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體位性眩暈症治療,方法有那些呢
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常見的周圍性前庭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主要是頭部快速運動而誘發短暫性的眩暈,伴有眼震,常反復發作。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頭部外傷、梅尼埃病(美尼爾氏綜合症)、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經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有關,大多數均無明確病因。蜜環菌是一種天然生長的植物真菌,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形體最大、壽命最長的一類菌種,可存活數百年,它是實體叫做榛蘑。
榛蘑主要分布在長白山林區,被人們稱為「山珍」、「東北第四寶」,它是極少數的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所以人們一般在7-8月份上山採收,去凈泥土後曬干食用或者葯用,所以最好的蜜環菌都是天然採摘的。
水本方蜜環菌是從東北長白山林區的野生榛蘑提取的菌粉,菌種取得了國家的多項發明專利。所以蜜環菌又被稱為葯用價值最豐富的真菌。
科學研究證實,蜜環菌對高血壓、椎基底供血不足、美尼爾氏綜合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引起眩暈的病人效果較好;對肢體麻木、失眠、耳鳴、中風後遺症等也有療效。
B. 前庭眩暈症怎麼治療
前庭性眩暈可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前庭周圍性眩暈也就是耳源性眩暈;前庭中樞性眩暈就是中樞系統疾病導致的眩暈。按摩是不能治療任何眩暈,建議到首大進行前庭功能檢查,診斷明確才能准確治療。
C. 位置性眩暈症怎麼治療,太痛苦了怎麼辦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常見的周圍性前庭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主要是頭部快速運動而誘發短暫性的眩暈,伴有眼震,常反復發作。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頭部外傷、梅尼埃病(美尼爾氏綜合症)、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經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有關,大多數均無明確病因。可以通過水本方蜜環菌來進行治療能夠改善血液品質,提高血液攜氧能力,疏通血管,促進椎基底動脈供血,使腦組織得到充分、新鮮的血液和氧,從根本上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的狀態,從而保護、修復受損的腦細胞、腦神經,改善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等症狀。
D. 耳前庭眩暈怎麼辦
您好:眩暈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中樞性眩暈需要輸液治療,或進一步檢查採取相應治療手段。周圍性眩暈需區別位置性眩暈、美尼爾氏病、迷路神經炎,明確病因後可進行葯物治療。眩暈感覺較重患者可進行鎮靜治療、止吐治療、改善腦循環治療,病情加重患者要針對相應疾病進行治療;中醫的方法包括針灸治療、中葯治療。
E. 前庭性眩暈如何治療
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通過用葯物或物理的方法抑制健側前庭功能或恢復病側前庭功能,以及增強前庭代償作用而消除或減輕症狀。 1.一般治療:安靜休息,避免聲光刺激,減少頭位變化 2.體位療法:主要用於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的治療 3.手術治療:前庭神經切斷術、內淋巴囊減壓術等 4..葯物治療:抗組胺葯、鈣拮抗葯、抗膽鹼能葯物、擬交感神經葯、抗多巴胺能葯物等
F. 前庭功能紊亂眩暈症怎麼治療
著名專家刁文鯧教授介紹,眩暈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血壓的問題,腦供血不足,甚至還會昏倒。比如,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射擊選手王義夫昏倒在賽場,就是這個原因所致。
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有眩暈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惡心,甚至耳聾、眼花、看不清楚東西。最主要的特點是有惡心甚至嘔吐,面色蒼白,有時候渾身出汗,連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攙扶。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呢?我認為,除去腦神經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外,大約有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我們知道,椎動脈是人體的一條重要「管道」,它穿過頸椎通向大腦,負責腦部的血液輸送。而頸椎發生任何錯位、增生等問題,都可能傷及或影響這根供血「管道」,進而影響腦部供血。眩暈是由於枕寰椎、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椎動脈第3段,致使腦基底動脈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時腦干、小腦、間腦、大腦均缺氧、缺血,迷路動脈、內聽動脈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內神經紊亂而出現耳鳴、耳聾;同時因壓迫頸上交感神經引起腦內血管痙攣,更加劇了腦缺血狀態,所以出現眩暈等症狀。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共同舉辦的「中醫刁氏正脊」治療「眩暈""心臟神經官能症」市級科研項目啟動儀式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刁文鯧教授對眩暈的研究結果是:對於確診是由於枕寰關節或寰樞關節錯位導致的眩暈,治癒率83%,有效率96%。怎麼治的呢?那就是採用「中醫刁氏脊椎關節五點一線手法復位術」,針對錯位的椎間關節進行手法復位。隨著錯位的椎間關節復正,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達到相對平衡,眩暈等症狀自然就會緩解、消除。
G. 眩暈症怎麼治療
眩暈為一種常見疾病,可分為兩大類。①真性眩暈:為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圍物體旋轉、搖擺、浮動感,伴有惡心、嘔吐、 耳鳴、平衡失調、眼震等症。主要病症有:美尼爾氏病、迷路炎、前庭神經炎、位置性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聽神經瘤、小腦病變、第四腦室及腦干腫瘤或佔位性病變等,②假性眩暈:俗稱頭暈、頭昏、沉悶,無旋轉,常由供血不足、高、低血壓、心血管病、失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症、頸椎病及某些真性眩暈遺留症等原因引起。
眩暈由於其病因復雜、病程長、反復發作或為持續性,為臨床常見之慢性疑難症。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葯品,如氟桂利嗪、眩暈停、敏使朗及大量的擴管葯、鈣離子陰滯劑,雖解除了許多患者的疾患,但多數臨床醫生及患者,仍感到見效慢、療效差、服葯時間長、費用高、治療面單一,與該病相關的體症不能兼顧治療,尤其對美尼爾氏綜合症反復發作很難控制。現代手術治療方法不斷創新,但其危害性、副作用、費用高仍是易見的。中醫中葯在該病治療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採用整體辨證、綜合調治,只要臨床配方用葯得當,治癒率應是很高的。
H. 位置性眩暈怎麼治
您好:位置性眩暈的治療方法
(一)保守治療此症預後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個別長期不愈者可採用對症療法,如口服安定、俗維素葯物。亦可採用強迫體位鍛煉,利用具有疲勞反應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誘發體位上進行長期鍛煉,久之即可適應而不再有眩暈感。如眩暈嚴重,應用4%利多卡因、硫酸鏈黴素做鼓室內注射,可收良效。
(二)手術治療長期保守治療無效,可採取前庭神經切斷術治療,有條件者最好做後壺腹神經切斷,可單純消除後半規管壺腹嵴的異常沖動而治癒。
採用耳內鐙骨手術切口,將鼓膜皮片翻向前方,暴露錘砧關節和圓窗,用金鋼石鑽頭將圓窗底水平磨去1~2mm。為便於手術操作,可先用鑽將外耳道後下骨壁磨去少許,使圓窗暴露清楚。後壺腹神經適位於圓窗膜附麗內緣之內1mm,在顯微鏡下辨清神經後,用鉤鉤起並切斷之,將其復回鼓膜,填塞外耳道。
I. 眩暈症中醫怎麼治療
西醫效果快,但是一般治標不治本。中葯是慢,但是可以根除.
眩暈症
眩暈症是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征,隨著人口老齡化,本症發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國內外醫務界廣泛重視。Smith(1993)報道眩暈是門診常見症狀的第三位。它涉及多個學科,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均經歷此症。據統計,眩暈症占內科門診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門診的15%。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暈症,占老年門診的81-91%;其中65歲以上老人眩暈發病率女性佔57%,男性佔39%。
什麼是眩暈?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並見,故稱眩暈。
眩暈的分類:真性眩暈、假性眩暈
1、真性眩暈
是指由於眼、本體覺或前庭系統疾病引起的,有明顯的外物或自身旋轉感。根據受損部位不同,可以分為眼性、本體感覺障礙性和前庭性眩暈。
前庭系統疾病引起的眩暈多數症狀較重,如美尼爾綜合征、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干梗塞等,常反復發作。
眼性眩暈可以是生理現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車上長時間盯住窗外的景色,可以出現眩暈及鐵路性眼震;在高橋上俯視腳下急逝的流水,會感到自身反向移動和眩暈。這些都是視覺和視動刺激誘發的生理性眩暈,脫離環境症狀就會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現復視和眩暈。
本體感覺障礙引起的眩暈稱為姿勢感覺性眩暈,見於脊髓空洞症、梅毒患者因深感覺障礙和運動失調而引起的眩暈。
2、假性眩暈
是指由於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的眩暈,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貧血、尿毒症、葯物中毒、內分泌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等,幾乎都有輕重不等的頭暈症狀,患者感到「飄飄盪盪」沒有明確的轉動感。
病史和臨床症狀體征
1、眩暈發作前的情況
發病前有無煙酒過度、精神情緒不穩、勞累失眠等因素。
2、眩暈發作情況
(1)夜間還是晨起發病,突然發病還是緩慢發病,
(2)首次發病還是反復發病;
(3)何種情況下發病,體位改變、扭頸,或某種特殊體位發病;
(4)眩暈的形式是旋轉還是非旋轉性的;
(5)強度能否忍受,意識是否清楚;
(6)睜、閉眼時眩暈是減輕還是加重,聲光刺激、變換體位時眩暈是否加重。
3、眩暈伴發症狀
(1)自主神經症狀:血壓變化,出汗,面色蒼白,腹瀉;
(2)耳部症狀:耳聾,耳鳴,耳悶;
(3)眼部症狀:眼前發黑,復視,視物模糊;
(4)頸部症狀:頸項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動受限;
(5)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頭痛,意識障礙,感覺運動障礙,語言或構音障礙等。
眩暈應該做哪些檢查?
前庭功能檢查:
(1)診室或床旁前庭功能檢查:包括直立傾倒試驗、原地踏步試驗、扭頸試驗等;
(2)眼球震顫
(3)眼震電圖
(4)平衡姿勢圖
聽功能檢查:
影像學檢查:頭顱CT、MRI等以明確有無頭部佔位、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
其他內科檢查:包括血壓、心電圖、生化檢查等。
伴眩暈的各種常見全身性疾病
1、腦血管性眩暈:突然發生劇烈旋轉性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10-20天後逐漸減輕,多伴有耳鳴、耳聾,而神志清晰。
2、腦腫瘤性眩暈:早期常出現輕度眩暈,可呈搖擺感、不穩感,而旋轉性眩暈少見,常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症狀,隨著病變發展可出現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征,如病側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等。
3、頸源性眩暈: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眩暈,伴頭昏、晃動、站立不穩、沉浮感等多種感覺。眩暈反復發作,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系,即多在頸部運動時發生,有時呈現坐起或躺卧時的變位性眩暈。一般發作時間短暫,數秒至數分鍾不等,亦有持續時間較長者。晨起時可發生頸項或後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現頸神經根壓迫症狀,即手臂發麻、無力,持物不自主墜落。半數以上可伴有耳鳴,62-84%患者有頭痛,多局限在頂枕部,常呈發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暈:非運動錯覺性眩暈,主要表現為不穩感,用眼過度時加重,閉眼休息後減輕。眩暈持續時間較短,睜眼看外界運動的物體時加重,閉眼後緩解或消失。常伴有視力模糊、視力減退或復視。視力、眼底、眼肌功能檢查常有異常,神經系統無異常表現。
5、心血管性眩暈:高血壓病引起的眩暈通過血壓測定可以明確診斷。頸動脈竇綜合征可以導致發作性眩暈或暈厥。發病誘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頸動脈受壓的因素,如急劇轉頸、低頭、衣領過緊等。
6、內分泌性眩暈:低血糖性眩暈常在飢餓或進食前發作,持續數十分鍾至1小時,進食後症狀緩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勞感,發作時檢查血糖可發現有低血糖存在。甲狀腺功能紊亂也可以導致眩暈,臨床以平衡障礙為主,對甲狀腺功能的相關檢查可以確診。
7、血液病導致的眩暈:白血病、惡性貧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暈,通過血液系統檢查可以確診。
8、神經官能性眩暈:病人症狀表現為多樣性,頭暈多系假性眩暈,常伴有頭痛、頭脹、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鳴、焦慮、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多種神經官能症表現,無外物旋轉或自身旋轉、晃動感。對於45歲以上的婦女,還應注意與更年期綜合征鑒別。
眩暈的預防和治療
患有眩暈的病人外出時應由家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發生。
1、腦血管性眩暈:夏冬季節由於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發生各種腦血管意外,導致腦血管性眩暈的發生。應注意多飲水,不要突然改變體位,如夜晚上廁所時猛起,都容易引發腦血管性眩暈。一旦發生,應盡快到醫院就診,經確診後可以適當給以擴血管葯物、抗血小板聚集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葯物等。
2、腦腫瘤性眩暈:此類眩暈發病多較緩慢,初期症狀較輕,不易發現。對於逐漸出現的輕度眩暈,若伴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症狀,或其他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征,如病側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等,應盡早到醫院診治,明確診斷,早期手術治療。
3、頸源性眩暈:應注意平時工作學習的體位,在長時間伏案工作後應適當活動頸部。枕頭高度適宜,不能墊枕過高,以導致頸源性眩暈的發生。治療上多採用康復方法,如頸椎頜枕吊帶牽引、推拿手法治療、針灸等,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
4、對於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如內分泌 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控制血壓,治療眼科疾病,在原發病恢復的基礎上,眩暈可以自然緩解。
5、神經官能性眩暈:對於因精神因素導致的眩暈,首先應解除病人的焦慮不安情緒,可適當給以抗焦慮或抗抑鬱葯物,但要避免長時期使用鎮靜葯物,以免增加葯物的耐受性和依賴性。
結語
眩暈症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涉及到多種學科,幾十種疾病。患者應積極預防,控制原發病;一旦出現症狀應盡快到醫院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眩暈,通常稱為頭昏眼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輕者發作短暫,平卧閉目休息一會兒就可恢復正常;發病嚴重的病人就好像乘坐在車船上,感覺天旋地轉,以至站立不穩。多數病人的病情時輕時重,兼見其他症狀而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多見於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神經官能症、耳源性眩暈等疾病。
手都按摩治療眩暈具有一定療效。但患者必須配合醫生查明原因,積極治療原發病,手部按摩可作為綜合治療中的一個輔助方法。臨床治療表明,內耳性眩暈、迷路炎、暈動病、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暈,運用手部按摩配合中葯等方法治療,效果較好。
[按摩選穴]
經穴:內關、陽谷、支正等。
反射區:垂體、小腦與腦干、大腦、頸項、內耳迷路、耳、眼、肝、腎、腎上腺、甲狀腺、脾等。
反應點:心點等。
全息穴:頭穴等。
[按摩方法]
按揉或拿捏內關200次,陽谷、支正各50次;點按垂體、小腦與腦於。大腦、內耳迷路、耳、眼、肝、腎各200次,腎上腺、甲狀腺、脾。頸項各1OO次;點揉心點300次,掐接頭穴500次。每天按摩1次,l個月為1療程,可根據治療情況持續3-4療程。
眩暈患者要注意飲食起居,調攝寒溫,避免過度疲倦;定期測量血壓,戒煙酒,慎房事,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刺激。眩暈發作時,宜平卧閉目,需保持環境安靜,飲食宜清淡,少食多餐。若眩暈反復發作者,不宜高空或水上作業。高血壓者如突發眩暈,應考慮中風的先兆
酸地芬尼多
葯理:
葯效學
本品可改善椎底動脈供血不全,對前庭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對各種中樞性、末梢性眩暈有治療作用,有鎮吐及抑制眼球震顫作用,可抗運動病。本品還具有弱的周圍性抗M-膽鹼作用。
葯動學
本品經胃腸道吸收,服葯後1.5~3小時血葯濃度達高峰。半衰期為4小時。以原形從尿中排出。
[葯理作用]本品對痙攣的血管有擴張作用,能增加腦動脈的血流量,特別是根基底動脈的血流量。另外,本品能調整前庭神經的異常沖動,抑制嘔吐中樞及改善眼球震顫,因此可用於眩暈、嘔吐的患者。本品無抗組胺作用,無鎮靜作用,無麻醉強化作用。
葯動學
本品口服由胃腸道吸收,血中濃度達峰時間為1.5~3h,代謝物由尿中排出。
適應症:
用於多種疾病引起的眩暈與嘔吐(例如椎底動脈供血不全、 美尼爾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低血壓、頸性眩暈、外傷或葯物中毒)、手術麻醉後的嘔吐;對運動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本品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眩暈症,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梅尼埃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頸性眩暈和運動病等。經臨床療效觀察,其有效率在80%以上。本品的優點為療效高而無嗜睡或過度興奮等不良反應,對人員正常工作無影響,可作為治療眩暈症的主要葯。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 25—50mg,一日 3次。
[制劑與規格]鹽酸地芬尼多片25mg
口服,一次25-50mg,一日3次.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25~50mg,每日3次。肌注,每次10~20mg,每日1~2次。
[劑型與規格]片劑:25mg/片。注射劑:10mg/ml。
禁用慎用:
由於本品有輕度抗 M-膽鹼作用,故用於青光眼、胃腸道或泌尿道梗阻性疾病以及心動過速時需審慎,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青光眼患者慎用,嚴重腎功能損害及過敏者忌用。
不良反應:
主要有口乾和輕度胃腸不適,停葯後即可消失。此外有報道,可有幻聽、幻視、定向力障礙、精神錯亂、嗜睡、不安、憂郁和抗 M-膽鹼作用等,偶可見一過性低血壓、頭痛和皮疹。
主要為口乾、胃部不適,少數患者有耳鳴、葯疹、手足發冷感、食慾減退、嗜睡、心悸等。各種副作用的總發生率約為10%。出現以上副作用不影響繼續治療。—般在停葯後消失。
相互作用:
先服用地芬尼多,可降低阿撲嗎啡治療中毒時的催吐作用。
本品與其他增加腦供血的葯物合用,可增強其抗眩暈的作用。
眩暈病人平時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勞累,睡眠要保持充足,避免情緒波動。著急、惱怒、緊張、恐懼、焦慮等,都有可能引起眩暈。眩暈發作期注意飲食要清淡、不飲酒、眩暈發作時要絕對卧床休息,頭部不要左右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