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狂犬病的發病症狀
狂犬病的臨床表現獨特,初期症狀包括傷口周圍出現瘙癢、疼痛和麻木。病情進展後,患者可能出現疲乏、食慾下降、頭痛、失眠和惡心等表現。隨後,患者情緒變得激動,對聲音、光線和風的刺激表現出過敏反應,喉嚨部位感到緊張,這些刺激可能會引發躁動和全身性痙攣。其中,恐水症是狂犬病特有的症狀,患者聽到水聲或見到水就會引起咽喉或全身的痙攣。
疾病進入晚期時,患者的症狀逐漸緩解,恐懼感消失,痙攣停止,肌肉變得鬆弛,下頜鬆弛下垂,口中有唾液分泌,反射作用消失,瞳孔擴大。最終,患者可能因呼吸或心臟衰竭而死亡,且無有效治療方法。
狂犬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被忽視。一旦出現傷口周圍異常感覺,尤其是被動物咬傷後,應立即就醫。狂犬病一旦進入晚期,治療難度極大,故預防至關重要。及時接種狂犬疫苗是預防狂犬病的有效手段。
B. 狂犬病診斷和防治要點有哪些
狂犬病,一種由狂犬病毒導致的急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其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1-3個月,但有時長達19年。影響潛伏期長短的因素包括年齡、傷口部位、傷口深淺、病毒數量及毒力、是否由野生動物咬傷、受傷後是否進行擴創處理、是否接種疫苗等。
臨床表現包括特有的恐水怕風、咽肌痙攣、恐懼不安和進行性癱瘓等症狀。診斷通常基於被咬傷的歷史、突出的臨床表現,並通過免疫熒光試驗確認。治療應在咬傷發生後立即開始,以避免疾病發展。治療過程分為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三個階段。
前驅期或侵襲期,患者會有低熱、食慾不振、惡心、頭痛、乏力等前驅症狀,隨後出現恐懼不安、對聲、光、風、痛敏感,以及喉嚨緊縮感。早期症狀還包括傷口及其附近感覺異常,如麻、癢、痛和蟻走感等。
興奮期,患者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表現為恐水、怕風、咽肌痙攣、呼吸困難、排尿排便困難、多汗流涎等。麻痹期,痙攣減少或停止,患者進入全身弛緩性癱瘓,尤其是肢體癱瘓。在這一階段,患者反射消失,呼吸變慢及不整,心搏微弱,最終可能因呼吸麻痹和循環衰竭或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
狂犬病可分為躁狂型和麻痹型,其中躁狂型的前驅症狀與感冒類似,而麻痹型則無興奮期及恐水現象。麻痹型狂犬病的病變僅局限於脊髓和延髓,不累及腦干更高部位,患者表現為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繼而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肌肉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傷口處理是狂犬病防治的重要一環。對於哺乳動物咬傷的傷口,應立即沖洗至少15分鍾,清理污血和可能存在的病毒。傷口深時應使用注射器灌注沖洗。沖洗後應用碘酒或乙醇塗擦。傷口不應止血、包紮或縫合。對於頭頸部、手指、較大或較深的傷口,可能需要使用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免疫血清進行局部浸潤注射。
在治療過程中,需將患者隔離於較安靜、光線較暗的單人病房,避免刺激。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需嚴格消毒處理,加強對呼吸、循環等系統的監護。同時,針對症狀進行對症治療,包括補充水電解質、熱量,糾正酸鹼平衡失調,以及使用鎮靜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