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刮痧的手法具體有哪些
刮痧雖然簡單,但也有幾條基本手法的規律:
拿刮痧板
用手拿握著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
刮拭方向
頸、背、腹、上肢、下肢部從上向下刮拭,**從內向外刮拭。
刮拭角度
刮板與刮拭方向保持90度到45度進行刮痧。
刮拭力度
刮痧時應用力均勻,包括上下、內外、左右,刮痧部位應盡量拉長。
補刮、瀉刮、平補平瀉手法
補刮、瀉刮、平補平瀉刮法主要根據刮痧的力量和速度來區分。下圖為補瀉手法簡明表
13種常用刮拭手法
1、輕刮法
初學者常用手法之一。刮痧時刮痧板接觸皮膚面積大,移動速度慢或下壓刮拭力量小。一般接受者無疼痛或其他不適感覺,多適應於對兒童、婦女、老年體弱者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2、重刮法
是一種針對骨關節軟組織疼痛性病症所採取的一種手法。在刮痧時刮痧板接觸皮膚面積小,移動速度快或下壓刮拭力量較大,以能承受為度。多適應於對年輕力壯、體質較強或背部脊柱兩側、下肢及骨關節軟組織較豐滿處的刮痧。
3、快刮法
指刮拭的次數每分鍾30次以上,力量有輕重之別。力量重,快速刮,多用於體質強壯的人,主要刮拭背部、下肢或其他明顯疼痛的部位;力量輕,快速刮,多用於體質虛弱或整體保健的人,主要刮拭背腰部、胸腹部、下肢等部位,以舒適為度。
4、 慢刮法
指刮拭的次數每分鍾30次以內,力量也有輕重之別。力量重,速度慢,多用於體質強壯的患者,主要刮拭腹部、關節部位和一些明顯疼痛的部位;力量輕,速度慢,多用於體質虛弱或面部保健的患者,主要刮拭背腰部正中、**、下肢內側等部位,以不感覺疼痛為度。
5、直線刮法
也稱直板刮法,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刮痧板的上下邊緣在體表進行直線刮拭。保健刮痧師一般用右手拿住刮痧板,拇指放在刮痧板的一側,食指和中指或其餘四指全部放在刮痧板的另一側,與體表成45度角,刮痧板薄的一面1/3或1/2與皮膚接觸,利用腕力下壓並向同一方向直線刮拭,要有一定長度。這種手法適用於對身體比較平坦部位的經脈和**位(如背部、胸腹部和四肢部位)進行刮痧。
6、弧線刮法
指刮拭方向呈弧線形,刮拭後體表出現弧線形的痧痕,操作時刮痧板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結構特點而定。對**肋間隙、頸項兩側、肩關節前後和膝關節周圍刮痧多用此法。
7、逆刮法
指刮痧方向與常規的由里向外、由上向下方向相反,即由下向上或由外向里進行刮拭的方法。多用於對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浮腫或按常規方向刮痧效果不理想的部位。逆刮法操作宜輕柔和緩,從近心端部位開始逆刮,逐漸延長至遠心端,其方向是由遠心端向近心端,其目的是促進靜脈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或疼痛。
8、摩擦法
將刮板的邊、角或面與皮膚直接緊貼或隔衣、布進行有規律地旋轉移動或直線往返移動的刮拭,使皮膚產生熱感為度並向深部滲透,其左右移動力量大於垂直向下的壓按用力。操作時動作輕柔,移動均勻,可快可慢。一個部位操作完成後再進行下一個部位。多用於對麻木、發涼或綿綿隱痛部位刮痧,如肩胛內側、腰部和腹部。另外,每一部位在刮痧前可使用該法使皮膚有熱感後再繼續其他操作手法。
9、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子,從前額發際處及雙側太陽**處向後發際處做有規律的單方向刮拭,刮痧板或梳子與頭皮成45度角,輕柔和緩刮拭,如梳頭狀,故名梳刮法。梳頭時力量適中,一般逐漸加力,在**位或痛點處可適當使用重刮或點壓、按揉。此法具有醒神開竅、消除疲勞、防治失眠的作用,患有頭痛、疲勞、失眠等病症用該法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10、點壓法
點壓法也叫點**手法,多用於對**位或痛點的點壓,與按摩法配合使用。用刮痧板的厚邊角與皮膚成90度角,力量逐漸加重,以耐受為度,保持數秒鍾後快速抬起,重點操作5~10次。操作時將肩、肘、腕的力量凝集於刮痧板角,施術要靈活,既要有彈力又要堅實。此法適用於肌肉豐滿、刮痧力量不能深達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部位和骨骼關節凹陷部位,如環跳、委中、犢鼻、水溝以及背部脊柱棘突之間等。它是一種較強的刺激手法,具有鎮靜止痛和解痙作用,多用於實證。
11、按揉法
按揉法是用刮痧板在皮膚經絡**位做點壓按揉,向下有一定壓力,點下後做往復來回或順逆旋轉的手法,操作時刮痧板緊貼皮膚不移,頻率較慢,每分鍾50~100次。常用於足三里、內關、太沖、湧泉、太陽**等**位。
12、角刮法
使用特製的角形刮痧板或讓刮痧板的稜角接觸皮膚,並成45度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靈活,不宜生硬,適宜於四肢關節、脊柱雙側經筋部位、骨突周圍、肩部**位(如風池、內關、合谷、中府等)。因角刮接觸面積相對小,要避免用力過猛而損傷皮膚。
13、邊刮法
是最常用的一種刮痧方法。將刮痧板的兩側長條棱邊或厚邊或薄邊與皮膚接觸成45度角進行刮拭。該法適宜於對大面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
2. 如何正確刮痧
刮痧順序:
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順序,按身體的部位,依序為頭頸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刮痧力量:
刮拭時用力要均勻、適中,力道應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同時以能耐受的力道為限,而刮拭的面積盡量能拉到最長。
刮痧方向:
刮痧力量應為單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刮痧角度:
刮痧器具與皮膚間的角度以45度為宜,不可成推、削之勢,刮拭方向應由上而下、由內而外,並保持同一角度,每個部位刮20次左右。 刮痧頻率:
刮痧頻率與療程,則依疾病性質及患者體質狀況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時間,以20至30鍾為宜。初次刮痧時間不宜過長,且手法不宜過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療法的時間,應間隔1至2周。注意事項
建議刮痧後的身體調養,需注意以下事項:
1.刮痧後,病人需休息片刻(約15分鍾)且注意不要受涼,如有出汗現象請立即拭乾,並需補充溫開水(切忌飲用冰水)或姜湯,以利體內之新陳代謝。
2.刮痧期間若有短暫體溫增高的發燒現象乃屬正常,這是因為體內潛伏的病菌正與白血球在進行對抗,但須注意觀察,以防病情變化。
3.術後飲食調理上,禁食生冷、酸辣、油膩之食物,可以飲用清涼茶水(如淡鹽開水、荷葉茶、桑葉茶、菊花茶……等消暑飲品)有助清熱解暑,幫助情緒穩定、調養生息。
4.通常刮痧後的2至3天內,患處會出現疼痛感,這是正常的反應。
3. 如何用刮痧、拔罐治療腰肌勞損呢
腰肌勞損主要指腰骶部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慢性損傷。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腰部或腰骶部酸痛或腫痛,反復發作。疼痛可在勞累後或氣候變化如陰雨天氣時加重,病多反復,纏綿不愈。根據勞損的部位不同,可有比較廣泛的壓痛,脊柱活動多無異常。如急性發作時,各種症狀明顯加重,並可有肌肉痙攣、脊柱側彎、生理前突改變。個別患者有下肢牽制性疼痛,但無竄痛和肌膚麻木感。治療方法1、刮痧療法刮拭部位:頭面部:人中;背部:風府、膈俞、肝俞、忐室、腎俞、命門、次髂、腰陽關;下肢:委中、陽陵泉、太溪、照海、足三里、昆侖;下腹部:關元。刮拭手法:首先根據患者體質強弱、年齡大小、胖瘦、承受能力等不同而辨證採用補法、瀉法、補瀉結合的刮拭手法,循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胃經、膽經、膀胱經、腎經,重點刮拭人中、腰陽關、委中、足三里。刮拭後進行拔罐療法。2、拔罐療法拔罐部位:腎俞、命門、次髂、腰陽關、委中。生活中人們不注意正確的站立、用力等姿勢,腰部多年負重勞動,長期造成腰骶部勞損、後關節紊亂即所謂關節炎綜合症,都稱腰肌勞損。主要臨床症狀為腰痛、活動受限。骶韌肌痙攣,壓痛;腰部韌帶淺壓痛。多數病人前屈受限,而後伸可以,嚴重者可出現護痛性脊柱側凸,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刮拭人中穴能疏通督脈,以行氣化瘀、利腰脊,可治腰脊強痛;腎俞補益腎氣;志室、太溪滋補腎陰;命門溫身益精;委中為治腰脊痛的遠治穴;昆侖活血化瘀;陽陵泉、足三里舒筋活絡,消腫止痛。刮痧後皮膚汗孔開泄,行氣活血,中葯刮痧油滲人體內清熱解毒、消炎鎮痛,繼而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機體體能及免疫能力,使受損的組織修復。刮痧與拔罐點、線、面結合的治療特點,可同時對多個腧穴進行有效刺激,具有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無副作用、療效高等優點。
4. 怎麼刮痧才是正確的
怎麼刮痧才是正確的
怎麼刮痧才是正確的,對於刮痧這種常見的理療方式,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如今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加強,很多人在平時都特別注重養生,家裡也備有刮痧板,那麼,怎麼刮痧才是正確的。
1、刮痧順序: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膚上均勻塗上刮痧油等介質,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順序,按身體的部位,依序為頭頸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2、刮痧力量:刮拭時用力要均勻、適中,力道應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同時以能耐受的力道為限,而刮拭的面積盡量能拉到最長。
3、刮痧方向:刮痧力量應為單方向用力,循經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以出痧為度。回程不刮。
4、刮痧角度:刮痧器具與皮膚間的角度以45度為宜,不可成推、削之勢,刮拭方向應由上而下、由內而外,並保持同一角度,每個部位刮20次左右。
5、刮痧頻率:刮痧頻率與療程,則依疾病性質及患者體質狀況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時間,以20至30鍾為宜。初次刮痧時間不宜過長,且手法不宜過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療法的時間,應間隔1至2周。
刮痧後,需休息片刻,約15分鍾,且注意不要受涼,如有出汗現象請立即拭乾,並需補充溫開水或姜湯,切忌飲用冰水,以利體內之新陳代謝。刮痧期間,若有短暫體溫增高的發燒現象乃屬正常,這是因為體內潛伏的病菌正與白血球在進行對抗,但須注意觀察,以防病情變化。
1、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並用溫水洗凈局部。
2、用邊緣光滑的湯匙(或調羹、銅幣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單向重復地刮。
3、刮痧順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體中間刮向兩側,或每次都由內向外,不得來回刮動。每次每處大約需刮20下左右,皮膚出現深紅色斑條即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條或4~8條「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條或弧形。
6、應用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處刮痧。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處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療效果外,還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掌握正確的`刮痧步驟,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刮痧過程中出現的不良情況,很多人都認為刮痧可以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好處,我們長期頻繁的去刮拭,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刮痧雖好,不可過度,否則將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身體7個部位正確刮痧方法
頭部
頭部有頭發覆蓋,須在頭發上面用面利法刮拭,不必塗刮痧潤滑劑。為增強刮痧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邊緣或刮板角部刮拭,每個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頭皮有發熱感為宜。
太陽穴:太陽穴用刮板角部從前向後或從上向下刮拭。
頭部兩側:刮板豎放在頭維穴至下鬢角處,沿耳上發際向後下方刮至後發際處。
頭頂部:頭頂部以百會穴為界,向前額發際處或從前額發際處向百會穴處,由左至右依次刮拭。
後頭部:後頭部從百會穴向下刮至後頸部發際處,從左至右依次刮拭。風池穴處可用刮板角部刮拭。
頭部也可採取以百會穴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刮拭。
面部
面部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面部出於美觀影響,因此手法需輕柔,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眼睛、口腔、耳、鼻病的治療須經本人同意,才可刮出痧。刮拭的按力、方向、角度、次數均以刮拭方便和病患局部能耐受為准則。
後項部
人體後項部有六條陽經通過,經常刮拭後項部,可以滋陰潛陽,補益人體之正氣,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胸部
胸部正中線任脈天突穴到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向下刮拭。胸部兩側以身體前正中線任脈為界,分別向左右(先左後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注意隔過乳頭部位。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背部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後背正中線的督脈,再刮兩側的膀胱經和夾脊穴。肩部應從頸部分別向兩側肩峰處刮拭。用全息刮痧法時,先對穴區內督脈及兩側膀胱經附近的敏感壓痛點採用局部按揉法,再從上向下刮拭穴區內的經脈。
腹部
腹部由上向下刮拭。可用刮板的整個邊緣或三分之一邊緣,自左側依次向右側刮。有內臟下垂者,應由下向上刮拭。
四肢
四肢由近端向遠端刮拭,下肢靜脈曲張及下肢浮腫病人,應從肢體末端向近端刮拭,關節骨骼凸起部位應順勢減輕力度。
讓刮痧更有效的妙招
1、充分利用刮痧的診斷作用和防病作用
堅持保健刮痧,未病先防,提前治療,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2、正確掌握刮痧的方法和補瀉手法
體質強弱不同,病情輕重不同,發病時間長短不同,刮拭手法要有區別。
3、選取刮拭部位要正確
哪疼刮哪是民間刮痧的方法,只有根據不同的病症選取相應的經絡穴位,刮痧的效果才會顯著。
4、要用專用的刮痧板和刮痧乳、刮痧油
因為專用刮痧板的形狀是根據人體的解剖形態設計的,適合人體經絡穴位和全息穴區的刮拭,達到應有的刺激強度。刮痧乳的潤滑性好,加之其中含有益於皮膚的中葯成分,可以保護皮膚,預防感染,提高療效。
注意:
1、重症、疑難病症應在醫生指導下刮痧。
2、認真學習刮痧療法的注意事項,掌握適應症、禁忌症。
3、刮痧療法對疼痛性疾病,感冒發熱,亞健康狀態,防病保健以及輕度臟腑功能失調有很好的療效。對於嚴重的臟腑功能失調、骨關節明顯變形等病症刮痧起輔助治療作用。
4、可以按照刮痧教材中各種病症的提示部位去刮拭,前提是明確疾病的診斷。特別是刮拭效果不明顯時,要請醫生診斷清楚,再刮痧治療。
5. 刮痧的三個步驟
刮痧以空氣新鮮、冷暖適宜的室內環境為佳。室溫過高時應避免空調或風扇的冷氣直吹,室溫以不低於 18℃為宜。
第一步:
選擇既便於刮痧者操作,又能充分暴露所刮部位,被刮者感到肌肉放鬆,可持久配合的體位。坐位適宜刮拭頭、頸、肩、四肢、胸、背、腰等部位。被刮者面向椅背騎坐,雙臂放在椅背上,使其身體有所依靠。
仰卧適宜刮拭前頭、頭頂、側頭、面、胸、腹等部位。
俯卧適宜刮拭側頭、背、腰、髖、下肢側面等部位。取俯卧位時腹部下還可墊一軟枕,托起腹部,避免腰部下陷,肌肉緊張。
側卧適宜刮拭後頭、背、腰、下肢後側等部位。
第二步:
選定治療的部位、穴位,塗刮痧油或美容刮痧乳,實施刮痧操作。
根據體質、病症和治療的目的,選定並充分暴露治療的部位、穴位。用紙巾保護好刮拭部位下面的衣服。在刮拭的全息穴區和經絡穴位處塗上刮痧油,面部則先塗美容刮痧乳,再開始刮痧操作。
第三步:
擦凈殘留刮痧油漬,穿衣保暖,飲溫開水。
順序:
先上後下,先背腰後胸腹,先軀干後四肢,先陽經後陰經。為減少穿脫衣服的次數,也可以先刮暴露部位,再刮軀幹部、下肢,最後刮足部。
刮拭方向:
背部、腹部、四肢從上向下刮(如肢體浮腫、靜脈曲張、內臟下垂則從下向上刮),面部、肩部、胸部從內向外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