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治療口腔頜面頸部惡性腫瘤
對位於身體深部的腫瘤採取外放射治療,射線必經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因而使治療腫瘤的劑量受到限制。克服這一缺點的一個方法是採用術中放療,即讓射線直接針對暴露的腫瘤或瘤床,為患者處於麻醉狀態下一次性給與治療區域大計量治療射線。
術中放射治療是在直視下定位, 准確地將電子線直接照射在腫瘤、瘤床、殘存瘤灶、外侵區或淋巴結轉移引流區, 實施單次大劑量照射, 避免和減少了腫瘤附近重要器官和組織的照射, 最大限度地防護了正常組織, 提高了局部控制率, 又不增加手術並發症及死亡率, 不拖延康復時間, 術後可按計劃行外放療或化療, 進一步提高療效。
② 口腔頜面腫瘤診治新進展
根據2006年我國衛生統計資料,腫瘤死亡率已超過心、腦血管疾病, 占首位。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約佔全身腫瘤的7—10。其診斷治療水平隨著醫學和生物學的發展而前進。
在診斷和判斷預後方面,腫瘤生物標志物的研究如火如荼,21世紀以來,從分子水平探討不同腫瘤的特異性基因已成為一大熱點,主要和常用的方法是基因晶元篩選。初步研究發現多個基因與頭頸部鱗癌發生發展、轉移和預後有一定關系,但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發現高特異性口腔頜面腫瘤標志物。
隨著對疾病的不斷認識,有些疾病規范了名稱,如:NK-T細胞淋巴瘤:致死性中線肉芽腫,惡性肉芽腫,多形性網織細胞病,血管中央性淋巴瘤。Langhans celldisease:組織細胞增生症X。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源性角化囊腫。
在治療方面,綜合治療和防復發轉移的措施日益受到重視。根治性切除和整復重建外科並重,整體考慮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強調腫瘤首先是切凈;然後恢復咀嚼、吞咽、語言以及呼吸等功能;最後考慮盡可能恢復外形容貌。本世紀來,牙種植技術的進步和臨床應用,特別是應用三維快速原形技術和模擬修復技術使口腔頜面部缺損修復達到了「個體化」治療的目的,快速提高了修復效果。另外,帶神經的肌瓣動力性修復也在臨床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結果。80年代微創外科的概念被提出以來,頭頸腫瘤的微創外科也迅速發展,牙源性角化囊腫及囊性成釉細胞瘤的減壓開窗引流負壓吸引術療效確切。頜骨內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療、內鏡輔助下行腮腺淺葉腫瘤切除等微創手術日益受到重視。對腫瘤晚期患者的綜合序列治療,以及常發生於頭頸部的局限性惡性淋巴瘤、朗格罕細胞病等均為非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晚期不能手術者則採取放療、化療、熱療、中醫中葯治療為主。近年來的生物治療也逐漸開展。
口腔頜面腫瘤組織學類型多,常見的惡性腫瘤為鱗狀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腺樣囊性癌, 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構成口腔、下咽和頸段食道癌的主體。
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構成口腔癌、下咽癌和頸段食道癌的主體。口腔癌中,在我國最常見的部位是舌,其次為頰部,牙齦,硬齶,口底。總的五年成活率為31-66。口咽癌中,扁桃體隱窩最多,其次為軟齶,舌根,咽側壁和咽後壁,總五年成活率為17-57。
口腔癌的發生與煙酒嗜好有密切關系。另外,紫外線對唇癌和頭頸部皮膚癌的發生有關。口腔內慢性炎症刺激及損傷如殘根殘冠可刺激損傷頰粘膜以致於頰癌的發生。癌前病變如白斑,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扁平苔蘚等發生惡變,以及口內兩種不同金屬的補鑲牙材料會產生微電流,均可導致口腔癌。
口腔癌位於體表,理應早期發現,但缺乏防口腔癌的普及教育、定期的口腔檢查及專業人才,相當一部分患者診為口腔癌時已屬中晚期。有的患者診治「口腔潰瘍」達半年之久,直到破潰的腫瘤已十分明顯。臨床上如發現潰瘍病程超過1月,特別是潰瘍較硬,須及時行活組織病理檢查。格外注意與創傷性潰瘍,結核性潰瘍,壞死性腺周口瘡等相鑒別,這些潰瘍一般質地柔軟。
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常發生於頭頸部,面中部為多,可達50-60%。病變初期無自覺症狀,一般生長緩慢,開始病灶似珍珠樣硬結,可呈棕褐色,中間脫屑,結痂,有時形成潰瘍,向四周呈侵蝕性發展,破壞周圍組織和器官包括骨組織。病理上基底細胞癌分為表淺型、實體型、色素型、纖維化型、囊型和腺樣型、角化型。多數基底細胞癌不發生淋巴結轉移,預後一般較好。
黑色素瘤:
惡性黑色素瘤常常是色素痣變化而來。色素痣近期突然色素加深,甚至發癢刺痛、破潰滲血滲液,色素周圍發紅,呈偽足伸向四周,區域淋巴結腫大,提示已惡變。頭頸部惡性黑色素瘤佔全身惡性黑色素瘤的20左右。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分為淺表擴展型、結節型、惡性雀斑型和肢端雀斑型。淺表擴展型是主型,多發生在色素痔的基礎上。粘膜惡性黑色素瘤的惡性程度較皮膚的要高。口腔惡性黑色素瘤多數發生在色素病變的基礎上,常見於齶部,牙齦,頰部及舌等部。腫瘤多呈棕黑色,可伴表面破潰,並常侵及骨組織,易循血及淋巴轉移。
皮膚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發生在紫外線照射損傷區域,只要病變不大或未侵及骨組織,其預後一般很好,同樣由色素痣惡變的未侵及肌層的惡性黑色素瘤預後也是很好的。值得注意的是無色素的惡性黑色素瘤易和鱗狀細胞癌相混淆,覆蓋著惡性黑色素瘤的假上皮瘤樣增生常被誤診為浸潤性鱗狀細胞癌。大多數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生長類型固定,只有少數基底細胞癌具有不確定生長特性,循淋巴和血路轉移,所以對浸潤性生長的基底細胞癌術後應長期隨訪和監測。
有些非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與之極為相似,須加以鑒別。
角化棘皮瘤,常常被誤診為惡性腫瘤,該病40歲以上男性多見,常單發,與皮膚癌難以區分。病變主要累及暴露的皮膚,如面頸,頭皮等部。開始表現為堅硬丘疹,但迅速增長成結節,為粉紅色隆起,中央凹陷似火山口狀,其中含角質栓,表面常見毛細血管擴張。除去角質栓,可見絨毛狀基底。3-5周後可達1-3厘米,甚至達5-8厘米。增長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大,靜止2-8周後,病變逐漸消退,殘留萎縮疤痕。整個病程從增生、靜止到消退約2-8個月。老年性多發性角化棘皮瘤病變較小,直徑很少超過1.5厘米,常伴劇癢,無家族傾向。該病鏡下呈現鱗狀上皮增生,突入真皮層,形成角化珠,易與高分化鱗狀細胞癌混淆,該病細胞分化良好,無間變,中央棘細胞層增生,排列規則,與正常上皮分界清楚,不浸潤,亦不發生轉移。
基底細胞癌綜合征: 在臨床上,基底細胞癌綜合征具有明顯的家族傾向,以多發性頜骨角化囊腫,基底細胞痣或基底細胞癌等臨床表現為特徵,多發性頜骨角化囊腫在年輕時就出現,而基底細胞癌一般在50歲以後陸續出現,面部皮膚,特別是直接暴露於陽光的部位,均可在不同階段發生高於皮膚、表面粗糙、脫屑,類似老年性皮炎一樣的表現,病理證實為基底細胞癌,雖多次不同部位的發生,多次手術切除,但預後很好,不發生浸潤及轉移。
壞死性粘液腺周圍炎
口腔粘膜特別是齶部粘膜來源的鱗狀細胞癌在以潰瘍為主要臨床表現時需要排除壞死性粘液腺周圍炎,該病變雖然深達骨面,引起骨質暴露,但無骨質破壞,且潰瘍面直徑不超過2厘米,可自愈。
創傷性潰瘍
不良義齒或殘根殘冠導致的口腔潰瘍易被誤診為鱗狀細胞癌,特別是周圍組織有炎性水腫時,但觸之柔軟,無浸潤性硬塊。
腺源性惡性腫瘤常見的是黏液表皮樣癌和腺樣囊性癌。黏液表皮樣癌的生物學特性和治療與鱗癌基本相同,齶部的黏液表皮樣癌須與血管瘤鑒別。腺樣囊性癌由於其嗜神經性和早期發生遠處轉移的特點,一般難以切凈,雖生長緩慢,但侵襲性極強,放射粒子應用具有較好療效。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現在仍然採用手術、放療、化療、熱療、免疫、激光、冷凍和中醫中葯等治療。
手術切除腫瘤及切除後修復需考慮其心臟、血管、呼吸功能的耐受力及傷口癒合能力;對麻醉方式的選用也要謹慎。放療會加重口腔乾燥、口腔粘膜破潰不易癒合,吞咽困難等,肺轉移病灶的放療易發生放射性肺炎及肺纖維化,進一步損害肺功能。頜骨易發生放射性骨髓炎。化療加重病人的肝、腎功能不全,而肝腎功能不全者對化療葯物的代謝、排泄功能都相應減弱,故在選用化療葯物之品種、療程、劑量時都要更加慎重。對有心臟病者忌用或少用蒽環類葯物,如阿黴素、柔紅黴素等。
根治性切除手術的特點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對於鱗狀細胞癌的治療而言,大多是以手術根治性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第一次手術切凈是治癒的關鍵,如果手術未切除干凈,盡管術後放療或/和化療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在目前階段,治癒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應大力提倡術中常規手術切緣的病理檢查,力求一次手術切凈。對於T1、T2患者,病灶切除徹底者,無須術後放療或化療。另外,前哨淋巴結的探查有助於確定淋巴結的轉移,同位素或染料在淋巴結的濃集僅表示瘤體部位的淋巴迴流首先到達該淋巴結,並不表示絕對有轉移,僅為頸淋巴清掃范圍的參考依據。而基底細胞癌則以放射治療為首選方案,大多數基底細胞癌對放療敏感,但極少數患者特別是實體型基底細胞癌對放療不敏感,雖然腫瘤生長緩慢,但放療難以控制。對表淺型且范圍小的病變用冷凍,激光,手術均能取得較好療效,如病變涉及廣泛,頜骨受累,或復發灶則應採取放療手術綜合治療,不宜保守。惡性黑色素瘤則行冷凍、免疫、化療及手術等綜合治療。
整復治療進展:在治療口腔頜麵皮膚粘膜惡性腫瘤中,為覆蓋創面,盡可能恢復外形和功能,常常需要組織器官的重建整復。常用的修復瓣有:中國皮瓣,即帶血管游離移植前臂橈側皮瓣;額瓣,胸大肌肌皮瓣,肩三角肌肌皮瓣,背闊肌肌皮瓣,腓骨復合瓣等。這些皮瓣特別是帶血管游離移植的復合瓣由於利用顯微外科技術行血管吻合,必需頭頸部制動7-10天,老年人卧床不動易帶來四肢關節僵直,四肢靜脈迴流緩慢而深靜脈血栓形成,所以需格外加強四肢的被動活動。
微創外科:牙源性角化囊腫及囊性成釉細胞瘤的減壓開窗引流負壓吸引術療效確切。機器人在口腔頜面腫瘤中的應用,類似內窺鏡手術,創傷小,操作並不難。頜骨內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療,內鏡輔助下行腮腺淺葉腫瘤切除等。
腫瘤晚期患者的綜合序列治療:常發生於頭頸部的惡性淋巴瘤、朗格罕細胞病等均為非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晚期不能手術者則採取放療、化療、熱療、中醫中葯治療為主。近年來的生物治療也逐漸開展。
許多人類腫瘤細胞表面表達EGFR,抑制腫瘤細胞EGFR表達可以抑制腫瘤生長或進展,EGFR和TGFα表達對頭頸部鱗癌預後的意義。 EGFR表達是預後不良指征,患者生存期短,轉移率高。表皮因子抑制劑:抗EGFR單克隆抗體,尼妥珠單抗( h-R3),西妥昔單抗(C225);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吉非替尼,厄羅替尼。
放療進展:在外照射方面,調強及適形放療對於最大限度地保存正常組織、增加靶區的劑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採用影像引導實時跟蹤系統, 指導機械臂帶動直線加速器追蹤靶區進行治療。它重復性好,精確度高,創傷小且適應面廣, 可進行正 /逆向治療計劃, 也可分次治療, 且兼容放射外科和放射治療兩種功能。質子放療,能量衰減呈現Bragg峰.
腫瘤前正常組織受到1/3左右劑量,腫瘤後部基本上不受到任何傷害.
頭頸癌,特別是鼻咽癌.中子放療,中子在組織作用上與光子完全不同,能夠直接作用於DNA,解決了在低氧腫
瘤中輻射抗性的問題.
唾液腺腫瘤更為敏感,在局部控制率上有顯著提高,生存率上也略有改善.碳離子放療,大部分能量分布在徑跡末端,在電離吸收峰內提高了治療的生物學效應,從而有更高的物理選擇性,能提高劑量的分布,在靶點內使劑量集中,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照射因而,重帶電離子放療在臨床上處理放療不敏感和重要部位的腫瘤很有價值。對放療不敏感且還能手術的病例需及時中止放療,為手術留下一個機會,否則,連續大劑量放療,並不能控制病變發展,而且會發生放射性頜骨壞死,造成術後創面不癒合,給局部修復帶來困難。核素125 I粒子組織間放療局部控制率高,不良反應小,特別對腺源性腫瘤效果較好,且能保留面神經。
術後化療宜在術後2-3周開始為佳,此時手術部位新血管剛剛開始形成,葯物恰好循豐富血流到達局部。放療後局部血管內膜炎,血管腔狹窄,血流減少,如行化療則效果較差。目前,瘤體局部化療也逐步開展,緩釋庫新抗癌觀念初獲成效,利用葯物緩釋技術和注射技術,使抗癌葯物濃集在腫瘤局部,其半衰期長於靜脈應用數十倍,注入腫瘤組織後可迅速且持久地殺死癌細胞。由於所注葯液停留於腫瘤內部,不參與血液循環,故無明顯毒副作用,同時保護了正常組織。注射用順鉑微球、阿黴素微球和絲裂黴素微球,將經動脈栓塞和葯物緩釋結合在一起,同樣提高了療效,減少了毒副作用。
在基礎研究方面,不斷建立新的細胞系(株)及腫瘤模型與模型,例如人HPV16 E6/E7永生化口腔上皮細胞系、永生化成釉細胞瘤株、人唾液腺腫瘤PLAG1轉基因小鼠模型、轉基因血管瘤動物模型以及SD大鼠頰私膜鱗癌細胞系等。這在探索癌變機制、腫瘤生物學特徵以及實驗性防治研究工作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內起步研究幹細胞在口腔頜面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浸潤和轉移等方面的生物學特性,如腺樣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幹細胞的初步分離成功。
③ 簡述口腔頜面部腫瘤的治療原則。
口腔頜面部腫瘤的治療原則如下。①良性腫瘤:良性腫瘤一般以外科治療為主。如為臨界瘤,應切除腫瘤周圍部分正常組織,將切除組織做冷凍病理學檢查;如有惡變時則還應擴大切除范圍。良性腫瘤切除後,應送病理學檢查,若證實有惡變,應按惡性腫瘤進一步處理。惡性腫瘤應根據腫瘤的組織來源,生長部位、分化程度、發展速度、臨床分期、病人機體狀況等全面研究後再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②組織來源:腫瘤的組織來源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骨肉瘤、纖維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一般對放射不敏感;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採用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熱療或綜合治療。③細胞分化程度:一般細胞分化程度較好的腫瘤對放射線不敏感,故常採用手術治療;細胞分化程度較差或未分化的腫瘤對放射線較敏感,應採用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④生長部位:位於口咽部腫瘤,一般細胞分化程度較差,手術治療又比較困難,術後往往給病人帶來嚴重功能障礙,故首先考慮能否應用放射治療,必要時再考慮手術治療;而唇癌則手術切除較容易,整復效果也好,故多採用手術切除;頜骨腫瘤一般亦以手術治療為主。⑤臨床分期:臨床分期可作為選擇治療計劃的參考。一般早期病人不論應用何種療法均可獲效。而晚期病人則以綜合治療的效果為好。臨床分期也可作為預後估計的參考;病人的機體狀況:醫務人員要有整體觀念,正確處理局部與體的關系。口腔頜面部發生腫瘤病變時,會對機體產生影響,而全身的狀況又可以影響局部腫瘤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