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到斷舍離
曾經,我也是一名「斷舍離困難戶」,雖然知道過多物品會消耗人的空間和精力,但真正做起來卻有很多阻力。比如,明知道這件衣服太瘦不會再穿了,卻始終捨不得丟掉,想著「有朝一日減肥成功可以再穿」;明知道這雙鞋跟太高穿著不舒服以後不會再穿了,但因為當時買的時候價格不低,所以讓它一直躺在鞋櫃里佔地方……,直到有一天讀了兩本書《一日一舍》、《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才知道斷舍離實際上是有方法論的。
看完的書放到二手平台賣掉
•
5⃣不隨意購買,讓錢盡其責,物盡其用
其實斷舍離是通過整理物品來整理自己的內心,減少物慾,回歸自我。我們要做的,是避免在多餘物品上過度消耗金錢和精力。物品多的時候利用率會下降,甚至會忘記這個物品的存在。所以,在購買上要盡量做到錢盡其責,不隨意購買;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物盡其用,尊重物品。
•
總之,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的斷舍離大原則就是:謹慎地購買,珍惜地擁有,果斷地舍棄。
Ⅱ 《斷舍離》2:如何斷舍離學會這幾點,你也可以成為整理大師!
大家好,我是言歡!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斷舍離》!
一
知曉斷舍離的工作機制,明白舍棄東西的效果,更新對待事物價值的觀念,只有這樣,身體才能覺醒,我們才會自覺地作出行動。
斷舍離,就是扔東西,但不是亂扔,而是有體系和系統的扔。在對居所雜物進行斷舍離的同時,腦中也要進行斷舍離的作業,即進行思想觀念的整理。這樣可以對我們自身進行「體質改善」,改變我們無法放手,總是囤積貨物的毛病。
就好像我們為了減肥,為了護膚和健康,要控制飲食,多排出宿便。但是長時間進行減肥和飲食控制,就需要搞清楚「該吃什麼東西」「怎麼吃」「為什麼以前的飲食方式有問題」等問題,否則會很快退回到以前不健康的生活狀態。
斷舍離分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進項「物品的斷舍離」和「觀念的斷舍離」。只有兩者同步,家務清理工作順利進行,思維方式也逐步更新,才能形成一個良好循環。
「觀念上的斷舍離」是指在對家裡進行雜物處理時,對讓自己士氣低落,不願意進行收拾整理的舊觀念、舊思維進行摒除和更新。
當我們決心進行斷舍離時,最先應該做什麼?答案是把衣櫃、壁櫥、抽屜等所有的收納容器的蓋子打開,讓平時看不見的東西全部展現在眼前。這種最初的認識現狀的作業是尤為重要的,如果不把握家裡有多少東西,就草率地開始作業,很快就會因為雜物的量超出想像,而造成身心上的徒勞和疲倦感。
不管做什麼事,都應該先做一個事前的了解和統籌,認識家裡物品的現狀就是為進行斷舍離而做的事前准備。那怎麼檢查住所的現狀呢?從這三個階段進行:
1. 收納空間的物品量合理,沒有過度過量,偶爾出現「凌亂」情況
2. 收納空間已經滿載,甚至出現物品「溢出、過剩」情況
3. 東西已經好多年梅雨整理過,出現了「堆積」情況
現在很多女性既受到了「沒有收拾干凈的環境」的損害,又不得不自虐地自嘲為「不會收拾家務的女人」,心理上受到的傷害也越發地深刻。特別是職場高知女性,非常容易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
只有擺脫這種自罰性的思維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實現思維觀念上的斷舍離。
大斷舍離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獲得「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而收拾東西就是手段。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做的是明確描繪住所的藍圖——收拾整理完後,我想在這里進行怎樣的生活。
簡約風格的空間——擺放北歐系家裝用品或原木傢具
民族風格的空間——裝飾有東南亞風格的布衣或藤編傢具
現代流行風格的空間——以辦公為主的功能性傢具
二
把握自己現在的居所物品過剩、無法收納的現狀後,把雜物全部擺出來,放在地板上、桌上等水平面的位置。然後從高處對雜物總量進行俯瞰。
值得提醒的是,越是初學者就越會像「打激素」一樣,立馬想從「大塊頭」著手,花費比原計劃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對付龐大的雜物量。因此,在開始實踐斷舍離時,要在計劃的時間內從少量的、小單位的著手,單位越小,將物品從收納櫃取出來所花的時間就越少。
這種小單位量的斷舍離持續下去,不久就會變成大單位量的斷舍離。
斷舍離將家裡大量的雜物,通過三層「篩子」進行選擇取捨:
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廢品」的東西
以自我·時間為判斷基準,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捨
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准進行取捨
第一層篩子我們可以拿食物做例子。把冰箱里的食物全部拿出來擺在桌子上,如果其中有過了保質期的生鮮食品或是還在保質期內卻看起來沒有食慾的食物,就應該立刻處理掉。雜物處理也是同樣的道理。
地板上和桌子上擺滿了各種不同的雜物,先從已經損壞的、被弄臟的、不能使用的、已經被拋到腦後的東西,將來也用不上的東西開始處理。垃圾·廢品相當於「忘卻物」,連存在本身都被忘記的東西。
經濟學上有個」巴萊多定律「,它指的是」公司80%銷售額是由20%的員工創造的「」80%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時間的20%中產生的「等現象,又稱80/20定律。
在收拾整理家務時也同樣適用這一定律:在居住空間里的東西,其中80%是忘卻物,目前在使用的東西只佔了20%。
第二層篩子是「自我軸」和「時間軸」。這一層是斷舍離的核心,原因有以下三點:
1. 從這些角度進行雜物取捨,會了解自己的內心,接納喜歡上自己
2. 掌握以物品與自身的「關聯度」為焦點的思維方式
3. 清晰地展現隨著時間變化,自身與物品關聯度的變化
在處理掉垃圾、廢品之後,有意識地按照自我軸和時間軸進行雜物的取捨,就能在大量雜物之中鎖定那些對「現在」的「自己」必要的東西。比如,有個人要把用了10年以上的眼鏡送給你,「這副眼鏡非常好,務必戴」,你會用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力,而且眼鏡的樣式合不合胃口還難說。那麼,「現在」的「你」應該很容易判斷這副眼鏡的價值。
但是,這副眼鏡不是不能用,還有高級品牌的logo,可能你就會產生一種「太可惜」的感覺。而且,礙於送你眼鏡的人的面子,你可能就選擇收下了眼睛。但這種選擇本身就焦點錯位,變成了「他人軸」或「物質軸」。所以,以「自我軸」為基準進行取捨時,只需要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
在壓縮和鎖定物品物品的過程中,以前「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這一模模糊糊的概念就逐漸地清晰起來了。
物品與自己的關聯度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評判,也有不同的關聯度。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關系網成立的大前提。
案例:幸小姐,長時間持續實踐斷舍離,在生活上已經能夠輕松自如地處理衣服,嚴格篩選喜愛的東西。但對餐具的斷舍離卻進步緩慢,因為這些餐具都是她婆婆送給她的。這些餐具在幸小姐的櫃子里,一擠就是20年。終於,幸小姐鼓起勇氣,准備收拾這個櫥櫃。
在收拾櫃子時,看見白凈的櫃子變得臟兮兮,幸小姐哭了。她在擦拭櫃子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太過顧慮婆婆怎麼想,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總是以他人為價值標准,而讓自己犧牲了很多。最後,幸小姐終於處理掉了大量的讓她心累的餐具,她的生活也翻開了新的一頁。
第三層篩子就是必要·舒適·愉快「的觀點,即對「現在」的我來說,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東西應該處理掉。從下面三個視角對雜物進行選擇和拋棄時,全部調動自己的知性、感受和感覺。
不需要的東西 東西使用起來很便利,雖然沒有壞,但是丟了也不發愁
不合適的東西 以前很需要,但是對現在的我不合適
不愉快的東西 長時間使用,但會有莫名的違和感和不快情緒
與「忘卻物」不同,這些東西被稱作「留戀物」。
我們斷舍離時,首先從容易對付的「忘卻物」開始,然後再對付無用處的「留戀物」,在處理這些雜物的過程中,你的「斷舍離EQ」也會提升。同時也會注意到「不合適」「不愉快」的「事」和「物」。只有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和感覺,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有意識地以這三個標准進行取捨選擇,才能不斷地磨煉自己。
案例:美登利女士,經歷過日本泡沫經濟期,所以,每次買西裝都十分猶豫,不知道該買黑色還是棕色,這時,她的先生都會說:「哪種都會用上,乾脆都買了吧。」或者「再猶豫就錯過了,兩件都拿下吧。」慢慢的,美登利女士也向先生的生活習慣靠攏。所以,他們家一直在不停地增加各種各樣的雜物。
有一天,先生說想搬家去鄰近的城鎮,因為他剛在那裡買下了一間大房子,他想在大自然中悠閑地過日子。實際上是先生覺得家裡東西多得放不下了才想換房子。沒過多久,日本發生了大地震,引起核電站事故,他們的新家變成禁區,這時,他們正好遇見了斷舍離。
斷舍離美登利女士讀了很多遍的書籍,在心中做出斷舍離的清單,做好充分的准備之後,她開始實踐斷舍離。例如OL時代的套裝,別人送的但自己不怎麼喜歡的大牌包,婆婆送的辟邪的錢包……她從「必要·舒適·愉快」這三點開始實踐斷舍離。她先生覺得很不可思議,慢慢也深受影響,在搬到市區的小公寓時,居然說不買電視機,換成投影儀。
沒有電視後,先生也不再邊吃飯邊看電視了,而是與妻子面對面吃飯,兩人之間的聊天次數和質量飛速提升。並且,先生上班開始帶妻子親手製作的蔬菜湯當午餐。兩年後,成功減重36斤,身體也更健康了。公司人事調動時,先生又獲得了晉升。
只有將雜物壓縮到最適當的量之後,才能進行真正的「收納」環節。斷舍離對於「收拾」和「打掃」有著全新的定義:
「收拾」就是對龐大的雜物量進行壓縮和收納的作業
「整理·分類」+「掃除」,總稱為「打掃」
在斷舍離的前提下,最正確的「打掃」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廢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雜物,之後再轉而進行雜物收納,進行「清掃·擦拭·磨刷」。
三
斷舍離並沒有什麼規則或說明書,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以下幾個方法:
1、三分法
首先,把雜物放入收納箱前最重要的是「分類」,但如果分得太細,自己也記不住;分得太粗,東西卻又不太容易找到。斷舍離把分類作業分成中三個要點:大分類——中分類——小分類。
以廚房為例:
大分類:食材、料理用具、餐具
中(小)分類:食材放進冰箱,分為:冷藏室:食品、飲料、調味料
蔬菜室:葉菜類、根莖類、作料類
冷凍室:已經做好的熱食、准備做的食材、需要冷凍的零食
料理用具分為:洗滌類用具:攪拌盆、竹籠屜、切刀類
燃氣類用具:平底鍋、蒸煮鍋、工具
電器類用具:加熱用、料理前加工用、其他
餐具分為:碟盤類:六盤子、中型盒、小碟子
器皿類:陶瓷製、漆制、金屬制
飲瓶類:茶杯、玻璃杯、葡萄酒杯
分類方法沒有絕對答案,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生活習慣,建立自己的三分法。
2、7·5·1法
「7·5·1法」指的是進行雜物收納時,對收納空間的物量進行的大致估量。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佔7成,像衣櫃、壁櫥、抽屜等,所放的雜物量基本上占整體空間的7成。這個比例其實是為了建立物品進出的通道。而剩下的三成空間是為了讓人提起「收拾」的勁頭。
看得見的收納空間佔3成,像帶玻璃門的碗筷架或櫥櫃等,所放的雜物量基本上占整體空間的5成,因為「美觀度限定量」為5成。
展示性的收納空間佔1成,像玄關鞋櫃上或櫥櫃上等水平面上,所放雜物量基本上占整體空間的1成,因為,以「1成空間放一點」的思維去裝飾空間時,即便是不起眼的日常小物件也會帶出空間的美感,形成別具一格的裝飾品。
3、1 out 1 in法
1 out 1 in 法是為了堅持「7·5·1」收納空間整理法所必需的。斷舍離遵守的是「處理一個,收納一個」的原則。只有有意識地「先出後進」,才能喚起良性循環。
這個規律不僅適用於物,同樣也能用在事和人上。當一個人還沒有和「關系已經走到盡頭」的戀人正式分手,就開始和新的戀人開始交往,人們一定會對這個人抱以不自然的想法。
案例1:一直想拚命賺錢的今日子小姐,在丟掉了47本教人如何賺錢的書之後,慢慢改變了自我的金錢觀,之後沒多久,她突然從幾乎不怎麼聯系的父母那裡分到了一筆財產。
案例2:理香小姐是一位離過婚的30歲的女性。因為她對於「結婚」的執念,所以,即使離婚後她又訂婚,最後還是分手了。遇到斷舍離後,她去了曾經許願的神社還願,拋棄心中的執念,她變得神清氣爽。之後,她遇見了意氣相投的人,很快就結婚了。
4、one touch 法
我們在進行雜物的取捨和收納時,都希望能更快更好更不費時間精力。如果收納花費太多的時間和步驟,就會讓人產生厭倦。因此,雜物拿出放入的動作就是:「打開門→拿出來(放回去)」。只需要把動作壓縮成這兩步,以one touch(一鍵式)取出來。這樣一來既沒有了什麼多餘的壓力,也不會覺得「太麻煩」。
那些覺得「家務事真麻煩」的人,一定要動動腦子,下點功夫去減少「花時間的、煩瑣的」做法,這樣的話,家務活做起來會越來越有意思。
5、自立·自由·自在法
「自立·自由·自在」的原則就是將審美意識提高一個層次,使家裡的各個地方都能看出主人的用意用心,建立一個舒適自由的空間環境。
自立
在收拾雜物時要有「立」意識,例如:家裡廚房的毛巾放在方形淺盤里,最多放10條。
自由
這里的自由是指「選擇自由」。
自在
衣服類等無法「立式」收納時使用的方法。「自在」有「隨心所欲」的意思。
雜物的「自立·自由·自在」的狀態也會有利於它的主人「自立·自由·自在」地生活。「物如其人」,雜物收納的樣子就是你本身的樣子。
四
處理雜物有其正確的方法。處於初學者來說,一提到處理雜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扔掉自己最想拋棄的東西,進行減分。而斷舍離則是「加分法」。
斷舍離是要從非常簡單的愛小地方著手,小地方獲得的小成功不斷累加,能給人以勇氣和信心去面對自己的老大難問題。
案例:12年前,由美女士生下一個有殘疾的孩子。而她的第二個孩子依然有殘疾,並且孱弱多病,是醫院的常客。不幸的是,他自己又得了疝氣,身體無法自由行動,做手術也無法根治,又找不到人幫忙,她甚至想過一死了之。
重壓之下,家裡就變得亂七八糟,到處臟兮兮的,灰塵遍布,對現狀灰心喪氣,對自己麻不不仁的她,每天如行屍走肉般得過且過。
當她的健康逐漸恢復,她遇到了斷舍離。當她回到家,眼前依然是翻倒的垃圾桶,依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兩個孩子,還有加班到深夜的先生。她覺得自己哪有時間來進行斷舍離。這時,一個斷舍離的學員朋友給她來了一封有意思的信:「今天的斷舍離就是這個。」簡訊下面附有一張扔掉的筷子的照片。
由美女士想著:這就是斷舍離,這么簡單,那我也能做到。瞬間,她鼓起勇氣,邁出了斷舍離的第一步。
那天之後,由美女士開始發生變化。用心面對自己的兩個孩子,直面自己的命運。
斷舍離把我們的生命分為三塊:
肉體生命是作為生物的人的生命
社會生命是對歸屬和被承認的慾望
精神生命是對智慧、美、溝通的渴望
無論是誰,都有一種傾向——輕視肉體生命,只注重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但只有肉體基礎健康良好,才可能讓自己的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綻放光彩。沒有氣力開始實踐斷舍離,總也邁不出第一步的人首先要讓作為根基的肉體生命恢復元氣。
斷舍離的精髓在於「出」,因此,在家中實踐斷舍離時先從「出」這一點著手,恢復家裡的流動感。比如說廚房主要是水池、排水管、垃圾桶這些需要「出」的地方。
當人們清理出口,消除阻塞後,會更加註意入口,嚴格篩選進入的雜物。
一進一出才是真道理。
總發愁「該從哪個地方著手」的人應該針對相應的「出口」實踐斷舍離,首先要在相應的場,恢復肉體上的舒暢和健康。
學會斷舍離,除了收納整理,我們還會有哪些收獲?我們下次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