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腦卒中引起的偏癱怎麼治療最有效
針對腦卒中的治療,針對康復的治療,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對你進行評估,並制定治療方案。神經的恢復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不過好多人尋求神葯,尋求明天就能完全康復的方法,像你就是在尋找「最有效」的治療,什麼是最有效的治療呢?心急的,特別容易被騙,試了很多種方法,最後發現還是沒效果,偶爾會伴隨著安慰劑效應,認為自己找的偏方有用,認為醫生根本就不會治,認為醫生在騙錢......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不打擾你尋求最有效的辦法了......
『貳』 中風偏癱康復訓練方法有哪幾種
卧床時的良肢位擺放,維持關節活動度,;床上的坐位訓練,即軀干肌的訓練,翻身坐起訓練,卧位的上肢訓練,Bobath握手舉手等。床椅轉移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手功能的作業訓練;吞咽言語訓練等。總之康復訓練的原則是:全面、正確、持續、主動的原則。
『叄』 如何腦卒中患者進行評定,及評定方法
腦卒中的特殊臨床病症處理 (一)肩部問題 腦卒中患者在發病1~3個月,有70%左右發生肩痛及其相關功能障礙,限制了患側上肢功能活動和功能的改善,常見的有肩手綜合症、肩關節半脫位和肩部軟組織損傷(如肩袖損傷、滑囊炎、腱鞘炎)等。 1.肩-手綜合症(shoulder-hand syndrome,SHS)肩-手綜合症表現為肩痛、手水腫和疼痛(被動屈曲手指時尤劇)、皮溫升高、消腫後肌肉萎縮、甚至攣縮。病因不清,可能與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在壓迫下腕關節被牽拉並掌屈、過度牽拉、輸液滲出、手意外小傷害等有關。常於卒中後1~3個月發生,多突然起病,節段性疼痛、水腫、血運障礙、關節活動范圍受限、活動後症狀和體征加重。 (1)臨床分期 第Ι期,手部水腫,很快使運動范圍明顯受損。水腫重要在手的背面,特別是指節、指間關節,常中止於腕關節及其近端,皮膚呈橘紅或紫色,特別在下垂狀態時,表面微熱及潮濕感。指甲逐漸發生變化,表現蒼白、不透明。同時伴肩、腕關節疼痛,關節活動范圍受限,特別是前臂被動外旋、腕關節背伸更為顯著。如做超過腕關節活動范圍的被動屈曲時,疼痛加重,甚至做上肢負重的治療時也可引起。指間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手指外展受限嚴重,近端的指尖關節發硬,僅能微曲,不能完全伸展,若被動屈曲該關節,有疼痛;而遠端指間關節可伸展,屈曲幾乎不能,任何被動屈曲企圖,都會產生疼痛。此期持續3~6個月,20%是兩側性的,這一期如出現症狀立即開始治療,常可控制其發展,並治癒;如不及時治療,很快轉入第Π期。被動活動易引起劇烈疼痛為此期一大特點。 第Π期,手的症狀更明顯,疼痛加重,出現自發痛是此期特點,手的水腫可減輕,但血管的通透性發生變化,如皮膚濕度增高、發紅、可見於絕大多數人。手皮膚、肌肉明顯萎縮,手掌成爪形,手指攣縮,發生Dupuytron攣縮樣手掌肌膜肥厚,X線可見骨質疏鬆樣變化,肉眼可看見在腕骨間區域的背側中央、掌骨和腕骨結合部出現堅硬隆起,指關節活動受限漸進明顯。此期約3~6個月,預後不良,為了把障礙減少到最小程度,仍必須積極治療。 第Ш期,又稱後遺症期,水腫完全消失,疼痛也完全消失,但未經治療的手,活動能力永久喪失,形成固定的有特徵的畸形手:腕屈曲偏向尺側,背屈受限制,掌骨背側隆起、固定、無水腫,前臂外旋受限,拇指和食指間部分萎縮、無彈性,遠端及近端的指間關節固定於輕度屈曲位,屈曲范圍很小,手掌成扁平,拇指和小指顯著萎縮,壓痛及血管運動性變化也消失。此期是不可逆的終末階段,病側手完全失用,永久喪失運動,成為終身殘疾。 (2)治療 原因防治:避免上肢受外傷(即使是小損傷)、疼痛、過度牽張、長時間垂懸,已有水腫者應避輸液。第Ι期治療效果較好,主要目標盡快減輕水腫、疼痛和僵硬,卧位時患肢抬高,坐位時把患上肢放在前面的小桌上,並用夾板固定,避免腕部彎曲。手指或末梢向心加壓纏繞是簡單、安全、有戲劇性效果,其治療方法:用1~2mm的長線,從遠端到近端,先拇指,後其他四指,最後手掌手背,直到腕關節上。冷療有止痛、解痙、消腫效果,用9.4~11.1℃的冷水浸泡患手30分鍾,1次/日。主動、被動運動應首先進行肩胛骨活動,在上肢上舉的情況下進行三維的肩關節活動。不應練習患上肢伸展的持重活動。 患側上肢的被動運動:可防止肩痛、維持各關節的活動度,但應非常輕柔,以不產生疼痛為度。 交感神經阻滯:星狀交感神經節阻滯對早期SHS非常有效,可使其減輕或消失,對第Π期效果差。 類固醇制劑:口服/肩關節或腱鞘注射類固醇制劑對肩痛較好,減輕局部炎症。 高位胸交感神經切斷術:對部分患者有效。 物理因子治療:有一定療效。 總之,肩-手綜合症的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特別是發病3個月內是治療的最佳時期。 2.肩關節半脫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在偏癱患者中很常見,肱骨頭從關節盂下滑,肩峰與關節盂之間出現明顯的凹陷。 (1)病因:最主要因岡上肌、三角肌後部為主的肩關節周圍肌肉功能下降。此外,肩關節囊及韌帶鬆弛、破壞、長期牽拉所致的延長;肩胛骨周圍肌肉癱瘓、痙攣及脊柱直立肌的影響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轉。 (2)臨床表現和診斷:多於病後頭幾周開始活動後,早期無任何不適,部分患者當患肢垂放時間長時,可有不適或疼痛,當上肢被支撐或抬舉時,症狀減輕或消失。日久可出現劇烈肩痛,可合並肩關節活動受限。查體可見患側肩部三角肌塌陷、關節囊鬆弛、肱骨頭向下前移位,方肩,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轉,關節盂向下傾斜。隨著肌張力增高,肩胛骨後縮,內緣隆起,多靠近脊柱,尤其下角內收,低於對側。關節盂處空虛,肩峰與關節盂之間明顯凹陷,可容納1/2~1橫指,即可診斷。 (3)預防:一旦出現肩關節半脫位恢復較慢,應早期預防。坐位時患肢可放在輪椅的扶手或支撐台上,或採取其他良好的肢位;站立時可用肩托(Bobath肩托),防止重力作用對肩部的不利影響。 (4)治療:目的在於糾正肩胛骨位置,進而糾正關節盂位置,手法糾正肩胛骨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伸;刺激肩胛骨周圍起穩定作用的肌肉活動或增加其肌張力,治療者站在患者前方,向前抬起患肢然後用手掌沿患肢到手掌方向快速反復地加壓,並要求患者保持掌心向前,不使肩後縮;用冰快速按摩有關肌肉,可刺激肌肉的活動,對三角肌及岡上肌功能性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治療也有效。針灸、電針可能對肌張力提高有一定作用。在不損傷肩關節及周圍組織的情況下,維持全關節無痛性被動活動,應避免牽拉患肢,而引起肩痛和半脫位。
『肆』 Bobath神經發育法治療的理論是怎樣的
Bobath治療法,是當前世界各國治療腦癱和成人腦卒中後偏癱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由英國學者KarelBobath和BertaBobath夫婦從50年代起密切合作,共同創造的治療方法
Bobath認為:運動功能的整合中樞包括脊髓腦干中腦皮質4個水平,下位中樞受上位中樞控制(皮質錐體系起抑製作用,錐體外系起興奮和抑製作用,小腦起興奮作用)腦損傷引起的症狀,除運動發育遲緩外,必然出現上位中樞控制解除的釋放症狀,即種種原始反射亢進的異常姿勢和運動,尤其是中腦和皮質損傷引起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障礙,在腦性癱瘓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Bobath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仔細的評定,發現患兒的發育停止在何種水平上,然後再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位(reflexinhibithingposture,RIP)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利用反射性促通肢位,來促進正確的運動感覺和運動模式
由此,而產生兩種基本的治療原則:
1.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的抑制,特別是對異常緊張性姿勢反射的抑制
2.正常姿勢和運動模式的促通,特別是對精細動作有高度綜合能力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的促通
Bobath強調,要想促進正常運動必須首先抑制異常姿勢,如緊張性迷路反射對稱性和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等引起的異常姿勢同時,也強調一定要按小兒神經發育的順序及規律促進運動發育,如從頭至尾和從近端到遠端的發育順序因此,Bobath法又稱為通過反射抑制和促通,而實現的神經發育學治療法
為此,對腦性癱瘓的治療,必須要抑制原始反射支配的異常姿勢,促進正常的自動反應和運動能力在具體訓練方法上,強調按正常嬰幼兒運動發育的各個階段來進行訓練,如抬頭→翻身→坐→爬→跪→站→走
Bobath認為,腦性癱瘓患兒的臨床症狀至少在青春期以前是進行性的,並且多伴有視覺聽覺感覺智力性格等各種症狀因此,Bobath也強調要從全人發育障礙的角度出發,進行廣泛多方面的長期治療,包括語言訓練作業療法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這也是很重要的
『伍』 腦卒中偏癱康復訓練需要怎麼做
腦中風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中醫說法,由於腦細胞的復雜性,經過治療可能還會遺留一些後遺症。 但通過積極的康復治療,可使90%患者重新獲得步行或者自理的能力。那麼康復治療主要分為肢體功能訓練、語言康復、日常生活訓練、作業療法等治療。 肢體康復訓練也就是說急性期將肢體置放功能位置,以防止肢體發生攣縮畸形,多採用仰卧位和側位,這種情況也一定要在病人病情穩定的情況下。再就是作業療法,在自體功能恢復的基礎上進行作業療法,使其盡可能回到社會參加一定的工作,包括保持和擴大生活能力,增強肌力和肌肉的耐力,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裡面還包括語言療法,採用口型法讓患者示範口型,讓其觀察每一個音的口型變化,糾正錯誤口型進行正確的發音等訓練。日常生活訓練,經日常生活的訓練,使患者盡快能獨立生活,訓練應由簡而繁,由室內到室外逐步的擴大。
『陸』 腦卒中特殊臨床問題有哪些,如何處理
腦卒中的特殊臨床病症處理
(一)肩部問題
腦卒中患者在發病1~3個月,有70%左右發生肩痛及其相關功能障礙,限制了患側上肢功能活動和功能的改善,常見的有肩手綜合症、肩關節半脫位和肩部軟組織損傷(如肩袖損傷、滑囊炎、腱鞘炎)等。
1.肩-手綜合症(shoulder-hand syndrome,SHS)肩-手綜合症表現為肩痛、手水腫和疼痛(被動屈曲手指時尤劇)、皮溫升高、消腫後肌肉萎縮、甚至攣縮。病因不清,可能與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在壓迫下腕關節被牽拉並掌屈、過度牽拉、輸液滲出、手意外小傷害等有關。常於卒中後1~3個月發生,多突然起病,節段性疼痛、水腫、血運障礙、關節活動范圍受限、活動後症狀和體征加重。
(1)臨床分期
第Ι期,手部水腫,很快使運動范圍明顯受損。水腫重要在手的背面,特別是指節、指間關節,常中止於腕關節及其近端,皮膚呈橘紅或紫色,特別在下垂狀態時,表面微熱及潮濕感。指甲逐漸發生變化,表現蒼白、不透明。同時伴肩、腕關節疼痛,關節活動范圍受限,特別是前臂被動外旋、腕關節背伸更為顯著。如做超過腕關節活動范圍的被動屈曲時,疼痛加重,甚至做上肢負重的治療時也可引起。指間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手指外展受限嚴重,近端的指尖關節發硬,僅能微曲,不能完全伸展,若被動屈曲該關節,有疼痛;而遠端指間關節可伸展,屈曲幾乎不能,任何被動屈曲企圖,都會產生疼痛。此期持續3~6個月,20%是兩側性的,這一期如出現症狀立即開始治療,常可控制其發展,並治癒;如不及時治療,很快轉入第Π期。被動活動易引起劇烈疼痛為此期一大特點。
第Π期,手的症狀更明顯,疼痛加重,出現自發痛是此期特點,手的水腫可減輕,但血管的通透性發生變化,如皮膚濕度增高、發紅、可見於絕大多數人。手皮膚、肌肉明顯萎縮,手掌成爪形,手指攣縮,發生Dupuytron攣縮樣手掌肌膜肥厚,X線可見骨質疏鬆樣變化,肉眼可看見在腕骨間區域的背側中央、掌骨和腕骨結合部出現堅硬隆起,指關節活動受限漸進明顯。此期約3~6個月,預後不良,為了把障礙減少到最小程度,仍必須積極治療。
第Ш期,又稱後遺症期,水腫完全消失,疼痛也完全消失,但未經治療的手,活動能力永久喪失,形成固定的有特徵的畸形手:腕屈曲偏向尺側,背屈受限制,掌骨背側隆起、固定、無水腫,前臂外旋受限,拇指和食指間部分萎縮、無彈性,遠端及近端的指間關節固定於輕度屈曲位,屈曲范圍很小,手掌成扁平,拇指和小指顯著萎縮,壓痛及血管運動性變化也消失。此期是不可逆的終末階段,病側手完全失用,永久喪失運動,成為終身殘疾。
(2)治療
原因防治:避免上肢受外傷(即使是小損傷)、疼痛、過度牽張、長時間垂懸,已有水腫者應避輸液。第Ι期治療效果較好,主要目標盡快減輕水腫、疼痛和僵硬,卧位時患肢抬高,坐位時把患上肢放在前面的小桌上,並用夾板固定,避免腕部彎曲。手指或末梢向心加壓纏繞是簡單、安全、有戲劇性效果,其治療方法:用1~2mm的長線,從遠端到近端,先拇指,後其他四指,最後手掌手背,直到腕關節上。冷療有止痛、解痙、消腫效果,用9.4~11.1℃的冷水浸泡患手30分鍾,1次/日。主動、被動運動應首先進行肩胛骨活動,在上肢上舉的情況下進行三維的肩關節活動。不應練習患上肢伸展的持重活動。
患側上肢的被動運動:可防止肩痛、維持各關節的活動度,但應非常輕柔,以不產生疼痛為度。
交感神經阻滯:星狀交感神經節阻滯對早期SHS非常有效,可使其減輕或消失,對第Π期效果差。
類固醇制劑:口服/肩關節或腱鞘注射類固醇制劑對肩痛較好,減輕局部炎症。
高位胸交感神經切斷術:對部分患者有效。
物理因子治療:有一定療效。
總之,肩-手綜合症的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特別是發病3個月內是治療的最佳時期。
2.肩關節半脫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在偏癱患者中很常見,肱骨頭從關節盂下滑,肩峰與關節盂之間出現明顯的凹陷。
(1)病因:最主要因岡上肌、三角肌後部為主的肩關節周圍肌肉功能下降。此外,肩關節囊及韌帶鬆弛、破壞、長期牽拉所致的延長;肩胛骨周圍肌肉癱瘓、痙攣及脊柱直立肌的影響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轉。
(2)臨床表現和診斷:多於病後頭幾周開始活動後,早期無任何不適,部分患者當患肢垂放時間長時,可有不適或疼痛,當上肢被支撐或抬舉時,症狀減輕或消失。日久可出現劇烈肩痛,可合並肩關節活動受限。查體可見患側肩部三角肌塌陷、關節囊鬆弛、肱骨頭向下前移位,方肩,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轉,關節盂向下傾斜。隨著肌張力增高,肩胛骨後縮,內緣隆起,多靠近脊柱,尤其下角內收,低於對側。關節盂處空虛,肩峰與關節盂之間明顯凹陷,可容納1/2~1橫指,即可診斷。
(3)預防:一旦出現肩關節半脫位恢復較慢,應早期預防。坐位時患肢可放在輪椅的扶手或支撐台上,或採取其他良好的肢位;站立時可用肩托(Bobath肩托),防止重力作用對肩部的不利影響。
(4)治療:目的在於糾正肩胛骨位置,進而糾正關節盂位置,手法糾正肩胛骨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伸;刺激肩胛骨周圍起穩定作用的肌肉活動或增加其肌張力,治療者站在患者前方,向前抬起患肢然後用手掌沿患肢到手掌方向快速反復地加壓,並要求患者保持掌心向前,不使肩後縮;用冰快速按摩有關肌肉,可刺激肌肉的活動,對三角肌及岡上肌功能性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治療也有效。針灸、電針可能對肌張力提高有一定作用。在不損傷肩關節及周圍組織的情況下,維持全關節無痛性被動活動,應避免牽拉患肢,而引起肩痛和半脫位。
『柒』 如何進行腦溢血的康復治療
腦卒中的康復治療
目的:防止並發症,減少後遺症,促進患者功能康復,充分發揮殘余功能,以爭取生活自理,重返社會。
急性期的康復治療
預防並發症:褥瘡、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靜脈炎
預防關節攣縮、變形 按摩、被動運動、體位治療
急性期
1.康復目標
腦卒中急性期持續時間一般為2~4周,待病情穩定48~72小時後康復治療即可與臨床診治同時進行。
康復目的是預防壓瘡、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部靜脈炎及關節攣縮和變形,同時為恢復期功能訓練作準備。
康復措施
床上正確體位的擺放
偏癱早期的康復治療中,正確體位能預防和減輕偏癱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痙攣模式的出現和發展,如上肢屈曲並肩胛帶後縮,下肢伸展伴髖關節外旋。因此,在床上肢體宜置於抗痙攣體位
①患側卧時,使患肩前伸,將患肩拉出,避免受壓和後縮,肘關節伸直,前臂外旋,指關節伸展,患側髖關節伸展,膝關節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於體前支撐枕上。該體位可以增加患側感覺輸入,牽拉整個偏癱側肢體,有助防治痙攣
②健側卧位是患者最舒適的體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關節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頭頂方上舉約10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體前面的另一支撐枕上,髖關節自然屈曲,足不要內翻;
③仰卧位
因受頸緊張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較強,也容易引起骶尾部、足跟外側或外踝部發生壓瘡,因此,腦卒中病人應以側卧位為主。必須採取仰卧位時,患臂應放在體旁的枕上,肩關節前伸,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側臀部和大腿下放置支撐枕,使骨盆前伸,防止患腿外旋,膝下可置一小枕,使膝關節微屈,足底避免接觸任何支撐物,以免足底感受器受刺激,通過陽性支撐反射加重足下垂
應避免半卧位,因該體位的軀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勢直接強化了痙攣模式。
肌肉按摩
按摩對患側肢體是一種運動感覺刺激,並可促進血液和淋巴迴流。對防治廢用性或營養性肌萎縮,深靜脈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按摩動作應輕柔、緩慢而有規律。
被動活動關節
對昏迷或完全偏癱的病人,應作患肢關節的被動活動,以利於防治關節攣縮和變形。活動順序應從近端關節至遠端關節,活動幅度應由小逐漸至全范圍,每日二次,直至主動運動恢復。避免粗暴而造成軟組織損傷,要多做一些抗痙攣的模式的活動,如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後,腕背伸,指伸展,伸髖,屈膝,踝背伸等。
床上活動
早期床上活動是腦卒中康復的重要內容之一。要使患者盡快從被動活動開始,通過自助的活動過渡到主動的康復訓練程序上來。急性期主動型訓練都是在床上進行的
目的是使患者獨立完成各種床上的早期訓練後達到獨立地完成從仰卧位到床邊坐位的轉換
①上肢自助被動運動:
②橋式運動:仰卧位,兩腿屈曲,雙腿平踏床面,伸髖並將臀部抬離床面。
恢復期(1~3月、3~6月、6月~2年)
康復目標:(遠期目標)
包括改善步態,恢復步行能力;
增強肢體協調性和精細運動;
提高和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適時應用輔助器具,以補償患肢的功能;重視心理、社會及家庭環境改造,使患者重返社會。
恢復期的康復評定
Fugl-Myer軀體功能量表:
Fugl-Myer關節活動度評測表
Fugl-Myer平衡功能評測表
Fugl-Myer感覺功能評測表
生活質量指數評分表
康復措施
神經發育促通技術(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簡稱促進技術
Bobath技術
Brunnstrom 技術
Rood技術
神經肌肉本體促進技術(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等的促進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於腦卒中的康復治療。
Bobath技術
是被最廣泛接受的治療神經系統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
該技術靈活應用運動發育控制理論,強調運動感覺的學習,通過學習並掌握基本的姿勢與運動模式,再逐漸轉變為日常生活中復雜的功能性技巧性動作。
Brunnstrom運動療法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體的運動反應,並利用各種運動模式,如共同運動、聯合反應,再從異常模式中引導、分離出正常的運動成分。在恢復的過程中逐漸向正常、復雜的運動模式發展,從而達到中樞神經系統的重新組合
Rood技術
利用多種感覺刺激運動的產生,如採取快速的刷擦,快速的冰敷和震動等較強的刺激來誘發遲緩性癱瘓的肌肉運動,或者輕刷擦,緩慢牽拉等較輕的刺激來抑制痙攣性癱瘓肌肉的異常運動。
該技術常選用一些特殊感覺刺激,如音樂、光線、色彩來促進或抑制肌肉。
神經肌肉本體促進技術(PNF)技術
以正常的運動模式和運動發展為基本技術,其特徵是肢體和軀乾的螺旋形和對角線運動,強調整體運動而不是單一肌肉活動。治療中強調發揮病人的能力和挖掘體內的潛能。
Carr-Shepheerd的運動再學習方案(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強調特定的功能訓練方案
運動訓練應按照發育的順序和不同姿勢反射水平進行:
從翻身→坐→坐位平衡→雙膝立位平衡→單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來進行
①坐位平衡訓練:
應盡早進行坐起訓練,從仰卧位到床邊坐,從患者能無支撐坐在椅子上達到一級坐位平衡,到讓患肢能做軀干各方向不同擺輻的擺動活動的「自動態」的二級平衡,最後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動態」的三級平衡
②站立的平衡訓練:
先站起立床:
然後逐步進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間站立,讓患者逐漸脫離支撐,重心移向患側,訓練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後,再實施站立平衡訓練,最後達到站立位的三級平衡
③步行訓練:
恢復步行是康復治療的基本目標之一。先進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內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態的訓練,重點是糾正劃圈步態。
對患者要實施針對性的訓練,如站立相時,患腿負重能力差,在體重轉換的過程中,患腿缺乏平衡反應的能力,應重點訓練患腿的負重能力,如擺動相時,患腿不能很好的屈曲,應練習幅度較小的屈伸交替進行的患側膝關節的獨立運動,在擺動相時患膝能完成屈曲而向前邁步。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訓練
ADL包括床椅轉移、穿衣、進食、上廁所、洗澡、行走、上下樓梯、個人衛生等。通過作業治療,使患者盡可能實現生活自理。
恢復期康復治療
步行訓練:爭取生活自理重要環節 步行前准備-扶持立位患腿前後擺動,踏步屈膝,伸髖練習雙腿交替前後邁步和重心轉移 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內步行 改善步態訓練,重點糾正劃圈步態 上下台階訓練,開始「健腿先上,病腿先下」-任其自然
恢復期康復治療
作業治療
ADL動作訓練-進食、個人衛生、穿衣、洗澡、書寫 、工藝治療-編織、刺綉、繪畫、陶瓷、橡皮泥塑,訓練兩手協同操作;打字、大結、壘積木、擰螺絲、拾小物品、彈琴,訓練手的精細動作能力 生活自理輔助器具應用-長柄 家務勞動、戶外活動
後遺症期(1年後)
康復評定
繼續恢復期的評定
回歸生活和家庭後評定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功能獨立能力
康復目標
學習和使用代償性技術
手杖
步行器
輪椅
支具
爭取最大限度的功能獨立
痙攣、肌力減退、攣縮畸形
繼續訓練和利用殘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改善環境以適應殘疾,爭取最大限度生活自理 維持性 康復訓練 患側不可恢復,充分發揮健側代償作用,環境改造 重視職業、社會、心理康復
其他康復治療
水療
理療
傳統醫學
其他康復治療方法
理療
小劑量的直流電或超短波治療能促進周神經的再生
傳統康復治療
目前應用於腦卒中康復的傳統醫學治療
按摩
針刺療法
針刺能改善腦組織的灌流量,有關局部肢體組織細胞的營養,對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電生理的研究顯示針刺能使肌電幅度升高,減少異常腦波的出現,改善大腦皮層活動。針刺有體針、耳針、頭針等方法,其中以體針應用最廣泛。
腦卒中後的抑鬱症
腦卒中後的抑鬱症(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抑鬱是腦卒中後常見的伴隨症狀,國外報道其發生率多在40%~50%,國內卒中後抑鬱症的發生率為34.2%,其中輕度20.2%,中度10.4%,重度3.7%。抑鬱也是預測腦卒中生命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PSD的危險因素
卒中後2~12個月;
女性;
左額葉和左側基底節損傷等病損部位;神經功能缺損嚴重,如失語或認知的損害;
並發症的存在;
既往抑鬱病史;
社交能力障礙等因素均與卒中後抑鬱有關。
PSD的評定
Zung自我評定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ZSDS)篩選抑鬱症患者,以ZSDS 30分為界,對ZSDS≥30分者進一步作
漢密頓抑鬱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測評抑鬱嚴重程度,
HAMD<8為無抑鬱;
>20為輕或中度抑鬱;
>35為重度抑鬱。
老年抑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常用於老年抑鬱症評定,總分為15分
0-5分為正常;
>5分提示抑鬱症。
PSD的康復治療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的積極康復治療,盡可能減少神經功能缺損和功能依賴,是減少卒中後抑鬱症發生的關鍵。PSD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抗抑鬱葯物。心理治療如Beck的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對PSD有明顯的益處。對不能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應使用抗抑鬱的葯物。
目前主張治療PSD的葯物是5-羥色胺選擇性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如鹽酸氟西汀(優克或百優解),10~20mg每日一次;
鹽酸帕羅西汀(賽樂特),10~20mg,每日一次;
舍曲林(sertraline),50mg,每日一次;
在治療PSD的過程中,應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狀態,既重視抑鬱葯物的應用,又重視心理治療和社會干預。
痙攣
痙攣是由於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後引起牽張反射興奮性升高所致,其特點是骨骼肌肌張力隨牽張速度的增加而升高。
腦卒中後3周內幾乎90%的患者將會發生痙攣。雖然痙攣會有助於某些患者的站和轉移,或許會使某些病人的靜脈迴流增加,從而減輕水腫,但痙攣放礙大多數患者的功能恢復,引起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困難,導致疼痛、攣縮、壓瘡等並發症的發生。
康復目標
減少疼痛;
預防壓瘡、攣縮等並發症;
改善運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痙攣的康復評定
Ashworth法
修訂的Ashworth量表
痙攣的康復治療
首先要消除增加和加重痙攣的臨床情況,如泌尿道感染、便秘、壓瘡,避免勞累和緊張。
①口服葯物治療:葯物因使用方便而成為治療痙攣的首選方法。
氯苯氨丁酸(baclofen)是肌肉鬆弛劑,每次5mg,每日三次起逐漸增至有效劑量,每日最大量可達120mg.要逐漸停葯,以免引起癲癇和幻覺的危險。
治療痙攣的其他葯物還有替托尼定、安定(diazepan)和丹曲林(dantrolene)等。
②石碳酸神經阻滯:
③物理治療:冷療因能降低肌肉的溫度對肌梭有鎮靜作用而減輕痙攣;對抗肌的交替電刺激,對患者痙攣肌肉進行牽張、被動活動關節等也可緩解痙攣。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
SHS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性營養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該綜合征常發生於腦卒中後1~3月內,發生率約為12.5%~70%,發生率的差異可能與診斷標准不同有關。SHS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發病有關的因素有交感神經功能障礙,肩關節半脫位,痙攣,腕關節過度的牽拉或手受到意外的傷害。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的
肩部疼痛,
運動受限,
手浮腫及疼痛,後期可出現手部肌肉萎縮、手指攣縮畸形,直至患手的運動永久喪失。
SHS的康復治療
SHS的治療包括
①避免引起SHS的原因:偏癱早期避免牽拉損傷肩關節周圍組織,注意矯正肩胛骨的位置,增加肩關節周圍肌肉的張力以預防肩關節半脫位;避免患者上肢尤其是手的損傷、疼痛、過度牽張及長時間垂懸;避免在患手靜脈輸液
SHS的康復治療
②正確患肢放置:應仔細地放置患側的上肢,確保腕部不處於完全掌屈位,或上肢不懸在輪椅一側;
卧位時,適當抬高患側上肢;
坐位時,把患側上肢放在輪椅上安裝的小桌子上,並用夾板固定避免腕部掌屈位
③被動和主動運動:患側上肢的被動運動可防治肩痛,維持各個關節的活動度,活動時應輕柔、緩慢,以不產生疼痛為度。
主動進行肩胛骨活動,在上肢上舉的情況下進行肩關節的三維活動,但不應練習使伸展的患側上肢的持重活動,以免增加浮腫和疼痛
SHS的康復治療
④冷療:該療法可以消腫、止痛並解痙。⑤症狀明顯者可予以常規劑量的類固醇制劑治療2~3周,大多數患者可獲良好效果。
『捌』 中風偏癱的康復訓練方法
中風偏癱的康復訓練方法?
你好!從早期開始就要做好主被動功能鍛練,最基本的是橋式運動和Bobath握手舉手
意見建議:卧床時的良肢位擺放,維持關節活動度,;床上的坐位訓練,即軀干肌的訓練,翻身坐起訓練,卧位的上肢訓練,Bobath握手舉手等。床椅轉移訓練,站立訓練。慢慢調養吧!你可以在網上咨詢下,這個老師的空間我經常關注,比我說的要透徹詳細多了,你可以看一下他的空間,對你會有很好的幫助,希望每一個病人都能早日康復,阿彌托福。
http://user.qzone.qq.com/626677526/blog/1414206242
『玖』 如何應用bobath技術對腦卒中患者急性期治療
Bobath握手方法是神經發育促進技術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廣泛用於腦卒中的臨床康復治療,作為一種經典的反射抑制治療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其有效性、實用性毋庸置疑~([1-3]),但在臨床康復訓練中也有患者出現不適感,夾指依從性不夠,特別是手部出現腫脹...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