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推拿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中醫推拿需要注意癌症、出血部位、孕婦、脫位等病症,過飢、過飽、酗酒等都不應進行中醫推拿。
【中醫推拿功效】:
中醫推拿屬於自然療法,是一種以人療人的治病方法,操作簡單,無副作用,深受大家的青睞,可以起到舒活經絡,扶傷止痛、調和陰陽的功效。
【中醫推拿禁忌】:不適合中醫推拿的病症。
1.由結核菌、化膿菌所引起的運動器官病症不宜進行推拿;
2.癌症一般不作推拿;
3.皮膚病病變損害處,皮開肉綻及燙傷處一般不宜推拿;
4.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推拿;
5.脫位處以整復手法為主;
6.婦女在懷孕期和月經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7.患者飢餓時及劇烈運動後,推拿時需防止暈倒;
8、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作推拿保健。
9、在過飢、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中醫推拿注意事項】:中醫推拿時,應注意的方面。
1、身心放鬆。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鬆.
2、取穴准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恆。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恆心。
6、推拿時間:每次推拿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鍾為宜。還要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
7、葯物潤滑: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葯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
8、接觸皮膚:作自我推拿時,最好只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
9、推拿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
2. 初學者按摩的手法和技巧
一、手法:
1、 乾洗臉:兩手掌心相搓,搓熱後像洗臉那樣反復摩擦臉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直至臉部發熱。
2、梳抓頭:兩手五指分開放在頭兩側,像梳頭那樣從前向後,從外向內梳抓頭皮。
3、 揉擦眼眶:兩手拇指放在兩側太陽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內向外,先上後下,反復擦揉眼眶。
4、揉太陽穴:兩手拇指放在兩側太陽穴上,反復按揉,先順時針,後逆時針。
5、 揉擦鼻根:兩手拇指或食指放在鼻根兩側上下反復揉擦。
6、揉風池穴:兩手拇指放在枕後風池穴處,其餘四指自然分開放在頭兩側,反復按揉。
7、 擦頸項:兩手掌心搓熱後,放在頸後部來回揉擦,直至頸項部皮膚發熱。
8、捏拿肩:一手放在對側肩部,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反復揉捏、提拿肩部肌肉。兩側交替進行。
9、 揉捏臂:一手放在對側臂上,上下反復揉捏,先內側後外側,兩側交替進行。
10、按揉腹部:兩手重疊放在腹部,反復按揉,范圍由小到大,先順時針,後逆時針。
11、 捶打腰:兩手分別放在同側腰部,由上而下反復搓揉。然後,變掌為拳,反復捶打腰部。
12、捏小腿: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兩手拇指向內,四肢向外,上下反復揉捏,兩側交替進行。
13、 搖動踝: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一手放在跟腱上,反復揉捏;另一手抓住足的前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轉動踝關節。兩側交替進行。
14、揉捏足: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反復揉捏足底,兩側交替進行。
二、技巧: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並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3、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4、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5、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
6、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7、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2)邏輯推拿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按摩代表類型:
1、泰式按摩:泰式按摩是各種按摩中最激烈的,由泰國御醫吉瓦科庫瑪根據古印度西部傳入泰國的按摩法和當地中國移民的一些按摩手法創造而來,當時作為招待皇家貴族的最高禮節。其技法還被銘刻在瓦特波卧佛寺的游廊壁上,那裡被稱為「泰式按摩基地」。
2、日式按摩:坊間流傳日式按摩源於中國,在前朝交流時由中國商人帶至東瀛。這種說法雖然沒有得到明確證實,但連日本醫學專家也承認,日式按摩與中式按摩的手法驚人相似。不過,按摩師跪在體驗者背上用膝蓋進行按摩等方式還是很有日本風格。
3、歐式按摩:歐式按摩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被稱為「貴族的運動」,當時平民百姓是禁止享受這種保健方式的。工業革命之後,這種按摩方法開始在歐洲各國逐漸盛行。
4、中式按摩:中式按摩歷史悠遠,以保健、治病為主要目的,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說戰國時代的神醫是其發明者,經過幾千年的醫學探索,這種按摩方法現在已經比較完善。
5、韓式按摩:韓式按摩由韓國家庭按摩改良而成,是一種價位適中的美容按摩方法,在美容界也被稱為「韓式松骨」。除了「松骨」這一大顯著特點,推油和熱敷也是韓式按摩的主要內容,此外韓式按摩還常常包括洗頭、修甲、中草葯沐浴。
6、港式按摩:港式按摩是廣東醫生在南方沿海地區按摩手法基礎上,吸收西方推油按摩手法,近年新創的一種按摩方法。主要包括拇指指腹按壓法、踩背法和推油法。
3. 給兒童推拿捏脊的正確方法
小兒捏積的具體方法是:患兒伏卧在床,脫去上衣,露出整個背部,應力求卧平卧正。捏脊時自尾骨的凹陷處(也就是長強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頸部,一般是從下往上捏。剛開始給孩子捏的時候每次不要超過5遍,手法要輕;等孩子慢慢適應了,再逐漸在手上加點力,增加次數,但每次最多也不要超過10遍。 捏脊的手法有兩種,可以任選一種: (1)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對准食指的第二指關節橈側,虎口向前,雙手食指緊貼皮膚並向前推動,將皮膚推起,然後雙手拇食二指把皮膚捏起來。 (2)用拇指的橈側頂起皮膚,食中指前按,拇、食、中三指指端挾住皮膚並捏起,同時稍用力提拿,雙手交替移動向前。捏脊完成後,孩子背部的肌肉比較緊張,這時再用手掌從上自下,沿著脊椎向兩邊分推;最後再沿著孩子的腋下輕輕向下抹5遍,起到寬胸理氣的作用。 這樣,整個按摩就全部完成了。按摩後一定要多給孩子喝溫開水。孩子在捏脊的過程中都會微微出汗,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會不配合,會哭鬧,更是一身的汗。所以捏脊後一定要給孩子喝溫開水,一是補充水分,二是預防感冒,三是利於體內毒素的排出。
4. 肩頸部美客保健推拿手法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隨著辦公室自動化的進展,很多疾病由此悄悄地侵襲我們的身體。最典型的就是長期伏案工作或者經常駕車的人,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動,頸背部容易出現疲勞不適症狀。 這主要是因為頸背部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導致肌肉組織緊張,血液流通不暢,再加上不注意保暖,特別是冬季易受到風寒邪氣侵襲,從而使頸背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按摩以下幾個穴位對頸背部疼痛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1.按揉委中穴
位置:位於人體的?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按摩方法:1)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做50次;2)兩手握空拳,用拳背有節奏地叩擊委中穴,做50次。
2.按揉肩井穴
位置:位於肩上,前直乳中,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指腹分別揉按對側肩井穴,有酸脹感為宜,按摩50次。
3. 按揉肩貞穴
位置: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l寸。
按摩方法:兩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對側肩貞穴,有酸脹感為宜,按摩50次。
4.按揉列缺穴
位置: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對側列缺穴,有酸脹感為宜,按摩50次。
2按摩這些穴位 緩解肩頸酸痛
1、按摩後頸部穴位
風府穴
雙手微微分開,沿著後頸部脊柱左右,輕按穴位。「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中醫認為,督脈之氣在風府穴吸濕化風,所以刺激這個穴位有散熱、吸濕的功能。這個穴位的位置在後腦勺,後背正中往上,頭發邊緣。如果後腦勺疼痛、麻木,按摩這里可以有效緩解。
風池穴
風池穴有兩個,也在後腦勺。中醫認為,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風池穴具有壯陽益氣作用。如果頭痛頭暈,容易耳鳴,可以多按摩這個穴位。經常偏頭痛的人,也可以留意找找這個穴位。平時如果偏頭痛,就按摩疼痛方向對應的那個風池穴,見效會很快。
2、按摩手背三穴位
中渚穴
中渚位於小指和無名指指間,下方約2厘米處(手腕側)的部位。用手指觸摸時,大約是在小指和無名指指骨之間的凹處。
陽池穴
陽池位於手腕中央,靠近小指側的部位。仔細地說,就是將指尖反翹起來,各手指在手腕處會形成很粗的筋,在中指和無名指的粗筋交叉至手腕為止的部位,就是陽池的位置。
關沖穴
關沖位於無名指指甲、靠小指側的下端。正確地說,應該是在無名指指甲左邊,畫上一條直線,在指甲下端畫一條橫線,這二條線相交的地方,就是關沖
3頸椎病的5種按摩方法
由於刺激和壓迫周圍組織的不同,產生的症狀也有區別,臨床上大致把頸椎病分成6型:
1.頸型
此為相對較輕的類型,主要表現為頸枕部及肩部疼痛不適,頸項僵硬,有時伴活動受限等症狀。
2.神經根型
此型為脊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造成,主要表現為頸肩痛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不適等症狀。
3.椎動脈型
該型是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造成,主要表現為頸肩痛伴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等症狀,常與頸部活動有關,可發生體位性猝倒,但意識大都存在。
4.脊髓型
該型是脊髓受到壓迫或刺激造成,主要表現為四肢無力、步態不穩、似有踩棉花感、胸部束帶感、性功能障礙、大小便控制能力減退等症狀。
5.交感型
此為椎管內外的交感神經受到壓迫造成,主要表現為頸肩痛伴頭暈頭痛、視物不清、心慌胸悶、血壓增高、四肢涼或手指發紅發熱,一側肢體多汗或少汗等症狀。
6.混合型
由上述五種類型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混合形成。
按摩手法
1.揉頸部兩側肌肉
正坐,按摩者用拇指揉頸部兩側肌肉(從枕部與頸上段交界處至大椎旁的頸根處)3~5遍,以放鬆肌肉,在疼痛相對劇烈的痛點著重施術,隨後點揉風池穴1分鍾,以酸脹為宜。
2.拿揉肩部斜方肌
正坐,按摩者拿揉兩側肩部斜方肌,從內到外廣泛的放鬆肌肉,反復施術3~5遍;用拇指點揉兩側肩胛骨內上角肌肉附著處半分鍾;點揉肩井穴半分鍾,以酸脹為宜。
3.掌揉背部肌肉
正坐,按摩者用手掌自上而下揉背部肌肉3~5遍,以放鬆肌肉;然後用拇指自上而下點揉胸椎棘突與肩胛骨內側緣之間區域,重點施術於疼痛明顯處及有條索處,反復施術3~5遍。
4.掌揉雙側岡下肌
正坐,按摩者用手掌揉雙側岡下肌半分鍾,然後用拇指點揉天宗穴及岡下酸痛點,各半分鍾,手法不宜太重,以酸脹為宜。
5.拍打肩背部
正坐,按摩者用手掌拍打肩背部,力量輕柔,以緩解疲勞。
5. 小兒推拿手法的介紹
小兒推拿手法是指在推拿過程中按照一定要求在穴位上進行的不同操作的方法。它是小兒推拿兩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基本功之一,手法的熟練、精確與否直接影響推拿效果。
6. 推拿療法的常用手法
推拿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體其他部分刺激治療部位和活動患者肢體的規范化技巧動作。由於刺激方式、強度、時間和活動肢體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許多動作和操作方法均不同的基本手法,並在此基礎上由兩個以上基本手法組合成復合手法(如按揉法、推摩法等),或由一連串動作組合而成、有其操作常規(或程序)的復式操作法等等。推拿治療是以手法操作為主的一種特殊療法,作為其特色標志之一的學術流派,更以其師承及臨證體驗的不同而造就各自手法上鮮明的個性。因此,推拿手法之多竟達百種以上。其中既不乏可單獨應用而成為有其適應證治范圍的單一推拿療法,也有融合變通後形成一套常規操作程度的復式推拿療法;有些手法經一定的訓練後即可掌握,而有的則需有相當程度的功法基礎(如內功推拿等)和臨證體驗之後才能得心應手。推拿的常用基本手法大致可分為按壓類、擺動類、摩擦類、捏拿類、捶振類和活動關節類等六大類。推拿具有舒經通絡、促進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潤滑關節、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作用。正因為推拿具有這樣的作用,在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常見疾病的治療方面,效果很明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因為急性腰扭傷、落枕或者頸椎病,去做推拿。其實推拿不僅僅是針對落枕、扭傷,以及腹瀉有效,對其他疾病的治療也很有效果。比如某男子長期受失眠困擾,經常需要依靠葯物才能入睡,接受了幾次推拿治療後,睡眠情況得到改善,不需要葯物也能安然入睡。再如一老太太患有慢性淺表性胃炎,四處醫治都不見好轉,在正規推拿治療後,加上其他康復治療措施,症狀得以緩解。
推拿在消除疲勞、延緩衰老、減輕肥胖、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皮膚美容等的臨床研究中,出現了新興治療優勢,相信簡、便、易、廉,無副作用的推拿療法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接受和使用。
手法部分:既推、拿、按、摩、滾、揉、掐 手法: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對,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內收、並作持續揉捏動作。
要領:腕要放體靈活,用指面著力揉捏,動作要連續不斷,用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由於拿的部位的手法的差異,又可分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三種,拿法的刺激較強,常配合其它手法,用於頸下,肩部和四指部穴位。功能: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作用。 手法:按是壓的意思,用手指或掌面著力在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法。
要領:按壓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輕到重,穩定而持續,使剌激充分透達到肌體組織的深部。切忌用迅猛的暴發力,以免產生不良反應,對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臨床應用時常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即在按壓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再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此手法剛中兼揉,既有力而又柔和,按法的具體動作很多,有大指面直接法或用大指背屈而按之,或兩手對面合按之,胸腹則以掌心按之。 可用於頭部、肩背、腰骶及四肢關節處,治療頭痛、偏癱、關節酸痛等症。
方法:用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指關節突起部分,附在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屈伸外旋連續往返活動,使產生的力輕重交替,持續不斷的作用於治療部位上。
動作要領:
①、肩臂不要過分緊張,肘關節屈曲120-140度角。
②、手腕要放鬆,滾動肘掌背盡側部要緊貼體表,不可跳動或使手背拖來拖去按摩。
③、手背滾動的幅度控制在120度左右,即當腕關節屈曲時向名滾動約80度左右,腕關節伸時向內滾動約40度左右。
④、壓力要均勻,動作協調而有節律,不可忽快忽慢時輕時重。一般每分鍾滾動140次左右。滾法由於腕關節屈伸幅度較大,所以接觸面較廣,並且壓力較大,掌背著力柔和而舒適,故應用於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
滾法推拿療法是以滾法作為主要手法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它以經絡學說為基礎,根據病理變化和辨證施治理論,憑借熟練的操作技能,在人體體表適當的部位上施以擦、揉、按、拿、捻、搓等手法,並配合被動運動或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性功能鍛煉來治療疾病。
滾法是滾法推拿的主治手法。滾法的操作是依靠腕關節的伸屈動作來促使手掌背部在人體體表進行來回「滾動」的。滾法操作時,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掌背直接抵壓於人體體表,並作腕關節屈伸運動,所以它不但刺激力量強,而且作用面積也較大,能夠使其作用力深透到體表深層而直達病所,通過腧穴的「得氣」感應而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明陰陽、濡潤筋骨等作用,並能對肌肉痙攣、強直和粘連等病態直接發揮明顯的改善作用。因此,滾法推拿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正確地配合以各種輔助手法及被動運動,並適時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性功能鍛煉,對某些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疾病,尤其是對軟組織損傷等疾病有相當顯著的療效。
以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貼於治療部位上,掌指關節略為屈曲,然後進行腕關節最大限度的屈伸及前臂旋轉的協同動作,使掌背近小指側部分在治療部位上作來回運動。操作時,術者的肩關節放鬆下垂,肘關節離開軀干約15厘米左右;各手指任其自然,不能過度屈曲或伸直,腕關節屈伸幅度要大,使掌背部分1/2的面積接觸在治療部位上。掌背的近小指側部分是滾法操作的著力點,應緊貼治療部位上,不宜移動或跳動,腕關節的屈與伸應保持相等均勻的壓力,以避免手背與體表撞擊。每分鍾來回擺動120次左右。滾法在臨床上應用時,常根據治療的需要,配合各種被動運動以及按、拿、捻、搓等各種輔助手法,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松解粘連、理順筋脈等作用,因此適用於治療頸、肩、腰。背、臀部及四肢關節等部位的扭挫傷,以及筋脈拘攣、關節強直、肢體癱瘓、疼痛麻木等症。 把拇指或食指的指甲豎立著按壓,給予強剌激的方法。逐漸加大用力,使力達深透為止,注意不要掐傷皮膚。掐後壓出輕微的痕跡。有緩解疼痛的作用。
上述手法為常用基礎手法,臨床法療時常常對治療效果起著決定作用,因此要求「特醫」治療者要把上述基礎手法刻苦練習務必掌握。
7. 丁季峰的與(㨰)法[搇法]推拿
倡導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取長補短,是丁師的學術思想核心,也是(㨰)法[搇法]推拿形成的理論基礎。從中醫推拿的歷代沿習及實踐經歷中,丁師認識到,理論知識的缺乏是推拿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他又看到,整體觀念、內外相連為中醫理論體系之所長,細究局部、探幽入微是西醫治學之所長,遂以中醫經絡學說結合解剖、生理、病理等現代醫學知識作為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逐步創立了(㨰)法[搇法]推拿。
中醫學的解剖概念較模糊,這對指導手法應用帶來了困難,使許多被動運動手法容易造成醫源性損傷,如頸椎斜扳法,即為其例。對人體解剖知識的熟悉與否不僅直接影響診斷的正確性與治療效果,甚至可影響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丁師在創立(㨰)法[搇法]推拿中,對解剖學的重要性,認為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
神經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神經系統對刺激反應性不僅取決於刺激量的大小,而且取決於刺激的空間分布與時間分布形式,取決於刺激的變化率。丁師創立的(㨰)法[搇法]推拿把經絡看作是全身皮膚、肌肉、肌鍵、韌帶等組織的有序集合。具有作用面積大,作用面和壓力均周期性變化的特點,一方面降低了手法力集中某一微小部位所可能對組織產生的損傷性,另一方面又由於廣泛作用於穴位及穴位之間的經筋、皮部而提高了手法效應。
丁師創立的(㨰)法[搇法]推拿之所以有較好的療效,這同他強調必須根據臨床病理特性,辨證施術分不開的。如肩周炎的病理變化分三期:急性期以滲出性炎症為主,組織充血水腫。此期機體組織對手法力較為敏感,故手法宜輕柔緩和,不宜配合任何形式的被動運動。粘連期以組織粘連為主炎症逐漸消退。此期手法力量可適當增大,配合各種操作,來逐漸分離粘連。恢復期以肩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關節力學平衡失調為主。此期應以指導患者自主性功能鍛煉為主。 強調手法剛柔相濟,倡導治療手法與被動運動結合是(㨰)法[搇法]推拿的學術特色。丁師認為,推拿手法之力有兩重性:刺激穴位、經筋、皮部,激發經絡反應為其治療性;改變組織微細結構,引起疼痛、結構破壞為其損傷性。不可過於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㨰)法[搇法]推拿手法應做到剛柔相濟。所謂剛柔相濟的涵義,丁師具體地描述為:手法應具有一定的力度,即使隔著衣服操作,也能作用到一定的組織深度。但這種力不是粗暴蠻力,而是一種技巧力,病變組織不因壓力刺激而產生劇烈疼痛,肌肉也不由此而強烈痙攣、影響力的作用深度,反而在治療過程中有輕松舒適的感覺,治療後有病痛顯著減輕的體會。
被動運動是指由醫生控制的肢體運動,具有糾正錯位、分離粘連、緩解肌肉痙攣、解除神經血管壓迫的作用,對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但如掌握不當,常可造成嚴重的組織創傷。同時在病理狀態下,關節周圍肌群通常處於痙攣狀態,被動運動的阻力增加,預期的運動幅度難以達到。這了減少組織損傷和便於被動運動的實施,(㨰)法[搇法]推拿把被動運動與治療手法有機結合在一起。被動運動前,先在病變部位充分使用(㨰)法[搇法],以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為被動運動創造條件。被動運動過程中,繼續配合(㨰)法[搇法]操作,以減輕運動痛,並可分散病人注意力。被動運動後,仍在病變部位予以手法治療,以及時消除被動運動可能產生的組織損傷。 辨證、辨經與辨病結、合論治是丁師創立的(㨰)法[搇法]推拿對臨床實踐的具體要求。辨證論治為中醫學精髓,辨經論治為手法治療部位的選擇提供依據。但辨證、辨經,還難以反映疾病的全貌。例如在中醫的痹證范疇中,包含了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等。即使在免疫性疾病之間,其病理變化也迥然相異。又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按傳統辨證分型可分為血瘀型、濕熱型、風寒型和腎虛型;按辨經論治可分為足太陽型,足少陽型,太陽少陽合病型和督脈型;但這些分型均不能為手法應用提供理論根據。(㨰)法[搇法]推拿在此基礎上結合辨病論治,充分吸取現代醫學診斷明確,病理研究深入透徹的長處,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治療效果
8. 推拿治療的原則
按摩的治療原則是指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基本精神指導下,對臨床病證制訂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治療規律,主要有以下幾條:
(1)治病求本 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質,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針對其最根本的病因病機進行治病,但在運用這一原則的時候,必。須正確處理「正治與反治」、「治標與治本」之間的關系。
(2)扶正祛邪 疾病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正氣與邪氣不盾雙方互相鬥爭的過程,邪勝於正則病進,正股丁邪則病退。因此治療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向有利於健康的方面轉化,即扶正祛邪。
(3)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即陰陽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陰陽消長,所以調整陰陽,也是臨床治療的基本原則之」。
(4)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年齡等不同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這是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各個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具體倩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酌情施治。
9. 推拿的注意事項
(1)身心放鬆。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鬆。
(2)取穴准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恆。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恆心。
除上述注意事項外,還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鍾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葯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時,最好只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推拿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此外,在過飢、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