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腦卒中的康復分期訓練
對腦卒中患者而言,康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採用一切有效的措施均可改善受損的功能障礙,預防並發症,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急性期的康復治療
腦卒中急性期持續時間一般為2~4周,待病情穩定48~72小時後,康復治療即可與臨床診治同時進行。在這個時期需要積極處理原發病與各類並發症,穩定病情,緩解症狀,消除影響康復療效的因素,同時還要做好腦卒中康復的風險管理,避免腦卒中復發。
考慮這個時期的患者因病情影響不能配合康復訓練,所以康復的目的是預防壓瘡,防止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避免關節攣縮與變形,同時也要為恢復期功能訓練做准備。
保持抗痙攣體位
抗痙攣體位又稱良肢位,以保持肢體的良好功能為目的,防止或對抗痙攣模式的出現,預防繼發性關節攣縮、畸形或肌肉萎縮,防止壓瘡、肺炎及深靜脈血栓的出現。
(1) 仰卧位 :頭下墊枕,避免側屈、過屈或過伸。患側肩後部墊枕,避免肩後縮。患側上肢置於體側方,適當外展,肘關節保持伸展,前臂旋後,拇指指向外方。患側臀下墊枕,避免臀部後縮。患側下肢股外側用枕頭支撐避免大腿外旋。患側小腿或膝下避免墊枕,防止壓迫下肢靜脈與膝過屈或過伸。仰卧時間不宜過長。
(2) 患側側卧位:頭下墊枕,軀干稍後仰,其後方可墊枕支撐。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關節前屈90°~130°。患側肘關節自然伸展,前臂旋後,手呈背屈位。患側髖關節自然伸展,膝關節可稍屈曲。健側上肢自然放置,健側下肢呈踏步狀置於枕上。
(3) 健側側卧位:頭下墊枕,軀干保持垂直。上肢下墊枕,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部前屈90°~130°,肘關節與腕關節保持自然伸展。患側髖關節、膝關節自然半屈曲,呈踏步狀置於枕上,患足與小腿盡量保持垂直位。本體位是患者最舒適的體位,對患側肢體亦有益。
變換體位
每1~2小時變換一次體位,可避免肺部感染和壓瘡的出現。並且通過不斷交替進行仰卧位、患側卧位和健側卧位可使患者肢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和減輕痙攣模式。
關節被動運動
為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增加感覺輸入、預防關節活動受限,可分別進行肩關節外展、屈曲和外旋,肘關節伸展,腕關節和手指伸展,髖關節外展、屈曲和伸展,膝關節屈曲和伸展,足背屈和外翻運動。每次每個關節做2~3次,肌張力越高被動關節運動次數應適當增多。
飲食、二便、呼吸管理
依照患者病情調整進食方式,加強口腔護理;針對急性期患者出現尿瀦留、失禁及便秘的情況,及時予以清理、導尿或開塞露等相應治療;防治呼吸系統並發症及靜脈血栓等問題。
恢復期的康復治療
恢復期時的患者病情穩定,意識清楚,其功能也在逐漸恢復,要應用各種偏癱康復技術促進功能的恢復。主動康復訓練的次序和強度應遵循癱瘓恢復的規律,先從軀干、肩胛帶和骨盆開始,以基本動作訓練為重點,按照翻身、坐位、站位和行走,以及肢體近端至遠端的順序進行。
床上翻身訓練
患者雙手十指交叉,上肢伸展,做上舉、伸向側方的練習。翻身時,交叉的雙手伸向翻身側,頭抬起轉向翻身側,軀干翻轉,至側卧位,然後返回仰卧位,再向另一側翻身。每日多次訓練。
橋式運動
患者仰卧,雙上肢自然放置身體兩側,雙腿屈曲,雙足踏床,緩慢抬起臀部,盡可能長時間的堅持後緩慢放下,此為雙橋式運動。若患者能較容易的完成以上運動時,可進一步訓練單橋式運動,即患者懸空健腿,僅用屈曲的患腿做足踏床抬臀訓練。
坐位訓練
包括平衡訓練和耐力訓練。患者在軀干無支撐的狀態下,在床邊或椅子上取靜坐位,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均屈曲90°,雙足踏支持台或地面,分開約一腳寬,健側上肢撐床或雙手置於膝上。訓練者協助或指導患者調整軀乾和頭至中間位,然後松開雙手,此時患者可保持該位置一定時間,然後慢慢地倒向一側。隨後訓練者指導或幫助患者調整身體至原位,反復進行。
此後讓患者雙手手指交叉在一起或用健側上肢,在保持軀干良好控制的前提下,伸向前、後、左、右、上和下不同方向,此稱為自動態坐位平衡訓練。當患者在受到突然的推拉外力仍能保持平衡時(被動態平衡),就可認為已完成坐位平衡訓練。此後坐位訓練主要是耐力訓練。
佔位訓練
待患者站立後,囑患者上肢自然垂直於體側,在逐漸去除對軀乾的支撐時保持站立位。待患者能獨立保持靜態站立後,囑患者將自身中心逐漸移向患側,以訓練患腿的持重能力。繼而通過患者自身移動重心等動作進行自動態站位平衡的訓練。直至患者能在突然受到外力推拉時仍能保持平衡,即達到被動態站位平衡。
步行訓練
待患者能做到自動態站位平衡,且患腿持重達體重一半以上並能向前邁步時,便可進行步行訓練。初期訓練要少量多次,循序漸進,避免患者過渡疲勞、出現足內翻等情況。
作業治療
上肢和手功能訓練:可用滾筒、滑行板、斜面磨砂板、bobath球訓練上肢粗大的運動;用系鞋帶、剪紙、編織等訓練雙手協同操作;用書寫、拾小物品、擰螺絲等訓練患手的精細動作。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訓練患者充分利用殘存功能、輔助器具獨立完成個人衛生、吃飯、更衣等工作,以達到生活自理。
其他
如物理治療、中醫傳統療法治療等。同時針對失語、勾聲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等也需要予以針對性的訓練。
後遺症期康復治療
腦卒中常見的後遺症主要表現為患側上肢運動控制能力差和手功能障礙、失語、構音障礙、面癱、吞咽困難、偏癱步態、患足下垂行走困難,兩便失禁、血管性痴獃等。腦卒中後遺症期患者的康復重點應該是保持原有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加強殘存和已有的功能,即通過預防性與維持性康復、補償性康復以及殘存功能和能力的強化,提高此期患者的機體功能,避免費用綜合征、骨質疏鬆、壓瘡、肺炎等並發症的發生。
❷ 腦梗需要針灸的部位
腦梗塞或腦出血患者建議及時針灸按摩治療,能獲得好的康復效果。常規針灸治療方法有:體針、頭針、耳針、手針等,臨床多採用患者易於接受的體針,具體取穴是: 主穴:百會、四神聰、絕骨
配穴:氣虛血瘀型:期門、足三里、陽陵泉、合谷、太沖 痰瘀阻絡型:膻中、中脘、陽陵泉、合谷、太沖、豐隆 肝腎陰虧型:肝俞、腎俞、三陰交、太溪 上肢弛緩癱:肩髃、曲池、外關、合谷 下肢弛緩癱:環跳、風市、足三里、陽陵泉 上肢痙攣癱:天泉、曲澤、內關、勞宮
下肢痙攣癱:陰包、曲泉、委中、地機、承山、三陰交、太溪 足內翻:丘墟、昆侖
足外翻: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商丘 語言謇澀:啞門、廉泉、通里
口眼蝸斜:地倉、頰車、下關、迎香、、合谷、太沖
針灸治法:主穴及症型配穴取雙側,肢體症狀配穴取患側;主穴平補平瀉,配穴痰瘀阻絡瀉法,氣虛及肝腎陰虛補法,針針得氣,留針30分鍾,間歇行針2-3次,每日或隔日1次。 此外,還有石學敏創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多取穴人中、內關、三陰交、極泉、委中、風池、尺澤、合谷等,具體操作手法比較復雜,恕不贅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