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針灸並用的方法是
針灸並用方法 郁病治療方法: 治則:理氣解郁,養心安神 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者,只針不灸,瀉法。 陰虛火旺者,只針不灸,平補平瀉。 處方:以手、足厥陰經腧穴為主。 主穴:神門、大陵、內關、期門、心俞、合谷、太沖。 方義:本病總由心神失調,故取心經原穴神門,心包經原穴大陵寧心安神;心包經之絡穴內關寬胸解郁。心之背俞穴心俞補益心氣而安神;肝之募穴期門、原穴太沖疏肝理氣以解郁,合谷配太沖為「開囚關」之法,有醒神開竅的作用。 加減:肝氣郁結:主穴+行間、肝俞→疏肝理氣解郁。氣郁化火:主穴+行間、內庭、支溝→清瀉肝火,解郁和胃。憂郁傷神:主穴+百會、通里、日月→疏肝解郁、醒神開竅。心脾兩虛:主穴+脾俞、三陰交、足三里、中脘→健脾益氣、養心安神。陰虛火旺:主穴+三陰交、太溪、腎俞→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梅核氣:主穴+天突、列缺、照海→清利咽喉。心悸治療方法: 治則:養心安神、寧心定悸。針灸並用,補法(陰虛火旺者,只針不灸,平補平瀉)。 處方:以心經、心包經腧穴和相應俞、募穴為主。 主穴:神門、內關、通里、心俞、厥陰俞、巨闕、膻中。 方義:神門為心經原穴,寧心安神以定驚悸,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通里為心經之絡穴,功在寧心通絡,安神定悸,心俞、厥陰俞、巨闕、膻中分別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募穴,兩對俞穴配穴可調補心氣以定悸。 加減: 心陽不振:主穴+關元、足三里→振奮心陽。 心虛膽怯:主穴+百會、膽俞→補心壯膽。 心脾兩虛:主穴+脾俞、足三里→補益心脾。 陰虛火旺:主穴+勞宮、太溪→滋陰降火。 心血瘀阻:主穴+曲澤、膈俞→活血化瘀。 水氣凌心:主穴+水分、陽陵泉→行水降逆、寧心定悸。 失眠治療方法:治則:調和陰陽,寧心安神。心脾兩虛者補益心脾,心膽氣虛者補心壯膽,均針灸並用;陰虛火旺者育陰潛陽,只針不灸,平補平瀉;肝鬱化火者平肝降火,痰熱內擾者清熱化痰,均只針不灸,瀉法。處方:神門、內關、百會、安眠(主穴)。方義:失眠一症,主因心神不寧。治療首選心經原穴神門,心包經之絡穴內關寧心安神,為治療失眠之主穴;百會穴位於巔頂,入絡於腦,可清頭目,寧神志;安眠為治療失眠的經驗效穴。諸穴合用,養心安神,恰合病機。加減: 心脾兩虛:主穴+心俞、脾俞、三陰交→補益心脾、益氣養血。 心膽氣虛:主穴+心俞、膽俞、丘墟→補心壯膽、安神定志。 陰虛火旺:主穴+太溪、太沖、湧泉→滋陰降火、寧心安神。 肝鬱化火:主穴+行間、太沖、鳳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痰熱內擾:主穴+中脘、豐隆、內庭→清熱化痰、和胃安神。嗜睡治療方法:治則:交通陰陽,調神醒腦,膽經濕熱者,只針不灸,瀉法;濕濁困脾,氣血虧虛,腎精不足者,針灸並用,補法或平補平瀉。處方:以督脈腧穴為主。主穴:百會、四神聰、印堂、豐隆、足三里。方義:百會、四神聰位於頭顱之巔,為醒腦之要穴,也為前人治療昏困多寐的經驗穴,印堂位於兩目之間,重在調神;豐隆、足三里意在調理中焦,和胃安神。加減: 濕濁困脾:主穴+脾俞、三陰交→健脾利濕。 膽經濕熱:主穴+主穴+膽俞、至陽→清利濕熱。 氣血虧虛:主穴+氣海、心俞、脾俞→補益氣血。 腎精不足:主穴+關元、腎俞→補益腎精。震顫麻痹治療方法:治則:補益肝腎,益氣養血,化痰通絡,熄風止顫,針灸並用。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用補法。處方:百會、四神聰、風池、合谷、太沖、陽陵泉(主穴)方義:本病病位在腦,病臟主要在肝。百會、四神聰均位於巔頂部,通過督脈內入絡腦,乃局部取穴以醒腦、寧神、定驚;風池祛風,寧神定痙;合谷屬手陽明,可通經絡、行氣血;太沖乃肝經原穴,可平肝熄風,與合谷相配為「四關」穴,可通行氣血、調和陰陽;肝藏血,主筋,陽陵泉為筋之會穴,可養血柔筋,疏筋通絡。諸穴合用,共奏柔肝熄風、寧神定巔之效。加減: 肝腎虧虛:主穴+肝俞、腎俞、三陰交→補益肝腎。 氣血不足:主穴+氣海、血海、足三里→益氣養血。 痰濁動風:主穴+豐隆、中脘、陰陵泉→化痰通絡。 震顫甚者加大椎,僵直甚者加大包,期門以除顫止僵。癇病治療方法:治則:豁痰開竅,熄風止癇; 實證只針不灸,瀉法; 虛證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處方:以督脈腧穴為主。主穴:水溝、筋縮、鳩尾、豐隆、陽陵泉方義:水溝為督脈要穴,可醒腦寧神,長強屬督脈督脈,鳩尾屬任脈,兩穴乃任督之絡穴,合用能交通任督,調整陰陽,是治療癇病的重要組穴;陽陵泉為筋會,配以筋縮可舒緩筋肉、解痙止抽;豐隆和胃降濁、清熱化痰。諸穴合用共奏豁痰開竅,熄風止癇之功。加減: 痰火擾神:主穴+行間、內關、合谷→豁痰開竅、清瀉肝火。 風痰閉竅:主穴+本神、風池、太沖→平肝熄風、豁痰開竅。 血瘀阻絡:主穴+百會、太陽、膈俞→活血通絡、醒神止搐。 血虛風動:主穴+血海、三陰交→養血柔筋、熄風止搐。 心脾兩虛:主穴+心俞、脾俞→補益心脾、益氣養血。 肝腎陰虛:主穴+肝俞、腎俞、太溪→補益肝腎、潛陽安神。病在夜間發作加照海,在白晝發作加申脈通調陰陽,眩暈加合谷、百會祛風通竅。痴呆治療方法:治則:補腎填精、健腦益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者針灸並用,補法。痰濁中阻、瘀血阻絡者以針為主,平補平瀉。處方:百會、四神聰、太溪、大鍾、懸鍾、足三里。方義:本病病位在腦,「腦為髓之海」,百會、四神聰均於巔頂,通過督脈內入絡腦,乃局部取穴,以醒神開竅、健腦益智;腎主骨生髓,補腎即能生髓,太溪、大鍾可補腎養髓,懸鍾為髓之會穴,補之亦可補養腦髓、髓海得充,可健腦益智;足三里補益後天、生化氣血以助生髓之源。諸穴合用,共奏益腎補髓、健腦醒神之效。加減: 肝腎陰虛:主穴+肝俞、三陰交→補益肝腎。 氣血虛弱:主穴+氣海、膈俞→益氣養血。 痰濁中阻:主穴+豐隆、中脘→化痰通竅。 瘀血阻絡:主穴+膈俞、委中→活血化瘀。癲病治療方法:治則:滌痰開竅、養心安神。心脾兩虛者針灸並用,補法。痰氣郁結、氣虛痰凝、陰虛火旺者以針刺為主,瀉法,或平補平瀉。處方:神門、豐隆、心俞、脾俞(主穴)。方義:心為神之舍,取心經原穴神門,心之背俞穴心俞調養心神、醒腦開竅;脾為生痰之源,取之背俞穴脾俞、胃之絡穴豐隆健脾胃、化痰濕以治其本。標本同治,癲病當除。加減: 痰氣郁結:主穴+中脘、太沖→調氣解郁。 氣虛痰凝:主穴+足三里、中脘→益氣健脾。 心脾兩虛:主穴+足三里、三陰交→健脾養心、益氣安神。 陰虛火旺:主穴+腎俞、太溪、大陵、三陰交→滋陰降火。 狂病治療方法:治則:清心降火、寧心定志,只針不灸。痰火擾神、氣血瘀滯用瀉法。火盛傷陰者平補平瀉。處方:以督脈、心包經腧穴為主。主穴:水溝、大椎、風池、勞宮、大陵、豐隆。方義:水溝、大椎均屬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又與腦相通,二穴合用可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風池接近大腦,能醒腦寧神;勞宮清心包而瀉心火,安神定志;大陵為心包經原穴,可醒神開竅、寧心定志;豐隆化痰通絡、醒神開竅。加減: 痰火擾神:主穴+中脘、神門→清新豁痰。 火甚傷陰:主穴+神門、大鍾、三陰交→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氣血瘀滯:主穴+合谷、太沖、血海、膈俞→活血化瘀、通竅醒神。面癱治療方法:治則:活血通絡、疏調經筋,針灸並用,平補平瀉。處方:以面頰局部和足陽明經穴腧穴為主。主穴:四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合谷。方義:面部腧穴可疏調局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合谷為循經遠端選穴,與近部腧穴翳風相配,祛風通絡。加減: 風寒證:主穴+風池→祛風散寒。 風熱證:主穴+曲池→疏風泄熱。 恢復期:主穴+足三里→補益氣血、濡養經筋。 抬眉困難:主穴+攢竹。 鼻唇溝變淺:主穴+迎香。 人中溝歪斜:主穴+水溝。 頦唇溝歪斜:主穴+迎香承漿。中風(一)中經絡治療方法:治則:調神通絡、行氣活血,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處方:水溝、百會、內關、極泉、尺澤、委中、三陰交、足三里(主穴)。方義:督脈入絡腦,水溝、百會均為督脈要穴,可調腦神、通腦絡;心主血脈,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氣,促進氣血的運行;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足三里疏通肢體經絡。加減: 肝陽暴亢:主穴+太沖、太溪→鎮肝潛陽。 風痰阻絡:主穴+豐隆、合谷→化痰熄風。 痰熱腑實:主穴+曲池、內庭、豐隆→清熱豁痰。 氣虛血瘀:主穴+氣海、血海→益氣活血。 陰虛風動:主穴+太溪、風池→滋陰潛陽。 口角斜:主穴+頰車、地倉。 上肢不遂:主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主穴+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鳳市。 頭暈:主穴+風池、完骨、天柱。 上肢不遂:主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便秘:主穴+豐隆、支溝。 尿失禁、尿瀦留:主穴+中極、曲骨、關元。 足下垂:主穴+解溪、脛上。 中風(二)中臟腑治療方法:治則:醒腦開竅,閉證兼開竅啟閉,只針不灸,瀉法; 脫證兼回陽固脫,重用灸法,補法。處方:以督脈腧穴為主。主穴:素髎、百會、內關。方義: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素髎、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百會位於頭頂,屬督脈,內絡於腦,醒神作用明顯;心主血脈,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氣,促進氣血運行。加減: 肝陽暴亢閉證:主穴+十宜、合谷、太沖→開竅啟閉。 脫證:主穴加灸關元、氣海、神闕→回陽固脫。 呼吸衰竭:主穴+氣舍→益宗氣、調呼吸。
B. 針刺治療的選穴原則是什麼
針刺治療首先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在辨證的基礎上確立治療法則,再根據治法選擇相應的腧穴組成針刺處方,運用相應的刺法進行治療,也就是辨證施針的原則。在針刺處方中,一般有一個或幾個主穴,有幾個配穴。主穴一般是針對主證而設,相對比較固定;配穴多因兼證或伴隨症狀的變化而靈活加減。
(一)循經取穴
即在臟腑或經絡辨證的基礎上在與該臟腑所屬或所絡的經絡上取穴。如治療肝火上炎證,首先考慮在肝臟所屬的足厥陰肝經或其所絡的足少陽膽經取穴。
(二)局部選穴
針對疼痛、麻木等病證,於病變局部選穴。如肩痛可刺肩髃、肩髎、肩貞、肩井等。
(三)遠端取穴
某一部位病變,可據經絡循行路線,於其遠端取穴。如咽痛可針合谷,目赤腫痛可針太沖等。
(四)巨刺選穴
巨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偏癱初期,患肢尚無聯合反應時,針刺健側相應的肢體。
(五)分經主治
不同臟腑病證,可在相應所屬經脈上取穴。如咳嗽喘促,可取手太陰肺經之太淵、魚際、列缺等。
(六)俞募選穴
某一臟腑的病變,可選其相應的俞穴及募穴。如脾虛瀉泄可選脾之俞穴脾俞及其募穴章門。
(七)原絡選穴
某一臟腑病變,可選其相應原穴及絡穴,原穴主治其所屬臟腑病變,絡穴可主治相互表裡之臟和腑病。如腎虛腰痛可選腎之原穴太溪。手太陰肺之絡穴列缺既可治肺之病變咳喘,又可治大腸熱結腑氣不通。
(八)辨證選穴
氣虛證可選用膻中、氣海、脾俞、中脘、足三里以益氣;血虛證可選血海、膈俞、脾俞、足三里以養血;陰虛證可用太溪、復溜、三陰交、照海以養陰;陽虛證可用命門、氣海、關元、三焦俞以溫陽;痰濁證可用脾俞、肺俞、豐隆、太淵以祛痰;瘀血證可用膈俞、血海以活血;表證不解可用風門、列缺、大椎、風池以解表;里熱不去可用合谷、曲池、風池、大椎以瀉熱;肝陽上亢可用太沖、行間、照海以平肝潛陽。
(九)子母補瀉
十二正經的五輸穴均可按五行進行分類。《難經六十九難》指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肝屬木,木之母為水,木之子為火。足厥陰肝經的五輸穴中,屬於水者為其合穴曲泉,屬於火者為其滎穴行間,為此,治療肝之虛證當用曲泉,治療其實證宜選行間。以此類推,治心之實證用神門,虛證用少沖;肺之實證用尺澤,虛證用太淵;脾之實證用間使,虛證用勞宮;腎之實證用湧泉,虛證用復溜。
C. 針灸配穴的子午流注針法
子午流注針法的臨床運用
子午流注針法有兩種,一為按天干開穴,又稱納干法,或稱日乾子午流注;一為按地支開穴,又稱納支法,或稱時支子午流注。
(一)時支子午流注
時支子午流注,也稱納子法,納支法。這是根據每日氣血輸注十二經的地支時辰,病症之虛實,配合五行生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有兩種取穴法:一種是按一天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各配一經,在這個時辰內,該經從起點到終點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選用。例如,肺經病,每日寅時都可取肺經從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針刺治療。此方簡便易行。另一種是根據氣血流注到某經的時辰,再結合五俞穴,用補母或瀉子的取穴方法進行針刺治療。納子法是依據日周期,用本經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配屬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據氣血流注本經的時間,在每日的十二個地支時辰按時開穴。開穴的原則: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在氣血流經本經的時辰,本經氣血最虛,取母穴用補法,可以扶正補虛,使氣血通暢。若本經為實證,則取子穴以瀉之。
氣血於寅時由肺經流注,卯時流注大腸,依次為胃、脾、心、小腸、膀胱、腎、胃、心包、三焦、膽,丑時流注肝經,再至肺經,周而復始。可記歌訣。見下表。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
表12 氣血流注十二經時辰表(點擊觀看動畫)
經脈 膽 肝 肺 大腸 胃 脾
時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時間 23-1 1-3 3-5 5-7 7-9 9-11
經脈 心 小腸 膀胱 腎 心包 三焦
時辰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時間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舉例:在氣血輸注本經的時間,實證取本經所屬五行之子穴瀉之。如肺熱咳嗽的實證,於寅時瀉尺澤(水)。即金生水、水為金之子。虛證取本經所屬五行之母穴補之。如肺虛氣喘,於卯時補太淵(土),土生金,土為金之母。
如果補瀉時間已過,或不虛不實證,或遇有急症,可取本經本穴或原穴。見下表。
時支子午流注補瀉腧穴表
經脈 補 瀉 本穴 原穴
腧穴 時辰 腧穴 時辰
肺(金) 太淵(土) 卯 尺澤(水) 寅 經渠(金) 太淵
大腸(金) 曲池(土) 辰 二間(水) 卯 商陽(金) 合谷
胃(土) 解溪(火) 巳 厲兌(金) 辰 足三里(土) 沖陽
脾(土) 大都(火) 午 商丘(金) 巳 太白(土) 太白
心(火) 少沖(木) 未 神門(土) 午 少府(火) 神門
小腸(火) 後溪(木) 申 小海(土) 未 陽谷(火) 腕骨
膀胱(水) 至陰(金) 酉 束骨(木) 申 通谷(水) 京骨
腎(水) 復溜(金) 戌 湧泉(木) 酉 陰谷(水) 太溪
心包(相火) 中沖(木) 亥 大陵(土) 戌 勞宮(火) 大陵
三焦(相火) 中渚(木) 子 天井(土) 亥 支溝(火) 陽池
膽(木) 俠溪(水) 丑 陽輔(火) 子 臨泣(木) 丘墟
肝(木) 曲泉(水) 寅 行間(火) 丑 大敦(木) 太沖
在納子法中,還有一種按時循經取穴,以一天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分屬一經,即寅屬肺,卯屬大腸,辰屬胃,巳屬脾,午屬心,未屬小腸,申屬膀胱,酉屬腎,戌屬心包,亥屬三焦,子屬膽,丑屬肝。某經有病患,即於某時採用某經的經穴針刺治療。如肺經有病,在寅時取肺經的穴位針刺。脾有病,在巳時針刺脾經的穴位
D. 配穴的方法有幾種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總之,在臨床上只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適當地選擇腧穴並合理地進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E. 頸椎病的針灸取穴、配穴
針刺療法
療法①
取穴:頸叢點,副神經點。
手法:彈撥法,強刺激。
療法②
取穴:主穴取天柱、大椎、風池、大杼、肩井、肩貞、列缺、合谷、外關、中渚,配穴,上肢麻木加外關。
手法:平補平瀉。
療法③
取穴:頸部夾脊穴(啞門至大椎穴之間作4等份,各等份交點旁開處,左右共6穴)。
手法:平補平瀉。$nextpage
療法④
取穴:阿是穴,若無痛點可刺大椎、天柱、百勞。
手法:平補平瀉。
療法⑤
取穴:主穴取風池、百勞、風門、肩井、肩貞、列缺、合谷、外關、中渚,配穴取腎俞、氣海、大腸俞、關元俞、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委中。
手法:提插捻轉,中刺激補法。
療法⑥
取穴:阿是穴,手三里處反應點。
手法:平補平瀉。
F. 頸椎病的針灸取穴、配穴
手足麻木這種現象通常與周圍神經病變或是頸椎病有關的,需要查找一下病因,長期用同一種姿勢有可能會出現手指的麻木現象的,必要時用一些營養神經的葯如彌可保、維生素B12等治療
意見建議:適當多活動,你還要注意正確的睡姿,枕頭不可過高和過硬
G. 針灸療法有哪些
針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它是通過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由於其具有操作簡便、適應證廣、療效明顯和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數千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針灸療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氣犯胃,加內關、中脘、太沖穴;脾胃虛弱加章門、胃俞穴。
[做法]脾胃虛弱者用補法,章門、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氣犯胃則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日。
十二指腸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氣滯者,加太沖;水濕停留,加豐隆。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療程,療程間隔7日。
胃、十二指腸潰瘍
[主穴]內關、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門;脅痛,加期門、陽陵泉;吐酸,加公孫、太沖;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內關、太沖、公孫。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橫、支溝;嘔吐,加內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慾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補法,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l~2次,5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以艾絨或其他葯物點燃以後,對體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溫熨,借灸火溫熱刺激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傳統療法。艾葉性溫,氣味辛香,易燃,用作灸法的主要原料。具有溫經通絡,散寒祛濕,行氣活血等防病保健作用。灸法還可以溫補脾腎,回陽固脫。常用的艾灸法有溫和灸和隔姜灸。
腸胃病常用的艾灸法常用穴位有:肺俞、膈俞、腎俞、足三里、中脘、天樞、命門、身柱、脾俞、氣海、關元、水泉、脊中、華蓋、梁門、神闕、大椎、肝俞、三陰交、行間、中極。可選擇3~4個穴位,並根據個人不同體質,辨證配穴。
艾灸療法應注意: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施灸時注意安全,防止艾絨條脫落,燒傷皮膚或衣物。根據不同的部位、皮膚厚薄、病情輕重、年齡和體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灸法和炷數。顏面、五官、大血管、粘膜附近及毛發生長部位不宜灸。皮膚有潰瘍、傷口感染者不宜用灸法。梵谷熱、急病、實證及陰虛發熱者不宜用灸法。灸時患者局部起泡是火力太大,溫度過高。輕者可以自行修復,數日後吸收結痂。重者須找醫務人員進行消毒、包紮,以防感染。
H. 常用的針灸配穴方法有哪些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I. 針灸常用的進針方法有哪五種手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1)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2)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J. 取穴法的方法有哪些
人體上分布的穴位很多,大體上可分為14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3類。凡歸屬於14經穴的穴位,稱為經穴,我過古代已把361個穴位歸屬於14經穴,其中單穴52個,雙穴309個。其餘歷代發現的新穴,因沒有歸屬於14經穴,但治療某些病症有奇效,故稱為「經外奇穴」。此外,那些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部位,而是以壓痛點為穴的,稱為「阿是穴」。
取穴方法一般分為體表標志、分寸折量和指量法三類。體表標志與折量分寸的定位較為恆定、准確,指量法應用較方便但差異性也大,所以,臨床取穴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而適當選擇應用。
體表標志取穴法
體表標志可分為定型的和動態的標志兩類。定型的標志如五官、毛發、指(趾)
甲、乳頭、臍窩及各種骨性和肌性標志。如兩肩胛岡平第三胸椎棘突,兩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兩肋弓下緣平第二腰椎,兩髁脊平第四腰椎等。動態的標志如各關節皮膚皺紋,經活動而出現的筋肉凹陷,以及採取一定的動作來比量(如兩耳尖直對取百匯;虎口交叉食指盡端取列缺;手掌握膝蓋內側當大指盡端取血海等)。
分寸折量取穴法
將人體各部分分為若乾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為一寸,所以叫
「分寸折量法」,又叫骨度法。這種方法不論成人、小孩或高矮胖瘦均可適用,並比較准確。
指量取穴法
在體表標志和分寸折量的基礎上,臨床取穴多以手指來比量。因為各人手指
的長度和寬度與其他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來量分寸,即通常所說的「同身寸」。術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別人的穴位,但要根據對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適當的伸縮。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
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
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
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等。
上下配穴法
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
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
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總之,在臨床上只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適當地選擇腧穴並合理地進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