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面部偏癱治療方法

面部偏癱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4-08-26 23:38:59

⑴ 偏癱簡介

目錄

1 拼音

piān tān

2 概述

偏癱俗稱半身不遂,是指同一側上肢及下肢肌肉癱瘓,有時伴有同側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癱瘓。

腦中風後遺症(偏癱)喊孫鎮是指急性腦血管疾病治療後脫離生命危險,但留下肢體功能障礙的病證。表現為意識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協調運動,口齒不清,吞咽不利,關節強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

中風患者中大部分會留下後遺症,主要表現有半身不遂,關節僵硬、攣縮,說話不清楚,智力減退或痴呆,並容易發生肺炎、尿路感染、褥瘡等並發症,只有少數人可以基本痊癒。中風後遺症影響人的運動與語言,給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很大的痛苦,使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3 病因病理病機

自大腦皮質運動區開始經內囊、腦干至脊髓前角細胞之間的神經徑路的任何部位病變,均可產生偏癱,起病隱襲,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的偏癱,病因多為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腦腫瘤、腦膿腫、顱內血腫、腦寄生蟲等,如表現為脊髓特點的進行偏癱其病因多為脊髓腫瘤、脊柱結核、脊柱增生性病變、肥厚性硬脊膜炎等。突然起病,急速發展的偏癱多由腦血管病引起。

4 臨床表現

偏癱主要為一側上下肢的運動障礙。在臨床上有四種表現形式:

①意識障礙性偏癱:表現為突然發生意識障礙,並伴有偏癱,常有頭及眼各一側偏斜。

②弛緩性偏癱:表現為一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伴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隨意肌麻痹明顯面不隨意肌則可不出現麻痹,如胃腸運動、膀胱肌等均不發生障礙。

③痙攣性偏癱:一般的是由弛緩性偏癱移行而來,其特點是明顯的肌張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明顯,肌張力顯著增高,故上肢表現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被動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④輕偏癱:在偏癱極輕微的情況下,如進行性偏癱的早期,或一過性發作性偏癱的發作間隙期,癱瘓輕微,如不鄭粗仔細檢查易於遺漏。

5 偏癱的分類

5.1 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

皮質性偏癱時,上肢癱瘓明顯,遠端為著。如果出現皮質 *** 現象有癲癇發作。頂葉凱梁病變時,有皮質性感覺障礙,其特徵是淺層感覺即觸覺、溫痛覺等正常,而實體覺、位置覺、兩點辨別覺障礙明顯。感覺障礙以遠端為明顯。右側皮質性偏癱時常伴有失語、失用、失認等症狀(右利),雙側皮質下偏癱伴有意識障礙,精神症狀。大腦皮質性偏癱一般無肌萎縮,晚期可有廢用性肌萎縮;但頂葉腫瘤所致的偏癱可有明顯的肌萎縮。皮質或皮質下偏癱腱反射亢進,但其他錐體束征均不明顯。皮質與皮質下偏癱以大腦中動脈病變引起的最常見,其次為外傷、腫瘤、閉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臟病引起的腦栓塞等。

5.2 內囊性偏癱

錐體束在內囊部受損傷後出現內囊性偏癱,內囊性偏癱表現為病灶對側出現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內的上下肢癱瘓。偏癱時受雙側皮質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軀乾和上部面肌。但有時上部面肌可以輕度受累,額肌有時可見力弱,表現眉毛較對側輕度低下,亦可有眼輪匝肌力弱,但這些障礙為時短暫,很快恢復正常。內囊後肢的前2/3損害時,肌張力增高出現較早而且明顯,伸展肌給病理反射均易出現,內囊前肢損害時出現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組為主。內囊性偏癱最常見的病因是大腦中動脈分支的豆紋動脈供應區出血或閉塞。

5.3 腦乾性偏癱(亦稱交叉性偏癱)

腦干病變引起的偏癱多表現為交叉性偏癱,即一側顱神經麻痹和對側上下肢癱瘓。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腫瘤為多見。

5.3.1 中腦性偏癱

(1) Weber氏癥候群:是中腦 *** 叉性偏癱的典型代表,其特點是病變側動眼神經麻痹,病灶對側偏癱。由於動眼神經麻痹,故臨床上出現臉下垂,瞳孔散大,眼球處於外下斜視位。有時見到眼球向側方共同運動麻痹,即出現Foville氏癥候群,並可伴有與偏癱現側的感覺遲鈍,以及小腦性共濟失調。其機理是在Weber氏癥候群的基礎上病變范圍更廣泛,影響了眼球的腦干側視中樞及其徑路。以及感覺纖維和小腦紅核束所致。

(2)Benedikt氏症狀群:表現為病灶對側不全偏癱,同時偏癱側有舞蹈和手足徐動症。

5.3.2 腦橋性偏癱

(1)MillardGubler氏癥候群:病灶同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同側外展神經麻痹,病灶對側偏癱,呈交叉性癱瘓。因面神經的核上纖維在腦橋高位交叉,終止於腦橋下部的面神經核,再由頊神經核發出面神經纖維,走向背內側,繞過外展神經核,再走向腹內側,於腦橋及延髓交界處出腦。當面神經核上纖維交叉後的腦橋部病變時,即再現病灶同側周圍性面癱,與外展神經麻痹,對側上下肢錐體束損害的交叉性癱瘓。

(2)Foville氏癥候群:表現為面神經麻痹,外展神經麻痹同時兩眼向病灶對側注視,實際上是Millard—Gubler氏癥候群加上兩眼側視運動障礙,故應稱Millard—Gubler—Foville氏癥候群。如病變侵及同側三叉神經根叢或三叉神經脊束核可有病變同側面部感覺遲鈍。

5.3.3 延髓性偏癱

(1)延髓上部癥候群:病例對側上下肢癱瘓,病灶同側舌肌癱瘓和舌肌萎縮。

(2)延髓旁正中癥候群;病灶對側有深感覺和精細感覺障礙。

(3)延髓背外側癥候群(wallenberg氏癥候群):有時伴有輕偏癱。此外尚有同側肢體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同側軟齶下垂、聲帶麻痹、面部核性感覺障礙、Horner氏症等。

(4)Babinski—Nageotte氏癥候群:病變對側偏癱與偏側分離性感覺障礙,血管運動障礙。病變同側顏面感覺障礙,小腦共濟失調症,Horner氏征,眼震,軟齶,咽及喉肌麻痹( Avellis癥候群)。

(5)延髓交叉部病變:在交叉前病變可有對側上下肢癱瘓。

5.3.4 脊髓性偏癱

1.錐體交叉以下:脊髓半側病變時,於病變同側出現上下肢癱瘓,而無顱神經麻痹,病灶側深部感覺障礙,對側有溫度覺、痛覺障礙,(BrownS'equard癥候群)。

2.頸膨大(頸5~胸2)受損:可出現偏癱。表現為上肢下運動元癱瘓,下肢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各種感覺喪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經痛。常有Horner氏征。

6 偏癱的治療

以下方法僅用於中風後遺症恢復期的治療,若患者突然出現偏癱,多為腦出血或腦梗死所致,應及時送往醫院救治,以免延誤病情。恢復期的患者,家人或陪護應鼓勵其多進行功能鍛煉,樹立恢復的信心。[1]

6.1 辨證治療

6.1.1 實證 6.1.1.1 症狀

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眼歪斜,言語不利,伴有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或伴有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黏痰多,午後面紅、煩熱等,舌紅,苔黃厚或膩,脈弦滑有力。[1]

6.1.1.2 艾灸治療 6.1.1.2.1 方一

[1]

選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外關、解溪。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6~7天,長期堅持施灸。

6.1.1.2.2 方二

[1]

選穴:曲池、合谷、血海、豐隆、申脈。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6~7天,長期堅持施灸。

6.1.2 虛證 6.1.2.1 症狀

半身不遂,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眼歪斜,伴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熱,肢體麻木,五心煩熱,失眠,眩暈耳鳴等,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或細緩。[1]

6.1.2.2 艾灸治療

[1]

選穴:百會、氣海、陽陵泉、脾俞、腎俞。

灸法:脾俞、腎俞、氣海艾炷無瘢痕灸,將艾絨揉成黃豆大底部平整的圓錐狀,直接放在穴位皮膚上點燃,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換下一個,一個艾炷算1壯,每穴10壯,佘穴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6~7天,長期堅持施灸。

6.2 對症治療

偏癱常伴有言語障礙、大小便失禁等症狀,臨床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1]:

6.2.1 言語障礙

選穴:廉泉、啞門。

灸法:艾條雀啄灸(即像麻雀進食時頭部一上一下地運動,艾條距皮膚最近時0.5~1厘米,從而產生一陣陣的灼熱感),每穴10~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6.2.2 小便失禁

選穴:次髎、膀胱俞。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6.2.3 大便失禁

選穴:命門、大腸俞。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6.2.4 注意事項

施灸時注意給患者保暖避寒,避免受寒加重病情[1]。

6.3 推拿治療

以下方法適用於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歪斜,言語不利,伴有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或伴有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黏痰多,午後面紅、煩熱等,舌紅,苔黃厚或膩,脈弦滑有力者[2]:

6.3.1 選穴

肩髃、曲池、手三里、八髎、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髀關、伏兔、風市、梁丘、血海、膝眼、足三里、三陰交。[2]

6.3.2 操作方法

患者側卧位,醫者立於患側。先拿揉肩關節前後側,繼之左右結構:㨰肩關節周圍,再移至上肢,依次左右結構:㨰上肢的後側、外側與前側(從肩到腕上),往返左右結構:㨰之2~3遍;然後按揉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上肢諸穴位,每穴約1分鍾;輕搖肩關節、肘關節及腕關節,拿捏全上肢5遍;最後搓、抖上肢,捻5指。患者俯卧位,醫者立於患側,先推督脈與膀胱經至骶尾部,繼之施左右結構:㨰法於膀胱經夾脊穴及八髎、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等穴;輕快拍打腰骶部及背部;擦背部、腰骶部及下肢後側,拿風池、按肩井。患者仰卧,醫者立於患側,先左右結構:㨰患肢外側、前側、內側,往返左右結構:㨰之,2~3遍;然後按揉髀關、風市、伏兔、血海、梁丘、膝眼、足三里、三陰交,每穴約1分鍾;輕搖髖、膝、踝等關節;拿捏大腿、小腿肌肉5遍;最後搓下肢,捻5指。[2]

6.4 保健灸法

灸療簡便易行,對人體幾乎無損害,中風患者的家人或患者自己應該抓緊時間,在葯物治療的同時積極利用灸療做中風後遺症的康復治療。如果配合針灸、 *** 等保健方法,康復的效果會更好。[3]

取穴:百會、肩井、風池、曲池、足三里、懸鍾、昆侖穴[3]。

灸法:每次選4~5個穴位,採用艾炷直接灸法,每穴灸3~5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3]。

注意事項:施灸時注意給患者保暖避寒,避免受寒加重病情[1]。

6.5 醫案

李某,女,47歲,工人。患者於2006年騎車時不慎撞傷頭部,當即昏迷,經人送往醫院急救。頭顱CT提示:右側硬膜外血腫,右側顱骨線型骨折,經開顱減壓消除血腫,並予抗炎止血、利尿醒腦等治療,患者昏迷於28天後蘇醒。復查CT示:右側內囊外傷性梗塞,腦萎縮,右顱骨術後缺損伴腦膜膨出。治療2個月後,仍有左側肢體偏癱,左巴氏征(+),無偏身感覺障礙,語言不利,口眼略向左歪,伸舌左偏,且伸舌無力,並有短縮,左臀部壓瘡較重,喜嘆息、哭泣,食少,小便失禁,便結,3~6天1次,便時無力。舌淡,苔薄黃,脈細弱。治以益氣活血通絡,祛風化痰為法,以上法推拿治療4個月後,患者左側肢體偏癱基本痊癒,壓瘡愈台,語言便利,夜寐安,納可,二便調,舌淡,苔薄黃,脈細,生活基本能自理。1年後隨訪無復發。[2]

錢某,男,65歲。其家人述其有高血壓病十佘年,1991年12月5日起床時,感頭暈、左側肢體麻木、酸軟無力,隨即癱倒在床邊,但無意識障礙、失語和惡心嘔吐,即送醫院急救。查左側上下肢肌力 Ⅱ~Ⅲ級,伴口角歪斜。腦部CT顯示:右側丘腦部有一1.41厘米×1.22厘米高密度區。首次治療,針灸並用,取合谷、曲池、頰車、足三里、豐隆、太沖,每次30分鍾,治療10次後,可以在拐杖幫助下獨立行走。治療30次後,痊癒出院。[1]

7 偏癱患者日常保健

(1)由於本病病程的長短與康復有直接關系,所以盡早對本病進行治療是十分重要的。患者應該保持情緒安定,生活要有規律,禁忌煙、酒、辛辣等 *** 性食物和脂肪過多的食品,保持身體清潔,加強壓瘡的護理與防治。

(2)恢復期間,要進行全身性鍛煉與輕便的活動,加強患側肢體的功能鍛煉,但活動量不可過大,更不可以過度疲勞。

8

閱讀全文

與面部偏癱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用簡易方法寫成語 瀏覽:420
浙江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833
盒裝鮮羊奶食用方法 瀏覽:647
水庫牽魚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305
目標分類一般有哪些方法 瀏覽:870
抓蜂王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580
解決靜音的方法 瀏覽:871
一點五乘106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2
釣魚竿梢與魚線的連接方法 瀏覽:407
擊劍鍛煉腹肌的方法 瀏覽:994
課文善良作者用什麼方法來說觀點 瀏覽:736
年桔種植方法 瀏覽:762
如何通過物理的方法降低心跳 瀏覽:869
運算元范數計算方法 瀏覽:857
雞骨卡喉的正確方法 瀏覽:25
畢業論文寫研究方法的用處 瀏覽:204
納稅評估方法及案例分析 瀏覽:642
三角形弧長計算方法 瀏覽:484
伽羅瓦用什麼方法解決了求根問題 瀏覽:182
結構膠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