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效記憶法則五條
提到記憶力,我們毫不猶豫地就會想到孩子的記憶力是最棒的。但怎麼解釋,現在的孩子在幼兒園時背誦的《三字經》《弟子規》,一年之後就完全忘記了?我們不只是在研究孩子的記憶力,而是想從孩子身上找到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我相信孩子的記憶力肯定是最好的,但是不得法的記憶力再好,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我們看看幼兒園的孩子們是如何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的:老師教孩子們背誦其中的一部分,並不背誦全文;老師並沒有為孩子們講解,是因為孩子們年齡小,因此對背誦的文字是什麼幾乎一無所知;背誦若干次之後,就再也不去背誦了。其實小學階段的古詩背誦,大概也是這個模式,不同的是老師會稍稍講解一下,結果也是狗熊掰棒子。
這里就能看出導致記憶丟失的原因了:不復習,不在短時間內強化,不理解。
根據這三條原因,我們就能找到對應的增強記憶力的方法,而且是對孩子和大人都有效的方法。
【高效記憶法則一:復習】
我問一個問題,就能看出復習的重要性了:孩子們忘記了《三字經》《弟子規》,但為什麼沒有忘記漢字?很顯然是因為漢字每天都會用到,而《三字經》《弟子規》就沒有任何機會用到了。
復習的具體做法:要經常使用學到的知識,而不是只把它作為知識在腦子里過一遍完事兒。如果沒有實踐機會,自己也要找機會把那些重要的知識復習一下,朗讀或背誦都可以,即便是隔幾年復習一次也是有效的。
【高效記憶法則二:強化】
從字面上看,「強化」和「復習」沒有什麼區別。實際上復習是長時間內低強度地重復,而強化是短時間內高強度地重復,要在短時間內把信息存入大腦的長期記憶區,而且要給長期記憶區上一把鎖,不給它留下逃跑的機會。
我清晰地記得,我小時候對圓周率的值很好奇,就背誦了100位。到現在我依然能滾瓜亂熟地背誦100位圓周率,但中間不能被打斷。我在背誦時不需要任何思考,那一串數字就自動從我嘴裡蹦出來。當時我就是連續背誦了好幾天,每天背誦好幾個小時,之後也沒怎麼復習,這就是「強化」的效果。
古代私塾里的孩子背誦四書五經,大概是結合了「復習」和「強化」的兩種記憶方式,長大之後這些知識丟掉的並不多。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他兒時的背誦在當時看來意義不大,長大之後明白了道理,就能夠把頭腦中那些背誦的經典古文串聯起來,作用非常明顯。反觀當代,我們小時候學習的數理化,只有那些最基礎的知識還能留在腦子里,剩下的大部分「高大上」的知識,只能隨風去了。
強化的具體做法:幾天之內,重復背誦很多次,例如1000次。
【高效記憶法則三:理解】
到「理解」這個階段才是真正的高級記憶階段,前面的兩個階段,記憶得再好,也是死知識,如果沒有高級記憶的指導,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我女兒,一個小學生,經常背誦古詩,有一次她說背不下來,我就讓她閉上眼,感受一下我給她描述的那首詩的畫面,之後再去背誦。不久就背下來了,她說我的講解有些作用。這說明,「理解」對於記憶有作用。
理解的具體做法:這個的變化就比較多了。既可能是營造一種畫面感,又可能是對背後數學原理的理解,還可能是把一系列知識歸納為一個整體去記憶。
例如有時不明白一個數學公式,如果只是去死記硬背的話,到考試時或工作時有可能不會運用,這時就需要站在一個較高的層次去理解公式,要知道這個公式會用在哪兒。如果可能,最好能自己推導那些重要的公式或定理,這樣才是真正的記憶。
【高效記憶法則四:形象化】
還是用我女兒舉例,有一次她說課文里講了扁鵲的故事,我就給她講了扁鵲的另外一段故事:扁鵲誇他兩個哥哥比他醫術高明,名氣卻不如他大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核心理念就是「上醫治未病」。但是怎麼讓她記住「上醫治未病」這個詞呢?我突然想到「褂子可以治療胃口病」,她聽後哈哈大笑。其實我就是把「上醫治未病」轉化為「上衣治胃病」,再擴展一下就是「褂子可以治療胃口病」。
形象化具體做法:為枯燥的知識和鮮活的生活畫面建立一條連接。這樣的結果是,當想到那副鮮活的畫面時,就會聯想到那個有點枯燥的知識。想到枯燥知識的時候,也會聯想到那個有趣的畫面,知識就變得不枯燥了。
【高效記憶法則五:被震撼】
我曾經一直認為《說文解字》不過是古代的「小學」知識,現代人不去學也無所謂。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一個高人講《說文解字》的視頻,我完全被震撼住了!
他在講「不」字時,讓底下的學生,像古人那樣造一個表達否定意思的字試試,他給足了學生時間,大家在「造字」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他們仍然造不出一個意義表達確切的字。那個高人就講了篆文的「不」字,是個象形字,造型是一隻鳥向天上飛,再也不會回來了,主人現在的心情就是「不」字要表達的最初含義。
大家如夢方醒,由衷贊嘆古人的智慧非凡,因為古人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就能夠造出那麼多字,而且還要表達准確含義。更神奇的是:意義相關的多個字,不單單是意義相關,字形、發音都有一定的相關性!這說明,漢字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並非只是一個符號而已,每個字最好的字形大概就是造字時的最初字形!這就解釋了漢字從五千年前的發明之初,到現在的變化並不大。
被震撼的具體做法:這個方法好像很難描述出具體做法,主要是自己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而不是站在制高點上去評判別人,這樣被震撼的機會才會出現。
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的知識,並不會有絕對的對錯,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不同,這些結論往往沒有沖突。這樣就會導致知識以一種發散型的方式擴展,也就是說,一個知識就是一棵樹,而不只是一片樹葉。但是,有的人會採取封閉的心態,他認為知識就是知識,永遠都有一個對錯,即便機會再好,他也不相信知識會有那樣一種變化。
在尋找被震撼機會的時候要注意:令人震撼的地方總是那個出乎意料的結果,而不是一種教條式的具體做法。
【結束語】
記憶法則一和二是物理型記憶法則,它記憶的是一種死知識。而記憶法則三、四、五,是內心型記憶法則,它記憶的是一種會生長的知識。它們之間是一種互相依賴的關系,相比較而言內心型記憶法則更重要一些。
----------結束 ----------
作於2017-6-24。
2. 南懷瑾年輕時怎麼學習歷史的 聽說他師傅要他讀史記一百遍 要他背誦 是不是啊 我現
呃,那是天才老師對天才學生的要求。按南先生的體會,看歷史是要設身處地地思考才好吧。不過我們這個教育環境,你要是思考多了怕就畢不了業啦。。。
3. 南懷瑾開示如何讀經
南懷瑾老師說,不管四書五經,或是其他古書,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樣,很輕松愉快地背誦,不給他講解,偶爾稍稍講一點。這樣背下去以後,一輩子都有用,一輩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國文化要背,外文也可以背。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誦。朗讀多了,音韻和字義等因素都會逐漸影響讀者,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慢慢悟進去,將來長大後的學問就廣博了。
在中國古代,這是個普通的教育方法,但在二十世紀中國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後,對兒童的教育,不再採取朗誦、背誦的方法,而著重知識的灌輸和理解。這是受美國教育家杜威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杜威認為教學方法要注意興趣原則,也就是要順應兒童的興趣,有興趣才學得好。結果兒童教育就變成了「小貓叫,小狗跳」。其實,背書的方法不但不妨礙社會發展,反而使社會文化更發達。背誦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智力、記憶力、思考能力,使頭腦更細膩、更精詳。
其實,處在記憶力最佳狀態的兒童,即使不引導他們記住有價值的經典作品,他們也會去背誦廣告詞,流行歌曲。因為重點不在理解,而在記憶,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小貓叫,小狗跳,貓叫狗跳好熱鬧」的難易程度完全一樣,而前者對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義。經典名著有益於人格智能的培養、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和對文學造詣的訓練。讓兒童自小就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恆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讓兒童多念、多反復乃至背誦。
這些內容不僅會存入大腦記憶,而且會烙印在潛意識里,而潛意識的妙用就在於無需經過意志的運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所以兒童讀經,選擇古代聖賢的智能精華是正確的。因為假以時日,讀經的人多少都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讀經兒童「有口無心」,沒有考試的壓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