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踝關節康復及力量訓練
踝關節康復及力量訓練
踝關節康復及力量訓練,踝關節的康復鍛煉與力量訓練 與踝關節相關的病症,我們熟知的有扁平足、高弓足、外翻足、內翻足、馬蹄足等等,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踝關節康復及力量訓練方法。
訓練器械:一條彈力帶
1、腳踝內翻訓練
長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後傾,雙手為身體提供支撐)踝部內翻訓練。
使患者處於長坐式坐姿,將訓練帶纏在腳上。向內翻轉健肢一側的腳(內翻)。不要向外旋轉膝部。
2、腳踝外翻訓練
長坐式(腿部伸直,坐在床上,上身略向後傾,雙手為身體提供支撐)踝部外翻訓練。使患者處於長坐式坐姿,將訓練帶纏在腳部外側,用另一隻腳固定。向外翻轉健肢一側的腳(外翻)。不要向外旋轉膝部。
3、腳踝斜角訓練
踝部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D1斜角彎曲訓練(開始姿勢)。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處於足底曲、外翻和旋前的開始姿勢。
踝部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D1斜角彎曲訓練。在承受彈性阻力的情況下,做(腳)背屈、內翻和旋後(反掌)動作。不要讓膝部向內旋轉。
踝部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D2斜角彎曲訓練(開始姿勢)。坐在床上,腿部伸直,,使患者處於足底曲、內翻和旋後(反掌)的開始姿勢
踝部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D2斜角彎曲訓練。在承受彈性阻力的情況下,做(腳)背屈、內翻和旋前動作。不要讓膝部向外旋轉。
4、腳踝足背屈訓練
長坐式踝部背屈訓練。讓患者處於長坐式坐姿,將訓練帶套在腳背上。保持膝部伸展,腳部向上彎曲(腳背屈)。
坐式踝背屈訓練。坐姿,將訓練帶套在腳背上。將訓練帶的另一端綁在另一隻腳上。向上抬起患側的腳(腳背屈)。
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收縮舒張訓練。將訓練帶套在一隻腳上。先讓腳部處於自然姿勢,足底曲。彎曲膝部來隔離比目魚肌;伸展膝部來隔離腓腸肌。
踝部背屈訓練(結束姿勢)。向頭部拉動腳的前部,使腳尖向上。
踝部背屈訓練(結束姿勢)。坐在椅子上,膝部完全伸展,踝部靠在地面上,將訓練帶固定在踝部前方。將訓練帶套在腳尖周圍和正在訓練的腳的腳底圓形部位。
踝部背屈訓練(訓練脛前肌)。坐姿,一腳放在矮凳上。將訓練帶系在固定物體上,然後套在腳上。在承受彈性阻力的情況下踝部背屈,並保持不動。返回開始姿勢。提示:把腳尖向鼻子方向拉
5 、腳踝足底屈訓練
長坐式踝部足底曲訓練(訓練腓腸肌)。先處於長坐式坐姿,將訓練帶套在腳的上前方。保持膝部伸展,向下壓腳(足底曲)。
坐式踝部足底曲訓練(訓練比目魚肌)。坐姿,將訓練帶套在腳底。雙手抓住訓練帶的.兩端。向下蹬患側的腳(足底曲)。
踝部足底曲訓練(訓練腓腸肌)。坐姿,雙腳下放置矮凳提供支撐。將彈性訓練帶套在腳底的圓形部位。踝部足底彎曲並保持不動。返回開始姿勢。提示:讓腓腸肌用力。
小腿上提(蹬起腳尖)訓練(開始姿勢)。站姿,將訓練帶中央踩在腳底圓型部位。雙手抓住訓練帶兩端,保持雙肘伸直
小腿上提(蹬起腳尖)訓練(結束姿勢)。提起腳跟,越高越好。不要通過拉動手臂來拉伸訓練管。變動:偶爾可利用單腿進行訓練,可使用椅子或桌子提供支撐。
關節活動度
正常的踝關節可以進行各個方向的活動,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是背伸(同背屈)和跖屈、內翻和外翻的動作。由於在踝關節手術術後,很多患者都會被石膏固定一段時間,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踝關節活動度受限的情況。那麼在拆掉石膏之後的早期,就要進行關節活動度的練習。下面介紹一些關節角度練習的方法。
背伸(背屈)
背伸即踝關節向上的活動,由於後方有跟腱的存在,所以這個角度是術後最容易出現活動受限的角度,也是比較難練的角度。術後早期可以利用毛巾或任何長條帶子進行向上的牽拉。
也可以讓家屬幫助練習,練習的過程中,可在膝關節下墊一個小枕頭,這樣有利於使小腿三頭肌處於放鬆的狀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踝關節所能耐受的強度的增加,今後就可以利用自己體重來進行角度的練習了,比如下面 幾個方法:
「弓箭步」——患肢在後,腳尖自然向前,膝關節伸直,下壓腳踝。這樣可以充分牽拉小腿三頭肌和跟腱。解決因小腿三頭肌和跟腱造成的踝關節活動度受限。
「蹲」——
蹲的時候注意腳尖自然向前,膝關節和臀部不要歪斜,即使腳後跟沒落地也沒關系。主要解決因踝關節內部原因造成的關節活動度受限。
跖屈
跖屈即踝關節向下的活動,屬於術後比較容易練習的角度,早期可以把踝關節伸出床外讓家屬協助下壓即可,後期隨著角度加大,可以利用「跪」的方法,讓臀部下壓踝關節。
內翻
內翻其實就是常見的「崴腳」的動作,如果是外踝韌帶損傷術後的患者,早期是不建議練內翻的,通常是在術後復查時,主刀大夫認為患者內翻活動受限的時候才進行內翻的練習。早期練習內翻角度,可以在蹺二郎腿的姿勢下,
自己用手來進行內翻的牽拉。
外翻
外翻與內翻的方向相反,由於踝關節的結構本身就可以限制外翻,所以正常踝關節外翻的角度都不會太大,
而且通常外翻受限的情況也較少,主要出現在內踝損傷或骨折的情況,如果出現活動受限,可以採用與外翻相反方向的練習方法。
能選一些簡單途手類的姿勢,也有依靠拉力帶、彈力繩所進行的操作。韌帶損害修復後能夠運動,可是應注意由淺入深,防止過多運動,留意維護舊患,如踝關節或膝蓋骨韌帶損害,運動時應戴護踝,運動護膝維護踝關節和膝蓋骨。運動前能做韌帶放鬆,防止運動損害。運動後也能做韌帶周邊推拿放鬆等,防止疲憊損害。
開展踝關節背伸跖屈練習、等長收縮練習、腓腸肌屈伸練習、比目魚肌屈伸練習、抗組背伸練習、抗組跖屈練習、抗組內、外翹練習、提蹱練習、靜態平衡練習、穩定平衡、站立位平衡板練習等恢復過來運動。慢跑盡可能選平整地面,穿舒服坡跟的運動鞋,跑步練習平行線跑,能夠提升線條的走動,跑步速度慢慢提升,以後可提升變向轉過身跑,繞樁8字跑等難度系數練習。踝關節韌帶損害恢復的方式較多,應當由醫師依據病況挑選適合自己的恢復方式。
㈢ 腳崴了怎麼快速恢復
本來這個問題用一句話就能解決,可是知道說您要回答最少有100字,我很無語。這一句話就是用冷水敷。
1、白天找個橙子把腳抬高點,旁邊放一盆冷水,用毛巾蘸冷水敷在崴了的腳上。熱了就換。然後拿上手機拍個視頻,叫你比較好的朋友過來幫幫你的忙。
2、晚上就睡在床上,把腳放在凳子上,叫你的老公或者是你的老婆來幫你服務,基本上明天早上你就可以恢復正常了。
㈣ 崴腳後怎麼處理最有效
崴腳,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醫學上稱做「足踝扭傷」。這種外傷是外力使足踝部超過其最大活動范圍,令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被拉扯撕裂,出現疼痛、腫脹和跛行的一種損傷。
由於正常踝關節內翻的角度比外翻的角度要大得多,所以崴腳的時候,一般都是腳向內扭翻,受傷的部位在外踝部。不少人是先使勁揉搓疼痛的地方,接著用熱水洗腳,活血消腫,最後強忍著疼痛走路、活動,為的是別「存住筋」。但實踐證明,這樣處置崴傷的腳是不妥當的。
因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與滲出的組織液在一起會形成血腫,一般要經過24小時左右才能修復,停止出血和滲液。如果受傷後立即使勁揉搓,熱敷洗燙,強迫活動,勢必會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時加速出血和滲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腫,使受傷部位腫上加腫,痛上加痛。人們常說的「存住筋」,實際是損傷以後軟組織發生粘連,影響了功能活動。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損傷的中後期。所以,受傷後幾天內的活動受限,一般都是因為疼痛使活動受限,而不是粘連所致的「存住筋」。
那麼,崴腳以後怎樣處置才正確呢?
㈤ 腳踝扭傷,要做哪些運動來恢復訓練
腳踝扭傷的康復訓練:
跟腱拉伸,面向牆壁站立,健肢在前,稍屈膝,患肢在後,保持伸直,足跟放平不離地,輕輕向前綳緊足趾。保持兩足跟放平不離開地面,髖部向前用力朝向牆面,保持這樣的拉伸30秒然後放鬆30秒,然後重復練習。
屈膝跟腱拉伸,面向牆壁站立,健肢在前稍屈膝,患肢在後,屈膝並輕輕向前綳緊足趾。保持兩足跟放平不離開地面,髖部向前用力朝向牆面,保持這樣的拉伸30秒然後放鬆30秒,然後重復練習。
高爾夫球滾動,坐在一張穩定的椅子上,雙腳著地,在患足足弓下放一個高爾夫球來回滾動,持續2分鍾,注意坐直並且保持你的腳朝向椅子。
毛巾伸展,坐在地板上兩腿向前伸直,對折毛巾套在患足的腳掌拇趾根部,並用雙手抓緊毛巾的兩端,保持沒有受傷的腿伸直,朝向自己拉毛巾。維持30秒然後放鬆30秒,重復3次。注意過程中伸直腿,坐端正。
(5)腳踝韌帶受損後康復鍛煉圖解方法擴展閱讀:
腳踝扭傷恢復訓練的注意事項:
1、首先運動前熱身應該充分,讓腳踝關節和韌帶都得到足夠的活動和拉伸,盡快進入到運動狀態當中。
2、整個訓練需要保證安全,並且在有足夠肌肉力量恢復之後再進行。如果訓練不當或者操之過急,也容易發生再損傷。
3、平時訓練時建議配帶合適和舒適的護具或者肌內貼,跑步一定要選擇平坦路面,不建議在斜坡、草地或者不平的路面,容易增加扭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