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釋見寬的正確修行方法

釋見寬的正確修行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03 12:12:45

① 釋來果的修行

清末宣統末年,他到揚州高旻寺掛單。高旻寺長老月朗老和尚命他任班首,他為老和尚誠意所感,不得已接受,在高旻住了一段時間,決意到陝西終南山結茅潛修。終南山是高僧潛修的勝地。清季末年,高僧如虛雲、冶開、法忍、月霞等都在山中潛修過。來果在終南山時,住在韓湘子洞,曾有一段「降蟒」的故事,記在他撰的《來果禪師異行錄》中∶「住在終南山韓湘子洞時,洞內另有一門,高約三尺,用維摩龕遮擋。據雲,此洞有數十里之深,唐朝時,避難男女二千餘人,隱匿洞中,尚不見人多之象,洞之大,可想而知。我一日靜坐於龕內,覺背後有冷風颯颯,置之不顧,偶微睜眼,見三尺余高之黑色肉團蠕動,亦不以為意,心靜心安,了無畏懼。
及再睜眼一望,始知是蟒,蟒身漸漸出外,盤在石場上,約七、八圈,中盤兩層,約六、七尺高,頭向東南望。我自念雲∶「孤身一人,怕也無益。」隨即下龕,欲出不得,因蟒身塞門,兩邊無多餘空隙,乃奮起一跳,躍過蟒身,坐於石台之上。蟒眼不時開閉,眼閉時,眼皮如瓢大,我大膽對蟒說∶「你我同住一處,必須護我,萬不可壞我道念,我當為你皈依。」彼即將眼一翻,一對大烏珠如臉盆大,旋復閉目,似願受皈依者。我即下來,以手按蟒頭,為說皈依。說畢,大雨傾盆,我即歸洞靜坐,蟒亦隨余進洞。及後,不知蟒之著落如何。不多時,天晴雲散,對面山腰黃土崩墮,現出低窪約四畝地面。後聞此處曾起龍,大概蟒出送龍耳。後聞人言,此蟒六十年出現一次雲。」
來果在終南山住了兩三年,回到江南,到寧波天童寺任維那職,未久又到福建雪峰寺掩生死關,翌年,高螟旻寺屢屢來信催他回揚州,他未與迴音,不欲返回。他在關內不設桌榻,誓不倒卧,後來患了水腫病,他寧死關內,不肯出關,他每夜靜坐一小時,精進如此。後來,高旻寺的月朗老和尚,托徒步行腳的旅行家高鶴年居士帶口信給他,促他回高旻寺。他不得已乃出關回揚州,時為民國四年(1915年),來師年三十五歲。
回到高旻寺,月朗老和尚命住持明志擇期傳法於他,並命他繼任住持。未幾,月朗老和尚圓寂,臨終之前,命來師在病榻前發願∶
「生為高旻人,死為高旻鬼,護持高旻寺。」
來師繼主高旻寺後,矢志恢復高高旻寺舊制,整頓寺院,嚴行戒律,革除積弊。他以高旻寺為專主禪宗,所有常住,只許坐香,其他閉關、般舟行、念佛七、持午、講學、學社、學戒堂、大小經懺佛事等,悉行禁止。並整治叢林規矩,制定《高旻寺規約》,聲明任何人皆不可擅自更動。以此受到諸山長老的贊譽,故有雲∶
「天下叢林不止單,守禪制者,獨有高旻寺耳。」
他發願重建高旻寺,以天中塔、大殿、禪堂、延壽堂、如意寮五大工程為目標,曾各方奔走,化緣募捐,歷時數年,終於使高寺面貌一新。特別是重建的天中寶塔,完全仿照湖北黃州石塔修建的辦法,塔身全部以石塊砌成,兩石相接處以鋼鐵鍵,堅固無比。塔之石面刻以《法華經》文,以之連接。塔每層有八門,每門供玉佛一尊,塔中亦供若干尊。這些玉佛,是由心如、福如二師到緬甸募化而得,共為七十九尊。而此項巨大工程,到中日戰爭爆發時猶未竣工,後來受戰事影響,不得已停頓下來。來師以素志未遂,不去發需,用?縈誠之思。到抗戰勝利後,來師原擬接續未竟工程,又復受到內戰的影響,卒未能實現。

什麼叫修行

修行是指宗教中的修煉或修養德行。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

宗教解釋

1.修養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夢》:「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煉是無須講求形式的。時空中無處不教堂,無處不佛堂;無處不天堂也無處不地獄。」

2.宗教中為超凡脫俗、擺脫生死輪回而努力的各種方法。

《蘇菲派經注》(釋):「蘇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為肉體修行和精神修行兩種。」

(2)釋見寬的正確修行方法擴展閱讀:

修行——基本階段:

1.外部遵守戒律的初級階段

世俗人的心被一層厚重的業相所籠罩,必須大量削弱這些業相,求道者才能甚至進入靈性道路。逐步解除業相重負的一般方法,是方雲禪畫 陽明禪話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盡量嚴格遵守外部的宗教禮儀規范。這種對宗教戒律或傳統的外部遵守階段叫做「夏里亞特」或者說「羯磨-坎達」。它包括日常祈禱,朝拜聖地,履行聖典規定的職責,遵守當代道德意識所普遍接受的既定倫理規范。

作為一種靈性訓練,外部遵守階段有其自身的用途,但也絕非沒有惡果。因為它不僅易使人變得枯燥死板機械,而且常常滋養某種微妙的自大感。然而,大多數人卻迷戀於外部遵從的生活,因為這是安撫其不安良心的最簡便方法

2.進入內在生活現實的階段

靈魂往往要用幾世的時間積累外部遵守的經驗教訓;但是有朝一日它終歸會對外部遵守感到厭倦,而更對內在生活現實感興趣。當世俗人開始這種更高的追求時,可以說他已經成為求道者。

就像經蛻變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的昆蟲,靈魂也超越外部遵守階段(即夏里亞特或羯磨-坎達),踏上靈性解放的道路(即塔里卡特或莫克夏-瑪伽)。在這個更高階段,求道者不再滿足於對某些規則的外部遵守,而希望獲取那些能使其內在生活具有靈性美的品質。

修行——法門的介紹:

代表性體系有:道教,佛教,伊斯蘭及蘇非派,基督教,美赫巴巴愛之道,印度瑜伽各派等。

雖然教義眾多派別不同,但修行的核心要旨並無真正區別。教義、信條、儀式教規、經典著作、廟宇或者種種形式都不過是第二位的。

③ 72 什麼是修行

修行是指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
1.修養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夢》:「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煉是無須講求形式的。時空中無處不教堂,無處不佛堂;無處不天堂也無處不地獄。」
2.宗教中為超凡脫俗、擺脫生死輪回而努力的各種方法。
《蘇菲派經注》(釋):「蘇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為肉體修行和精神修行兩種。」
俗語中將修行當作做好事,如認為舊時官廳中權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門裡面好修行」之說。明·葉憲祖《金鎖記》:「禁長哥呀!自古道公門裡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獄官見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門中好修行,望老爺高抬貴手。」
道教是以陰陽五行來闡述天地萬物的規律,以五行生剋來平衡修天地宇宙萬物與人類自然的和諧。修行等於調治,萬法不離陰陽五行,五行在天為寒暑燥濕風,在地為金木水火土,在人身為心肝脾肺腎,在佛教為殺盜淫妄酒(貪嗔痴慢疑),在儒教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佛教看五行的陰面=殺盜淫妄酒(貪嗔痴慢疑),儒教看的是五行的陽面=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修行就是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對治佛教的殺盜淫妄酒,用儒家的溫良恭儉讓,對治佛教的貪嗔痴慢疑,回歸本根, 根在道教的金木水火土 ,也就是五行生剋制化的方法。

怎麼解釋修行

請網路此文章《星雲法師: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摘錄片段,就能回答你的問題:

阿彌陀佛!初入佛門者,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能打坐、念佛、誦經、持咒的功課,每天堅持做,這樣就是修行了。不知道這只是修行的助緣,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為,特別是心理行為,把自己不善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狹獈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貪小便宜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大方,樂於助人;把自己易發脾氣的一面改過來,變得內心柔軟;把自己殘忍殺生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慈憫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正行無染;把自己好酒的習慣改過來,變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貪愛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樂善好施……,這樣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以前愚昧,逆境現前會怨天尤人,現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業感現,能隨緣消業,不起怨恨;以前處處為自己著想,現在深明無我,遠離貪著,於世間財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對自己往時的惡業心行,能生起懺悔心;面對世間的苦空無我,能生起出離心;面對世間的苦難,能生起慈憫心;面對解脫,能生起精進心;面對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對諸佛菩薩功德,能生起隨喜贊嘆心;面對眾生的痛苦,能生起濟度心,……能如此去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會自然的得到諸佛歡喜,龍天護持。

還請拜讀法師的全文開示!!!

⑤ 關於修行

修行
謂從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傳教傳法、清凈和合、隨緣自在、倫理綱常、勤勞自給、合理凈化、正命正知、正信正業等生活。

談到修行,難免會有人把它和參禪打坐,念經念佛,行善積德等事聯想在一
起,其實那隻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裡面的意思。修行,應該是一種心性的鍛煉,
一種透過觀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惡,開發一切善法,達成圓融的、究竟的精神世
界的方式。不論你如何稱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論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結果相同
就可以了。

但身為一位修行者,在剛起步之前,必先認清一些基本的觀念:

(1).我為什麼要修行?
(2).我應抱持怎樣的心態?
(3).如何揀擇修行的方法?

這三個問題看似易解,仔細研究卻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會陷在
修行的泥沼里,卒至萬劫不復。

貳、我為什麼要修行

假如一個人生活十分優裕,所求所願,無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動機應該是
最少的。因為耽於享樂,不知人生有痛苦,就無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個
人的生活不但貧病交迫、三餐不繼、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那這人的修行機
會也是很少的。因為食苦成習,已經不以苦為苦,同時日日與生活搏鬥,根本自
顧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問題。因此,一個人會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說會
認真去探討人生的種種,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態有生有死、有苦有樂、有貧有
富、有貴有賤、有壽有夭的相對,發現到自然界的生養萬物及毀滅萬物,也體悟
人類文明的進步,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卻又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於是從觀察、
思考,到亟欲設法解決人生的痛苦,這整個研究和實踐的過程,形成了所謂「修
行」的意思。這是從理論上來說的,至於從事相上分析的話,情況就很復雜了。
有人說:「我身體孱弱,想藉著修行來恢復健康。」有人說:「我從小命歹,災
禍頻仍,想改變命運,轉禍趨福。」也有人想用修行來安定心神,或使事業成功,
家運騰達。沒錯!一個虔心修行而持續不斷的人,大多會有某些特異的福報,其
實這只不過應了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老話而已,如果修行的內涵就是
這樣,我們稱它叫人天福業,這只要依十善業的法門去修持就能成辦。但從另一
方面看,假如永遠把目標訂在那裡,畢竟還是生死輪回,還是魔王的子弟兵,而
且也因為缺乏正確的認知,對於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後,就立刻退
縮不前,或者是剛開始感覺效果還不錯,到最後愈來愈無效,甚至還原到未修行
的狀況,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減退精進心,卒至放棄為止。

基於此,我們必須深切探討修行最真確的動機,也可以給想從事修行的人一
個正確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聖諦。要了解四聖諦,首須了解
佛教的創覺者釋迦牟尼佛對生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釋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
城郊遊的經歷,第一次在城裡見到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見到一位
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見到了一具屍體,這使他覺悟到人自出生以後,
都要經過痛苦的折磨,然後走向衰老、死亡,這是誰也不能避免的。於是他又回
憶童年時代,曾經隨著父王去農村舉行春耕祭典,見到農夫犁田的時候,從土中
翻起了蟲蟻,立即被蛙類爭食一空,轉眼之間,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
而下的巨鷹□食,這弱肉強食的景象,使他感受眾生的可憐可悲。如此苦難的人
生,假如不尋求一個解脫的辦法,那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呢?為了獲得最後的答案,
又作了第四次的出遊,這一次他見到一位神態安詳的沙門,他深深地感動,同時
也領悟了自己應該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脫死,沒有痛苦、衰老、情慾,爭奪的路。
而當釋尊坐於菩提樹下,以敏銳的智慧,從中道緣起觀,完成圓滿的正覺以後,
又從大悲心中流露出對一切眾生的關懷,於是把生命的現象予以歸納分析,把修
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終極目標制定成一合理的詮釋,這樣它就完成一個世間和出世
間的因果關系--(1).苦諦,是世間的果。(2).集諦,是世間的因。(3).滅諦,
是出世間的果。(4).道諦,是出世間的因。

修行.是一個找錯誤的過程,把世人的錯找出完善自己,在用自己的力量改善世人.以達
圓滿!

⑥ 打坐的正確方法

靜坐的方法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靜坐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閉眼,合唇,舌抵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來實施: 一、數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靜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嘆。"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繫心臍下。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於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法門》說"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繫心在臍能除眾病。"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寧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繫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於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三、凝心。靜坐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樣凝法呢?只須應用一個呆字,一獃獃住,什麼都不思量,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身,並不覺有我,但見聞仍然了了,這是定相初現,從此進入心息兩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隨著功夫的進程到達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會引起其他妄想雜念來,因為求定這個念頭就是妄念。 以上所說的修定三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靜坐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繫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緩緩起立。

⑦ 提問,顯宗與密宗修行方法有何不同

我們從許多史料記載、新聞報道中看到,許多發生虹化現象的有道高僧都是密宗修行者,而卻未曾見顯宗修行者產生這種現象,那麼,佛教中的密宗到底有些什麼獨特之處呢?它和顯宗對比又有何區別呢?

有些人認為,藏傳佛教純粹是密宗,與漢傳、南傳佛教完全不同。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藏傳佛教包括密宗和顯宗,它基本上保存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形態,如果說有什麼特點的話,就是藏傳佛教是大乘和小乘兼修。
藏傳佛教的理論可以這樣概括,藏傳佛教認為人想成佛是沒有其他簡單途徑的,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照釋迦牟尼佛的方法去做,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怎麼做就應怎麼做。因此藏傳佛教提出「身口意」的修煉方法。所謂「身口意」的修煉方法是指,如果你在身體上、言語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釋迦牟尼佛一樣了,那麼你就一定能夠成佛。這就是藏傳佛教思想的核心。
藏傳佛教中的密宗和顯宗在一致堅持「身口意」修行方式的前提下,有一個主要的差別。這個差別在於如何達到「身口意」與佛相同的途徑上。顯宗認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於世的佛經去做就可以了,所以顯宗主張公開宣道弘法,顯宗被稱為顯宗也是因為他們的這個觀點。而密宗認為要想達到「身口意」,除了公開的佛教以外,還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沒有人傳授密法,修行很難達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強調傳承、真言、密咒和灌頂。
這就是密宗和顯宗的主要區別。具體而言,密宗與顯宗的區別可從下面的詳細介紹中知悉。
密宗是依真言陀羅尼的法門,修五相、三密等妙行,達到「即身成佛」目的的大乘宗派,又稱真言宗。主要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經藏,以《蘇婆呼經》為律藏,以《釋摩訶衍論》為論藏。相對於顯教,此宗派通稱「密教」,這是在凸顯密宗所詮表的教理最為尊密,認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教法是佛內證的境界,深密奧妙,所以稱為「密」;又因不得對未灌頂者宣示其法,所以稱為「密」。密教的學問與修行,稱為「密學」;密教的宗師或修學密教的僧侶,稱為「密家」;修行密教的信徒,稱為「密眾」;密教修學的道場,稱為「密場」。
早在東晉前期,龜茲的帛屍梨蜜多羅譯出《大灌頂經》;後來,在孝文帝太元年間,竺曇無蘭也譯出《陀鄰缽咒經》等二十多部密宗經典。到了唐代,義凈譯出《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經》等十多部,是唐代譯出密教經典最多的一位。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三人,先後把純密傳入我國,在長安譯出根本經典,建立灌頂道場,他們三人被尊稱為「開元三大士」,我國的密宗也由此成熟,形成以修密為主的宗派。
後來,唐武宗「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兵火不斷,密宗和其他佛教諸宗一樣,典籍經疏都被銷毀一空。在宋代,先後有法賢、施護、法天等人傳譯密宗經軌,但已不如唐代興盛,而且朝向通俗化,崇拜特定的本尊,以誦持真言陀羅尼為主。到元代時,則以喇嘛教為主(喇嘛教是以密宗為骨乾的西藏佛教)。由於元代的帝王十分尊崇喇嘛教,許多名利之徒競相出家學密,因此導致腐化,於是有宗喀巴的改革,形成以黃教為主流的系統。
就教義來說,密教和其他顯教有很大的不同,顯教是以「應身佛」宣說教法;密教則是以「法身佛」大日如來宣說教法。依顯教修行的,一般多認為須經三大阿僧只劫,修六度萬行,才能證得佛果;密教則認為如果能修「三密妙行」而圓滿成就,現生就可以成佛。另外,密教為了彰顯法身如來的自證境界,特別用圖繪來象徵,這就是胎藏界、金剛界的兩部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是依據《大日經》所畫的,表示大日如來的「理法身」,又稱為「因曼荼羅」,中央畫著大日如來,東西南北的四方畫有四佛,在更外部配置有四百十四尊的菩薩;金剛界曼荼羅,是依據《金剛頂經》所畫的,表示大日如來的「智法身」,又稱為「果曼荼羅」,整個圖劃分為九部,每一部是一會,各會都配置著諸尊,總共有1461尊。
密教的教義還有一項特點,就是特別重視各種咒語念誦、壇場供養,乃至密印、皈依等種種儀軌的修行,來達到即身成佛的目的。以密教儀軌繁雜的程度來講,可以說是世界各宗教所少見的。在咒語誦持方面,通常一般佛教的僧團里,住在寺院的出家僧眾,修身持律,或作課誦時,也誦持經咒,可以說是顯密雙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誦往生咒。不過顯教的佛弟子持密咒只是附帶的,並非是專修。另外,有很多佛教經典,也都是經與咒合並記載,如《葯師經》、《地藏經》、《法華經》等,都是在經文之後,附有咒文,例如《般若心經》的最後一段,就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的咒語。然而在密宗,持咒不但是主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並且賦予特別的意義和功用,很多密教經典的問世,也是為了咒語的廣為誦持和流傳。
在顯教,要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必須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但在密教,由於重視嚴格的師承傳授,認為如果不依喇嘛上師的引導,則不知有佛;如果不從喇嘛的教誨傳承,則無法入於佛道。因此,出家的修行者於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特重對喇嘛的皈依,而成為「四皈依」;並以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完全供養歸投於上師。
從上面的介紹中,似乎正是密宗修行的方法不同於顯宗,因為有人傳授密法、咒語和灌頂才使得道行高的密宗修行者在臨終時得以「虹身」。
但是也有人認為,顯密兩宗的教理是相通的,顯宗祖師的證量和密宗大德的證量是一致的。比如達摩祖師只履西歸,六祖惠能出現白虹、堅固舍利等瑞相也是屬於「虹化」。

⑧ 正確的坐禪的方法與方式

坐禪之前必要的准備功夫佛教講因緣,即內因,外在條件,因此,要想「坐」出「禪」來,對初學者,要有個好的因緣:(1)環境:要選空氣好,相對安靜,不易被人干擾之處,該開的窗門開;電視、收音機關;關好門,免得他人闖進打擾。這是自然環境。同時,心情要在比較平靜時,身體狀況要在心比較正常時,如果是心亂如麻時,或身心病痛很嚴重的,請勿禪從,這是身心的環境。環境不好,易走火入魔,比如,你正全身心入靜時,誰狠狠地推你一把,你就可能出些問題。心情太亂時禪坐,也不易入靜,甚至誘發不好的心情、行為。(2)食:從佛教角度,稱吃飯為葯食。食物,是作為葯來用,葯用的種類不對、無益身心,葯用的量多少不對,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准備坐禪時,不要吃剌激強的東西,如蔥、蒜、酒等。吃飯亦不可過飽、或過飢。這些,皆不利氣血的穩定運行、保持人的清醒,會使四大不調。(3)睡眠:睡眠是無明的一種,但是凡夫,身心有這規律。因此,要保證睡眠時間,但過猶不及,睡眠過多,使入昏沉,也浪費時間,少睡眠、太疲憊,也無法禪坐。曾經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評,被批評後,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猶如琴弦,太緊太松都不行。(4)身體:身體雖然是臭皮囊,但可以借假修真,由身及心。禪坐開始之前,要焚香,跪拜三次,調身心,進入角色,並注意以下事項:A:坐墊稍厚,不要太軟,太軟無法坐穩,坐穩很重要。B:坐式可全結跏跌坐,右腳置於左膝上,再左腳安於右膝上,此是吉祥坐或降魔坐;可半結跏跌坐,以左腳置右腳上,令左腳指與右膝齊,右腳指與左膝齊,亦可胡坐,即盤著雙腿,兩雙腳都貼在地上。第一種,訓練有素的,年輕人可用;第二種,比較合適一般人用;第三種,胖人,年紀大的人好用。當然不全這樣,有的人年紀雖大,卻身體很軟,用第一方式亦無不可。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適,就象平常一樣,坐在椅子上,亦可。總之,以舒適,自己覺得合適為原則。C:要寬解腰帶,卻除手錶,眼鏡等緊扣在身上的有礙物,衣褲不可太緊身。D: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約在肚臍下兩寸的地方,手掌微彎,兩大姆指相觸。E:手臂要放鬆,肩應稍下垂,雙臂不要緊貼身體,應離身體兩寸,使空氣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不使臂與身體互相擠壓。F:背,挺直,又放鬆,不可弓著。G:眼睛,不可全開,不可全閉,微微的張開,使少量的光線進入即可,眼瞼不下垂,意識中看向丹田(丹田:臍下1-3寸左右)方向,或兩眉之間(高血壓者不可看兩眉之間)。H:顎要保持松馳,不要咬緊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雙唇輕貼,以能自由出入氣息為宜。I:舌輕頂上顎,接通氣脈。J:頭,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調好這些,全身適度搖動,活動一下,然後,自我修正檢查核實自己必要的准備功夫是否到家(是否符合所列的要求),達到要求的標准後,開始靜幾分鍾,然後,放下所有的舊事,現在事,未來事。 (5)息:佛教分呼吸有四種:甲:風相,出入有聲。乙:喘相,雖無聲音,但出入結滯不通。丙:氣相,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很粗浮。丁:息相,出入無聲,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形神安穩。風相,氣散,喘相,氣結;氣相,則勞卻不科學,只有息相;才是我們要求的,息,才能定。(6)調心:以上准備功夫,都為了這一招,調心、定心。要調心,調伏這心猿意馬,達到定心,除為調心准備必要環境外,還要專門的訓練方法。坐禪方法「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高境界的坐禪,初學者不易做到,暫不談。這里只談有形式的坐禪,不過,要注意的是,坐禪不等於枯坐。馬祖就說過,磨磚不何作鏡,枯坐豈可成佛。因此,坐禪講究具體的方法。法門無量、禪法萬千,這里,介紹坐禪方法之一——呼吸法。呼吸法的修持,在必要的准備功夫完成之後方可進行。(1)鼻吸鼻呼: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前部,感受鼻吸鼻呼時,空氣進出鼻孔的韻律和感覺。(2)數吸:鼻吸鼻呼,一呼一吸數一,再呼再吸數二,以此類推,但不要把數數的太高,十以內可,這數是心中在數,而非口數。(3)腹吸:吸氣時,腹部會自然鼓起,呼氣時,腹部會伏下去,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亦可結合數數,方法類同上。(4)鼻吸口呼:鼻吸時,注意感受鼻孔吸氣時的感覺,口呼時,注意口呼時的感覺,這方法練到一定時間後,鼻吸口呼時,除了感受鼻吸口呼時鼻口的感覺外,還可注意鼻吸口呼時腹部的起伏感覺,達到一定功夫後,尚可配上數吸數呼、數起數伏、一旦能達到這三者配合默契,那麼,就心不顛倒、意不散亂,進入禪境了。 另有兩呼吸法,少有人知道,這里一並介紹:(5)口呼阿彌陀佛法:鼻孔綿綿吸氣,注意鼻吸時鼻孔的感受,氣要吸得滿滿的,滿腹,然後,口呼氣,同時,口呼阿——彌——陀——佛,不以聲呼,但以氣呼,呼到佛字時,氣長出,直到氣呼完止,同時,注意腹部的自然內收,呼出阿——彌——陀——佛氣韻時,觀想阿——彌——陀——佛之字一個個隨氣被呼出口去。(6)口呼唵嘛呢叭彌吽法,方法類同上。 以上二法,如你感覺置身明朗祥和的環境中時,可選第(5)法,如您感覺置身陰暗怪異的環境中時,可選用第(6)法。以上呼吸法,如運用得當,長期堅持,可使你的身體素質精神境界得到雙提高。

⑨ 寬見法師答:什麼是無相的修行

弟子:什麼是無相的修行呢?比如我做功課、行善等等善行,迴向法界眾生,這是有相還是無相呢?

釋寬見:完全無相現在你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近於無相,行善而不作善想,雖然行善,但是你不作「我在做善事」想(念頭),這就是行善而不作善想。比如說做功課、行善等種種善業,迴向法界眾生,這是有相還是無相呢?
有相未必就不好,你看,念佛是不是有相呢?念佛大概也分幾種,一般來講,大家念佛也都是有相念佛,那還要不要念?沒有有相的念佛,怎樣能到達無相的念佛呢?你不能有相地去行善,最後怎麼能到無相地行善呢?所以說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有相的。
其實迴向法界眾生,就能夠到達無相,為什麼?你迴向的是法界眾生,沒有迴向我呀,有相最根本是什麼? 「我」,對不對?一心考慮眾生,就能趨向於無我,你心裡裝著眾生,那「我」在哪裡呢?「我」就消融於眾生當中了,這就是一個訣竅。 無我的訣竅是什麼?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聽說過這句話嗎?是的,這就是個訣竅。當然我們賦予它佛法的意義,把我們有限的個體,投入到無窮無盡的眾生的個體當中去,「我」就沒了,這就是無我的最快的方法,所以發大菩提心是無我最快的方法,利益一切眾生,「我」就沒了,這是無我最快的方法,這就是到達無相。雖然有相,這是無相的前行,沒有這個有相,你就沒有將來的無相。

閱讀全文

與釋見寬的正確修行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國拯救隨機事件解決方法 瀏覽:807
廢水的處理方法有哪些方法 瀏覽:19
如何治病不用科學方法 瀏覽:582
混合研究方法英語 瀏覽:298
牛肚的正確泡水方法 瀏覽:446
如何用畫圖的方法解決倒數 瀏覽:977
乾冰滅火器的使用方法 瀏覽:167
把桿練軟開的方法視頻 瀏覽:603
生理鹽水是真假機油鑒別方法 瀏覽:388
百種臀型鍛煉方法 瀏覽:24
挖掘客戶購物的需求有哪些方法 瀏覽:193
小女孩頭發扎法簡單的方法 瀏覽:942
大眾朗逸20正時皮帶如何安裝方法 瀏覽:239
悅好血糖儀i型使用方法 瀏覽:298
腳崴了腫了用什麼土方法 瀏覽:228
床墊上臭蟲有什麼解決方法 瀏覽:623
13款gl8導航安裝方法 瀏覽:912
生物物質的檢測方法 瀏覽:380
合安裝方法 瀏覽:531
qkz計算方法來自哪裡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