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才是正確而合理的施肥方法
在農業生產中,,對提高農作物產量,較少環境污染非常關鍵,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科學合理施肥的概念及含義 所謂科學合理施肥,就是根據土壤情況和作物生長需要,做到缺什麼補什麼,吃飽不浪費,遵循有機與無機相結合,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促進土壤養與用良性循環的原則,並採取科學合理的施肥措施。 二、肥料搭配合理 1、氮、磷、鉀肥配施。 根據不同土壤的供肥性能、作物的需肥規律及化肥的利用率等因素來合理配比氮、磷、鉀肥,不要單施一種肥料。作物的所需要的氮、磷兩種元素相互關系最為密切,並具有相互促進作用。 2、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配合施用。有機肥養分齊全、肥效持久;化肥養分單一,但含量高,見效快。兩者配合使用能取長補短,提高肥效。據試驗,家禽圈肥與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硫酸鉀配合施用,比單施等量化肥增產10%以上。 3、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配合。農作物生長不僅需要氮、磷、鉀大量元素,也需要一些鈣、鎂、銅、鐵、錳、鋅等中微量元素,如小麥上也需要一些鋅肥,花生上施些鉬等,對提高產量和品質作用很大。 三、施肥方法科學 1、深施覆土。 如氮素化肥深施,可有效地防止養分流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據試驗,碳酸氫銨地下深施的利用率為50%,而地表層撒施的利用率只有28%左右;尿素地下深施的利用率在35%―50%之間,而地表撒施的利用率低的多。 2、集中施用。如磷肥在土壤中移動性差,易被土壤中鐵、鋁、鈣固定而失去肥效,故應穴施、條施,集中施在根系生長的土層,使磷固定在種子和根系周圍,有利於根據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3、看天、看地、看作物施肥。「看天」就是看溫度、濕度、降雨、光照等氣候因素對肥效有無影響。溫度高時宜追施尿素,溫度低時則宜追施碳酸氫銨。「看地」就是因土施肥。例如,黏土地保肥力強,氮素一次用量可大些;砂壤土保肥能力差,追肥應本著「少吃多餐」的原則進行。「看作物」就是根據不同作物對養分的需求狀況,找出土壤中影響產量的缺素因子和各種作物對肥料需求的高峰,結合肥料特性做到配方施肥。通過採取以上措施,施肥的效果將大大提高。
⑵ 磷酸二銨正確施肥方法
磷酸二銨是含氮、磷兩種營養成分的復合肥,是一種高濃度的速效肥料,適用於各種作物和土壤,特別適用於喜銨需磷的作物,做基肥或追肥均可,宜深施。用磷酸二銨做種肥,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精量的磷酸二銨用做種肥可以體現一個「巧」字。春天農田低溫,土壤養分庫中的磷活化慢,而作物幼苗期正處於磷營養的臨界期,對磷的反應敏感,容易缺磷。而此時缺磷,作物幼苗不齊不壯,抗性差。農諺說:「有錢買籽,無錢買苗」,後期難以獲高產。
將精量的磷酸二銨在播種時施用,這叫施種肥或口肥。施種肥的關鍵技術有二,一是用量控制在5千克/畝;二是施用技術要做到施在種子斜下方2~3厘米處。不可讓肥料與種子接觸。北方的春作物中春玉米、大豆和棉花都需要施用種肥。
施用磷酸二銨做春作物基肥,保證生育中後期瓜果壯、籽粒重、產量有保證。作物的基肥又名底肥。底肥是播種前施在土壤耕層供應作物全生育期的營養。對作物需求來說,磷是作物體內核酸核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合成、轉化,並向籽粒、果實運輸不可缺少的養分元素,所以作物生育中後期對磷需求量大。而底肥的作用就是補充中後期營養,為此磷肥要施得深一點。由於磷在土壤中遷移性差,只有施到作物主要根系的分布區,才可提高吸收效率。不同作物施底肥的深度應有所區別,特別是果樹要求施到40~60厘米,蔬菜20厘米,糧食作物20~30厘米。
用做基肥的磷酸二銨用量因作物種類和前茬施肥狀況不同而不同。例如,施了有機肥的農田可少施;年年施磷銨的地塊可少施或改施種肥。一般糧食作物底肥磷酸二銨的適宜推薦用量在8~10千克左右,大豆畝均8~12千克,棉花畝均12~16千克。
合理施用磷酸二銨還有二忌:第一,切忌用它做追肥,撒施在表面;第二,切忌用它做水沖肥,使金貴的磷素從地面徑流帶走,而作物根系根本夠不著。另外,使用低濃度磷肥的替代措施。
磷酸二銨價格較貴,農民也可以選用其他便宜的磷肥。目前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單質磷肥有普通過磷酸鈣,它是一種含水溶磷(P2O5)12%~18%的磷肥。三袋過磷酸鈣與一袋磷酸二銨的磷含量是相當的。由於養分含量較低,不僅每袋價格便宜,就是按有效成分看,單位養分的價格也低於磷酸二銨。普通過磷酸鈣的優點是含有大量中、微量營養元素,如鈣、硫、鎂和鐵等。這些都是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我國廣大的南方和中部長江流域地區的農民普遍喜歡選用這種肥料。北方施用沒有南方普遍,但是市場上也可以買得到。
由於北方很少施用鈣和硫等肥料,土壤中已出現缺乏,因此,目前在北方施用過磷酸鈣是很適合的,長期施用的效果會更好。
此外,與普通過磷酸鈣同類的替代磷肥品種還有鈣鎂磷肥,它屬於非水溶性磷肥,適合於我國的中部和南部微酸性、酸性土壤,只能做基肥施用。鈣鎂磷肥的其他特點與普通過磷酸鈣相同,除了含鈣、鎂外,還含有硅,它可起到增強稻稈健壯和抗病的作用。
總之,高濃度而金貴的磷酸二銨應該科學而節省地使用,種地才會有效益。
同樣道理,如果便宜的普通過磷酸鈣和鈣鎂磷肥使用方法得當,效果和效益也都會好。
⑶ 底肥怎麼施
底肥深施應同土壤耕翻作業相結合。方法有兩種:①先撒肥後耕翻。要盡可能縮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時間,尤其對碳酸氫銨等在空氣中易揮發的化肥,要做到隨撒肥隨耕翻,使其深埋入土。此種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裝撒肥裝置,也可使用專用撒肥機,肥帶寬基本同後邊犁耕幅相當。作業要求:化肥撒施均勻,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農藝要求,耕翻後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於6厘米,地表無可見的顆粒。②邊耕翻邊施肥。一般可對現有耕翻犁進行改造,增加排肥裝置,通常將排肥導管安裝在犁鏵後面,隨著犁鏵翻垡將化肥施於垡面上或犁溝底(根據當地農藝要求的底肥深淺調整),然後犁鏵翻垡覆蓋,達到深施肥的目的,因而此法也稱為犁溝施肥。作業要求:施肥深度大於6厘米,肥帶寬度3~5厘米,排肥均勻連續,無明顯斷條,施肥量滿足作物栽培的農藝要求。
⑷ 種肥的施用方法
答:種肥是在播種時施用的肥料,主要是補充種子自身攜帶的養分不足而幼苗根系吸收能力又差的前提下,以速效性化肥和完全腐熟的優質有機肥料為主,生物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可作種肥。種肥的具體施用方法有拌種、浸種和蘸秧根。種肥的作用:一方面供給經濟作物生長前期的養分需求;另一方面是促進種子萌發,確保經濟作物營養臨界期養分供應。
(1)拌種
即將一定量的肥料和一定量的種子均勻拌和,然後再播種。適合於拌種的肥料有:無有害副成分的化學肥料、生物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注意過酸、過鹼、吸濕性強、含有毒副成分的肥料不宜作拌種肥,更不宜直接與種子濕拌,以防燒種爛苗。
(2)浸種
即將一定濃度的肥液浸泡種子,然後將種子撈出晾乾後播種。如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母液、腐熟糞尿肥液或沼氣肥液兌水稀釋到一定濃度後再浸種,可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出苗率。
特別提示:不論是拌種還是浸種,一定注意肥料的用量要少、濃度要低,否則會燒種、傷苗。
⑸ 種植蔬菜應該如何有效施肥撒施和埋施如何選擇
作物澆水時,將定量肥料撒入溝中溶解,與水一起滲透到作物根部周圍的土壤中。這種方法肥料在渠道內容易滲透流失,田地作物根不能到達的深層也可以滲透到部分肥料中。其優點是用法簡單,節約時間,勞動量不大。肥料充足,蔬菜種植面積大,勞動力矛盾突出時可以採用。大面積蔬菜出現嚴重肥料不足症狀時,可作為第一種追肥方法。
即葉面噴施。設施園藝種植蔬菜要進一步滿足作物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蔬菜可以呈現增長快、產量高、質量好、結果多的特點。除了在管理中及時進行追肥外,還可以將噴霧和病蟲害相結合,多次進行根外追肥,補充作物養分。這種方法使用量少,肥料效率快,可以避免肥料固定在土壤中,是經濟有效的肥料方法。作物生長後期根部老化的情況下,使用的話,效果會更好。但是要注意,蔬菜生長發育所需的基本營養素主要來自基礎肥料和其他方法收割的肥料,根外追肥只能作為輔助措施。
⑹ 常用施肥方法有哪些
1、土壤施肥
土壤施肥應施入土表層以下,這樣利於根系的吸收,也可以減少肥料的損失。有些化肥是易揮發性的;不埋入土中,損失很大。如碳酸氫銨,撒在地表面,土壤越乾旱損失越大。硫酸銨試驗,施入土表層以下1厘米、2厘米、3厘米,比施在土層表面減少的損失分別為36%、52%和60%。土壤施肥,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環狀(輪狀)施肥:按樹冠大小,以主幹為中心挖環狀溝,半徑為樹的滴水線(滴水線是指樹冠垂直下來到地面的那條線),溝的深度依根系分布深淺而定,一般深20-30cm,寬30cm。之後放入肥料,用泥土再埋回去。這種情況通常在肥料較少或者幼樹的時候使用。
放射溝(輻射狀)施肥:由樹冠下向外開溝,裡面一端起自樹冠外緣投影下稍內,外面一端延伸到樹冠外緣投影以外。溝的條數4~8條,寬與深由肥料多少而定。施肥後覆土。這種施肥方法傷根少,能促進根系吸收,適於成年樹,太密植的樹也不宜用。第二年施肥時,溝的位置應錯開。
全圃施肥:先把肥料全園鋪撒開,用耬耙與土混合或翻人土中。生草條件下,把肥撒在草上即可。全圃施肥後配合灌溉,效率高。這種方法施肥面積大,利於根系吸收,適於成年樹、密植樹。
條溝狀施肥法:以樹主幹為中心,在樹的左右兩邊的各劃兩條平行線,線到樹主幹的距離為滴水線到樹主幹的距離,深寬各30cm,施肥後覆土填平,通常在成年樹上使用。
盤狀溝施肥法:以樹主幹為中心,滴水線為半徑的圓上挖 6到4個30cm寬的坑,然後將肥均勻撒入盤內,然後覆土填平,經常用於幼樹施肥。
灑播施肥法:將肥均勻撒布樹的周圍,然後結合秋末冬初或早春深耙把肥翻入土中。適用於根系已布滿全園的成年樹,但不能長期應用。
2、根外施肥
包括枝幹塗抹或噴施、枝幹注射、葉面噴施。生產上以葉面噴施的方法最常用。
枝幹塗抹或噴施:適於給樹木補充鐵、鋅等微量元素,可與冬季樹干塗白結合一起做,方法是白灰漿中加入硫酸亞鐵或硫酸鋅,濃度可以比葉面噴施高些。樹皮可以吸收營養元素,但效率不高;經雨淋,樹幹上的肥料漸向樹皮內滲入一些,或沖淋到樹冠下土壤中,再經根系吸收一些。
枝幹注射:可用高壓噴葯機加上改裝的注射器,先向樹幹上打鑽孔,再由注射器向樹干中強力注射。用於注射硫酸亞鐵(1%~4%)和螯合鐵(0.05%~ 0.10%)防治缺鐵症,同時加入硼酸、硫酸鋅,也有效果。凡是缺素均與土壤條件有關,在依靠土壤施肥效果不好的情況下,用樹干注射效果佳。
3、灌溉施肥
灌溉施肥是將肥料通過灌溉系統(噴灌、微量灌溉、滴灌)進行樹木施肥的一種方法。
⑺ 埋肥什麼天氣最合適
光照:光照是保證農作物順利吸收養分和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條件。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可適當增加施肥量,以便更好地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在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應適當控制氮肥的施入量,增施鉀肥,以提高作物對光能的利用率。在光照不足又多氮缺鉀的條件下,作物容易徒長倒伏和感染病蟲害。
溫度:氣溫對肥效的發揮影響也較大,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制約作物對肥料的吸收和利用。一般在0~32℃,溫度越高,土壤有機質分解轉化的速度越快,作物對養分吸收的能力也越強。因此,要根據作物的生育特性,選擇適宜的施肥溫度。為防止高溫使肥料揮發,高溫季節應選早晚氣溫較低的時段施肥。高溫季節養分容易分解,可施尚未腐熟的有機肥,化肥應深施以防止揮發;低溫季節應施完全腐熟的有機肥,化肥應淺施覆土並施在作物根群附近。在冬季,小麥、油菜可施臘肥,如塘泥、草木灰、老牆土等暖性肥料。在冷天除多施有機肥料外,還應增加磷、鉀肥的用量,以增強作物抗寒性。溫度不同,作物對肥料的反應也不同。在低溫時,銨態氮肥的肥效優於硝態氮;而在土溫高時,硝態氮的肥效又優於銨態氮。因此,作物冬季追肥應追施碳銨、氨水一類化肥;開春後溫度升高,玉米等作物以追施硝銨一類化肥為好。
雨水:肥料的養分只有溶於水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土壤水分還能調節土壤的通氣狀況。因此天氣乾旱時肥料難以發揮作用,但雨水太多也不好,容易造成土壤養分流失,在長期積水條件下,還會產生有害物質,造成爛根。所以雨天不宜施肥,尤其是不能趁雨追施揮發性強的碳銨一類的化肥。晴天施肥要看土壤墒情,墒情好可施得濃一些或多些,否則要施得稀些、少些,以免引起「肥害」。如果長期乾旱,則應先澆水後施肥,或邊澆水邊施肥,或澆含有一定濃度的肥水如清糞水等。雨水足,要多施遲效肥,特別是多雨的地方,應採取分期追肥,化肥更應少施、勤施。雨水少,可在播種溝內撒種子,上覆濕土,再施畜禽糞覆土蓋壓。據各地總結的經驗,越冬作物對磷、鉀肥的吸收、利用率較高,可適當追施磷肥或鉀肥;冬季持續乾旱時,應施磷、鉀含量較高的復合肥;進入雨季時,要少施氮肥,否則會促使作物旺長導致倒伏,還會誘發病蟲害造成減產;進入伏期,暴雨較多,有些棉農常在暴雨來臨之前往棉田撒施尿素,結果施用量越大,雨後乍晴棉花萎蔫得越嚴重,有的甚至枯死。因此,在雨量較多的季節施肥時,一要注意分次施肥,二要採取開溝或打穴的方法深施。
⑻ 有機肥的正確施肥方法
基肥,一般叫底肥,是在播種或移植前施用的肥料。在翻耕時,將有機肥均勻施入,隨著翻地將肥料翻入土中,這種方法簡單,易操作,能夠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的目的,但於其均勻施入土壤,不能全部甚至大部分接觸根系從而被根系利用,因此,肥料利用率這勢必造成多餘的浪費,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其次也容易產生土壤障礙。因此該方法比適合於種植密度大的作物。
有機肥用作追施的方法有土壤深施和根外追肥兩種。土壤深施一般將有機肥施在根系密集層附近,施後覆土,以免造成養分揮發損失。根外追肥是將堆肥與10倍的水混合均勻,靜置後取其上清液,藉助噴霧器將肥料溶液噴灑在作物葉面,以供葉面吸收。
種肥的使用方法有多種,如拌種、浸種、條施、穴施等。拌種是用少量的清水,將有肥溶解或稀釋,噴灑在種子表面,邊噴邊拌,使肥料溶液均勻地沾在種子表面,陰干後播種的一種方法。浸種是把肥料溶液溶解或稀釋成一定濃度的溶液,按液種1:10的比例,把種子放入溶液中浸泡12~24h,使肥料液隨水滲入種皮,陰干後隨即播種。開溝或挖穴後將肥料施入耕層3~5cm的溝、穴中,再在肥帶附近播種,種肥距保持在3cm以上。用作種肥肥料要求養分釋放要快,不能過酸、過鹼,肥料本身對種子發芽無毒害作用,堆制後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是很好的種肥。
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分釋放均勻,養分全面,是育苗的理想肥料。一般以10%的發酵充分的發酵有機肥料加人一定量的草炭、蠅石或珍珠岩,用土混合均勻做育苗基質使用。
全層施入是將有機肥撒滿地表,通過耕地使有機肥施入全土層中,這種施肥方法在有機肥較多(每畝4000~6000kg)或者作物密度較大的情況下可以應用。集中施入土壤中就是通過開溝把堆肥施入作物的根系附近,這種施肥方法在肥料較少(每畝1500~3000kg)和土壤肥力比較低的情況下,值得採用。
其他應用如做為營養土或栽培土亦可混合草炭土、蛭石、珍珠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