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建造拱棚(單體拱棚)
介紹下建造單體拱棚的施工順序及怎麼建造。
(一)場地規劃
定好尺寸,插下施工定位旗幟,撒下施工灰土,做好施工前准備工作。
(二)地面孔位
按照規劃在地面上用打孔機打孔,孔位橫向間距8米,縱向間距1米,孔深0.4米;兩端部分的柱位孔要留出門洞位置,門尺寸為 2米x2.2米。開門的方向要保持一致。
(三)骨架製作
將兩根6分鍍鋅管,按照圖紙要求折彎。折彎時要保證頂部圓弧圓滑,彎好後插於地面同一橫向的孔洞內,利用高腳梯等用連接件將兩管頂部連接,看下彎度高度等是否合適,如不合適需重復調整。按做好的樣板骨架,把6分鍍鋅管折好;重復上面步驟,安裝好骨架。安裝好後的骨架要整齊,不能高低不齊,允許誤差±5cm棚端樹好立柱,用鴨嘴與頂部弧梁連接好。預留門口上2.2米處加一2米長的6分鍍鋅管門梁,兩頭用鴨嘴與端立柱連接好。棚端四個角處,各拉一根斜拉,上端用壓頂簧固定,其他與每根骨架連接處用U型卡固定。
(四)安裝橫拉及卡槽
棚面安裝3道橫拉,頂部一根,兩弧面上各一根。橫拉用壓頂簧與骨架卡緊。棚面安裝6道卡槽,骨架根部緊貼地面處1道,防止骨架因土質過松而下陷,造成棚面高低不平;上移30cm處安裝1道,用來固定底膜的上端及防蟲網的下端;上移120cm處安裝1道,用來固定大膜及防蟲網的上端。兩端面各安裝4道卡槽,緊貼地面處一道,門口橫梁處一道,其餘兩道勻分。卡槽用燕尾釘與骨架連接。
(五)棚膜及防蟲網的安裝
將大棚膜鋪到棚體骨架上,先將一邊用卡簧固定到最上面的卡槽內,卡的時候要將防蟲網一起卡住,棚膜拉緊後在另一面將其與防蟲網一起用卡簧固定好,棚膜拉好後做到棚面平整光滑無皺褶,達到一定緊度,敲擊有悅耳的「砰砰」聲。兩端大膜頂部用塑料卡卡到骨架上,中間用卡簧卡到卡槽內;留出門的位置,用塑料卡將門洞處的膜固定好。將防蟲網拉緊後與底膜一起固定到中間的卡槽內,最後將底膜固定到貼地的卡槽內。
(六)門的製作
用6分鍍鋅管焊接2扇1米*2.2米的門,中間2道橫梁拉撐;將焊點磨平並做防銹處理,然後將膜用塑料卡卡到門框上;用合頁將門與門框連接。注意:安好後的門縫隙不能過大,5mm左右為宜。門內側添加門擋,使門只能外開。
(七)壓膜繩
靠近棚腳處隔一間挖0.5米深的坑,底部夯實,將地錨套磚後置於坑內,回土填實;將壓膜繩拉緊後固定到地錨上,松緊要合適,要壓緊棚膜。
B. 大棚壓膜繩是每空都壓嗎
摘要 您好,是按照覆蓋屋面棚膜的方法,將放風棚膜覆蓋後,需上壓膜繩,以加強棚膜的牢固性。壓膜繩上端系在棚頂部的地錨上,下端系在棚前沿的地錨上,可每隔2米一處壓膜繩。重點是拉緊、固牢。
C. 我要學習建設蔬菜大棚,請問建設蔬菜大棚的注意事項都有哪些
近幾年,各地興建蔬菜大棚的熱情高漲。但是,部分地區在建棚時,往往是照著葫蘆畫瓢,忽視了當地的自然條件,結果出現了很多問題,不僅縮短了蔬菜大棚的使用壽命和實用性,還降低了蔬菜的產量及品質,造成不應有的經濟損失。因此我們就當前蔬菜大棚建造中存在的誤區做一些分析,提醒各地菜農注意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
壽光大棚技術員協會結合各個專家的技術,總結出一下建造細節技術:
中國農業技術員信息網有詳細的介紹,同時可以網上咨詢
誤區一:棚內下挖過深
此為當前蔬菜大棚建造中的突出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近幾年菜農為了追求種菜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標准」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內高度超過6米),大大增加了棚室牆體(北牆和東西兩牆)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內大量取土堆砌牆體,下挖也就越來越深。其二,部分菜農誤認為,棚內下挖越深越保溫,越利於蔬菜生長,以至於在和順縣等地出現了「地窖式」蔬菜大棚(棚內距離地表2.5米深),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其三,建棚者為了省工省時,在堆砌牆體的過程中,直接從棚內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卻沒有利用,更增加了棚內與棚前地表的高度。
棚內下挖過深不利於蔬菜生長。大家都知道,大棚之所以能夠進行反季節蔬菜(瓜類、茄果類等喜溫蔬菜)栽培,是因為棚室能夠為其創造適宜的溫度、光照等條件。這與大棚覆蓋薄膜後,白天接受太陽光照,棚內蓄熱,晚上散熱,反復進行的「溫室效應」密切相關。棚內下挖過深的害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必然會造成棚前臉處出現較長的遮陰帶。據了解,和順出現的「地窖式」大棚正是由於冬春季棚前臉處見不到光照,無法進行蔬菜生產或蔬菜長勢極差而得名。棚內溫度(氣溫+地溫)因接受太陽光照而提升,處在遮陰帶內的蔬菜則會因溫度過低而出現「低溫障礙」。同時,蔬菜生長因缺乏光照而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導致「面黃肌瘦」,甚至「飢餓」而亡。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內熟土堆砌牆體利用後,裸露地表的是一層生土,有機質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匱乏,透氣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當季蔬菜生長必受影響。此外,蔬菜大棚下挖過深,對於一些地下水位過淺的地區更不適合,棚戶建棚下挖過深,會使種植的黃瓜等普遍出現漚根、死棵現象,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那麼,一個適宜於反季節喜溫蔬菜生產的棚室該如何規劃建造呢?經過不斷摸索、試驗,根據當前菜農建棚資金投入的有關情況,我們認為,一般情況下,採用鋼管作骨架,棚內最高立柱選用5.8米(下埋60厘米左右),後牆高度4.5米左右,棚內下挖0.5—1.2米的棚室最為恰當。在建造該類棚室的過程中必須強調,牆體用土也要從棚前空地下挖取土,下挖深度視情況而定,一般要在0.5米以上。如此建棚,可使得大棚前臉處僅有不足0.6米的深度,減少了遮陰帶面積,同時又能提高棚室的保溫性能。
建棚始終要堅持 「因地制宜」的做法。比如對於一些耕作層淺、地下水位低的地區,就要避免建造「半地下式」蔬菜大棚,不能出現「地窖式」棚室。應盡量減少下挖深度或直接在地表建棚。
對於現在一些地方已經建成的下挖過深的棚室,我們建議採取一些補救措施:一是可以在能夠保證棚室整體牢固性的前提下,將棚前臉處的土層挖取一部分,增加透光面積。二是將水渠規劃在棚南端,並做走道,而將蔬菜定植到棚北牆根,從而提高種植效益。
對於棚內易發生澇災的棚室,我們建議:一是蔬菜種植要起高壟(35厘米左右),增加土壤耕作層,利用根系生長,避免漚根、澇根。二是要在棚後下挖深坑,降低棚內的地下水位。該做法已經在很多地方廣泛應用,效果不錯。
誤區二:牆體內外坡太陡
這是蔬菜大棚建造過程中的一個細節問題。一些菜農建造的蔬菜大棚牆體內外坡太陡,有的甚至無坡向,呈垂直牆體。據當地菜農講,蔬菜大棚牆體建成帶坡向的,必然要多佔用棚與棚之間的土地,棚內的種植面積也減少了不少。從佔用土地多少考慮,菜農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若從蔬菜生產的角度考慮,棚牆體內外坡太陡就顯得不合理了。
其原因有二:一是牆體內側坡太陡或無坡度,減少了牆體的總表面積,進而降低了白天牆體的蓄熱量,棚(夜)溫易受影響,不利於蔬菜的正常生長、發育。二是東西牆內側坡太陡或無坡度,一天之中,早晨或晚上棚內光照易被東西牆所遮擋,並且遮擋的時間和面積隨著牆體坡度的減小而增加。棚內光照不足,將影響蔬菜的光合作用,降低其產量及品質。另外,牆體內外兩側有坡度,牆體呈梯形,又可增加棚室的牢固性。
那麼,如何建造蔬菜大棚牆體更符合蔬菜生產呢?我們的試驗證明,蔬菜大棚牆體堆砌好後,可以用挖土機在棚內進行「切牆」,使得牆體呈梯形,牆體上部與下部之間的距離在0.5米左右。而東西牆在切制時,為了提高棚內的光照條件,除了蔬菜大棚選址要北偏西5°-10°外,還可在堆砌時向東或向西分土,使得東牆或西牆分別偏外10°。此外,為了提高蔬菜大棚的保溫性和利用下雨下雪流水,牆體外側也要留坡。
誤區三:棚內立柱埋設不當
在蔬菜大棚內,立柱的主要作用是支撐拱桿,防其彎折。可是,我們在下鄉的過程中發現,不少蔬菜大棚剛剛建成半年,就出現了立柱斷裂現象。經我們考察,該情況與立柱埋設不當有關。
分析原因為,出現斷裂的立柱為(從北往南數)第四排,斷裂的位置在立柱下端40厘米處,立柱裂痕呈橫向,由南側向北側擴展。造成如此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埋設該立柱時未將其向南傾斜,而是垂直於地面,結果在不斷使用後置式卷簾機卷拉草苫的過程中,形成的巨大推力通過拱桿作用於該排立柱,進而使其折斷(註:垂直於地面的立柱所能承載的作用推力要遠遠小於稍微向南側傾斜的立柱)。受蔬菜大棚建造的制約,一旦棚內立柱出現斷裂,重新更換立柱的難度比較大。在此,我們建議,如果僅僅是立柱出現輕微斷痕,可以採取在其一旁增設加固短立柱的方法。
那麼,在蔬菜大棚建造中,該如何正確埋設棚內立柱呢?我們建議,蔬菜大棚埋設立柱,可分三大步驟進行,即先布線,再定「標尺」,最後分次埋設立柱。
第一步:規劃布線。以蔬菜大棚內徑100米長為例。通過實地規劃可知,100米長的地塊,按照3.5米一間(因3.5米一間,不僅利於蔬菜做畦整地,可定植5溝蔬菜,而且能提高大棚的整體承載力),地塊中間可規劃出28大間,棚東西兩頭剩下各1米的兩小間。按照此規劃,分別用捲尺測量出每一間的具體位置,而後南北向進行布線。
第二步:定「標尺」。「標尺」是指用於其他立柱埋設時參照的標准立柱。一般是以棚東西兩頭的立柱作為「標尺」。以在山東壽光建棚為例,假若大棚後牆內高4.5米,可選用的各排立柱高度分別為:第一排加重立柱5.5米(偏北斜)、第二排加重立柱5.8米(直立)、第三排立柱5.5米(稍微偏南斜)、第四排立柱4.8米(偏南斜)、第五排立柱3.6米(偏南斜)。前兩排之所以選擇加重立柱,是因為大棚建成後,該處將承受卷簾機和草苫的總重量。在選好立柱之後,再根據布線圖,分別把棚東西兩頭的兩列立柱埋設好即可。注意:立柱的下埋深度均為60厘米。並且,第一排立柱要偏北一些,從而能使得後牆上的斜立柱(菜農俗稱「後砌柱」)探出40厘米,其與水平線夾角45°左右,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第一排立柱的承載力,另一方面是增加棚內冬季的日照時數。
第三步:分次埋柱。以棚東西兩頭的「標尺」為准,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進行依次埋柱。方法:埋設第一排立柱時,先將用於第一排的立柱,從其上端往下測量並標記出3米的位置。然後,在「標尺」立柱(從其上端往下)3米處東西向拉一條標線,立柱埋設後,標線要與立柱的3米標記處重合。按照此方法,再埋設第五排立柱,最後,埋設內部的各個立柱即可。
誤區四:棚膜覆蓋有誤
蔬菜大棚只有通過覆蓋棚膜後,才會真正發揮「溫室」效應。因此講,選購適宜於蔬菜大棚的薄膜,並通過正確的棚膜覆蓋方法,延長棚膜壽命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是,前不久,我們下鄉走訪時,發現不少農戶棚室的棚膜覆蓋存在問題。首先是棚膜的選購有誤。一般而言,蔬菜大棚薄膜共分兩幅,一幅為屋面棚膜,另一幅為放風棚膜。前者我們建議選購透光率高、無滴消霧性強、壽命長的聚氯乙烯或乙烯-醋酸乙烯高溫復合膜,後者建議選購使用聚乙烯成分棚膜。可是,不少農戶卻用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作為了放風棚膜。其中,一菜農的蔬菜大棚長100米,由於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伸縮性大,故而他僅僅使用了90米長、2.2米寬的這種棚膜。結果,本來在放風口處,屋面棚膜與放風棚膜重疊30厘米,可保證「閉風」效果,可是,時間一久,具有伸縮性的聚氯乙烯棚膜「收縮」了,進而導致閉風不嚴實的結果出現,假若是冬季夜間,閉風不嚴實,易造成蔬菜凍害發生。故此,我們強調,不要選用聚氯乙烯的棚膜做放風棚膜。
此外,我們還發現,棚膜覆蓋後的壓膜繩固定有誤。壓膜繩的主要作用就是「壓住」棚膜,而不是破壞棚膜。不少農戶棚室的壓膜繩是從上至下傾斜式拉放的,而不是上下直著拉。由於壓膜繩傾斜式拉放,使得其橫跨在(大竹竿或鋼管)拱桿上,時間一長,再通過拉放草苫,壓膜繩與棚膜來回摩擦,結果導致棚膜出現破損,得不償失。
誤區五:棚高、棚寬不成比例
棚高指蔬菜大棚的高度,一般測量時以棚內(從北牆數)第二排立柱的高度為准;棚寬指蔬菜大棚的跨度,一般測量從棚內北牆根處的水渠邊至大棚前沿。俗話說,「有高度才會有跨度」,可是我們走訪發現,不少棚戶為增加蔬菜大棚的種植面積,將其越建越寬。如一農戶新建大棚的棚寬達到了15.5米。但受水泥立柱和牆體承載力的約束,他家蔬菜大棚棚高5.5米左右,如此便影響了棚屋面的採光性。同時,由於棚體跨度太大,立柱承載力增加,使得他的棚室僅可使用重量較輕的保溫被,而無法使用物美價廉的草苫。此外,因棚太寬造成放風困難,尤其是冬季棚的前臉處,難以將濕氣放出,病害容易侵染,成為棚內蔬菜的「病源區」,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易發生。
那麼,在建造蔬菜大棚時,該如何規劃其棚高、棚寬呢?理論上講,蔬菜大棚的高度與其南北跨度應根據當地的緯度來定。首先,要明確蔬菜大棚的高度與其跨度決定著棚室採光面的角度,而棚室採光面的角度制約著太陽光入射角的大小。
其次,測量證明,太陽光的投射率與光線入射角關系密切。其入射角在0°—40°范圍內,太陽光線的入射率變化不明顯,當入射角大於40°以後,隨入射角增大,其透光率急劇下降。
再由棚室採光面的角度公式:棚室採光面的角度=90°-太陽高度角-太陽光入射角�40° 。(註:太陽高度角一天之中,中午最大,早晨出太陽時為零,大棚採光面的角度應適當增加5°-6°。)可以看出,棚室採光面的角度受當地太陽高度角的制約。例如:在北緯35°左右地區
(山東棗庄、臨沂等地),其冬至時太陽高度角為31.6°,建造大棚時,其棚屋面採光面的角度應大於 23°(ɑ=90°-31.6°-40°+5°=23.4°)那麼,蔬菜大棚的南北總寬度就可以用下面公式算出:大棚南北總寬度=大棚最高點高度×ctgɑ(ɑ為棚屋面採光面角度,此為餘切值)+後坡面的投影長度。按照以上方法,可確定出蔬菜大棚的棚高和棚寬。
誤區六:選址不佳
蔬菜大棚是一種投資成本高、使用年限長的固定設施,一旦建造選址不佳,必將影響以後的棚室蔬菜生產,降低種植效益。可是,我們在下鄉走訪中發現,不少棚戶的蔬菜大棚,或距離公路太近,造成棚屋面上的粉塵量過多,影響了光照;或建在了低窪地塊,雨季易造成棚內澇災,蔬菜漚根嚴重;或棚前、棚後有大樹、建築物等物體遮擋,棚內採光差,蔬菜生長受影響。另外發現部分棚戶的蔬菜大棚在定其方位上偏離太大,以至於影響了棚屋面的採光角度。以上情況均與蔬菜大棚建造前選址不佳有關。
那麼,蔬菜大棚建造該如何正確選址呢?我們強調,選場地、定方位是其選址重點。
選場地:蔬菜大棚場地選擇的原則有三,一是選擇光照條件優良,大棚的前面、東西兩側無高大建築物、無煙塵較多的廠礦、樹林、山峰等地塊建棚為宜,以免造成遮蔭,影響蔬菜生長。二是土質忌過黏、過酸、過鹼�土壤酸鹼度在6.5-7.5之間適宜番茄、黃瓜等蔬菜生長,若土壤偏酸或偏鹼不是太大,可通過使用石灰或醋渣進行調解
,同時強調土壤耕作層不宜過淺,至少在40厘米以上。三是建棚場地不宜選地勢低窪、靠近湖泊河流的地塊,因其地下水位較高,汛期棚內的濕度過大,蔬菜易發生澇害。而冬季易造成棚室地溫過低,蔬菜根系生長受影響,且病害增多。
定方位:在選好場地後,先利用指南針定好南北向,然後拉一條長為3米的南北直線,再從南北直線南端斜向西北拉一條長5米直線,再從南北線北端向西拉一條長4米的直線,將其與5米的斜線前端重合,即確定直角�90° ,最後將東西線延長後作為大棚後牆北邊基準線便可。實踐證明,採用正南或南偏西5°的方位角,每天中午太陽光線與前棚垂直,冬季大棚光照時間最長,儲熱最多,利於蔬菜生長。
D. 大棚壓膜繩的種類
大棚壓膜線從規格上來說常規規格有 1.2公分、1.5公分寬的,從包裝上來說有小卷的150米、300米的,還有袋裝米數較長的幾種
E. 大棚怎麼蓋薄膜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4
F. 棚內有蔬菜,大棚應該怎麼換膜
選擇晴天。更換棚膜時選擇好天氣非常重要,因為它對蔬菜的不利影響最小。選擇合適的天氣,還要選擇換片的時間。一般中午室外溫度高的時候更換棚膜最合適。同時在換片之前,也要注意觀察外界風力。如果風太大,不要先換膜,以免在換膜過程中吹掉棚換膜前,加寬出風口,加強通風,使棚內溫度盡可能與棚外溫度一致。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棚內的溫度和濕度往往比棚外高。如果先不通風直接更換棚膜,容易造成「閃棚」,不利於蔬菜生長。所以換膜前一定要把通風口拉到最大,讓空氣排出半個小時以上,讓棚內溫度接近棚外溫度
壓膜繩直接壓在溫室正面,在菜農拉草簾或風吹時會使壓膜繩擺動,容易磨損溫室薄膜,只有溫室薄膜透氣,降低溫室薄膜的保溫性能。下雨時,雨水從缺口進入溫室,落在蔬菜上,對蔬菜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菜農必須避免壓膜繩磨損棚膜。菜農可以放抹布,橡膠管,PVC管等。在棚膜表面與正面之間的轉彎處,防止壓膜繩與棚膜接觸,從而減少棚膜的磨損,保證棚膜的保溫性能。棚膜覆蓋後,要及時用廢草簾覆蓋兩山牆上部的棚膜,行走前用磚頭壓住,防止菜農上下棚時踩棚膜,雨雪天防止滑倒。
G. 怎麼粘結大棚塑料布
一、覆膜准備。1.人員准備。以東西長100米、跨度9.5米的大棚為例,至少需要20人參與。2.薄膜准備。蔬菜大棚薄膜共分兩幅,一幅屋面棚膜,另一幅為放風棚膜。前者建議選購透光率高、無滴消霧性強、壽命長的EVA或PO等薄膜,長度以98米左右、寬度為10.5米左右為宜,並且棚膜上端要事先穿一「拉繩」。後者以選購普通棚膜為宜,長度與前者相同,寬度約3米左右,同樣要備拉繩。3.工具准備。鉗子、緊線機、竹竿、鐵絲、鋼絲、壓膜繩等若干。
二、覆蓋棚膜。覆蓋大棚膜,宜選擇晴天、無風的下午進行,覆蓋屋面棚膜可分四大步驟:
第一步:拉膜上棚。如:從大棚東邊,需20人,每隔5米,依次抬起棚膜,沿著大棚前面,將棚膜一端抬到大棚西邊。而後,再有其中的10人拉起(帶有拉繩的)棚膜一邊,從大棚底部上去,沿著拱桿向上走,將薄膜拉上棚面,剩下的10人在原地抱著棚膜,幫助另外10人拉膜。第二步:固定膜上端。方法:一人先在大棚東邊,將鋼絲固定在拉繩上,另一人在大棚西邊拉動拉繩,可順勢把鋼絲穿過棚膜,之後,再把鋼絲這一端固定在棚西牆處的地錨上,鋼絲另一端用緊線機固定。最後用鐵絲,把棚膜上端捆綁在竹竿上,每隔一竹竿,捆綁1次。注意捆綁後的鐵絲頭要往下,避免扎破放風棚膜。第三步:固定膜兩端。先用該處棚膜邊沿將長約10米的竹竿包好,而後,10人拿起竹竿往下拽,待將其拽緊後,便可用鐵絲將其固定在地瞄上,約50厘米固定一處。為了加強牢固性,建議鐵絲在鋼絲上呈S型纏繞。按照同樣的方法,再將棚東邊的棚膜端固定。第四步:埋壓膜前端。在大棚前沿處,需5人從棚東邊,用竹竿卷上棚膜前端,下拽拉緊棚膜後,另5人用土埋壓棚膜,並踩實。
三、上壓膜繩。按照覆蓋屋面棚膜的方法,將放風棚膜覆蓋後,需上壓膜繩,以加強棚膜的牢固性。壓膜繩上端系在棚頂部的地錨上,下端系在棚前沿的地錨上,可每隔2米一處壓膜繩。重點是拉緊、固牢。
H. 大棚壓膜繩安裝方法
大棚建設好都上完棚膜以後,就開始安裝壓膜繩了,站在大棚的一段把壓膜繩尾部固定上八字溝,把八字溝固定在卡槽裡面,另一端把壓膜帶扔到對面,截好長度,另一端也要永八字溝固定在卡槽上面就可以了,下面的都按這種操作方法即可
I. 請問大棚薄膜外的繩子怎麼系
壓膜繩掛鉤固定在卡槽處,壓膜繩系在壓膜繩掛鉤上牢固。
J. 墊在大棚壓膜槽里墊的防治壓膜簧刺破薄膜的叫什麼
一、棚膜的類型
大棚膜一般分四類:聚氯乙烯膜PVC(無滴膜)、聚乙烯膜PE(有滴膜)、醋酸乙烯膜EVA(復合膜)和紫光膜。
1、聚氯乙烯膜PVC(無滴膜)
優點:
(1)覆蓋後,棚膜內面聚集的水滴能順斜面流至棚角,透水好,棚內濕度較小,可降低各種病害發生率。
(2)棚膜內無水滴,透光性好,棚內溫度比有滴膜平均高出4-5度,利於棚菜安全越冬和快速生長。
(3)耐老化,一般可用2年以上。
缺點:
(1)膜厚10-12um,覆蓋100m長棚大約需要125-130kg,耗材大。
(2)膜寬一般是3-4m,使用時需粘接,不太方便。
(3)價格比有滴膜高20%-30%左右。
建議:用於春季果菜類生產。
2、聚乙烯膜PE(有滴膜)
優點:
(1)幅寬8-10m,覆蓋時不用粘接,使用起來更方便。
(2)膜厚7-8um,覆蓋100m長棚只需70-80kg,耗材少,價格便宜。
缺點:
(1)覆蓋後,棚膜內面會聚集大量水滴,易使濕度過大而病害增多。
(2)膜內有水滴還會嚴重影響透光率,導致棚內溫度低,光照弱,從而阻礙蔬菜生長,降低產量和效益。
建議:用於韭菜、芹菜等耐低溫、弱光的葉菜類及冷棚生產。
3、醋酸乙烯膜EVA(復合膜)
優點:集防塵、耐老化、無滴於一體。
缺點:厚度、價格近於無滴膜,使用時必須正面向上才能有效。
建議:用於冬春季大棚各類蔬菜生產。
4、紫光膜
優點:能吸收和反射紫光,使棚內紫光減少,從而促使蔬菜枝葉繁茂,達到高產優質的效果。
缺點:棚膜吸收紫光後壽命較短。
建議:用於以食莖葉為主的蔬菜,如韭菜、芹菜、小白菜、生菜、菠菜、香菜、青蔥、蒜苗等。
天寶農業技術服務平台(ID:tianbaonj)提醒您:蔬菜大棚種植戶們挑選棚膜時,不僅要看外觀是否光滑、有無污點和裂痕等,更要考慮透光、透水、保溫、耐老化等內在性能。
二、棚膜的透光率
一般透光率的要求在85%以上,不過也不是透光率越高越好。棚膜透光率高,進入溫室大棚的太陽光能量多,有利於喜光作物生長,但直射的陽光也會損傷作物。在棚膜中加入適量保溫劑,能使其透光率下降,也有利於溫室夜間保溫,而且這種棚膜能使進入溫室的陽光發生漫反射,使溫室各個方向都能均勻獲取光能量。
三、棚膜的厚度
降低棚膜的厚度,雖然有利於降低溫室大棚成本,但是棚膜的厚度與棚膜的性能及使用壽命有直接關系,只有維持一定厚度的棚膜才能正常使用。在選購棚膜厚度時如下幾點可供參考:使用期16-18個月,選購棚膜厚度為0.11-0.12mm;使用期24-36個月,選購棚膜厚度為0.13-0.15mm;連棟大棚使用的棚膜,其厚度要在0.15mm以上。
四、棚膜的使用壽命
目前國際上通常認為,溫室大棚棚膜有效使用壽命最長為三年。超過連續使用三年的溫室,不利於上壤的消毒和改良,透光率損失過多。這時即使棚膜沒有損壞,也應更換棚膜。
五、棚膜的尺寸
在選購棚膜時,若溫室大棚的寬度在7.5m以內時,選購棚膜的實際寬度要多加1m。若溫室大棚的寬度大於8m時,選購棚膜的寬度也要多加1m。棚膜的長度一般比溫室大棚的長度多0.5m。用於管棚的棚膜,選購的棚膜的寬度要多加1m;用於簾子的棚膜,選購棚膜的寬度要比簾子的高度多加0.5-0.7m。
六、科學正確選購大棚膜的標准
冬季時間相對較長,溫度低,對大棚膜的選擇要求嚴格。日光溫室大棚膜的選購必須達到以下標准和質量要求:
1、透光性好。透光率高而穩定,透光率要達到90%以上,使用4個月以上透光率仍保持70%以上。
2、保溫性好。厚度不低於0.11-0.12毫米(11-12道)。
3、無滴消霧性能優良。無滴消霧功能可達5-6個月以上。
4、防老化性好。棚膜使用壽命在12個月以上。
5、強度大,易於修補,而且操作簡單。
6、企業可靠,質量穩定優良,經多年使用,口碑好。
咱們大棚戶選擇購買棚膜能達到上述六條標准,就基本做到了科學正確選購棚膜啦。
七、棚膜使用需注意的問題
1、不同類型大棚結構,要選擇不同類型的棚膜。如北鎮式大棚,因其橫拉筋在棚架的上弦上,所以就不應該使用聚氯乙烯膜PVC,因其伸展性大,不易拉緊,壓膜線與橫拉筋距離太近,容易把棚膜磨破。因此應選擇復合膜EVA為好。天寶農業技術服務平台(ID:tianbaonj)提醒您冬季溫度低於-10℃,不論選擇哪種大棚膜的棚戶,均應加強草簾、棉被的保溫性能,最好採用一層草簾,一層棉被,一層塑料的三層保溫措施。
2、上膜時要注意棚膜的正反面,不要上反啦。一般情況印字一面為外面,扣膜前要詳細咨詢購買商。扣膜要選擇晴朗無風天氣;要把膜輕拉輕放,避免劃破、刺破,同時要拉平,綳緊,壓牢,固定好。
3、購買棚膜要選擇質量可靠的大型廠家,不要圖便宜,避免上當受損失。
4、棚膜破損要及時修補。聚氯乙烯膜PVC用環丙酮粘補;醋酸乙烯膜EVA(含聚乙烯膜PE)用XY-404粘合劑粘補。
5、使用聚氯乙烯膜PVC時,可利用刀條布進行清潔除塵,每隔5米設置一條,利用自然風清潔棚膜外表面,提高透光率,百米棚投資約30.00元左右。
八、更換大棚膜需要注意的誤區
1、誤區一:換膜前不注意竹竿的維護。大棚的竹竿要承受草苫的重壓,遇到大雪天氣時承重力大大增加,會導致部分托膜竹竿被壓劈或壓斷,這樣的竹竿一定要及時維護或更換。對斷裂的竹竿旁邊另附一根,原來斷裂的部分用布條包好,以防戳破棚膜。
2、誤區二:東西向鋼絲直接壓在山牆上。在為大棚安裝東西向壓膜鋼絲時,有的菜農直接將鋼絲壓在山牆上,當使用緊線機抻緊鋼絲時,鋼絲會勒入山牆中。建議在山牆上鋼絲的底部墊廢舊車胎或者鞋底等,擴大鋼絲受力面積,避免鋼絲勒進山牆中。
3、誤區三:壓膜繩直接壓在棚膜上。菜農在用壓膜繩南北向壓棚膜時,如果將壓膜繩直接壓在大棚棚面上,那麼在拉放草苫或刮風時,壓膜繩產生擺動,會將棚面與大棚前部轉折處的棚膜磨破。天寶農業技術服務平台(ID:tianbaonj)建議菜農朋友在棚面與前部轉折處墊破布、膠皮管等,或在壓膜繩上套塑料軟管,減緩棚膜的磨損速度。
4、誤區四:換膜時過早將舊膜撤下。有的菜農在換膜時,習慣先將舊膜撤下,待棚面上的鋼絲、竹竿等維護或更換後,再將新膜換上。而在這段時間,棚內溫、濕度出現劇烈變化,外界的一些害蟲也乘機飛入棚內,從而為一些病蟲害的發生與傳播埋下隱患。所以,一定要縮短舊膜撤下到新膜換上的時間。建議菜農將要更換的竹竿等提前准備好,在棚前將新膜抻好,再撤下舊膜,立即調換好需要更換的竹竿,將新膜覆蓋上。
5、誤區五:放風帶用劣質膜或舊膜。為了給蔬菜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保證冬季棚內溫度適宜,菜農一般都會用質量較好的棚膜,但對於大棚頂部的放風帶卻經常用劣質膜或舊膜。劣質膜、舊膜在冬季時消霧流滴性不好,放風時容易產生露水,從而導致棚內的空氣濕度大,不利於病害的防治。建議每年更換一次放風帶上的膜,並換用質量比較好、消霧流滴性強的膜。
6、誤區六:兩山牆棚膜處沒有覆蓋物。棚膜覆蓋好後,一些菜農沒有及時在兩山牆處的棚膜上設置覆蓋物。農戶在拉放草苫時,大都從山牆處上下棚,容易將此處的棚膜弄破,而且山牆上的棚膜直接接觸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蝕,影響大棚的保溫性及使用壽命。建議在更換棚膜後,立即在兩山牆上覆蓋舊草苫,用磚或舊水泥柱子壓好,一方面可防止農戶上下棚時將棚膜踩破,另一方面可預防雨雪天氣時菜農上下棚打滑,方便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