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是什麼意思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意思是:若冬天不注意保暖、疾病未治癒,或是熬夜、房事不節制、過度勞累等耗損身體的原因潛伏在體內,在春天便會因溫熱氣候引發病徵。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冬季之風為北風,其性寒。「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即所謂要補腎藏精,養精蓄銳。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中醫認為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好季節,民間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諺語。冬季食補應注意營養的全面搭配和平衡吸收。
(1)春必溫病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冬季起居作息,中醫養生學的主張,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說明冬季節制房事,養藏保精,對於預防春季溫病,具有重要意義。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谷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②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藏精,就是貯藏陰精,以達到養精蓄銳、斂陰護陽的目的。《黃帝內經》雲「」,意思是說,如果冬天沒有很好地「藏精」,春天就會犯「溫病」。南懷瑾先生認為,春季容易爆發的甲型H1Nl流感,從中醫的角度而言就是「溫病」,部分原因是人們「冬不藏精」,所以他建議用小柴胡湯來對抗這一疾病。 冬季的「藏精」,指的是「有形之精」,即不要過度消耗腎精,青年人的性生活要適當,不要頻繁;中老年人可以根據情況確定,體弱者盡量避免性生活,體力充沛者可以減少性生活。未婚男女要減少自慰,以免損耗腎精。 藏精的同時,要注意養陰,涵養人體的陰氣,盡量避免劇烈運動、過度勞作。在飲食上,要多補充營養豐富的食物,比如魚類、雞蛋、乳製品等等,辛熱耗陰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盡量少吃。 ※補腎 「冬令進補,翌年打虎」,這個諺語說明了冬令進補的重要性。而冬季進補,最關鍵的就是補腎。這不僅因為冬季在五臟上和腎相對應,還因為腎藏精、生髓,在人體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黃帝內經》認為腎臟為「作強之官」,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部長,搞基礎建設的;它不把人體的基礎建設搞好,其他所有單位都無法在人體這個大廈內「辦公」。 補腎也是有原則的,不能亂補。 第一個原則是「補陽為先」。現代人多腎虛,但很少出現單純的腎陰虛或者單純的腎陽虛,陰陽兩虛者更為常見。對陰陽兩虛者,首先要補陽。這是因為,陽氣是人體生存的根本,沒有了陽氣,人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再者,補腎陰的東西,多為性寒之品,需要陽氣的鼓動才能發揮作用。 在人體內部,和陽氣相比,陰氣的「物質屬性」更為明顯,不像陽氣那麼虛無。如果把陰氣比喻為具體的汽油,那麼,陽氣就是相對虛無的點火系統、燃燒方式。汽油如果沒有點火、燃燒,不會產生任何能量。陰氣也只有通過陽氣來「點火」,才會發揮自己的效力。 第二個原則是,脾胃不佳的,補腎之前先補脾。這個原則我們前面也提到過。如果脾胃不好,補腎的食品吃得再多,吸收不了,吃了白吃。中醫有「虛不受補」之說,也是這個意思:人體如果某些器官機能衰弱,即便吃了補品,恐怕也「消受不起」,難有效果。所以,脾胃等消化系統運轉正常,是飲食補養的大前提。 在咨詢醫生後,可以採用參苓白術散健脾,參苓白術散由太子參、白術、扁豆、山葯、蓮子、茯苓、砂仁、陳皮、炙甘草等製成,具有調理脾胃之功效。 摘自《黃帝內經養生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③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什麼意思,為什麼
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夫冬傷於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微者不即病,其氣伏藏於肌膚,或伏藏於少陰,至春陽氣開泄,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此即古人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何劉松峰、陳平伯諸公,皆謂並無伏氣,悖經之罪,其何逭乎!據豐論春時之伏氣有五∶曰春溫也,風溫也,溫病也,溫毒也,晚發也。蓋春溫者,由於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觸發。風溫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風而觸發。溫病者,亦由冬受微寒,寒釀為熱,至來春陽氣弛張之候,不因風寒觸動,伏氣自內而發。溫毒者,由於冬受乖戾之氣,至春夏之交,更感溫熱,伏毒自內而發。晚發者,又由冬受微寒,當時未發,發於清明之後,較諸溫病晚發一節也。此五者,皆由冬傷於寒,伏而不發,發於來春而成諸溫病者,當辨別而分治之。
這是清代醫家雷豐《時病論》的觀點。不過近代名家蒲輔周老先生對《內經》這段內容頗不以為然。希望讀者理智地、辨證的看待這個問題。
④ 黃帝內經當中的怪病治法叫什麼方法的
黃帝內經當中的怪病治法叫什麼方法的?岐伯告訴黃帝:病在初起時候,可以用刺法的方法就可治癒。如果病勢正盛,就必須等一下,等到病勢稍微衰退的時候,用針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癒了。所以當病輕的時候,就使用發散宣揚之法來治癒疾病;病重的時候,就使用削減的方法治癒疾病;如果氣血衰弱的,就應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如果患者形體虛弱,就應當用溫補其氣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精氣不足的患者,就應當用厚味補的方法來治療。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的,可用湯葯浸漬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先控制他的症狀,然後再治療;對於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要觀察病在陰還是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還是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實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岐伯在此經文中列舉了許多治療原則,而他的主要精神,在於辨別其病之屬陰屬陽,屬氣屬血,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以及疾病之輕重,正氣之虛實,從而決定其治療原則,如補瀉、宣通、汗散等等,辨證論治,取用無窮。
《黃帝內經》原文: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面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標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⑤ 怎麼從"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角度理解"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
這個不是物極必反。而是重合而出現的一些變故。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這個念chong .
重就是雙份。
也就是冬加寒。 冬就是寒啊。寒加寒。
也就是春加風。春就是風大。風加風。
其他以此類推。 而發生的一些變故。
⑥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怎麼理解
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夫冬傷於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微者不即病,其氣伏藏於肌膚,或伏藏於少陰,至春陽氣開泄,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此即古人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何劉松峰、陳平伯諸公,皆謂並無伏氣,悖經之罪,其何逭乎!據豐論春時之伏氣有五∶曰春溫也,風溫也,溫病也,溫毒也,晚發也。蓋春溫者,由於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觸發。風溫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風而觸發。溫病者,亦由冬受微寒,寒釀為熱,至來春陽氣弛張之候,不因風寒觸動,伏氣自內而發。溫毒者,由於冬受乖戾之氣,至春夏之交,更感溫熱,伏毒自內而發。晚發者,又由冬受微寒,當時未發,發於清明之後,較諸溫病晚發一節也。此五者,皆由冬傷於寒,伏而不發,發於來春而成諸溫病者,當辨別而分治之。
這是清代醫家雷豐《時病論》的論斷,竊以為頗為中肯。
⑦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究竟該如何做好這句話呢
古代醫學文獻中的「精」含義非常廣泛,可以指先天之精、臟腑之精、生殖之精、人體的津液等。文中所說的「精」主要指先天之精,即「腎精」。《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這里的「精」指「腎精」,即「先天之精」。
中醫學認為「腎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生殖,腎中精氣充沛發展到一定階段,女孩、男孩就具備了生殖能力;二主生長發育,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等一系列生命現象,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因此,腎中精氣充沛,人體正氣旺盛,生命力強,就不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
中醫治未病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先安未受邪之地。所以一方面要注意顧護精氣,另一方面強調適當進補,讓人體正常的臟腑機能得到補充和恢復。
葯膳是冬季滋補的首選,這里為大家介紹兩則適合冬季進補、顧護精氣的葯膳:
桂圓肉粥
原料:桂圓肉30克,干紅棗5枚,新鮮粳米100克。
做法:先把米淘凈,紅棗切開,用水浸泡。用砂鍋盛米,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改中火燒40分鍾,再加入紅棗和桂圓肉同煮40分鍾,趁熱小口喝粥,吃桂圓肉。
功效:這道葯膳適合手腳冰涼的中老年朋友。經常口舌生瘡的患者內熱偏盛,不適宜吃。
當歸生薑羊肉湯
原料:羊肉100克,當歸15克,生薑30克,鹽適量。
做法:羊肉切成小塊,除水後撇去浮沫。當歸洗凈,生薑去皮切片。將羊肉、生薑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同煮,大火燒開後,小火再煮1個小時,然後加入當歸煮30分鍾,撈去當歸,再改旺火煮沸,加鹽、少量黃酒調味即可服用。
功效:這道葯膳適合女性朋友,特別是有痛經史的女性,經常服用還可以減緩更年期症狀
⑧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這句話是皇帝內經中的,請問怎麼理解啊
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夫冬傷於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微者不即病,其氣伏藏於肌膚,或伏藏於少陰,至春陽氣開泄,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此即古人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何劉松峰、陳平伯諸公,皆謂並無伏氣,悖經之罪,其何逭乎!據豐論春時之伏氣有五曰春溫也,風溫也,溫病也,溫毒也,晚發也。蓋春溫者,由於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觸發。風溫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風而觸發。溫病者,亦由冬受微寒,寒釀為熱,至來春陽氣弛張之候,不因風寒觸動,伏氣自內而發。溫毒者,由於冬受乖戾之氣,至春夏之交,更感溫熱,伏毒自內而發。晚發者,又由冬受微寒,當時未發,發於清明之後,較諸溫病晚發一節也。此五者,皆由冬傷於寒,伏而不發,發於來春而成諸溫病者,當辨別而分治之。
這是清代醫家雷豐《時病論》的論斷,竊以為頗為中肯。
⑨ 「冬天適合補虛,冬不養藏 春必病溫」具體是什麼意思啊
冬天攝納儲存營養不足的情況下 春天容易發病 是說冬天是儲藏營養的季節 應當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