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葉天士治療虛損證的方法包含了

葉天士治療虛損證的方法包含了

發布時間:2022-04-25 13:08:39

『壹』 運動神經元的中葯治療方法怎麼

中葯治療效果還是不錯的,可以試試的。

『貳』 運動神經元如何運用中葯來進行改善疾病的發生

中醫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運動神經元病起病大多隱襲, 呈進展性。臨床表現以肌萎縮、肌無力、肌跳及延髓麻痹症狀 為主, 實驗室缺乏客觀檢查, 肌電圖有助於診斷。應注意與中風後遺症、痹證等鑒別。中風後遺 症多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病史, 發病前多有明確的急性中風(腦出血、腦梗死或腦血栓形成等) 病 程, 肌肉萎縮多為廢用性。痹證多因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臨床症狀可見肌肉萎縮等證, 但 多伴有關節腫大畸形, 且有感覺疼痛、麻痹不仁等。張從正在《儒門事親》對風、痹、痿、厥四證的 鑒別論述極為精闢, 指出「夫四末之疾, 動而或痙者, 為風; 不仁或痛者, 為痹; 弱而不用者, 為痿; 逆而寒熱者, 為厥, 此其狀未嘗同也, 故其本原, 又復大異。」
(一) 辨舌脈 脾氣虛弱以舌質淡、舌體胖、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沉緩為主; 脾腎陽虛以舌質淡嫩、舌體胖、 舌苔白滑或白膩, 脈象沉遲無力為主; 肝腎陰虛則見舌質紅、舌體瘦小、少苔或無苔, 脈象弦細 為主。
(二) 辨病情輕重 輕者僅以一側肢體萎縮無力為主, 肌跳少或無, 全身症狀不明顯, 一般沒有延髓麻痹症狀。 重者多全身症狀重, 消耗明顯, 甚至呈惡病質樣表現, 呼吸氣短, 肌跳明顯, 延髓麻痹症狀突出。
(三) 辨常證與變證 常症肌肉萎縮無力, 病情發展平緩, 肌跳增加不明顯, 無生命危象。變證多見於呼吸衰竭, 常因進食嗆咳窒息, 感染後痰涎增多阻塞氣道, 引起呼吸功能衰竭, 呼吸氣短, 喘息不能平卧, 口 唇紫紺, 大汗淋漓, 神情緊張等, 嚴重者可迅速轉變, 出現脫證或閉證而死亡。
二、治療原則
在運動神經元病的辨證中, 仍主要以本虛立論, 肝脾(胃) 腎諸臟虧損、氣血不足為其主要表 現。但疾病的根本仍在於奇經虧損, 八脈失養, 絡氣虛滯, 非單純一臟一腑所能涵括。內經時代 即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這一痿證的治療原則, 後世用於指導本病的中葯及針灸治療, 取得一 定的療效。《痿論》篇末明確提出了所有痿證總的治療原則:「各補其滎而通其俞, 調其虛實, 和 其順逆, 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 則病已矣」。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針灸治療取穴, 對於辨證 用葯、飲食調理, 均有指導意義。但針對運動神經元病這一特殊痿證, 以上治則指導臨床治療並 完全符合本病發病及辨證特點。根據從奇經絡病論治運動神經元病的新理論, 治療本病當以 「從奇經論治, 結合五臟分證, 三焦分治」為原則, 扶元起痿、養榮生肌、通暢絡脈為治療大法, 應 貫穿治療始終。運動神經元病多遷延日久, 治療用葯時應宗葉天士 「奇經為病, 通因一法, 為古 聖賢之定例。」
「大凡絡虛, 通補最宜」。補益奇經的葯物, 當重補元陽和元氣, 用溫和之品, 可重 用血肉有情之物。絡氣虛滯的葯物治療「當以通補入絡」, 使補中有通。治療奇經絡病必須言補 則寓之以通, 擬通則假之以補, 方合陰陽開闔之理, 正如李時珍所雲 「用補葯必兼瀉邪, 邪去則補 葯得力, 一辟一闔, 此乃玄妙」。
三、辨證治療
運動神經元病屬中醫痿證范疇, 臨床上以虛證多見, 奇經虧損, 八脈失養, 絡氣虛滯貫穿疾 病始終。臨床應結合這一病機特點, 靈活辨證施治。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病機特點, 主要有以 下分型。
(一) 奇經虧損, 脾腎兩虛
證候: 肢體痿軟無力, 肌肉萎縮, 舉頭無力或頸垂, 畏寒肢冷, 精神疲憊, 飲食不香, 涎唾淋 漓, 腰膝酸軟, 小便清長, 陽痿早泄或月經失調, 舌淡胖, 凹凸不平, 苔薄白, 脈沉細。
證候分析: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 或因久病體弱後, 脾腎兩虛, 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榮養肌 肉, 故見肢體痿軟無力, 肌肉萎縮, 精神疲憊; 脾虛不能攝唾, 腎虛不能固縮, 故見涎唾淋漓, 小便 清長。奇經督脈為一身陽脈之統帥, 虧損則見舉頭無力或頸垂, 畏寒肢冷, 男子則陽痿早泄, 女 子則月經失調。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皆為奇經虧損、脾腎兩虛之象。
治法: 健脾益腎, 扶元起痿
方葯: 右歸丸合加味金剛丸加減。 人參10 g , 附子6 g, 肉桂6 g, 熟地12 g , 山葯18 g, 杜仲6 g , 山萸肉6 g , 白術12 g, 菟絲子 12 g , 鹿角霜12 g , 巴戟天12 g , 淫羊藿9 g , 烏梢蛇9 g 。
方解: 方中人參、白術大補元氣, 健脾益氣; 桂附溫腎散寒, 扶助元氣; 熟地、山葯、山萸肉滋 陰補腎, 益精填髓, 有陰中求陽之妙; 杜仲、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溫補腎陽, 使元陽得以歸元。 更用鹿角霜、烏梢蛇血肉有情之品, 不但能溫腎中之陽, 大補元氣, 而且有走行通絡之功, 使補而 不膩。諸葯合用, 共奏陰陽雙補, 剛柔相濟, 健脾益腎, 扶元起痿之功效。 或應用肌萎靈膠囊(肌萎靈系列制劑均為河北以嶺醫院生產) , 口服,1 次6 ~8 粒,1 日3 次, 兒童酌減。肌萎靈注射液,24 ~40 ml , 加入5 % 葡萄糖液或0.9 % 生理鹽水250 ml 中靜滴。1 日1 次,28 天為一療程。功能扶元起萎、養榮生肌, 適用於奇經虧損、八脈失養證, 症見肢體痿軟無 力、肌肉萎縮、頸項腰脊無力。
加減: 腰膝酸軟、豎頸困難或垂頭者加桂枝、肉蓯蓉; 兼有濕熱者加石斛、薏苡仁; 肌肉萎縮 明顯者加紫河車、龜板、鱉甲; 瘀滯明顯者加全蠍、僵蠶、蜈蚣。
(二) 肺腎兩虛, 大氣下陷
證候: 四肢及肋間肌肉萎縮, 呼吸氣短, 不足以息, 或呼吸微弱, 咳嗽無力, 咳嗽少痰或痰粘 不易咳出, 構音不清, 聲間嘶啞, 舌肌萎縮瘦小, 苔薄白, 脈細弱。常見於運動神經元病延髓麻痹 出現呼吸衰竭。
證候分析: 久病之後, 肺腎兩虛, 宗氣下陷, 肺虛不能主氣司呼吸, 腎虧不能攝納真氣, 故見 呼吸氣短, 不足以息, 或呼吸微弱。肺腎氣虛, 升降失職, 故見咳嗽無力或有痰不易咳出。肺氣 不足, 無氣以行息道, 津液不能上承, 故見構音不清, 聲音嘶啞。舌瘦苔白脈細弱均為肺腎兩虛、 大氣下陷之象。 治法: 補肺益腎, 升補宗氣
方葯: 保元湯合升陷湯加減。 人參10 g , 黃芪18 g , 五味子6 g , 山萸肉6 g , 生地12 g , 麥冬12 g , 知母6 g , 升麻6 g , 柴胡9 g , 白術12 g, 茯苓6 g , 山葯15 g , 川貝母6 g, 桔梗6 g, 蛤蚧粉2 g(吞服) , 紫河車2 g(吞服) 。
方解: 方中重用人參、黃芪大補肺氣, 扶助元氣, 二葯與白術、茯苓、山葯合用健脾益氣助運, 有補土生金之妙。麥冬、知母補肺滋陰, 生地、山萸肉、五味子益腎養陰, 山萸肉與五味子合用還 可攝納腎氣, 以收攝浮散之氣。升麻、柴胡合用, 升陽舉陷, 桔梗引葯上升, 有舟楫之用。川貝母 清肺化痰以祛邪扶正。蛤蚧粉、胎盤為血肉有情之品, 大補肺腎之氣, 以扶助元氣, 使宗氣源泉 不竭。諸葯合用, 共奏補肺益腎、升補宗氣之功。 或應用肌萎靈1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溫理奇陽、升補宗氣, 適用於奇陽虧虛、肺 氣失調、宗氣虛衰證, 症見呼吸氣短、構音不利、甚則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咳痰不出、不能言語、 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此為本病延髓麻痹的呼吸衰竭症狀。
加減: 大氣下陷, 呼吸氣促, 不足以續, 或呼吸困難, 有似於喘, 加大生黃芪、人參用量等。倘 若肺氣虛衰, 百脈不能來朝, 又出現瘀阻經絡之症, 見有四肢痿廢或麻木不仁、唇紫舌青、脈澀不 利者, 治宜益氣活血, 行瘀通絡, 加桃仁、紅花、赤芍、穿山甲、川芎、三七粉。
(三) 脾胃虛弱, 沖氣上逆
證候: 肢體痿軟無力, 肌肉萎縮, 少氣懶言, 語音低弱, 咀嚼無力, 吞咽不利, 飲水嗆咳, 口張 流涎, 食少, 便溏, 腹脹, 舌體嫩淡, 或凹凸不平, 苔薄白或白膩, 脈細。常見於運動神經元病延髓 麻痹。
證候分析: 患者先天脾胃虛弱, 或因飲食不節、勞倦久傷, 而致脾胃虛弱, 運化失司, 清氣不 升, 濁氣不降。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氣虛不能運化散布水谷精微於四肢, 故見肢體痿軟無力, 肌 肉萎縮。脾氣虛弱, 母病及子, 肺氣不宣, 可見少氣懶言, 語音低弱。胃失和降, 沖氣上逆, 故見 吞咽不利, 飲水嗆咳。脾氣虛, 運化失司, 故見咀嚼無力, 食少便溏。腑氣不降, 可見腹脹。舌淡 苔白脈細均為脾胃虛弱之象。
治法: 健脾和胃, 平沖降逆 方葯: 四君子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減。 人參6 g, 黃芪18 g, 白術12 g, 茯苓6 g , 陳皮6 g , 薏苡仁18 g , 旋覆花9 g(包煎) , 代赭石15 g (先煎) , 大腹皮6 g , 厚朴6 g , 蘇子9 g 。
方解: 方中人參、黃芪大補肺脾之氣, 以健脾胃運化受納之功。白術、茯苓健脾益氣, 除濕助 運。陳皮、厚朴、大腹皮理脾氣, 降腑氣, 除脹滿。薏苡仁祛濕助運, 兼養胃氣。旋覆花苦辛性 溫,「諸花皆升, 旋覆獨降」, 下氣化痰, 降逆止嗆, 代赫石甘寒質重, 降逆下氣, 二者相配合, 共同 起平沖降逆之功。蘇子降氣止咳, 又能化痰, 與旋覆花同用以達止嗆咳作用。諸葯合用, 攻補兼 施, 脾胃同治, 共同達到健脾和胃, 平沖降逆之功。 或應用肌萎靈2 號散(5g 次,2 ~3 次 日) 。功能溫補奇經、宣肺和胃, 適用於奇經虧虛、肺失 清肅、胃失和降證, 症見飲食嗆咳、吞咽不利、甚則咀嚼無力、吞咽困難, 後期則全無吞咽動作, 致 患者衰竭而死亡, 此為本病延髓麻痹的吞咽困難症狀。
加減: 方中黃芪用量可大至60 ~90 克, 脾虛兼挾濕熱可加淮山葯、石斛; 兼腎虛可加杜仲, 川 斷; 肌肉震顫可加白芍、鉤藤、龍骨、牡蠣。
(四) 肝腎陰虛, 精虧髓減
證候: 肢體肌肉萎縮, 形體消瘦, 大肉陷下, 筋骨拘攣, 肌肉 動, 握固無力, 動作益衰, 甚至 步履全廢, 遺精或月經失調, 情緒不穩, 夜眠夢多, 大便干結, 舌紅少苔, 舌體萎軟, 薄瘦, 脈沉細。
證候分析: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年過四十而陰氣自半」, 或因久病耗傷, 肝腎兩虧, 精血不 足, 四肢筋骨肌肉失養, 故見肢體肌肉萎縮, 大肉陷下, 形體消瘦, 握固無力, 甚至步履全廢。肝 陰虛不能濡養, 虛風內動, 故見筋骨拘攣, 肌肉 動。肝腎兩虧, 精血不旺, 故見男子遺精, 女子 月經失調。肝血不足, 疏泄失職, 腎精虧虛, 腦神不用, 魂魄不藏, 故見情緒不穩, 夜眠夢多。舌 紅瘦少苔脈沉細皆為肝腎陰虛, 精虧髓減之象。 治法: 滋補肝腎、益精填髓、濡養筋脈。
方葯: 左歸丸合虎潛丸加減。 熟地15 g, 山葯15 g , 山萸肉6 g , 菟絲子6 g, 當歸9 g, 白芍12 g, 黃精18 g, 桑椹12 g , 雞血藤 15 g , 牛膝12 g , 龜板15 g(先煎) , 紫河車2 g(吞服) , 鎖陽12 g 。
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滋腎益精, 以填真陰; 山萸肉養肝滋陰, 益精填髓; 山葯補脾益陰, 滋腎 固精, 黃精、桑椹與三葯合用, 加重滋補肝腎, 益精填髓之功。菟絲子、牛膝益肝腎, 強腰膝, 健筋 骨。當歸、白芍合用補血滋陰, 養陰舒筋。當歸與雞血藤合用又可活血通絡, 濡養筋脈。龜板、 紫河車為血肉有情之品, 峻補精髓, 鎖陽壯腎陽, 有陽中求陰之義。諸葯合用, 共奏滋陰補腎, 養 肝舒筋, 填精益髓, 濡養筋脈之效。 或用肌萎靈3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滋補肝腎、濡養筋脈, 適用於奇經虧損、肝腎 兩虧證, 症見肌體僵硬、肌束震顫、肌張力增高, 病理反射陽性, 或見臏陣攣、踝陣攣, 行走困難, 痙攣步態, 或有肌肉抽掣, 甚則不能行走。 或用肌萎靈6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滋補奇經, 清熱養陰, 適用於奇經虧損, 陰虛內 熱證, 症見口乾舌燥, 乾咳無痰, 煩渴汗出, 手足心熱, 溲赤便秘, 皮膚乾燥, 舌紅少苔, 脈細數等 症。
加減: 肌肉跳動明顯者加重白芍用量, 再加柴胡、桑椹子; 大便秘結可加枳實、瓜蔞仁、胡麻 仁; 咳痰無力可加桔梗、升麻、柴胡。
(五) 濕熱瘀阻, 筋脈不舒
證候: 四肢痿軟, 身體困重, 口乾口苦, 胸痞脘悶, 手足煩熱, 步履艱難, 肢體僵硬, 肌張力增 高, 腱反射活躍, 小便黃赤或澀痛, 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
證候分析: 素體脾胃虛弱, 濕邪內生, 郁久化熱, 或攝生不慎, 感受濕熱浸淫, 脾虛濕困, 故見 四肢痿軟, 身體困重。脾虛不能健運, 無力布散津液上承, 故見口乾口苦。濕熱困阻, 氣機不暢, 故見胸痞脘悶。「濕熱不攘, 大筋軟短, 小筋弛長, 軟短為拘, 弛長為痿」, 故可見步履艱難, 肢體 僵硬, 肌張力增高, 腱反射活躍。濕熱困阻, 手足煩熱, 小便黃赤或澀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均為濕熱瘀阻之象。
治法: 清熱祛濕, 活血通絡。
方葯: 四妙散合三仁湯加減。 蒼術9 g , 白術12 g , 黃柏6 g , 川牛膝12 g , 藿香18 g , 菖蒲10 g , 白蔻仁12 g , 薏苡仁18 g , 滑石 6 g , 黃芩6 g , 忍冬藤18 g 。
方解: 方中合用蒼術、白術, 一燥濕一健脾, 共達濕去脾健, 脾旺濕除之功效。藿香、白蔻仁 芳香化濕, 宣暢氣機。黃柏、黃芩寒以勝熱, 苦以燥濕, 合用以祛上下二焦濕熱。薏苡仁、滑石甘 淡性寒, 利濕清熱, 疏導下焦, 給邪以出路, 使濕熱從小便而出。菖蒲活血, 川牛膝不僅可壯腰 膝、健筋骨, 還有活血之功。忍冬藤清熱活血, 藤以通絡。諸葯合用, 共奏濕去熱清, 活血通絡之 功。 或用肌萎靈4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調理奇經、清化濕熱, 適用於奇經功能失調、 濕熱浸淫證, 症見肌萎無力、抽掣僵硬, 或痿軟無力, 手足熱而汗出, 口苦溲黃, 舌紅苔黃膩, 脈滑 數。
加減: 熱甚者, 可去蒼術, 加麥冬、玄參、知母; 肢體麻木、關節運動不利, 可加姜黃、赤芍、桃 仁、紅花以活血通絡, 祛痰通絡葯加白芥子等。痰熱瘀結者, 酌加清熱化痰祛瘀通絡葯, 膽星、竹 茹、川貝、丹皮、鬱金、丹參、地龍、全蠍、地鱉蟲等。
(六) 氣血虧虛, 肌腠失榮
證候: 全身消瘦, 面色蒼白或萎黃, 肌力下降, 肢體萎軟, 肌張力減低, 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身 體困重, 納少脘悶, 伸舌無力或伸舌不出, 舌質淡, 苔白, 脈細弱。
證候分析: 久病大病之後, 氣血耗傷, 肌腠失於榮養, 可見全身消瘦, 面色失華。氣血虧虛, 肢體筋脈失濡, 故肌力下降, 肢體萎軟, 肌張力減低, 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氣 血不足, 脾氣必虛, 濕邪困阻, 故見納少脘悶, 身體困重。舌質淡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血虧虛之象。 治法: 益氣起痿, 養榮生肌。
方葯: 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 人參9 g, 黃芪18 g , 白術12 g , 茯苓6 g, 熟地黃12 g , 山萸肉6 g, 當歸12 g , 白芍18 g, 川芎9 g , 丹參15 g , 阿膠6 g(烊化) , 枸杞子12 g 。
方解: 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 前者大補元氣, 後者味厚養血, 合用氣血雙補。白術、茯苓健脾 滲濕, 協助人參益氣補脾。黃芪助人參大補肺脾之氣。當歸、白芍養血和營, 助熟地補益陰血。 川芎活血行氣, 使補而不滯。一味丹參, 功同四物, 補血活血。阿膠、枸杞子滋陰養血。諸葯合 用, 共奏氣血雙補, 榮養肌腠之效。 或用肌萎靈5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溫補脾腎、養榮生肌, 適用於奇陽虧虛、脾腎 虛損證, 症見肌肉萎縮無力、肌力下降、上肢不能抬舉、下肢不能站立, 甚則肌力全無、痿軟癱瘓 於床、久卧不起、畏寒肢冷。
加減: 失眠夢多, 頭暈目眩, 加龍眼肉、酸棗仁、合歡皮; 肌跳明顯, 情緒不穩, 易怒, 加龍骨、 牡蠣、合歡皮、琥珀粉等。
四、其他治療
(一) 專方專葯
1 . 益髓湯 葯物由黨參、白術、黃芪、甘草、熟地、補骨脂、菟絲子、牛膝、川斷、枸杞子、當歸、 白芍、雞血藤、龜甲、鹿角霜、黃柏、知母組成。 2 . 復肌寧片 由天麻、全蠍、蜈蚣等組成,5 片 次,3 次 日。
3 . 補肝強肌湯 由膽星、菖蒲、伸筋草、黃芪、杜仲等組成, 隨症加減服用,1 劑 日,3 個月為 1 療程。
4 . 地黃飲子加減 熟乾地黃去心25 g, 巴戟天去心12 g, 山茱萸15 g , 石斛12 g, 肉蓯蓉酒浸 焙乾12 g, 制附子6 g , 五味子15g, 官桂9 g , 白茯苓15 g, 麥冬去心15 g , 菖蒲12 g, 遠志去心15 g , 薄荷3 g 。加水浸1 小時左右, 文火慢煎沸騰後30 分鍾, 約煎葯汁200 ml , 接下來再煎上葯取汁 200 ml ,2 次混均分用, 早晚各1 次,75 天為1 個療程, 連續治療3 個療程, 同時注意保持思想樂 觀, 勿食辛辣刺激之品, 堅持完成康復作業, 預防感冒。
運動神經元病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慢性變性疾病,包括進行性脊肌萎縮症、原發性側索硬化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進行性延髓麻痹。以針灸配合中葯辨證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針灸治療
取手足陽明經穴、背俞穴、督脈經穴、華佗夾脊穴。主穴:足三里、髀關、伏兔、解溪、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陰陵泉、脾俞、肝俞、腎俞、大椎、身柱、華佗夾脊穴。配穴:脾弱氣虛配氣海、胃俞;脾腎陽虛配關元、命門;肝腎陰虛配太溪、三陰交、懸鍾;痰熱瘀阻配豐隆、內庭、膈俞;延髓麻痹配風池、風府、廉泉。
每次選8~12穴,風池、風府、廉泉用平補平瀉法,太溪、三陰交用補法,豐隆、內庭用瀉法,均留針30分鍾。其餘穴位用溫針灸法,每穴灸2壯,共灸30分鍾。每天治療1次,3個月為1療程。
中葯治療
脾弱氣虛型:症見四肢無力,肌肉萎縮,甚則四肢不用,倦怠,納呆便溏,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弱。治宜健脾益氣為主,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黃芪60
g,黨參、五爪龍、千斤拔各30 g,白術12 g,茯苓、山葯各20 g,當歸、柴胡、升麻各10
g,陳皮6 g,炙甘草5 g。
脾腎陽虛型:症見四肢無力,肌肉萎縮,畏寒肢冷,不思飲食,腰冷陽萎,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治宜溫補脾腎為主。方用益髓湯加減。處方:黃芪45
g,高麗參、熟附子、肉桂、鎖陽各10 g,白術12 g,茯苓、鹿角膠(烊)、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補骨脂各15
g。
肝腎陰虛型:症見肢體僵硬乏力,肉削筋惕,消瘦聲嘶,遺精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治宜滋養肝腎,清熱柔筋,方用虎潛丸加減。處方:熟地黃20
g,白芍、枸杞子、菟絲子、紫河車各15 g,龜板(先煎)、鱉甲(先煎)各30
g,山茱萸、阿膠(烊)、黃柏、甘草各10 g,知母6 g。
痰熱瘀阻型:症見肢體乏力,肌肉萎縮,喉中痰多,吞咽不利,口苦口臭,大便秘結,納呆,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除痰,活血通絡,方用滌痰湯加減。處方:黃芩15
g,法半夏、茯苓各12 g,制南星、陳皮、石菖蒲、竹茹、枳實、全蠍、僵蠶、地龍、桃仁、川芎各10
g。
討論
本病與病毒感染、植物毒素或重金屬中毒、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異常或遺傳等因素有關,一般採用支持療法及神經營養葯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本病屬於中醫痿證范疇。痿證的發生主要與脾、肝、腎三臟功能失調有密切關系。《素問.痿論篇》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針對痿證的治療,又曰:「治痿獨取陽明」,《靈樞.經脈》曰:「陷下則灸之」,根據這些原則,針灸取穴以多氣多血的陽明經穴及調補脾、肝、腎的相應背俞穴為主,配合「陽脈之海」的督脈經穴和鄰近督脈、脊髓的華佗夾脊穴,再辨證選取相關的穴位,以灸為主,針灸並用,補虛瀉實,疏通經脈。正如《素問.痿論篇》指出:「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諸穴合用共奏療痾起痿之功效。
根據觀察,本病以脾弱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痰熱瘀阻4型多見,尤以脾腎陽虛、脾弱氣虛型最為常見,但也有表現為虛中夾實,寒熱兼雜,如脾弱氣虛兼痰濕中阻、脾腎虧虛兼痰瘀阻滯、肝腎不足兼邪熱內蘊等,臨證時應靈活辨證施治,或攻或補,或溫或清,或攻補兼施,溫清並用,不可拘泥於一型一方。本病呈進行性發展,療程較長,患者必須樹立信心,堅持治療,適當配合患肢功能鍛煉,方能獲得較佳療效。

『叄』 古代葉天士是用什麼方法解決瘟疫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肆』 中醫怎樣治療高血壓病

高血壓是指一種以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升高為特徵,可伴有心臟、血管、腦、腎臟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1991年普查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已達11.26%,較1979~1980年10年間增高25%。據1996年調查,這種升高的勢頭仍在持續。其並發症引起的死亡率、病殘率也居前列,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H)提出的高血壓定義為:未服抗高血壓葯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即為高血壓。同年頒布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也採用了這一標准。既往將高血壓分為1、2、3期,WHO/ISH指南委員會的專家認為「期」有指病程進展階段的涵義,而目前僅按血壓水平分類,不反映病程,故用「級」而不用「期」。1級高血壓收縮壓140~159mmHg或舒張壓90~99mmHg;2級高血壓收縮壓160~179mmHg或舒張壓100~109mmHg;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10mmHg;因高血壓的危害性一方面與病人的血壓水平正相關,另一方面還取決於其同時具有的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以及合並的其他疾病情況,故根據合並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和同時患有的其他疾病情況,結合血壓水平,又將高血壓病人分為4類,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並依此指導醫生確定治療時機和治療策略與估計預後。

高血壓系由多種發病因素和復雜的發病機制所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體液內分泌變化、遺傳、腎臟及血管壓力感受器功能異常、細胞膜離子轉運障礙等均可能參與發病過程。對於迄今原因尚未完全闡明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或高血壓病,占人群高血壓病人的95%以上;病因明確、血壓升高僅為某些疾病的一種表現,稱為繼發性(症狀性)高血壓,占不到5%。按其臨床表現特點和病程進展,可分為緩進型高血壓和急進型惡性高血壓。

絕大多數高血壓病(95%~99%)屬於緩進型,多見於中老年,其特點是起病隱匿、進展很慢、病程長達10餘年至數十年,初期很少症狀,約半數病人因體檢或其他疾病就醫時經測量血壓才發現增高;臨床表現主要是頭暈、頭痛、頭脹、心悸、健忘、多夢、耳鳴、乏力等。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現高血壓的嚴重並發症和靶器官損害引起的相應症狀才就醫。

高血壓療效判定標准,按照2002年版《中葯新葯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中葯新葯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包括血壓療效和證候療效的判定兩個方面。血壓療效判定標准:(1)顯效:①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並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2)有效:①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②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③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以上。須具備其中1項。(3)無效:未達到以上標准者。證候療效判定標准:

將眩暈、頭痛、急躁易怒、腰酸、膝軟等症狀、體征按輕、中、重分級量化。(1)顯效:臨床症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2)有效:臨床症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3)無效:臨床症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一、病因病機

高血壓是現代醫學病名,古代中醫文獻中沒有高血壓的病名記載。近代學者通過臨床觀察結合現代醫學論述,認為高血壓以眩暈、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因此可歸屬於中醫學眩暈、頭痛的范疇。茲將眩暈、頭痛的歷代認識分述如下:

(一)眩暈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眩暈多屬肝的病變,可由風、火、痰、虛等多種原因引起。

眩暈最早見於《內經》,稱為「眩冒」、「眩」。《內經》對本證的病因病機的論述包括四個方面:①外邪致病,如《靈樞大惑論》說:「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入於腦則腦轉。

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②因虛致病,如《靈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靈樞衛氣篇》說:「上虛則眩」。③與肝有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④與運氣有關,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

漢代張仲景對眩暈一證未有專論,僅有「眩」、「目眩」、「頭眩」、「身為振振搖」、「振振欲擗地」等描述,散見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其病因,或邪襲太陽,陽氣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陽,上干空竅;或腸中有燥屎,濁氣攻沖於上;或胃陽虛,清陽不升;或陽虛水泛,上犯清陽;或陰液已竭,陽亡於上,以及痰飲停積胃中(心下),清陽不升等多個方面,並擬訂相應的治法方葯。例如,小柴胡湯治少陽眩暈;刺大椎、肺俞、肝俞治太少並病之眩暈;大承氣湯治陽明腑實之眩暈;真武湯治少陰陽虛水泛之眩暈;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等治痰飲眩暈等等,為後世論治眩暈奠定了基礎。

隋、唐、宋代醫家對眩暈的認識,基本上繼承了《內經》的觀點,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頭眩候》說:「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唐王燾《外台秘要》及宋代《聖濟總錄》亦從風邪立論。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則首先提出風、熱、痰致眩的論點。在治療方面,諸家方書在仲景方葯的基礎上,又廣泛採集,使之益加豐富,如《外台秘要》載有治風頭眩方劑九首,治頭風旋方劑七首;《聖濟總錄》載有治風頭眩方劑二十四首。

金元時代,對眩暈一證從概念、病因病機到治法方葯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對眩暈與昏迷進行了鑒別。金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主張眩暈的病因病機應從「火」立論:「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張子和則從「痰」立論,提出吐法為主的治療方法,他在《儒門事親》中說:「夫頭風眩暈……。在上為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下辛涼之葯。凡眩暈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氣血頗實,吐之甚效。」李東垣《蘭室秘藏頭痛》所論惡心嘔吐,不食,痰唾稠黏,眼黑頭旋,目不能開,如在風雲中……即是脾胃氣虛、濁痰上逆之眩暈,主以半夏白術天麻湯,並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元朱丹溪更力倡「無痰不作眩」之說,如《丹溪心法頭眩》說:「頭眩,痰挾氣虛並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葯及降火葯。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

明、清兩代對眩暈的論述日臻完善。對眩暈病因病機的分析,雖各有所側重,合而觀之,則頗為詳盡。如明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眩暈門》以虛實分論,提出虛有氣虛、血虛、陽虛之分,實有風、寒、暑、濕之別,並著重指出「四氣乘虛」,「七情郁而生痰動火」,「淫慾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攝營氣」,是眩暈發病之常見原因。劉宗厚《玉機微義》、李梴《醫學入門》等書,對《內經》「上盛下虛」而致眩暈之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認為「下虛者乃氣血也,上盛者乃痰涎風火也」。張景岳則特別強調因虛致眩,認為:

「無虛不能作眩」;「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景岳全書眩暈》)陳修園則在風、痰、虛之外,再加上火,從而把眩暈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火」、「痰」、「虛」四字。此外,明虞摶提出「血瘀致眩」的論點,值得重視,其在《醫學正傳卷四眩暈》中說:「外有因嘔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對跌仆外傷致眩暈已有所認識。

關於眩暈的治療,此期許多類書著作,集前人經驗之大成,條分縷析,頗為詳盡。如《醫學六要頭眩》即分濕痰、痰火、風痰、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亡血、風熱、風寒、死血等證候立方。《證治匯補》亦分濕痰、肝火、腎虛、血虛、脾虛、氣郁、停飲、陰虛、陽虛;程鍾齡除總結了肝火、濕痰、氣虛、腎水不足、命門火衰等眩暈的治療大法外,並著重介紹了以重劑參、附、芪治療虛證眩暈的經驗;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華岫雲按,認為眩暈乃「肝膽之風陽上冒」,其證有挾痰、挾火、中虛、下虛之別,治法亦有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玄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薑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兼用人參,外台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攝之治是也。可謂理明,辭暢,要言不繁。

總之,繼《內經》之後,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總結,使眩暈一證的證治內容更加豐富、充實,逐漸趨於條理與系統化。解放後,對前人的經驗與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整理,並在實踐的基礎上加以提高,對本證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等都有進一步的發展。

(二)頭痛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凡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或痰濁、瘀血阻滯,致使經氣逆上;或肝陽上擾清空;或氣虛清陽不升;或血虛腦髓失榮等等,均可引起頭痛。頭痛劇烈,經久不愈,呈發作性者,又稱作「頭風」。

頭痛一證,首載於《內經》。如《素問奇病論》雲:「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素問五臟生成篇》雲:「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靈樞經脈篇》雲:「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素問通評虛實論》雲:「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究其病因,不外外感、內傷兩端,或風寒外襲,或下虛上實,或腸胃功能失調,致使經氣逆上,不得運行,壅遏而作痛。《內經》這些論述,奠定了頭痛證治的理論基礎。

漢張仲景《傷寒論》中,論及太陽、陽明、少陽、厥陰病均有頭痛之見證,誠以三陽經脈俱上頭,厥陰經脈亦會於巔,是以邪客諸經,循經上逆,頭痛作矣。因其證候各異,故治法亦殊,如治太陽頭痛,用辛溫之劑以發散風寒;治「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予承氣湯以通下;治厥陰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用吳茱萸湯溫散厥陰寒邪,以降濁陰。對證用葯,充滿了辨證論治的精神。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鬲痰風厥頭痛候》雲:「鬲痰者,謂痰水在於胸鬲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連腦痛,故雲鬲痰風厥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即死」,認識到「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可致頭痛,甚為可貴。唐孫思邈《干金方頭面風第八》載列古代用治頭痛的部分效方,其中如治頭風用「頭風散」(附子、鹽)摩頂的外治法,對後人頗有啟迪。

金元時期,李東垣將頭痛分為內傷頭痛和外感頭痛,他在《內經》六經和《傷寒論》對頭痛證治的基礎上,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這一分經用葯的方法,對後世影響很深。《蘭室秘藏頭痛門》雲:「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蒼術、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頂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又雲:「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黃芪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白術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葯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葯也;羌活附子湯,治厥陰頭痛葯也」,條分縷析,對辨證用葯,很有參考價值。朱丹溪《丹溪心法頭痛篇》,除沿用東垣之說外,並指出:「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亦系經驗有得之言。

明王肯堂對頭痛的病因病機頗多闡發,《證治准繩頭痛》雲:「頭象天,三陽六府清陽之氣,皆會於此;三陰五藏精華之血,亦皆注於此。於是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賊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因與其氣相薄,郁而成熱則脈滿,滿則痛」。張景岳《景岳全書頭痛》雲:「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辨表裡,蓋暫痛者必因邪氣,久病者必兼元氣。以暫痛言之,則有表邪者,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陽之火熾於內者,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則或發或愈,或以表虛者,微感則發;或以陽勝者,微熱則發;或以水虧於下,而虛火乘之則發;或以陽虛於上,而陰寒勝之則發」,指出:「暫痛者,當重邪氣;久病者,當重元氣,此固其大綱也;然亦有暫痛而虛者,久痛而實者,又當因脈因證而詳辨之,不可執也」。李中梓《醫宗必讀頭痛》簡明地描述了本證的不同證候:「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痛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細急而惡寒戰栗;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李中梓還闡明了頭痛用風葯的機理:「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風葯者何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亦假引經」。

清代葉天士對頭痛的證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臨證指南醫案頭痛》鄒時乘按:「頭為諸陽之會,與厥陰肝脈會於巔,諸陰寒邪不能上逆為陽氣窒塞,濁邪得以上據,厥陰風火,乃能逆上作痛。故頭痛一症,皆由清陽不升,火風乘虛上入所致。觀頭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痹而為頭痛者,用蟲蟻搜逐血絡,宣通陽氣為主;如火風變動,與暑風邪氣上郁而為頭痛者,用鮮荷葉、苦丁茶、蔓荊、山梔等,辛散輕清為主;如陰虛陽越而為頭痛者,用仲景復脈湯、甘麥大棗湯,加白芍、牡蠣,鎮攝益虛、和陽熄風為主;如厥陽風木上觸,兼內風而為頭痛者,用首烏、柏子仁、甘菊、生芍熄肝風、滋腎液為主」。葯隨證轉,值得效法。

綜上所述,祖國醫學對頭痛的證治,自《內經》以來,其內容日趨豐富、完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元、明、清時期,部分醫家還認識到某些眩暈與頭痛、頭風、肝風、中風諸證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如朱丹溪雲:「眩暈乃中風之漸」。虞摶《醫學正傳卷四眩暈》雲:「眩暈者,中風之漸也」。張景岳亦謂:「頭眩有大小之異,總頭眩也……。至於中年之外,多見眩仆卒倒等證,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運忽止者,人皆謂之頭暈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謂之中風中痰」。華岫雲在《臨證指南醫案眩暈門》按語中更明確地指出:「此證之原,本之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門合而參之」。這些論述與當今所論高血壓病及其並發症之間的相關性是不謀而合的。

在歷代醫家對眩暈、頭痛等高血壓病相關表現認識的基礎上,現世醫家認為高血壓病多由以下因素引起:情志失調,煩惱抑鬱太過,致肝失條達,肝氣郁結,風陽上浮;或郁久化火,耗傷肝陰,肝陽上亢,致成本病;飲食失節,恣食肥甘,或高鈉鹽飲食或飲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致水液代謝失常,痰濕內蘊,發為本病;或腎精不足,房事不節,縱欲過度,腎精虧耗,不能生髓,髓海空虛,或天癸將竭,沖任失調,而致本病。

本病的發生多較緩慢,病程亦較長,但少數病人可發病急驟,血壓顯著上升,臨床表現亦急重,病變部位在肝、腎、心、脾,其中以肝、腎為主,病性為本虛標實,肝腎陰虛是其本,肝陽上亢,痰瘀內蘊為其標。因本病多為肝陽偏盛,故病勢以升發向上為主,亦可導致肝風內動,發生驚厥、昏迷,則病勢凶險。本病病程一般較長,病機轉化多較緩慢,初期多為實證,日久可耗傷肝腎之陰,造成肝腎陰虛;進而陰損及陽,形成陰陽兩虛證;而肝腎陰虛也可因水不涵木導致肝陽上亢,致成本虛標實之陰虛陽亢證。臨證多見以下7種類型:①肝陽上亢:長期憂郁惱怒,郁怒傷肝,肝鬱氣滯,風陽上浮,或氣郁化火,肝火上擾而血壓升高,出現頭暈,頭脹,頭痛等症。②陰虛陽亢:因久病或房事不節或年老體衰,水不涵木,木少滋榮,則肝陽上擾清空,引致血壓升高。③腎精不足:縱欲太過,耗傷腎精,或年老腎精虧虛,以致髓海空虛而血壓上升。④陰陽兩虛:多屬本病晚期,久病及腎,致腎陰腎陽俱虛,出現頭昏眼花,耳鳴腰酸腿軟,畏寒等證候。⑤痰濕內蘊:多因過食肥甘,嗜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濁中阻,而出現眩暈頭重,胸悶少食等症。⑥沖任失調:部分婦女因妊娠多育或天癸將竭之際,腎氣日衰,沖任脈虛,血海漸枯,腎虛於下,火炎於上,可發本病。⑦血脈瘀阻:病久臟腑虛損,氣血失和,或肝鬱氣滯,或脾虛濕滯,或肝腎陰虛等諸種原因均可導致血脈瘀阻,氣血不能榮於頭目,而為眩暈、頭痛。在上述證型中,陰虛陽亢型所佔比例最大,有人統計約占本病的50%。

二、辨證用葯

本病病理機制中以肝陽上亢與肝腎虧虛為中心環節。治療大法以平熄肝陽為第一要法。或潛陽,或瀉火,或熄風,或兼滋腎養肝,或兼化痰活血,視病情而定。後期則以調補腎之陰陽為主。其臨床辨證分型及治法處方大致如下:

(一)肝陽上亢

[辨證要點]頭痛目痛,眩暈耳鳴,心煩易怒,夜寐不寧,或兼面紅目赤,口苦,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葯]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5g,鉤藤12g,生石決明30g,生山梔12g,黃芩20g,川牛膝20g,杜仲20g,桑寄生20g,夜交藤20g,茯神15g,菊花12g。

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山梔、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偏亢;菊花清肝明目;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共奏平肝潛陽之功。

(二)陰虛陽亢

[辨證要點]眩暈頭痛,頭重腳輕,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耳鳴心悸,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或弦數。

[治法]滋陰潛陽。

[方葯]杞菊地黃丸合鎮肝熄風湯加減:熟地黃24g,山萸肉15g,山葯12g,茯苓18g,鉤藤12g,枸杞子15g,菊花15g,炙龜板20g,煅牡蠣20g,桑寄生20g。

方中鉤藤、菊花、牡蠣平肝潛陽;熟地黃、山萸肉、桑寄生滋補腎陰,斂肝固精;茯苓、山葯健脾補腎;龜板、枸杞子滋陰養肝明目。

(三)腎精不足

[辨證要點]眩暈耳鳴,少寐多夢,腰痠腿軟,或頭痛煩熱,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弦細或細弱。

[治法]滋補腎精。

[方葯]六味地黃丸合左歸丸加減:熟地黃24g,山萸肉18g,淮山葯18g,粉丹皮15g,澤瀉15g,茯苓12g,杜仲20g,龜板膠20g,枸杞子15g,懷牛膝20g。

方中熟地黃滋腎陰,益精髓。山萸肉滋腎益肝,山葯滋腎補脾,共成三陰並補以收補腎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義。再用澤瀉配熟地而瀉腎降濁;丹皮配山萸肉以瀉肝火;茯苓配山葯而滲脾濕。如此配伍,則補瀉兼使,但以補為主,既可收補陰之效,又可防止滋補之品產生滯膩之弊。再伍以杜仲、枸杞子、龜板膠、牛膝增強補腎填精壯腰之力。

(四)陰陽兩虛

[辨證要點]頭痛眩暈,耳鳴,視物昏花,腰膝腿軟,勞則氣短,畏寒肢冷,夜尿增多,舌淡或紅,苔白,脈沉弦或沉細。

[治法]育陰助陽。

[方葯]金匱腎氣丸加減:乾地黃24g,山萸肉12g,淮山葯15g,澤瀉9g,炮附子12g,肉桂9g,桑寄生15g。

方中用乾地黃滋補腎陰,山茱萸、山葯滋補肝脾,輔助滋補腎中之陰;並以肉桂、附子溫補腎中之陽,使陰陽雙補。可輔以桑寄生壯腰補腎,澤瀉、茯苓利水滲濕,丹皮清瀉肝火,與溫補腎陽葯相配,意在補中寓瀉,以使補而不膩。

(五)痰濕內蘊

[辨證要點]頭暈頭痛,頭重如裹,胸悶心悸,舌胖苔白膩,脈弦或弦滑。

[治法]燥濕化痰,佐以平肝。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清半夏12g,生白術15g,天麻18g,茯苓15g,生薑6g,生甘草3g,大棗5枚,橘紅10g。

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以天麻化痰熄風而止頭眩,二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葯。以白術健脾燥濕,與半夏、天麻配伍,祛濕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以茯苓健脾滲濕,與白術相合,尤能治痰之本;橘紅理氣化痰;姜棗調和脾胃。甘草和中而調葯性。諸葯相伍,使風熄痰消,眩暈自愈。

(六)沖任失調

[辨證要點]本型多見於婦女天癸將絕之時。症見頭面烘熱,升火汗出,頭暈頭痛,煩躁不寧,咽干口燥,足冷膝軟,或有浮腫,或月經紊亂,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補腎瀉火,調理沖任。

[方葯]二仙湯加減:仙茅12g,仙靈脾12g,巴戟天10g,肉蓯蓉15g,黃柏10g,知母9g,當歸15g,白芍12g,益母草15g,牡蠣20g(先煎)。

本方方名二仙,是以仙茅、仙靈脾二葯補腎壯陽為主葯,配伍巴戟天溫腎陽、補腎精,三葯溫腎而壯元陽;黃柏、知母滋養腎陰而瀉肝火;當歸加白芍、益母草助養血,調理沖任;牡蠣潛陽斂攝。全方配伍補腎壯陽與滋陰瀉火同用,共奏補腎、瀉火、調理沖任之功。

(七)血脈瘀阻

[辨證要點]頭痛經久不愈,固定不移,偏身麻木,心痛胸痹,面唇發紺,舌質紫暗,脈象弦澀。

[治法]活血祛瘀,疏通血脈。

[方葯]血府逐瘀湯加減:赤芍、生地黃各15g,桃仁、紅花各10g,柴胡、鬱金、牛膝各12g,益母草18g,合歡皮20g,甘草6g。

方中以赤芍、生地黃、桃仁、紅花、益母草、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暢通血脈;柴胡、鬱金舒肝解郁;合歡皮以安神;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合,使血活氣行,諸證自愈。

三、針刺治療

針刺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有一定的療效,對於初期高血壓病人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尤以收縮壓下降更為明顯,對改善臨床症狀亦較好;針刺治療繼發性高血壓,雖能減輕臨床症狀,但療效不鞏固,必須針對其原發病進行治療。

(一)體針

治療原則:調整陰陽,平肝益腎。肝火熾盛者偏以潛降亢盛之陽,陰虛陽亢者側重以滋水補腎,痰濕內盛者佐以祛痰化濕,陰陽兩虛者宜陰陽雙補。

取穴:風池、曲池、足三里、太沖。

辨證配穴:肝火熾盛:行間、太沖;陰虛陽亢:太溪、三陰交、神門;痰濕內盛:豐隆、內關;陰陽兩虛:氣海、關元(灸)。

操作:每次選3~5穴,每次留針20min,每日1次。處方各穴除風池外,均用捻轉結合提插瀉法,間歇行針,針感要求逆以傳達,符合「迎而奪之」之法。風池針尖向對側眼眶進針,使針感上達巔頂,能立解頭痛頭暈之苦,平補平瀉,並可作靜止留針。陰虛陽亢者,太溪、三陰交用補法,失眠嚴重者,神門用瀉法。痰濕內盛,胸悶脘痞者,豐隆、內關均用提插捻轉瀉法。

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會,太沖屬足厥陰經的原穴,二穴施瀉法,以潛降亢盛之陽,高血壓見頭脹頭痛者尤為適宜。曲池、足三里屬手足陽明,陽明為氣血俱盛之經,瀉之可疏泄陽邪。行間為肝經榮穴,配以頭面奇穴太陽,瀉之或點刺出血,可開泄肝膽郁熱;內關、豐隆二穴分屬手厥陰心包經和陽明胃經絡穴,可以和脾胃及化痰和中;太溪、神門分別為腎經和心經原穴,二穴同施補法,可起養陰、寧心、安神作用,常用於治療虛煩失眠。

(二)其他針法

1.耳針取耳穴肝、腎、心、耳尖、降壓溝、神門、肝陽、額、枕等;每次選2~3穴,用中強刺激,留針20min,每日1次。撳針埋藏,可埋針1~2d。

2.耳穴壓豆法取穴:高血壓點、降壓點、降壓溝Ⅰ、降壓溝Ⅱ。配穴為內分泌、神門、大腸、肺、太陽穴等。根據高血壓分期取主穴1~2對,隨症加用配穴。操作方法:確定治療穴位,局部消毒,將中葯王不留行籽膠布貼於穴位,並給予加壓,病人感到酸、麻、脹、痛或發熱。每日按壓3次。每次只貼一側,3d後更換,兩耳交替應用。

3.水針分三組取穴:①足三里、內關;②三陰交、合谷;③曲池、太沖。三組穴位可交替使用。取一組穴位,每次注射5%或10%葡萄糖液3~5m1

『伍』 氣虛怎麼辦

體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即:陰、陽、氣、血、津液為根本。體質分為九種,氣虛體質為九種體質中最常見一種類型。本文分析氣虛體質者當如何養生?

(一)氣虛體質的體質特徵

氣虛體質是由於一身之氣不足,以氣息低弱、臟腑功能低下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

氣虛體質的特徵表現為:1)形態特徵:肌肉鬆軟。2)心理特徵: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膽小不喜歡冒險。3)常見表現:平素氣短懶言、語音低怯、精神不振、肢體容易疲乏、易出汗、舌淡紅、胖嫩、邊有齒痕,脈象虛緩。面色萎黃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華、發色不澤、頭暈健忘、大便正常或雖便秘但不結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後仍覺未盡、小便正常或偏多。4)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表現為:不耐受寒邪、風邪、暑邪。

有人從文獻研究表明,氣虛體質各體質特徵出現頻率較高的有:面色偏黃或白;肢體容易疲乏;氣短懶言;自汗出;目光少神;眩暈;內臟下垂;寒熱耐受力差、尤不耐寒;心悸失眠。

(二)氣虛體質的形成因素

所有體質的形成都是先天與後天共同作用的結果,氣虛體質也不例外。

一則,先天遺傳因素。

先天是人體體質形成的內在基礎,它決定著相對穩定性和特異性。《內經》記載:“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強有弱,有短有長,有陰有陽。”說明人一出生就已經具備了肥與瘦、強與弱、高與矮、陰與陽等不同的體質類型。

明代大醫萬全說:“子於父母,一體而分,如受肺之氣為皮毛,肺氣不足,則皮脆薄怯寒,毛發不生……受肝之氣為筋,肝氣不足,則骨軟”,說明如果父母是氣虛之體,那麼子女也可能出現氣虛體質。

二則,後天因素

中醫更重視後天因素對於體質的影響,因為先天因素所決定的體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體質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後天因素。我認為,重視後天因素,其實是重視內求。

後天因素包括膳食營養、生活起居、精神狀態、勞欲、環境、葯物、疾病等方面。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經年宿疾,病必在絡,病非虛症,因久延,體質氣餒。”說明久病可損傷人體之氣,導致氣虛體質的形成。


二則,改善氣虛體質的主方

我主張用補中益氣湯。

我的理由是:其一,此方以黃芪為君葯,既可補益中氣,升陽舉陷,又擅補肺實衛,固表止汗。該方雖無山葯、大棗,可以加二葯來平補氣血,補血養營。另外,可改方中的人參為太子參,以加強平補脾胃之功。當歸與黃芪同用,共奏益氣補血,養營生精之效。全方充分體現了補氣固表、補氣升陽、補益脾胃,以及補血養營等法,使此方可以從整體架構上適合於調節氣虛體質。

補中益氣湯加山葯、大棗適合長期服用。

氣虛體質者需要升提氣血,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其一,此方補氣與升陽並舉:方中黃芪為君葯,補氣升陽。配伍輕清升散的柴胡、升麻,使下陷之清陽上升而復其本位。其二,此方補氣與補血兼顧。原方中雖無山葯、大棗,可以加二葯來平補氣血。去人參,改為太子參,其性平,補益脾肺之氣,白術健脾益氣。當歸補血養血。氣血同源,氣虛日久,必損及血,故用甘辛而溫的當歸與黃芪同用,共奏益氣補血,養營生精之效。其三,該方體現了補而不滯的特點。氣虛則行血無力,易於出現血行緩慢,瘀於脈中,故用當歸活血行血。陳皮理氣健脾,使全方補而不滯。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補中益氣湯化裁(去人參加山葯、大棗、太子參)可以長期服用。

(五)氣虛體質的養生

一則,調節飲食

氣虛體質者往往脾胃功能偏弱,造成氣血生化不足。因此,需重視調節飲食,調理脾胃功能,以補虛為主,平時可偏食小米、粳米、糯米、花生、白扁豆、山葯、大棗、雞蛋等,也可以用補氣葯,如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等來做湯常服。

有研究表明,常食五穀(特別是五種黃色的糧食)能夠明顯改善氣虛體質人群的體質偏頗。其中糙米補中益氣,玉米調中和氣,蕎麥消積下氣,燕麥疏肝理氣,小米固本納氣,五種食材共同培補元氣。

二則,積極運動

氣虛體質的人因為一身之氣不足,往往喜靜惡動。越是不運動,越不利於氣血的流動,導致氣更虛。可以做舒緩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令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氣虛體質者運動一定要適度,不適合劇烈運動。劇烈運動會出大汗,出大汗既耗氣,亦耗心陽和心陰。

三則,調暢情緒

《內經》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保持心情愉快非常重要。保持和暢的情緒,遠離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這非常重要。

四則,好好睡覺

睡覺是引陽入陰,是陽氣大歸根,是補神。古人道:“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保持充足而良好的睡眠乃神補之要。睡的越好,全身陰陽臟腑越平衡,氣血越健旺,體質越是歸於平和。(董洪濤)

『陸』 中醫有哪些學派

傷寒學派:創立於東漢之際。漢代醫家將理論與方葯熔於一爐,著《傷寒論》,奠定了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討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其書被奉為經典,其人被尊為醫聖。從晉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雲,歷代不衰,各展所長,形成了時間最長,醫家眾多,影響最大,學術昌盛的傷寒學派。
寒涼學派:又稱河間派,金元大家劉完素主攻火熱病機,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之說,創「火熱論」,療疾多用寒涼葯物。他不僅對中醫病機理論的提高有很大貢獻,並對後世創立溫病學說大有啟迪。因劉氏家住河間,又稱河間學派。
易水學派:金代醫家張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內經》、《難經》的啟示下,以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的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歸納用葯,執簡馭繁,創立了「臟腑病機學說」,對後世醫家頗有影響。
攻邪學派:金元大家張從正,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治癒)病」,主張治療應以驅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對濫用補法。從一個側面深化了中醫治則理論,並豐富了臨床經驗。
補土學派:又稱溫補學派,金元大家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獨重後天脾胃,創立「脾胃論」,長於溫補之法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
滋陰學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劉完素「火熱論」的影響,又接受李杲「內傷論」的觀點,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新論,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
溫補學派:明代薛已、張介賓、趙獻可、孫一奎、李中梓諸醫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探討臟腑病機逐漸側重於虛損病證,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充實發展了命門學說,使有所突破。
溫病學派:明代末年,溫疫流行,用傷寒治法無效,以明代吳又可為開創,清代葉天士、吳瑭為中堅,對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進行了大膽探索,提出了溫疫病機和溫病學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柒』 怎樣才能去掉臉上的色斑有簡單有效的辦法嗎急!

『捌』 有簡單有效補氣血的方法嗎

紅棗是補血食物當中最好的,紅棗性溫,可以改善人體內的血液循環,也可以增加血液中紅血球的含量,所以月經期間是可以吃點紅棗。來完月經之後可以喝點紅糖水,紅棗,當歸,雞肉湯,都是有很好的補血補氣的效果。月經期間是不可以大補,如果月經期間大補,有可能會導致出血量增多。

『玖』 什麼叫固精

固精也指壯陽固精

1、對腎陽虛、精關不固、滑精證,採取補腎陽的中葯或按摩的功法使腎陽復原、精固的方法,一般稱為壯陽固精。

2、腎陽虛多因先天不足,腎陽素虛,或年老體弱,命門火衰,或房勞過度,或久病不愈而傷及腎陽,以致元陽虛損,溫煦無力,陰寒內生,或氣化無權,寒濕內盛。證屬虛證、寒證,病位在腎,並常涉及脾、心、肺等臟。常見於陽痿、遺精、虛勞、水腫、泄瀉、喘證、哮證等病。

(9)葉天士治療虛損證的方法包含了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內服葯基本治法是補腎固澀。由於形成本證或因年幼腎氣不充,或成年耗傷腎氣,乃久虛慢性之疚,當行緩補之法。所謂「王道無近功,久服自有益」。補者貴在恰當,應選用性味平和,偏性不大而副作用小的丸葯,較為適宜。

2.腎氣虧損、固藏失職,單以補精而不加固澀,則不易恢復,葉天士說:「非澀無以固精」。故腎氣不固者,固澀腎氣尤為重要。龍骨、牡蠣、芡實、蓮子、金櫻子之類為常用之品。若因虛而不固者,以補為澀,於補益葯中稍加收攝葯;若因不固而致虛者,應以固為補,於固澀葯中稍加補益葯。臨床上補益與澀固,權衡而用之,可以互為促進功效。

3.腎氣乃腎精化生之氣,而腎精得以化氣,又全賴下焦之陽氣的溫煦,所以腎氣充足與否,同腎精、腎陽密切有關。故在治療時,尚須注意補腎益氣填精法的使用。

閱讀全文

與葉天士治療虛損證的方法包含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微信發長視頻的方法有嗎最好是免費的 瀏覽:475
教學方法中的學法具體指什麼 瀏覽:952
肛門血栓治療方法 瀏覽:989
陽台防水質量檢測方法 瀏覽:381
游標卡尺正確讀數方法 瀏覽:334
七星串鉤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788
傷口貼減肥方法貼哪裡 瀏覽:616
生活有哪些激發靈感的方法 瀏覽:373
汽車拉環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137
脂肪粒的治療方法 瀏覽:438
老年人腰疼最快解決方法視頻 瀏覽:240
心理學主題的研究方法 瀏覽:786
租賃電腦維修方法 瀏覽:397
專注力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522
蘋果電腦轉接板維修方法 瀏覽:221
老師教我怎麼學習的方法漢譯英 瀏覽:705
腌小黃瓜最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32
健身房激素訓練方法 瀏覽:578
電視牆網線連接方法 瀏覽:521
卡紙包裝盒的安裝方法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