洗效果,還要加入一定濃度的清洗劑,震盪清洗4分鍾至6分鍾,將清洗籃筐從機器中取出,查看測試卡。對於預處理合格的口腔器械放入到清洗消毒機中等待下一步清洗[2]。
2.2 預處理提高清洗質量
口腔器械經過預處理並不能代替常規消毒,而是由於重度污染的口腔器械採用常規清洗程序難以徹底清理而採用預處理。在預處理過程中所使用的清洗劑要避免強酸或者強鹼性,且操作人員要佩戴絕緣手套,確保所有的器械都能夠接觸到清洗劑。
如果所使用的消毒機為全自動消毒機,可以根據器械清洗需要將清洗機器的運行程序設定好,對放置到清洗倉中的口腔器械進行大水流噴射沖洗,以將器械表面的殘留物清除。當殘留物清理干凈之後,就使用超過90℃的熱水對口腔器械的表面進行循環沖洗,以對口腔器械有效消毒,最後將消毒合格的口腔器械放入到熱空氣乾燥機中對器械進行乾燥處理。由此而將口腔器械內留存的殘留物以及病原微生物徹底清除[
『肆』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的圖書目錄
第一篇 重點部位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
1.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2.醫院內肺炎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3.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4.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第二篇 重點部門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
5.ICU建築布局和設施管理
6.ICU環境管理
7.ICU人員管理
8.ICU物品清潔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9.感染性手術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10.接台手術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11.潔凈手術室空氣凈化效果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2.無陪護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管理
13.產房醫院感染管理
14.嬰兒保溫箱清洗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15.新生兒沐浴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16.新生兒配奶感染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17.導管室醫院感染管理
18.血液透析室(中心)建築布局與設備設施管理
19.血液透析室(中心)人員管理
20.血液透析機維護與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21.血液透析治療區環境及物品清潔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22.血液透析室(中心)水處理系統質量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23.血液透析器和濾器復用管理
24.血液透析濃縮液配製管理
25.內鏡室醫院感染管理
26.軟式內鏡清洗和消毒(滅菌)標准操作規程
27.硬式內鏡清洗和消毒(滅菌)標准操作規程
28.內鏡清洗劑選擇標准操作規程
29.口腔科清洗消毒間管理
30.牙科綜合治療椅醫院感染管理
31.口腔手機清洗消毒滅菌標准操作規程
32.消毒供應中心(CSSD)管理
33.消毒供應中心(CSSD)建築管理
34.消毒供應中心(CSSD)設備、設施管理
35.消毒供應中心(CSSD)不同區域人員防護著裝標准操作規程
36.消毒供應中心(CSSD)耗材管理
37.復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標准操作規程
38.復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機器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39.復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手工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40.新啟用器械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41.生銹器械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42.朊毒體、氣性壞疽及突發不明原因的病原體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標准操作規程
43.超聲波清洗機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44.消毒供應中心(CSSD)清洗效果檢測標准操作規程
45.清洗消毒器(機)清洗效果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46.復用手術器械包裝標准操作規程
47.壓力蒸汽滅菌器操作標准操作規程
48.無菌物品儲存與發放管理
49.無菌物品下送標准操作規程
50.物品滅菌失敗召回標准操作規程
51.外來醫療器械清洗消毒滅菌標准操作規程
52.感染性疾病科醫院感染管理
53.隔離病房設計及管理
54.急診科醫院感染管理
55.織物清洗與消毒管理
第三篇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基本方法
56.標准預防
57.呼吸衛生(咳嗽)禮儀策略
58.感染性體液污染的儀器(設施)及環境處置原則
59.安全注射
60.接觸隔離標准操作規程
61.飛沫隔離標准操作規程
62.空氣隔離標准操作規程
63.保護性隔離標准操作規程
64.醫務人員手衛生基本原則
65.醫務人員洗手標准操作規程
66.醫務人員衛生手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67.醫務人員外科手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68.手套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69.面部防護用品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70.隔離衣、防護服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第四篇 職業防護與生物安全
71.醫務人員銳器傷防護標准操作規程
72.術中銳器傷防護標准操作規程
73.血液和體液皮膚黏膜暴露防護標准操作規程
74.個人防護裝備(PPE)穿脫次序標准操作規程
75.銳器傷防護安全器械選用標准操作規程
76.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處置標准操作規程
77.實驗室生物安全實施標准操作規程
78.實驗室操作生物危害防護標准操作規程
79.實驗室意外事件或事故處理標准操作規程
80.微生物實驗室菌(毒)種生物安全管理
81.微生物標本運送標准操作規程
82.生物安全櫃標准操作規程
第五篇 臨床微生物標本採集與運送
83.血培養標本採集、運送與報告標准操作規程
84.痰標本採集與運送標准操作規程
85.手術部位感染標本採集及運送標准操作規程
86.尿液標本採集和運送標准操作規程
第六篇 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
87.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葯物應用標准操作規程
88.內科及兒科領域抗菌葯預防性應用標准操作規程
89.抗菌葯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
90.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第七篇 耐葯菌監測、預防與控制
91.細菌耐葯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92.多重耐葯菌(MDROS)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93.艱難梭菌預防與控制標准操作規程
第八篇 消毒葯械和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器具管理
94.消毒葯械管理
95.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器具管理
96.醫院常用液體消毒劑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第九篇 醫院環境清潔、消毒與監測
97.環境微生物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98.手部微生物學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99.自製醫療用水微生物學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00.消毒液質量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01.環境清潔效果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02.醫院空調系統管理與維護
103.醫院空氣凈化消毒器(機)使用標准操作規程
104.醫院潔凈系統醫院感染管理
105.醫院建築修繕感染管理
106.環境清潔標准操作規程
107.環境消毒標准操作規程
108.無菌檢驗標准操作規程
第十篇 醫療廢物與污水管理
109.污水處理標准操作規程
110.醫療固體廢物處理標准操作規程
第十一篇 醫院感染病例監測
111.全院綜合性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12.醫院感染橫斷面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13.ICIU醫院感染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114.手術部位感染監測標准操作規程
第十二篇 醫院感染暴發與處置
115.醫院感染暴發報告標准操作規程
116.醫院感染暴發確認標准操作規程
117.醫院感染暴發處置標准操作規程
118.同源性分析標准操作規程
第十三篇 醫院感染知識培訓與管理
119.醫院感染專職人員知識培訓制度
120.全院工作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制度
121.工勤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制度
122.新職工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制度
123.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會議標准操作規程
附錄
附錄一 名詞解釋
附錄二 2000~2010年醫院感染管理有關部分國家法規、規范、指南名錄
附錄三 WHO/美國CDC有關感染控制的部分指南名錄
附錄四 美國CDC/NHSN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的監測定義和急性醫療機構感染的分型標准(2008年)
『伍』 口腔科常用葯有哪些
甲硝唑?牙齒細菌感染一般是厭氧菌產生,所以甲硝唑比較常用。
其他的話,就不太好說。
『陸』 牙科應該如何消毒
開診前
(1)醫護人員換成工作服或診所工作用之鞋子並梳整頭發。
(2)進行環境清潔。治療台清潔擦拭及其管路消毒,管路出水2分鍾,痰盂水槽流水3分鍾,抽吸管以新鮮泡製0.005%~0.02%漂白水(NaOC1)或2.0%沖洗用戊二醛溶液或稀釋之碘仿溶液(10%)沖洗管路3分鍾。
(3)使用BAJAYPack牙科保護膜覆蓋無法清洗且易污染的設備,如診療椅之燈座把手、頭套、X光按扭盤等。
(2)治療後之污染器械(包括手機、檢查器械等)收集後,若無馬上清除者,暫存在維持溶液內,以2.0%~3.2%,防止污染之血液或唾液乾燥,以利清洗。
(3)可拋棄之器械(包括吸唾管、漱口杯等)則收集後放入分類之垃圾筒。
(4)下一位病患就位前,用噴式消毒劑或擦拭法,消毒工作台、痰盂、治療椅檯面等,然後換上新的由安慶寶潔包裝生產的治療巾等器械。
(5)對於有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攜帶者等確定感染性疾病之病人,看完牙齒後之所有器械則另外打包消毒。
門診結束後
(1)整理器械、清洗、打包、消毒與滅茵,經得起高熱者,用高溫高壓滅菌器滅茵,無法加熱者,用2.0%~3.2%戊二醛溶液浸泡之。
(2)下班前將環境作初級整理與消毒,垃圾分類覆處理,器械經清洗後進鍋消毒,若無法滅茵者.亦浸泡在消毒液內隔天處理。
(3)管路消毒,放水放氣與拆下濾網,徹底清洗。
(4)離開診室前,徹底洗手,必要時更衣換鞋,安全乾凈地回家。
(5)門診結束後,應保持通風或使用空氣濾凈器。
『柒』 口腔潰瘍怎麼辦|口腔潰瘍有什麼特別的辦法控制嗎
口腔潰瘍的特點:1、和感冒差不多。吃不吃葯效果一樣,一個星期的時間自己也會自愈。2、復發。復發有間隙性和連續性,間隙性也有長有短,短的話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要復發,長的話也有一個月或數個月復發的。對於復發間隙時間長的話,就是偶爾犯一次的,平常要注意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要有規律,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水果、蔬菜、多吃五穀雜糧,可以適當地補充一些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發作的時候可以買一些針對潰瘍的葯噴一些、塗一些、貼一些,主要是減少潰瘍引起的疼痛,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會好。對於復發間隙很短的,甚至是連續性復發的除了要注意上述的因素外,還應該要吃葯調理,否則會嚴重發展到白塞氏病,那就更難治癒了。吃葯調理最根本目的是解決復發的問題,現在西醫對復發性口腔潰瘍是一點都沒有辦法的,不是貶低西醫,很多口腔科的醫生患了自己都沒有辦法,但是我相信隨著醫學的發展,西醫是遲早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很多人現在喜歡否定中醫,但中葯里的確有能治好復發性口腔潰瘍的葯,就是庸醫太多喜歡胡亂抓葯,還有現在人的心態很浮,總希望今天吃了明天就好,明天不好就說這個葯不好,或說自己遇到騙子了。健康需要經營,經營就要時間,無任是預防還是治療,要給自己一份耐心。我曾經是有3年的潰瘍史,後半年是連續性的潰瘍,西醫給判了死刑,最後得一網友推薦在淘寶上買了一款「口腔潰瘍終結者組合」的中成葯,連續服用了三個月,現在徹底治癒了。我的經驗是在吃葯調理的時候,還會有潰瘍發出,但是發出的間隙在慢慢加長,發出後的疼痛在慢慢減輕,發出後的愈好時間在慢慢縮短,直至徹底治癒,再也沒有潰瘍發生。你如有時間可以到淘寶網上看看,效果很好,價格也很公道,不妨試試,也許也適合你。 .
『捌』 外源性感染及內源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有哪些
全球15%的入院患者會遭遇院內感染
十九世紀以前,醫學界還沒有「病原」和「感染」的概念,對於什麼是院內感染也不得而知。
直到19世紀中期,匈牙利醫生塞麥爾維斯發現,造成大量孕產婦死亡的產褥熱(產褥期內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實際是一種因感染引起的系列綜合征,此後,院內感染才逐漸被人認識並重視起來。
經過百餘年發展,如今各國都發布了多部規范指南,以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風險。
幾大科室和人群是感染防控重點
臨床統計顯示,90%以上院內感染是細菌感染,病毒感染佔比約為5%,真菌寄生蟲相對比例更低。這些病原體主要通過接觸、空氣、飛沫、飲水或飲食、注射或輸血、蚊蟲叮咬等途徑傳播。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感科主任李金娜介紹,院內感染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大類。
內源性感染多是由於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以致在受到體表、呼吸或消化道等菌群侵擾時難以抵抗,感染患病;或者是因長期使用抗生素引起體內菌群失調,給一些致病菌有可乘之機。
外源性感染多為醫療護理等外部因素所致。一般認為,病原體在病人之間相互傳播(包括直接傳播和以醫療器械、醫護人員為媒介的傳播)及抗菌葯的不當使用,是外源性院內感染的兩大危險因素。
具體來說,醫院內是否設有完善的洗手消毒設施,是否嚴格區分了醫療廢物,醫護是否遵循了嚴格的操作規范,所有有創的侵入性治療護理是否保證了無菌等,都可能造成院內感染。所以,對醫院來說,控制內源性感染的發生條件較為困難,外源性感染由此成為防控重點。
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通知》強調,新生兒病房、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重症醫學科、器官(骨髓)移植病房、血液透析中心(室)、感染性疾病科、手術室、產房、急診科、口腔科、介入手術室、輸血科、內鏡室、消毒供應中心,都是感染控制的重點科室和部門。
李金娜說,皮膚黏膜受損或有炎症的患者,體內留置導管的患者,有糖尿病或腫瘤的患者,以及新生兒、產婦、老年人、術後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劑或長期卧床等免疫力低下者,都被認定為院內感染的高風險人群,更應該嚴格管控。
各國都在想法控制院內感染
按照定義,院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受到的感染;院內感染暴發則是指短時間內,出現3例或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
「醫院感染幾乎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我們卻可以努力把發生概率降低,最大可能杜絕院內感染暴發。」解曉悅說。
瑞典
瑞典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亞歷桑德羅·卡西尼是首個對歐洲醫院獲得性感染研究的負責人。
他認為,相當一部分院內感染與入侵性過程和相關設備使用有關,比如輔助使用呼吸機、靜脈導管和尿管留置等。
如果能做到更好的衛生消毒,進而提高感染控制水平,約有1/3的感染都可以預防。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的一項研究表明,手衛生及合理使用抗菌葯物對預防感染也很重要。數據顯示,將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從18.9%提高到62.9%,抗菌葯物不合理使用率從43%降到20.6%後,兒科患者感染發生率隨之下降了14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的規范化管理和操作是院內感染的重要環節。為了減少院內感染,各國醫院均採取了不少有效措施。
法國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院內感染而採取措施的機構。
他們首創了「能源站」概念,通過7℃的冷卻系統使手術室、住院區及關鍵科室長年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以保證無菌;全院設置了500張單獨隔離的病床,病友之間完全不會面對面,入院後不會遭受交叉感染的侵襲。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自2009年開始,就在全國公立醫院中發起了洗手活動,向醫生推廣洗手的五個重要時刻,即接觸患者前、接觸患者後、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患者血液或體液後、離開患者周圍環境後;護士則專門在病房內科普洗手的方法和關鍵時刻,要求醫生、患者之間要相互監督勤洗手。
美國
在美國,聯邦政府每年都會對醫院進行檢查,「患者入院後安全」方面排名處於後25%的醫院,將面臨「削減1%財年醫療補助撥款」的處罰。
為防止濫用抗菌葯造成院內感染,每家醫院至少要配備兩名葯劑師,獨立核查病人的葯物使用情況,確保給病人發放正確的葯品及劑量。
以色列
以色列則在全國的大型醫院中推廣一種醫生洗手的警報系統。
醫生手上會戴有一個智能腕帶,每當接觸一名新患者時,腕帶都會亮燈並發出輕微震動,提醒「馬上去洗手」。
當醫生洗手時,一旦洗手液和水的用量、搓手次數不夠,腕帶就會發出震動,「警告」醫生必須「再次洗手」。
人人都是感控實踐者
解曉悅表示,防院內感染意識還應滲透到患者、醫院陪護及保潔人員中,強調「人人都是感控實踐者」十分重要。具體如下:
患者
勤洗手
患者要主動做到勤洗手,用清潔劑認真揉搓掌心、指縫、手背、手指關節、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時間不少於10~15秒,流動水洗凈。
如果出現創口、綳帶等附近有多餘滲出,導管、插管附近的身體部位有紅腫、疼痛感,有突然發熱、發冷症狀等情況,都可能是發生感染的信號,要及時向醫生匯報。
陪護人員
探視前後要洗手
陪護人員探視患者前後都要洗手,使用手消毒劑更便捷。禁止擅自接觸患者的創口、插管、導管等,盡可能不要對著別人咳嗽、打噴嚏。
保潔人員
認真消毒
保潔人員要有責任心,嚴格按照環境清潔消毒標准執行,規范使用清潔用具;病房、走廊、衛生間、水房的拖把分開存放和使用;地面如果有血液、分泌物等污染時,要及時清理;醫療垃圾要嚴格分類,投放到指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