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考如何有效復習
距離2018年的高考只剩下半年時間,高考第一輪復習已經進入關鍵時刻。很多考生對於高三緊張的學習的生活有不適感,還有很多考生對於高三如何復習感覺很困惑。我們整理了數十位高考狀元的復習方法和建議,希望給正在經歷人生最重要也最辛苦的高三考生一些幫助。
高考是一場持久戰,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自控力比拼是一部分,其實高考跟智商沒有多大關系,說到底就是自我管理能力的較量。你拚命努力了還是窮,那多半是方向錯了;你拚命努力讀書了出成績還是沒有提高,那多半是盲目的努力,沒有講究效率。學會自我管理,就是你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取長補短,加上你的堅持和毅力,一定會有所收獲,並最終贏得這場比賽的勝利。
導語: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一)重視預習,自主學習有條有理。
「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學習最終是學生自己的事,是自主學習。預習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預習是學生邁向「學習」真義的第一步,也是發揮學生學習本能的好時機。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學習本能,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序列的預習,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也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礎。
預習的要求要指向目標、明確可操作,教師要針對每篇課文的特點進行設計。
從內容來看,要做到精、准、淺,預習的要求可以分基礎性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兩個層次。基礎性要求根據年級不同可包括讀課文、標小節、解詞語、分段落、寫大意、做批註、完成練習冊部分內容等等,發展性要求則可包括拓展閱讀、質疑問難、教師設計的助學題等等。
從難度來看,以80%無難度和20%難度系數較低(題目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努力能完成)相結合、書面與口頭相結合為宜。
從時間來看,六年級學生以30分鍾為宜,其它各年級逐次遞減。完成預習的時間可視年級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由課內預習到課內課外相結合到課外預習。預習宜分課時布置。
從方式來看,以方便操作和利於學生的課堂學習為原則,調查顯示,學生更喜歡預習在書上或在書中粘貼小紙片。
(二)建設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是一種學習生活方式。在一個群體中,學習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學生在交流中相互作用,不但有知識的傳遞、經驗教訓的傳播,還有相互的激勵、暗示,從而使學習效率更高。它在增加學習機會的同時還能增強合作、交往能力,培養領導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讓教以學」「學多教少」、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必由之路。
(三)設計話題,深入學習有情有趣。
話題既是學生進行預習時深入文本對話的憑借,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抓手。話題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深入解讀教材,設計有質量的話題,是促使學生興致盎然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重要環節。
(四)加強閱讀,語文學習有根有底。
語文教學的規律就是多讀多寫。用學者的話語就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主要是進行符號實踐,符號研究服從服務於符號實踐。但是讀與寫的分量並不等同,古人學習語文的實踐經驗是「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只有下苦功夫多讀書,才能輕松作文,也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識的技能。」「閱讀的作用怎麼說都不為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閱讀對於學好語文、掌握知識、精神奠基的作用已被古今中外無數人的實踐所證實,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化較少的時間讀到更多高質量的書。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1.賦予傳統的教學方法新鮮的外衣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先把課文題目板書在黑板上,然後朗讀課文,接著教生,毫無興趣可言,老師機械地講,學生機械地聽。如果賦予傳統的教學方法新鮮的外衣:生字、詞語解釋之後,剩餘時間由學生寫生字,然後聽寫。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2.將因材施教融入語文課教學
我們班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講故事,講得也特別好,幾次獲得我們當地的講故事比賽的大獎,在教《蘑菇獎勵給誰》這堂課時,我採取了新的教學方法,前一天晚上就讓這個孩子事先預習好這個課文,告訴他明天給他一個最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讓他把《蘑菇獎勵給誰》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大家聽。上課伊始,我就告訴同學們今天我們聽某某同學給我們講故事,平時同學們就非常愛聽他講故事,今天要在課堂上聽他講故事,同學們情緒十分高漲,竟然大聲地鼓起掌來,那個同學很有范兒地走到講台上,繪聲繪色地講起來,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著,這堂課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後我又嘗試了把《小松樹和大松樹》還有《吃水不忘挖井人》都用這樣的方法教學,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依所講課文而設定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
3.1引進課文背景教學,讓學生在了解課文背景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這樣的課文適合偉人故事、科學家故事等的教學。偉人故事要跟學生交代這個偉人的主要事跡,和對我國的貢獻及其在我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等等。科學家的故事,要交代這個科學家在科學領域的貢獻,和這些科學貢獻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進步。這樣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得更多,而且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和老師所講的知識。
3.2運用現代技術,製作幻燈畫面教學[2]。幻燈教學的課文適合風景優美,文字優美是課文,比如古詩。利用幻燈教學,給課文配以美麗的畫面或者動畫,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中的畫意,畫中的詩情。不僅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能帶給他們美的享受,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審美觀。
3.3游戲教學,引進競爭,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在教學中不妨玩一些游戲,讓學生全員參加,或者是小組比賽,或者是個人比賽,勝利者有獎,比如是一朵小紅花,或者是發表獲獎感言。抑或是懲罰機制,讓失敗者唱歌,或者總結失敗經驗,這樣的小小競爭機制,可讓學生領略到勝利的喜悅,同時也讓他們學會總結失敗經驗,對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是有益的。
一、「讀、思、議、導」結合法閱讀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 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後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二、「讀、寫」結合法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 這里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叄』 口肌訓練方法
口肌訓練方法:
1、口腔按摩
通過按摩、揉、搓、彈、捏等手法,刺激穴位,從而使參與發音的各部分肌肉運動功能得到提高①按摩口輪 ②捏下頜 ③搓下巴 ④彈顴腮 ⑤揉面頰 ⑥輕拍面部
2、口肌運動訓練
唇部運動:使口部肌肉、關節協調完成
①A.將嘴巴張至最大(或說「啊」)停留3-5秒再放鬆。B.將嘴巴左右伸展(或說「一」)停留3-5秒再放鬆。 C.將嘴巴噘起呈現圓形(或說「嗚」)停留3-5秒再放鬆。 D.將嘴型從「啊」變成「一」(可不發出聲音)連續3-5次。 E.將嘴型從「一」變成「嗚」(可不發出聲音)連續3-5次。 F.將嘴型從「嗚」變成「啊」(可不發出聲音)連續3-5次。 G.將嘴型做出「啊——嗚」(可不發出聲音)連續變化3-5次。 H.將嘴巴用力閉緊吸住,並做出「啵」的聲音。(兒歌:詠鵝、小寶寶) I.將嘴唇向內用力吸,並做出小鳥叫聲。
②舌頭運動:充分調動舌部肌肉活動,使舌頭活動更靈活,能夠在發音時找到正確的位置。 A.將舌頭伸出,越長越好,停留3-5秒再做縮回放鬆。 B.以同樣的速度將舌頭伸出——縮回,連續3-5次。 C.將舌頭伸出,向右(左)舔嘴角,停留3-5秒再縮回放鬆。 D.將舌頭伸出,向右左嘴角連續移動3-5次。 E.將舌頭伸出,向上(下)舔嘴唇,停留3-5秒再縮回放鬆。
③下頜運動:提高在發音時下頜的控制能力 A.張口閉口 每天3次,每次5下,後期逐漸增加。B.左右移動 每天3次,每次左右3-5個來回,後期逐漸增加。C.前後移動 每天3次,每次前後3-5個來回,後期逐漸增加。D.上下叩齒 每天3次,每次堅持10-15下,後期逐漸增加。
④補償肌肉的訓練:用來補償穩定性弱的異常姿勢,阻礙活動性(如:喝水時壓扁吸管而不能喝進水,說明下顎骨穩定有困難,採取用力壓扁吸管來補償喝水的動作)
堅持下去,相信會有你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