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常用的幼兒園教育評價方法

常用的幼兒園教育評價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13 23:30:40

1. 在你看來,如何進行幼兒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善、促進所有孩子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評價在教育實踐中起著強大而漫長的杠桿作用。評價是一把雙刃劍,評價的理念、目的、方法、技術都影響著教育對評價的定位。因此,幼兒園教育對應該進行什麼樣的教育評價,如何評價每個孩子的發展,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教師對子女的評價要具體客觀,不能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師的主觀印象或個人意志做事。例如,不能認為能力強的孩子什麼都可以做,都是稱贊和肯定。對能力弱的孩子來說,有時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最愚蠢的,甚至無視他們。他們經常批評和否定他們,但這也行不通。這么多年來,他們對自己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2. 幼兒園老師在工作中最常用到學前教育評價方法是什麼

(一)教師的語言應口齒清楚,語速適中。
1.幼兒園語言教育旨在通過為幼兒提供有計劃的學習活動,發展幼兒運用語言與人溝通的能力,提高幼兒思維的水平,滿足幼兒欣賞語言美的需要。因此,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要注意詞彙、口語表達、講述與朗誦兒童文學作品。在詞彙方面主要是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正確理解詞義,並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能正確運用詞。豐富幼兒的詞彙,具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小班的語言教育活動:拔蘿卜。教師對「單一科目」教學活動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要明確教育活動的教學目標、思考如何在課堂上達成教學目標。爭對小班這個年齡段,語言課教師講述為主,幼兒只需扮演好聆聽者的角色。教師講「拔蘿卜」的故事。可配以圖片、幻燈、課件等輔助教學,教師的語言要形象、生動。要依照故事情節語言要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化,幼兒會沉醉其中。
(二)教師爭對幼兒的不同運用不同的語言。
皮亞傑將語言看成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順應和同化的適應過程。他將幼兒期分成幾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某些類型的語言和行為特徵。皮亞傑將語言發展看成是與幼兒邏輯思維、判斷和推理能力的發展齊不並進的,語言發展能夠反映這些能力的發展水平。然而,當幼兒機體內部發生了變化,他就會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在下一個發展階段之前,將各種因素吸收自己的內部結構。根據他的理論,幼兒語言發展過程是由遺傳、成長、和經驗共同產生的。
1.對於小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各種教育手段讓幼兒能感受和關心幼兒的愛護,並激發其愛老師、愛父母的情感,會使用一些禮貌用語。在小班的教育中,教師要展現自己的親和力,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融入幼兒的世界裡。
2.對於中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幼兒主動與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語言。在中班的教育中,教師要多與幼兒的交流在溝通中了解幼兒的內心活動。
3.對於大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幼兒掌握語言,會用語言表達。在大班教育中,教師要以一個聆聽者的身份聽幼兒說,在給予幼兒評價。

幼兒教師語言藝術性特點
幼兒教師面對的是生活經驗貧乏,語言水平低,又愛哭鬧的幼兒。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順應幼兒的這一特點。
(一)在課堂上採用「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幼兒主動學習。
可通過玩具、圖片等一些教具來輔助教學。幼兒園中數學領域的教學有為突出「趣」化這一點。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旨在通過為幼兒提供有計劃的與數、量、形、時間和空間有關的學習活動,激勵幼兒以自主的和與人合作的方式去獲得有關事物之間關系的經驗主動構建數理知識,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指導,習得一些有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例如在大班數學教育活動:數花片。對「單一科目」進行分析,此教學目標在於①讓幼兒懂得數字8可以由不同的兩個數組成②讓幼兒能用語言表達8及其組成。為了豐富課堂教學,教師應准備教具來輔助教學。藉助游戲的開場讓課堂產生「趣」化。
(二)在課堂上採用「簡」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簡明易懂,教師避繁求簡。
語言貧乏,干癟無味,是幼兒教師口語的大忌。語言是一門具有無窮魅力的藝術,作為幼兒教師要在掌握規范化語言的基礎上,力求語言的多樣性。要求教師的語言具有激勵性,鼓勵和支持幼兒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前提。當幼兒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要用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幼兒探索。幼兒的注意時間短,缺少抽象的思維能力。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多啰嗦。語言要簡潔、流暢,即不含糊也不拖泥帶水。說課是要圍繞中心展開教學,用最短的時間將幼兒引入課堂的。
(三)在課堂上採用「激」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幼兒則尤為強烈。
1.概括性的激勵是為了調節氣氛,調動幼兒積極性的,沒有具體的指向,比較適合小組和集體的鼓勵。
案例:中班活動《猴子學樣》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請你們猜猜它是誰,身體瘦瘦臉像人,耳朵眼睛特靈敏,愛把桃子當點心,樹上樹下真開心。」幼兒們馬上一起回答說:「是猴子!」教師就笑了笑說:「好,那我們看看是不是猴子來做客啦?」接著師幼一起問:「猴子,猴子,是你嗎?」當課件出示猴子的圖片後,幼兒立即興奮了,臉上揚起了快樂的笑容,激動地說:「我們猜對啦,就知道是猴子。」教師也馬上附和他們說:「哇,你們可真聰明啊,一下子就猜對了,本領可真大,老師真我你們高興。」
在《猴子學樣》的活動中,教師運用集體表揚的方式既肯定了幼兒,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同時也營造了一種輕松歡樂的氣氛,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並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體態語的激勵
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師口頭語的激勵,教師的體態語也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通過臉部表情、手勢、頭部動作等向幼兒傳達信息,從而傳道授業解惑。適度、自然、協調的體態語,更易於幼兒所接受,師幼關系也會變得更加的融洽。反之,誇張、做作的體態語,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幼兒教師是具有多種身份的,她不僅是幼兒的啟蒙教師,同時她也是幼兒的好夥伴。如今,隨著教育功能的深刻化,教學形式不斷多樣化與靈活化。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用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的幼兒。我們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來與幼兒交往。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主動學習與探索。我們從控制者轉變為引導者。

3. 學前教育評價方法

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育評價的方法,歡迎參考~

一、教師對幼兒評價要全面、恰當

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和教師的接觸最多,教師是幼兒最可依賴的,教師的評價對幼兒自我認識成長影響最大,因此,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是比較全面恰當的。

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建立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我們現在提倡的幼兒教育是心中有兒童的教育,作為幼兒園的教師不僅對全班幼兒要有整體的了解,而且對每個幼兒也要有全面細致的了解。既要看到每個幼兒的長處,也要看到幼兒的不足,同時還要看到幼兒不斷變化發展的一面。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和個性特點,他們在性格上有內向的也有外向的,有活潑的也有孤僻的;有的幼兒把自己全暴漏在教師面前,有的則需要教師通過活動觀察、個別談話以及家長交流,才能把握其實際水平,在此基礎上做出評價,這樣的評價才能是比較准確全面的。

二、教師對幼兒的評價要依賴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的認知特點是具體直觀的,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評價幼兒的語言應簡明易懂;評價方式應直觀,讓幼兒感覺到並能夠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是正面積極的,以鼓勵和引導為主,教師要認識到,對幼兒的評價是為了促進幼兒進步和產生繼續努力的動機。為了激勵他們,教師一定要對幼兒多實施正面的評價,更多地關注他們的進步;加強對幼兒的縱向比較,使幼兒倍加對活動的興趣,增加對自己的自信心,多說一些「你能行」、「你一定會做好的」等,要告訴幼兒的一些做法,和幼兒一起進行探索活動,讓他們獲得成功感,使幼兒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中不斷發展。

三、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是具體客觀的

從幼兒的實際出發,而不能憑教師的主觀印象或個人的意願辦事。如對一些能力強的幼兒,不能認為他們事事都行、樣樣都行,給與他們的都是表揚和肯定;而對一些能力弱的孩子,有時往往看不到他們的進步,總認為他們最笨,甚至不理不睬,對他們批評、否定多,總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對自己缺乏自信,總覺得不如別人。所以教師對幼兒的評價一定要客觀公正,對幼兒一視同仁,給予每個孩子的關懷教育和愛應該是一樣多,對每個幼兒的評價要全面和一分為二;對能力強的幼兒既肯定優點,也要找出不足,使他們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還不如別人;對能力弱的幼兒要給予關注,隨時發現他們的進步,及時給與肯定和鼓勵,讓他們看到希望,同時還要告訴幼兒在哪些方面還要繼續努力。這樣做可以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只要努力就會把事情做好。

四、學習國外的教育評價方式——成長記錄袋在幼兒評價中的應用

成長記錄袋是新興的教育評價方式,是國外的舶來品。「你喜歡畫畫嗎?」「你最喜歡哪個故事?」「你在家裡最喜歡干什麼?」 「你最喜歡玩什麼樣的玩具?」幼兒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教師可以在耐心傾聽的同時把它記錄下來,連同日常觀察記錄,幼兒的繪畫及手工作品,一起放進一個有形的容器里,用以反映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和特點,這是對成長記錄袋的一種通俗的理解。而從專業角度來看,成長記錄袋是「兒童作品及相關資料的有益收集,用以反映幼兒的興趣、態度,以及在特定領域中的努力、進步和成就。」成長記錄袋就象用照相機來拍攝一組有主題的照片,記錄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克服了傳統評價方式的局限性,較好地體現了評價改革的新理念。我園教師在實踐中嘗試運用成長記錄袋來描述 、評價和促進幼兒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它有靈活多樣的形式和用途,可以在幼兒評價中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幼兒園教育評價的方法

4. 幼兒發展評價的方法是什麼

您好: 幼兒發展評價的方法是指收集評價信息的方法。幼兒教師所運用的方法,應符合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特點,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並易於為教師學習、練習、掌握和運用。幼兒發展評價過程和課程、教學整合的過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鑒於對方法本身的介紹可參閱其他書籍,這里僅談談其在幼兒園的應用。; (1)觀察法。 觀察法按照觀察的時空條件、目的、角度等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 日記描述 描述觀察; 然觀察法 軼事記錄 觀察法 時間抽樣; 抽樣觀察; 事件抽樣 行為檢核 情景觀察法 (2)作品分析法。 教師和幼兒合作收集幼兒學年中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閱讀、描述、數學、美工和音樂作品,如繪畫、泥塑、各種記錄單、參觀訪談的記錄報告、幼兒自創的書寫符號、敘述自編故事時的錄音帶、創編舞蹈時的錄像帶、一張反映幾個幼兒正在合作探究某一實物時的攝影作品、集體創作或積木建構的照片、成人記錄幼兒描述的故事或事件等等,把作品和教師的文字記錄放在一起,可以幫助教師看出幼兒的發展形式,確認幼兒進步的情形。例如,大二班進行測量活動時,要求幼兒將自己的測量情況用圖畫、數字記錄下來,教師發現一個幼兒的記錄單上畫了一把尺子,尺子上還標明了許多數字,但數字的排列是無序的。於是,教師進行分析,幼兒記錄單上出現的情況反映出兩種可能:一是幼兒對尺子這種工具不夠熟悉,尤其是對尺子上的刻度不清楚;二是幼兒本身對自然數列掌握不清楚。基於這種分析,教師可 在下面的活動中安排適宜的材料或活動內容,來幫助幼兒解決出現的問題。 在對托、小班幼兒進行觀察記錄時,由於幼兒的想法和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動作來反映的,所以對幼兒的作品或拍攝幼兒行為的相片進行分析,就更能形象地說明幼兒發展的情況。 (3)談話法。 談話法是通過與幼兒面對面的交談收集評價信息的方法。談話法可分為直接問答的談話(一問一答)、選擇答案的談話、自由回答的談話、自然談話等。教師在運用談話法時可採用錄音記錄的方式保存資料,也可用圖夾文的方式將談話的內容記錄、展示出來,供幼兒和教師、家長共同分享。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花時間和幼兒交談,傾聽他們的想法,多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是誘導幼兒說出想法的一種方法。 (4)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由評價者根據評價目的,向被調查對象發放問卷調查表,廣泛收集幼兒發展信息的一種方法。例如,托一班新生問卷調查表(見附一)。 (5)檔案評估法。 檔案評估法是一種綜合性的評價方法,它融過程與結果為一體,兼容了多種具體評價方法,如觀察記錄法,談話法、作品分析法等。幼兒發展檔案里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幼兒活動的實際成品,它代表了每個幼兒努力的程度與有形的成就,它呈現出一段學習的歷史。教師將一些觀察記錄的資料,如書面報告、討論的對話、製作的成品、一幅圖畫等收集整理後,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做課程的修正,然後再進行評價。檔案評估法把評價統整成學習歷程的一部分,允許教師在幼兒發展檔案中反映幼兒學習的偶發事件、學習的興趣以及發現的喜悅。檔案的資料可以真實地包括任何事物,它們有助於提供教師和幼兒一學期或一學年來所進行的學習過程的廣泛圖像。在檔案袋裡有幼兒針對某個話題或主題的討論,參觀或訪談的報告,也包括請家長根據教師設計的問卷進行反饋的信息,如幼兒的愛好是什麼、喜歡吃什麼、平時會和家人分享在幼兒園里的哪些事情等。在家長來園參加活動時,可以讓幼兒和他們的父母討論自己的發展檔案。 希望對您有幫助!

5. 幼兒園教育的評價功能和評價方法

對教育評價的理解和界定,是教育評價研究和實踐需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教育評價概念的理解將決定著教育評價知識體系的建構,對教育評價的實踐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自古以來,人們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定義教育評價,但基本核心都離不開這樣幾個關鍵點:收集信息、判斷、改進教育活動。因此,可以認為:教育評價是通過系統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對教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以促進教育教學發展的實踐活動。

一、評價目的——為什麼評

一般來說,課程評價的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超值新品優惠狂享,超低價格撿漏,每日上新
廣告

第一種:研究、完善和發展課程

以研究、完善和發展課程為目的的課程評價,要求在課程評價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即提出「為什麼」,並嘗試做出解釋。它強調課程評價的過程性、調整性、促進性。這種評價過程既是研究過程的結果,不僅能發展和完善舊課程、開發新課程,而且會使評價者自身的專業文化水平得到發展和提高。也就是說,評價者在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課程問題的認識,形成新思想積累新的課程經驗。

第二種:管理課程

以管理課程為目的的評價,一般以選擇、推廣課程與鑒定學前教育質量為其主要功能。

6. 幼兒評價方式方法

幼兒發展評價的方法是指收集評價信息的方法。幼兒教師所運用的方法,應符合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特點,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並易於為教師學習、練習、掌握和運用。幼兒發展評價過程和課程、教學整合的過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鑒於對方法本身的介紹可參閱其他書籍,這里僅談談其在幼兒園的應用。觀察法。觀察法按照觀察的時空條件、目的、角度等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軼事記錄是觀察者在日常生活情況下,將幼兒自然表露的行為進行原始、真實的記錄,以此來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以下是一位教師記錄的實例:東東拿著穿線玩具玩,他先穿了一個橢圓形,一拉繩子,圖形片漏了下來。他看了看繩子的尾部,又穿了一次,沒拉到頭時就停住了,他從繩子的尾部和頭部兩端拉起繩子,連續穿了三個圖形片後,左手一拉繩子,三個圖形片都漏了下來。他愣了一下,想了想,又穿了一個圖形片,從繩子的兩頭拉起,嘗試著把繩子的兩頭交叉打結,試了一會兒沒有成功,他就拉著繩子的兩頭向身體內側甩了起來,看著圖形片繞著繩子上下盪著,頭也跟著晃動起來。時間抽樣是在規定的時間間隔內觀察記錄預選行為是否出現的方法。主要適用於幼兒經常出現的行為,容易被觀察到的外顯行為。例如:觀察內容:在幼兒自由游戲時每隔觀察表格要預先准備好。表示幼兒合作游戲,教師觀察幼兒,判斷幼兒的游戲類型,在相應的空格里打「事件抽樣是觀察者事先確定觀察目的,選擇某種或某類事件作為觀察的目標,在觀察中等待該事件的發生並仔細觀察記錄事件全過程的方法。它不受時間的限制。在記錄方法上,教師不僅可以採用行為分類記錄方法,記錄幼兒的行為是否已經發生,而且可以加入描述性記錄。運用此方法時,教師要事先設計好觀察記錄表。行為檢核是將要觀察的項目和行為預先列出表格,然後檢查行為是否出現,或行為表現的等級如何,並在所選擇的項目上做上標記。行為檢核是觀察目的的具體體現,所以,這種方法可使觀察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在對幼兒發展進行評價時,可以將所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分解為若干個行為檢核表,一個階段對全體幼兒進行核查,對核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幼兒個體或群體的發展情況。情景觀察法是在教育的實際情景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將幼兒置於與現實生活場景類似的情景中,由評價者觀察在該特定情景中幼兒的行為。例如,教師在組織幼兒使用各種美工材料進行某個主題的創作活動時,就可以觀察到不同幼兒使用工具的能力、美術技能、想像力、創造力等多方面的表現。情景觀察法可以和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使用。?記錄的方法。在幼兒發展評價中,常用的記錄方法有以下幾種:錄音錄像攝影等技術記錄採用觀察記錄的方法來收集幼兒發展的資料是教師每天都要使用的。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自己:</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WEIGHT: n>?教師要具有觀察記錄的意識。意識的沉澱會轉化成習慣,在幼兒園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同一個幼兒的行為或語言能使某個教師有所觸動、有所欣喜,而對另一個教師來說則不值一提,或漠然視之,或充耳不聞。這說明教師對觀察記錄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對幼兒外顯的行為或語言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而教師捕捉到幼兒外顯的行為或語言後,再進行思考、分析並迅速地作出判斷、選擇、決策,轉換成教育行為與幼兒進行互動,這一過程的速度對於不同的教師也有很大的差異。可見,教師首先要明確觀察記錄的意義和價值,有目的地去強化自己這方面的意識,不斷學習和豐富自己有關理論知識,漸漸養成習慣,使觀察技能成為教師內在的素質之一。另外,教師也可通過一些手段來提醒自己更便捷地進行觀察記錄,如將紙裁剪成適合自己使用的便條,用夾子夾起來,再用繩子將便條和筆穿起來掛在胸前,或放在口袋裡,這樣當觀察到幼兒的行為或語言時就能馬上進行記錄。教師也可在教室內的不同區域放置一些告示貼(紙的反面上端有一條不幹膠,可撕下來貼)和筆,在觀察記錄需要時能馬上拿到工具,不至於到處尋找工具而貽誤最好的觀察時機或遺忘記錄的內容,還可把記錄好的告示貼貼在記錄的區域內,供其他教師了解幼兒活動的情況。經過一周時間後,教師可以將告示貼進行整理,分類放進幼兒個人的檔案袋裡。</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o:p></o:p></SPAN></P>

7. 評價幼兒生長發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評價指標及一些評價法如下:

(一)指數法

指數法利用數學公式,根據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將兩項或多項指標相關聯,轉化成指數進行評價。本方法計算方便,便於普及,所得結果直觀,應用廣泛。常用指數有:

(1)身高體重指數,表示單位身高的體重,體現人體充實度,也反映營養狀況。

(2)身高胸圍指數,反映胸廓發育狀況,藉以反映體型。

(3)身高坐高指數,通過坐高和身高比值,反映人體軀於和下肢的比例關系,反映體型特點。可根據該指數大小,將個體的體型分為長軀型、中軀型和短軀型。

(4)BMI指數(bodymassindex,BMI,體重kg/身高m2),又稱體重指數。近年來受國內外學者高度重視,認為它不僅能較敏感地反映身體的充實度和體型胖瘦,且受身高的影響較小,與皮脂厚度、上臂圍等反映體脂累積程度指標的相關性也高。我國已建立的「學齡兒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性別一年齡別篩查標准」,是BMI在兒童生長發育領域的具體應用。l8歲時該指數≥24和≥28,可分別篩查為超重和肥胖。

(5)握力指數和背肌力指數:均利用肌力與體重的密切關系,藉助單位體重的握力和背肌力校正體重的影響,分別顯示上臂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比原指標更具可比性。

(6)肺活量指數:分別利用肺活量和體重、身高的密切關系,利用單位體重或身高校正肺活量,以更確切反映機體肺通氣能力的大小。

由於身體指數存在顯著的種族、域鄉、性別、年齡和身高等差異,應結合專業知識應用,注意克服指數的機械性弱點。制定和應用評價標准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不能忽視身高因素。同性別、年齡而身高不同的兒童,身材高大而粗壯者和身材矮小而瘦弱者可同樣被評價為「體型勻稱」。克服方法是利用年齡別身高標准,先篩出那些生長發育遲滯者。

②充分注意指數(尤其源自體格指標者)鮮明的種族、地區差異。

③大多數指數呈非正態分布。因此,最好依據百分位數法先將指數分若乾等級,確定其等級含義。

(二)等級評價法

等級評價法是離差法(用於評價個體、群體兒童少年生長發育現狀的常用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它利用標准差與均值的位置遠近,劃分等級。評價時將個體該發育指標的實測值與同年齡、同性別相應指標的發育標准比較,以確定發育等級。 一般生長發育評價中,身高和體重是最常用的指標。個體的身高、體重值在判定標准均值±2個標准差范圍內(約占兒童總數的95%)均可視為正常。但在均值±2個標准差外的兒童少年,不能據此定為異常;需定期連續觀察,結合其他檢查,慎重做出結論。個體的體重有升有降,易受內外環境影響。若兒童體重連續數月下降,則應先排除疾病再評價營養狀況。

等級評價法亦可用於集體兒童的發育評價,稱「等級百分數法」。醫'學教育網|整理評價時先將兩個班或兩所學校所有學生的測量資料,分別按不同發育指標,採用統一標准,對照相應的等級評價標准,確定各個體的等級。然後,分別統計每項指標中各發育等級的人數占各班、各校整體的百分數(%)。由此,可通過分析兩班間、兩校間在該指標上發育「好」或「差」的等級百分數的高低,比較其發育狀況。

等級評價法的優點是方法簡單,易掌握,可較准確、直觀地了解個體兒童的發育水平高低。評價集體兒童時,所得結論不受兩群體內部成員性別、年齡等差異限制。這是因為盡管兩群體的成員組成不同,但評價時各個體都是按該指標各自的年齡、性別評價標准進行的;換言之,群體的等級百分數建立在個體等級評價的基礎之上。等級評價法的不足之處是只能對單項指標進行評價,無法准確判斷發育勻稱度,而且其變化趨勢在動態觀察中不夠直觀。

8.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評價方法有哪些

如何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進行評價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提供材料和機會,讓幼兒通過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一種活動。科學教育活動與常識活活動本身在內涵上是不同的,與常識相比較,科學不僅含有知識的成分,而且還包括「合乎邏輯的系統方法」,科學內容比常識內容更為豐富,那如何合理開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呢?經幾年的實踐活動,我覺得合理開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以下幾點是應該注意的。
一、教育的內容應是幼兒熟悉的
在開展教育活動前,必須要選擇教育的內容,而科學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幼兒熟悉的東西,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內容都是幼兒平時生活中最熟悉的,幼兒對它有親切感,從而促使幼兒更大膽地探索,從而讓幼兒得到發現。
某個老師為了提起中班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她的活動內容總是以幼兒熟悉的東西為中心,如幼兒喜歡的玩具。她讓幼兒從家裡帶來各種各樣的玩具,讓他們對玩具進行分類、進行排序,對玩具進行拆裝再組合,再利用廢棄物品製作新玩具。在這個活動中,幼兒非常活躍,積極性也高,實現了幼兒在玩中學的目的。
因此,選擇幼兒熟悉的教育內容,不僅可以為幼兒獲得能真正理解科學知識的經驗,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只有幼兒真正體驗到學習內容對自己有相關的意義,才能發現和感受到周圍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
二、盡量多提供有助於檢驗幼兒各種想法的材料
當研究某些事物現象的原因或關系時,幼兒的假想最好能夠馬上被可見的實驗結果所驗證,不管是被證實還是被證偽,幼兒都會積極參到活動中去。因此,我們在選擇材料時,應多提供有助於檢驗幼兒各種想法的材料。
例如:在《蠟燭燃燒》中,我給幼兒准備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杯子,讓幼兒想辦法把燃燒中的蠟燭熄滅。在這個活動中, 幼兒肯定會假設許多方法,用東西把蠟燭蓋住或是直接用嘴吹滅蠟燭。後者馬上被實驗的結果所驗證,因為用嘴使勁一吹火就熄滅;而前者,幼兒必須用老師提供的杯子進行實驗操作。於是他們用杯子蓋住燃燒中的蠟燭,蠟燭便慢慢地熄滅了。實驗證明了他們的假設,這樣,幼兒的興趣也就更濃了,才能達到讓幼兒在快樂的情緒中學習的目的,並保持幼兒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態度。
三、開展教學活動時,應以幼兒的興趣為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老師在開展教育的活動中,如果能引起幼兒的注意,使之產生濃厚的興趣,不用老師提醒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參加與到活動中去的。因此我們也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也在注意以幼兒的興趣為主,注意形式多樣化,不僅要讓幼兒看、聽、說,更要的是讓幼兒親手自動手操作。
例如:在認識火的話動中,老師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為主,自己用打火機點燃蠟燭,然後對火進行觀察,從中認識火的顏色;接著用杯子蓋住燃燒著的蠟燭,觀察蠟燭的燃燒情況,從中獲得燃燒的條件。這些操作活動都是讓幼兒對自己的發現感到驚奇,使整個活動始終保持很濃的興趣,有利於幼兒對活動的探究。
興趣是幼兒學習和探索新事物
最重要、最持久的動力,也是幼兒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先決條件,優質的教育應讓幼兒在快樂的情緒中學習,並保持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態度,而科學教育活動也需要這樣。
四、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把幼兒放在主動發展的位置上
1、把「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貫穿到教育活動過程中。逐漸改變已經習慣的課程設計模式,變死板計劃為靈活計劃,以使幼兒在主動學習的同時,獲得有益的、高質量的學習經驗。
例如:在《蠟燭燃燒》中,整個活動老師都是讓幼兒自己在操作中認識真理,並不是一味地把知識強加於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挖掘真理,從而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
2、「操作中學」還是「傳授中學」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與傳統常識活動的關鍵區別。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有些教師往往比較注重向幼兒傳授科學知識,忽視培養幼兒掌握科學的主法,缺乏給予幼兒打開科學知識大門的鑰匙。
例如:有的教師習慣在幼兒操作之前亮出標准答案,操作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讓幼兒驗證這個答案。而對幼兒來說,操作是一種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活動形式,他們是在盡情「玩」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時,應注重讓幼兒在操作中學。

閱讀全文

與常用的幼兒園教育評價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育信息的研究方法 瀏覽:318
口袋最簡單的方法怎麼折呢 瀏覽:18
壓力表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 瀏覽:151
腎上腺素的釋放水平檢測方法 瀏覽:279
儀表總耗氣量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921
每天百分比計算方法 瀏覽:176
98乘以99分之8的簡便方法 瀏覽:492
如何求零點解決方法 瀏覽:416
購買佛壁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478
如何快速學好基本功的方法 瀏覽:329
耐力跑的訓練方法教案 瀏覽:299
風險管理方法如何區分定性定量 瀏覽:195
正確魚塘殺蟲方法 瀏覽:619
無油洗發水的正確方法 瀏覽:35
浮漂切胚方法視頻 瀏覽:639
解奶正確方法 瀏覽:776
腳燒傷了怎麼辦最快的方法 瀏覽:850
拼裝式床頭與床包的連接方法 瀏覽:921
腸胃積熱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500
三星s44g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