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顱骨修補術的手術過程
人最堅硬的骨頭就是顱骨的了,顱骨修復的話,就是大手術的了,基本上就是至少要4,5個小時的了,肯定是有比較大的危險的。推薦你去民航總醫院,醫生經驗豐富,手術上還是很有保障的,北京裡面的朝陽路裡面的高井甲1號
⑵ 顱骨修復
個人覺得:
1雖然顱骨是自己的,但是因為用時要高溫消毒,而且只是死的骨組織,此顱骨與原來正常時的顱骨已有很大差別,雖然在形狀,大小上,與缺損大小什麼的相符,但是在排異反應發生可能上要大小鈦網,這是我們的觀察結果,不一定準確。。。
2鈦網現在是越來越多的被使用,除了經濟因素之後,鈦網安全性較好,排異的不多。。。但是也有釘子脫落等風險。。。
3如果你條件可以,還是用朔形鈦網吧,可能一萬多塊錢,如果條件差點,也可以用自己的顱骨,早年的時候,大家都用自己的骨頭,再早的時候,還用過有機玻璃之類的東西。。。那時,鐵絲被用來固定有機玻璃。。。
⑶ 顱骨修復時間
一般是在手術後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再進行顱骨修補術。手術對象一般是:顱骨缺損在3厘米以上,缺損部位在頭部的額部、頂部等更為適宜。至於有的病人在腦外傷後產生的頭痛、頭暈等症狀,有時是會有的。尤其是在突然的轉動頭部或做仰卧動作時發生。其原因可能與腦血液循環改變或頭部與腦組織相連凹陷部位的牽扯有關。至於有的高血壓病人頭暈、頭痛時,要與頭部外傷後出現的類似症狀進行鑒別,區別對待,不可混為一談。
總之,顱骨修補手術在神經外科領域內不是難度很大的手術(因不需動及大腦),危險系數也不是很高,但具體到每一位病人來說,是否適宜進行該類手術,還是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如果顱骨凹陷的部位僅在3厘米,部位在顳部有顳肌的保護,又是老年人,運動量小,受再次創傷的可能性小,再則手術總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不一定要再作顱骨修補手術。
現在有了顱骨冷凍保存技術,可以將患者的自體骨瓣完好地保留起來,時間可長達幾年之久,待病人術後需要修補時,隨時將自存骨瓣裝回到患者凹陷的部位,以達到嚴絲合縫完好如初的狀態,目前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已常規應用。
以下轉載一點關於顱骨修補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到有需要了解這方面知識的朋友:
顱骨缺損後由於大腦缺少了完整的顱骨保護,會產生一系列症狀,如頭痛、頭暈、惡心、肢體肌力減退、畏寒、怕震動等。同時心理上會產生不安全感,影響病人的情緒。外觀上的畸形也會讓病人難以參加正常的工作和社會交往,臨床上稱為顱骨缺損綜合征。因此,應當在適當的時機給予修補,這在神經外科界已達成共識。目前顱骨修補的材料和方法有很多,各有優勢及不足,國內外學者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綜述如下。
1 修補材料
理想的顱骨修補材料應該是:組織相容性好,不被機體排斥或吸收,無毒、不致癌;化學性能穩定,不易被腐蝕,為電和熱的不良導體;不幹擾X線,對CT、 MRI、 EEG等檢查無不良影響;堅韌耐用,抗沖擊力強,不易老化;取材方便,易於塑形,消毒方便,價格低廉,能和骨窗融合或彌合等;對於兒童還需適應顱骨生長,數十年不變形,不感染。目前所用的材料有以下幾種。
1.1 高分子材料
1.1.1 有機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具有質地堅硬,可加熱塑形。絕熱絕緣,對X線、MRI檢查無影響等優點,在國內外曾一度得到廣泛應用。其缺點是力學性能比人體顱骨差,主要是脆性大,抗沖擊性能差,受到第二次意外打擊時,有機玻璃易破碎刺傷腦組織。植入後組織反應重,易老化。有報道術後皮下積液發生率高達65.6%〔1〕。以後有學者對有機玻璃進行了改進,在其中加入了增強纖維(短碳纖維),製成了短碳纖維增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採用顆粒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加入一定含量的短碳纖維,經過共混加熱製成2mm厚,18cm×12cm統一規格的板材。經測試,其抗拉彈性模量(剛性)和抗沖擊強度比有機玻璃提高了2倍,硬度高於顱骨,線膨脹系數常溫時相當於有機玻璃在-400℃的數值。耐介質試驗在常溫下350h,幾乎無明顯增重、增容。板材壓模復合材料中隨機走向的纖維,可阻止裂紋的擴展。具有板材薄、重量輕、有良好的抗沖擊能力,不釋放毒性物質,亦不影響CT和MRI檢查等優點。但塑形時需用電爐加熱或用酒精燈烘烤〔2〕。
1.1.2 骨水泥 其主要成分為甲基烯酸甲酯與丙烯酸丁酯共聚體,有粉劑與溶劑兩種成分,現配現用。調配後能在室溫下迅速固化,可在固化前的面團期適時塑形。其優點是機械性能可靠,塑形簡便,顱蓋骨和顱底骨均可使用,美容效果滿意。有學者在配製時加用慶大黴素,可增加其抗感染能力〔3〕。缺點是配製時有較大異味,凝固時會產熱,需沖水冷卻,補片成型後有一定脆性,術後在放引流的情況下積液的發生率仍較高(11.8%)〔4〕。
1.1.3 硅橡膠 主要為二層甲基乙烯基硅橡膠夾針織滌綸網,經模壓和高溫高壓硫化處理後成型。應用時按需要剪取相應部位,稍做修剪即可。優點是組織相容性好,消毒、裁剪、固定方便,不影響各種檢查,隔熱絕緣,外形滿意,可承受一定沖擊力,缺點是不易塑形,固定欠牢靠,術後也有較高的積液發生率。
1.2 金屬材料 近十幾年,各種金屬材料製品不斷涌現,如金、銀、鋁、鉭、鉻、鈦等都有用於顱骨修補的報道。其中鈦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其形狀有鈦板、鈦網、鈦條等。這些金屬材料的共同特點是化學性能穩定,不引起排異或過敏反應,抗沖擊力強,易剪裁塑形,滅菌消毒不變形等。缺點是導熱導電,因導熱系數高,故手術後頭部對外界溫差反應變得敏感,產生不適。而長期的溫差變化也會對腦組織產生慢性損傷〔5〕。術後有一定的皮下積液發生(14.3%)〔1〕,且目前多數材料為進口所得,價格昂貴。
.3 異體骨質材料
1.3.1 異體異種材料 1682年國外就有用犬骨和象牙修補顱骨缺損的報道,但此後類似的報道便極少見到了。Roux用珊瑚骨做修補材料,稱其可促使新骨生成,珊瑚骨作為支架逐漸被自體骨吸收取代,效果較好〔6〕。國內也有用*髂骨和水牛角修補顱骨缺損取得滿意效果的報道。但這類材料來源困難,制備塑形麻煩,機體有一定的排異反應,故臨床已很少採用。
1.3.2 同種異體材料 1893年國外有學者將人屍體骨應用於臨床,近期療效尚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許多病人的修補處有明顯的壞死吸收現象,機體排異反應非常明顯。國內有學者應用新鮮屍體顱骨結合骨形態發生蛋白(BMP)修復顱骨缺損。BMP是一種具有強誘導成骨能力的非膠原性疏水糖蛋白,可以誘導體內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成軟骨或成骨細胞,因而具有促進成骨和修復骨缺損的能力,隨訪1~2年並經X線和99Tc骨閃爍攝影證實新生骨生長旺盛,效果良好〔7〕。有學者用新鮮胎兒顱骨做修補材料〔8〕,把引產的6個月新鮮胎兒顱骨無菌取下用慶大黴素液浸泡後置於酒精內存入冰箱備用,可保存3個月。術後隨訪1~2年,X線檢查未見骨質吸收,移植骨密度與正常顱骨基本一致。單分子骨礦分析檢查顯示植入骨與周圍骨密度基本一致,證實移植骨全部成活,無排斥反應。但早期抗沖擊能力差,須植入一段時間後才能再生增厚,而且胎骨不太易得。
近年有學者研究用同種異體骨脫鈣、脫脂等處理製成骨基質明膠(BMG)用於顱骨修補。所取的同種異體骨通過氯仿、甲醇等連續化學處理後,即成為不溶性骨基質明膠。在光學顯微鏡下呈均質狀,骨細胞消失,而BMG中的誘導成骨物質卻仍然具有活性。這與其中含有的骨生成蛋白有關〔9〕。骨生成蛋白是一種低分子量酸性糖蛋白,在體內與宿主間充質細胞受體相結合,誘導間充質細胞向成骨細胞方向分化。在植骨早期,隨著BMG的吸收,骨生成蛋白被釋放,刺激了BMG周圍的骨膜組織形成了豐富的纖維性骨痂。在骨生成蛋白的持續作用下,纖維性骨痂中的間充質細胞向成纖維細胞、骨母細胞、成骨細胞和骨細胞方向轉化。後者分泌骨基質,將自己掩埋其中形成了新生骨組織,最後骨缺損得以修復。有實驗顯示異體骨基質明膠排斥反應低於異體不脫鈣者,且成骨時間短,成骨能力也強,在動物實驗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已用於臨床〔10〕。
1.4 自體材料 自體骨是理想的顱骨修補材料,主要取自肋骨、肩胛骨、顱骨等處。修補後能達到骨性癒合,且機體無排異,不易積液和感染,癒合後抗沖擊強度接近正常,患者無任何心理障礙。自體骨移植後是如何成活的,以及新生骨的來源問題目前尚有不同意見,較傾向於自體骨瓣中存活的骨細胞和周圍增生的結締組織(有些細胞可轉化成成骨細胞)以及骨膜化骨都參與了新骨的形成〔11〕。
1.4.1 骨瓣植骨 骨瓣的保存可分為兩類:(1)自體保存: 將骨瓣保存於腹壁、股部的皮下或帽狀腱膜下,1~3個月後取出植回原處。姜氏〔12〕首先報道20例回植後達到骨性癒合。目前在全國各地許多醫療單位都有開展。(2)體外保存: 將游離骨瓣浸泡於蜂蜜、酒精、洗必泰甘油等液體中,以保持其無菌狀態。也有將其冷凍、輻照等保存〔13~15〕,如輻照保存時,當劑量達到25Gy即能殺死所有細菌,且輔照骨瓣的病理學檢查與新鮮骨無區別,仍可以保持骨瓣的生物活性〔16〕。保存2年以上的顱骨瓣作病理切片光鏡檢查,骨的正常結構基本保留。而離體骨瓣經酒精浸泡固定後骨細胞全部死亡,但由有機物和鈣鹽構成的骨正常結構並未破壞〔13〕。癒合機制:來自植床的新生血管沿哈佛管長入骨瓣,同時帶入將來能分化成骨生成細胞的間質細胞。骨瓣能誘導周圍結締組織化生出成骨細胞,並作為支架,最終被新骨爬行替代。優點是可減少另選部位埋藏骨瓣給病人帶來的痛苦,並達到骨性癒合,外形好。缺點是癒合需時較長,有時能形成死骨,感染機會增加,長期隨訪有骨瓣吸收的報道。
1.4.2 碎骨或骨屑植骨 在外減壓手術完成(減張縫合)後,將游離骨瓣咬碎,或將鑽顱時收集的骨屑均勻鋪撒在骨缺損區的硬膜外,利用腦水腫和顱骨生長的時間差一次完成修補手術。組織學和放射學結果顯示,術後2周內新鮮碎骨保持成活,並起著橋梁作用。2周後新生骨開始產生,它來源於碎骨中倖存的骨細胞,也可來源於宿主結締組織細胞的轉化。到第4周末植骨部位形態已完全固定。由於骨窗范圍內的碎骨片間是有間隙的,有利於血管的再生。這種新骨形成理論在1914年就由Phemister命名為「爬行替代」。該方法有學者稱為「一次性顱骨整形外減壓術」〔17〕。其優點是操作簡單,將二次手術一次完成,減輕了病人痛苦,縮短病程,節省經費,對預計抵抗力差,無條件再次手術,過敏體質患者以及兒童更為合適。缺點是在新骨形成之前存在顱內壓高低的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在骨缺損區形成不美觀的骨性癒合,使手術失敗。
1.4.3 顱骨滅活再植 動物實驗表明,顱骨骨瓣在100℃水中煮沸25~30min可使細胞全部滅活,而骨架結構尚未破壞,為骨的再生創造了條件。植入骨瓣經周圍正常骨及骨膜的成骨作用,逐漸經爬行替代而復活。盡管新生骨痂的骨小梁排列不規則,尚欠牢固,經過骨痂的改造塑形,可以恢復正常顱骨的結構〔6〕。鮑氏〔18〕用此法治療68例顱骨病變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1例誤將骨瓣高壓滅活而在術後2個月局部塌陷並進行性發展,6個月二次修補時該植骨瓣幾乎完全被吸收。同時強調煮沸時間過短達不到滅活的目的,過長則導致骨的基本結構嚴重破壞,且術後一定要加壓包紮
2 修補時機及方法
2.1 修補時機 兒童5歲以下頭圍增長較快,故5歲以下不主張做顱骨修補,5~10歲頭圍增長已較緩慢,可以修補,但應留有餘地,顱骨替代材料一般應超過骨緣0.5cm。10歲以後頭圍不再增大,因此最好將這類手術放在10歲以後。此外,應考慮到兒童膜化骨能力較強,部分患兒可因新骨形成而不需二次手術。一般認為修補時間為第一次手術後3個月比較合適,有感染者應延長至半年以上。現在有許多學者主張根據病人的全身情況,顱腦損傷的程度,顱內壓變化以及是否採用骨瓣自體皮下埋藏等因素綜合考慮,盡早修補,以減少或消除因長時間顱骨缺損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如用碎骨或骨屑修補,則在第一次手術時即已完成。自體骨瓣埋藏的回植,時間應控制在2個月以內,如採用帽狀腱膜下埋藏的牽拉復位法,則不應超過半個月〔19〕。
2.2 修補方法 顱骨替代品多製成多孔狀或柵格狀,其優勢是便於引流皮下及硬膜外的積液,之後組織長入後有鉚合固定作用加快組織癒合。骨瓣植入位置應在原位,即硬膜外、顳肌下,不可將顳肌置於骨瓣下方,以避免顳肌反復動作將力量傳導至腦膜,進而影響腦皮層,產生不良後果。在暴露骨窗前應先行水囊剝離,小心仔細的做硬膜外注射,使硬膜與帽狀腱膜或顳肌筋膜粘連部分變得水腫、疏鬆。切開皮膚後首先尋找到硬膜,沿硬腦膜外水腫、疏鬆的組織銳性分離,僅將硬膜或原擴大修補的筋膜留下,充分顯露骨缺損區。將修復材料塑性後與缺損區吻合,然後牢固固定。固定方法可用10號絲線、細鋼絲、EC膠、記憶合金顱骨釘、鈦釘等。兒童修補時還可作補片邊緣開槽用螺絲釘固定的方法,使其能自行滑移以適應頭圍的增大。
修補術應特別強調:(1)分離皮瓣時不可用力牽拉皮瓣,否則會造成腦組織挫傷、腦內出血及術後癲癇發作等。(2)如在第一次手術時未行減張縫合,則應在第二次手術剝離時在原腦膜缺如部位留下菲薄一層肌筋膜作為腦膜使用,避免腦脊液漏。(3)任何顱骨替代品均要求塑形滿意。要求術前醫生應反復仔細觀察患者頭顱的對稱性,做到心中有數,以防術後塑形不滿意而影響美容。(4)使用顱骨代用材料時因其須與顱骨窗邊緣有一定距離的重疊,如處理不好術後會有「階梯」樣外觀,影響手術效果。(5)如用骨水泥修補,塑形過程中應不斷用生理鹽水沖洗降溫,避免腦組織因骨水泥固化時產熱而受到損傷。(6)如用自體骨瓣修復,則應充分暴露出骨窗邊緣,形成骨-骨緊密接觸,不可在骨縫中夾雜結締組織或瘢痕組織,影響癒合。(7)骨瓣中央的腦膜應懸吊1~3針,防止形成硬膜外血腫。(8)手術結束時應放置引流管,術畢加壓包紮,24~48h拔除引流管。
3 發展前景預測
應該說目前該項技術已比較成熟,臨床應用也非常廣泛,為一大批患者解除了後顧之憂。但細想起來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方面,如修補替代品的理化指標都不能達到和顱骨一致,也不能和顱骨癒合成一體;絕大多數需二次手術增加了病人痛苦和費用,一次性顱骨整形性外減壓和自體顱骨瓣牽拉復位雖然可一次手術完成,但又受到手術適應證和復位時間的限制;二次手術剝離皮瓣時有可能造成繼發顱內出血、腦脊液漏、癲癇、感染等並發症。但隨著修補材料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相信會有更好的顱骨替代品出現,手術方式也會更加理想。除了滿足目前替代材料所具有的各項優點外,還應能在任何需要修補的時候能及時修補,且最好不做二次手術。當然,修補材料以自體活骨最為理想,它能與顱骨完全癒合。術後顳肌、枕肌等有良好的附著,完全恢復頭皮各層和顱骨的解剖層次。總之,一次手術、自體材料、良好癒合、並發症少將是今後這類手術追求的目標。
---END---
⑷ 關於老年人術後顱骨修復
由於肌肉萎縮患者肌肉萎縮、肌無力而長期卧床,易並發肺炎、褥瘡等,加之大多數患者出現延髓麻痹症狀,給患者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
⑸ 開顱手術顱骨修復
可以用,但是現在用自體骨修復的比較少。有溶解和感染的可能。一般都用鈦板來修復了。手術費用在不同的地方也不相同,具體以當地為准
⑹ 顱骨修復方法有哪些
你的意思顱骨缺損還是頭皮缺損啊,如果頭皮缺損面積比較大就需要植皮,如果條件允許,如果是顱骨缺損一般就去訂做鈦的顱骨替代板來修復
⑺ 顱骨修復手術的幾點問題。
平時不要受涼並注意保暖,避免跌跤,工作強度不要太大,用腦不能過度,避免外力碰撞,
意見建議:平時可以適度輕抓撓頭皮,促進頭皮血液循環。飲食上注意清淡,避免肥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⑻ 關於顱骨修復
顱骨對顱內重要組織起保護作用,顱骨缺損的時間愈長,顱骨缺損綜合征及繼發性腦損害的發生率愈高。
顱骨修補在神經外科算是小手術,一般醫院都可完成,
現在鈦板相對來說比較成熟,是排異反應最小的材料.
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
⑼ 顱骨修補是怎麼回事
顱腦外傷和腦部手術去除骨瓣,顱骨良性腫瘤或類腫瘤切除,顱骨慢性骨髓炎等。由於顱骨缺損區形狀改變,頭皮受大氣壓的影響,使其內陷壓迫腦組織。
修補缺損區,彌補腦組織的力學安全保護問題,解決腦供血、腦脊液循環不足或障礙等反常性問題,還需要考慮原始外形的修復整形問題。
注意事項
病人常有較重的不安全感等思想負擔,且可引起頭痛、頭暈、怕振動等綜合征。顱骨缺損的時間愈長,顱骨缺損綜合征及繼發性腦損害的發生率愈高。為了恢復顱腔的密閉性,保持生理性顱內壓穩定,減輕顱骨缺損綜合征。對顱骨缺損直徑在3厘米以上,無肌肉覆蓋,無禁忌證者都應進行顱骨修補。一般認為開顱術後3~ 6個月修補為宜;兒童則3~5歲後即可做成形手術。
材料選擇
因為是對顱骨組織的修補,選擇材料首先要求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並且需要同時保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既提供足夠堅強的保護,也要滿足術中塑形的需要,達到外形修復整容滿意的效果。
修補材料
自體顱骨瓣顱骨修復
任何原因需進行開顱手術,在切取顱骨瓣後,不能立即原位回植,可經自體皮下埋置保存留用。自體顱骨組雖並發症少,修復外形滿意,但需再次手術而增加病人的痛苦,且存在顱骨吸收變小甚至壞死而修復後松動,固定不穩的缺點。如能在簡化保存自體顱骨操作,降低保存自體顱骨的環境要求且自體顱骨不變形的情況下,使用自體顱骨回植將是最佳的顱骨修補術。好在現在有了顱骨冷凍保存技術,可以將患者的自體骨瓣完好地保留起來,時間可長達幾年之久,待病人術後需要修補時,隨時將自存骨瓣裝回到患者缺損的部位,以達到嚴絲合縫完好如初的狀態。
修復
為早先的顱骨修補材料,因易老化、強度小、不易塑形、組織相容性差、易形成皮下積液感染、外形修復不滿意等,手術操作過程復雜、失敗率高,現較少應用。
金屬預製品修復
最常用的就是鈦網板作為修復材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要通過顱骨修補能達到解剖、生理的復原,對外觀美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修補體與患者原顱骨嵌合的更完美,既往的重建手術一般是由醫生在術前或在術中根據患者缺損部位的大小和形狀,手工敲制鈦合金網板,在患者頭上比較後反復修型,剪縫,直到符合患者缺損部位的要求,最後用螺釘固定,這就要求醫生必須根據患者顱骨缺損的形狀在手術台上盡快製造出修復體,但由於每個患者顱骨缺損部位的形狀均不一樣,修復材料鈦合金不易成形,術中需要反復塑形,這就增加了手術時間,而且反復剪裁鈦合金網板會減弱它的強度,增加鈦合金螺釘的使用量,進而增加手術成本。
⑽ 顱骨修補手術詳細步驟
發生顱骨缺損,首先影響了患者頭顱的外形美觀;另外顱內軟組織缺少了堅硬外殼的保護,則可能很容易受到外力損害;其次,顱骨缺損造成顱內壓的不穩定,也會影響顱內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外在表現就是可能導致患者經常頭痛、頭暈,另外患者對缺損區的搏動、膨隆、塌陷存在恐懼心理,還有怕曬太陽,怕震動甚至是怕吵鬧聲。還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也有的患者表現為憂郁、疲倦、寡言以及自卑。所以顱骨缺損後,及時進行顱骨修補手術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顱骨修補手術詳細步驟是怎樣的呢?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創傷腦血管病神經外科穆蒼山教授就經常做顱骨修補手術,我們就以穆教授的臨床操作來說明一下顱骨修補手術詳細步驟:首先麻醉、消毒,然後切開頭皮,暴露骨窗,取術前三維塑形的聚醚醚酮PEEK修補片,依據患者顱骨缺損形狀調整復位並固定,縫合頭皮,手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