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基肥為什麼要以有機肥為主,採用什麼方法使用最好
追肥對於基肥而言,是對基肥的不足而採用補充的施肥方式,因此基肥是土壤施肥的基礎,土壤施肥的目的除了補充植物每年從土壤中帶走的礦質元素外,重要的是通過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為植物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力是土壤最根本的特徵,是土壤可供礦質營養、保水保肥的能力,而有機肥正是提高土壤肥力最好的、最全面的肥料品種,它不僅能補充植物所需要的各種礦質元素,而且能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腐殖質可使土壤形成大量的團粒結構,一個團粒結構就是一個小的肥水貯藏庫,土壤的團粒結構越多,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越高。腐殖質中的腐殖酸可中和土壤中的鹼,變不溶的礦質營養為可溶的礦質營養,利於根系吸收,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有利於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由此可見,有機肥是不可替代的優質肥料。各種有機肥的養分含量見表5。
表5 常用有機肥的養分含量我國耕地有機質含量普遍偏低,一般群眾認為的好地,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僅在1%左右,而發達國家土壤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是限制果品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有機肥是人畜糞便和動植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經發酵而成的富含有機質的優質肥料,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營養元素、維生素、生物活性物質及各種有益微生物,是全面生產有機食品最好的天然肥料。生產無公害的優質果品,在施肥上必須以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為主,盡量減少化肥的施用,不施或少施化肥。目前農村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戶養牲畜的減少,有機肥源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保證有充足的有機肥源,要大力提倡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林、牧互相結合,綜合發展,使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利用,形成以牧養農林,以林促農、牧,以農養林、牧的良性循環。為做到物盡其用,幫助農民千方百計增收,應提倡建設生態家園,即通過沼氣池的發酵將人畜糞便轉化為沼氣,用作做飯照明的燃料,節省下的柴草供牲畜飼料,餘下的沼液沼渣是生產無公害果品的上等有機肥料。筆者調查一個四口人之家,養牲畜產出的糞便供一個沼氣池發酵用料,可滿足做飯照明用氣,每年節約燃料費300多元,用沼渣、沼液為果樹施肥可提高果品的產量和品質,減少病蟲害及化肥投入,僅此一項每667米2可增收200~300元,飼養牲畜每年可增收3000元左右,僅此一項每年可增收3600多元。通過沼氣池的轉化,使資源得到更進一步地利用,環境充分地凈化,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態家園建設」是我國廣大農村的發展方向。
基肥的使用方法一般採取環狀溝施、放射狀溝施,與地面撒施結合運用效果較好。2003年在調查金絲小棗裂果原因時發現,凡是多年施肥連續採用地面撒施的地塊,金絲小棗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20厘米左右的土層內,抗旱、耐澇、抗寒的能力減弱,而多年採用深溝施肥的地塊,根系大部分集中在40厘米左右的土層中,抗旱、耐澇、抗寒的能力好於根系分布淺的棗樹,表現為連續多日不降雨的情況下,根系分布淺的棗樹葉片中午萎蔫的時間遠多於根系深的棗樹,且果實裂果的趨勢也高於根系深的棗樹。
環狀溝施:是在樹冠投影的外圍向內挖深40~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環狀溝,將有機肥與陽土拌勻撒入溝內,上面覆蓋挖出的陰土。逐年外擴,直到兩樹連通時改為放射狀溝施。也可採用條狀溝施,即第一年在樹冠投影的外圍向內挖南北向溝,第二年在樹冠投影的外圍向內挖東西向溝,兩年完成一環,其技術要求同環狀溝施,此種方法省工,也可用機械挖溝,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放射狀溝施:在樹盤內以樹干為中心距樹干30厘米左右處向四周挖四條放射溝,溝由淺入深到樹冠投影處溝深40~60厘米,溝寬40厘米左右,施肥方法同環狀溝施,第二年在第一年施肥溝一側繼續挖溝施肥,直至互相連通後,再採用地面撒施。
地面撒施:將有機肥撒在樹盤表面,然後深翻20厘米左右,將有機肥翻入土層內可連續使用1~2年再採用溝施。上述3種方法交替使用,達到深翻和施肥的共同目的,土壤的活土層不斷得到擴大,土壤的理化性能和肥力均得到提高,使根系各個部分均衡生長,擴大了吸收面積,有利於果樹生長發育。採用溝施方法應注意保護根系,避免傷害1厘米以上的粗根,因粗根分生能力遠不如細根、毛根,過多傷害粗根對根系生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