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拍手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補養氣血。
拍手是一種至陽至剛的養生方法,中醫認為,手是陽氣的大本營,手部有三陰三陽經穴和反射區,拍手可以激發陽氣,推動全身氣血運行。提倡大家早上拍手,因為早上天地間的陽氣開始生發,人體的陽氣也逐漸旺盛,此時拍手可為陽氣生發「加油」。
有節奏地拍打手掌可促進氣血通暢;適度地運動頭頸能夠緩解頸肩酸痛、頭痛、腰痛等慢性疼痛,有助防治頸腰椎疾病;人體足底有很多穴位,踮腳能促進足部、肢體血液循環,可預防血栓、靜脈曲張;微笑則能緩解神經緊張,使人放鬆。
(1)拍打手指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拍手不是簡單的拍一拍就行,可是有門道的。具體方法是:
1、十指分開,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均勻拍打。剛開始時拍打力度可稍微輕些,以後逐漸加重。
2、十指稍微彎曲,拍打下去時,使手指尖與手掌邊緣部分相觸,由於擊打面積小,可適當延長拍打時間。
3、雙手手背相對,兩手背互相拍打。
4、左右手虎口相對,相互拍打。
5、以一手的小魚際側拍打另一手掌心,拍打數次後換另一側做同樣動作。
6、以一手大魚際部位拍打另一隻手的掌心,拍打數次後換另一側做同樣動作。
B. 楊奕老師的正確的拍手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從拍手的打擊面來分: 1. 標準的拍手療法 將十指張開,兩手的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用力拍。這種拍法叫做「實心掌練法」。優點:打擊面最完全,刺激量最大,治病強身的效果最好;缺點:拍手擊打噪音很大,會讓人難以忍受。 2. 局部拍手療法 先以右手的四指拍左手的四指,然後以右手掌的右側拍左手掌的右側,以右手掌的左側拍左手掌的左側,接著以右手掌的上部拍左手掌的下部,以右手掌的下部拍左手掌的上部,最後以右手掌的下部拍左手掌的掌心,以左手掌的下部拍右手掌的掌心。如此重復進行。產生的拍擊聲音較小,容易被周邊的人接受。 3. 變通的拍手療法 為了減少練習拍手時的噪音,可用「空心掌」拍手,也就是將手掌弓起,拍手時手指仍應張開,拍下去時,只有拍到手指尖及手掌的邊緣部分。因第二、三指節及掌心拍不到,保健效果會差些。 二、以拍手時的身體姿式來分: 按照拍手時的身體姿式,拍手又可分為: 坐式拍手 ,此法適用於搭車外出時; 站式拍手 ,此法適用於公園的樹下乘涼時; 一邊走一邊拍手 ,此法適用於爬山或散步時; 原地踏步拍手 ,此法適用於家中及戶外。 三、拍手後的現象 拍手後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有的人手上拍出白粉,有的人手拍出多處裂口,但裂口能很快自愈。糖尿病患者手拍出流油和出粘液汗水,還有的手發青紫。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排病現象。 除了拍手之外,還可以採用梳子梳手心的方法。可以先在手心上塗一層護膚油脂,選一把圓頭梳子,不要選擇尖利梳齒的梳子,以免把手心皮膚劃破。然後按著順序梳理,繼而再順時針梳一圈;第二遍相反。每天堅持如此按摩,就能達到強身祛病的目的。對於上班的人來說,可能練習沒有那麼方便。所以最好利用早餐前或晚餐後半小時練習。利用清晨早餐前幾分鍾,拍手刺激手上身體各部分反射區,可振奮精神,使身體發熱,能夠帶給你一天的好心情。晚餐後略事休息,一面散步一面拍手,可幫助消化,又可消除每天累積的身心污染,的確是有必要的。 四、拍手時應注意什麼? 拍手療法只是對某些慢性疾病有所改善、減輕痛苦,但並不能包治百病。若想百分之百治癒各種慢性病,患者仍須配合其他療法,注意飲食,服用對症的葯物才行。 正常人每天清晨拍5分鍾,就可以激發全天的活力。若想盡快治好難纏的疾病,必須每天抽出至少半小時,狠狠地拍手,不要怕痛,也不要怕耗費時間。 懷孕的人任何運動都不宜太激烈,否則有可能傷及胎兒,練拍手功亦然,不宜發出太大聲響,否則胎兒會受到驚嚇。因此孕婦只宜用空心掌拍,或用局部拍法。 拍手療法不宜在剛吃飽後練,否則會妨礙消化,飯後至少要過半小時才能練。拍手地點最好選擇在無人之處,以免拍打聲影響周圍的人。練拍手療法時,最好一面走一面拍,或一面拍一面踏步;若只是坐著拍手,而兩腳不動,氣血灌注兩手過多,雙腳將更加無力。只有雙腳走動著的時候拍手才是最好的。
C. 關於拍手療法
手、足、耳都是人體較大的全息反射區,你出現的病灶反映是好信息,堅持下去必有好處。楊弈在《手到病自除2》這本書里對拍手療法有一定的介紹,指出拍手一般每天拍半個小時或1000下為好,要循序漸進以200下為起點逐步加強。
足療法和拍手療法是楊弈特推崇的自然療法,下面是主持人與楊弈的有關拍手療法的對話,可以參考一下。
主持人:除了反射療法之外,您太特別推崇拍手的方法,這也是我本人特別喜歡的,我本人特別懶,又對養生需求特別有需求,你給大家介紹一下拍手療法應該怎麼拍手,有什麼注意事項?
楊奕:拍手療法,第一,不能坐著拍,如果坐著拍,會把新陳代謝的尾產物拍到腿上去了,腿就更沉重了。一定要走著拍,要大聲的拍,不要怕疼。拍了10多天以後,手很粗糙,起很多毛刺,它是吐破口,把裡面的臟東西排出,有的人有濕氣,你拍了之後會出水,有腳癬的人,拍會出水,有心肌炎的人心臟不好,這個地方會出血,但是千萬不要停,停了之後它吸收回去,你的苦也就白受了。每天飯後堅持一小時,拍一千下左右。
您可以在沒拍之後把手反正面照相,兩周之後再照張相,兩個月、半年之後再照,甚至連手的比例都變了。我有一個朋友,在沒拍之前,手指特別短,手的形狀特別拙笨,經過半年之後,形狀變長了,手指沿長了,甚至白癜風都縮了。
因為手上的五臟六腑都有,在拍打的激發下,裡面的臟器也在進行自我掉節。反射療法就是激起你的自疫力,自己的免疫能力增強了,這樣身體就逐漸走向好。你說葯吧,過去的葯是三分毒,現在的葯是拿農葯培起來的,恐怕六分毒都不止。而且現在臨床上個性化比較差異,所以我們不太主張吃葯,這樣通過自己來把它做開。
楊奕:一邊走一邊拍,必須大拍,而且疼說明不健康。手拍好了,手特別的細膩,比如我70歲了,這樣的手看著比較細,不是血脂高的那樣,所以感覺還是比較可以的。
主持人:有的人說按照楊老師的方法拍了,拍完了之後,手都變黑了,這是好還是不好?
楊奕:好。我有一個同學手上開始變黑,後來辦灰色,怎麼辦?我說想讓自己的身體好,繼續拍。拍來拍去,圈這個從里到外泛出去了,把所有的病拍出去了那就是嚴重的就是胃潰瘍,後來就拍好了。
主持人:春天了,外面也都暖和了,大家吃完飯,可以一邊溜彎,一邊拍手。
主持人:以前不都是說早晨鍛煉,現在科學家也提倡,現在綠色植物多了,二氧化碳比較多,這個時候鍛煉不好,提倡大家傍晚鍛煉。那麼,你拍手的方法挺好的。
楊奕:拍手。拍手很好的。
楊奕:拍手,在拍手的時候您手腳會是難以想像的涼度,如在冰里凍過一樣。但是這個寒氣,隨著您拍手的堅持,把寒都出透。有的人拍完以後,臉像冰棍一樣。逐漸逐漸涼氣全拍出去就好了。
主持人:會不會在拍手的過程中手的顏色要有變化?
楊奕:有色彩變化,或者出血出水,出涼氣,都有可能。還是要堅持。
主持人:這個時候一是不要緊張,再一個是堅持,觀察自己手的顏色變化。
楊奕:自己照張相,照完以後比較相片就可以看出自己的變化。
D. 拉筋拍打法的拍打法
a) 用實心掌展拍。拍打時感覺疼說明拍對了。
b) 手掌每次拍打皮膚時可加上從手掌向體內注入清氣之意念,手掌離開皮膚時,可加上手掌抓出濁氣的意念和動作。
c) 大面積拍打時整個手掌、手指部分全部用上,比如拍打膝蓋正面。如被拍打部位面積不大,如拍打膝蓋反面的腘窩,可以手指部分為主拍,拍時腕關節可靈活抖動。
d) 拍打力度越大越好,越痛越好,只要能忍受;開始拍時稍痛,隨後痛感會降低。
e) 拍打時若口中念佛、念經或念祛病消災咒,則效果更佳;念的內容由個人喜好自定。
E. 請問有誰知拍手療法,每天拍半小時以上行嗎
健身原理
拍手療法又名聲納氣功,其作用類似中醫針灸、推拿、足療,作用在於刺激雙手掌的經絡穴位和手反射區,這些穴位和手反射區對全身健康狀況均有反應(見圖)。通過疏通經絡,振盪脈氣,加強血液循環,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把身上的陰寒和污穢之氣從十個手指的尖端排出去。
台灣的陳柏達教授在「全方位健康途徑「一文中談到:「感冒的人,拍手拍到流汗為止(約20分鍾),感冒立刻痊癒;喝醉酒的人,拍手拍到流汗,酒醉就會全退開車愛困的人,把車子停妥,拍手一陣子,睡意會消除;心臟無力,心律不整的人,拍手兩三個月,會有改善糖尿病人拍手,血糖指數會逐漸正常;手指酸麻或顫抖的人,拍手一兩個月會痊癒;高血壓的人拍手,血壓會下降;低血壓的人拍手,血壓會上升;痛風、頭痛、頭暈、鼻子過敏的人,拍手會逐漸痊癒;精神不振、容易疲勞、火氣大的人,拍手會慢慢改善;孩童和青少年拍手,能消除『牛脾氣』和暴力傾向,並增進讀書效率……「拍手療法能改善慢性病,包括全身關節酸痛、冬季手腳冰冷、頭暈頭痛、身體虛弱、心悸冷汗、憂慮恐懼、肥胖、高血壓、低血壓、糖尿病、尿毒症、肝病、胃病、氣喘、心肌梗塞、惡夢、反應遲鈍、老人腦力退化健忘、女性痛經、神經衰弱、脾氣暴躁、皮膚病、近視、遠視、老花眼、青光眼、白內障、眼前飛蚊症、散光、眼痛、乾眼症、耳Ⅱ烏、下痢、便秘、口臭、口苦、呃逆、夢遺、滑精等。
操作方法
將十指分開,兩手的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均勻拍擊。開始時兩手可輕拍,以後逐漸加重,至自己雙手能承受為度,但不能太輕,否則起不到刺激手反射區的作用。拍擊時,記得將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以免拍手過度造成淤血,意念專注於兩掌之間,心情保持輕松愉快。
以拍手的姿勢來分,可分為:1.坐著拍手;2.站著拍手;3.一邊走一邊拍手:4.原地踏步拍手。這四種姿勢,以第三、第四種手腳並動的效果較好。
以拍手的聲級層次分,可分為:
皮聲、肉聲、筋聲、爆破聲、爆裂聲、爆納聲、震裂聲、震納聲、極致辭音等九級。
一般人拍到手痛時,就會停止。其實拍到痛時,才是最好的時機。只要再痛幾十下,爆破聲出來,痛也就消失了。
時間、地點
上班的人最好利用早飯前或晚飯後半小時。晚飯後略事休息,一邊散步一邊拍手,可幫助消化,又可消除每天累積的身心污染。醫生建議,山上林木茂密,以及無人之處是最好的拍手地點其次,空氣清新的公園,也是練拍手療法的好場所;冉次,自家的客廳、書房、卧室,只要空氣流通,不會影Ⅱ向周圍的人,都適合練拍手。
對於正常人,每天清晨拍五分鍾,就可以啟動一天的活力。亞健康或慢性病患者,每天拍半小時,不要怕痛,也不要怕耗時間。
因為拍手療法運動量小,而且無需走動,所以一些輪椅上的病人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均可採用此法健身。拍手療法的特點,就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不管躺著、走著、坐著、站著都可以拍手;甚至在如廁時、堵車時,都可以利用空檔來拍手。
分析拍手後的反應
練習拍手療法一段時間後,掌心會出現程度不用的淤血、破皮出血現象,這些狀況是比較常見的,練習中如果出現了要及時防範,使疾病沒有發展之前就將其徹底根除掉。
手心出現淤青拍手後如手心出現淤青,表示體內某器官或組織出現氣血阻塞現象,這就是患部反射現象。繼續拍,淤血會漸漸消散,體內阻塞就會通暢。
手指呈紫色 能拍打到手指呈紫色的人為數很少,一般屬於敗血症、紫癜病的患者。由於肺經阻塞、肝氣不通、血液循環不順、毒素沉澱在血管,血管沒彈性容易破裂,稍微碰撞就會淤青。
手掌腫脹拍擊後整個手掌呈腫脹現象,表示因長期飲酒阻塞了氣路穴道,所以不易打開。女性因坐月子不慎中風,拍手也會呈腫脹現象。應加強拍打,直到消失為止。
破皮出血此時可休息一兩天再拍;或拍的動作輕一點;或拍前貼塊膠布(此類一般很少感染,而且癒合得也快)。
F. 除了同手指關節敲兩下以外,還有什麼方法截圖
您還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從狀態欄處向下滑動,打開通知面板,然後點擊截取當前整個屏幕。
同時按下電源鍵和音量下鍵,截取當前整個屏幕。
G. 如何有效瘦手指
怎麼瘦手指這一個問題使很多人都感到倍加的煩心。人人都想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有很多人看到自己的雙手又粗又短的時候,就想著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手指變細,使用的方法往往不能夠很好的達到瘦手指的效果,就會因為自己的手指太粗短而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其實,如果手指不是天生的骨骼粗,都是有補救的方法的。手指粗一般是由於自己平時會有扳手指的習慣與平時做的家務有關。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得來的一些關於怎麼瘦手指的方法,手指粗的人可以來看一看哦。
1.怎麼瘦手指?每天要堅持按摩自己的手指,按摩是瘦手指最有效果的一種方法。可以先用一盆溫水,將手放進溫水裡面泡15分鍾左右,將手用干毛巾擦凈,隨後在手上圖按摩油之後,輕輕的用手指揉捏10分鍾後,用保鮮膜將手裹起來,再用熱毛巾敷10分鍾即可。按摩這一瘦手指的方法很能夠到達有效的效果。僅僅靠按摩的方法達到有效的瘦手指的方法遠遠是不夠的,還需要適當的放鬆手指。在休閑的時刻,我們可以將手成自然下垂的方法來放鬆手部,輕輕的拍打手部以放鬆手部肌肉的效果來達到瘦手指的效果。
廣告
2.怎麼瘦手指?可以將手握成一個拳頭,在用力地向外伸展,每天做五組,每組30個。長期按照這種方法可以很有效的達到瘦手指的效果。當然,經常彈鋼琴也可以瘦手指的。彈鋼琴可以使手部的血液得以循環從而可以使手指變的細長。我們也可以將手懸空,快速的上下動手指,呈現彈鋼琴的狀態也是能夠瘦手指的。
H.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一、按法
按法是用力向下按壓的一種方法。可用指、手掌、肘、足跟在病人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下按壓。可由輕而重,可一按一松,也可按緊一處約一分鍾,然後突然放鬆。需重按時可用雙手重疊按壓。按的用力度可淺達皮膚、皮下組織,重達肌肉,深按可達關節、骨骼、內臟。按法的練習較易,但需要穩、准、有耐力。此法根據不同部位,可選用指按、掌按、肘按、足跟按,分述如下:
1.指按
指按一般都用在穴位上,可一手按,也可雙手相對按,按在穴位上,使有酸脹反應為合適。背部穴位用掌按,頭上太陽穴常用雙手按。也有用拇指按住大血管,如股動脈,按緊一會兒,然後放鬆,反復數次。
2.掌按
掌按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掌按腹部用單手操作,按時要隨呼吸起伏。掌按背部用雙手重疊按,按脊柱兩側肌肉,自上而下逐漸移動,反復數遍。又可用雙手掌按頭部,兩掌心相對用力,由輕漸重,由重漸輕至結束。
3.肘按
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3.肘按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二、摩法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個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做迴旋性摩動的一種手法。
施用時以指或掌在皮膚表面做迴旋性摩動,作用力溫和而淺,僅達到皮膚下。摩法的頻率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慢則30~60次/分,快則100~200次/分。可用單手,也可用雙手操作。常用於推拿治療的開始,或疼痛劇烈的部位,或強烈手法以後。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分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種。
1.指摩
用拇指的指腹平伏在身體某部位或穴位上做迴旋摩動,單手或雙手均可。雙手摩時,二指的動作要協調,著力要一致。在背部操作時,拇指平伏接觸皮膚,其餘四指放鬆,拇指靈活而協調地回摩,自中心向四周慢慢擴展,周而復始,頻率可在60~100次/分。穴位雙指摩時,拇指平伏緊觸穴位,其餘四指不接觸皮膚,自然展開微屈,用腕力帶動拇指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00~200次/分,但移動幅度極小。另有四指摩膻中穴,拇指自然屈曲,其餘四指並攏,指腹著力於膻中穴上,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20次/分左右。
2.掌摩
用全掌平伏在身體某個部位的皮膚上做摩動。著力要均勻,一般用單手操作,頻率為30~60次/分。常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腹、背、腰、臀部。如腹部掌摩,要沿順時針方向摩動,並自中心逐漸向四周擴展,周而復始。
3.掌根摩
用掌根的大小魚際處用力,在身體某一部位摩動,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操作時掌根觸及皮膚,各指微屈翹起,用腕力使掌根擺動,邊摩邊進。由於此法用力稍大,且頻率較快,達100~200次/分,故皮膚產熱感較明顯,病人會有舒適輕松之感。此法常用於頭、背、腰、臀部。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或掌在身體某部或經絡上做前後、上下、左右推動的手法,也可用指在穴位或某一固定點吸定而推。推的深度隨用力大小而異,既可浮於皮,又可深及筋骨、臟腑。推法用力須由輕而重,依病人而定。推法的頻率一般在50~150次/分,由慢而快。操作時根據不同部位可用拇指平推、拇指尖推、拇指側推、四指推、掌推五種方式。
1.拇指平推
用拇指指腹接觸皮膚,做定向推動,向前向下時拇指著力,回收時拇指指間關節微屈、指背接觸皮膚而帶回。其他各指不用力,只幫助固定方向。頻率為60~120次/分,由慢而快。拇指平推適用范圍廣泛,頭、背、四肢皆可應用,一般多用於頭、背、肩部。
用雙手拇指同時在穴位上向左右推開的稱分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大椎穴。分推著力深達筋骨,稱分筋法,多用於腰背肌肉部位,分筋方向與肌肉走向垂直。
2.拇指指尖推
用拇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點上推動。推時指尖移動范圍極小,如吸附在固定點上,腕部屈曲下垂,拇指的指間關節靈活屈曲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使推力漸漸深入。推的強度一般較大,有酸、脹、微痛的感覺,稱「得氣」感。頻率為100~150次/分,由慢而快,頻率快時指尖稍帶旋轉。可單手或雙手操作。此法多施用於穴位和疼痛點。
3.拇指側推
用拇指外側的部位接觸皮膚做長推或點推,操作要領可參照拇指平推法和拇指指尖推法。
4.四指推法
此法用單手操作。用拇指以外的其餘四指的指腹接觸皮膚,掌指、指間關節伸開並微屈,腕部伸屈,靈活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拇指起固定方向的作用,主要運用於頸、肩、頭、四肢等部位。
5.掌推
用手掌在身體上推動,將手掌平伏在皮膚上推動。多用於胸腹部,在腹部推時需隨呼吸起伏,當病人呼氣開始,即向上推動,吸氣時放鬆,反復進行。另有用掌根部大小魚際緊貼肢體,著力推動,從肢體遠端向近端,然後收回原處,反復推動。掌推常用於肢體腫脹,可促進血液、淋巴迴流。
四、拿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一種手法,可結合穴位提拿,亦可提拿某一肌腹。一般拿方向與肌腹垂直。方法是拿起組織後,持續片刻再鬆手復原。此法強度較大,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後感覺舒展為度。如提拿後疼痛感不消,則說明用力過大。一個部位一般拿1~3次即可。根據不同的部位可用三指拿、抖動拿、彈筋等幾種操作方法。
1.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適用於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拿委中、頸項等。
2.五指拿
用五個手指提拿,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滿的部位,如股四頭肌、腓腸肌等。單雙手均可,或雙手一松一拿交替進行。
3.抖動拿
用雙手五指提拿,多用於腹部或肌腹較鬆弛的部位。用手指拿起肌腹後,做前後抖動3~5次或8~9次後松開。
4.彈筋
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沿肌肉垂直方向提拿起肌腹或肌腹與肌腱交接處,並向外盡量牽開後,再讓肌腱在指間滑脫歸位(如拉弓射箭一樣)。在肌腹滑脫過程中,可發出「咔嗒」聲響。此種手法較重,刺激強度很大,病人會有重度酸脹感,但彈後感覺鬆快。
彈後也可用柔和手法,幫助緩解酸脹反應。每次進行1~2次即可。此法多用於慢性病痛的肌肉部位,如股內收肌、股二頭肌、股三頭肌、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鎖乳突肌等部位。
五、捺法
捺法是用拇指指面捺緊一處,重重下壓,然後用腕部左右擺動,使指勁逐漸深入。這種手法動作不需快,頻率為100次/分左右,但必須深透而有實力使捺到深部組織,以有酸脹感覺為度。捺法較難,必須刻苦鍛煉,使動在腕,勁在指,緊捺不放鬆,同時又能隨心移動。
在捺時還要體察病變的重點部位,找到要害反復捺。經過鍛煉,使有耐力,才能達到治療要求。捺法常用於軟組織深部的損傷和慢性炎症的治療。例如肌肉筋膜炎等,用捺法治療就有較好療效。
六、纏法
纏法是用拇指尖在穴位上做螺旋性動作,如旋螺絲釘一樣,越旋越深,使穴位上有較強的酸張反應為度。纏法必須由輕而重,逐漸深入,而且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各個穴位的敏感程度而定。一個穴位上纏約一分鍾。然後由重而輕,由深而淺。纏法的動力在腕,鍛煉時使腕做旋轉樣活動,要熟練而有耐力。此法主要用於穴位推拿,例如胃腸功能紊亂的疾患,可在背部兩側的穴位上做纏法推拿。
七、法
法是用手背在身體上滾動,手呈半握拳狀,四指略微伸開,先以手的小指掌指關節處貼緊患處,然後用力下壓並向前滾到手背,使手背用力於推拿處,如此一滾一回,反復滾動。
法頻率在100次/分左右。法要做到用力均勻,滾動的手吸附推拿部位,不能有跳動或擦動,以免造成病人有不舒服感覺,或損傷術者的手背皮膚,但滾動時又必須能隨心上下左右移動,使滾動到較寬廣的部位。所以法需先在砂袋上練習,練到非常成熟,並有腕勁和耐力方可用於治療。法可單手操作,也可左右手交替進行,也可用雙手同時滾動。此法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如背、腰、臀、腿等處。現時,也有使用木製的滾軸的,或用電動的滾動推拿床或推拿椅做推拿,可以代替人工推拿,雖然可節省術者體力,但療效遠不如手法滾動得好。
八、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擠捏軟組織,用拇指和其他各指相對捏住肌肉或肌腱,上下各指相互轉動,邊捏邊向前推進。
操作時要用柔勁,使感到溫柔舒適為好,不宜捏得疼痛難忍。捏法的頻率可慢可快,60~150次/分。捏時也要腕部轉動助勁。該法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適用於兩骨之間較窄的部位;又可用拇、食和其他各指相對捏,適用於肌肉豐厚、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部和大小腿。
九、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掌面揉動的方法。揉法不同於摩法,揉時手與皮膚之間不移動,手貼緊皮膚,把皮下和更深的組織旋轉揉動,所以,揉法可深達皮下組織和肌肉。此法比較溫和而有揉勁,動作頻率較緩慢,50~60次/分。一般單手操作,必要時可兩手重疊加大壓力揉動,根據不同部位選用指揉或掌揉。指揉一般用拇指指面,適用在較小的部位或穴位上,常在強刺激手法後用揉法緩解酸脹等反應。部位較大處也可用食、中指或食、中、無名指一起揉動。掌揉是用整個掌或掌的根部或大魚際進行揉動,一般用在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背、腰、臀等處,揉力要由小到大,越揉范圍越大,用力越深。
十、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搓動肢體的一種手法。一般用兩手的手掌相對用力搓動,強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結束時再由快轉慢,其力度可達肌肉、骨骼。用力小時可覺肌肉鬆展,用力大時,可產生明顯的酸脹反應。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用力大小。行搓法時運用手掌和臂力,左右二手將患處挾住,邊搓邊上下來回移動。也可搓下肢,需病人仰卧抬起患肢後搓動。搓法一般用手掌,如需要較強力度時,可用手掌的尺側相對用力搓動,可有明顯的酸脹感覺。用搓法使肌肉鬆軟後就可結束。
十一、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尖或指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進行深在、持續的掐壓的手法,又稱指針法,就是以指代針,所以常用在穴位上。如用拇指尖掐壓合谷穴。也可用中指伸直,拇食指挾持中指,使中指保持正直,可強有力地掐壓穴位。也可用中指屈曲,以中指的指間關節處掐壓穴位。掐壓穴位力度宜大,使穴位上有強烈的酸脹反應為好。掐法刺激較強,所以掐時要漸漸施勁,指力慢慢掐入,切不可突然用力,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對象,用力因人而異。每個穴位掐到有酸脹反應後,再持續施勁約30s,隨後用摩、揉等手法使局部酸脹反應緩解。
另有一種掐法,用一手或兩手拇指的側面,對腫脹的軟組織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
此法用力要巧,但又要深在。操作時可見腫脹局部受指端掐壓、推擠而下陷。如此重復進行,使腫脹部位掐成一道密集的指切壓痕而使腫脹消散。
十二、振法
振法是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部或穴位上做震顫樣動作。操作時主要是利用手和前臂的肌肉收縮,並持續用勁發力,形成震動力,達到手指或掌而作用於推拿部位。術者要施以頻率很快的震動,又要有較長久的耐力,所以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熟。振法如用拇指或中指作用於穴位上,可增強或維持穴位的刺激。也可用手掌作用於腰背、大腿等處,可緩解肌肉胃腸痙攣,但振時手掌必須隨呼吸起伏。做振法,術者很費力,現在可用電振器代替人工發力。電振器一般配有各式不同的觸頭,適合不同的推拿部位。電振與人工振的作用近似,可選用。
十三、擦法
擦法是用指或掌在皮膚上來回快速擦動的手法。其用力表淺,只作用於皮膚和皮下組織。頻率較快,150~200次/分;皮膚有較大反應,一般擦到皮膚發紅為度。行擦法時,不能用力過猛,防止擦傷皮膚,可用指擦,即食、中、無名三指擦動,適用於手足等較小的部位;也可用掌擦,即用掌的尺側擦動,適用於背部。擦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皮膚新陳代謝。進行背部擦動,有緩解疼痛、調整胃腸功能等作用。
十四、彈點法
彈點法是用手指做急速的彈點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力在拇、中指處滑落,使食指指背著力彈擊患處。點時用中指指尖,拇指支持中指做點叩動作。彈的強度由輕而重,適用於關節周圍表淺的部位。點的強度較重,適用於穴位上。如需著力較重時,可用五指點叩。
十五、拍打法
拍打法是用指或掌拍打身體的一種手法。作用輕時,用指面、指背或空心掌拍打;如需作用強時,可用拳或掌側捶擊。拍打主要動在腕,使腕輕巧而有彈性,並有腕勁。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交替拍打。拍打適用於胸、背、腰、大小腿和關節處。用指面拍打,操作時各指張開,指關節略微屈曲,用指面拍打患處。又可用手指拍打,操作時各指略微分開並微屈,用食、中、無名、小拇指背著力拍打。又可用空心掌拍打,操作時各指並攏,拇指伸直,掌心形成空凹,拍打患處。又可用拳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使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二節的背面排齊,用此部位著力捶擊患處。此法需用巧勁,捶時要有彈力,可快一陣慢一陣,上下移動捶擊。又可用拳側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各手指間略微分開,用小指側捶擊(圖9-28)。又可各指伸直時,用小指側捶拍。現在有用各種拍擊器拍打的方法,拍擊器有用海綿做的,也有木製的,等等。專業用的拍打器是用布製成圓柱筒狀,中充以棉花或中草葯,用此推送拍打。以上各種拍法均有一定療效,可根據病情選用。
十六、刮撥法
刮撥法是用拇指端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深深緊壓並做刮動或撥動的手法。刮動時指力要透過皮膚而深達組織有粘連部位或慢性疼痛點,進行刮撥。刮撥的方向需隨情況而定。
此法強度較大,病人有明顯酸脹反應,要注意囑其忍耐一點,與術者配合。用力強度還需適可而止,並注意勿損傷皮膚。撥動時用力較輕,一般拇指深掐於肌肉或肌腱的縫隙中進行撥動。一個部位撥5~10次即可。刮撥法多用在關節周圍、背部筋膜、韌帶或肌肉、肌腱等組織,有松解粘連,促進慢性炎症吸收,緩解疼痛等作用。
十七、抖動法
抖動法是把肢體抖動起來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操作時術者握住患肢末端,像抖繩子一樣抖動病人肢體。抖時要注意該部肢體可動的角度和范圍,用柔勁抖動,使被抖動的肢體像波浪起伏。可上下抖動,也可橫向抖動。如抖手指:術者握住手指指端,輪流抖動每個手指,每指抖3~5次。又如抖手腕:術者一手緊握其前臂遠端,另手捏住食、中、無名指,相對方向拉緊,然後做抖動,約抖10次。又如抖上肢:術者一手握住肩部,另手握緊腕部,雙手反方向拉緊後做抖動。用同樣方法可抖動下肢或抖動腰部。抖法主要有牽松肌肉攣縮,活動關節等作用。
十八、搖動法
搖動法是搖動關節的一種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做此手法必須熟悉各種關節的可動范圍。凡雙軸或三軸活動的關節都可做搖動手法。操作時把病人體位安置恰當,並盡量使其軀體肌肉放鬆。搖動動作要緩慢而穩妥,幅度由小到大,直至達到最大可能的幅度。搖動次數需隨病情而定。搖動方向可按順時針方向,也可按逆時針方向。搖法主要使僵硬或強直的關節逐漸松解,逐漸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所以操作時,術者須檢查關節活動的可能性,測量關節活動度,經多次治療逐漸增加搖動的范圍,不可急於求成,以病人感到輕微酸痛為好。搖法有搖指、搖肘、搖肩、搖踝、搖髖、搖腰等。
十九、松動法
松動法是松動關節和軟組織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術者必須熟悉全身關節和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等組織的解剖及其活動關系。可對頸、腰、手、肩等各部位做松動法。如松頸時,病人取坐位,肌肉放鬆後,將其頭向一側轉動一點,並向一側側屈,然後輕輕一扳,有頸部松動一下的感覺即可。同樣可做另一側的松動。松頸也可仰卧位下進行。又如松腰時令病人取坐位,向前彎腰,並轉向一側,然後輕輕一扳,有腰部松一下的感覺即可。手指松動方法較易,把需要松動的手指先牽拉一下,然後將其屈曲,有「咔嗒」一聲的松動感覺即可。
其他關節部位的松動方法相似,可參考上法。松動法適用於關節強硬的病症和椎間盤病變。
二十、伸屈法
伸屈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做伸屈活動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伸法操作前,必須仔細檢查病人肢體關節活動幅度,然後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伸展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地彈動。伸展到最大可能的幅度後保持1~2min,然後放鬆,休息片刻再重復一次。做伸法切忌突然發力,也不能用蠻勁。操作時需使著力點有效地達到受限關節。此法常用在肩、肘、髖等關節。屈法的操作要領同伸法一樣,常用在髖、膝、踝等部位。
二十一、引神法
引神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用巧勁進行突然牽神的手法,為特殊的被動活動手法。此法發力的作用可使關節和周圍組織超過平常活動幅度運動。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輕巧發力,不可用蠻勁,幅度要大而恰如其分。此法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悟得其巧。
1.引神上肢
病人坐位,術者靠患側相對而立。術者雙手捏住患側的五指,掌心對病人的臉。提起患肢,做旋轉上肢的活動,轉數遍後,當患肢肌肉已經很放鬆時,將患肢由下而上突然用力提神一下,可重復操作2~3次。
2.引神下肢
病人仰卧,術者弓步立於患側,前臂托住患側小腿,另手扶膝部,先將患肢屈曲,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然後發力,用巧勁將患肢向外上方牽拉。可重復數次,每次牽拉,可逐漸增加患肢離床面的高度。
3.引神腰
引神腰的方法要根據病情而定,主要是使腰向後引神,也可根據病情需要,使腰向前屈曲引神。
(1)腰向後引神:有數種方法。如扳腰法,病人健側卧,術者一手抵住病人腰部,另手握住患肢踝部,將患肢後神牽拉,雙手協調地一牽一抵,當感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雙手突然用較大力牽抵一下,使病人腰部有過伸的動作。此法只需做一次。又如壓腰法,病人俯卧,術者一側前臂緊按腰部,另側前臂抬託病人雙大腿膝部,一臂向下壓時,另臂用力向上抬,如此雙手協調地一壓一抬,使腰部彈動性地活動數次,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增大發力強度,使腰向後引抻一下,腰部應有較大的過伸動作。此法需要術者有較大的力量才能成功,如術者力量不足,可二人協同操作。
(2)腰向前屈引抻: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肢,使屈髖屈膝,並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用力推送,使脊柱向前屈曲,活動的幅度需一次比一次大,待覺其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發力,向前推送一次。此法如一人力量不足,可使病人仰卧,二人協同操作。
另有一法,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側下肢,另手推住患側肩後,抱托的手使患肢向腹部,推肩後的手用力向前推動,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轉的動作,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加力,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動感。
引伸法主要對脊柱的椎間盤組織病變或關節位置不正有較好的作用。如針對合適的病情,施用得法,可有明顯療效。
二十二、踩踏法
踩踏法是一種古法,用腳在身體某部或穴位上推拿的方法。操作時用全足、足弓、足跟三處,有踩踏、踩搓、踩研三種。病人一般取俯卧或卧仰位,術者手攀屋頂上面的橫杠,然後單腳或雙腳踩在病人身上的經穴進行治療。
1.踩踏
病人俯卧,在胸和大腿處墊枕,使其腰部凌空,術者單腳踩於病人骶部,踩踏時彈動性地一起一伏,使腰部像挑扁擔樣彈動起伏,如此踩10~50次,力量須由輕而重。此法對某些腰部病變和椎間盤病變有療效。
2.踩搓
病人俯卧,術者一手攀住上面橫杠,一腳踩於病人背、腰、大小腿處,用足弓著力做橫向搓動,每處可搓數十次。此法對肌肉、筋膜的病變有效。
3.踩研
病人仰卧,術者手攀橫杠,用一腳的足跟踩於下腹或穴位上,做旋轉研磨樣動作。踩研的力量由淺入深。此法可治腹部的某些慢性病。
二十三、其他推拿手法
其他推拿手法尚有很多,如捻法、扯法、抹法等。捻法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住皮膚捻動,用於小兒背部和腹部皮膚,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症;扯法是用拇、食二指拿住皮膚,向一側拉開,然後突然放脫,可有「嗒嗒」聲,一處可扯十餘次,扯到皮膚發紅為度,可治療中暑、消化不良等症;抹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按住一處皮膚或穴位上,按緊後向兩側分開,反復數次,常用在抹前額,治頭痛、視力疲勞等症。
I. 五指相對拍手有什麼好處
拍手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基本拍手法。也就是平時最常見的手掌對手掌、手指對手指的拍法,一定要將十指分開,開始可輕拍,力度逐漸加重。
2.拍「空心掌」。有的人覺得拍手時聲音太響難以接受,這時就可嘗試下面的方法:將手掌弓起,手指張開,然後拍下去,令手指與手指、掌根同掌根相碰。不過,這種方法的打擊面縮小,效果相對會差一些,因此最好延長該動作練習時間。
除了以上兩種基本拍法外,還有掌背相拍、虎口相拍、握拳對拍、掌心擊虎口等拍法。
與拍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十指相敲法,就是雙手的十指相對,互相敲擊。這種方法很鍛煉手指上的井穴,既鍛煉了手的靈活性,也練了肝氣,對大腦的養生也十分有益。
握拳擊掌也是一種拍手法,具體做法是:一隻手用力握拳,另一隻手張開,用拳擊掌。這個動作最好能配合腳步,一邊散步一邊做,或者以原地踏步配合。如此一來,手和腳都得到了按摩刺激,有非常好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