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飲茶方式的發展過程
春秋以前
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
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
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 . 吳志》),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
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
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一大飛躍。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製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了用蒸青法製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了巨大變更。
明代後
由於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後
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干布擦乾,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二,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各種茶葉的喝法不同的,怎麼喝都行,但是不管什麼茶葉都不能喝的過濃過量。
❸ 茶葉能做什麼
(1)濕茶葉可以去掉容器里的腥味和蔥味。 (2)可以煮茶葉雞蛋,其味道清香,非常可口。以前有「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之說,大體就是這種所謂的茶葉蛋,它比導彈都有用,看來是好東西。 (3)用殘茶葉擦洗有油膩的鍋碗,木、竹桌椅,可使該物品更為光潔、清潔。 (4)把殘茶葉曬干,鋪撒在潮濕處,能夠去潮。因為茶葉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 (5)殘茶葉干後,還可以裝入枕套充當枕芯,枕之非常柔軟,又去頭火,對高血壓患者、失眠者有輔療作用。但是這種茶葉很容易受潮,本人有過實踐,需要經常晾曬。 (6)把茶葉撒在地毯或路毯上,再用掃帚拂去,茶葉能帶走全部塵土。茶葉的吸附作用不但可以吸收水份還可以吸附灰塵。 (7)將殘茶葉浸入水中數天後,澆在植物根部,可以促進植物生長。但是最好不要把茶葉倒在花盆裡,因為不便打掃,會腐爛、有異味、生蟲。 (8)殘茶葉還可以喂養剛出的小蠶。這也算是典型的「茶食」用途了。只是不知道中蠶、大蠶可用茶葉喂養否? (9)把殘茶葉曬干,放到廁所或溝渠里燃熏,可消除惡臭,具有驅除蚊繩的功能。製作蚊香的人是否在蚊香中參如了茶葉。 (10)干殘茶渣做鞋墊,可清除濕汗臭味,從而減少一些人腳臭的煩惱。 (11)手指灼傷後,浸在殘茶中,可緩解灼痛感。 (12)吃了生蔥、蒜以後,弄一些殘茶渣咀嚼一會兒,蔥、蒜味便能慢慢消除。飯後用喝剩的茶水漱口,可漱出有害微生物。讓茶水在口控內反復運動,能清除牙垢,提高口唇輪匝肌和口腔粘膜的生理功能,增強牙齒的抗酸防腐能力。 (13)用殘茶擦洗鏡子、玻璃、門窗、傢具、膠質板以及皮鞋上的泥污,去污效果好。 (14)置殘茶或渣於電冰箱的底層,便能消除冰箱中的異味,取得較好效果。 (15)用茶葉水洗頭,久之,就能使頭發烏黑發亮。 (16)深色衣服上的油漬,用殘茶渣搓洗能去污。 (17)殘茶加熱還可清除嗆人的煙味。
❹ 最早人們是怎樣發現茶葉是可以喝的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❺ 茶最早是被人們當作 來使用的。A 調教 B 飲料 C 葯物 D 食物
C葯物
解析: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葯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 葯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 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 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 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 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 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 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 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 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 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 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
❻ 茶葉最早是干什麼用的呢
早期的茶葉,它的作用是用來治病的。早期的茶葉,它其實是一種葯材。而這種說法的來源主要跟神農有關。雖然我們在平常的書法當中都認為茶葉的來源是曾經有一回神農在燒水的時候,幾片葉子不小心飄到了燒開的水中。但是當神農拿出這些水進行飲用的時候發現具有獨特的芳香,但是這種說法只是民間上所流傳的說法,在《神農百草經》這本書當中曾經記載神農在嘗百草的時候有一回中毒倒下,而這個時候恰逢一片葉子飄落到了神農的嘴裡這個時候才使神農得救。所以說,人們推測在最開始的時候,茶葉的用途並不是用來飲用的,而是用來下葯的。
同時茶葉當中也有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這些物質能夠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同時也能夠預防癌症,而且還能夠起到消除體內脂肪的作用,因此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茶葉是有一定好處的。
❼ 茶葉最初的利用方式是什麼
葯用和食用。
茶葉發現之初是作為葯用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里的荼就是茶葉,後來也作為食用,現在仍然存在,各種茶葉美食。
不過從唐代開始茶葉也出現了文化價值,比如唐代煮茶,宋代點茶等。
❽ 飲茶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人類在山野狩獵動物和尋找植物作為食物,採摘各種可食用的花、果、葉用以充飢,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種。在人類進入農耕生產之後,便開始尋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在人們利用茶的過程中,還將茶葉當菜吃。這種以茶為食的方法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據《晏子春秋》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別稱)菜而已。」東漢時壺居士在《食忌》上則說:「苦菜久食為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這種茶「與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晉代時,用茶葉煮食之法,稱之為「茗粥」或「茗菜」。居住在中國西南邊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習慣。
後來,人們在鮮茶葉生吃或生煮羹飲過程中,青草氣難除,且滋味苦澀,經不斷摸索,發現把茶葉加工後烹煮飲用,不僅清香鮮濃,而且有利於保存。隨著飲茶的普及,其飲用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從西漢至明代,出現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飲用方式,而明代開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飲茶最初起源干吃茶,飲茶文化在這演變中大概分為歷史飲茶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生吃葯用。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偶爾發現了茶葉具有解毒的作用,便將之用於療疾。在暗天把鮮葉放在陽光下曬干,以便隨時取用干吃。遇到下雨時節,鮮葉無法曬干,就把攤晾的茶葉壓緊在瓦罐里,日久便可直接食用。
第二個階段是熟吃當菜。因為茶葉干吃難以下咽,人們便想到了烹煮食用。至今,在我國西南邊境的很多少數民族像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都有把茶葉當菜吃的習慣。他們將新鮮的茶葉日曬後放在鍋里蒸煮,等葉子變軟後,放在竹簾卜揉援做成「竹簡茶」,當作蔬菜食用。
第三個階段是烹煮飲用。隨青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發現茶葉經過加工後烹煮飲用不僅能夠提神解渴,而且還能享受到茶葉的清香鮮爽,於是人們開始習慣將茶葉烹煮後飲用。
第四個階段是沖泡飲用。在唐朝,盛行蒸青團餅茶,明代以後發展為炒青散茶,飲用方法也隨之由烹煮改為沖飽,成為飲茶歷史上的飛躍,而這時期的各色茶技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花樣繁多。
❾ 普洱茶的正確食用方法是什麼
第一步:開茶。也就是把茶餅或磚等撬開,在這里呢,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很值得大家注意,就是在撬茶的時候,按住茶的哪個手,一定要避開撬茶器具(茶刀等)的活動范圍。萬一用力過猛,失手的話,也不會傷到自己哦!另外呢,盡量跟著茶葉在壓制時條索的方向,一層層的剝離,保持普洱茶葉片的完整性,盡量按照原毛茶緊壓時的條索開出來。 第二步:把撬好的茶葉放入准備好的蓋碗中,茶葉應盡量別用手掰碎。這樣,可能會弄斷葉片,產生很多的碎片,影響品飲時的口感與心情。准備好茶海、茶隔等,有條件的話,最好消過毒了再用,確保干凈、衛生 第二步:醒茶,一般都用100℃的,也就是很滾很滾的開水。不過,水最好是順著蓋碗邊邊流進去,別直接對著茶葉沖。。。如果直接對著茶葉沖的話,可能會一下子就燙壞了哦。。要不就是不耐泡。新的生茶的話,就會把茶煮熟了,也可能會造成死茶,也就是說茶的活性不足,這樣就感受不到茶葉的真味了。 第三步:水沖好後,就蓋好蓋子,醒茶時間的長短可根據茶葉的等級、條索的松緊度及年份等來決定。 另外,浸泡時間的長短直接關繫到整泡茶在各個環節里的色、香、味的發揮, 第四步:在出水的時候呢,小心燙手!出水速度的快慢,也要因為茶的品質跟個人的口感來決定,這個就要大家在沖泡的時候自己體會了!!!! 第五步:再把公道杯上的茶湯倒在小杯上,慢慢品嘗
❿ 古代人最初的用茶方式是怎樣的
唐代以前不清楚,唐代用茶方式,茶葉搞碎和水一起煮,有點像茶羹,網上有詳細資料,你可以去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