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治療膿腫
膿腫是指發生於組織或器官內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症。主要表現為組織溶解液化,形成充滿膿液的腔。它多繼發於各種局部性損傷,常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化膿菌所引起。某些有刺激性的葯物(10%氯化鈣、10%氯化鈉等)誤漏皮下時亦可引起無菌性皮下膿腫。膿腫可發生於任何組織和器官,常有深、淺和急、慢性之分。
臨床上以急性淺表性膿腫的表現明顯。病初局部呈彌漫性腫脹、疼痛和增溫;繼之形成界線清晰的堅實性病灶,以後逐漸變軟,並有波動感;最後腫脹部中央軟化,皮膚變薄,被毛脫落,不久膿腫破潰流出黃白色黏稠的膿汁。深在性膿腫僅見患部皮膚與皮下組織有輕微炎性水腫,觸診時有疼痛反應。在急性膿腫形成時,病犬可有精神不振,體溫升高等全身症狀,待膿腫破潰後很快恢復。
慢性膿腫的發生、發展緩慢,炎性反應輕微,有的外包厚層膿腫膜,頗似纖維瘤;有的膿腫膜很薄,類似囊腫,有波動感,切開後有膿汁流出。
治療膿腫的原則是初期抗菌消炎、促進吸收,防止化膿;後期則促進膿腫成熟,及時切開排膿。治療時,對硬固性腫脹可敷復方醋酸鉛散、雄黃散等,或以0.5%鹽酸普魯卡因20~30毫升、青黴素G40~80萬單位在病灶周圍封閉,以促進炎症吸收。為促進膿腫成熟可外塗10%魚石脂軟膏等。當膿腫中央出現明顯的波動時應及時切開排膿,並用3%雙氧水、0.1%高錳酸鉀或0.1%雷夫奴爾液沖洗膿腔,之後裝著紗布引流或行開放療法。必要時配合肌注抗菌素和輸液等全身療法。
應該強調指出,膿腫切開後應任其自行排膿,不許用棉紗壓擠或擦拭膿腔,防止肉芽受損而致膿腫轉移。膿腫處理不及時或不適當時,有時可形成經久不愈的瘺管,有的甚至引起膿毒敗血症而死亡。
㈡ 膿血症治療原則
膿血症的治療主要包括基本療法和針對性治療兩個方面。
基本療法首先要保證患者的休息,提供營養豐富且易於消化的食物,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補液是關鍵,需要維持膿血症患者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以避免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維生素補充也很重要,特別是維生素C和B,它們能幫助身體抵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在必要時,可以少量間歇性地給予新鮮全血或血漿以補充體內的血液成分。
護理工作不容忽視,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狀況,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並發症,如傷口感染、膿腫等,可能需要進行手術引流或去除壞死組織和異物。對於體內留置的導管,也需要考慮及時拔除。
在抗生素治療上,應盡早大量使用,根據病原體的性質和臨床表現,可能需要聯合兩種有效的抗菌葯物。在真菌敗血症時,需要更換為窄譜抗生素,並開始抗真菌葯物治療。抗生素的選擇和調整應基於細菌培養和葯敏結果。
對症處理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比如對於高熱患者,可以採用葯物或物理方式來降低體溫。對於嚴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人工冬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來穩定病情。如果出現休克,應立即進行抗休克治療以挽救生命。
膿血症是指細菌侵入血液循環,持續存在,迅速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者。膿血症是指局部化膿性病灶的細菌栓子或脫落的感染血栓,間歇的進入血液循環,並在身體各處的組織或器官內發生轉移性膿腫者。二者多發生於嚴重創傷後的感染和各種化膿性感染如大面積燒傷感染、癰、膽系感染等。常見致病菌為金葡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偶為真菌。
㈢ 腦膿腫的最佳治療方案
腦膿腫
病因及簡介:
腦膿腫(cerebralabscess),系指化膿性細菌侵入腦內,引起局
限性炎症,繼而形成膿腔者。
根據感染途徑不同,腦膿腫可分為五類
(一)耳源性最常見,約占腦膿腫的半數,多由中耳炎、乳突炎
引起。
(二)血源性約占腦膿腫的1/4。常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
如膿胸、支氣管擴張、癤、痛、骨髓炎或敗血症等,經血行擴散到腦
內形成膿腫,又稱轉移性腦膿腫。
(三)顱腦外傷性多因清創不徹底或異物殘留所致。
(四)鼻源性很少見,繼發於副鼻竇感染。
(五)隱源性指感染來源難以查明的腦膿腫,臨床上易誤診為腫
瘤。
最常見的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以及
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
臨床表徵:
與腦膿腫形成的快慢、大小、位置有關。
(一)全身感染症狀在原發病狀的基礎上,出現感染症狀:急性
期有發熱、惡心、嘔吐、全身不適、白細胞增高等;慢性期有消瘦、
疲乏、表情淡漠、反應遲鈍等。
(二)顱內壓增高症狀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
(三)腦病灶症狀常很遲出現且不明顯,如偏癱、失語、病理征
陽性。
(四)其他腰椎穿刺腦脊液壓力增高,細胞數和蛋白質含量增高
;超聲波檢查,大腦中線波向對側偏移;腦血管造影,顯示顱內佔位
性改變。
一般性治療和預防:
腦膿腫形成後,除支持、抗感染外,應以手術治療為主,最常用
的方法有兩種:
(一)穿刺抽膿簡便有效,凡臨床確診腦膿腫者,可首先採用穿
刺法,特別適用於腦深部或重要功能區膿腫,以及危重病人或不能耐
受手術者。
(二)膿腫切除多次抽膿不愈、多發性或多房性膿腫,需要開顱
,於包膜外,將膿腫完整剝離摘除。
何謂膿腫
病理解釋1
概述
膿腫是急性感染過程中,組織、器官或體腔內,因病變組織壞死、液化而出現的局限性膿液積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膿壁。常見的致病菌為黃色葡萄球菌。膿腫可原發於急性化膿性感染,或由遠處原發感染源的致病菌經血流、淋巴管轉移而來。往往是由於炎症組織在細菌產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下,發生壞死、溶解,形成膿腔,腔內的滲出物、壞死組織、膿細胞和細菌等共同組成膿液。由於膿液中的纖維蛋白形成網狀支架才使得病變限制於局部,另膿腔周圍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最終形成的肉芽組織增生為主的膿腔壁。膿腫由於其位置不同
,可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本病往往可以通過對病史的了解,臨床體檢和必要的輔助檢查,可以得到確診。治療以引流為主。
臨床表現
1.淺表膿腫略高出體表,紅、腫、熱、痛及波動感。小膿腫,位置深,腔壁厚時,波動感可不明顯。 2.深部膿腫一般無波動感,但膿腫表面組織常有水腫和明顯的局部壓痛,伴有全身中毒症狀。
診斷依據
1.淺部:膿腫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及壓痛,繼而出現波動感。 2.深部:膿腫為局部彌漫性腫脹,疼痛及壓痛,波動不明顯,試驗穿刺可抽出膿液,也可作超聲波協診。
如何治療:
治療原則
1.及時切開引流,切口應選在波動明顯處並與皮紋平行,切口應夠長,並選擇低位,以利引流。深部膿腫,應先行穿刺定位,然後逐層切開。 2.術後及時更換數料。 3.全身應選用抗菌消炎葯物治療。傷口長期不愈者,應查明原因。
用葯原則
1.淺表,經切開引流後可選用肌注或靜滴應用抗生素青黴素G ,甲硝唑 ,硫酸慶大黴素 ,氯黴素 ,紅黴素 。
2.深部伴有全身中毒症狀者,可選用頭孢呋辛,頭孢三嗪,頭孢哌酮鈉,人血白蛋白
類廣譜高效抗生素和支援療法。
療效評價
1.治癒:切開引流後,膿腫消失,切口基本癒合,全身症狀消失。 2.好轉:膿腫切開引流後,引流通暢,傷口肉芽健康,全身及局部症狀消失。
專家提示
該病主要由於細菌感染,致使炎症組織壞死、溶解形成膿腔。本病關鍵:一是預防,二是早發現、早診斷,及時處理,這樣往往可以避免病情惡化,否則可能導致膿毒血症、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中醫治療2
膿腫是繼發於急性炎症之後,在組織、器官成體腔內出現的局限性膿液積聚,形成一腔,周圍有完整的腔壁。根據本病發無定處,井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的特點,屬中醫「流注」的范疇.
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本病系因療,癤、癰等熱毒流竄,或跌打損傷,血溢絡阻,雜毒燃發,或皮膚破傷,濕熱毒邪人於筋脈,竄流阻滯,結而為腫:或於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熱毒,又因寒邪外來,使暑濕熱毒阻於營衛肌肉之間。以上諸因素均可致使氣血阻隔,邪毒內竄,熱毒壅滯,腐肉成膿.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原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多見。膿腫既可發生於急性化膿性感染的後期,如扭傷後感染、急性蜂窩織炎、淋巴結炎、丹毒、癤等,也可由遠處原發病灶經血流或淋巴管轉移其病理為局部充血腫脹,炎性浸潤,最後形成局限性膿腫。
治療
(一)中醫分型與中葯治法
1.餘毒攻竄
發病前有療瘡、癰、癤等病史。伴有壯熱、口渴,甚則神昏譫語等全身症狀。苔黃,脈烘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通絡;透膿排毒。
[方葯]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黃連12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金銀花12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當歸 12克,忍冬藤35克,赤芍12克,皂角刺12克,炙山甲12克,生甘草7克.神昏譫語加安宮牛黃丸l粒(化服)或紫雪散3克(分2次吞服).
2.暑濕交阻
多發於夏秋之間,初起惡寒發熱,頭脹,胸悶嘔惡,周身骨節酸痛,胸部可布白痞,繼之(約2周)可出現膿腫。苔白膩,脈滑數。
[治法] 清暑化濕,和營托毒。
[方葯] 清暑湯加減:青蒿12克,藿香16克,佩蘭12克,金銀花16克,連翹12克,紫花地丁12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炙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生黃芪12克,六一散16克.
3.瘀血凝滯
勞傷筋脈誘發者,多發於四肢內側,跌打損傷誘發者,多發於傷處。局部漫腫疼痛,皮色微紅,或呈青紫,潰後膿液中央有瘀血塊。婦女產後惡露停滯而成者,多發於小腹及大腿處。發病較緩,初起一般無全身症狀,或全身症狀較輕,化膿時出現高熱.
[治法] 和營逐瘀,解毒透膿。
[方葯] (1)勞傷筋脈者以五神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當歸12克,赤芍12克,金銀花16克,丹皮12克,黃柏12克,澤蘭12克,萆薢12克,川牛膝12克,生苡仁12克,紫花地丁12克,皂角刺12克,炙山甲12克,醒消丸3克(分2次吞服)。
(2)跌打損傷者以活血散瘀:當歸12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蘇木12克,酒炒大黃12克,蒲公英12克,炙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枳殼12克,田七粉o.3克(吞服).
(3)產後瘀阻者以通經導滯湯加減:當歸12克,赤芍12克,益母草16克,紅花12克,川芎12克,制香附12克,枳殼12克,川牛臃12克,丹皮12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炙山甲12克,醒消丸3克(分2次吞服).
(二)現代西醫西葯治療方法
淺表性膿腫初起時局部可用魚石脂軟膏外敷.全身用葯可首選青黴素和鏈黴素。
(三)外治療法
(1)初期:腫而無塊者,用玉霹膏、金黃膏外敷,腫而有塊者,用太乙膏貼之。
(2)成膿:宜切開排膿引流.較深部膿腫,可作局部穿刺抽膿,抽膿後用生理鹽水灌洗膿腔,或注射抗生素溶液。抽膿後應加壓包紮,促使膿縮小以致消失。
(3)潰後:膿盡用生肌散,以紅油膏外貼.
預防與護理
(1)原有癤、癰、急性蜂窩織炎等感染病灶存在者,應認真清洗創面,及時換葯,通暢引流。膿腫切開引流後,膿性分泌物較多者,應用時更換敷料。
(2)病期應卧床休息至腫塊完全消散,以防病情反復。忌食魚腥發物和辛辣刺激之品,多飲開水,或以西瓜汁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