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拜佛的正確姿勢我懂,請問在道觀里,又是如何拜道教的
如果你是學佛弟子,無論在哪裡拜佛菩薩,都可以用佛教的拜佛姿勢,不須分別!
❷ 道教如何拜師
拜師是不收費的,如果皈依要收取一定費用,但也應該很低,不同的道觀收費不同.
拜師禮金完全依個人意願.並無刻意要求。
拜師禮儀也分繁簡,簡單的給師傅三拜叩頭,奉茶即可。復雜的因為有祝願禮儀,因此拜師也要有個壇場。在壇場中,首先由道士行祝願禮儀。接著師父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端坐予壇場一側。准備拜師的學道者跟著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向師父行三拜禮。師父賜福,賜起以後,賜道號予弟子。然後,在道士祝願禮儀之中,師父再率領弟子向神位行大禮,拜師儀式結束。
你拜師時,上面的內容自然會有人教你,照做即可。
❸ 如何拜入道教
全真派主要修行丹道,以齋醮科儀為次修。正一派主要修符籙齋醮,練氣為輔。山東地區為全真派龍興之地,全真派也最為盛行。全真道士為出家道士,在家修行的弟子稱居士。正一派則不要求出家。奉道必先皈依信仰道、經、師三寶,這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還有守五戒。應該學習道教基本知識。桑楚道人的《認識道教》。
導語:如果您剛剛接觸道教,您一定有很多疑問:到底什麼是道教?道教的創始人是誰?學道有什麼好處?道教到底是不是迷信?如何學道?怎麼學道?如何加入道教?學道必須出家嗎?學道必須到宮觀燒香嗎?學道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道教都有哪些經典?道教之音特別策劃此專題,請您跟隨我們一起輕叩眾妙之門。http://www.isms.org/xue/changshi/info-6244.html
❹ 道教如何拜師父的方法
需要拜師,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不行的,眾生想法時常顛倒,分不清法與非法,唯有阿羅漢以上才行,拜師是在為,師有傳承,有正法,有明燈,不會跑錯路,只要順著去走,無論是快是慢,結果必然是能達到目的地。在沒有出家師的情況下,居士不是不可以,但並不是最理想的。
❺ 拜道教的神應該怎麼拜
所燒的香主要分線香和檀香兩種,平日多用線香。
主要做法是:
(1) 選三支香,不要斷香。
(2) 點燃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氣吹滅)。
(3) 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4) 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以表示「寸」(誠)心。
(5) 上香畢,即行叩拜禮。
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准,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二是壇主拈香,此香以檀香為之,敬拈擅香,非常講究,每炷擅香長短粗細,長不過寸,粗不過分。壇主拈香時,初炷香熟入爐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並攏。香爐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叩拜,叩拜禮,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
❻ 道教和佛教拜跪的動作分別是怎樣的
佛教是合十禮,道教是抱拳禮 ,其主要的不同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佛教跪拜動作的正確姿勢
1、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兩足跟離開約二寸,腳尖相距約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後,立刻收束雜亂的心意,瞑目觀想,觀想後,彎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左掌仍舉不動,兩膝隨即跪下(此為第一把)。
2、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的左前方(此為第二把),右掌由拜墊中央移到右前方,兩掌相距約六寸許(此為半把,合共叫「兩把半」。這是老名詞)。
3、以頭垂叩於兩掌中間拜墊上,兩掌隨即翻轉,手心向上。意思是以兩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這叫頭面接足禮。
4、兩手握拳翻轉,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心,左掌舉回胸前,右掌將身撐起,與左掌合,同時兩膝立起。
5、三禮畢,合掌彎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並,兩食指相合豎直(此為定印),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
二、道教三跪九叩的動作和講究
1、進入殿堂面對神像,兩手計於兩腿側、兩腳並攏、離跪墊三步遠距離。
2、頭腦虛領有沖天之勢、下額內收、舌頂齦交,含胸拔背而虛心下氣,手掐子午而接通陰陽。(手掐子午就是左手抱右手,左手拇指少商穴內側按在右手 無名指根節即九宮之位處,右手拇指少商穴內側扣住左手拇指指肚,以此溝通手 肺經氣和手少陽三焦經氣,達到陰陽相和。男女左右手相反;是為手上太極;亦 稱太極陰陽手)合於臍下一寸三分處。
3、邁出左腳、跨出右腳;要求舉步輕靈、沉住氣,三步走到跪墊前、兩腳站定,彎腰鞠躬的同時拱手。此時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極陰陽手,高不過眉,低不過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後兩手徐徐下降至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左手中 分出來,向右向下畫半圓。
4、在右手畫半圓的同時身體下蹲,右手五指分開、掌心向下按在跪墊前沿 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接於右手勞宮穴之位、左手其餘四指蓋於右手背上; 在做手上這一過程的同時膝蓋跪上墊子,腦門印堂穴向兩手合谷處靠近,頭輕慢的叩三下;腰背形成弧形,命門處向外突出,整個脊背像張彎弓一樣,此一動作過程叫做「一 跪三叩」。
5、起身,左手先護住心,右手再起,合成太極手於腹部氣海或丹田前;腳踏實地、力量分配為腳跟七腳尖三,腳底湧泉穴成涵空狀態,有利於真氣上長升和下降;兩腳前後虛實分明。雙手合住 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墜肘;到嘴前上下處,兩手下降至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左手中分出來,向右向下畫半圓;同時身體下蹲,左手揸入右手,此一動作過 程為「二跪六叩」。
6、再起身,左手護住心,右手隨著而起,合成太極於腹部氣海或丹田前, 腳踏實地,力量分配為腳跟與腳尖前三後七,雙手向前向上起,高不過眉、低不 過胸,兩手下降至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左手中分出來,向右向下畫半圓。同時身體下蹲,右手五指分開掌心向下按在跪墊前沿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 接於右手勞宮穴之處,左手其餘四指蓋於右手背上,在做手上這一過程的同時, 膝蓋跪上墊子,腦門印堂穴向兩手合谷處靠近,頭點三下,合為「三跪九叩」。
7、起身打拱鞠躬,先退左腳一步;再退右腳一步,兩腿靠攏立正,彎腰打拱鞠躬而退出宮觀外。
(6)正確拜道門方法擴展閱讀:
佛教跪拜禮儀的由來:跪拜,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傳統,從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到整個東南亞,跪拜是一種象徵謙虛的東方文化。其實,跪拜之禮流行於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古代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人,都有行跪拜禮的習俗。古印度時大眾認為,一個人需要經常檢討反省自己,只有謙虛的人,才會懂得反省,一個傲慢的人,昂首挺胸、目中無人的時候是沒辦法反省的。
道教跪拜禮儀的由來: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
❼ 道教如何跪拜
一。1、兩腳自然並擾,兩手自然放於兩腿側,下頜微收,舌頂上天堂,含胸拔背,存息綿綿;
2、先輕盈邁出左腳,後跨右腳,三步走到浦團前,兩腳顯外八字。拱手,彎腰(拱手時不論男女皆為右手輕握,左手抱住右拳,拱手時高不過眉,低不過膝。)拱手在胸間上下移動。
3、松開手,護住中丹田,右手先自然向右、向下畫弧,同時躬身、屈膝、下蹲,右手掌放於蒲團上,左手掌向左、向下畫弧與右手背十字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掌心內,又膝靠於蒲團外側,然後將頭輕慢地與雙手之合谷穴靠近三次,謂之三叩。(切忌雙膝跪至蒲團前方邊緣,這樣叩頭時,臀部高於頭部,既不雅觀恭敬,體內真氣也不流暢,不合「道在養生」之旨。其實,上香、叩頭的過程也是一種養生的方法)。
4、松開左手回到中丹田,右手撐著蒲團,慢慢起身,收氣於中丹田,雙手打拱。
5、如此重復三次,稱之為三跪九叩。這種叩拜方式也是道教的最高禮儀。
二。三禮三叩
道教禮叩所謂「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懷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是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節,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躬身一禮,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
然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左環繞,同時躬身。
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二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雙手背上,頭叩下後身如伏蟾一樣。
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握
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動做自始至終要慢、
圓、連,無有間斷停留。
如此三禮三叩畢.是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❽ 道教的拜法手勢
道教的創始人,現在公認是張道陵。梁興揚道長認為是黃帝,但個人認為雖然道教思想可以追溯到黃帝,但不能說黃帝就是創始人吧?實際上,中國文明沒有斷裂,那麼無論哪種思想都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儒家的創始人也是黃帝?何況,道家相比五帝更加推崇三皇,那麼是不是可以說伏羲就是創始人?其實,伏羲、黃帝這些人物更多是生活在傳說中,他們做了什麼無非是後人托古的塑造而已。
說起來,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其實也可以考證一下。道教在東漢產生,雖然一般都說是張道陵,但實際上張道陵生平事跡不詳。道教真正發揚光大的,一是黃巾道的張角,一是五斗米道的張魯。這兩個人物大家都很熟悉。雖然張魯號稱張道陵是他的祖父,但呂思勉先生認為五斗米道原來是張修創立,教徒張魯殺了張修篡位,才聲稱是他祖父張道陵所創。而黃巾道也應該是和五斗米道平行的教派,並非來源於五斗米教。
公完善並鞏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到了西周末年,人口太多,土地太少,為了爭奪稀缺的土地,諸侯國只有把社會資源都用在軍備上。周王室的土地,因為分封宗室,導致越來越少,地少了,收入就會少,王師的軍備逐漸落後與諸侯國。
犬戎之亂,和周桓王與鄭庄公之戰後,周王室的王師精銳盡失,一蹶不振。
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鉗制,也喪失了禮樂這種倫理約束,道與世兩相喪,聖人不僅不能平天下,連存身都難。
從春秋爭霸戰爭,一直發展到戰國的滅國戰爭。
所以說,道家的創始人很難說具體是誰了,只能說五斗米教可能由張修或張道陵創立,而黃巾道則由張角創立。
❾ 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勢
一、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勢做法是:
1、站立姿勢:澄心存神,敬對祖師。全身放鬆,兩目平視,雙臂自然 下垂,中指與褲縫對齊,兩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
二、作揖,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相對於庶民打招呼的萬能性禮節「拱手」,「作揖禮」是士相見或感謝時常用隆重性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表示向人敬禮。
(9)正確拜道門方法擴展閱讀:
1、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
2、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相比於跪拜,它又不是最恭敬的,有時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出狂徒酈生對劉邦的不服氣。
3、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❿ 道教的拜法和燒香規矩
白雲觀里有這個介紹!每月初一 十五還做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