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有哪些治療手段
您可以選擇「多睦健康」,去日本進行治療,日本的技術是比較尖端的,日本許多好醫院也和多睦健康有合作,相信能夠對您的治療產生幫助。您可以進入我們的官網詳細查看,有許多患者都通過我們機構進行治療,且取得了顯著效果。
2. 中醫七大流派
中醫學術流派的命名
我國歷史上的各個中醫學術流派,都是歷經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在學術活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鮮明的學術觀點與主張,往往由某學術流派成員自己提出,但又為歷代醫家所公認。但對某學術流派的命名,則往往是後人給予和約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醫學術流派的命名不盡統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間派、丹溪派;有以學科命名的,如醫經派、經方派、傷寒派;有以觀點或學說命名的,如補陰派、溫補派、匯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紹派傷寒,等等。不統一反映了多樣性,故不必強求一致。
中醫學術流派的類別
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學術流派燦若群星。一般認為,中醫學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時代,以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與朱丹溪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據是清·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近代中醫學者謝利恆先生在《中國醫學源流論》中說:「北宋以後,新說漸興,至金元而大盛。張劉朱李之各創一說,競排古方,猶儒家之有程朱陸王。」但也有學者認為,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受當時百家爭鳴學術氛圍的影響,醫家在臨床中就有偏重針灸、主用方葯和強調切脈的三個流派。任應秋先生認為,漢代已有「醫經」和「經方」學派。〔4〕《漢書·藝文志》說:「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葯齊和之所宜。」「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葯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劑,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至於中國古代究竟有多少中醫學術流派,可謂說法紛紜。謝利恆先生在《中國醫學源流論》提出有劉河間學派、李東垣學派、張景岳學派、薛立齋學派、趙獻可學派、李士材學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國醫學史略》提出有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東垣學派、丹溪學派、折衷學派、服古學派、叛經學派等;《中醫各家學說》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間、易水、傷寒、溫病四大學派,四版教材提出醫經、經方、河間、易水、傷寒、溫熱、匯通七大醫學流派;而《中醫各家學說》五、六版教材則提出了傷寒、河間、易水、丹溪、攻邪、溫補、溫病七個醫學流派。
查閱近幾年發表的論述中醫學術流派的文獻,基本上還是沿襲五、六版《中醫各家學說》教材的說法。仔細分析起來,這些說法都有其依據,只是沒有嚴格區分「學派」與「流派」。如「丹溪」學派,其實是河間學派中的一個流派。正如任應秋先生所說:「傳劉完素之學的,有兩大醫家。一為張從正,一為朱震亨。……河間之學到了朱震亨又為之一變,而為河間學派之滋陰論者。」〔4〕
3. 中醫的治療有哪些方法
陰陽這一「標志」,是表示機體處於優勢還是處於劣勢的一種狀態。在一般的戰斗中(指戰場上的戰斗),在處於優勢而不斷向敵人發起進攻的時期,或是處於劣勢而不得不採取守衛的時期,其戰術是完全不同的。
機體內的戰斗也是這樣。當機體處於優勢,即在「陽」的時期里,由於體力(即戰鬥力)仍然非常旺盛,就會主動出擊,由此身體如同戰斗進入白熱化狀態那樣而出現發燒、出汗、說胡話、躁動不安、臉色發紅等症狀。這樣,在治療上就要以讓患者出汗、嘔吐或者腹瀉等積極用體力去戰勝敵人的處方為原則。
相反,在處於劣勢的「陰」的時期里,就必須像戰場上所採取的利用戰壕去進行守衛的消極戰術那樣,去保存剩下來的較少體力,通過各個擊破的辦法,逐漸地消滅敵人。具體來說,就是要採用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恢復體力的處方,慢慢使身體康復。
由於在「陽」的時期與「陰」的時期,其處方性質完全不同,所以在診斷時,如果將「陰陽」診斷錯了,有時就會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上面提到的虛實「辨證」也同樣如此。當處於實證狀態時,就要把不利於身體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虛證時,就要補充身體的正氣。這樣看來,虛實的診斷同陰陽的診斷是一樣的,如果將虛實弄顛倒了,同樣也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事實說明,中醫治療的根本所在就是在診斷上。
4. 中醫學有哪些治療方法
在治療方法上,針灸是我國獨創性的一種治療方法,其特點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燒灼局部位置,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這一療法大約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古人就已經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經驗,以後發展為針灸。周代以後逐漸形成為一項專門的治療方法。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周代古醫籍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帛書,反映了當時經絡學說已基本確立。
《內經》和《難經》中詳細記載了人身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和全身脈絡、腧穴以及它們的分布循行與針療、刺法、刺禁、炙法、炙禁等具體內容,並高度評價了經絡的「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要作用,對我國醫學和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針灸療法早在漢唐時就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宋元時期後又相繼傳到阿拉伯和歐洲,震撼了國際醫學界,影響了世界醫學的發展。故外國學者多稱譽我國為「針灸的中國」。
5. 基於中醫理論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
按摩,刮痧,拔罐,針,灸,中葯等等。古代中醫還包括祝由科,畫符念咒。巫術,作用類似現在的催眠和心理療法。很多自然療法都屬於中醫范疇。
6. 中醫的治療分哪些方面和辦法
中醫治療八法
中醫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的八種基本治療大法的總稱。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是清代程鍾齡在《醫學心悟》中,總結前人的經驗,依據疾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不同性質,把常用的多種治療方法歸納為八法:
1、汗法,又稱解表法,通過發汗,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治法;
2、吐法,運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葯物或方法,引起嘔吐,排除停留在胃及胸膈之上病邪的治法;
3、下法,通過通便、下積、瀉實、逐水,以祛除實邪的方法;
4、和法,和解少陽,扶正祛邪,協調內臟功能的治法;
5、溫法,祛除寒邪和補益陽氣的治法;
6、清法,通過寒涼泄熱的葯物和措施,消除熱證的治法;
7、消法,通過消導和散結,使積聚之實邪漸消緩散的治法;
8、補法,補益人體臟腑氣血陰陽不足的治法。
由於臨床上疾病的性質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單獨用某一治法不適用這種復雜的病情,因此八法的運用常根據病情配合使用,如汗法同補法、下法、消法的並用等(八種治療法則。見《醫學心悟》。八法的實際運用,早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已經賅備。)
7. 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8. 中醫有哪些治療方法
中國中醫學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連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的醫學就完成了它的基本體系。如集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於一身的《黃帝內經》、對於急性病和熱性病都有系統記載的《傷寒論》、闡述慢性病治療法的《金匱要略》,以及關於葯物學基本理論的《神農本草經》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基礎醫學的重要文獻。兩千年來,我國的醫學就憑借這些基礎,不斷地延續發展;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新的發現。現在將各種排毒治療方法分類說明於下:
一、湯液法——這是利用各種植物、動物、礦物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謂漢葯,有丸、散、膏各種葯劑,但口服的葯劑,多半為湯液。湯液可以說是葯物治療用品的總稱。在我國有一種說法「有四隻腳,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見在中國,食物種類繁多,製作湯液的材料,更是不勝枚舉。只要是湯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湯液與食物並無多大的差別。傳說製作湯液的始祖——伊尹,是個出身廚師的宰相。
二、針灸——此乃以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渦)的疾病治療法。針是以金、銀、鐵等製成的;施灸時要使用艾草。用針灸治療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會有任何痛苦,這點許多有的外國友人驚嘆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有很多人都將按摩與「馬殺雞」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馬殺雞」起源於西洋,它和我國傳統的按摩治療,大不相同。
四、導引——這是利用醫學上特殊體操的醫療方式,這種體操與太極拳有很密切的關聯。
五、食治——即食物治療法的簡稱,本書所要闡述的重點,就是這種食物治療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幾種醫療方式之外,還有外治法及吸角療法與其他等等;由此可見中國醫學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謂外治法,就是將加工後的葯物,貼在患部表皮的治療方式;而利用吸葫蘆陰壓的方式,即吸角療法。
9. 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你好,是的,有中葯治療,西葯都是鎮靜葯,副作用和後遺症很難解釋。可以去醫院找中醫看看,只要是吃的中葯對症,就有希望慢慢恢復,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