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使蛋白質沉澱的方法有幾種
使蛋白質沉澱的方法有3種。
1、鹽析法
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鹽以破壞蛋白質的膠體穩定性而使其析出,這種方法稱為鹽析。常用的中性鹽有硫酸銨、硫酸鈉、氯化鈉等。例如用半飽和的硫酸銨來沉澱出血清中的球蛋白,飽和硫酸銨可以使血清中的白蛋白、球蛋白都沉澱出來,鹽析沉澱的蛋白質,經透析除鹽,仍保證蛋白質的活性。
2、重金屬鹽沉澱蛋白質
蛋白質可以與重金屬離子如汞、鉛、銅、銀等結合成鹽沉澱。重金屬沉澱的蛋白質常是變性的,但若在低溫條件下,並控制重金屬離子濃度,也可用於分離制備不變性的蛋白質。如臨床上利用蛋白質能與重金屬鹽結合的這種性質,搶救誤服重金屬鹽中毒的病人,給病人口服大量蛋白質,然後用催吐劑將結合的重金屬鹽嘔吐出來解毒。
3、生物鹼試劑以及某些酸類沉澱蛋白質
蛋白質又可與生物鹼試劑(如苦味酸、鎢酸、鞣酸)以及某些酸(如三氯醋酸、過氯酸、硝酸)結合成不溶性的鹽沉澱。如臨床血液化學分析時常利用此原理除去血液中的蛋白質,此類沉澱反應也可用於檢驗尿中蛋白質。
(1)常用的沉析方法擴展閱讀:
蛋白質的沉澱可分為兩類:
1、可逆的沉澱反應: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尚未發生顯著變化,除去引起沉澱的因素後,蛋白質的沉澱仍能溶解於原來的溶劑中,並保持其天然性質而不變性。如大多數蛋白質的鹽析作用或低溫下用乙醇(或丙酮)短時間作用於蛋白質。
2、不可逆的沉澱反應:蛋白質分子內部結構發生重大改變,蛋白質常變性而沉澱,不再溶於原來溶劑中。如加熱引起的蛋白質沉澱與凝固,蛋白質與重金屬離子或某些有機酸的反應。
『貳』 常用的化學沉澱法除磷法有哪些
常用的化學沉澱法除磷法有:磷的去除有化學除磷生物除磷兩種工藝,生物除磷是一種相對經濟的除磷方法,但由於該除磷工藝目前還不能保證穩定達到0.5mg/l出水標準的要求,所以要達到穩定的出水標准,常需要採取化學除磷措施來滿足要求。
化學除磷是通過化學沉析過程完成的,化學沉析是指通過向污水中投加無機金屬鹽葯劑,其與污水中溶解性的鹽類,如磷酸鹽混合後,形成顆粒狀、非溶解性的物質,這一過程涉及的是所謂的相轉移過程,反應方程舉例如式1。
實際上投加化學葯劑後,污水中進行的不僅僅是沉析反應,同時還進行著化學絮凝反應,所以必須區分化學沉析和化學絮凝的差異。
含義
當進水濃度較大波動時,仍有較好的除磷效果。缺點是:該法所用葯量大,處理費用較高,且產生大量的化學污泥。一般分為兩種:化學沉澱法和化學絮凝法。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各地相差較大,經濟發展滯後的城市還不能拿出很多資金用於污水治理,因此,怎樣利用有限的資金,降低環境污染,是很多城市政府面臨的問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化學除磷法
『叄』 常用的沉澱方法有哪些
沉澱法,是指由於表面擴散脫氧法速度慢,故實際生產中使用並不廣泛,而常使用沉澱脫氧法。這種方法用磷、鋰作為脫氧劑,脫氧反應在整個熔池內進行,所以反應速度快。缺點是脫氧劑可能會殘留在合金液體中,影響合金的性能。
沉澱法,是包括製造固體催化劑的方法之一、水彩畫的特殊技法和溶劑萃取的方法。沉澱法,在水處理中,是利用水中懸浮顆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產生下沉作用,以達到固液分離的一種過程。
催化劑方法
把沉澱劑加入到鹽溶液中反應後,將沉澱熱處理得到納米材料。其特點簡單易行,但純度低,顆粒半徑大,適合制備氧化物。
特殊技法
.水彩畫的特殊技法,水彩畫顏色中有些顏色干後會產生沉澱,這就需要在上色時,水份 要充足,讓顏色中的小顆粒流動後沉澱在紙面上。這種方法顏色淡容易出效果。如: 深藍、赭石等顏色。
溶劑萃取法
介紹
最常用的是鉛鹽法,可以用於除去雜質,也可用於沉澱有效成分。
沉澱法通常是在溶液狀態下將不同化學成分的物質混合,在混合液中加人適當的沉澱劑制備前驅體沉澱物,再將沉澱物進行乾燥或鍛燒,從而製得相應的粉體顆粒.
鉛鹽法是利用中性醋酸鉛或醋酸鉛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能與許多物質生成難溶的鉛鹽或絡鹽,而用於中葯成分。中性醋酸鉛可以沉澱有機酸、蛋白質、氨基酸、粘液質、鞣質、酸性皂甙、樹脂、部分黃酮甙和花色甙等。鹼式醋酸鉛沉澱范圍更廣,除了述被中性醋酸鉛沉澱的物質外,還可以沉澱某些中性皂甙、異黃酮甙、糖類和一些鹼性較弱的生物鹼等。通常將鉛鹽沉澱濾出,然後將沉澱懸於水或稀醇中,通硫化氫氣體或硫酸鈉等試劑進行脫鉛,即可回收提取物。
鉛鹽沉澱法
鉛鹽沉澱法為分離某些中草葯成分的經典方法之一。由於醋酸鉛及鹼式醋酸鉛在水及醇溶液中,能與多種中草葯成分生成難溶的鉛鹽或絡鹽沉澱,故可利用這種性質使有效成分與雜質分離。中性醋酸鉛可與酸性物質或某些酚性物質結合成不溶性鉛鹽。因此,常用以沉澱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粘液質、鞣質、樹脂、酸性皂甙、部分黃酮等。可與鹼式醋酸鉛產生不溶性鉛鹽或絡合物的范圍更廣。通常將中草葯的水或醇提取液先加入醋酸鉛濃溶液,靜置後濾出沉澱,並將沉澱洗液並入濾液,於濾液中加鹼式醋酸鉛飽和溶液至不發生沉澱為止,這樣就可得到醋酸鉛沉澱物、鹼式醋酸鉛沉澱物及母液三部分。然後將鉛鹽沉澱懸浮於新溶劑中,通以硫化氫氣體,使分解並轉為不溶性硫化鉛而沉澱。含鉛鹽母液亦須先如法脫鉛處理,再濃縮精製。硫化氫脫鉛比較徹底,但溶液中可能存有多餘的硫化氫,必須先通人空氣或二氧化碳讓氣泡考試,大收集整理帶出多餘的硫化氫氣體,以免在處理溶液時參與化學反應。新生態的硫化鉛多為膠體沉澱,能吸咐葯液中的有效成分,要注意用溶劑處理收回。脫鉛方法,也可用硫酸、磷酸、硫酸鈉、磷酸鈉等除鉛,但硫酸鉛、磷酸鉛在水中仍有一定的溶解度,除鉛不徹底。用陽離子交換樹脂脫鉛快而徹底,但要注意葯液中某些有效成分也可能被交換上去,同時脫鉛樹脂再生也較困難。還應注意脫鉛後溶液酸度增加,有時需中和後再處理溶液,有時可用新制備的氫氧化鉛、氫氧化鋁、氫氧化銅或碳酸鉛、明礬等代替醋酸鉛、鹼式醋酸鉛。例如在黃芩水煎液中加入明礬溶液,
黃芩甙就與鋁鹽絡合生成難溶於水的絡化物而與雜質分離,這種絡化物經用水洗凈就可直接供葯用。
試劑沉澱法
例如在生物鹼鹽的溶液中,加入某些生物鹼沉澱試劑(見生物鹼性質下),則生物鹼生成不溶性復鹽而析出。水溶性生物鹼難以用萃取法提取分出,常加入雷氏銨鹽使生成生物鹼雷氏鹽沉澱析出。又如橙皮甙、蘆丁、黃芩甙、甘草皂甙均易溶於鹼性溶液,當加入酸後可使之沉澱析出。某些蛋白質溶液,可以變更溶液的值利用其在等電點時溶解度最小的性質而使之沉澱析出。此外,還可以用明膠、蛋白溶液沉澱鞣質;膽甾醇也常用以沉澱洋地黃皂甙等。可根據中草葯有效成分和雜質的性質,適當選用。
『肆』 蛋白質沉澱法原理
原理:蛋白質通過鹽析的辦法沉澱的原理是降低蛋白質的溶解度,使蛋白質凝聚而從溶液中析出。
蛋白質分子聚集而從溶液中析出的現象,稱為蛋白質的沉澱。由於水化層和雙電層的存在,蛋白質溶液是一種穩定的膠體溶液。如果向蛋白質溶液中加入某種電解質,以破壞其顆粒表面的雙電層或調節溶液的pH,使其達到等電點,蛋白質顆粒因失去電荷變得不穩定而將沉澱析出。
蛋白沉澱法是毒物分析過程中對生物樣品進行前處理的一種常用方式。對於富 含蛋白質的檢材,在進行分離、提取時要將 大量干擾測定的蛋白質沉澱除去,使待測毒 物仍留存於溶液中。
操作時一般要先將檢材組織磨碎,然後再加入蛋白沉澱劑進行蛋白質沉澱,組織中的蛋白質與沉澱劑形成疏鬆的絮狀沉澱物,而毒物則留在溶液中。
(4)常用的沉析方法擴展閱讀:
有機溶劑易使蛋白質或酶變性,常採用降低溫度的方法進行有效控制, 而且有機溶劑使用量大,溶劑的使用及回收;儲存都比較困難或 麻煩。 鹽析法:鹽析法簡單方便,可用於蛋白質抗原的粗提、丙種 球蛋白的提取、蛋白質的濃縮等。
鹽析法提純的抗原濃度不高,只用於抗原的初步純化。 金屬離子沉澱法純度高,太耗電,沉澱效果很好,容易使生物分 子變性,復合物難分解。
選澤性變性沉澱法:溶解度下降、粘度 增加、紫外線吸收增加、側鏈反應增強、對酶的作用敏感,易被 水解 (這就是為何蛋白類食品在被加熱至變性後人體對其中氨基 酸的吸收。能力增強) 等電點沉澱法無機酸會引起較大的蛋白質不可逆變性的危險等電點裝置復雜,也比較純。
蛋白質變性指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如熱、有機溶劑、重金屬離子、生物鹼試劑等作用下,蛋白質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也即有序的空間結構變成無序的空間結構,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
『伍』 常用的沉澱蛋白質的方法有哪些
前已有很多去蛋白方法可供使用,但使用各種方法之前應了解該方法是否會導致生物樣品中的葯物發生分解或影響葯物的提取等。
通常除蛋白的方法是在含蛋白樣品中加入適當的沉澱劑或變性劑,而有機溶劑和酸類沉澱的蛋白是不可逆的。也可用透析法與超濾法除去樣品中蛋白。
當然還可以熱沉澱,使蛋白質脫水而沉澱(如有機溶劑、中性鹽),有的是由於蛋白質形成不溶性鹽而析出(如高氯酸),離心後取上清液用於分析。甲醇、乙腈、丙酮和乙醇是沉澱蛋白常用的有機溶劑,中性鹽可用氯化銨等。無機鹽沉澱蛋白是可逆的,即將蛋白稀釋後仍具有生理活性
『陸』 常用的沉澱法有哪幾種
等電點沉澱法和鹽析
一、等電點沉澱法
等電點沉澱法是利用蛋白質在等電點時溶解度最低而各種蛋白質又具有不同等電點的特點進行分離的方法。
在等電點時,蛋白質分子以兩性離子形式存在,其分子凈電荷為零(即正負電荷相等),此時蛋白質分子顆粒在溶液中因沒有相同電荷的相互排斥,分子相互之間的作用力減弱,其顆粒極易碰撞、凝聚而產生沉澱,所以蛋白質在等電點時,其溶解度最小,最易形成沉澱物。
等電點時的許多物理性質如黏度、膨脹性、滲透壓等都變小,從而有利於懸浮液的過濾。
二、鹽析
鹽析是指在蛋白質水溶液中加入中性鹽,隨著鹽濃度增大而使蛋白質沉澱出來的現象。中性鹽是強電解質,溶解度又大,在蛋白質溶液中,一方面與蛋白質爭奪水分子,破壞蛋白質膠體顆粒表面的水膜;另一方面又大量中和蛋白質顆粒上的電荷,從而使水中蛋白質顆粒積聚而沉澱析出。
向某些蛋白質溶液中加入某些無機鹽溶液後,可以降低蛋白質的溶解度,使蛋白質凝聚而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叫作鹽析,是物理變化,可復原。向某些蛋白質溶液中加入某些重金屬鹽,可以使蛋白質性質發生改變而凝聚,進而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叫作變性,性質改變,是化學反應,無法復原。
把動物脂肪或植物油與氫氧化鈉按一定比例放在皂化鍋內攪拌加熱,反應後形成的高級脂肪酸鈉、甘油、水形成混合物(膠體)。往鍋內加入食鹽顆粒,攪拌、靜置,使高級脂肪酸鈉與甘油、水分離,浮在液面。
(6)常用的沉析方法擴展閱讀:
蛋白質的變性
1、物理因素包括:加熱、加壓、攪拌、振盪、紫外線照射、X射線、超聲波等
2、化學因素包括:強酸、強鹼、重金屬鹽、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等。
3、在熱、酸、鹼、重金屬鹽、紫外線等作作用下,蛋白質會發生性質上的改變而凝結起來。這種凝結是不可逆的,不能再使它們恢復成原來的蛋白質.蛋白質的這種變化叫做變性。蛋白質變性之後,紫外吸收,化學活性以及粘度都會上升,變得容易水解,但溶解度會下降。
4、蛋白質變性後,就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也就失去了它們生理上的作用,因此蛋白質的變性凝固是個不可逆過程。
『柒』 常用蛋白質沉澱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應用實例
一般最常見的是鹽析沉澱,就是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銨,蛋白質便會沉澱下來,不同蛋白沉澱所需要的硫酸銨濃度不一樣,通過這個方法也可以對蛋白進行初步的純化分離。再有就是等電沉澱,通過調節蛋白溶液的pH,使其剛好達到目標蛋白的等電點,這時候蛋白分子將不帶有電荷,在相互碰撞聚集過程中沉澱下來。與之類似的有通過加沉澱劑或絮凝劑比如明礬之類的,也可以沉澱蛋白。另外還有就是親和沉澱,利用生物分子親和力,比如抗原抗體親和、酶與底物親和等性質,將配對的另一半固定在某些介質,比如小磁珠上,就能將溶液裡面的目的蛋白抓住沉澱下來。
『捌』 常見的沉澱方法都有哪些
(1)鹽析法,此方法並未破壞蛋白質天然狀態,沉澱出的蛋白質可不變性,所以鹽析法是分離制備蛋白質或蛋白類生物制劑的常用方法.
(2)有機溶劑沉澱法,通過破壞蛋白質的水化膜而使蛋白質沉澱,此方法在常溫下可使蛋白質變性,低溫下可使變性速度減慢.
(3)重金屬鹽沉澱法,可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於水的蛋白質鹽沉澱,引起蛋白質變性.臨床用於救重金屬鹽中毒.
『玖』 常用蛋白質沉澱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應用實例求答案
沉澱可以是由蛋白質變性從而產生沉澱,也可以是由於鹽析。
蛋白質變性是指光照,熱,有機溶濟以及一些變性劑(如重金屬鹽)的作用時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被破壞,使得蛋白質喪失活性,該過程不可逆。
鹽析是指向蛋白質的溶液中加入輕金屬鹽,使得蛋白質沉澱析出,這是由於加入鹽降低了蛋白質得溶解度而析出,該過程可逆,加水蛋白質又會溶解。
(一)材料的預處理及細胞破碎
分離提純某一種蛋白質時,首先要把蛋白質從組織或細胞中釋放出來並保持原來的天然狀態,不喪失活性。所以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將組織和細胞破碎。常用的破碎組織細胞的方法有:
1. 機械破碎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機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細胞破碎。常用設備有,高速組織搗碎機、勻漿器、研缽等。
2. 滲透破碎法
這種方法是在低滲條件使細胞溶脹而破碎。
3. 反復凍融法
生物組織經凍結後,細胞內液結冰膨脹而使細胞脹破。這種方法簡單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對溫度變化敏感的蛋白質不宜採用此法。
4. 超聲波法
使用超聲波震盪器使細胞膜上所受張力不均而使細胞破碎。
5. 酶法如用溶菌酶破壞微生物細胞等。
(二) 蛋白質的抽提
通常選擇適當的緩沖液溶劑把蛋白質提取出來。抽提所用緩沖液的pH、離子強度、組成成分等條件的選擇應根據欲制備的蛋白質的性質而定。如膜蛋白的抽提,抽提緩沖液中一般要加入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磺酸鈉、tritonX-100等),使膜結構破壞,利於蛋白質與膜分離。在抽提過程中,應注意溫度,避免劇烈攪拌等,以防止蛋白質的變性。
(三)蛋白質粗製品的獲得
選用適當的方法將所要的蛋白質與其它雜蛋白分離開來。比較方便的有效方法是根據蛋白質溶解度的差異進行的分離。常用的有下列幾種方法:
1. 等電點沉澱法
不同蛋白質的等電點不同,可用等電點沉澱法使它們相互分離。
2. 鹽析法不同蛋白質鹽析所需要的鹽飽和度不同,所以可通過調節鹽濃度將目的蛋白沉澱析出。被鹽析沉澱下來的蛋白質仍保持其天然性質,並能再度溶解而不變性。
3. 有機溶劑沉澱法
中性有機溶劑如乙醇、丙酮,它們的介電常數比水低。能使大多數球狀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進而從溶液中沉澱出來,因此可用來沉澱蛋白質。此外,有機溶劑會破壞蛋白質表面的水化層,促使蛋白質分子變得不穩定而析出。由於有機溶劑會使蛋白質變性,使用該法時,要注意在低溫下操作,選擇合適的有機溶劑濃度。
(四)樣品的進一步分離純化
用等電點沉澱法、鹽析法所得到的蛋白質一般含有其他蛋白質雜質,須進一步分離提純才能得到有一定純度的樣品。常用的純化方法有:凝膠過濾層析、離子交換纖維素層析、親和層析等等。有時還需要這幾種方法聯合使用才能得到較高純度的蛋白質樣品。
『拾』 蛋白質的沉澱方法及應用有哪些呢
1.鹽析法——多用於各種蛋白質和酶的分離純化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鹽以破壞蛋白質的膠體穩定性而使其析出,這種方法稱為鹽析.常用的中性鹽有硫酸銨、硫酸鈉、氯化鈉等.各種蛋白質鹽析時所需的鹽濃度及pH不同,故可用於對混和蛋白質組分的分離.例如用半飽和的硫酸銨來沉澱出血清中的球蛋白,飽和硫酸銨可以使血清中的白蛋白、球蛋白都沉澱出來,鹽析沉澱的蛋白質,經透析除鹽,仍保證蛋白質的活性.調節蛋白質溶液的pH至等電點後,再用鹽析法則蛋白質沉澱的效果更好.鹽析法分為兩類,第一類叫Ks分段鹽析法,在一定PH和溫度下通過改變離子強度實現,用於早期的粗提液;第二種叫b分段鹽析法,在一定離子強度下通過改變PH和溫度來實現,用於後期進一步分離純化和結晶.影響鹽析的因素包括:蛋白質濃度、離子強度和類型、PH值、溫度等.針對溫度這一條,需要強調:在低離子強度或純水中,蛋白質溶解度在一定范圍內隨溫度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濃度下,蛋白質、酶和多肽類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上升而下降.在一般情況下,蛋白質對鹽析溫度無特殊要求,可在室溫下進行,只有某些對溫度比較敏感的酶要求在0-4℃進行. 使用硫酸銨沉澱蛋白需要注意:硫酸銨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屬離子,對蛋白質巰基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須用H2S處理:將硫酸銨配成濃溶液,通入H2S飽和,放置過夜,用濾紙除去重金屬離子,濃縮結晶,100℃烘乾後使用.另外,高濃度的硫酸銨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右),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調節至所需PH. 2.有機溶劑沉澱法——多用於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產品的分離純化;有機溶劑的沉澱機理是降低水的介電常數,導致具有表面水層的生物大分子脫水,相互聚集,最後析出.該法優點在於:1)分辨能力比鹽析法高,即蛋白質或其它溶劑只在一個比較窄的有機溶劑濃度下沉澱;2)沉澱不用脫鹽,過濾較為容易;3)在生化制備中應用比鹽析法廣泛.但是,在常溫下,有機溶劑沉澱蛋白質往往引起變性.例如酒精消毒滅菌就是如此.因此,操作要求在低溫下進行.有機溶劑的選擇首先是能和水混溶,使用較多的有機溶劑是乙醇、甲醇、丙酮,還有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乙腈和2-甲基-2,4戊二醇等. 3.等電點沉澱法——此法單獨應用較少,多與其它方法結合使用;兩性電解質分子上的凈電荷為零時溶解度最低,不同的兩性電解質具有不同的等電點,以此為基礎可進行分離.如工業上生產胰島素時,在粗提液中先調PH8.0去除鹼性蛋白質,再調PH3.0去除酸性蛋白質.利用等電點除雜蛋白時必須了解制備物對酸鹼的穩定性,不然盲目使用十分危險.不少蛋白質與金屬離子結合後,等電點會發生偏移,故溶液中含有金屬離子時,必須注意調整PH值.等電點法常與鹽析法、有機溶劑沉澱法或其他沉澱方法聯合使用,以提高其沉澱能力. 很全面實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