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己在家怎麼做艾灸,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燒的艾條做艾灸的,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燒傷,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議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綁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較安全,也比較有效果。
(1)道家治療血壓高按摩方法擴展閱讀: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灸
⑵ 道家練內功的方法
道家內功是強身健體的無上神功,武當是道家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所傳功法更是神奇奧妙。
武當有道門五行養生秘功、秘傳五形功、天罡氣功、十二段錦、武當祖師功等等。
此次為 123RMB 提供「中國道教秘傳養生強身術——武當祖師功」。
武當祖師功:
一、前言�
武當祖師功屬道教秘傳養生強身術,是一種內外兼修、動靜合一的內家功夫。這套古老功法全國流傳很少,其淵源無從細考。據傳一百多年前,湖北省均縣(今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附近的樊城西邊有個叫竹筱鋪的小鎮,鎮上有家葯店,葯店裡有名叫熊楚的傭工。其人沉默寡言而身懷武功絕技,世人也不知他的身世。常有患癆病來店求醫者,醫生無法醫治熊楚就代為醫治,一經其手莫不妙手回春。熊楚還傳給病人一套練功法,病人習練後不僅身體越來越強壯,且日久身體經得起外力排打。人多驚奇問他這是什麼功夫?他說:「這個功夫是從武當山真武祖師那裡傳下來的,傳到我手裡也不知是第幾代了,反正我師父授功於我時說這叫武當祖師功。」熊楚後來把這套功法完整地傳給了竹筱鋪附近孫家營的一位名叫孫洪斌的拳師。�
1917年,張子野先生在襄陽鹿門中學讀書,因患肺結核不能升學,為了治病拜武術名師孫洪斌先生為師學習了這套武當祖師功。經過鍛煉不僅病癒而且身體健壯。一直堅持習練,張子野先生很少患過大病,整個腹肌、腹內壁堅實,經得住外力擊打,幾個壯小夥子對其腹部重拳重腳沖擊也無損傷。1988年張子野先生病逝,享年89歲。� 這套功法是1987年張子野先生被國家體委評為全國健康老人時,安陸市武術協會主席楊國友先生為了搞好武術氣功的挖掘整理而根據張子野先生的述錄整理的。十餘年過去了,武術界各期刊未見有此功的撰寫者,遂由我整理並將功法拍攝成照片奉獻給《中華武術》雜雜的讀者朋友們。本功法曾得到楊國友先生的鼎力指導,好友朱朝彬配合動作示範,在此一並致謝!�
二、功效�
(1)通過該功的習練可以祛病強身,防治許多慢性病。�
(2)抗老益壽:凡是通過武當祖師功鍛煉的人大多數能享有高壽。孫洪斌先生本人活到92歲,張子野活到89歲。�
(3)功成後腰腹部能承受外力較大沖擊,而且功夫上身後永不消失。�
三、練功要領�
(1)循序漸進。武當祖師功共二十一個把子(氣功術語即動作姿勢也叫勢子、式子),每一把子練兩天後加一新把子。講究從易到難。排捶(即用拳頭排打),也是由輕到重,由下到上;下重上輕,由少至多;排捶腹部重兩肋輕。排捶之前,先用手指探測功夫的深淺及其達到部位,只能在功下面排不能在功上面排,排捶的聲音實而脆就加重,空如鼓聲就輕排。這種循序漸進逐步加重的方法使練功者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運動強度,提高了人體抗擊打能力,功夫也就一天一天地加深。�
(2)整體鍛煉。武當祖師功鍛煉的范圍全面。從身體的上至下,從左到右,從內而外,全身肌肉、肌腱、韌帶、關節、骨胳、內臟及神經系統都受到鍛煉。�
(3)功法特殊。練功時既不意守丹田,也不氣沉丹田,而是講究氣不沉而自沉,意不守而自守,自然而然地達到調心、調息、調意、調神的目的。很多把子只注意腹部肌肉及內臟的收縮而使氣下沉,實際上它包含意念、氣血、力量都在下沉,比調心的效果要大,范圍也廣,而且不會出偏差。�
(4)內外兼修。在整體鍛煉的基礎上,內部修持與外部排打藉以增強機體抵抗和修復的能力,達到內外雙修。�
(5)每一把子多拗武、拗勁,藉以增加運動量和效果。如虎爪勢、金線運斗、雲里背劍、天台貫頂、雲里擔槍、千斤墜等都是採用這一方式。�
四、功法名稱�
全套功法共有二十一個把子、一個帽子。�
功法名稱開列於下:�
(一)帽子——金線運斗。在練每一把子之前,做金線運斗一次,因而叫做帽子。�
(二)把子即每一功法的動作姿勢。 1貫膀、2鎖喉、3腰穴、4鎖肋、5雲里背劍、6手脈平挺、7天台貫頂、8雲里擔槍、9平步、10步、11織女渡河、12尾子、13脊干、14千金墜、15九步蹲下、16頂功、17息功、18捧珠、19仙人打坐、20坐默丹田、21總功。每一把子,先做一次帽子 ,接著做七次把子,共做七次帽子 ,四十九次把子。每一把練兩天,加新把一次,按上列順序依次加練,四十二天加完。每加一新把子,新舊一起練。�
五、功法解析�
(一)帽子——金線運斗�
1、自然站立,頭上頂,身體上部與下端成一直線,兩眼平視,口微閉,舌尖舔抵上顎,含胸拔臂,松肩垂肘,兩手成半握拳垂於體側。�
2、兩手成虎爪向上彎屈,手心向下,兩成虎撲向內屈指相對。從小腹前兩膀伸直下按至腳背,兩爪指轉向前方腳尖沿兩腿如拉物狀,慢慢上拉至丹田翻向左右分開,兩掌復拳停於兩腰際。
3、兩拳變爪,屈指相對,兩膀伸直向上至印堂;兩爪變掌左右向下拍打大腿外側,向上拳拍胸部(乳上部)。�
4、接著兩手變爪置於丹田下邊,兩爪相對,手心向下;兩手伸直上舉至印堂,兩爪變掌向下旋轉後翻掌變拳,拳心向上,迅速甩至丹田前面,兩拳相碰,同時上體前傾,腹肌收縮氣下沉。� 要領:上身微傾,腹肌內收下沉,兩拳向內旋轉迅猛甩至丹田,各動作要協調一致同時進行。�
(二)把子�
1、貫膀:自然站立,兩掌相交於胸前。左手變拳向左平直沖擊,右手變拳向右屈肘如拉弓狀,與肩相平。右邊動作相同。�
2、鎖喉;自然站立,右腳震腳下踏左足向左跨一步;右手成爪置左肩上側,左爪置左後右腰際處,手心向後;以兩腳尖為軸上身向右轉180度,左膀右旋置於右肩側。左右旋轉相同,互成弓步。�
3、腰穴:自然站立,右手仰掌置右上方,左手成俯掌向右下方迅猛按去,同時上身前傾,腹肌內收,腹下隔膜和氣血隨左手猛按而下沉。左手仰掌右手俯掌向左下方迅猛按去與左同,只是方向相反。�
4、鎖肋:動作與腰穴相同,只是變掌成拳,向左移時左拳心向下,右拳眼向上。向右移動做法相同,只是拳勢相反。� 5、雲里背劍:右腳震腳,左足向左跨一步,兩掌成虎爪掌心向下屈指相對約七厘米,由右腰際向左移動至臍右上方雙爪向左下迅速猛下按。兩爪過臍後向左後移動至180度與肩同高,成左步。向右動作與左同。�
6、手脈平挺:自然站立,左腳向前跨一步,同時兩手成虎爪,屈指相對,手心向前猛向前推出;雙爪用力後拉至胸部兩側,同時左腿後撤與右腿靠攏。右邊動作與左相同。要領:雙手推拉與兩腿同時進行,手腳要協調一致。胸腹一開一合,一弛一張,使胸腹得到鍛煉。�
7、天台貫頂:兩腳尖相接近成倒八字,兩腿彎曲,雙膝靠攏;兩手在頭頂相叉交,上身向左右盡力彎曲但不能前俯後仰。起練功壯腰之作用。�
8、雲里擔槍:手腿腳與天台貫頂相同,只是向左右後面扭動腰部,眼看後方。�
9、平步:左腳向左跨一步,屈左腿成左弓步,兩手在頭頂部上方相叉交;身體向左彎曲,但不可前俯後仰。右邊動作與左同。�
10、陟步:動作與平步相同,只是左右運動時腳尖上翹,上體左彎翹左腳尖,上體右彎翹右腳尖。� 11、織女渡河:馬步與肩略寬,左手在頭上繞三圈(順時針),右手同時在右胸部向內繞三圈(逆時針);三圈繞畢兩手成虎爪相對如蟹鰲狀,身體向左後轉動180度成左弓步;上身右轉恢復原狀。右邊與前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12、尾子:左腳向左前方跨一大步,右手握拳從右胯旁劃弧向左腳掌內側打去,左手握拳置左臀後方。右邊動作同左,唯勢子相反。�
13、脊干:自然站立,右腳比左腳前出一腳,兩手握拳,左前右後相接,拳眼向前,拳上舉, 兩手腕向上彎屈成拳心向上;兩手伸直,兩拳下按直達右腳尖。左邊動作相同,唯左腳置右腳尖前不同。�
14、千金墜:動作同脊干相同,唯右腳前至左腳掌中端,即1/2處習練。右邊與左同。�
15、九步蹲下:左腳向左前方跨一大步成弓步:兩手變爪上舉過頭頂,伸腰:兩爪隨著身體向左前彎屈,下撲直達左腳尖兩旁,右與左同。�
16、頂功:牆腳斜放木板一塊,上放布墊。頭頂木板上,全身傾斜伸直,兩手放脊背上,舌舔上顎,力注頭頂。待口中津液滿後緩緩吞下,頂1至2分鍾起立。做帽子一次再頂,共頂七次。時間長短以各人體力為轉移,逐漸延長決不勉強(患高血壓者不做此功)。�
17、息功:左手握拳放在地上,全身側卧伸直使身體重心壓在左拳上,右手置於右側上舉。頭與上體向下傾接近地面,嘴唇以接近左拳為度。初學者不易做到,右足可以放在腿前面,頭部和上體下傾適可而止,不要勉強。換右拳練習。(註:此動實象單手卧撐)。�
18、捧珠:左腳向左前方跨半步成虛步,兩手變劍指相對上舉與印堂同高;左腳回撤成屈膝為馬步,兩手下按擊撐。開始要輕,逐步加重。右邊相同,唯右腳向前回撤成馬步。
19、仙人打坐:前面栽兩木樁橫穿一棍,約四指高兩足寬,後放板凳,人坐凳上兩腳伸入橫棍下;兩手握放小腹上,上體後仰頭部距地約二寸。�
20、坐默丹田:坐默丹田,設備與上同,只是後仰時雙掌背後拍掌,坐起時前面拍掌。�
21、總功:自然站立,兩手握拳,左拳在下右拳在上,拳眼均向上,兩拳向下伸直,同時上體向後彎,兩拳上下相互變換。�
收功:還原成並步,全功完畢。
也可以到 網路 > 武當祖師功(http://ke..com/view/1063711.htm) 詳細閱讀。
(呵呵! 網路 > 武當祖師功 的創建者也是在下)
⑶ 怎樣進行自我按摩
養生按摩以道家影響最大。道家認為耳、目、口是外之三寶,施以按摩,即可外養形體,又有助於內三寶精氣、神的滋生。因此對頭面部按摩最重視,創擦面、叩齒、漱咽、摩目、按耳諸法。
醫學根據臟腑經絡理論,按摩有關穴位以養生,如按擦命門、腎俞、湧泉等穴,認為有滋腎培元,水火既濟之功。蘇軾在《蘇沈良方》一書中稱贊之:「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葯,其效百倍。……其妙處,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然亦可道其呂略,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他還介紹了具體功法,有「試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的深切的體驗。
現將常用自我按摩法介紹如下 :
1、 叩齒 。又稱「琢齒」。口唇輕閉,上下牙齒有節律地叩齒數十次。《顏氏家訓》說「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期叩齒三百下為良」。可先叩數十下,次叩門齒數十賣櫻譽下,再錯牙分別叩犬齒各數十下,民間諺謂頌埋:「清晨叩齒三十六,到老牙齒不會落。」此法清晨最宜,晨曉初醒,「陰氣未動,陽氣未散,經脈未盛」,全身肌肉仍處於松馳狀態,牙齒亦然常有松動感覺。此時叩齒能興奮牙齒的血管、神經細胞,風固牙周組織,使齒牢不落。通過叩齒的輕輕震動,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增強組織中段細胞活力。況且中醫認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因而叩齒還有益腎健腦功效。
2、 凈口 。又稱「舐唇」、「赤龍攪水」。口唇輕閉,在叩齒之後,用舌舐攪齒齦內外,左右各數十次,然後舌舐上齶。本法對唇頰及牙齦組織有按摩作用。促使氣血流通,使口形飽滿,牙齒堅固,同時刺激唾液腺,增加唾液分泌。
3、 漱咽 。又稱「鼓嗷」、「嗷津」、「漱玉津」、「咽玉漿」、「食玉泉」等。在叩齒、凈口之後,仍閉口,將唾液含於口中作漱口動作10次,待精液滿口時分三次咽下,汩汩有聲有聲,並且意念引至臍下丹田。唾液古人稱玉泉、玉漿,劉宗素認為是「神水華池,含虛鼓漱,通行營衛,入於元宮,溉五臟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極宜珍惜。唾液有助消化,據研究,它對引發的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存在於霉變的穀物食物中,極難破壞)有迅速分解破壞作用,能防癌。漱咽動作使舌、腮部肌肉得到運動,對老人口腔功能衰退有預防作用。
4、 揉手 。又稱「搓手」、「浴手」。兩手合掌,用力摩擦,由慢漸快,產生熱度。再以左手掌擦右手背,右手掌擦左手背,或作洗手搓揉狀,數十次,使手上經脈暢通、氣血和調,十指靈敏,便於以後做功。
5、 摩面 。又稱「乾洗面」、「浴面」。用搓熱兩手掌按住面部,手指向上並攏微西,作洗臉狀向下捋擦數十次。《老老恆谷》說:「面為五臟之華,頻洗可以發揚之」;《遵生八箋》謂:「令人面色光澤,皺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艾。」手足三陽經脈皆經面部,尤以多氣多血之足陽陰胃經布行最廣,故本法可使氣血不衰,五臟得養,華顏久駐。
6、 梳發 。又稱「櫛發」、「浴頭」。以十指作梳,手指微屈,指尖觸頭皮,由額前向枕後作梳櫛狀百餘次。諸陽經脈,皆集於頭頂發際,梳發可使經氣通暢,血不郁滯,有調整血壓的作用,血壓高者可降,血壓低者能升。發為血之餘,劉宗素說:「發者,腦之華也。」經常梳之有祛風活血明目作用,並可使鬢發華美,漆黑不衰,甚至落發重生。
7、 摩目 。又稱「熨目」、「浴眼」。將搓熱手掌按熨雙目片刻,然後向上向外、經耳上部繞至耳背後順發際而下至頸部,十餘次;再以拇指尖或拇指屈西之突出部位按揉眼周穴位如目內外皆(眼角)處的睛明穴、瞳子及太陽穴,眉棱骨等處。明代享壽150多歲的冷謙說此法能令耳目聰明,「夜可細書」,有助視力。陸游常用此法,有詩可證:「閑摩病眼開書卷,時傍危欄弄釣車。」
8、 運目 。又稱「旋眼」、「運睛」。閉目向左、右各運轉眼球十餘次。《尊生類輯》:「閉目暗用眼珠轉視,向左九遍,向右九遍,緊閉片時」,能「大除風熱,永無目疾」。
9、 鳴天鼓 。即「按耳」。雙掌緊按雙耳,十指微屈向後掩抱枕部,以中部三指叩擊耳後乳突部位,或以食指按中指並彈撥該部位,自覺有「咚咚」之鳴鼓聲,擊數十次。再以雙掌輕輕按壓兩耳孔,旋壓旋放十餘次;再用中指或食指插入耳孔內轉動三次,再驟然撥開,共行六次。由於彈擊及按壓,鼓動空氣,震動耳膜,通達氣血,可防止耳查,保護聽力,並能醒腦,增強記憶。
10、 摩耳輪 。又稱「修城廓」。用雙手不停揉擦耳廓,使熱極,並輕拉耳吾數次。耳與全身經絡密切相關,《靈樞》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路……其氣別走於耳而為聽」。全身臟腑器官在耳輪上都有其相應點,近代耳針所住的就是這一原理。按摩耳輪等增強全身功能。
11、 摩鼻 。又稱「浴鼻」。以雙手中指指腹或拇指指背,自上而下按摩鼻脊兩側數十次。《遵生八箋》所謂「中指時時摩鼻頻」即是。潤肺而溉中嶽,能防治感冒咳漱。
12、 干浴 。又稱「干沐浴」。雙手搓熱,分別摩擦左右上肢,胸、腹及下肢各數十次。本法通經絡,疏血脈,散滯氣,和營衛。凡局部或全身的氣滯血凝者可祛除,並能增細皮膚抗病能力。
《紅爐點雪》說:「經絡通暢,氣血流行,肌膚光瑩,名日干沐浴,尤延生之道也。」
13、 摩腰眼 。又稱「摩腎堂」。以搓熱雙手緊按腰部第二、三腰椎外側相當於「腎俞」穴處,用力向下搓至尾閭部,反復數十次,熱極為度。本法有補腎固精培元之作用,防治腎虛腰痛,遺精、陽痿、耳鳴有效。
14、 擦湧泉 。
又稱「擦足心」。用手搓兩足心之湧泉,快速用力摩擦數十次,熱極為度。亦可以足代手,右足擦左足心,左足擦右足心。蘇東坡謂此法能使面色紅潤,腰足輕快,終不染疾。
《壽親養老新書》引陳書林語說:「先公每夜常自擦至數千,所以晚年步履輕便。仆性懶,每卧只令人擦至睡熟即止,亦覺得力。枉法有滋腎水,制虛火,健腰腿,增腦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