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去濕氣艾灸什麼穴位
1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鍾,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祛濕
2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艾灸豐隆穴祛濕
3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艾灸解溪穴祛濕
4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艾灸中脘穴祛濕
6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艾灸曲池穴祛濕
7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艾灸隱白穴祛濕
8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鍾。
② 寒濕體質乃百病之源,艾灸能消除困擾,艾灸哪些穴位可以改變濕寒體質呢
俗話說,「十病九寒」。寒是冬季的主要表現,邪寒侵入皮膚,表證稱為傷寒。寒邪直接影響臟腑,有內證者稱為「中寒」。《黃帝內經》有這方面的記載。我們的大多數疾病都是由受寒引起的,幾乎占所到了99%。寒邪導致氣退。當人們感覺到寒邪發病後,會引起皮膚收縮、汗孔不開、筋脈拘急等症狀。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病人抱怨他們不流汗,感覺很不舒服,並且到處尋找治療出汗的方法。
選擇適當的位置長期艾灸,對改善寒濕體質很有幫助。一般來說,選擇的穴位有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氣海等。艾條點燃後,建議在穴位上方約1~3厘米處熏蒸或焚燒艾條,通常在每一點熏蒸約10分鍾,直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會引起灼痛或燒傷為宜。也可用各種艾灸裝置,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用於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③ 寒濕是百病之源,艾灸哪幾個穴位能夠有效改善這種情況
足三里穴能夠開展有關的醫治。俗語說,「十病九寒」,又有俗話「萬惡淫為首;萬病寒為本」。寒是冬天的主氣,邪寒入侵肌膚,表證稱之為傷寒論。濕邪立即危害五臟六腑,有內證者稱之為「中寒」。人們會出現哪些病症及怎樣開展防範呢?
足三里穴,腳部膝骨兩側凹痕約4指是足三里穴灸,能減輕脾胃虛寒胃疼現象,提升楊起、身體素質,改進因陰虛造成的手腳寒現象,合理醫治濕寒體質。三陰交穴、小腿肚裡側、足里側延胡索上緣四橫指是三陰交穴灸本穴能合理地敷熱氣血。左右四穴可做到不錯的醫治實際效果,能夠緩解因濕邪四肢及骨節肌肉骨骼所造成的濕邪痛疼病症。
④ 祛寒濕簡單高效的方法有哪些
1、芹菜湯:芹菜250g,煎湯,吃菜飲湯,連續服用。
2、蒼耳子防風紅糖煎:蒼耳子60g,防風60g,紅糖25g。將蒼耳子、防風加水濃煎熬膏,加紅糖,每次二湯匙,開水沖服。
3、綠豆苡米海帶湯:綠豆凹g,苡米30g,海帶20g,水煎,加紅糖適量服。每日1-2次。
4、白菜根湯:白菜根200g,銀花20g,紫背浮萍20g,土茯20g,水煎,加適量紅糖調服,每日1-2次。
5、白菜蘿卜湯:新鮮白菜100g,胡蘿卜100g,蜂蜜20毫升。將白菜、胡蘿卜洗凈切碎,按2碗菜1碗水的比例,先煮開水後加菜,煮5分鍾即可食用,飲湯時加入蜂蜜,每日2次。
6、薏米紅豆:薏米30g,紅小豆15g,加水同煮至豆爛,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7、馬齒莧煎:鮮馬齒莧30~60g,水煎,每日分數次服用,並可配合外洗。
8、冬瓜湯:帶皮冬瓜250g,切塊,煮湯食用。
9、黃瓜煎:黃瓜皮30g,加水煎煮沸3分鍾,加糖適量,1日3次,分服。
10、綠豆海帶粥:綠豆30g,水發海帶50g,紅糖適量,糯米適量。水煮綠豆、糯米成粥,調入切碎的海帶末,再煮3分鍾加入紅糖即可。
11、艾灸是一種常見的中醫治療手段,在祛除寒濕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艾灸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將艾條點燃,然後用艾條熏相關的一些穴位即可。治療濕氣重的效果很不錯,堅持使用一段時間後,體內的寒濕之氣就會減輕很多。
12、中醫拔罐也能有效的去除寒濕之氣,一般建議在三伏天進行拔罐,效果更佳。在拔罐後,皮膚可能會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皮膚變紅、有瘙癢感或者是出現一些小水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無需擔心。
13、經常汗蒸的話,可以將體內的濕氣和寒氣排出體外。因為在汗蒸的過程中,體內的溫度會升高,這就要求皮膚表面的毛孔全部打開,通過流汗的方式來達到散熱的目的。而這些汗液中,就有很多寒氣和濕氣。
14、堅持每天用熱水泡腳,也能起到去除寒氣濕氣的作用,所以,體內寒氣濕氣重的朋友,可以嘗試這種方法,簡單又實用。泡腳水除了單純的用熱水以外,還可以用艾葉水、花椒水、等來泡腳,效果會更好。
⑤ 體內濕氣重,怎麼用艾葉祛濕
每逢春天,總是煙雨蒙蒙的,一切都似有若無地披著一層淡淡的薄霧,非常有韻味。然而,在春天,空氣也非常濕潤,濕度大,尤其是在南方,一遇到南風天到處都是濕的。這種時候,人的體內也很容易有濕氣。好在,大自然是“博愛仁慈”的,給了我們濕氣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可以祛濕的艾葉。有些人不認識艾葉,不懂艾葉的用法,就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體內濕氣重,怎麼用艾葉祛濕?
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艾葉和濕氣。艾葉,中葯名。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乾燥葉。夏季花未開時採摘,除去雜質,曬干。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通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濕氣進行調節。
上面介紹了一些用艾葉祛除濕氣的方法,大家都學會了嗎?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試試哦。另外,雖然艾葉可以幫助我們祛除濕氣,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幫助,但是,再好的東西也不能過量。我們需要學會適可而止,注意艾葉的用量和頻率,每周不宜超過3次。
⑥ 寒濕是百病之源,艾灸可以治療,艾灸這哪些穴位再合適不過
艾灸豐隆穴、命門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可以祛除寒濕。我們想要精氣十足,充滿陽光,充滿活力,總之,要給人一種特別的活力和強大的感覺。在自然界中,描述太陽的形容詞是溫暖的、向上的、明亮的和燦爛的。同樣地,當陽在人體中充分時,它會給人一種活力和活力的感覺,所以相反的是冷濕的體魄。
足三里穴,腿部膝骨外側凹陷約4指是足三里穴灸,能緩解胃寒胃痛現象,增加楊起、體質,改善因陽虛引起的手足寒現象,有效治療寒濕體質。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和足內側延胡索上緣四橫指是三陰交穴灸本穴能有效地熱敷陽氣。以上四穴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並能減輕因寒邪四肢及關節肌肉骨骼所引起的寒邪疼痛症狀。
⑦ 如何用艾灸祛除身上的濕氣
每年春季南方地區潮濕,隨之夏季到來。春夏交際,南方天氣潮濕悶熱,導致很多人體內濕氣嚴重。如何去除體內濕氣?其中艾灸可以祛除身上的濕氣。那麼,如何用艾灸祛除身上的濕氣?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適時的艾灸能夠達到開郁、祛濕的作用,而且還能補陽氣,因此特別適合夏季養生,經常艾灸可以讓您輕松避免夏季常見疾病,度過睏乏的夏天。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
不同體質的人適宜艾灸那些穴位呢?
這可能是很多喜歡艾灸朋友的關心的問題。要知道這個答案,就要先來了解下中醫的體質分類以及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體質:
中醫人體體質分類有陽虛質、陰虛質、瘀血質、痰濕質、氣郁質。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屬於什麼樣的體質,比如說陰虛或陽虛等,然後再根據自身體質進行艾灸治病,才能達到預期目的。以下介紹下身體各種體質:
1、陰虛質:
這類人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唇紅微干,冬寒易過,夏熱難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數。
陰虛艾灸:三陰交 太溪穴 然谷穴
夏天艾灸的禁忌
一、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二、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三、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四、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五、無自製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經過說明,相信大家詳細了解了艾灸是如何祛除身上的濕氣以及注意事項。如果你體內濕氣嚴重且適合這種方法,不妨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