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胃疼針灸哪個位置圖
針灸治療胃疼的位置主要在腹部和背部。具體穴位包括中脘穴、下脘穴、足三里穴等。
解釋:
1. 穴位位置:
*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上方四寸的位置。
* 下脘穴:位於腹部中線,肚臍上方兩寸的位置。這兩個穴位都是治療胃病的主要穴位,通過針灸刺激可以調和脾胃功能,緩解胃部疼痛。
*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膝蓋下方約四橫指的位置。針灸足三里穴有助於調理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
2. 針灸治療原理:
針灸通過刺激上述穴位,可以調和氣血,舒緩胃部痙攣,改善胃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胃疼的目的。
3. 注意事項:
在進行針灸治療前,最好咨詢專業中醫師的意見。針灸治療雖好,但並非所有胃疼情況都適用。此外,針灸過程中可能會有些許不適,但一般屬於正常現象,如有異常反應應立即停止並尋求醫生的幫助。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更詳細的圖解,請查閱專業中醫書籍或咨詢中醫專家。
❷ 胃痛難忍,這兩個穴位一針見效(附穴點陣圖)
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針灸名醫高樹中老師發現並命名了兩個治療胃痛及胃病的穴位,分別是「尺胃」和「臍胃」。其中,「尺胃」位於右側上肢的特定位置,與中醫的「尺膚」部位對應,能夠准確地定位到胃部問題,治療胃痛及胃病。臨床上,無論是從尺膚全息定位還是經絡角度看,「尺胃」都能有效緩解胃痛及各類胃部不適。
針對「尺胃」穴位的臨床應用,高樹中老師在著作中進行了詳細闡述,尤其是「尺胃」位置的定點陣圖。通過「尺胃」的治療,可以顯著緩解胃痛症狀,其療效得到了高樹中老師的臨床驗證,並公開分享給同行和患者,以供參考和驗證。
另一個發現的穴位是「臍胃」,位於肚臍左上方(時鍾的1-2點處)的0.5-1寸壓痛點處。這個穴位之所以命名為「臍胃」,是因為它能夠治療胃部問題,並在臍部定位中扮演關鍵角色。高樹中老師深入研究了五臟六腑在臍周的縮影定位,並發現胃部問題往往與臍部的特定位置相關聯。
在臨床實踐中,高樹中老師發現幾乎所有胃病患者在「臍胃」穴位都有明顯的壓痛點或動脈搏動。這使得「臍胃」成為治療胃痛及胃病的有力工具。除了在「臍胃」穴位的定位和應用上進行了深入探討外,高樹中老師還結合了氣街理論,進一步闡釋了氣街在人體中的作用以及其與胃病治療的關系。
氣街是人體經絡系統中橫向聯系的四大通道之一,它們加強了身體前後的橫向聯系,與胸腹腰背的氣流通應密切相關。氣街的存在,使得人體內氣的運行更加有序,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影響。《靈樞》中提到的「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意味著通過了解氣街,能夠更有效地治療疾病,如同解繩結或切斷繩結,讓門戶暢通無阻。
氣街的具體位置包括頭部、胸部、腹部和腿部。在腹部,氣街與背俞穴、沖脈以及臍部的動脈緊密關聯。《靈根》中提到,腹部疼痛時,可以通過刺激腹部的動脈或氣街來緩解症狀。在治療胃病時,通過找到特定的壓痛點或動脈搏動點,即「臍胃」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胃痛及胃病症狀。
綜上所述,通過高樹中老師的發現與研究,針對胃痛和胃病的治療,通過精準定位「尺胃」和「臍胃」兩個穴位,結合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臨床實踐,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不僅在理論上有深入的探討,而且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對於改善胃部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❸ 胃痛的針灸治療
胃痛的針灸治療
摘要: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症的病症。其病因復雜,由外感六淫之氣、飲食失宜、情志不暢、素體脾胃虛弱等引起,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針灸治療有效病種之一,臨床上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分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濕熱阻胃、胃陰虧耗等證,根據「不通則痛,不榮則通」的理論,本病針灸治療當以和胃理氣止痛為基本原則,當分清寒熱虛實,辨別病位,採用相應的治法才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胃痛,是臨床常見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特徵[1],其疼痛有脹痛,刺痛,隱痛、劇痛等不同的性質,常伴有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等上消化道症狀。發病特點,有反復的發病史,發病前有明顯誘因,如天氣變化,情緒激動,飲食失常,過飽、過飢餓,進食生冷干硬等。根據病因病機分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濕熱阻胃、胃陰虧耗,淤血停胃等證,針灸治療取穴多在足陽明胃經,又因足太陰與足陽明相表裡,選取脾經相關穴位,多以胃脘部局部諸穴為主,具體選穴方面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寒熱虛實,辨別病在氣在血及不同臟腑,配合艾灸或火罐,刮痧等治療方法加之葯物治療。西醫學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脫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均可按照胃痛的辯證分型論治。
一、寒邪犯胃
病因:寒邪犯胃或過食生冷導致寒積於中焦,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通
症狀:胃脘疼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病機:寒凝胃脘,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治法:散寒止痛
取穴:胃三針[1]即中脘、內關、足三里,胃俞、神闕
中脘為胃的募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與任脈交匯穴是治療胃腑疾患的要穴。足三里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是調理胃腸的常用穴位。內關通陰維脈與之合於胃心胸,也可治療胃部疾患。胃俞為背腧穴主治胃中寒脹[2].針刺用瀉法,多用艾灸法在中脘穴及神闕附近溫和灸來達到溫中散寒,緩急止痛之效。中葯調理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方劑如香蘇散等配合應用
二、飲食傷胃
病因:飲食不潔,過食肥甘導致濕熱內生或食滯不化內有蟲積阻滯胃氣
症狀:胃脘脹痛,噯腐吐酸,厭食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
病機:飲食積滯,阻遏胃氣
治法:消食導致,和胃止痛
取穴:腹部胃經腧穴 中脘、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
脾俞脾俞、胃俞、大腸俞等具有調理脾胃,促進腸道蠕動,加強消化功能的作用,針刺用瀉法,而多以胃經腹部旁開前正中線兩寸的一排經穴以點柔法或刮痧療法,以出痧透邪為度。配合以消食丸等方劑。
三、肝氣犯胃
病因:憂郁惱氣肝失疏泄,氣機阻滯,橫逆犯胃,胃脘氣機阻滯
症狀:胸脅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嘔吐,或見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病機: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取穴:肝俞、期門,太沖、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
選取肝經膽經或或與肝膽相關穴位以治療肝氣不疏,以疏肝解郁,調理肝氣,配以調理脾胃的中脘,足三里,天樞來固護脾胃,針刺用瀉法。中葯調理以疏肝解郁,調和脾胃的柴胡疏肝散等方劑
四、濕熱阻胃
病因:外感濕熱之邪入里,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建運,濕熱內生
症狀:痞滿不適、疼痛,嘔吐泄瀉,口苦、口中黏膩,心煩口渴,腹中腸鳴,可伴有發熱頭痛、肢體酸楚。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病機:濕熱蘊結,胃氣痞阻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胃
取穴:胃三針,豐隆,上巨虛、下巨虛、胃俞、脾俞
豐隆為趨痰之要穴,濕熱阻滯脾胃易生痰涎,上巨虛主治腸中切痛雷鳴[3],脾俞、胃俞建運脾濕,適當選用肝經調理氣機之穴,針刺以瀉法為主,不灸,或以拔罐點刺放血來瀉邪熱。中葯調理以清中湯等方劑。
五、胃陰虧耗
病因;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胃脘灼痛
症狀:知飢少納[4],胃脘隱隱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煩熱,口渴思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胃陰虧耗,胃失濡養
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取穴:三陰交,足三針,太溪
針刺用補法,不灸以免火耗陰液,得氣後接電針儀中葯調理以養陰益胃的一貫煎加減
五、淤血內停
病因:淤血內結,氣滯不通阻遏胃氣,不通則痛
症狀胃脘疼痛,痛有定處,拒按疼如刺割,久痛不愈,食慾不振,實質紫暗,脈細澀
病機:瘀停胃絡,脈絡壅滯
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取穴:血海、梁丘、公孫、三陰交、胃三針
血這里指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氣血物質充斥的范圍巨大如海,故名。該穴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交會處,針刺用瀉法,,多配合刺絡拔罐之法以瀉蘊結之淤血。中葯調理以失笑散合丹參飲等方劑
胃痛起病之出多為單一病因,日久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復雜。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故在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節,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精神緊張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針灸治療胃脘疼痛多能立即見效,堅持治療有良好的遠期效果,在治療時輔以葯物等多種方法,根據病情的發生發展選用適宜的穴位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版權聲明: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我,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