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方式有哪幾種
強化(reinforcement)
在建立新的行為時,「強化」是一般人常用的,尤其是用連續的「即時強化」(immediatereinforcement)、接著用「間隔強化」(intervalreinforcement),對於行為的快速建立效糶不錯。強化除了前面所舉的兩個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方式,包括一般的「固定比率強化」(f1xcdratioreinforcement)——像做完幾個仰卧起坐,就可以休息5分鍾;「不固定比率強化」(variedratioreinforcement)——像媽媽規定寫完5行字就可以看電視,有時是要先寫10行才可以有看電視的特權;「定期強化」(fixedintervalreinforcement)——像發薪水;「不定期強化」(variedintervalreinforcement)——像賭博中獎;「部分強化」(partialreinforcement)——像小孩發脾氣要糖吃,父母本來想嚴守原則不給,後來看孩子可憐就軟化了,結果讓孩子以為發脾氣到最後父母會妥協,這也許是現代父母管教子女的痛。強化物分「初級強化物」(primaryreinforce)——像食物、水或糖果;「次級強化物」(secondaryreinforce)——像金錢、禮物或代幣(token);可以替代或換取初級強化物的,也可以是指所謂的「社會性強化物」(socialreinforce)——就是人與人互動中的一些溫暖關心的舉止,也許是誇獎、一個溫暖鼓勵的眼神、拍肩、擁抱等等,可以讓人覺得自己受到關愛與重視;當然,教育或管教的最後,都希望孩子能夠不藉外力或外物酬賞的肯定,而能自己促動自己、自動自肯定白己,就是所謂的「自我強化」(self-reinforcement),像許多人會主動去幫助他人、從事自己喜愛的嗜好,是因為自己想做,而且也在活動中覺得「自我酬賞」(self-rewarding)。
系統脫敏療法(systematicdesensilization)
基本上是相信人不可能同時緊張又放鬆,亦即有沖突性的情緒與行為。這是Jacobson(1938)開創、經由Wolpe(1958)所繼續研發出來的(張厚粲,1997),根據古典條件(classicalconditioning)的原理所研發的治療法,認為行為是經由條件學習而獲得,也可以根據反條件的方式讓學習解除。讓焦慮的當事人,先學會嫻熟放鬆(re1axation)的動作,然後要當事人把會引起焦慮的情境或事件,依焦慮程度的高低作適當排列(例如從零焦慮——自己在房間唱歌,到100%焦慮——在可以300人面前作表演,)最後就要當事人在每次治療時,先進行放鬆動作,然後照咨詢師指示,依焦慮最低的情境加以想像,如果中途有焦慮情緒產生,當事人表示立即停止,這是配合當事人的個人情況與步調而循序進行的,所以一般說來,「系統減敏法」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塑造(shaping)
是對於達成目標行為的「逐漸形成」的一連串動作的設計。舉例來說,初進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可能不太懂得教室常規,要他們乖乖坐下來聽課,對於老師來說是一項挑戰。老師們常常使用的方法是:小朋友在教室內跑累了,靠近自己座位時,就給予獎勵,小朋友可能慢慢學會多「靠近」自己座位幾次,然後再把標准拉高,等小朋友坐下來時才給與獎勵,接著就要小朋友坐在位子上的時問慢慢加長,最後目標是坐下來專心聽課。這一連串的動作,就是所謂的塑造。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modification)
行為改變技術是結合了「強化」的運用,在具體明確的行為目標之下,研擬適當可行的改變行為的策略(強化次數、強化物、可能的阻礙、可用資源的考慮等等),然後一步步執行。特別要注意的是,強化物的設計與使用要吻合當事人的「動機」與「喜愛」(不是吸引當事人的強化物,根本不能引起行動的動力,而同一強化物用久了,可能也讓當事人失去興趣),並要小心強化物不要成了下一個需要改變的行為目標(例如使用喜愛的香雞排作強化物,改變了自己做作業拖沓的習儀,卻發現後來體重增加太多,要減肥了)。行為改變技術的另一形態是可以和當事人擬定一契約,由當事人自己去執行、評價、也作記錄,然後由咨詢師與當事人一起討論進行的情形、遭遇的困難,與思考解決的方式,這也叫做「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方案。
模仿與預演(imitationandrehearsal)
觀察、模仿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學習方式,咨詢師的示範、或是典範人物的演出、甚至是利用錄像帶呈現的方式,讓當事人可觀察、依循,並可以慢慢學會一些渴望的行為。而「預演」則是咨詢師在當事人將在咨詢情境中所學的技巧知識運用於實際的生活之前,可以讓當事人與咨詢師在治療時間先作一些練習,使當事人熟悉即將使用的技巧,預防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之道,以減少當事人在接觸實際世界及真正行動時的失敗機會。
代幣制(tokensystem)
「代幣制」是學校系統很喜歡運用的行為主義的技巧之一,像「乖寶寶」貼紙,同學們集滿多少張可以獲得一個「特權」或「禮物」,是一種象徵性的東西。現在許多商店為了鼓勵顧客光臨,也用「蓋章」或「集點」的方式,可以在蓋滿或集滿之後換得折扣或贈品。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代幣制的延伸,像發獎狀、考獎學金、休假等等制度的運用。
② 行為主義心理治療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你好!
行為主義心理治療的理論依據有: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華生引用後建立的(S-R)刺激-反應。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托爾曼的中介變數理論,認知行為主義。(一般是上面三條)。
③ 以行為主義為理論背景的心理治療方法是什麼
系統脫敏法:治療師幫助患者建立與不良行為反應相對抗的鬆弛條件反射,然後在接觸引起這種行為的條件刺激中,將習得的放鬆狀態用於抑制焦慮反應,使不良行為逐漸消退(脫敏),最終矯正不良行為。系統脫敏法包括放鬆訓練、制定焦慮等級表及脫敏治療。主要適應證為恐怖、焦慮、強迫症等神經症。
④ 如何去理解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心理學學派對心理問題的病理機制的解釋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慾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辟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
精神分析學派在協助當事人(案主)能夠去發現,現行行為的潛意識基礎。並認為內在的行為是受了過去的因素(潛意識) 所支配,即人類早期發展影響目前行為,幫助人了解過去,以便了解現在。
行為主義學派創立於20世紀初期,是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學習理論主要是聯結論和刺激-反應論。這一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學習是環境的刺激與學習者的行為反應之間的聯結過程。行為主義學派注重學習的外部條件對學習的影響,又注重學習者對環境的行為反應。
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在教學目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上,以及在學習機制、學習程序、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方面,都曾起著相當的作用。尤其是強調教育者要創設有利於學習的環境,盡可能強化學習者的行為。但是,行為主義學派學習理論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如忽視人的學習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內省性,忽視學習的社會性,因而受到其他學派的質疑和挑戰。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擬、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⑤ 談談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治療理論及方法,並舉例說明
此派理論的特徵有以下四點(1)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因此在方法上重實驗、觀察;在研究題材上只重視可觀察記錄的外顯行為。(2)解釋構成行為的基礎是個體表現於外的反應,而反應的形成與改變是經由制約作用的歷程。(3)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不承認個體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故而被認為是決定論。(4)在教育上主張獎勵與懲罰兼施,不重視內發性的動機,強調外在控制的訓練價值。行為學派盛行在美國,影響擴及全世界,本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期間四十多年,心理學界幾乎全為行為主義的天下。
而人本主義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它強調人的自主性、整體性和獨特性,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並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個人對學習的投入不僅涉及認知方面,還涉及情感、行為和個性等方面;學習不單是對認知領域產生影響,而且對行為、態度和情感等多方面發生作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追求的目標。代表人物為羅傑斯。
⑥ 簡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⑦ 心理咨詢四大流派的理論和技術特點
1、精神分析學派,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觀點認為一切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並不在於意識表面,而在於被壓抑的潛意識層。造成潛意識動力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弗洛伊德和他的後人們也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內在的動力基礎,故稱「心理動力學」。而心理問題和障礙原因,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性事件形成情結進入到潛意識內未被患者覺察,導致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由於形成心理沖突和障礙。同時,由於症狀本身滿足了患者潛意識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續存在。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挖掘這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使其能夠被患者覺察認可,自然釋放了被壓抑的能量而得以治癒。由於潛意識分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個療程的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至少在一、兩年以上),故在現代追求快節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
2、行為治療學派。其理論基礎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roa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開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該學派以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為基礎,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就是將外界刺激和個體原有的本能行為捆綁在一起的條件反射過程,比如將鈴聲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綁在一起不斷強化,由此形成當狗聽到鈴聲以後也會流口水。早期的行為學派完全否定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願意鑽研在行為產生過程中的認知變化。之後,華生由於個人原因離開心理學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在華生的基礎了建立了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個體在無意識觸發某個行為以後,給予相應的獎勵/懲罰,就能增加/減少該行為,由此形成強調個體主動性的新行為主義觀點;再往後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ra,1925—)又通過實驗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即不需要通過針對個體的直接強化,通過社會觀察也能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由此行為主義開始進入關注認知研究的時代。
基於這些理論基礎,行為治療認為一切的心理問題不過是不良的「刺激-反應」聯結在一起的過程。只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條件反射就能減少並消除該行為。由此,以20年代開創的「生物反饋法」為開始,創立了行為治療的各種技術。包括放鬆治療、系統脫敏、洪水療法、厭惡療法、代幣法、去聯結法、行為示範法等多種技術。其主要特點就在於簡單、實用且效果顯著,但前提是必須找到一個需要改變的目標症狀(靶行為)才能進行條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點在於過於強調外在行為而忽視內在認知的變化,往往導致治標不治本。
3、認知治療。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爭論中自然產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創始人。其主要原因是應用了以皮亞傑、維果斯基、凱利等人開創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該學派認為,個體一切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都源自於內在錯誤的認知系統,使其在錯誤觀念的支配下產生了錯誤的行為和症狀。因此,關鍵在於使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觀念的錯誤,並且敢於和不良的觀念作斗爭、化解、消除它,這樣自然就能解決內在的心理問題。
認知治療的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學家人稱「老妖」。其發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一直深受美國人的歡迎。簡單來說,也就是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症狀反應(C)找到引發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後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積極與不合理觀念展開辯論(D),並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並帶來新的體驗(F),所以REBT的理論稱為「ABCDEF」理論。與艾利斯同時代的認知治療專家還有亞倫.貝克(Aaron. T. Back,1921-),其理論與艾利斯的療法大同小異,只是針對認知偏誤(不合理觀念)的干預技術有不同,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創的「產婆術」對話方式。
由於認知治療到最後離不開行為上的更新,所以後期認知治療也與行為主義合作演變為「認知-行為治療」。其特點在於關注患者內在的觀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針對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點在於過份主觀,因為「是與非」的評判標准都在認知咨詢師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時缺乏對患者的足夠理解。
4、人本主義學派。創始人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爾羅傑斯(C ·R· Rogers,1902-1987),其所開創的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當時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建立在治療者本身給患者擬定的理論模式中,而羅傑斯認為這是錯誤的做法,認為精神分析不過是「傷殘心理學」,而強調環境干預本能的行為治療是「幼稚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能夠通過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陰影。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現實環境對其太多干涉和影響,以至於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預所要做的就是通過非指導性的談話幫助他認識到自己本身的寶貴,建立自信從而達到自我治療的目的。故人本主義積極倡導給予人們鼓勵、關愛和理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信心,並由此演變為對美國社會的一場變革,即「人本主義思潮」。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概念也是由羅傑斯開創。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沒有太多復雜的技術,只是簡單地通過表達理解與體貼的「同理心」(empathy)來干預對方。雖然簡單,卻因為深得人心而後成為所有心理咨詢學派的基礎。但是人本主義過於追求理想主義,往往缺乏太多務實的精神,其所認為「擁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現實中真正實現的極少,故一般很難單獨使用該派技巧。
⑧ 以行為主義為理論背景的心理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之行為主義治療的常用方法 簡介 根據學習理論和條件反射的原理,對患者行為進行訓練,以矯正適應不良行為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
⑨ 行為主義取向心理咨詢的核心技術和一般步驟是哪些
行為治療的主要方法包括:
①系統脫敏法;
②自我管理技術;
③厭惡療法;
④模仿學習;
⑤角色扮演;
⑥自信心訓練;
⑦強化法;
⑧認知—行為療法。
行為治療的具體方法雖然有很多,但其治療過程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大都包括以下方面
1.了解來訪者非適應性行為或疾病產生的原因
來訪者的非適應性行為往往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種因素(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有比較准確地把握了這些影響因素,才能奠定有效咨詢的基礎。
2.確定需要矯治的目標行為(或稱靶行為)
來訪者的非適應性行為往往十分復雜,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原發性的」,還有「繼發性」的。因此,需要把來訪者非適應性行為的主要表現確定下來,即把需要矯治的靶行為確定下來,作為治療的目標。然後通過觀察、檢查,記錄下來訪者非適應性行為的嚴重程度與出現的頻度,並列出治療前症狀表現的基線,作為治療時的對照指標。例如對焦慮,就可按照所規定的輕、中、重的等級標准,確定其表現的嚴重程度與出現的頻度。這項工作的完成為下一步制定恰當的治療方案打下了基礎。
3.向來訪者說明行為治療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行為治療的實施方案和程序雖然是由治療者制定的,但實施過程必須取得來訪者的主動配合才能成功。行為治療從表面上看,治療者是主動的,來訪者是被動的,但實際上,必須要求雙方密切配合,特別是來訪者的主動配合行動是行為治療能否取得理想療效的關鍵。因此,在治療開始之前要向來訪者說明行為治療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使其消除由於無知而產生的不必要的疑慮和心理阻抗,從而主動配合治療。
4.採用專門的行為治療技術或配合必要的葯物或治療器具進行治療 行為治療技術種類繁多,但每種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適應症范圍。在開始進行行為治療時必須根據靶行為的臨床特點、治療的目的,選取一種或兩種最為恰當、最可能取得可靠療效的行為治療技術。有時,為了提高療效,還需配合一定的葯物或治療器械,作為綜合性的治療措施。
5.根據行為治療技術的性質及來訪者行為的改變情況給予正負強化
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根據選用的治療技術本身特點和靶行為的性質、特點、形成原因以及治療目的(例如,是對靶行為進行消退、改造,還是進行重塑,或是形成新的行為以取代舊有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正強化(如表揚、鼓勵或物質獎勵等)或負強化(如批評、疼痛刺激或撤消獎勵等),並且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針對行為改變的具體情況而變換方式,以達到最佳療效。
6.根據治療的轉變情況,調整治療方法
由於來訪者的非適應性行為大多數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逐漸形成起來的,而且形成的原因也很復雜,所以不經過一定的療程難以治癒。因此,在治療開始以後就需要根據治療情況的變化,對治療方法與措施作適當的調整。
7.將治療效果遷移到非治療情境中
行為治療一般都是在專門的治療情境中(如治療室)進行,來訪者有可能在特殊的治療情境中是有效的,能否將療效遷移到到日常生活情景中,這是行為治療經常碰到的一個難題。
可能的解決方法之一,是根據歸因理論,特別是「歸因—維持模型」,通過改變歸因,強化來訪者的行為自由感和「自我引導感」(Sense of Self initiation),訓練他們的抗干擾的能力。有關內容我們已在第十章第二節中做過介紹。
理論概述:巴甫洛夫和桑代克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人物。
華生認為,行為可通過學習和訓練加以控制,遺傳因素起重要作用不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觀點.
華生創立的心理學派主要研究人的行為。
符合刺激一反應模式的理論觀點的說法是:①可以用公式R=f(S)來表示;②不必考慮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間過程。
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關於行為主義的理論認為,正確的是:①B=f(S、P、H、T、A);②刺激和反應間存在中介變數。即行為(B)是環境刺激(S)、生物內驅力(P)、遺傳(H)、過去訓練的經驗(T)、以及年齡(A)等試驗變數的函數。
不屬於斯金納行為主義理論貢獻的是:①提出R=f(S,A)的公式,其中R為反應,S為中間變數;②提出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公式是R=f(S,A)。S為刺激,A為控制變數。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的觀點是:①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②模仿學習理論;③人類可替代學習。
關於替代學習的概念,不正確的說法是:①人類不可預見行為結果,不需要實際去經驗它;②替代學習屬於經典行為主義理論觀點。
行為治療是使用實驗確立的行為學習原則和方式,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這個行為治療的定義是由沃皮首先提出來的。
屬於行為治療技術的特點的是★:①用客觀的操作性術語描述治療程序;②依據實驗研究,從中引申出假設和治療技術。
⑩ 精神分析療法與行為療法有何異同
從20世紀以來,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大的派別,因此,在心理治療方法上也有兩個大的體系。這兩個學派的歷史背景、理論基礎不同,採用的方法不同,其結果也不同。這兩個學派的療法,一個叫精神分析療法,其理論基礎是弗洛伊德創建的心理動力學;繼承和發展其理論和方法的著名學者是亞歷山大和鄧巴等。他們認為疾病是潛意識壓抑的結果;主張通過內省的方式,以自由聯想、精神疏泄和分析解釋的方法,幫助病人徹底領悟,重新認識和改變原來的認識和行為模式。同一學派的學者,其觀點和內容有很大的差異,說明其理論的定型是有很大變異的。其理論來自於臨床,不能用實驗來驗證。這個學派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有極大的影n向。精神分析療法有許多學派,完全按照弗洛伊德的程序治療者叫做經典精神分析療法。現在臨床上經常採用的簡易精神療法也來源於精神分析療法體系。心理治療的另一個大的學派叫行為主義學派,許多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華生,他認為心理動力學派的學者們提出的「潛意識」、「壓抑」等一些概念都是主觀的想像和猜測,這種推斷出來的心理活動是不能進行實驗研究的。而心理學家研究的最適宜的對象應當是可以通過實驗證明的行為。不同的條件和環境可以致病,通過學習改變不同條件和環境也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發展其理論並形成許多種行為療法的學者有艾森克、沃爾帕和斯金納。斯金納根據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學說和實驗所累積的科學研究成果,經過自己實驗室的研究,創造了學習理論;他們主張通過學習即通過操作條件訓練來改變異常行為和內臟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當代發展起來的生物反饋療法,從其歷史、理論基礎上來看,也是建立在學習理論基礎上的。這個學派的理論基礎比較統一,一切都要求通過實驗取得成果而後在臨床上驗證。現代行為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從根本上講是來源於行為學派的理論、實驗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 為了更進一步地說明精神分析療法和行為療法的不同,以下引用英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艾森克所作的比較: 精神分析療法與行為療法的比較 精神分析療法 行為療法 1.在標准形式上沒有適應的 1.建立在可驗證的基礎上,定型化,基於一貫的理論。 定型,缺乏統一的理論依據。 2.未作必要的控制或實驗, 2.為了驗證其基礎理論,制定設計,作實驗。 而從臨床引伸出來。 3.認為症狀是由潛意識(情 3.認為症狀是不適應的條件反射。 結)造成的結果。 4.認為症狀是壓抑的證據。 4.認為症狀是錯誤學習的證據。 5.相信癥候群是由防禦機制 5. 相信癥候群是由環境條件與植物神經不安定性的個人差別決定的。 決定的。 6.對於心理障礙的治療必須 6.對於心理障礙的治療,全部與現在的習慣有關聯而與生活史無關。 全部基於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