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傷寒論治療方法

傷寒論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5 02:59:11

A. 《傷寒論》中治療下利的方法有哪些列舉其所用方劑。

太多了,有溫陽,清利濕熱,固澀等等,葛根湯 葛根芩連湯 理中丸 四逆湯 白通湯 黃芩湯 大柴胡湯 烏梅丸 白頭翁湯 等等。

B. 傷寒論里治療厥證的葯方

《傷寒論》里治厥證的葯方有十二個——
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2、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葯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葯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3、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4、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切)三兩甘草(炙)一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5、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去皮,炮)六兩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葯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6、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葯三兩細辛三兩通草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7、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於前方內,加吳茱萸半升,生薑三兩。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8、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一分

9、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筋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0、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讝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11、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去節)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石膏(碎綿裹)六銖白術六銖乾薑六銖芍葯六銖天冬(去心)六銖桂枝六銖茯苓六銖甘草(炙)六銖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沬,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頃,令盡。汗出愈。

12、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葯 右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C. 傷寒怎麼徹底治療

中醫所謂的「傷寒」是指的《傷寒論》的「傷寒」,與西醫的那個腸道細菌感染傷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醫的「傷寒」指傷於寒的一切疾病,包括外感和內傷等等……所以單單說「傷寒」是沒有診斷價值的,更不能給出治療上的建議。
建議最好先做一個較為全面的檢查,至少明確一下是否有器質性病變。如果檢查後無器質性病變,則完全可以通過調養康復。
根據你所述症狀,有點像是氣虛。

D. 傷寒論的主要內容

《傷寒雜病論》共16卷,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該書流傳至宋代,後由林億等人整理校定的。在中葯方劑方面,《傷寒論》載方113首,使用葯物達214種,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了漢朝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證經驗,記載了對疾病的各種治療原則、治療方法和治療各種傳染病和雜病的葯方,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該書把病症分成若干條目,每條先介紹臨床表現,然後根據辨證分析,定為某種病症,最後根據病症提出治法與葯方。《傷寒論》是《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綜合論述傳染病、流行病理論與治療規律的重要部分,共10卷。《傷寒論》在大量治療傳染病、流行病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對其發病因素、臨床症狀病候表現、治療過程與愈後等等之共性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綜合分析,從而創造性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學說,即將當時幾乎年年常發的許多熱性病,按其發病初期、中期、末期不一樣的臨床表現,以及不一樣治療的反應與結果,分為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此即歷代所稱的「辨傷寒六經病」,由此構成了該書的主體內容。有的學者視六經病為六個徵候群以幫助學者學習理解。

E. 傷寒陽證怎麼治療

張仲景著《傷寒論》,主要以六經辯證。以六種經絡來命名的疾病。六經就是少陽,太陽,陽明;少陰,太陰和厥陰。也稱三陰三陽。張仲景認為六經之病可以相互轉換。少陽是傷寒初中期,傷寒邪在半表半里的症狀。通俗的說法就是:人體的免疫力正在相互爭持的階段,一會兒是病毒占上風,一會兒是免疫力站上風。(人體有一種叫免疫力的東西,無論遇到什麼對身體的東西,它都要和它們搏鬥,一旦打敗啦!人也就得病啦!)少陽的症狀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頭暈等。不知何你症狀相同?若是少陽症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建議:要確診。要中醫師來開處方,不要隨便用葯,尤其是女孩子!風寒感冒就是由著涼而引起的感冒:剛開始的症狀大多數是:頭痛,發熱或怕冷,有的脖子僵硬,有的出汗,流鼻涕或咳嗽,身體怠倦無力。我給你開一處方,你要找醫生和你的症狀對照一下,再用好嗎?紫蘇葉25克 前胡2克 桔梗15克 苦杏佳12克 麻黃10克 甘草9克 陳皮12克 半夏9克 茯苓10克 枳殼12可 黃芩12克,水煎服,一日三次。這個對鼻炎也很有幫助。注意:有一種鼻炎和感冒相似。很多人認為是感冒,其實不是。感冒多數伴有發熱和身體酸痛的症狀而鼻炎沒有。鼻炎的典型症狀就是:咽干,咽喉輕微疼痛,咳痰不爽,痰干象粘在喉部一樣。鼻子起床時堵塞,鼻子通暢後留鼻涕呈淡黃色,反復發作。

F. 古代中醫怎麼防傷寒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

《金匱》則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該病的個性特點來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雖均屬辨證論治范疇,或均以辨證論治精神來論治疾病,但明傷寒六經之理,可達萬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內通於六經(臟腑經絡氣化)

,外應於六氣,萬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匱則重在一病一理,明於此而難例於彼,停留在經驗之水平。
故願大家以傷寒六經為經(核心),以雜病論治為緯,融會貫通,成一家之體。

體會2:論辨陰陽之綱領

一、辨五臟之陽虧陽衰要點
腎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氣短聲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陰陽之總體要點(舌脈神氣聲色便)
陽 陰
舌 舌紅苔黃乾燥 舌淡苔白滑潤
脈 脈大有力 脈弱無力
神 有 無(但欲寐)
氣 亢奮 疲乏
聲 高亢 低弱
色 紅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離卦解
離卦寓心,真陰寓於中
坎卦寓腎,元陽潛於內
二者互為其根
人體合而觀之,一陰一陽而已;更以陰陽凝聚而觀之,一團元氣而已。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體會3:鄭氏理法特點

一、理論上:
沿襲內經傷寒之學術思想,
特重陽氣――元陽、真氣。
氣化六經――乃傷寒一部之真機!
二、診斷辨證上:
首辨陰陽!
重辨六經!
萬病總在陰陽之中!
三、論治上:
「但扶真陽,內外二邪皆能治」
「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
治療上但求回陽,扶陽,救陽…
四、用葯上:
承襲仲景六經用葯特點,
簡方重劑,大辛大熱,
四逆、理中類,重用附、姜、桂,
遵六經以治萬病,絕不拘於傷寒。

體會4:傷寒論――立法垂方之作

氣化二字,乃傷寒書一部之真機!
傷寒者,邪傷太陽寒水之經也,非獨為風寒所傷立論,邪犯太陽寒水之界,諸邪皆寒也,故太陽賅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有惡寒也;表陽被

郁,太陽不開也。故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邪犯太陽,與太陽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陽之本也,客多從主,故諸邪皆寒也。
治之以開腠疏表,因勢利導之,以從太陽之開,麻桂峻劑為首選;體弱、氣虛、年老諸輩,宜助少陰之陽,少陰者,太陽陽氣之根源也,故

麻、附、辛為常用之劑,六經一體也,六氣一氣也!
老父有不助小兒之理乎?
桑菊銀翹諸方,輕淺傷風之劑也。
和營衛,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竅不利之劑,太陽重證不可與也。即濕熱之邪重傷太陽,亦必麻桂荊防與麻附辛之類也。
「今人只知冬月為傷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傷寒,只要見得是太陽經證的面目,即是傷寒也。」

體會5:三陰論

少陰是三陰的基礎,為坎中一點真陽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陰陽虧,皆可補少陰;三陰陽衰,終要累及少陰。三陰濁陰寒凝久伏不

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輩。另三陰為三陽之根,三陽不解者,久則入三陰,三陽不振者,即可助三陰之陽,附薑桂是也。
六氣之體,六經之體也。太陽氣虛,麻附細可也。即可治太少兩感證,又可治表虛證。太陰陽虧,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陰烏梅

丸是主方正治,附薑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陰經證,血分寒凝,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附子湯可也。

體會6:治陽氣陰血

仲景之論,陽氣陰血不分也。陽即是氣,血即是陰。附子大辛大熱,少陰之陽葯。回陽、救陽、扶陽不可缺也,缺則不力。乾薑辛熱,太陰

之陽葯,也回陽助陽,從後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輩從先後兩天著眼,互為資助,以炙甘草和諧之。故能起重疾沉痾,為回陽救逆之正局。

白通、通脈、加豬膽汁皆變局也。然回陽救逆,起重疾沉痾,非重劑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乾薑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

600ml,分溫再服。格陽者用通脈,戴陽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葯者,以熱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陽欲散者,加來復湯斂之。
陰欲脫者,加人參以救之。
昏迷竅閉者,加麝香以開之。
最佳之劑,莫過於李可老之破格救心湯,挽垂絕之陽,救暴脫之陰,斂欲散之氣,仍欲重劑,可仿李老之劑重用法。
少陰陽氣實一身陽氣之根,六經陽虛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脈微矣。太陽陽虛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湯用之。少陽陽明皆多熱證。但

三陰陽虛,皆可用之。太陰陽虛,輕則理中、建中,重則合四逆輩。厥陰陽虛,也用四逆,觀烏梅丸可知也。

體會7:三陽統於陽明,三陰統於太陰論

三陽統於陽明,胃氣不衰,邪斷不能入三陰也,陽明為三陰之屏障。陽明統於腸胃,居中屬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為諸臟腑有形之邪外

出之徑也。太陽蓄血,有桃核承氣湯證,以陽明之府為出路也,少陽膽腑證,發熱而嘔,心下急,鬱郁微煩,大柴胡湯或柴胡加芒硝湯證,

皆以陽明為出路也。
邪犯三陽,均要累及陽明,太陽有鼻鳴干嘔,少陽心煩喜嘔,嘔而發熱,故太陽以姜棗和胃止嘔,少陽以姜夏和胃止嘔,故服小柴胡湯上焦

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而解之。
太陰為後天之本,與陽明同為中氣,統「胃氣」,稟生之後,脾胃太陰之氣則為最重,先天之氣,非胃氣不能滋之,內經雲有胃氣則生,無

胃氣則死,傷寒也有除中死證。李東垣因之而創脾胃論,但仍以仲景為最。大小建中湯為太陰之輕劑,理中人參湯則為太陰之中劑,理中合

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稱建中之重劑。臨證宜時時固護中氣,急危重證則宜回陽救陽,但四逆湯之乾薑本也理中建中之劑。總之,時時處處要

顧護「胃氣」,陽明太陰為胃氣之本也。另外,陽明太陰屬於中焦,為坎離心腎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滯,宜溫而不宜寒,寒凝滯塞

,水火不交,否結諸證生矣。

體會8:南人陽氣更虧論

北人南人孰之陽氣更虧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長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陽氣虛於外而實於內。多熱飲熱食,助內在之陽氣,

故北人陽氣不易虧也。
南方天地所長養,天氣暑熱,其人腠理疏鬆多汗,陽隨汗泄。常飲涼茶冰水,少食辛辣,陽氣多傷而少助,故南人陽氣更虧也。
因之,則南方更宜仲景之學,養生則宜時時處處顧護陽氣,治病則不忌大劑理中四逆,雖觀之稟賦較北人稍弱,但有故無殞則無殞也!至少

姜附桂萸之用不應比北方少矣。

體會9:師列書單
奈跟師不能久也,遂向老師討教書單,師不易輕授,學生討矣。但不敢獨吞,遂公之與同道諸君共享。
一、鄭氏三書――傷寒之學諸家莫於倫擬。
二、陳修園醫書十三種――可師可法!
三、黃元御醫學全書――重在四聖懸樞!
四、趙獻可,醫貫――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雲1.傷寒論類方匯參2.雜病治療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余論,反觀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醫宗金鑒
學問之道,讀書為要!李老之學,60%淑於內經仲景,未列者因應知之列也。

體會10:張仲景三陰本質

陰陽水火,共居一體,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頗,有陰無陽,謂之死陰;有陽無陰,謂之孤陽。
1.少陰是陽衰,三陰之極,最終均要累及少陰,故四逆湯,三陰皆可用也,治之回陽、助陽、救陽。
2.太陰是中焦寒濕,「太陰之上,濕氣治之」,胃氣之所在,後天之本也,五臟六腑皆所賴之以生,稟生之時,先天以生後天,稟生之後,

先天皆賴後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賴。故仲景時時處處顧護胃氣。補中、健中、溫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陰病要在「陽散」,厥陰之上,風氣治之,風大則散也。疏泄太過之謂也,治之以斂之、鎮之、潛之、降之。
山萸、烏梅、五味以斂欲散之陽也,磁石、紫石英、龍牡、桂萸鎮之、潛之、降之也。

體會11:體悟仲景時時顧護胃氣

仲景稟《內經》「人以胃氣為本」之言,在六經用葯中處處皆能體現。
1.太陽――桂枝湯以姜棗和營衛。亦以姜棗和胃氣也,炙甘草和諸葯,亦和胃氣也。啜粥以滋胃氣,以助汗之源也。
2.陽明――白虎湯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氣也。
3.少陽――小柴胡湯之用姜棗參草皆助胃氣之劑。
4. 太陰――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強脾胃之正局也,為萬世不易之法,後世諸家皆稟之。
5. 少陰――炙草、乾薑也溫中之劑也。
6. 厥陰――烏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顧胃氣也。

體會12: 拾穗集

1.吳氏回陽飲
熟附子50-100-300 少陰之陽葯
乾薑30-60 太陰之陽葯,以輔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陰之陽葯,可以吳茱萸助之
炙甘草10-15
2. 砂仁、半夏――開中焦之痞氣 ,中焦乃天地氣交之所
3.細辛――交表裡陰陽之氣(太陽之表和少陰之里)
麻附辛――主要是細辛的作用――交內外之陰陽
4.斂厥陰之氣――山萸、烏梅、五味子,氣血陰陽欲脫欲散者重用之。
5.小青龍湯以五味子――顧護衛氣
6.交心腎上下之水火――蔥白
引心之真陰下交於腎
啟少陰之陽上交於心
7.淡豉――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輕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湯中)―――伏少陰之火―――護火之神劑也!
9.清震湯―――治暑濕頭重不解者。
蒼術100 升麻60 荷葉30(後入)
麻附辛+四逆湯+清震湯
治頭重不解者。

體會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經之陽

六經陽氣虧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湯以助之,六經本是一經,六氣乃是一氣,皆人體坎中陽氣也。
一、桂枝甘草湯治心陽虛心悸證,不愈者或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湯。桂枝甘草湯助心陽,四逆、附子、理中類可助之。可

與桂枝附子甘草湯、桂枝去芍葯加附子湯互參。
二、甘草乾薑湯可治虛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陰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黃甘草湯可治水,開腠發汗,若陽虛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湯,或麻附草湯。
四、附子甘草湯可治陽虛畏寒,甚者加乾薑,以成四逆湯也。
五、吳茱萸湯治厥陰臟寒犯胃證,若劇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類以治之。
六、當歸四逆湯以治厥陰經證,不愈者加吳茱萸、附子、生薑以助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加……。六經陽衰皆可加附子、理

中、四逆,以上可證之。
七、五苓散證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

體會14:論梔子豉湯系列方

1.梔子豉湯
梔子―――清熱(郁熱)
豆豉―――宣表
合用清宣胸膈郁熱,除心煩―――從太陽而出也
2.梔子枳實湯――傷寒差後勞復食復者
胸膈郁熱――梔子
痞滿食滯――枳實
3.梔子乾薑湯
兼脾氣虛寒――便溏者――加乾薑
4.梔子厚朴湯
心煩腹滿,卧起不安
枳實――消痞(滯塞)
厚朴――除滿(脹)

體會15:三陽病機,重在經氣轉輸失常――失開、失樞、失闔

1. 天之大寶唯此一丸紅日!
人之大寶唯此一息真陽!
2.人之一身,凡陽氣不到即是病。
3.救治陽氣,治病之總則。
4.三陽病機――重在開闔樞失用!
⑴太陽――失開!故治療太陽經病重在開腠疏表
⑵少陽――失樞!故治療重在樞三焦之氣液,通暢上下內外,服小柴胡湯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而解也」。
⑶陽明――失闔!――失於通降!三陽統於陽明,六府以通為順!六府皆借陽明為出路!
白虎、承氣皆為闔劑,潛鎮陽氣,通降六府也。

體會16:三陰病機

第一個問題:重在本氣失化――濕盛!熱少!風大!
⑴少陰病機―――陽衰――熱少――四逆輩
⑵太陰病機―――陰寒――濕盛――理中類
⑶厥陰病機―――風大或風小――氣散或氣閉(疏泄太過或不及)
經證―――當歸四逆湯;
臟證―――烏梅丸加減。
三陰乃陰盛之地,更以陽氣為用,但人之真陽乃一陽生於二陰之中,陽本不足,陰盛陽虧皆和朱丹溪相反。三陰病機重在本氣失化,少陰之

上,熱氣治之,乃坎中一點真陽。坎陽乃命火也,為一身之生機所在,故少陰病機重在陽氣衰虛。

第二個問題:1.少陰失樞。2.太陰失開。3.厥陰失闔(氣散)。
陰陽本為一體,陰中有陽,陽中存陰,從生理上看,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熱氣即元陽也。人之元陽,先天本已不足,後天則更虧易損

。故人身之陽有虧而無滿。人身之病皆陽氣為病也,陽氣一處不在,則一處即病,陽氣一處有虧,則一處陰凝,多寒濕並至也。故陽氣乃人

生之本。但陽氣易溫不宜補,溫則陽氣通達,補則陽氣凝滯。人之一身陽氣本為一體,乃一氣流行也。少陰病則陽衰陽虧,太陰病則濕阻飲

停,厥陰病則風氣不治,多散漫也,故可以烏梅、山萸、五味收之。
李老破格救心湯乃三陰並治之劑,附子以救少陰之陽,乾薑以救太陰之陽,除太陰之濕,亦陽盛而濕化也;山茱萸、龍牡等以斂厥陰欲散之

氣。
厥陰主要是風氣失治,疏泄失常。風大氣散――來復湯。風小氣郁――四逆散。
三陰病機,總括概之,也可以曰:
陽衰――少陰病機是熱少
寒濕――太陰主要是濕盛
寒凝――厥陰主要是風大或氣厥
此皆以本氣病為主。
六氣本為一氣,六經本為一體。乃真陽氤氳其間,子時發於少陰,出於三陽,故少陰陽旺則一身陽氣皆旺,少陰為一身陽氣之樞也。三陰陽

氣皆以賴之,但少陰陽氣欲賴太陰陽明之胃氣以滋之,欲賴厥陰風氣以疏之,少陰陽衰則六經陽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陰風氣不疏則陽

氣滯塞,血脈不行,在經則陰寒凝滯。當歸四逆湯之類證發也。
三陰之寒凝皆賴厥陰以疏之。臟寒凝滯則賴通脈四逆加吳茱萸、桂心以溫之。少陰厥陰同病,陽衰欲散。則一身之氣血陰陽皆欲亡。故賴厥

陰以收之。在大劑四逆湯基礎上,加用烏梅、山茱萸之類。
來復湯乃收厥陰之峻劑也。收厥陰者乃收厥陰之風,使陽氣不得散也。疏厥陰乃疏陽氣之滯,故陽氣不凝也。
太陰乃陽氣之助,先天之陽氣,非胃氣不能滋之。故四逆湯乾薑之溫中。太陰少陰合病則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陰本為一體,

三陰合病,則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陽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風也,非重劑救陽不可。
熟附片30-100-200
乾薑30-60-120
炙甘草30-60-120
桂心或油桂3-10-20
回陽之劑也
重在挽垂絕之陽!
其液欲脫者 ,加人參以救暴脫之陰!
陽氣欲散者,加山萸、烏梅、三石以斂欲散之氣!

體會17:歸來兮,中醫之魂!

近日,師李可老近半月,感悟彼多,激情奔涌,思復仲景之道!
仲景為醫聖!
傷寒論乃中醫之魂!
感目今之狀,中醫無魂,故作文以挽之。
第一、要回歸仲景之六經辨證,六經乃仲景之魂也。仲景之理法也。
第二、要回歸仲景之葯量,非仲景之葯量,難起重疾沉痾也。
仲景之方葯理法,中醫之瑰寶也。六經內通於五臟,外應於六氣,是站在天地人這一層面上的中醫整體觀的具體體現。六經本於陰陽,根於

太極,實天地氤氳之一氣所化。無極――太極(太極圖乃陰陽之模型)――陰陽――四象――八卦。
明六經才得知天地氣化之理!
明六經才得以仲景方葯之用!
六經是中醫的時空宇宙,六經是中醫的相對論。
仲景是中醫之聖,六經乃中醫之魂,不可不知也。不通六經氣化,仲景之方成經驗之方,乃是「死方」。不明六經氣化,仲景之葯乃是對症

之葯,乃是「死葯」。六經氣化乃傷寒論一書之靈魂!
同道諸君,不可不知也。
幾多中醫已成西醫,幾多中葯已成西葯,同道諸君可鑒矣。此中醫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
不通六經氣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經氣化,不可用李可方。無有駕照,不得駕車!
六經氣化,乃天地之氣化,客主加臨,司天在泉...
六經氣化,乃標本中氣及其從化,開闔樞及六經氣血多少、陰陽盛微之理。
挽兮,中醫之魂!
歸兮,中醫之魂!
挽之之道――
朝有讀經之聲!
晝有據經之診!
夕有歧黃之辨!
於茲,朝夕勵練,幾番春風夏雨,大中醫之氛圍可創矣!「中醫學術站在前沿可望矣!」

體會18:大疾沉痾,師法仲景原因

一、仲景之方乃千錘百煉之「經方」,指征明確,療效卓著,淵源悠遠。多經千錘百煉而成。
二、仲景之方,多為小方重劑,小方則減少相互牽掣,重劑則療效卓著。中醫之葯,量效關系肯定,多呈正相關也。麻黃少則4兩,多則六兩

,大黃少則2-4兩,多則六兩。
三、仲景之方,多用葯峻烈,青龍白虎、承氣玄武、四逆理中、麻桂辛夏,大多用葯皆威猛如虎,用之得當,效如桴鼓。硝黃巴豆,麻桂姜

附之效,路人皆知。
石膏用至一斤,吳茱萸、半夏用至兩升,細辛常用3兩,烏頭多則五枚,柴胡用到半斤,生地用到一斤。酸棗仁用2升,今確切考之,東漢一

兩乃今之13.92g,一升約合200ml,目今用量上少有望仲景之項背者,經方之效差乃經方之量差矣,回歸仲景,時不我待!

體會19:論仲景華佗之學

分證體系 張仲景六經 華佗五臟
總綱 先分陰陽,總體把握 先分五臟,分列把握
要目 舌脈神氣聲色便 心肝脾肺腎
論理 以六經六氣,標本開闔 以五行生剋,分別羅列
特點 從整體上把握更易抓住要害。五藏分別羅列,容易導致迷惑。
理念 陰陽一體,重視陽氣。
治療方法:
重在調節開闔樞,標本從化,據於理而明於法 五臟補瀉,補氣血陰陽,治本臟或隔治之。
總的原則:
1.調開闔樞;2.補陽;3.除濕;4.疏泄(風氣治之) 1.補某一臟腑的氣血陰陽;2.瀉其邪氣

二者均以人體生理為基礎來治療疾病, 但張失要在調六經,張氏更具整體性, 華氏主要在調五臟,華氏局限性較大。
方葯特點:
太陽:麻桂;陽明白虎承氣;少陽大小柴胡;太陰理中;少陰四逆;厥陰烏梅吳茱萸。 瀉心湯、補心湯、溫脾湯、補肝湯。

體會20:靈樞經脈篇有感

是動――臟腑之證――本經自病(包括本經臟腑)
所生――經絡之病――他經傳來(包括他經諸證)
五臟氣絕證: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不振)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筋急引舌於卵
六府主所生病:
手陽明大腸―――主津液之所生病
手太陽小腸―――主液之所生病
手少陽三焦―――主氣之所生病
足太陽膀胱―――主筋之所生病
足少陽膽經―――主骨之所生病
足陽明胃經―――主血之所生病

體會21:人迎寸口辨

1.左為人迎,以候外感
右為寸口,以候內傷
2.氣口
五臟屬陰,以寸口候五臟陽氣盛衰,寸口盛則陽氣盛,寸口衰則陽氣衰,與人迎相比較,三陰經病,主候寸口。
人迎 = 寸口
手太陰肺 < 3 盛
> 虛
手少陰心 < 2 盛
> 虛
足太陰脾 < 3 實
> 虛
足少陰腎 < 2

足厥陰肝 < 1

手厥陰心包 < 1

3.人迎
六腑屬陽,以人迎候六腑強弱。人迎盛則陽氣盛,人迎衰則陽氣衰,或三陽經病,主要候人迎。
陽經 人迎 寸口
足太陽膀胱 2 > 盛
< 衰
手太陽小腸 2 > 盛
< 衰
足陽明胃 3 > 盛
< 衰
手陽明大腸 3 > 盛
< 衰
足少陽膽 1 > 盛
< 衰
手少陽三焦 1 > 盛
< 衰
三陽之樞機:
1.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
2.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萎疾起矣。
3.樞折--則骨搖而不安於地也。
三陰之樞機:
1.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而膈洞。
2.闔折--則氣絕而喜悲。
3.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
可以明確,仲景六經,十二經,或仲景所說的經脈,已臟腑而活也,已或仲景或可疏也。

體會22:六經之終,十二經之所終也

1.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魄汗乃出,出則死矣。
2.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
3.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4.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也。
5.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嘔則逆...
6.厥陰終者,中熱咽干,善尿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也。
歷代以來,重視五行遠勝過重視六經,中醫界以五臟五行獨攬天下!仲景方葯仍用而六經之道已晦矣!仲景之道晦,乃捨本逐末,是廢理而

存方。廢理而葯,仲景之悲,中醫之悲也。
回歸仲景,回歸六經!

體會23:人身一小宇宙

人類是先認識外界然後才認識自身的,而且認識自身的難度更大,人們為了生存,首先要生產和生活,就應該順應自然的氣候變化,寒暑風

雨是我們始祖最早認識的對象,陰陽、五行,把這些認識的思想方法拿來認識人體。
取類比像的方法
自然界有陰陽――人體亦有陰陽
自然界六氣―――人體亦有六氣(六經)
自然界五行―――人體亦有五行(五臟)
六氣六經―――張仲景―――傷寒論
五臟五行―――華佗―――中藏經

體會體會24:談辨證論治之難

中醫治病,有兩難之境。
辨證,一難也,辨證難在何處?
1.是陰證還是陽證?可以從辨證大要來考察――舌脈神氣聲色便也。
2.真證還是假證?縱觀20餘年之經歷,臨床假症頗多,水極似火,陰極似陽,處處可見假證!陽虛可見面赤如妝,可見咽部化膿,可見舌紅

無苔,可見脈數、脈實,可見便結尿赤,甚者可見高熱不退。皆假象也,不識假像,葯必增病,辨假之難,難於上青天!
前提:
1.人身一切,陽氣一處不到便是病。
2.陽虛者十之八九,陰虛者百無一見。
3.寒濕證十之八九。
二、論治,二難也
西醫重在診斷,診斷一旦明確,即可據可查之現成治療方案,中醫違矣,即使辨證明確,遣方用葯仍難矣。
同是氣血虧,是用八珍還是歸脾?
同是陽衰,是用四逆還是通脈?
同是四逆,是用仲景原方還是後世法?
用量之差,天淵之別也,療效之差,亦天淵也。即使是同一病證,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時刻,不同的醫生,即或是高明之醫,方葯肯定也

大不同也。千人千方,萬人萬方,一人一方!後學諸君,有何可師可法?
論治之難,難於上青天。
醫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體會25:論三焦之陽

三焦者,人體一身之膜膈也,主通行三氣(元氣、谷氣、清氣),乃氣化之樞紐,乃人身最關要之大腑也。
三焦之陽,上焦以心肺統之,中焦以脾胃統之,下焦以肝腎統之。雖言三焦,其實一焦而已。其氣化相呼應。上焦陽衰,心肺之陽衰也。不

能統攝在上之津液也,故清涕不止,咳嗽不休可治之。薑桂加麻附辛可也。中焦陽虛,脾胃之陽衰也。中焦者上下陽氣交通之樞紐也。中焦

陽衰則寒濕水飲痞膈之證作矣。上之真陰不能下降,下之命火不能上交於心。陰陽不交,心腎不交也。故鄭氏理中湯最佳。理中溫中焦之陽

,法夏去其濕濁水飲,西砂辛香宣通中焦之滯塞也。下焦之陽衰,乃真火不足也。不能統下焦之關竅精血,遺尿、滑精、帶下、二便不禁,

諸症作矣。 四逆湯類回陽救逆可也。
三焦乃是一焦,三陰乃是一陰。六氣乃是一氣,其陽衰甚則皆可於先後兩天著眼,以四逆、理中、回陽以救之、助之、挽之。沒有天地一統

的思想,不可以為醫也。

體會26:六經用葯之理

內經、仲景皆首重陽氣,陽氣者元氣也,真氣也,生氣也。六經本為一經,六氣本為一氣,三焦本為一焦,皆坎中真陽流行其間也。
陽氣為一身之本,只求陽氣充裕流暢,則萬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為常備之葯。三陰病多陽氣衰,皆以少陰陽氣為其根本,故三陰病

多合病,並病,故三陰陽葯多合而用之,回陽飲(附子、乾薑、肉桂、炙甘草)為三陰並治萬全之劑。但太陰之

G. 《傷寒雜病論》的主要內容有什麼

中國中醫葯發展史上的豐碑
——公元196年張仲景的醫術張仲景又名張機,是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公元150~219年,是一位卓越的有創造性的醫學家。他從小就非常好學,博覽群書。他生活的年代是戰爭頻繁、社會動盪、瘟疫四起的年代,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從史書中他看到記載有扁鵲給齊桓侯看病的故事,使他對扁鵲的高超醫術非常欽佩,決心研究醫學,以救死扶傷解除人民疾苦為自己的志向。他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刻苦鑽研,好學不倦,學到了許多醫學知識和醫術,很快成為當時著名的醫學家。
大約在公元196~204年間,瘟疫流行,張仲景家族200多口人,在不到10年時間里,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患傷寒病而死的佔70%。面對這種景象,他博採眾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一部他最重要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成書於公元3世紀初,共16卷,內容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傷寒」就是現在的《傷寒論》,「雜病」就是現在的《金匱要略》。《傷寒論》共10卷,22篇,選取了113個葯方,397條治療原則,是論述外感內熱的辨證施治的專書。《金匱要略》共6卷,25篇。記載了葯方262個,主要論述了內科雜病及外科、婦科疾病等,其中記載了40多種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葯方,書中列出的葯物有214種。《傷寒雜病論》這部書是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著作,它總結了漢朝以前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發揮了祖國醫學「辯證論治」的傳統,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但是,由於當時戰禍不斷,這部著作都已散失,現存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經過晉代名醫王叔和的整理,宋代林億等人校正刊行的。
另外,張仲景還經過科學總結,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臨診方法體系。他看病時,一定要先檢查一下病人的身體情況,觀察病人的氣色如何,再聽聽病人的聲音,了解病人的症狀,檢查病人的脈搏。在治療方面,他共歸納出4種治療方法,就是汗、吐、下、和。這是他根據內經上所記載的治療方法而來的。汗法就是用發汗排去病毒;吐法就是讓病人嘔吐,把積聚在胸腹的毒物吐出來;下法是讓病人排泄,把腸胃中的毒物排出體外;和法是用葯物和解體內病毒。他認為,各種治療方法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
另外,張仲景還主張有病要及早進行防治,他提出生病的原因,或是因為內在的關系,或是因為外在的關系,或是因為意外的傷害。在1700多年以前,已經這樣有條不紊地記述疾病發生的原因,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指出許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如果能保養身體,遇事小心謹慎,節制飲食,起居有規律,勞逸結合,發現有小毛病,能及時醫治,這樣便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而有些疾病如不及早救治,是有生命危險的。張仲景在京師行醫的時候,青年文學家王粲同他來往很密切。他們初次見面時,張仲景就對他說:「您身體有病,得早點醫治才行,否則將來眉毛脫落,有生命危險,現在喝五石湯可以防治。」王粲聽了他的話很不高興,不久,兩人再次見面時,張仲景就問王粲服葯了沒有,王粲回答說服了。但是張仲景卻搖了搖頭說:「從您的氣色上看,不像是已經服過葯的樣兒,您為什麼諱疾忌醫,輕視自己的生命呢?」王粲仍然不信,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為什麼要服葯呢?幾年以後,王粲的眉毛果然脫落了,半年後不治而死。
張仲景是一位博學多能的醫生,他能用針灸等技術治療疾病,已經使用灌腸法導便,使用人工呼吸法急救昏厥的病人,不僅在當時對人民保健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就是到現在還有相當的效果,後世的許多方劑都是從張仲景的方劑變化而來的。
張仲景作為東漢一代名醫,他繼承了前人的醫學遺產,而且影響了後世醫學的發展。與他同時代的名醫華佗讀了《傷寒論》後,稱贊道:「這真是活人的書呀!」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江南的醫師把張仲景的葯方秘不外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而《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後來被尊稱為「方書之祖」,書中的葯方被稱為「經方」。它不僅成為祖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經過一千多年的臨床實踐檢驗,其中大部分葯方仍有很高的療效,直到今天,這本書仍為學習中醫的必讀的經典書籍。

H. 我們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因為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啟後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我們要學習《傷寒論》

而且,《傷寒論》一書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8)傷寒論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葯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傷寒六經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癥候類型的證治經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葯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

I. 《傷寒雜病論》有什麼辯證方法需要注意啥

傷寒雜病論裡面很多的疾病都已經包括了,所有的病大概是分為這樣的來分。後來應該是李叔和早在整理傷寒雜病的期間,整成傷寒雜病論,這樣子來分了,所以現在大家也都會說看傷寒論。傷寒論里邊其實已經把身體分為了一些本能來看待,包括是循環方面,只是說,仲景先生沒有這樣提出來,但是他已經在這樣做了。

那些說中醫學不科學的人,真的是閉眼著眼睛去說這兩個字的。所以如果真的聽信這樣的話呢,那麼對於自己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傷寒論的方法,是不傷害身體,對於外源性疾病外感病毒的侵邪,它的方法是,通過身體的輔助,讓身體去排除這些異物,排出這些不需要的。

J. 《傷寒論》的學術內容在用葯方法上有哪些特點

《傷寒論》在用葯方法上是多種多樣的,可歸納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種方法。也可說是按照病情用葯時的八個立方原則,通稱「八法」。針對不同病情,汗下,溫清,攻補,消補,也可分別並用。凡寒證用熱葯或熱證用寒葯,為「正治法」。如疾病出現前面所說的「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現象,可採取涼葯溫服,熱葯冷服,或者涼葯中少佐溫葯,溫葯中少佐涼葯,這稱為「反治法」。總之《傷寒論》一書所體現的治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是依據臨床實際制定治療方案的。有時先表後里,有時先里後表,或表裡同治,極為靈活變通。後世總結該書共包括397法,113方。其中「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育陰清熱」、「溫中散寒」等治療方法,對後世學者有很大啟發,得到廣泛應用。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稱:「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閱讀全文

與傷寒論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測量的可靠性用什麼統計方法測量 瀏覽:514
豬長期咳嗽喘氣最快的治療方法 瀏覽:671
電烤鴨烤爐圖片及維修方法 瀏覽:457
mac電腦忘記賬戶名密碼解決方法 瀏覽:649
腎陰虛體質怎麼調理最好方法 瀏覽:176
種大蒜的方法怎麼寫 瀏覽:60
電路板的電阻測量方法 瀏覽:902
殘的意思是用什麼方法理解的 瀏覽:416
簡單二次函數導數解題方法 瀏覽:808
基因檢測正確方法 瀏覽:673
治療腦部毛細血管堵塞的最好方法 瀏覽:648
苦芥米的食用方法 瀏覽:574
飛克理發器頭的安裝方法 瀏覽:851
別針的使用方法 瀏覽:784
牙齒疼怎麼辦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295
葛根粉功效與食用方法 瀏覽:448
電腦手機開機語言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8
正確的吹風機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654
用微信發長視頻的方法有嗎最好是免費的 瀏覽:477
教學方法中的學法具體指什麼 瀏覽: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