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苗族鍛煉身體的方法

苗族鍛煉身體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4 16:40:55

⑴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素材

最好去看一本書: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歌曲樂曲選
作者:
書號:
定價:RMB1.05
分類:J642.226.4
出版: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3 上海
形態:19cm
--------------------------
再給你介紹一下土家族的打溜子。
"打溜子"又稱"打傢伙"、"打家業"等,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

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4縣68個鄉鎮。土家族打溜子與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土家人的婚嫁、壽誕離不開打溜子,年節喜慶要打溜子,特別是土家族的傳統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打溜子樂隊,能將各類樂器的技巧融於一體,並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演奏技藝。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話,需增配一隻嗩吶,將吹打結合,更能增添喜慶、歡樂的氣氛。

一、藝術特色

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過節、婚娶祝壽、豐收遷居等喜慶節日活動中經常演奏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又稱打傢伙、打路牌子。是由鉤鑼、溜子鑼、頭鈸、二鈸等四件金屬 體鳴樂器組成的,有的地區在合奏中還加用嗩吶,稱為五支傢伙。打溜子在奏法上 句句相溜,形成規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廣為流傳的有《畫眉跳枝》、《野鹿含花》、《四進門》、《燕子拍翅》等,頗具特色。

"打溜子"樂班由五人組成,分別為鼓、鑼、勾鑼、雙鈸(分頭鈸、二鈸,亦稱上下手)。雙鈸音色別致,一高一低,一亮一啞,形成鮮明對比,可根據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以及敲擊鈸的不同部位而奏出多種音色。富有極強的模仿力,故很多曲牌以鳥獸動態而名,如"燕平翅"、"風點頭"、"鳳凰閃翅"、"龍虎鬥"、"龍擺尾"等,形象生動,情趣盎然。

"打溜子"曲譜,有文譜、武譜之分,文譜用於紅、白喜事禮儀,武譜用於除用於喜事之外,還用於玩燈(舞獅、舞龍)等。縣歌舞團演出的《打起溜子迎稀客》曾獲文化部"蒲公英"比賽銀獎。

打溜子樂隊編制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四件打擊樂器組成,加嗩吶演奏的情況比較少。

馬鑼又叫小鑼或鉤鑼,發音清脆尖亮。是合奏中的高音樂器兼指揮,除獨奏、領奏外,常用掩音奏法(即敲擊後讓聲音立即休止),使節奏進行活潑,富於彈性。另外,馬鑼亦常與頭鈸齊奏,以加強強拍的節奏。

頭鈸、二鈸的面徑較漢族鈸寬,比較薄,發音明亮柔和,是合奏中的中音樂器。演奏時,頭鈸多奏強拍、次強拍,把握演奏中的節奏;二鈸多奏弱拍,切分節奏音型變換多樣,加花密集頻繁,演奏起來技巧性很強,一般人不易掌握,但他的藝術效果很獨特,是打溜子中非常有色彩有個性的-個部分。鈸的基本技法有悶擊、亮擊、側擊三種,但在演奏中其節奏音型變換無窮,非常復雜,技藝要求很高。

溜子鑼即大鑼溜子鑼,又稱田鑼、堂鑼。是土家族、布依族敲擊體鳴樂器。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桑植、永順、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響銅製成,外形如盤,鑼面平坦無臍,鑼壁較厚,鑼身不鏇光留有錘鍛痕跡。鑼面直 徑33厘米左右、鑼邊寬3.5厘米~4厘米,鑼邊一側鑽孔系繩。鑼棰木棒製成,長20厘米,頭大尾小,棰頭不包綢布。 ,質厚堅實,發音宏亮,鑼槌不用布包頭,由一根長約六寸、頭大尾小的木頭槌敲擊鑼面。溜子鑼是合奏中的骨乾和低音樂器。演奏技法有擊心、擊邊、輕擊、重擊、延長及迫鑼等。

演奏時,左手提鑼繩,右手執鑼棰敲擊鑼面中心,發音洪亮,音色圓潤。奏法較多,有擊鑼 心、擊鑼邊、輕擊、重擊、延長音、"迫鑼"(又稱"揣鑼")等奏法。土家族用於打擊樂器 合奏"打溜子"。是器樂合奏中的低音樂器,常用以奏出樂曲的骨幹節拍、段落和結尾,經 常與鉤鑼交錯配合演奏;布依族用於佛教儀式。

打溜子演奏時四人站立,頭鈸對二鈸,馬鑼對溜子鑼,圍成一圈或半圈演奏。

"打溜子"曲目繁多,內容豐富。既有婚嫁專用曲牌,也有適合年節和擺手節等多種場合的通用曲牌。曲牌不同,鑼、鈸的打法也就不一樣。如馬鑼有單鑼、花鑼之分;土鑼有敞鑼、逼鑼、悶鑼之別。鈸則分亮打、悶打、側打、揉打、擠鈸、蓋邊等。演奏時,四種樂器以馬鑼為中心,頭鈸二鈸交錯敲擊,土鑼適時插入,巧妙配合,可以打奏出輕重緩急有序、抑揚頓挫有節,神韻兼俱的"導板"、"揚歌"、"穿號兒"、"雞婆唱蛋"、"陽雀叫春"、"猛虎下山"、"龍擺尾"等優美曲牌。

打溜子曲牌據傳有二百多首,目前流傳的尚有一百多首。曲目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泛,如敘述勞動生活的曲牌有《鐵匠打鐵》、《大紡車》、《小紡車》、《彈棉花》等;描繪動物生活畫面的曲牌有《八哥洗澡》、《野鹿銜花》、《金雞拍翅》、《牛搽癢》、《雞婆生蛋》、《鴨子撲水》、《雙龍出洞》、《喜鵲落梅》等;表現山區情景的曲牌有《風吹牡丹》、《鯉魚曬花》、《馬娘子上樹》、《古樹盤根》等。

打溜子曲牌的結構類型常見的有:-個曲牌的獨立演奏;一個曲牌的反復變奏;多個曲牌的聯綴;在簡短的引子和頭子後,接一個充分發展變化的曲牌(民間把這部分叫做"溜子");在"溜子"結構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曲牌聯綴中迴旋、循環的特點等。

打溜子是土家族民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當迎親、進新居、慶豐收、以及三月三等喜慶節日,各村戶之間常常舉行競賽,平時亦常用於自娛。

二、傳承意義

打溜子風格古樸,節奏鮮明,旋律優美,曲調多變,被稱為"土家族的交響樂"。在我國少數民族器樂藝術中,打溜子獨特的組合、精湛的演奏技藝自成系統,具有極大的代表性。它不僅能為民族學、社會學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為音樂學中音色旋律學研究的極其珍貴的原生性文化標本之一。

1949年以來,打溜子先後被國家藝術團體介紹到美國、德國、波蘭、俄羅斯等國家,產生了強烈反響,引起巨大轟動。
-----------------------
再給你介紹一下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使我國苗族地區最獨特的舞蹈藝術,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吉首市和鳳凰、瀘溪、保靖、花垣、古丈等縣。在湘西,苗族鼓樂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社會功利作用。每逢春節或苗族盛大節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場進行鼓舞表演賽。鼓舞是湘西苗族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以鼓樂指揮生產勞動,以鼓樂傳播民族文化,以鼓樂娛樂身心,它把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種類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任民的生活狀態、勞動習慣,還表達男女愛情及審美情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湘西的苗鼓有慶年、慶神兩種,隨著苗族人民審美情趣和鼓樂承傳的變化,一般在農歷"四月八"、每年春節前後、趕秋、椎牛、豐收喜慶、婚嫁、迎賓客等重大活動里,他們都以鼓樂相迎,以鼓樂作為抒發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苗鼓溯源,筆者贊同苗族學者石啟貴的觀點,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論述:"苗人在環境上,苦於種族、政治、經濟之壓迫,無以進展,故文化知識較落人後,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峽谷之間,出作入息,少與漢人接近,坐井觀天,孤陋寡聞。若不尋求一種娛樂,則不足以資人生樂趣、提高思想、活躍精神、促進健康,而有裨益於人身者,僅鼓樂一項。"此時,苗鼓的社會功利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苗族鼓樂最具有舞蹈特色,因為苗族鼓樂常常伴隨著舞蹈,它是音樂、舞蹈的完美結合。在我州。苗族鼓樂稱為鼓舞,有很強的地域性。由於苗族文化、歷史與審美的因素,苗鼓舞通過敘事性的表演方式,構成了湘西苗族鼓樂的獨特個性;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舞蹈動作,再現了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勞動的圖畫,可以說它是一幅湘西苗族人的歷史畫卷。

西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為打鼓和打邊,這是其它民族鼓樂所沒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邊是鼓點和鼓邊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邊,鼓點為主奏,鼓邊為伴奏。在打鼓面時,在鼓點節奏中可以找到其基本規律,鼓點的基本節奏型有"一點鼓"、"三點鼓"、"五點鼓"、"七點鼓"、"九點鼓"、"十一點鼓"及"六槌",所有苗族鼓樂基本演奏形式就是這樣。苗族鼓點有時會有些變化,但其節奏大部分還是屬於其基本節奏型。打邊是一種固定節奏,起著指揮鼓樂的作用,打邊分為單打和雙打,它能渲染整個鼓樂的情緒和氣氛。湘西苗鼓技法獨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就體載形式而言,它有單人鼓舞、雙人花鼓舞、四人跳鼓、團圓鼓舞。就擊鼓槌法而言,可分為握槌、卡槌、抓槌、松槌等多種擊法,在與舞蹈動作的配合中,苗鼓具有規范的套路,它能模仿猴、雞、雀展翅等動作,體現了苗族鼓樂的表演性和敘事性。

鼓舞的內容:鼓舞動作的內容主要分為生產勞動、生活習俗、武功拳術和動物動作四大類。生產勞動動作如犁田、挖土、種地、插秧、挑谷、曬谷、挑煤、扯爐、送糧、上山、下山等;生活習俗動作如打粑粑、梳頭、挑花、織布、紡織、推磨、洗菜、淘米、煮飯、洗衣等;武功拳術動作如雪花蓋頂、舞擋、背箭、拳術等;動物動作如猴子上樹、猴子打包穀、抓癢、貓兒洗臉、抖癢、獅子滾綉球等。

鼓舞的節奏: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節奏各地不同。如花垣、保靖、吉首等縣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區,鼓點和鼓邊打法獨具特色,伴奏常在雙邊,以雙手一快一慢來調節節奏。即左手打兩拍,右手打一拍,打到高漲時,敲邊鼓也隨之加快。在花垣縣境內還有一種鼓點,節奏極為復雜,敲邊左手節奏為2/4拍,右手則打3/4拍,即左右手同時打第一拍,右手第二拍,左手停,右手打第三拍與左手打第二拍同時進行。這種千變萬化的節奏主要用於鼓舞表演中的拳術動作。因動作復雜,會打這種鼓舞的人不多。
苗族鼓舞節奏非常復雜,用不同的節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常見的節奏有3/4、2/4、4/4三種,極少數人打出3/8的節奏來。表演時動作明快,如行雲雷電,似高山流水,鼓手兩手不彎曲,節奏重且有力,如精武表演。

為營造更為活潑的氣氛,苗族鼓舞除敲邊伴奏外,還配上了銅鑼、嗩吶、土號等樂器,大型活動時還加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場內氣氛十分熱烈火暴。

鼓舞的基本步伐: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四種:1、三步。即左右腳在前面交叉替換,用表演生產勞動動作,如插秧、挑谷、等動作;2、前面小踢腿步和兩邊跳小踢腿步。此步伐為女子鼓舞動作,其動作幅度不大,柔軟優美。此步伐源於古時女子因無鏡照面,借水顯影,故而形成小踢腿動作;3、滾翻身法。即打鼓時身體滾翻,方向不一,旋轉打鼓,靈活輕快,變化多端,用於表演上山、下山、過坳等動作;4、踩三角走三步。此類步伐主要用於表演武術動作;表演時眼掃兩邊,擋住刀槍,防卸襲擊,動作干凈,出手有力,變幻無常,最高境界打出3/8節奏,這種打法現今仍然用於鍛煉身體。

表演鼓舞的著裝:表演鼓舞的男女穿節日盛裝,男子上穿合身滿襟衣短衣,無領,胸部及下邊滾花邊,下著長花裙(巴裙)或大口花褲,腳穿男式船頭花鞋,夏天多穿麻草鞋,頭戴絲絨大黑頭帕或花帕,耳掛碗口大小銀耳環,頸部配一至三根銀項圈,手戴銀手鐲。女子更為隆重,頭戴銀帽或重疊大黑頭帕或花帕,耳飾龍頭耳環、瓜子耳環,頸部配三至八根銀花項圈,手戴二至四幅銀手鐲。胸掛銀鏈、銀花、銀牙簽、銀鈴、銀蝴蝶、銀牌、銀披肩等裝飾品,身穿鑲花大肩衣,下穿百褶裙或鑲花大花褲,腰系綉花圍腰,腳穿女式綉花鞋。男女服裝色彩艷麗,耀眼奪目。一場鼓舞表演,就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苗族服飾展演會,更是一道精美的苗族文化大餐。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⑵ 苗族的盪鞦韆的傳承方式

摘要 湘西苗族人民都喜愛盪鞦韆,每逢正月元宵佳節、立秋之日和逢場趕墟,男女老少齊集場坪,盪著鞦韆,以為娛樂和鍛煉身體,並為青年男女定情提供機會。

⑶ 我國有哪些民間傳統體育運動,越詳細越好.

彝族的跳火繩
彝族的這項體育活動,常在年節晚間舉行,火繩用藤條擰成,紮上易燃之物,比賽時,在場地標明起點線和終點線,參加者手執火繩待比賽令下,即迅速點燃火繩,以單人跳繩的形式,跳躍前進,先到終點者為勝。
藏族的滑墜繩
在春節期間,藏族人民喜愛舉行墜繩表演,先在平地豎立五丈多高的木柱,從柱頂上揄以一根繩子,表演者用牛皮束胸,先爬到木柱頂端,再順繩倒懸滑下,快捷如飛鳥。
滿族的跳馬跳駱駝
這是滿族的兩項傳統體育活動,多在春節前後舉行。跳駱駝的規定人站在場中央,待駱駝從面前跑過時從後路上駱駝背。跳馬則是待能上能下在面前疾馳而過時,橫躍上馬。
侗族的登山情
侗族青年歡度春節大都舉行登山比賽,誰先到達山頂,誰就能得到姑娘或小夥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綉的侗錦,小夥子獻出精緻的竹盒、斗笠。
白族的跳花盆
大春節期間比賽時,兩個女青年左右相對席地而坐,相距1.5—2米,上身均向後傾。一方坐者兩腿亦伸直,右腳跟在左腳尖上;另一方坐者兩腿亦介直,右腳跟疊在對主變壓器腳類上,左腳跟疊在自己的右腳尖上,使高度與鼻齊,然後讓參賽的男青年輪流躍過,以跳得最高者為勝。
景頗族的射荷包
節日里,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細絨吊在竹竿上,用樹枝左右搖動,讓小夥子射擊,誰先射中荷包,就把水先灑到誰的嘴邊。荷包里一般裝有一個硬幣、幾粒各穀子和幾粒裝飾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傣族的甩糠包
在年節里,投擲的小夥子和姑娘各站在一方,看誰投所得准。甩糠包蘊藏著男女青年的愛慕之情。投甩中,姑娘就悄悄拿走小夥子身上佩載的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中。如果小夥子有情,就會追隨而來。
維族的摔跤賽
維吾爾族人民在新年春節期間,愛舉行摔足,盡情歡樂。
壯族人春節期間的體育活動是拋綉球,比賽場上豎一根3丈高的木桿,上有一聲方板,中間開10厘米大小的洞口作為投擲目標。參賽者手持飄帶將綉球搶起旋轉。看準目標後擲出投中過孔者為勝。
苗族人過年期間,最精彩最有風趣牟是年輕人的爬竿表演。大廣場上豎起一根約10多米高的竹竿,頂上掛一壺酒和一塊肉,爬竿的人爬上竿頂,取上酒肉;倒頭滑下,口中瓴祝福之詞。誰能把嘴裡咬著的紅綢子和放在竿頂的紅綉球綁在一起,誰就獲得最高獎勵。
朝鮮族姑娘們在過年時,非常喜歡跳蹺板。大年初一,一對對穿著絢麗服裝的姑娘們,高高興興地站在一塊長4—5米的跳蹺板兩端,彼此一起一落,把對方彈到空中,被彈直的姑娘還要在空中做各種優美的動作。
哈尼族人大年初一這天,無論男女老少都換上春裝,在鞦韆上盪來盪去,翩翩若飛。無論搭鞦韆架任務多重,全由小夥子承擔,如哪個山寨的鞦韆架立不起來,哪個山寨的小夥子就感到抬不起頭來。
哈薩克族人過年喜歡摔跤活動。在進行摔跤時,摔足者的雙腿套在各自的一個麻袋裡,致使雙腿沒有「用武之地」,只能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參加比賽的選手,只能用上肢角逐,這種活動妙趣橫生,引人發笑。
黎族人在慶祝新春時,都喜歡跳竹竿運動。跳竹竿是一種古老獨特的活動,也是一項令人陶醉的文藝體育運動。它不但姿態優美,富於節奏,而且氣氛非常歡快熱烈,吸引眾人。

⑷ 壯族的體育運動有哪些

1、板鞋競技:壯族民間的板鞋競技,形式多樣,主要有穿板鞋搶粽子、板鞋秧歌舞、板鞋戲水、板鞋采香包(壯族一種吉祥物)、板鞋拋綉球、板鞋扇舞、板鞋拳術、板鞋踩氣球等等。由於板鞋競技器材簡單,又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因而極易推廣和普及。

2、芭芒燕:打芭芒燕的比賽形式,有二人對打和男女混合打。在打「芭芒燕」中,男女青年都在一起,相互對打,把芭芒燕拍向自己最理想的人。打芭芒燕既是一項青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又是男女青年交際的一種方法,既起到了鍛煉身體的作用,又陶冶了青年們的情操。

3、踩風車:比賽時,以四人為一組。開始四人分別手握木架,先由著地者用力蹬,四人同時圍著圓圈轉,誰轉到地面誰就用力一蹬,使風車旋轉不停。在比賽規定的時間內,以旋轉圈數最多、姿態最優美者為勝。

(4)苗族鍛煉身體的方法擴展閱讀:

壯族體育的延續與發展,與壯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准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既是壯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壯族體育體現著與自然環境、生產特點、經濟生活和風俗習慣的緊密結合,是壯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發展自身過程的智慧結晶。

⑸ 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除人口眾多的漢族外,還有50多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不僅有田徑、游泳、籃球、足球等現代體育項目,還有許多各民族固有的傳統體育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它雖然屢遭歷代統治階級的摧殘,但由於它紮根於群眾之中,千百年來輾轉流傳,終被保存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為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開拓了光輝的前程。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開了盛大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來自全國各民族的397名優秀選手,進行了483項次表演。32年來,體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了研究、整理,繼承和發展了那些對增進身心健康有價值的項目。
賽馬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 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結婚這天,男家親族騎馬迎接,女家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里程內互相追逐。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瑤族的摔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在舉行婚禮時一定要摔跤。結婚那天,新郎邀請幾位好朋友,把新娘從別的山寨背回來。背親的小夥子必須會摔跤。這支隊伍到新娘家吃罷便宴,就與女方摔跤手進行摔跤對抗賽。直到雙方約定的人數賽完,再由勝方出兩名摔跤手錶演 1場,方可結束。這種比賽不用裁判員,1對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勝,以表示親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兩人交鋒,敗者自動退場,勝者直到沒有人與他較量,方能稱為「大力士」,並獲獎品(圖1)。
射箭、射弩 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頗族、拉祜族、苦聰人、獨龍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傳統。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輪流舉行射箭比賽,用一條牛腿當獎品,掛在距離50米左右的大樹下,各村選出一名好射手,誰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優秀選手受到人們的敬佩和姑娘們的愛慕。景頗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掛在樹上,小夥子爭先恐後地用箭射,靶子是一個布包,里邊藏著象徵吉祥和愛情的禮物。弩弓是狩獵工具,也是自衛的武器,弩都是自己製作的,例如苦聰人的弩,用竹子做弓,削木頭做架,編竹筋為弦,大人小孩都有一把,傈僳族人民每到新年就舉行射弩比賽。比賽時把兩支竹箭交叉插在地上,在幾十米處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為勝(圖2)。 舞龍 壯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愛舞龍。龍用竹紮成,用畫有龍鱗的花布或色紙裹著龍頭、龍身、龍尾,一般是21~25節,龍下撐著10多個把柄,舞龍者每人拿著一個把柄。有的龍身內有燈座,晚上可以點燈。在前面一個人拿著龍珠來指揮舞龍。參加舞龍的成員,不但要力氣大,有健壯的體魄,還要有嫻熟的技術。貴州省苗嶺苗族集居的地區,歷史上每年元宵節,苗漢兩族人民舞龍互訪,上一年漢族人民舞著龍到苗族村寨里去聯歡,苗家舞著他們的龍來迎接。兩龍相遇,主龍的頭要低於客龍的頭,並且讓客龍先入寨子。客龍進入寨子翩翩起舞,到每戶「祝福」,被拜訪的戶主就燃放爆竹歡迎。接著苗族就搶客人到家作客,以搶得人多為光榮;到了下一年,苗族人民照樣舞著龍到漢族村寨回敬。
劃龍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劃龍舟活動。傣族人民每逢潑水節舉行龍舟賽。龍舟用優質木材製造,長約40~50米,寬 1米多,50人分兩排席坐劃槳,鑼聲一鳴,競相飛速向前。經傣族人民匠心雕刻的龍舟,有「火龍」、「銀龍」、「烏龍」、「彩龍」等。苗族、 水族人民還有賽龍舟捉活鴨的風俗(圖3)。
「阿莫朵」 生活在中國西南邊疆的苦聰人,每逢佳節總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隨著悠揚的竹笛聲,載歌載舞來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葉製作的雞毛球,中間細、底腳大,插上3根雞毛,有點象羽毛球。打「阿莫朵」時選擇一塊平坦的場地,中間拴上一條藤,兩人或多人分立兩邊用手拍擊對打。隨著「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殺,接不到對方打來的球算輸。
鞦韆 貴州、湖南的苗族,廣西的壯族,每逢新春佳節,街上搭起一座座高達3~4丈的鞦韆架,一些青年男女借盪鞦韆的機會尋找心愛的伴侶。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姑娘在節日和農閑季節,也進行盪鞦韆比賽或表演。比賽時在鞦韆架前方高處橫 1條帶銅鈴的繩子,鞦韆一碰到繩子,銅鈴就發出響聲,誰碰的次數最多,誰就被認為技藝高超。台灣高山族的姑娘們,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穿著漂亮的衣服,邀上自己的好友,一同在大樹下盪鞦韆。她們把這一活動稱作「渺綿」(即「飛天」之意),生動地表達了追求幸福的美好願望。
打磨鞦韆 每年春節,壯族男女青少年喜愛打磨鞦韆。他們在地上栽 1根木樁(高出地面1米左右),將1塊中間挖有圓孔的長形橫板安裝在樁頂上,板面兩頭各坐1 人,共同有節奏地用腳蹬地,使橫板和人在上面旋轉。打磨鞦韆是群眾性的集體活動,要求共同協力配合好。在快速旋轉過程中,頭不暈目不眩的人受到稱贊。
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愛爬山。 每年夏季,苗族人民舉行一年一度的爬山節。這天,姑娘們和小夥子們,帶著糯米做的干糧,從附近的山寨趕來,共同進行爬山比賽。先到頂峰的小夥子,得到姑娘的禮物──1 個綉花袋。這位小夥子也把自製的金色蘆笙贈給姑娘,他們常常由此互相愛慕。羌族人民是爬懸崖,上面放著禮物,以獎給優勝者。
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傣族人民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常常在勞動之餘,舉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賽。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時,喜愛比賽跳水牛。白族人民在傳統的大理三月節時,還舉行跳花盆比賽。
搶花炮 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花炮用鐵筒製成,裡面裝火葯和一個鐵環,環上纏有彩色的線繩。比賽場是直徑超過 100米的圓形場地。花炮放在場地中央。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分成甲、乙組,站在場地的邊緣,每組人數相等,一般10~30人。比賽時,一個勇敢的青年在音樂伴奏下點燃花炮。隨著一聲巨響,彩色鐵環被拋向空中。當飛到一定高度後,開始慢慢下落。這時,佇立在賽場邊緣的運動員們爭先恐後地向鐵環的落處跑去,在各自的同組組員掩護下搶奪鐵環,並突破對方的堵截,以沖刺的速度把鐵環送到大會主席台上。達到目的的組為勝。 打馬樁 拉祜族的打馬樁,類似國外的「九柱戲」。每人拿一根木棒,一端要削尖。一人先把木棒插在規定的區域內,其餘的人在10多米以外甩自己的木棒,把插在地上的木棒打倒為贏。 竿球 台灣彰化以北地區的竿球,歷史悠久,球是用細藤編成的,里邊裝著棉花,外面畫著美麗的圖案。高山族青年用這種球來嬉戲,參加者用手裡的竹竿尖端將球托向空中,落下來,托上去,輪流接球,不讓球落地。接不住為輸,輸者被罰飲酒。 墜繩、飛繩 藏族人民在新年裡舉行墜繩表演。先在平地上豎立 5丈多高的木柱,從柱頂掛緊牛毛製成的繩子,斜垂而下,繩的末端拴牢在地面。表演墜繩者身著短衣,用牛皮束胸,先爬到木柱頂端,再抱繩倒懸滑下,快速如飛,平安落地,象徵著五穀豐登,百事吉祥。蒙古族人民在節日里舉行的飛繩表演,與藏族的墜繩相似,也深受群眾的歡迎。
打「布魯」 蒙古語是投擲的意思。「布魯」,是用鉛、銅或鐵等金屬片包紮在一根狀似鐮刀的木頭上,形狀有扁有圓,重量200~500克不等。它來源於生產,過去人民用「布魯」打空中飛禽,擊地上走獸,據說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後來這種打獵工具,成了蒙古族人民鍛煉身體的手段。 拔腰勁 拉祜族的拔腰勁,是兩個人互相抱著,看誰能把對方先抱起來,雙腳離地者為敗。
手打毽子 苗族的青少年喜歡手打毽子。毽子的底座由 2寸長的竹子做成,上邊插雞毛。打毽子的人手中拿四方形帶把的木製拍(比乒乓球拍大一點)。比賽辦法是輪流發球、接球,接不住者為輸。每年春節期間經常舉行單打和雙打比賽。

⑹ 我國所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或者活動我要的是項目的名字,我搜集了一下,說我國大約有200多種,我只要項

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游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盪鞦韆、劃龍舟;壯族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轉變為對抗性比賽項目的「投綉球」;朝鮮族的跳板;滿族的滑冰;侗族的騎木馬(踩高腳);瑤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風箏;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龍舟競渡、風箏、秧歌、圍棋、氣功、太極拳等,則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都共同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仿龍造形,以龍取名的龍舟,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獨具民族風格的創造。龍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風箏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飛行器。其製作在中國極為普遍,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四地的風箏自成一派,別具特色,聞名世界。每逢4月是濰坊一年一度的風箏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者在此交流技藝,傳播友誼。

秧歌是在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因其舞動幅度較大,故由藝術表演逐漸變為健身運動,尤其受到中老年婦女的喜愛。

圍棋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關於圍棋的文字記載。後流傳到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家。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正式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現已在全世界得到傳播和發展。

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實戰形式為主的,既能健身自衛,又可養生保健的體育項目,幾千年來一直在民眾中廣泛傳播。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眾多拳種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它融合古代道家養生修煉術,並結合陰陽與經絡學說創編而成。太極拳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有陳式、楊式、武式、孫式、吳式等多種流派,動作舒緩連貫,要求以意導體,意、氣、體三者協調配合,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氣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它對祛病強身、陶冶性情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武術和氣功不僅風靡中國,而且還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還定期舉辦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各民族體育健兒歡聚一堂,競獻技藝。

http://www.chinaembassy.org.nz/chn/ljzg/tyyd/t25874.htm

家長質疑:體育課為何要「扎堆」考試?

近日,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表示,兒子面對體育考試表現出來的壓力令她十分擔憂。她說天性活潑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足球、籃球、游泳等都喜愛,也很喜歡上體育課,
但因為兒子在同齡人中較為矮小,先天因素令他對體育考試感到很吃力,因此不達標便不能評三好甚至影響畢業的體育科給予他的壓力甚至比文化課還重。這位家長質疑,體育課的宗旨是鍛煉學生的身體,學生並非運動員,不一定非要設定達標、及格等標准,而且每個學生的素質不同,同一種標准難免令人覺得不公平。現時學生的考試壓力已經很重,本可令學生減輕學習壓力的體育課真的有必要再插一腳嗎?

記者調查:體育考試杠桿仍在起作用

目前全國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各自的體育考試標准,當中壓力最重的可算是初中升高中的體育測試,因為體育成績在總分中佔30分,而小學、大學均是達標便能畢業,相比中考,競爭壓力要輕得多。

廣州:為中學體育減壓

記者從廣州各中學了解到,目前廣州地區中學生面對體育科目的壓力已經較其他地區學生輕,因為廣州中學生的體育成績不計入中考成績總分,只作參考,只規定總評成績不及格者不能升入重點學校。

★廣州2002年的高中招生方案規定:體育考試的總評成績由畢業體育考試成績和體育合格標准成績合並計算,其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成績佔30%,體育合格標准成績佔70%。總評成績不及格者不能升入重點學校。

省教育廳:廣州做法屬違規

然而廣州中學生的「好日子」可能即將結束,記者昨天致電廣東省教育廳體衛藝處咨詢體育考試相關規定時,相關人士明確向記者指出,將體育考試成績計入中考總分是國家規定的,廣州現時的做法屬於違規行為,省教育廳將會對其作出處理。據悉,目前省教育廳規定,中考體育考試是由相關各級部門分別以指定及抽簽等形式從10多項項目中選出3項作為考試項目,考試成績將在中考總分中佔30分。

老師說法:不考更沒有人重視體育課

林老師(荔灣區某中學資深體育教師)

現時的體育考試標準是根據這個年齡段學生普遍應該達到的體質要求制定的,並不苛刻,只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是體形特別肥胖的,完全能夠輕松達標。現時體育考試會對學生造成壓力,一是因為現在的學生意志品質薄弱,吃不得苦;二是因為學生和家長平時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遠不及文化課。其實體育課是使學生一生都受益的快樂課時,而且作為正在成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每天最起碼要有一個小時的運動時間,但現在很多學校都不能滿足,一旦學習任務加重,課外活動時間便首當其沖被犧牲掉了,如果沒有了考試的壓力,學生及家長輕視體育課的情況會更嚴重。

專家說法:體育課程改革如箭在弦

全新的體育課程標准正在全國范圍內試點,考試也會由原來的絕對評價向相對評價轉變

周愛光(華南師范大學體科院院長)

目前的體育考試標準是國家教育局規定的,總體來說它能夠促進學生的主動鍛煉,是利大於弊的,但仍需要不斷地改革試驗。目前全新的體育課程標准正在全國范圍內試點,考試也會由原來的絕對評價向相對評價轉變,絕對評價是指目前跳遠幾米為達標、50米短跑幾秒為及格等標准,而相對評價則更著重於學習過程,如果一個學生在積極的學習態度下取得了明顯的進步,那麼他的成績可能比體能更好的學生高。

新的體育改革主要從五個方面考慮:一是旨在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參與意識,即提高積極性;二是培養一定的運動技術技能,例如中學便有6個級別不同水平的要求;三是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四是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五是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培養協作精神。以後的體育課將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起輔助作用,最終改革應試教育的模式,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更注重體育課本身的過程。

相信不久,體育課程便可實施一系列的改革,改變首先將在大學提倡俱樂部式教學的體育課程反映出來。當然,任何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目前的方案是傳統與改革雙軌並行。

建議

把握學生興趣投資體育硬體工程

YAN(女,24歲,媒體工作者)

事實上考試確實能令學生在臨考前幾個月主動鍛煉,但「終身鍛煉」的宗旨卻不見得能夠實現。「五項達標」等基本項目之所以能在體育考試中占靈魂地位,我看主要是因為考慮到當時各個學校的條件,但現時中國的經濟水平大大提高,學校的環境也較以往有很大改善,再死抱著學生不感興趣的「五項達標」實屬不智。

其實每位學生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乒乓球、籃球、網球、羽毛球、游泳等是熱門項目,君不見學校的籃球場、羽毛球場課後被學生你爭我奪,學生不願鍛煉之說實不能成立。每年體育考試都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我覺得倒不如將這些資金投放在興建更多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硬體工程上,合理安排文化課與體育課、課外活動,加上不再將考試壓在學生身上,學生就能快樂運動。

主張游戲教學增加課時摒棄考試

熊貓(男,20歲,大三學生)

體育課本是讓學生減壓的,鍛煉絕不該在考試的前提下強制,這樣的效果反而會令學生對傳統的體育項目產生抗拒。而且一個班裡的學生身體素質有較大差異,同一標准對學生來說極不公平。所以與其搞形式的考試,不如多搞校運會等活動,最重要的是注重全體參與性,大可不必只圍著傳統項目轉,多搞一些學生參與度高及感興趣的項目。另外課堂上也可參照比賽的形式,分開幾組搞足球賽、籃球賽等,以獎勵及榮譽刺激學生要比用考試壓迫學生高明得多。在多科文化課的考試壓力下,體育課的任務除了鍛煉學生身體,另一個使命便應是減輕學生壓力,從而調節身心。我認為體育課應本著游戲教育的宗旨,增加課時、摒棄考試。

相關鏈接:南寧學生首嘗體育「自助餐」

2002年5月,南寧市的初三學生提前迎來了他們的中考,參加了南寧市首次實行的理化實驗操作考試。體育測試方面,與以往規定3個測試項目、再在「五項達標」內容中自選一項的考試方法不同,這次有多達16個體育項目供考生選擇。游泳、武術、足球、籃球、乒乓球等眾多的特長項目中,考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一項;而且,即使在規定必考的跑、跳、力量內容中,也增加了兩倍的項目可供選擇。體育測試操場上,學生們不用再進行傳統「五項達標」的體能測試,而是可以自由「品嘗」體育「自助餐」。

體育課縮水嚴重

本報記者 李小偉

王一民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自上高三後就沒有上過體育課,這使酷愛體育運動的小一民十分苦惱。王一民的父母則這樣寬慰他,現在是學習的時候,要加倍努力爭取上大學,將來到大學再好好玩吧。

北京一所著名大學新生入學時的體能測驗表明:新生的體能和體質狀況是所有學生中最差的,而隨著年級的增長,體能和體質狀況逐漸好轉。該校體育部主任告訴記者,從調查的結果看,新生體能和體質狀況差的主要原因是在高三時參加體育鍛煉少,基本不上體育課。

據了解,在一些地區,一些學校以功課太緊張為由壓縮體育課,改上文化課的現象比比皆是。有的學校將體育課改為自習課,名義上可以讓學生自由活動,實際上學生們都「自覺」利用起來做作業、溫習功課了。由於部分地區體育中考是學校自主掌握,體育中考後,初三的體育課乾脆就停了,被其他主科佔用上課或者復習測驗用;而一些地區高三的體育課只有課程安排卻沒有上過一天課,根本是「聾子的耳朵——擺設」。

體育教師這樣總結體育課的地位:「口頭上很重要,操作中變次要,忙起來就不要。」

在觀念上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認為體育對孩子十分重要,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願讓孩子在體育課上花費太多時間,覺得只要身體沒病就行,至於體育課和體育鍛煉能混過去就混過去,關鍵是把文化課上好了。這種認識和行為異化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升學帶來的壓力。

一項調查表明:在我國廣大西部農村地區,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片面追求升學率、跳出「農門」的利益驅動,體育課在相當多的地區和學校未受到重視。由於師資嚴重不足,場地、器材匱乏以及課時被佔用等原因,16%的學校沒有開設體育課,23%的村小學生沒有上過體育課,70%的農村小學沒有完全按教學大綱上課。在不少地方學生不知羽毛球等運動項目為何物,上體育課就是圍著操場一圈又一圈地跑步。

而在一些正常開設體育課的地方,幾十年不變的形式和田徑、體操等內容讓學生們索然無味。

「每次體育課的內容幾乎都是列隊、跑步、做操,然後就是各種考試項目的測試。考試、測試占滿了我們的體育課,喜歡的體育項目在體育課上卻沒有多少時間去玩。」一位中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道出了他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的煩惱。這一現象目前在許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已嚴重挫傷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日前,針對體育課被文化課擠占的現象,一些政協委員呼籲:體育課縮水現象應引起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最好通過立法對體育課時、內容等給予保障。

記者從教育部有關部門了解到,近年來,有關部門已加大了對體育課與體育場地被占等學校體育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在記者發稿時,教育部針對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督導檢查團已經兵分4路對江蘇、安徽、遼寧等地進行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專項督導,這個專項檢查

⑺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都包括那些項目

1、「彩月亮」是苗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上古時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為戰爭失敗,分散隱入深山菁林。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頂上立一樹桿,桿上系紅腰帶,然後令男女青年繞桿對月吹笙跳舞。於是失散的部落民眾聞笙紛紛聚集於樹桿之下,大家立誓團結,發奮振興部落。

「彩月亮」在歷史的長河中已嬗變為慶祝豐收和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喜慶活動。

「莊稼黃,蘆笙狂」每年金秋時節,苗族的「彩月亮」就開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著明月圍著兩棵花桿歌舞。如果你有幸參與他們一起「彩月亮」你就會聽到這樣的腔幫:

「唱歌要唱一對對,單人一個唱不成,單絲一根不成線,獨木一根不成林。」「唱歌還要一雙雙,少了一個唱不響,少了一個唱不好,我來跟哥把腔幫。」

能在15米的高桿上吹奏蘆笙,完成各種驚險而優美的動作。集蘆笙﹑舞蹈﹑雜技和苗族風情於一體,是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一顆奇葩。

2、「較腳勁」是仡佬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項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了生存,他們常年奔走在貴州高原陡峭的山間小道上。腳力柔弱,稍有閃失就會跌入萬丈深淵;不練就一雙鐵板腳,就爬不上難於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沒有扎實的腳勁就走不出野獸出沒的大箐林;雙腳無力,在涉江過河時就會葬身魚腹。

為了練就過硬的腳勁,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勞作之餘,尋一寬闊的山間草地,互相用腳比試。比賽雙方通過腳的壓、勾、掃等動作使對方失分,勝者則獲得人們熱烈的掌聲。這項民間體育活動,就逐漸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傳統體育運動。

3、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古近期就有了燦爛的農耕文化。由於苗族人民遷徙居住在深山箐林,開墾的田土和耕種的莊稼常被野獸糟蹋破壞。為了驅趕野獸,他們創制了「響節」。「響節」又稱「雞幾棒」:或「挑桿」,「響節」除了用來對付野獸,還可以用來馴養家禽。在古代,由於戰爭頻繁,還用作戰爭中攻城的火器。後來,「響節」逐漸演變成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強身健體的傳統體育項目。
「響節」通過用「響節」棒挑、擲、擊、敲、打等動作,訓練人們的靈敏度、奔跑速度、判斷力等。以此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龍」這一體育項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戰中為營救自己的首領演變而來。

傳說苗族先民的首領被敵方以談判為名關押,關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顧一切,赤足從火龍背上踩過。又以一把把利刀插進絕壁,架成刀梯,攀上懸崖,救出首領。此後了今天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5、《蓮花十八項》起於清朝光緒年間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盛行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烏江中下游一帶。這一民間舞蹈取材於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納了貴州高原的靈氣,體現了土家人獨特的民風,展現了土家人粗獷而豪邁的性格。《蓮花十八項》要求所有舞蹈者張開雙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和關節,在有力而清脆的擊打聲中,盡情抒發心中的激情,《蓮花十八項》的基本動作有「上九響」「下九響」之分。因而被稱為「蓮花十八項」。表演時,要求拍打節奏統一,動作協調,舞蹈時不計人數,不受任何場所限制,茶餘飯後,田間地頭,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項群眾性的健射舞蹈。該項目於1999年貴州參加全國第六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並獲表演項目一等獎。

6、蘆笙是苗族的象徵,是苗家歡度節日必不可少的樂器。蘆笙有幾十個種類,幾十種曲調,蘆笙舞有上百個動作。表演的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奇異。其中有的清新活潑,有的歡快熱烈,有的輕松幽默,有的險奇優美,「蘆笙技巧」把音樂舞蹈與體育融為一體,生活氣息濃郁,深受苗族人民喜愛。

《金築蘆笙》難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過空中踩碗,滾舞、前翻、後翻、登梯、疊人等動作充分表現了力量與技巧的結合,整套動作朴實粗獷、剛柔相濟、動靜分明、造型優美,令人兒,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稱猴兒鼓,是苗族傳統打擊樂器。

「豐收苗鼓」流傳於貴陽花溪、孟關等地,是當地苗族群眾在豐收後舉行的一項舞蹈與武術相結合的體育活動。豐收後的苗寨,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在悠揚的蘆笙曲中,圍著苗鼓跳起了歡快的舞蹈。舞蹈時,姑娘手持手槌擊鼓,邊打邊跳,一套動作打完後更換另一套。擊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紡線,插身,打穀等勞動場面,舞蹈中還表現了苗族群眾喜愛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整個舞蹈鼓聲不停,歡笑不斷,鼓聲回盪著豐收的喜悅。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間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活動。它對抗性強,趣味性濃,不受場地大小限制。是一項鬥智斗勇,練功角力,又便於開展的活動。

其競技方式是:在地上劃一「界河」,比賽前運動員分開站立,比賽開始後,中線即不存在。比賽中,兩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將對方推

離原位為勝。在比賽中,可通過巧力取勝,但不能抓人或拉人。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鍛煉臂力和腿力。

9、「壘營盤」原名「營盤舞」。它取材於苗族先民為保衛而進行的防禦戰爭。表演者吹奏蘆笙,壘成營盤,形成圓圈,表示四方布滿勇士,營盤中央豎立帥旗,勇士們「四面開弓」「倒立」、「上肩」揮舞帥旗,舞象徵營盤堡壘堅固,士氣高昂。「壘營盤」是苗族同胞表達懷念先民們的歷史偉績和不屈不饒的英雄氣概而創作的舞蹈。隨著社會發展,如今「壘營盤」已成為苗族男女鬥巧的活動。它不受場地、音樂、人數限制。其特點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蘆笙舞曲的同時,進行翻滾、倒立、吊掛、倒背等技巧表演。動作節奏鮮明,剛柔相濟,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壘營盤」是畢節地區苗族人民最為廣泛流傳的娛樂健身活動。

10、「烏蒙鈴」原名「鈴鐺舞」,彝語「啃荷唄」。它取材於彝族先民開疆拓土,馳騁疆場的各種活動。最先是一個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節」時進行表演。流傳至今,以變成節日和慶典活動中的舞蹈。是畢節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傳統體育舞蹈之一。

「烏蒙鈴」表演時不受場地、音樂、人數的限制。鈴聲象徵著騎士在戰場上的高昂鬥志,羊皮鼓鼓點象徵著勇士出征的號角,手握若干只用綵帶紮好的銅鈴,腳踝上系鈴鐺,邊跳邊舞鈴聲悅耳,動作粗獷,剛勁有力。體現了烏蒙山區彝族人民淳樸,直率的性格。

「疊羅漢」「抱腰舞鈴」「相互背馱」「前後翻滾」「倒掛金鉤」「雄鷹展翅」等高難度動作,運動量大,造型美觀,舞蹈和竟技和諧統一。「烏蒙鈴」是一項頗受彝族群眾喜愛的健身娛樂活動。
11、「德沙呱」漢語譯意為「刺錘舞」。主要流傳在獨山縣上司鎮墨寨鄉

琴揚村一帶,是布依族一種特殊的,古老的武術舞蹈形式。

每逢昏喪嫁娶,民族節日,蓋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相集約會,揮錘起舞。

表演形式為男女群體性武術舞蹈,以手上舞刺錘動作為主,腳上動作為輔,名稱為「搶刺」「劈刺」「撥錘」「絞錘」「崩錘」「馬步」「弓步」「彈,踢,勾,鏟」等。舞姿遒勁有力,具有陽剛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無畏,熱愛家鄉,熱愛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錘,俗稱「狼牙棒」使用的武術套路是先防後攻,防多於攻,防中有攻,以防為主。

12、「弦鼓樂」是一種別具特色,歷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間傳統體育舞蹈,流傳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龍鄉祥寨村和都江鎮五坳坡一帶。

最早是專門為慶祝「開始插秧」和「開始織布」兩項祭祀活動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鼓身用整筒圓木刨光鏤空而成,兩頭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側嵌上一對牛角並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種,三弦代表紡織,水族的耕織文化由此可見一斑。

表演人數不限,表演時男女圍鼓吹跳,表演場面壯觀熱烈,動作以其特有的肢體語言,生動記錄了水族先民艱苦創業的歷程,表現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園,人旺糧豐的美好願望,它是水族人民間文化藝術中獨放異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項目。

13、這是苗族姑娘過「菜花節」時舉行的一個傳統表演。這個比賽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通過穿花衣裙比賽,既向人們展示了苗族婦女服飾的絢麗多姿,也表現了苗族姑娘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還體現了苗族同胞團結協作,和睦共處的集體精神。

⑻ 朝鮮民族都有什麼有趣的民間體育項目

盪鞦韆,是早期朝鮮族節日里的一種民俗游戲。後來,隨著逐漸普及而演化成了一類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在如今的朝鮮族中,盪鞦韆是婦女們最喜歡的體育活動之一,也是慶祝節日和運動會時必不可少的項目。

早在13世紀,在高麗史《雀忠獻傳》一書中,就有「端午忠獻設鞦韆戲於柏井洞宮,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的記載。到了15世紀,出現了把金鈴系在鞦韆之上,測量騰空直上的高度來定優劣勝負比賽。18世紀時,朝鮮詩人申光洙曾細膩地刻畫了朝鮮族婦女盪鞦韆的動人形象:「青薴裙和白薴衣,端午節日著生輝。桐花院落鞦韆索,推向空中貼地飛。」歷史上,凡是有朝鮮族聚居的地方,就有盪鞦韆活動,鞦韆是隨著朝鮮族人到各地定居而逐漸發展起來。

早期的朝鮮族盪鞦韆設置,其鞦韆繩索往往系在山坡、河岸的大樹上,每逢節日,朝鮮族姑娘們成群結隊,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輪番比試。隨著發展,出現了立架系索的鞦韆,也就是將兩根木桿按梯形豎立,高約10~12米,兩柱之間橫架一根圓木,稱為衡。將合掌心粗細的兩條繩索系在衡上,繩索底部放登板。鞦韆架前的一定距離處豎立兩根竹竿,高度5米,兩竿項端連上一條長繩,繩中央繫上一串鈴檔,稱鈴竿。這種設置的鞦韆比賽方式有盪高和踢鈴兩大類,其中又分單人盪、雙人盪兩種。

盪高鞦韆,是指盪鞦韆時以盪的高度來取決優勝。計高度的方法是在桿上系高度線,在規定的時間內,以碰線次數多者為勝。

踢鈴鞦韆,是將鈴桿上的銅鈴固定在一定的高度,以盪鞦韆時碰響銅鈴的次數來取決優勝。

隨著這一活動的發展和普及,盪鞦韆的比賽規則不斷完善,競賽的特點也更加趨於力量和技術的較量,並越來越受到朝鮮族甚至其他民族的青睞。1986年始,鞦韆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的正式比賽項目,並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首次進行了比賽。

跳 板

跳板,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一項傳統活動。關於這一活動形式的來歷,民間還有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按照風俗朝鮮族的婦女們不能出家門,天長日久便閑悶無聊。於是她們就發明了一種叫做跳板的游戲,名為做跳板游戲,實則是騰躍半空來觀看牆外的風光。天長日久,這一形勢逐漸演變為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了。

舊時,朝鮮族的跳板活動常在元宵節、端陽節、中秋節中舉行,成為節日婦女們的助興娛樂。現在,這一活動已經成為朝鮮族的一項很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跳板一般長5.5米,寬35~40厘米,厚5~6厘米。跳板中央的下面放一「板墊」,用稻草捆或草袋裝上上做成,高度30厘米,一人坐在木板中央用身體重量壓住。

跳板比賽時一般兩人一組,各站在跳板的一端,輪番向空中跳起,落下時用力踏板,將對方彈起至空中,此起彼落,越縱越高。在空中可作各種動作,如直跳、屈腿跳、剪子跳、旋轉跳、空翻跳等等。

跳板比賽分「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是在跳板兩端各置一線團,抽出線頭系於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抽出的線的長度,量出其所彈跳的高度來判定勝負;而「表演」則包括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騰跳動作難度和姿勢來進行評分。自選動作可手持扇子、花環等,裁判按其所作動作的難度、完成的質量及姿勢優美的程度評分。裁判員一般為四人,刪去其中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中間平均分數。

頂罐走

朝鮮族婦女以吃苦耐勞著稱,而頂罐走路就是朝鮮族婦女很重要的一種生活習俗。她們從兒時起即開始學習頂罐走路,在長期的鍛煉中能作到頂罐不用手扶,走起來自然輕松,大方有節奏。後來,這一生活習俗就逐漸地演化成一種很有特色的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頂罐走」。

在如今的朝鮮族聚居區,每逢節日,朝鮮族婦女都身著各色彩裙,舉行頂罐競賽走比賽。頂罐走項目類似競走,只是競走時頭上要頂著一隻水罐。頂罐走分為有80米、100米、200米和400米接力走及障礙走等不同的形式。比賽時可利用田徑跑道設起點和終點。比賽開始前,參加者要將水罐放在起跑線上站好位置,發令員「預備」聲一落,就將水罐置於頭頂,發令員「走」字喊出後,參與比賽者即按規定路線快速前進。其中,在發令員比賽令發出前不得搶行,搶行兩次即按犯規論並取消比賽資格。在比賽行走過程中,水從罐中溢出以及水罐跌落等同樣也是以犯規論。頂罐走比賽中,也可通過各種不同的動作與隊形變換來進行表演。

頂罐走這一項目可以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對參與者的腰部和下肢耐力鍛煉也有一定的作用。由於這一形勢較少受到場地條件的限制,所以便於開展。

鐵連極

朝鮮族有著較為豐富的傳統武術活動,且歷史已達五百年余年。在朝鮮族武術活動的武術套路中,器械套路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而「鐵連極」就是其中一類很著名的器械。

鐵連極,類似漢族地區武術活動中的大梢子。其造型是在一根齊肩高的棍端附有一圓環,環上套連著三根並列成放射狀的短節,長有尺余。習武者把持鐵連極的方法是雙手握棍,一旦將其舞動起來,風格勇猛,控制范圍大。舞動鐵連極有砸、掄、掃、纏、蓋、架、格等技法,有時還配以多種身形,更是異常精彩。

⑼ 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一、球類運動
蹴鞠
蹴鞠,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蹴鞠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

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發」。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發。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捶丸
「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據《丸經》記載,捶丸最顯著的特點是:場地要有地形變化、凹凸不平,設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為標記;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類形,分「攛棒」「杓棒」「朴棒」「單手」等,供人在不同條件下選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贅木製成,這種贅木即樹身上結成絞瘤的部分,此類木質生長不規則,樹纖維絞結緊密,十分牢固,久擊而不壞。

捶丸最顯著的特點是場上設球穴,以杖擊球。場上設窩,又叫「家」,即小洞;窩邊插小旗。捶丸時,以球入窩為勝,勝則得籌。所謂「基」,就是畫定的擊球點。球基和球窩的距離,遠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遠的不得超過100步,近的至少寬於一丈。

捶丸和高爾夫:
從技術上講,捶丸和高爾夫球運動有三大基本特徵是相同的。第一,兩者都有球洞。第二,兩者都用球杖擊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場地選擇極為相似。

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傳入歐洲,法國一位著名的東方學者萊麥撒根據大量的史料,考證出中國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傳入歐洲的種種事實。

閱讀全文

與苗族鍛煉身體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自熱小米飯的食用方法 瀏覽:76
初中生紀律訓練方法 瀏覽:827
中級上半身鍛煉方法 瀏覽:54
腔梗後咳嗽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540
萬用表的使用方法圖 瀏覽:511
中葯甘草的鑒別方法 瀏覽:829
最簡單的收蜂方法 瀏覽:594
蕨根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價格 瀏覽:848
瑞士球的訓練方法 瀏覽:924
企業總薪金計算方法 瀏覽:294
雜訊測定儀使用方法 瀏覽:151
12x65x88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114
治理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瀏覽:676
室內空氣治理方法哪裡靠譜 瀏覽:551
汽車甲醛怎麼檢測方法 瀏覽:655
二年級除法算式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320
不銹鋼地坪安裝方法 瀏覽:268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牙齒變白 瀏覽:673
簡便運算轉化方法 瀏覽:251
面部精華液使用方法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