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腰椎病患者手術後康復時需要什麼訓練
腰椎退變性疾病,尤其是腰椎管狹窄的治療常涉及脊柱的減壓、固定、融合。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多數脊柱融合的患者可獲得即刻的脊柱穩定性。著使得早期開展康復訓練成為可能。
術後早期開展過剩肌和股四頭肌以及腰背肌的牽拉訓練是很重要的,這有助於防止神經根粘連和瘢痕形成。每次牽拉動作可持續30秒,重復3次,左右側分別進行。若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每2小時重復一次。
神經牽拉訓練可以仰卧位進行,將下肢伸直,慢慢抬離床面,直到大腿後部感覺到張力為止。可用手於膝下輔助抬腿,同時注意保持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背屈。股四頭肌牽拉需仰卧位進行,使足跟盡可能靠近臀部。
一、術後1-9周:術後靜態穩定訓練
之所以稱之為靜態穩定訓練是因為此期的訓練只包括肢體,而應盡量避免軀干下部的旋轉或屈曲。具體內容如下:
1、骨盆傾斜訓練,俯卧位,膝關節屈曲,使腹部向脊柱傾斜。
2、相同體位,下肢交替抬起約3-4英寸,保持骨盆水平。
3、提髖,使軀干升起,自肩到髖關節保持直線,也稱搭橋訓練。
4、俯卧位,雙手背後,將頭和肩膀輕輕抬離床面1英寸,注意始終保持視線向下。
5、俯卧位,膝關節伸直,雙髖關節交替後伸,注意保持骨盆水平。
6、牽拉彈力帶,作劃船的動作,保持肩關節和胸廓固定,訓練軀幹上部的力量。
手術後的最初6周訓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6周後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訓練量和訓練項目。動態訓練開始的具體時間要根據患者脊柱的穩定情況以及醫生的臨床經驗來決定。
二、術後6-12周:增加動態穩定性訓練
這一階段的訓練要求活動軀幹部,因此需訓練球輔助訓練。具體內容簡介如下:
1、仰卧位,膝關節屈曲,將頭和一側肩膀抬向另一側的髖關節方,通過此動作訓練腹部肌肉力量。
2、四點跪位,將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交替抬起,以後伸背部。
3、上肢保持固定,軀幹部後仰以牽拉阻力帶。
4、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阻力帶一端固定於地面,雙手抓住阻力帶另一端自左下向右上方向牽拉,同法訓練另一側。
使用訓練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關節活動度,而非最大限度的擴大關節活動度,這點對那些不熟悉訓練球的患者尤為重要。每次訓練強度以出現疲勞感或難以維持平衡為准。具體內容如下:
1、坐於訓練球上,交替抬起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
2、坐於訓練球上,以腰部為支點移動訓練球,注意保持肩關節水平。
3、腹部卧於訓練球上,雙上肢支撐並向前移動軀干,直到訓練球移動到大腿下方,交替抬起大腿。
4、跪位腹部卧於訓練球上,利用上肢向前移動軀干,注意保持軀干平直。
5、仰卧位,將訓練球置於雙小腿下方,抬起髖部,臀部和軀干下部,使腹肌保持緊張。
三、9-12周:在輕度載荷下開始強化訓練
在此階段常規有氧訓練對促進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常規有氧訓練可增加血供和氧供,保持體重,減少脊柱的所承受的載荷。訓練時間可從每天幾分鍾增加到每天30分鍾,以不出現疼痛為准。推薦的有氧訓練項目包括散步、游泳、蹬車等。但不推薦跑步、跳舞和體育運動等。
因害怕融合失敗而放棄訓練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盡管醫生對訓練的方法和強度有不同的觀點,但研究表明良好的術後康復訓練對提高融合率和手術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具體的訓練項目應根據患者術後的不同階段和植骨融合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選擇。
⑵ 腰椎盤突出手術二月後做哪些康復鍛煉
據四川 赫爾森康復建議腰椎盤突出手術康復鍛煉方法有
(一) 休息
卧床休息可以減輕炎症、避免損傷加重,當然,床鋪不宜過軟。一般絕對卧床休息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周。症狀改善後,應盡可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活動。同時,要注意保持正確的活動姿勢或動作,活動時可以佩戴腰圍。
(二) 葯物治療
葯物可以消除炎症、改善症狀,常用的葯物有如下幾種。
1.
非甾體消炎鎮痛葯(NSAIDs):較常用的消炎鎮痛葯,主要機制為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明顯。近年來出現的COX2選擇性抑制劑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
2. 肌肉鬆弛劑:松解局部肌肉組織以達到消炎鎮痛的作用。
3. 輔助性鎮痛葯:包括抗抑鬱葯、抗痙攣葯、抗驚厥葯等,這類葯物與NSAIDs合用可以增強鎮痛效果。
4. 麻醉性鎮痛葯:多用於緩解急性疼痛,一般不作為首選。
5. 中醫中葯:許多中葯在消炎鎮痛方面都有一定的療效。
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脊神經根袖處水腫較為明顯,這不僅是引起劇烈
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可由此引起繼發性蛛網膜粘連。為了消除局部的反應性水腫,可靜脈滴注類固醇類葯物,服服雙氫克尿塞等利尿劑,靜脈加壓滴注甘露醇等脫水劑
(三) 牽引
有報道認為牽引可以降低椎間盤內壓、減輕神經根刺激和壓迫症狀。牽引可分為持續牽引和三維立體牽引,目前臨床上以骨盆持續牽引多見。牽引重量一般在7~15kg之間,每日2次,每次1~2小時,持續2周~3月。孕婦及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禁忌。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CT或MRI檢查提示腰椎間盤膨出而未完全破裂,側隱窩狹窄程度不超過原2/3,椎間盤突出擠壓椎管未超過原容積1/2或椎管前後徑不小於0.8cm、左右徑不小於1.0cm,突出之椎間盤鈣化的位置不位於側隱窩,無明顯骨質疏鬆或增生搭橋、滑脫及有嚴重心臟病患者均適用於該辦法。
中央型椎間盤突出有鞍區麻木、二便失禁者;腰椎間盤突出有明顯神經損傷,如下肢肌力減弱、垂足、拇趾背伸或足跖屈肌力消失;椎間盤突出使椎管狹窄或並椎管骨性狹窄,椎管前後徑小於0.6cm、左右徑小於0.75cm,行走不超過500米者;破裂型椎間盤突出使側隱窩完全消失、椎管容積小於原1/2或前後徑小於0.8cm、左右徑小於1.0cm,破裂型碎片游離於椎管造成壓迫,外側型(神經根孔型)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神經根孔,突出之椎間盤於側隱窩處鈣化並使之狹窄而經保守治療3周症狀無明顯改善或1年內無明顯誘因復發者;經第一、二階段治療6周症狀無顯著改善者
(四)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的作用有鎮痛、消炎、興奮神經肌肉和松解粘連等作用。短波、超短波療法:在起病的初期,為了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消除可能產生的滲出、水腫等炎性反應,減輕因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的疼痛
(五) 傳統手法
推拿可以使突出物回納、改變突出物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和消炎鎮痛。一般首次發作,病程在3個月以內者,或症狀和體征較輕者,或不能耐受手術者,推拿治療有明確的效果;但對突出物較大,突出物與神經根嚴重粘連,椎管嚴重狹窄、腰椎滑脫、側隱窩狹窄,以及有脊椎骨質病變者則不宜進行推拿。針灸在消炎、鎮痛方面,也有明確的療效。
(六) 注射療法
常用骶裂孔注射阻滯療法,即將葯液經骶裂孔注射至硬膜外腔,葯液在椎管內上行至患部神經根處,以減輕局部炎症、粘連。一般多採用皮質類固醇葯液,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適用於疼痛明顯,且一般治療效果不佳者。
局部區域性封閉:可分淺部和深部封閉:1、淺部封閉:封閉范圍包括腰背筋膜、腰肌起止點及棘上韌帶、棘間韌帶。一般要求結合壓痛點及精確的解剖部位進行。
(七) 運動訓練 運動訓練的作用有維持患者的正常脊柱形態,提高腰背肌力量,增強椎體周圍韌帶彈性等。
1. 急性期 1周以內,以卧床休息為主,可以適當墊高下肢以減輕脊柱應力。
2. 緩解期 逐步開始腰腹肌訓練,注意避免腰椎過度屈曲或過伸。每日2~3組,每組10~15次,每次持續5~10秒。
(1) 半橋訓練:仰卧位,以頭和雙足為支撐點,使得臀部抬離床面。力量不足時,還可輔以雙手支撐。
(2) 背飛訓練:俯卧位,以腹部為支撐點,上肢背與身後,胸和雙下肢同時抬起離床,形如飛燕,也稱為「飛燕式」。
(3) 後伸訓練:俯卧位,雙下肢自然伸直,交替向上盡力抬起。
⑶ 腰椎骨折手術後如何進行康復性鍛煉
腰椎骨折術後,首先要制動,卧床休息最少三個月。骨折癒合良好復查後可以進行康復鍛煉,太極拳或者散步等,不要做劇烈運動,彎腰的活動盡量少做。
⑷ 腰椎手術後如何護理和鍛煉
術後護理(1)術後將患者平穩地抬上床。四肢手術,取平卧位,保持脊柱平直,按時給予軸位翻身。(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護理記錄。(3)保持引流管通暢,定時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色、質及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4)定時查看敷料,觀察有無滲血和分泌物,注意其色、質、量,及時更換,做好記錄。(5)評估傷口疼痛的性質、程度和持續時間,分析疼痛的因素,遵醫囑使用針刺或葯物,以減輕和緩解疼痛。(6)針對不同的情緒反應,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戰勝疾病。(7)根據患者手術的情況指導不同的功能鍛煉。(8)牽引、外固定手術患者,按牽引、外固定護理常規進行
1、術後一個月內,患者應該以躺為主,以坐為輔,禁止站立。
2、腰椎間盤突出術後的前幾天,翻身應由護理人員協助,不宜自行強力翻轉,以保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及傷口癒合良好。
3、在恢復期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要逐漸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鍛煉並注意糾正不良姿勢,以防止腰椎間盤突出復發,骨質疏鬆。
4、術後,腰椎間盤突出腦力勞動者兩個月後可以工作,體力勞動者3—4個月後才能開始工作。腰椎間盤突出工作應由輕到重,工作時間由短到長,同時避免做強烈的彎腰或負重活動。
5、傷口癒合拆線後即刻洗澡。
⑸ 腰椎間盤突出手術後怎樣鍛煉
腰椎間盤突出,多數是由於長期的不合理姿勢所導致。最初的表現只是姿勢不正彎腰駝背,局部的過度受力,時間久了會造成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形成腰肌勞損等慢性腰痛,所以也稱姿勢性腰痛,而腰椎間盤突出則是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積累的結果。所以,矯正姿勢是關鍵中的關鍵的,合理的姿勢是康復運動的基礎和前提。否則,病因的問題不解決,只能是反復發作,惡性循環,越來越重。
腰椎間盤突出的保守治療方法,目前公認效果最好的是倒走。其根本,就是作為反向運動,能有效強制人體重心後移,減小腰椎前凸,從而矯正姿勢,(有時間可以試試倒走,倒走注意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要選擇安全的地帶進行倒走鍛煉)。倒走時能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脊柱的過度彎曲,只是倒走不容易堅持,也不太安全。
⑹ 腰間盤突出手術後適合做哪些運動
一般來講腰椎間盤突出症分急性期鐵和恢復期,在每個時期都有一定的自我鍛煉方法,科學的鍛煉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科學的鍛煉會適得其反,使病情更加嚴重。在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保持正確的姿勢,可明顯減輕疼痛症狀和穩定病情。在恢復期,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有利於病情的康復,並防止腰腿痛症狀的復發。
一、
急性期
1、卧位
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應睡較硬的床墊,仰卧時膝微屈,腘窩下墊上要間康治療儀,全身放鬆,腰部自然落在床上。側卧時屈膝屈髖,一側上肢自然放在枕頭上。
2、下床
從卧位改為俯卧位,雙上肢用力撐起,腰部伸殿,身體重心慢慢移向床邊,一側下肢先著地,然後
另一仙下肢再移下,手扶慶頭站起。
3、坐位
坐位進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較硬的靠背。椅子腿搞度與病人膝到足認錯的高度相等,同時把要間康治療儀放在椅子靠背上。坐位時,膝部略高於髖部,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墊一踏板。
4、起座
從座位上站起的,一側下肢從椅子側面移向後方,腰部挺直,調整好重心後起立。
二、
恢復期
恢復期做自我鍛煉,使腰背部肌力增強,一可增加腰椎活動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穩定性。
1、仰卧抬起骨盆
仰卧位雙膝屈曲,以足足和背部作支點,抬起骨盆,然後慢慢落下,反復20次。該動作能矯下骨盆前傾,增加腰椎曲度。
2、抱膝觸胸
仰卧位雙膝屈曲,手抱膝使其盡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將背部弓起離開床面。
3、側卧位抬腿
側卧位,上側腿可伸直,下側膝微屈,上側腿側抬起,然後慢慢放下,反復數十次。
4、爬行與膝觸肘雙膝及上肢撐起俯卧,腰部放鬆核發慢慢上沉,重得10次後,一側下肢伸直,屈膝使其盡量觸及同側肘關節。重復15次。
5、直腿抬高
仰卧位,將雙手壓在臀下,慢慢抬起雙下肢,膝關節可微屈,然後放下,重復15次。
6、壓腿
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軀干前傾壓向伸直的下肢,然後交換成另一下肢。此動作也可在站位進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
7、膝仰卧起坐
仰卧位,雙膝屈曲,收腹使軀干抬起,雙手觸膝。
⑺ 椎間盤突出微創術後怎麼做康復
腰椎間盤突出的鍛煉方法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是小燕飛的動作,通過背部肌肉的收縮,達到緩解腰部肌肉疲勞的作用,可以預防椎間孔鏡術後出現腰部僵硬不適。生活中減少腰部受損的動作,避免腰部肌肉的過度疲勞,避免久坐久站。「飛燕式」鍛煉時可以俯卧床上,去枕,雙手背後,緩緩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部離開床面,同時膝關節伸直,兩大腿用力向後也離開床面,持續5-6秒鍾左右,然後肌肉放鬆,重新俯卧於床上,休息3~5秒為一個周期,再接著鍛煉。循序漸進,一般每次做20-30個,每天堅持練習3次就可以了。這種方法就是大家俗稱的「小燕飛」。對於腰肌力量較弱或者肥胖的人士來說,上述方法比較費力,可以採用一些替代的方法。比如只抬起頭胸部,下肢就不要抬起來了,這樣會比較容易一些。
腰背肌功能鍛煉2---倒走
最簡單實用的一個鍛煉方法就是每天倒走半個到一個小時。在倒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身後是否有危險,盡量選擇平坦的小路鍛煉,不要走公路,小心路上的車以及地面上的坑窪。倒著走能治幫助腰椎間盤康復嗎? 而正走與倒走不會改變身體的負荷,所以,對於腰突症患者來說,練習倒走其實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相反,倒走還可能存在跌倒的風險,因此還是不練為好。倒走和向前走的平衡不一樣,倒走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若選擇這種方式鍛煉,需要多注意腳下,看看有沒有台階、石頭或者坑窪的地方。如果患者年紀大,行動不便的需要聯系倒走,一定要在家人的看護下進行,防止摔倒。 但「倒走」對於那些腰椎生理弧度不足(或者腰骶角偏小)的患者是有益的,因為身體略向後傾的活動,有助於矯正生理弧度。這也是一部分腰痛的人倒著走會覺得有好轉的原因。倒走還可使腰部肌肉放鬆,對腰腿痛患者有一定好處,但只是起緩解的作用,治療效果不大。當然,這里還要注意,有的人原本腰骶生理弧度就是過大的,這時候練習倒走反而會加重腰痛。
腰背肌功能鍛煉3---游泳
游泳可以鍛煉腰背部肌肉,游泳也是緩解腰間盤突出的好的鍛煉方法,尤其是蛙泳,對於腰間盤突出和一些腰椎手術之後康復都有比較好的效果。
⑻ 脊椎手術後怎樣做康復運動
近年來研究表明 ,頸椎病大有年輕化之勢 ,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由於頸椎所處位置的特殊 ,手術治療有一定的風險性 ,因此 ,一般採取非手術治療 ,但療效往往不盡人意。要想達到防治頸椎病的目的 ,可以多做運動 ,但想要有成效 ,則必須有毅力和恆心 ,堅持每天做。
按揉後頸患者坐或站立位 ,以一隻手的手掌覆蓋在頸後 ,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 ,分別放在頸椎的兩側 ,五指自後開始向肩部自上而下均勻用力按揉 ,往返 20~ 30次 ,約 10分鍾 ,對緩解頸肌緊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肩關節的功能都有良好作用。
雙手托顱病人站立 ,頭微後仰 ,雙手交叉托於頭後方 (相當於顱骨的枕骨粗隆部 ),向上提托頭頸 ,一張一弛 ,往返 30~ 50次 ,可同時配合胸部後仰 ,以活動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 ,達到放鬆諸關節的作用。
與項爭力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自然直立。反復做抬頭看天、低頭看地活動。它能增強頸部肌力、改善頸部血液循環、解除頸肌痙攣。練習時 ,胸部應保持不動 ,抬頭時應盡量上抬 ,以能看到頭頂上方的物體為宜 ;低頭時 ,下頜盡量內收 ,以便能使下巴與胸部相觸。抬頭時深吸氣 ,低頭時深呼氣。動作幅度由小及大 ,由慢到快 ,以病人能忍受為度。
往後觀望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兩眼平視 ,頭頸部反復向左及向右旋轉。活動范圍自小而大 ,但不可強求增加幅度 ,次數也不要太多 ,一般 20~ 30次即可。已患有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不宜做此鍛煉 ,否則 ,可致跌倒。
頸項側彎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分別作頸椎左右交替的側彎活動 ,往返 20~ 30次。在做活動時 ,動作不要大 ,以舒適為度。
前伸探海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頸前伸並側轉 ,窺探前下方 ,猶如向海底窺探物體一樣 ,左右交替 ,反復進行。在練勻時動作要自然、連續、和緩 ,頭頸始終保持前屈位。
金獅搖頭病人站立 ,雙手叉腰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頭頸先按順時針方向環繞數周 ,再按逆時針方向環繞數周 ,或兩種方向交替進行。搖頭的速度不能快 ,動作不能大 ,以免發生跌倒。椎動脈型頸椎病及頸椎手術後的病人慎用此法。患有高血壓、腦栓塞、貧血、內耳眩暈者禁用此法鍛煉。
⑼ 腰椎手術後 如何恢復
腰椎手術後的功能鍛煉是很重要的,最好盡早進行功能鍛煉,逐漸增加活動量。因為正確的鍛煉有助於恢復脊柱功能,增加力量和靈活性。在鍛煉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要始終維持脊柱的平衡和舒適。 下肢的拉伸運動平卧,用皮帶套住腳,緩慢把腿拉高,注意保持膝蓋伸直。重復數次。可避免坐骨神經周圍瘢痕粘連。 蹲坐運動坐在椅子前端,手支撐膝蓋用力站起來,保持扎馬步姿勢,盡可能保持較長時間。可增強大腿肌肉力量。 半仰卧起坐運動仰卧,胳膊向前伸,收縮腹部肌肉使肩抬起,然後緩慢平躺,重復數次。可增強腹部肌肉力量。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