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脫敏法:治療師幫助患者建立與不良行為反應相對抗的鬆弛條件反射,然後在接觸引起這種行為的條件刺激中,將習得的放鬆狀態用於抑制焦慮反應,使不良行為逐漸消退(脫敏),最終矯正不良行為。系統脫敏法包括放鬆訓練、制定焦慮等級表及脫敏治療。主要適應證為恐怖、焦慮、強迫症等神經症。
B. 以行為主義為理論背景的心理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之行為主義治療的常用方法 簡介 根據學習理論和條件反射的原理,對患者行為進行訓練,以矯正適應不良行為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
C. 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常用療法有哪些
系統脫敏
厭惡療法
決斷訓練
角色扮演
生物反饋訓練等.
D. 心理治療的方法有哪幾種
當心理疾病出現問題的時候建議大家可以到正規的專科醫院接受看診治療,因為這一疾病的出現對於人們的生活傷害是比較大的,所以一定要及時看診治療,當下心理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支持療法:指的是醫務人員對病人進行指導、疏導、勸說、安慰、保證,使病人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消除或減輕對疾病的恐懼與焦慮,恢復對周圍環境的適應。
精神分析療法:也稱心理分析療法,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心理障礙起源於無意識沖突。精神分析是藉助於自由聯想法對病人進行治療。病人通過自由聯想把壓抑在無意識中的創傷或痛苦體驗挖掘或暴露出來,醫生對病人進行疏導,使病人徹底領悟並重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的人格,改變原來的行為模式,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催眠療法:是使病人處在催眠狀態,醫務人員對病人進行暗示,使病人消除恐懼的情緒,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醫生對處在催眠狀態下的焦慮症患者說:「經過這種治療後,你的心情很快就能變得平靜,不再有不安和焦慮,頭痛很快就能減輕和消失,睡眠會一天一天好轉,會睡得很熟很深」。
行為療法:是一種新興的心理治療法,主要是在1960年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越來越受到醫學界與心理學界的重視。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是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和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化原理。行為療法的指導思想是認為人具有自我控制與自我調節能力。人的行為都是從外界環境中學習而來的。行為療法認為人的病態心理與軀體症狀是一種異常行為,是人與環境不協調的表現。它是可以通過學習來進行調整與改造的,因此行為療法又稱為行為矯正療法。
E. 行為主義療法有哪些
心理咨詢的理論流派和模式眾多。
從本世紀20年代初始到如今,各種理論此起彼伏,發展迅速。其中,對心理咨詢過程的性質、目標、方法等方面影響最大的有四個流派的理論,即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為佛洛伊德,該理論強調無意識的沖突對行為主導作用和重要影響,認為非理性的意欲與外界現實在內心引起的沖突是精神異常的原因。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納等人,該理論強調環境和情況決定人的行為,行為的產生受當時行為條件的制約,即行為會因情境而改變。人本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傑斯等人,該理論強調研究對個人和社會有意義的問題,關心的是個人的創造性和自我實現。認知理論強調認知的決定性作用,認為心理障礙源於不正確的認知,主張以改變認知以糾正心理障礙。
在眾多理論的影響下,心理咨詢的方法也眾說紛紜,多達四百多種。這里只能簡要地介紹幾種國內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常用的方法。
(1)支持療法。支持療法通過支持與鼓勵,細聽傾訴和解釋指導,使面臨困難產生心理問題的人得到依靠,恢復自信,從而減輕心理負擔,培養合理的適應方式。
(2)心理分析法。即精神分析法。其理論依據是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分析法力圖破除來訪者的心理阻抗,把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沖突誘發出來,使來訪者明了症狀的實質,從而使症狀失去存在的意義而消失。
(3)行為療法。來源於行為主義理論。由於行為主義認為所有的行為(包括正常、健康的行為與異常、變態的行為)都是學習獲得的,並由於強化而得到鞏固。所以行為治療家就可通過對個體再訓練的方法(再教育和重建條件反射,即教授個體對周圍環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適應反應),以及在某些方面改變個體環境的方法把不正常的行為變為正常。
(4)人本主義療法。基於人本主義理論而創立。人本主義療法強調創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形成真誠相待,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氣氛,幫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身的價值和潛能,發現真正的自我,對自己的成長負責,並朝著自我實現的目標前進。
(5)認知療法。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行為受人的認知所支配,某些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於在錯誤前提下對現實曲解的結果。咨詢的關鍵就在於指導來訪者改變原來的認知結構,解除歪曲的想法,糾正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改變行為。
(6)森田療法。由日本學者森田正馬創立。主張「順應自然」,即指導來訪者接受自己的症狀而不企圖排斥它,帶著症狀生活,象正常人一樣,這樣症狀就會慢慢淡化而消失。還主張「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例如人的行為。
(7)團體咨詢。團體咨詢的對象可由背景、問題相似的人組成,其好處在於每個人都能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了解自己於他人的聯系及行為方式,增進理解與溝通。
F. 情緒疏導的常見方法有哪些
(一)精神支持療法
精神支持療法是當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療法,是心理健康顧問合理地採用勸導、啟發、鼓勵、同情、支持、評理、說服、消除疑慮和提供保證等交流方法,幫助來訪者認識問題、改善心境、提高信心,從而促進心身康復。它特別適合病、傷、殘者在抑鬱焦慮、消極悲觀時心理疏導。
(二)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按一定的疏導程序來消除或糾正人們異常或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療法。行為療法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原理。行為療法強調來訪者的異常行為或生理功能可以通過條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學習的方法來矯正或消除,或者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為來替代它們。行為療法有很多種如系統脫敏療法、沖擊療法、厭惡療法、行為塑造法、代幣制療法等。
(三)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來訪者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疏導方法的總稱。心理咨詢師要與來訪者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陛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式矯正這些知識,使來訪者的認知更接近現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來訪者的心理障礙也逐步排除。
(五)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日本學者森田正馬創用的診斷神經症的心理療法。森田認為神經症發生的基礎是神經質,因此可以通過"保持原狀,聽其自然"的無視態度,情緒就得以放鬆。使各種不良感受自消自滅,直至病癒。
(六)音樂干預技巧
音樂干預技巧是一個科學、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心理測量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動力的干預關系來幫助被干預者達到健康的目的,干預中包含不同方法和理論流派的應用研究,而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咨詢方法。它通過音樂的人際/社會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緒作用來達到干預的目的,沒有專業音樂干預師的介入及與被干預者形成的干預關系這一動力因素的存在不能稱之為音樂干預,更不是人們認為的買些唱片回家聽聽就算了。
(七)團體干預疏導
團體干預疏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訓練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形成新的人際互動,最終達到改善的目的。
(八)箱庭療法
箱庭療法呈現為一種心理疏導的創造和象徵形式,一方面可用於心理診斷與綜合性心理評估、心理壓力、緊張與焦慮的緩解以及各種心身問題的專業診斷。另一方面,箱庭療法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教育技術,對於心理健康的維護與人格發展、藝術表現與創造力的培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個性化為目標的心性發展與完善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
G. 心理治療方法有哪些
心理治療(又稱精神治療)是指以一定理論(如心理學、精神醫學、社會學等有關學科理論)體系為指導,通過一系列的方法,達到減輕乃至消除心理障礙和疾病帶來的痛苦。簡言之,心理治療就是用「心靈」的鑰匙去醫治人們的「心病」。分為一般心理治療和特殊心理治療。
一般心理治療
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釋和指導。即以心理學的原理向病人說明所患疾病的因由、性質、演變規律、處理方案及預防,從而解除其顧慮,指導其如何減輕或緩解緊張、焦急情緒。
心理治療本身含有教育治療的意義。某些心因性疾病是由於患者無知或偏見和錯誤而引起。由於認識上的偏見和錯誤,過分恐懼或內疚,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神經症。對此應及時幫助、教育其提高認識,消除顧慮,建立良好習慣,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等有意義的活動中去,就會不葯而愈。對於受到委屈,內心苦悶痛楚難言者,應以同情、諒解的態度傾聽他們訴說心理上的壓抑、怨氣以及內心難言的隱情,並恰當適時地給予勸慰、疏導和積極評價。有時鼓勵他們把滿腹壓抑之情全部傾述出來,病情就會大有好轉,就是痛哭一場,也是有利於調整機體平衡的一種防禦方式。
特殊心理治療
特殊心理治療的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行為療法
這一療法是把各種心理病態和軀體症狀看作是異常行為,通過學習調整和改造它們,建立新的健康行為,所以行為療法又稱做行為改造或行為矯正療法。它的指導思想是使人具有自我調整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行為療法包括下列幾個過程:了解病人病態行為產生的原因,確定病人的主要病態行為和治療目標,記錄病人病態行為的嚴重程度和出現頻率,列出治療基線,作為治療的對照;向病人解釋清楚心理治療的方法、意義及所要達到的目的,建立其治癒信念,使之主動配合治療;根據行為改變的情況,有進步時,則給予強化,如表揚鼓勵和物質獎勵,以增進療效,無進步或退步時,則給予批評,撤銷獎勵等,促進改變病人行為。這樣循序漸進,依次遞增。
催眠與暗示療法
催眠與暗示是相互關聯、互為滲透、交叉作用的。如在催眠狀態下,有利於進行暗示,暗示性高的情況下也有助於被試者進入催眠狀態。
生物反饋療法
將被測試者體內某些自己意識不到的。看不見的生理變化和內臟活動情況(如血壓,體溫、心跳、胃腸蠕動、生物電變化等),通過電子儀器監測系統,以聲、光指針、數據等信號直接、連續地顯示給病人,這些信號稱為反饋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指導病人下意識地調節和自我控制,使之達到理想的水平。這種方法稱為生物反饋療法。它常應用於治療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癲癇、功能性障礙、口吃、焦慮症、恐怖症、心身疾病等。
音樂療法
音樂能通過人們的心理作用影響人們的心身功能協調和行為變化。音樂對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早已被實踐所肯定。音樂能夠振奮人的情緒,消除煩惱和不安,使之平靜,引起鬆弛、愉快和舒適的感覺,改善植物神經功能和神經內分泌的功能,從而更好地協調各器官的正常活動,利於健康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藝術療法
病人參加某些藝術活動,以達到治療目的。藝術活動本身具有自己的魅力,可緩解或消除內心沖突,調節個人與外界的矛盾。藝術活動通常有繪畫、書法、雕刻等,也可以根據病人的不同特點組織一些舞蹈、戲劇,音樂、詩歌、攝影、錄像等活動。藝術治療可適用於老、中、青年、兒童等不同年齡病人。療養院或康復醫療機構、精神病院中的工娛治療都含有藝術治療的性質。
森田療法
針對有的患者常為自己的健康狀況,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寧擔憂,越是過分擔憂「症狀」則越重,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患者要陶冶情操、改變疑病素質,消除惡性循環。病人對自己的「症狀」要不以為然,讓自己習慣。這樣便會解決主客觀的矛盾,改變惡性循環,症狀隨之消失或減輕。
H. 行為主義主要方法認知行為療法
行為治療)或條件反射治療,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按一定的治療程序,來消除或糾正人們的異常或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原理。行為治療強調,病人的症狀即異常的行為或生理功能,都是個體在其過去的生活歷程中,通過條件反射作用即學習過程而固定下來的。因此,也就可以設計某些特殊的治療程序,通過條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學習的方法來消除或矯正那些異常的行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為來代替它們。
行為治療最初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巴甫洛夫的動物實驗性神經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為主義者華生等人的兒童強迫性恐怖症的模型都是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的典範。當時已有很多人試圖用以解釋人的行為和精神異常現象,並對此作了矯正和治療的嘗試。但由於當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療占據著統治的地位,因而行為治療還無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領域中獨立的體系和方法被推廣和傳播開來。直到50年代,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原理或稱條件強化學說,並嘗試應用於醫療實踐。接著,英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艾森克也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行為學習過程的新理論;特別是著名精神病學家沃爾帕把行為治療技術系統地應用到病人的臨床實踐以後,極大地推動了行為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到了60年代,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使行為療法有可能與某些現代尖端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生物反饋治療技術的出現,使行為治療作為心理治療領域中一個獨立的體系與卓有成效的治療方法,得以廣泛地推廣和運用起來。到了70年代,行為治療被譽為心理治療領域的第二勢力,大大超過精神分析治療,占據了壓倒的優勢地位。
I. 行為主義理論理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哪些
1、華生—「刺激反應」心理學:主張採用客觀的方法進行心理學研究,他否認人的先天遺傳素質作用,倡導教育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
2、桑代克—試誤說: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學習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直至最後成功的過程。
學習公式:S—R(刺激—反應)
桑代克認為試誤學習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三個:
(1)練習律。
學習要經過反復的練習。一個聯結的使用(練習) 會增加這個聯結的力量; 一個聯結的失用(不練習) 會減弱這個聯結的力量或使之遺忘。
(2)准備律。
准備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即聯結的增強和削弱取決於學習者的心理調節和心理准備。
(3)效果律。
當建立了聯結時,導致滿意後果(獎勵)的聯結會得到加強,而帶來煩惱效果(懲罰)的行為則會被削弱或淘汰。
3、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人和動物有機體有兩種習得性行為:應答性行為 、操作性行為。有兩種學習:經典性條件反射式學習、操作性條件反射式學習。兩種學習形式同樣重要,而操作式學習則更能代表實際生活中人的學習情況。
(1)操作性條件反射
如果一個操作(自發反應)出現以後,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的概率就增加(R → S);已經形成了的操作,如果出現後不再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以後出現的概率就減少,甚至消失。
(2)斯金納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程序教學
1> 積極反應:程序教學以問題形式向學生呈現知識 (刺激);
2 >小的步子:將要學習的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按一定順序呈現給學生,要求學生一一回答 (反應);
3 >即時反饋:對學生的每個反應立即作出反饋,然後學生可得到反饋信息 (強化);
4 >自定步調:每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別;
5 >最低的錯誤率:教學機器有記錄錯誤的裝置。程序編制者可根據記錄了解學生實際水平並修改程序,使之更適合學生程度。
(3)強化:反應之後出現、能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或措施。
正強化:在有機體做出一個操作反應後,如果呈現某一後繼的刺激物,有機體的操作反應概率增加,那麼該刺激產生的作用稱為正強化。如兒童做對了某件事後得到獎勵或表揚。
負強化:在有機體做出一個操作反應後,如果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機體的操作反應概率增加,那麼該刺激產生的作用就是負強化。如兒童因有改正錯誤的行為,家長取消了限制兒童看電視的禁令。
J. 行為主義療法的方法
放鬆療法(Relaxation therapy)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鬆,均有利於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
肌肉放鬆可分為全部放鬆和漸進放鬆兩種程序,又可分為放鬆全身肌肉群的逐個放鬆身上的肌肉群兩種形式。同時,按誘導方式又可分為直接放鬆和間接放鬆。
放鬆訓練發展了五大類型:
(1)漸進性肌肉放鬆;
(2)自生訓練;
(3)自我催眠;
(4)靜默;
(5)生物反饋輔助下的放鬆。
[適應症]
漸進性的放鬆訓練是對抗焦慮的一種常用方法,和系統脫敏療法相結合,可治療各種焦慮性神經症、恐怖症,且對各系統的身心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放鬆技術現在除了肌肉性放鬆之外,還有意象性放鬆技術等等.也比較有效. 肌肉性放鬆雖然廣泛使用,不過美國較新的研究現在表明:肌肉性放鬆不要使用在心臟病和高血壓的來訪者人群,因為其之前的肌肉先緊張有可能使其心血管系統方面承受壓力.對於這類來訪者,使用意象性放鬆技術比較合適.
放鬆技術操作舉例:
舉例一:放鬆訓練或是漸進式的肌肉放鬆都是一種先刻意緊張然後再放鬆的方式,如此一來我們才可以去區辨緊張與放鬆兩種不同的狀態。這里,我們將為大家介紹一個很簡單的、自己可以練習的放鬆技巧: 肌肉放鬆: 平躺在地板上,深深吸一口氣並且停住。同時間將你的雙腳、雙手舉起離開地面約30公分。緊綳你全身的肌肉,並且讓這樣緊綳的感覺停留大約5秒鍾,然後將放下雙手與雙腳,隨著氣緩緩吐出慢慢體會肌肉放鬆的感覺。接下來,輕松的想像這自己好放鬆,松的好像要陷入地板里頭一樣。帶著這樣放鬆的感覺,從頭到腳再體會一次,你的感覺如何?跟放鬆之前有沒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呢?放鬆之前和放鬆之後肌肉的感覺又各是如何呢?而這樣的練習可以同時再作幾次。可將全身肌肉分別作練習。
舉例二:每天用總體為十分鍾的時間坐下,後作三口深呼吸。然後體會此時心境的平和感受和想像湛藍、開闊的天空的景象。當這種感受消逝時,再作一到三口深呼吸,然後放鬆繼續體會身心暫時放鬆的感覺。如此反復幾次。當你實際生活中遇見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緊張、焦慮心情時,你可以馬上用練習的放鬆,也就是深呼吸三口,然後結合放鬆的感受回憶平時的放鬆體驗和湛藍、開闊的天空的景象。 系統脫敏療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沃爾帕認為,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種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製作用。例如,在全身肌肉放鬆狀態下的肌體,各種生理生化反應指標,如呼吸、心率、血壓、肌電、皮電等生理反應指標,都會表現出同焦慮狀態下完全相反的變化。這就是交互抑製作用。而且,能夠與焦慮狀態有交互抑製作用的反應不僅是肌肉放鬆,即使進食活動也能抑制焦慮反應。
採用系統脫敏療法進行治療應包括三個步驟:
(1)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這是進行系統脫敏療法的依據和主攻方向;
(2)進行放鬆訓練;
(3)要求求治者在放鬆的情況下,按某一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進行脫敏治療。
補充一下,眼動脫敏分支:
眼動脫敏是一種80年代後興起的行為主義療法,「EMDR─眼動心身重建法」的英文全名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這是一種可以在短短數次晤談之後,便可在不用葯物的情形下,有效減輕心理創傷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療方法。可以被減輕的心理創傷症狀包括「長期累積的創傷痛苦記憶」、「因創傷引起的高度焦慮和負面的情緒」,及「因創傷引起的生理不適反應」等。因接受EMDR治療而可以建立起的正面效果,則包括「健康積極的想法」及「健康行為的產生」等。 在一次EMDR的療程中,通常患者被要求在腦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創傷畫面、影像、痛苦記憶,及不適的身心反應(包括負面的情緒),然後根據治療師的指示,讓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隨著治療師的手指,平行來回移動約15~20秒。完成之後,請患者說明當下腦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覺。同樣的程序再重復,直到痛苦的回憶、及不適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過快、肌肉緊綳、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遞減」為止。若要建立正面健康的認知結構,則在程序之中,由治療師引導,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畫面植入患者心中。
EMDR的基本理論假設為:人會遭遇到不幸的事件,但人們也有一種內在的本能去沖淡和平衡不幸事件所帶來的沖擊,並從中學習使自己成長和茁壯。雖然EMDR療法的機治尚未完全明朗,並繼續在研究之中,但基本上可能和增進左右半腦之間的神經順暢運作及溝通有關。根據研究,創傷記憶和負面資訊常被儲存,凝滯在大腦右半球的身體知覺區,使大腦本身的調適功能和健康的神經傳導受到阻礙,因此造成了想法上的執著和知覺、情緒上的不適。在這樣的情形下,讓雙眼的眼球有規律的移動,可以加速腦內神經傳導活動和認知處理的速度,使阻滯的不幸記憶動搖,讓正常的神經活動暢通。
EMDR的治療程序包括了八個階段,分別為
1.「患者病史檢驗」─在第一個階段,要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此一療法,及訂出合理的治療目標和可能的療效。
2.「准備期」─幫患者預備好進入重溫創傷記憶的階段,教導放鬆技巧,使患者在療程之間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及平和的情緒。
3.「評估」─用已發展出的「SUDS量表」,評估患者的創傷影像、想法,和記憶為何,分別出何者嚴重,何者較輕。
4.「敏感遞減」─實際操作動眼和敏感遞減階段,以逐步消除創傷記憶。
5.「植入」─以指導語對患者植入正向自我陳述和光明希望,取代負面、悲觀的想法以擴展療效。 6.「觀照」─把原有的災難情況畫面,和後來植入的正向自我陳述和光明想法,在腦海中連結起來,虛擬練習「以新的力量面對舊有的創傷」。
7.「結束」:准備結束治療,若有未及完全處理的情形,以放鬆技巧、心像、催眠等法來彌補,並說明預後及如何後續保養。
8.「評估」:總評療效和治療目標達成與否,再訂定下回治療目標。 模仿學習療法(Modelling therapy)又稱示範性療法,它是利用人類,通過模仿學習獲得新的行為反應傾向,來幫助某些具有不良行為的人,以適當的反應取代其不適當的反應,或幫助某些缺乏某種行為的人學習哪種行為。
示範療法是以這樣一條行為主義的基本原理為基礎的:人的各種行為,無論是適應性行為還是不良行為,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的。因此,通過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為,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為。我們在生活中所學到的許多東西,從行為到態度,都是通過觀察並模仿他人而習得的。童年期的學習尤其具有這種特點。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特別害怕小動物的話,她的兒女對此也會感到恐懼;如果一個兒童在一個小氣吝嗇的環境中長大,他也會形成一種斤斤計較的性格。示範療法正是基於上述實驗及其理論而產生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班杜拉認為,一切直接經驗的學習,都是由於看到別人的所作所為,看到了這些行為的結果,因共鳴而產生的。由此推論,如果給那些有行為問題的人提供機會,讓他們觀看別人的切合時宜的行動,他們就能夠放棄自己的不適應行為,建立良好的適應行為,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此療法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用獎勵的方法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常應用於智殘兒童、行為障礙兒童、呈現嚴重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來塑造新的行為。
「代幣」可為一種內部流通的、印有一定價值的「貨幣」、代用券或籌碼,也可為用紅旗或紅星式樣的印章符號。例如在一所收容各種智殘兒童的醫院里,根據智殘程度分為若干班級,每一班的兒童對其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有一定的規章要求。如對一中等智殘兒童的班級,在老師或教養員的帶引指導下,要求每個兒童早晨按時起床,起床後要疊被,要自己穿好衣服、褲子、襪子和鞋子,自己刷牙、洗臉,將洗漱用具放在規定的地方,在院內做早操,早餐時要坐在指定的位置上,所發的食物必須吃完,不能將食物遺留在桌上……等等,將兒童從早晨起床到晚上入睡一日生活中所進行的每項活動包括在課堂學習和游戲在內,根據難度的不同,規定每完成一項活動就給予0.1元至1元的獎勵(或給予若干「紅星」)。每一病室都設有小賣部,陳設各種糖果、點心等食品,小人書、圖畫書、練習本、,鉛筆、橡皮等學慣用品,洋娃娃、小熊貓等玩具以及其它日用品,每一種物品都標明價錢(或需要若干「紅星」)。智殘兒童就用他自己每日得到或積存的「貨幣」購買他所喜受的物品。除了這些物質的獎勵外,還有精神的獎勵,需要積存多少「貨幣」或「紅星」可以傍晚看電視或電影,假日去公園遊玩。在每周探視日時,需要積存多少「貨幣」或「紅星」就可以讓父母或親人帶出院外去遊玩或團聚半日。對這些精神上的獎勵也是多數兒童所渴望的,為此大多數兒童在每日各項活動中都能作到規范要求,以期獲得所需要的「貨幣」。通過標記獎勵也使兒童學會了計數和計算。
對於那些出現毀物、傷害他人和自己身體等有嚴重行為障礙的兒童,對他們日常生活的要求則另有規范,使病人明確他受獎的目標行為。例如不撕毀自己衣服或吃飯時不用手去抓食則給予較多的「貨幣」或「紅星」,而這些「貨幣」使他們能立即獲得他所期望的東西。
在精神病院里,對那些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或器質性精神病人,也可用此療法訓練他們塑造新的行為,例如起床後能完成洗臉刷牙動作,早餐時則可獲得購買一個熟雞蛋的權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