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纏骨拔針治療方法

纏骨拔針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4-07-09 18:56:04

⑴ 治療腳踝扭傷最快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我打籃球比賽的時候`把腳踝扭傷過```當時痛得不能行走``
我以為骨折了``但我經常看體育常識``所以知道受傷時知道怎樣應付```把腳踝最為疼痛的地方放在水龍頭下方```
冷沖半個小時 ``待淤血紅腫都出現在受傷處時``不要行走`
盡量不要用這個腳承受過大的力```保養一周基本痊癒`
``<一定要在扭傷後馬上用冷水沖`不然時間長了紅腫自己出來再沖基本上沒多大用!>````切記~~~~~~~

⑵ 論述骨傷的治療方法

骨傷科
來源:神農網 |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一、骨傷的治療 蒙醫骨傷治療方法大體上與中醫學和現代醫學的手段類似,也有復位、整復、固定、按摩、功能煅煉及全身用葯等療法。蒙醫骨傷很重視膳食治療、推拿按摩和護理。在固定材料方面亦有其獨到之處。 按摩是蒙醫傳統的治骨傷方法之一。在醫治骨傷的各個階段按摩法也各不相同。骨傷初期一周,由於軟組織、血脈、淋巴管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血、「協日」熱偏盛,惡血集聚,表現紅、腫、熱、痛。此期為了散積血、消腫,在夾板間隙和遠近端噴酒輕揉,痛處指嵌,在有關穴位點壓,可舒筋活血、促進代謝,有利於痊癒。 過了初期階段,一般都能夠進入復位穩定時期。但七元不同程度地受損失,所以在治療骨傷全過程中採取加強臟腑功能,補充七元,營養筋骨的治療原則。同時可在脾、肝、心、腎、肺穴噴酒按摩,沿脊椎上下推拿加強血流。 葯物治療初期根據病情對症選用七寶湯、七雄丸、二十五味樟腦散、珍珠丸、單味三七散。中期散瘀清熱、接骨,可選用九味秘方散、六味青銅散、八味硃砂散、六味石塊明散。後期強筋養骨、補元,鎮「赫依」、舒筋,選用健脾歸津散、二十五味大湯散、三十五味沉香散、十八味水銀丸。如果是開放性損傷,首先清創,塗葯,整復,同時選用清熱生肉葯物。如五味珍珠丸、六味麝香丸、八味紅花止血散,可接通血脈,修復創傷,生新肉,骨傷癒合。 護理:注意被褥衣著的清潔,防止褥瘡,注意夾板和捆綁布帶的松緊度。要注意飲食護理,《飲膳正要》中說五穀之果為主食,五類水果為助食,五類之肉為補食,五類蔬菜為養食,五味調食則補養元氣。骨傷初期飲食宜多食稀粥、水果蔬菜、新鮮奶食,忌油膩、酒和海味。中期宜食炒米、谷類、牛羊豬軟骨、肝、腎、豆類和菜類、骨湯等。後期應食五穀、蛋、蔬菜類。 功能鍛煉:活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供足營養,促進癒合。功能鍛煉應從少量小幅度到長時大幅度。如上肢骨傷應從手指運動、前臂肌肉等開始鍛煉。 正骨材料 1.白酒:白酒按摩對正骨頗為重要。具體操作有兩種,一是將白酒直接塗擦在骨折部;另一種為噴酒法,即醫生嘴裡含一口白酒,用兩手輕輕地撫摸患處,隨而把酒重重地、均勻地噴在骨折處,接著進行按摩。蒙醫認為白酒具有散熱、止痛、舒筋、活血等功能。特別是在患處噴酒後,既能使緊張攣縮的肌肉舒展,又能使鬆弛乏力的肌肉增加張力,以維持屈伸肌組之間的平衡,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2.青銅鏡:在臟腑穴位處按摩,可解毒,增強「赫依」血循環。 3.圓形銀鏝:在骨折處和瘀血部位進行按摩,有解毒、改善「赫依」氣血運行之功。 4.銅針:在疼痛部位的有關穴位處有規律地敲打按摩,可增強「赫依」血循環,恢復感覺。 5.蛇蛋花石:開放性骨折時在傷處按壓可止血、鎮痛。 6.夾板:必須有良好的彈性,以適應肢體肌肉舒縮變化的生理要求。一般用柳木、紅白松木、牛皮、牛骨等材料製成。 7.墊:應柔韌並能維持一定形狀,不易變形,又有一定支持能力;能散熱,對皮膚無刺激;能吸水分並且能保護酒力性。需消腫時可用兔毛、羔絨等制墊。骨肉脫離者用鞣皮、紙等做墊,開放性骨折用油鞣革墊。除此之外可用氈、紗布等制墊。根據骨折的具體情況可製成方形、長形、梯形等墊。如並列骨幹骨折應放長型墊以分開雙骨,肢體斜坡處放梯形墊。壓墊的大小、厚薄要適宜,形狀需與肢體相吻合,放置位置要正確。位置放錯,則起反作用,使骨折再移位。 8.縛帶:夾板兩端和中間進行捆綁。但應注意血循環不受到影響,血脈不受壓為原則。 9.綳帶:包裹夾板用。 10.砂袋:大小布袋,內裝細砂,鑲於患部兩側。具有固定骨折,吸去血、「協日」熱,脈熱,骨熱和鎮痛作用。 復位法 1.調整位置,鬆弛肌肉 調整好所傷肢體,對復位做最初的准備。將骨折肢體擺至最佳位置,可使肌肉處於鬆弛狀態,對復位創造有利條件。如,髕骨骨折復位時採取下肢完全伸直位,鎖骨骨折復位採取挺胸位等。 2.拔伸吻合 為矯正重疊移位的基本方法,也是常用方法。沿著肢體縱軸,由遠近骨折端作牽引和反牽引。做到用力輕重適宜,持續穩准,使移位的骨折端慢慢地拔伸過來。 3.旋轉屈伸 主要矯正骨折斷端間的旋轉和成角畸形,特別是關節部位骨折時常用此法復位。在拔牽下,由遠端旋轉壓合復位。 4.推擠提壓 矯正側方位移位時常用此法。可以用手指壓骨折端的凸起處,使其復位。 5.扣擠分骨 凡是兩骨並列部發生骨折時,骨折斷端因骨間肌或骨間膜的收縮而互相靠攏。整復時應以兩手拇指及其它四指,由骨折部掌側、背側擠骨間隙,使靠攏的骨折斷端分開,遠近端互相穩定,使並列的雙骨折能像單骨折一樣。 6.成角折頂 橫斷骨折而移位時,單伸牽引,常不能解除骨斷端交鎖,以致骨斷端不能良好整復,術者用兩手拇指頂住骨突出的一面,其餘手指環抱凹陷的一面,先將骨折片向成角的一面,加大成角,解除骨片交鎖,然後逐步向成角的相反方向折頂,使之整復。 7.勾提頂壓 矯正不明顯部位骨折或脫位或者斷端鑲入時常用此法。如尾骨骨折或脫位時採用食指勾提頂的同時用拇指壓,使其復位。 整復後按摩推拿 為了使骨折面緊密接觸,理順軟組織,改善血循環,輕柔地循肌肉、肌腱的活動方向,順骨摸筋,達到安肌散瘀、舒筋活血、消腫、促進癒合的作用。蒙醫傳統按摩法有十四種。即順骨捋法、摶法、按法、蹭法、揉法、搖法、捻法、抖法、擠法、攥法、捏法、抻法、搓法、嵌法。 1.捋法 適用於胸骨、脊椎骨、四肢骨折及脫位的治療。主要用於病程中期或末期。用手接觸患者傷處及周圍,適度的用力,循序漸進地進行捋摸。能達到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之目的。 2.摶法 適應於顱骨、尺骨、股骨、指趾骨折。主要用於橫斷骨折,粉碎骨折整後。兩手掌夾擠傷處,進行反復輕柔來回摶滾。具有調理肌筋,斷面密合等作用。 3.按法 適應於骨折變形錯位凸出部位。用手掌根輕柔地作用於患處,具有舒筋止痛的作用。 4.蹭法 適應於顱、頸骨、胸肋骨、脊椎骨及四肢骨等骨折以及關節脫位。復位固定後,在夾板兩端及痛處用手指和手掌由慢至快,由快至慢多次上下蹭摸。具有散瘀活血,解痙祛麻等作用。 5.揉法 適應於腰、肱、股、脛腓骨骨折。主要用於治療後期和大關節脫位。用手掌力上下反復搓揉。可起到消腫散瘀,止痛作用。 6.搖法 適應於四肢關節脫位、關節近處骨折、脊椎骨折及整復後使骨折面進一步對合以及矯正骨折與周圍組織、關節囊粘連等。整復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稍稍左右或上下搖擺骨折遠端,幫助骨折進一步對合。 7.捻法 適用於肱骨、尺骨、股骨、脛骨骨折,特別是旋轉性、斜性骨折用此法整復。整復者用兩手掌緊擠於斷處按骨折移位方向逆向迴旋。 8.抖法 適用於四肢骨骨折陳舊,肌肉收縮,關節僵直,血循環不良等。術者兩手握骨折遠端上下波浪式抖動。 9.擠法 適用於肩胛、脊椎骨及四肢骨骨折。用手掌、拇指等用力於傷處,由下而上推壓。可散瘀,消腫,舒筋。 10.攥法 適用於肩腫、髖、膝等部位骨折腫脹。患處雙手緊握逐漸用力。可起散瘀,消腫,止痛作用。 11.捏法 適用於鼻骨、頸骨骨折及陳舊性脊椎骨折等。用拇指與食指指腹捏拿之力彈拔斷處、痛處的肌肉、肌腱、筋膜。可活血、生肉、散凝等。 12.抻法 用於顱骨、下頜骨、肋骨骨折、肌筋痙攣等。用雙手拇指或手掌在表面從里往外抻摩。 13.搓法 用於顱骨、頸骨、胸肋骨、脊椎骨、四肢骨骨折,特別是粉碎性骨折。用拇指或手掌、掌根部在傷處或腫痛、硬化位上下搓。可鬆弛肌肉、肌腱之收縮,散腫結,矯正碎折。 14.嵌法 用於頭部傷痛、頸強直、傷骨暈厥、傷後肌肉僵硬等。用拇指甲在痛處或人中穴重力嵌按。有止肌肉痛,消除暈厥,刺激中樞作用。 骨折的治療 l.顱骨骨折 顱骨骨折可分線性骨折和凹陷骨折。全身表現有耳鳴耳聾,頸項強直,呼吸深慢,口吐白沫等。如有鼻出血、嘔吐、嗜睡時可能有腦組織損傷。 治療:線性骨折不需特殊處理,清潔口腔、鼻腔,內服八味紅花止血散、人參湯等。凹陷骨折可手術復位,服六味石決明散和五味珍珠散等。 2.鎖骨骨折 鎖骨位於表淺,最易遭受外力損傷而發生骨折,臨床常見。常由於跌撲時肩部或以手掌觸地,外力傳至鎖骨而折斷或者直接棒打彈傷。 臨床表現:病人多用健側的手托患肘,頭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骨折處壓痛,可聽到骨擦音,並可摸到重疊畸形。 整復:患者挺胸,助手在患者背後板住兩肩,術者用拇、食、中指按上提下使骨折端復位。整復後骨折端用分骨墊置於兩側固定,腋下放棉卷,以放滿腋窩為度,卷心穿一綳帶,將綳帶兩端在背後作結。患側肘內收90度,貼軀體,吊胸前6周。 3.肩胛骨骨折 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局部常有皮膚挫傷痕跡與腫脹,肩胛岡區壓痛,肩部活動受限。 整復:根據其骨折的情況用抻、揉、攥等法復位。局部敷葯包紮,三角巾固定3-4周,內服葯可加熊膽或牛膽與紅花。 4.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可分肱骨頸骨折、肱骨幹骨折及肱骨髁上骨折三種。 (1)肱骨頸骨折:有內收型骨折和外展型骨折。表現有肩部劇痛、腫脹、壓痛、短於健側,肩關節外形呈圓型。 整復:助手反方向牽引(外展者內收,內收者外展),術者兩手拇指抵於斷骨上段外側,餘八指在下段內側進行提捺正,使其復位。復位後夾縛固定,肘內收90度,吊胸前。 (2)肱骨幹骨折:上臂痛,功能喪失,局部明顯腫脹,壓痛,遠端叩擊痛,有移位者可呈現彎曲及成角畸形,短於健側,局部粗於健側。 整復:一助手兩手環握腋肩部向上拉,一助手握肘部向下拉,作對抗牽引調整力線。醫者雙手掌握骨折移位方向以正之。醫者應酌情令其助手牽引中千萬不要拔拉過度。 夾縛固定:復位後裹棉墊,小夾板四塊排勻,扎帶三道扎縛,肘屈90度,前臂中立位,托板懸吊於胸前,固定5-7周。 (3)肱骨髁上骨折:肱骨下端的髁上骨折是常見的,可分為伸展型、屈曲型兩種。 症狀:傷後肘部腫痛,嚴重壓痛,肘關節呈半屈曲位,功能消失。伸展型者肘後呈凸出;屈曲型,肘後較凹陷。 整復:患者坐位,上助手雙手握其上臂,下助手一手握肘,另一手握其腕部,肘在半屈位徐徐用力順勢拔伸牽引。術者先以兩手對擠糾正骨折之側方移位,然後糾正前後移位。 夾縛固定:復位後,將棉墊兩端中間剪成缺口,形成四頭,上兩頭裹肱骨下端,另兩頭裹前臂上端,用四塊夾板固定扎帶,前臂加托,用於頸部。 前臂骨骨折 前臂骨由尺橈二骨組成。在受傷時尺橈骨可同時折斷,也可單根折斷。傷後,傷處腫脹,疼痛,功能喪失,異常活動,骨擦音等。 復位:在助手的幫助下雙手拇指與食、中、無名指相對分別卡於折端,尺橈之骨間,先擠分骨,然後整兩骨之四個折端之移位,以糾正復位。 夾縛固定:整復完畢,在前臂內、外側,尺橈骨之間折端部位放分骨卷,然後托以棉墊,四塊小夾板扎帶三道,肘屈90度,吊胸前。 脊椎骨骨折 脊椎由頸、胸、腰、骶骨組成。骨折後腰背疼痛,不能坐,脊突有後突畸形、壓痛,脊椎兩旁肌肉緊張板硬,肢體麻木,不能活動,大小便失禁,失語,截癱等。 整復與固定:患者仰卧硬板床上,兩助手各牽拉腋部,兩下助手分別握兩踝部,做上下對拉牽引,並將下肢上提,使患者脊柱胸腰段呈高度伸位,術者按壓後突之棘突畸形,即可糾正。整復後,將患者保持脊椎過伸位翻轉。傷處墊以適宜之軟枕頭,取仰卧硬板床。 肋骨骨折 表現局部疼痛,深呼吸,咳嗽和噴嚏時劇痛,體難輾轉。病人畏痛而懼咳嗽和深呼吸等。局部凹陷或突起畸形,移位折端可很易觸知,可有骨摩擦聲。 整復:在助手的幫助下,局部噴酒,令傷者深呼吸,在咳嗽的同時術者下壓突出的折端借氣將陷內的折端鼓出,即可復位。 固定:外蓋棉墊,然後用多頭帶或寬綳帶包紮固定。 骨盆骨折 骨盆由髂骨、恥骨、坐骨、骶骨、尾骨組成。骨折後在骨折處疼痛,平卧時翻身不便,局部壓痛,皮下有血斑,以兩手擠壓兩側髂骨或分離兩髂前上棘時則骨折處疼痛。 整復:骨折移位時,患者仰卧,助手牽引患側下肢,醫者復位,上移則下推,分離則合其位。復位後以多頭帶固定,砂袋固定5-7周。 股骨骨折 股骨骨折臨床上較多見。可根據部位分為股骨頸骨折、股骨幹骨折。 1.股骨頸骨折:老年人跌撲,傷後胯部疼痛,不敢站立。內收時患肢縮短並外旋,膝關節輕度屈曲等。 整復:外展無需整復,用長夾板,附在傷肢外側,用綳帶包紮固定。內收型,傷者仰卧,助手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握髖關節上,向遠端牽引後使腿內旋位,術者按其大粗隆部猛力一推,使其折端嵌入。 固定:方法同骨盆骨折固定法或砂袋固定,即腿應置於外展30度並內旋位,兩側用砂袋鑲住,防止變位,固定6-8周。 2.股骨幹骨折:疼痛劇烈,喪失活動能力,患肢縮短外旋和成角畸形明顯。 整復:傷者仰卧,一助手固定骨盆。 (1)中上段骨折:一助手一手握膝下,一手握踝部,將患肢抬高和外展,並略加外旋,進行拔伸,縮短重疊矯正後,術者向內側推上端,向外側拉下端,使斷骨兩端對位。 (2)中段骨折:助手應將患肢稍外展拔伸,術者同時在大腿外側推按即可對正。 (3)中下骨折:助手屈曲膝關節,使肌肉得以鬆弛,再拔伸牽引,術者乘機將下端向上提,即可對正復位。 夾縛固定:用8-12塊夾板固定,扎帶三道,砂袋固定。 脛腓骨幹骨折 脛腓骨幹骨折甚多見,分為脛排骨單根骨折或脛腓骨幹雙骨折,其中以脛骨骨折最為多見,脛腓骨幹雙骨折次之。 表現:傷後小腿部疼痛,迅速腫脹,不敢承重。可有成角畸形或觸之有骨擦音及假關節活動。 整復:患者仰卧,一助手握膝上,一助手握其足背及足跟,相對牽引,使骨端充分拉開後,術者可用一手握住上端,另一手握其下端,矯正內、外、前、後的移位。復位後,用五塊夾板置於小腿的前內、前外、後外、內後、外側,勿壓迫跟腱。三條帶扎縛,用砂袋固定4-6周。 二、軟組織損傷的治療 凡跌打閃挫等引起筋膜、肌肉等損傷為軟組織損傷。臨床表現傷處腫脹,疼痛,皮下瘀斑,關節活動受限,重者骨傷。 治療:噴灑手法按摩治療。根據部位之大小選用指揉法和肘揉法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並用理筋手法以松解攣急,舒筋。如傷部嚴重腫脹或筋膜斷裂,嚴禁手法理筋及推拿。 三、關節脫位的治療 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有傷後關節之骨端脫離正常位置,可出現特有的畸形,局部腫脹、疼痛,皮下瘀血斑,關節活動功能全部喪失或部分喪失。全身表現有心悸、失眠、惡心、納差、頭暈頭痛、氣急、傷處刺痛。 治療原則:應盡快予以整復,切忌暴力。應一次成功,恰當固定,配合推拿按摩。 葯物治療:活血散瘀的葯有三果湯、三紅湯、十三味大紅湯、九味秘方散。止血消腫、舒筋葯有十三味麝香丸、珍珠丸、杜仲湯,五味石方散、九味硃砂散。壯骨健身葯有十八味水銀丸、二十五味文冠木散。清臟腑熱葯有八味清心沉香散、九味牛黃散、十味清腎訶子散等。可根據傷情對症選用或聯合用葯。 外治:主要是外敷葯物治療。 手法治療法有以下2種。 1.復位 常用復位法有以下幾種。 (1)推拿按摩:整復前後在適當穴位進行推拿按摩,有活血、消腫、止痛作用。 (2)捏法:用拇指和其它四指在患處進行反復捏提。 (3)拔牽法:在患處的上下對抗拔牽復位。 (4)按法:用拇指或手掌在突起處按壓復位。用於胸鎖脫位等。 (5)搖法:握患關節遠端,來回搖動,以松解痙攣,恢復功能。 (6)突然拍打法:乘患者不注意,突然拍打復位。 (7)刺激法:乘患者不注意,突然給予刺激,利用患者的突然反應復位法。用於頸部關節脫位。 (8)挺法:在患者兩肩胛骨之間用膝頂住,往後扳雙肩,使胸前挺。用於胸鎖骨關節脫位。 (9)推法:用拇指或手掌推入復位法。多用於膝關節脫位。 (10)攥法:用雙手環攥患處復位法。多用於髖關節脫位。 (11)蹬拔法:用肢蹬,手拔復位法。用於肩關節前內脫位。 (12)旋轉推法:術者位於患者身後,旋轉患部,推入脫位法。主要用於頸部關節錯位等。 (13)擠法:關節兩端向中間擠吻合法。用於恥骨聯合分離的復位。 2.固定法 關節脫位整復後的固定方法有以下幾種。 (1)夾板固定:主要用於四肢關節脫位合並骨折。 (2)「∞」形綳帶固定:主要用於胸鎖關節脫位。 (3)環形綳帶固定:主要用於臏骨脫位。 (4)多頭帶固定:主要用於下頜骨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時表現局部腫痛,影響上肢活動。前脫位時骨端突出,後脫位時影響呼吸或吞咽。 治療:前脫位時,傷員坐位,助手用膝頂住傷員兩肩胛骨間,雙手向後扳傷者肩,術者同時用拇指按下鎖骨內端,即可復位。後脫位時,術者牽引出移引的鎖骨內瑞。 固定:「∞」形固定。 下頜關節脫位 下頜關節脫臼時表現張口不能閉合,語言不清,表情障礙,兩關節窩凹陷。若單脫則下頜向健側傾斜,下頜關節部外形不對稱。 治療:患者低坐位,仰面,頭倚牆壁。術者兩拇指纏以紗布,並列伸入口內,指腹分別按扣住下頜體,先將拇指用力下按,余指上提下頜角,兩拇指感復位聲音,口即能合。單側脫臼,一手正之,另一手維護。 固定:四頭帶固定一周,固定期間宜吃軟食。 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時表現肩峰突出,峰下凹陷,出現「方形肩」的畸形,在腋下或喙突可摸到圓滑的肱骨頭,若勉強將肘貼及胸壁,則手摸不到健側肩。可見局部腫脹,疼痛。 治療:病員仰卧,術者立於傷側,用兩手握住傷肢手腕部作拔伸牽引,將一足(石肩關節脫位用右足,左肩關節脫位用左足)脫去鞋頂在病員傷側腋窩緊靠胸壁,逐漸用力拔伸牽引,先作輕度外展外旋,以後內收內旋,當肱骨頭滑入肩盂時,可感到一個響聲,復位完成。 固定:無須特別固定,將上臂內收、內旋、屈肘,貼於胸壁,用綳帶懸吊於胸前。 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時表現肘部腫脹、疼痛,不能伸屈而彈性固定於半屈位,鷹嘴尖明顯後突,肘前窩飽滿,可摸到滑出的肱骨下端,肘三點紊亂。若有側方脫位時,可明確察知鷹嘴尖偏向一側。 治療:患者坐位或仰卧位,一助手握上臂下段,術者立於傷側,一助手握腕上,與助手作對抗牽引,調線若有側方位,先予以糾正,另一手拇指按住向前移位的肱骨下端,余指扣住尺骨鷹嘴,在牽引的基礎上施用向前扳鷹嘴突向後推肱骨下端,並同時使肘屈即可復位。 固定:肘屈、前臂用三角巾懸吊於胸前3至7周即可。 橈骨頭半脫臼時表現患臂下垂,肘部微屈,前臂內旋,不敢抬舉。將前臂外旋時痛甚,橈骨頭部壓痛,被動屈肘亦產生疼痛,無明顯腫脹。 治療:術者與患者相對,手握肘,拇指在外側按住橈骨頭,另一手握患側腕部,使臂外旋、屈肘,同時拇指下壓橈骨頭,即有復位音或有復位感。復位成功,其症狀消失,活動如常。 固定:屈肘90度,前臂懸吊於胸前3-4天。 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臼時表現髖部腫痛,活動受限,足趾發麻。後脫臼時大腿內收內旋,髖膝半屈位,臀後高起,患肢縮短。前脫臼時,大腿外展外旋,髖膝半屈,足跟觸及健側小腿下段,髖外平坦,腹股溝或會陰處高突,可觸及滑出之股骨頭。中心脫臼時,股骨粗隆部凹陷變軟,量診短於健側。 治療:整復後脫臼時患者仰卧位,助手站在健側雙手分別按住髂骨翼以固定。術者站在患側,其傷肢內收,內旋位,屈髖膝90度,小腿夾於術者兩大腿之間,兩手向上提拉腘窩並稍微晃動,可有復位聲音即已復位。 整復前脫臼時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大腿根內側可繞一布帶,向外牽拉時,即可有復位音,即已復位。 整復中心脫臼時患者仰卧,一助手握患肢踝部,調線使定中立位,另一助手把住腋窩,兩助手反向牽拉,術者立於患側,一手推髂骨部,另一手抓住繞過患腿根部之布帶,向外拔拉,即可將內側之股骨頭拉出,觸摸大粗隆與健側比較,兩側對稱,即已正位。 固定:復位後卧床一周。

⑶ 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哪些

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多種多樣,牽引、針灸、刺血、封閉針、手術等等,但是我建議脊欣外熨療法,為什麼?理由很簡單,請看如下:
以下是各種療法的對比:
牽引:牽引的時候很有效,但一旦停止牽引,椎間盤就會進行收縮,對神經造成壓迫,導致患者的病情纏纏綿綿,反反復復,由急性轉變為慢性。
針灸:主要促進微循環、通經絡。對面癱、內科如婦科病、月經不調等方面療效顯著。但銀針不具有消炎的效果。
刺血(拔罐放血):利用梅花針或三菱針來把患者的血液換掉,促進血液循環。骨病不是血液問題,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封閉針:對神經系統起麻醉、阻滯作用,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有著緩解、改善、消除疼痛的作用。但會導致骨質疏鬆和股骨頭壞死,要換上假骨頭(人工置塊),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手術:手術分為兩種,一種為常規開放性手術,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大手術;一種是微創手術,相對經濟一點。手術多多少少存在著一定風險,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而脊欣中草葯外熨是將新鮮的,天然無污染的中草葯通過系統的、科學的、規范的配伍,形成一種對脊柱健康具有顯著功效的護理品。不用吃葯,不用開刀,輕輕鬆鬆解決您的痛苦。用法簡單方便,將脊欣熨料高溫至90℃-100℃,然後根據患者疼痛地方快速燙熨,待溫度下降到皮膚適應的情況下,用毛巾或者保鮮膜包裹著熨料,固定在病灶處。約半小時後重新加熱外熨,每天如此重復3-4次。堅持連續使用一段時間後,相信從此幫您解決頸椎病的困擾。

⑷ 脊椎骨折 治療 注意

脊椎骨折的種類
依骨折程度:完全性骨折(骨頭折斷,完全斷成二個部分)以及不完全性骨折(骨頭並未完全折斷)。
依軟組織受傷程度:開放(復雜)性骨折以及閉合(簡單)性骨折。開放性骨折指的是骨折處的皮膚表面撕裂,形成一個與外界相通的傷口;而閉合性骨折指的則是並未影響到皮膚(即表示沒有傷口的形成)。
另外還有病理性骨折(即骨頭因疾病造成脆弱,經過一個輕微碰撞便造成骨折),及壓力性骨折(因為骨頭的張力和壓力過高所導致)。

脊椎骨折有頸椎骨折和腰椎骨折,治療方法有葯物治療、保守性治療(戴頸圈或背架)及手術治療。

手術後的注意事項
1.住院期間
a.維持正確的姿勢:記得維持腰背挺直的姿勢,包括躺、坐、站立。手術後仍須做上、下肢的運動,另外每兩小時必須翻身一次(護理人員會幫助您以圓滾木式來翻身)以預防褥瘡。
b.維持排泄通暢:手術後您可能有一段時間無法下床上廁所,而必須在床上使用便盆,請記得在可進食後,多食用一些蔬菜、水果以避免便秘,若沒有水分的禁忌,則每天至少喝2500㏄的水。因為若引起便秘,反而會造成您的不舒服及不便,所以千萬不要因怕上廁所麻煩而不敢多吃東西喔!
c.正確的上、下床:當您要下床時,請先翻身側睡,然後雙腳垂放於床邊,再以手臂的力量撐起身體並坐起,待適應後再慢慢站起來,上床的動作順序則與下床的相反即可。
d.依照醫護人員的指導,每天正確的穿戴頸圈或背架,如果穿戴不合(如太緊)會出現呼吸困難,若太松就無治療效果了。

2居家時
a.維持正確的姿勢:
l 當您躺著的時候—盡量睡硬板床(上面可鋪一層軟墊)或榻榻米,仰卧時膝蓋下放一小枕頭;側卧時則雙膝彎曲,兩腿之間夾一枕頭。忌俯卧(也就是趴著睡)。
l?當您坐著時—坐椅子時應將背部靠在椅背上,使腰部和椅背的空隙盡量減少,建議您選擇硬的椅背。
l?當您站立或走路時—站立時,背部挺直並收縮小腹,眼睛往前注視。走路時,則以腳後跟為重心點,上身略往前傾(像是在爬坡的樣子)。
l?當您開車時—請調整適當的位置,並放一個小靠枕在您的腰部,以支撐腰部。建議使用較硬的椅背或加用椅墊。注意長途駕駛時,開車約1-2小時後最好要中途下車休息喔!
b.當您需要般取物品時,盡量保持腰背部的平直,利用蹲下彎膝的動作來代替彎腰,最後靠大腿的力量站起來。記得避免踮腳及彎腰喔!
c.平日避免突然伸張、扭轉、彎曲或搖動背部,以免扭傷腰部肌肉。平日掃地拖地時,記得勿彎腰喔!建議您可利用長柄的掃把及拖把。
d.假如您需要穿戴背架的話,請記得下床前務必將背架穿好再下床。
e.手術後4-6周您可回復較輕松的工作,但術後3個月內應避免提舉重物,所以3-4個月後才能做出力的工作。
f.性生活可於手術後6周恢復,但勿過劇烈。
g.維持適當的體重,可以減少您背、腰部肌肉的負擔。
h.背部肌肉加強運動:可保持肌肉與任帶的柔軟度和增進肌肉的力量。

不知道小安的嚴重程度如何
應該不至於要做手術吧……

戶外運動各種突發性事件很容易造成人員傷害——缺腿斷臂、渾身青腫、脊椎骨折都有可能發生。
一、避免損傷
避免各種損傷發生的第一守則是,除非訓練或者有足夠的安全保障,盡可能避免危險。切忌正路不走走歪路,這是剛嘗到戶外運動甜頭的小驢們最容易患的錯誤。
學會識別危險,學會避開危險。
這是一個成熟的戶外運動者經驗和智慧的積累。一個成熟的戶外運動者絕不能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和技巧而冒險。
生存的經驗往往是用生命換來的,可以無償的教給他人,但如果用來賣弄,實在太輕*自己了。
珠海的戶外運動一般強度不大,危險性不高,珠海的驢們都喜歡休閑而不是探險,但因此危險經驗的積累和意識的提高有待加強。
學會正視危險,學會戰勝危險。
無論是攀岩和爬山,永遠記住,支撐身體的是腳,手一般用來輔助平衡和更換方向。試圖*手部的力量攀上絕頂的一般是徒勞的,非萬不得已決不可嘗試。
腳踏實地是一個戶外運動著必須時刻遵守的。在一隻腳沒有完全的牢固的支撐身體重量的時候,絕不能拿起另一隻腳。將身體的重量從一隻腳變換到另一隻腳,需要技巧,需要經驗,更需要的是耐心。
腳踏實地另一個要點,就是下腳的時候,要穩,要循序漸進。即腳踩地的時候必須慢慢踩石,然後腳底立穩的情況下才能轉換身體重量。避免「啪」的一下,一腳踩空墜落萬劫不復的懸崖或者獵人並不溫柔的陷阱。避免「咚」的一聲,踩滑,自己摔倒倒無所謂,滑落的石頭砸在下面的腦袋上可就痛苦了。
學會降低危險,學會承受危險。
在受傷不可避免的時候,避免頭部和脊柱受傷,學會用背包和雙臂來保護頭部和脊柱。背部均衡的受力(在有背包緩沖的情況下)遠比某一部分承受沖擊來的傷害小。學會正確的跌倒和墜落,需要經驗和技巧,更需冷靜的取捨。
在不可避免的時候,手部臂部骨折帶來的影響遠比腿部骨折小,所以,寧願舍棄一隻手而不願傷一隻腳,除了冷靜,更需要勇氣。
平時可以刻意訓練用腳洗衣服,沒有手吃東西喝水。以備萬一。
二、判斷損傷
戶外損傷主要是外傷出血,較重的為骨折。
(為配合驢談兩周年活動,我們重點以骨折來講解)
一般外傷,銳性損傷較容易判斷。
銳性損傷受傷的部位一般就是著力的部位。
表淺的傷口暴露較好,可能會有出血,容易判斷。帶上綳帶和雲南白葯。學會清潔傷口,對無望保留的肌肉和皮膚要果斷的用刀或者剪幹掉,用水和酒清潔傷口。然後包紮。中國的雲南白葯,拔毒生肌散容易攜帶,比帶消毒葯水好很多。直接倒在傷口上就行了。
如果你專業一點,可以帶一個持針器一個尖刀片和縫合針線,小號持針器當止血鉗或組織鉗用比止血鉗當持針器用要方便很多。但記住,這些東西應與飽含戊二醛的消毒葯棉放在一起,切不可用碘酊等。
尖而長的物體造成傷口表面可能無事,但可能有內出血。一般不可封閉,如要包紮,包紮的范圍一定要遠大於傷口。如皮膚發藍,觸磨其下有波動感,要當機立斷用尖刀擴大傷口擦看。
骨折。
從山崖摔下,如沒有正確的姿勢和背包防護,最容易發生的是脊柱骨折和頭部骨折。
脊柱骨折一定注意要平行的搬運患者,頭部骨折注意生命體征,頭側移向一邊,防止嘔吐物窒息氣道。必要時用魚針穿過舌頭用線固定防止舌後墜,用手帕捲成條塞在上下牙之間一角。迅速結束旅程,尋求急救。
其它部位的骨折相對影響較小。視個人承受力和傷勢決定是否結束旅程。
一般骨折可分為兩種類型:外骨折和內骨折。
外骨折時斷骨可能會刺破皮膚,可能會有明顯的傷口,這種情況容易引起病菌感染,在夾板固定前要把斷骨復位,斷肢擺直。如復位有可能因為短端尖銳,為防進一步損傷神經和血管,亦可以就此固定,但一定要有較為牢固的固定支撐,防止斷端擺動。
內骨折是指斷骨沒有刺穿皮膚或裸露在外的病例。觸動受傷部位時疼痛會尤為劇烈。
這些傷害大多數是骨折、脫臼、挫傷。其中的復合症狀,肉眼看不見或本人都沒發現的傷害,有時也會有骨折的現象。
無論任何狀況,都要嚴格遵守下列的注意事項。第一,再沒有固定的情況下不可隨意搬動傷患。第二,要把患部抬高。第三,進一步冷敷患部。減少患部一定有內出血或淋巴液的滲出現象。
骨折的判斷
1.劇烈的疼痛:由於骨折處的尖端刺傷周圍組織的血管、神經,活動時骨折局部劇烈疼痛,並有明顯壓痛、腫脹。
2..畸形:骨折部位在肌肉的作用下,形態改變,如成角、旋轉、肢體縮短等。
3.骨摩擦音及骨摩擦感:骨折斷端相互碰觸時出現的聲音和感覺。嚴禁有意去做此項檢查。
4.功能障礙:骨的支撐、運動、保護等功能受到影響或完全喪失。
三、常見骨折的固定方法
戶外運動,最容易受傷的是下肢,尤其是足部和脛腓骨(及常說的小腿)。
1、 髖部或大腿骨折 下肢骨折傷員需用「八」字型綳帶將足踝與雙腿都捆紮起來,這樣可以防止斷肢翻轉或縮短。將一塊夾板放於腿部內側,另一塊更長的夾板放於傷肢外側,由胯部於足踝位,用綳繩捆紮固定。如果沒有夾板,可在兩腿之間夾上襯墊(折疊的毛毯或衣物都很理想),傷肢綁扎固定於對稱的另一條腿上。
2、膝部骨折 如果傷腿僵直,將夾板置於腿後。膝部加墊,如果有條件,用冰塊冷敷膝部。如果傷腿彎曲,不要強行拉直;可將雙腿並攏,腿之間加墊,綳帶扎牢。除非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援助,否則這都是權宜之計。如果外援沒有希望得到,應盡可能將傷腿綁直。
3、 小腿骨折 從膝上部開始固定夾板。或者在雙腿間加墊、捆綁。(見「髖部骨折」)
4、 足部或踝部骨折 通常不用夾板,抬高足部以減緩腫脹。用枕墊或折疊毛毯包裹踝部及足。踝部以上綁扎兩圈,足部綁扎一圈。另外,如果沒出現傷口,可以不必脫鞋,以提供固定作用,傷員足部不能負重
骨折臨時固定的注意事項
1.如為開放性骨折,必須先止血、再包紮、最後再進行骨折固定,此順序絕不可顛倒。
2.下肢或脊柱骨折,應就地固定,盡量不要移動傷員。
3.四肢骨折固定時,應先固定骨折的近端,後固定骨折的遠端。如固定順序相反,可導致骨折再度移位。夾板必須扶托整個傷肢,骨折上下兩端的關節均必須固定住。綳帶、三角巾不要綁扎在骨折處。
4.夾板等固定材料不能與皮膚直接接觸,要用棉墊、衣物等柔軟物墊好,尤其骨突部位及夾板兩端更要墊好。
5.固定四肢骨折時應露出指(趾)端,以隨時觀察血液循環情況,如有蒼白、紫紺、發冷、麻木等表現,應立服松開重新固定,以免造成肢體缺血、壞死。
6、夾板盡量選擇平直和有一定韌性的。厚實的樹皮用襯衣包裹是比較好的選擇。堅韌,質輕,容易塑型。當然,固定是第一要務,切不可為了尋找較好的夾板而耽誤第一處置時間。
7、 學會利用手頭的裝備,比帶更齊全的裝備更重要。

呵呵,以上內容為一劍結合多年旅途經驗匆匆所寫,來不及看的明天可別後悔。哈哈。
另附足部骨折專業文章一篇。

足骨骨折

距骨骨折

距骨居於脛腓骨與跟、舟骨之間,是足部主要負重骨之一,對踝關節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距骨脫位較骨折更多見。距肌的營養血管供給主要來自前後關節囊及韌帶附著處,如骨折或脫位後營養血管供給斷絕,復位後距骨壞死率可高達95%以上。
一、骨折類型及移位機理
(一)距骨頸部及體部骨折:多由高處墜地,足跟著地,暴力沿脛骨向下,反作用力從足跟向上,足前部強力背屈,使脛骨下端前緣插入距骨的頸、體之間,造成距骨體或距骨頸骨折,後者較多。如足強力內翻或外翻,可使距骨發生骨折脫位。距骨頸骨折後,距骨體因循環障礙,可發生缺血性壞死。
(二)距骨後突骨折:足強力跖屈被脛骨後緣或跟骨結節上緣沖擊所致。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傷後踝部疼痛、腫脹、壓痛、功能障礙都十分顯著,易與單純踝關節扭傷相鑒別。由於跟骨及踝部骨折可與距骨骨折同時發生,有時臨床鑒別是困難的,多需X線檢查確診。但距骨後突骨折,對經驗較少的醫生容易與距骨後大小相似的副骨相混淆,後者是一邊緣光滑的子骨,同時距骨後緣也無缺損現象,而距骨後突骨折則相反,應注意鑒別。
三、治療
距骨除頸部有較多的韌帶附著,血循環稍好外, 上下前幾個方向都為與鄰骨相接的關節面,缺乏充分的血循供給,故應注意准確復位和嚴格固定,否則骨無菌性壞死和不連接發生率較高。
(一)無移位的骨折
應以石膏靴固定6~8周,在骨折未堅實癒合前,盡量不要強迫支持體重。
(二)有移位的骨折
距骨頭骨折多向背側移位,可用手法復位,注意固定姿式於足跖屈位使遠斷端對隱近斷端,石膏靴固定6~8周。待骨折基本連接後再逐漸矯正至踝關節90°功能位,再固定4~6周,可能達到更堅實的癒合。盡量不要強迫過早支重。距骨體的骨折如有較大的分離,手法復位雖能成功,但要求嚴格固定10~12周。如手法復位失敗,可以採用跟骨牽引3~4周,再手法復位。然後改用石膏靴嚴格固定10~12周。但因距骨體粉碎或劈裂骨折時,上下關節軟骨面多在損傷,癒合後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的比例較高,恢復常不十分滿意。
距骨後突骨折如移位,骨折片不大者可以切除,骨折片較大影響關節面較多時,可用克氏針固定,石膏靴固定8周。
(三)閉合復位失敗的病例
多需手術切開整復和用螺絲釘內固定,但因手術不可避免會破壞部分距骨血循,骨折片的壞死率增高。所以粉碎度較大者,宜施行距骨摘除,並施行脛跟關節面的直接融合為好。
跟骨骨折
成年人較多,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初診時切勿遺誤。跟骨為松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甚少見。但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面或復位不良,後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一、骨折類型及移位機理
跟骨骨折部位有不同而可能有或無移位,移位主要受到跟腱或韌帶牽拉以及外力的影響。跟骨骨折根據骨折是否進入關節面可分兩類:

(一)骨折不影響關節面者:約有五種類型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
2.跟骨結節橫行骨折;
3.載距突骨折;
4.跟骨前端骨折;
5.*近跟距關節的骨折。
(二)骨折影響關節面者:可分為兩型。
1.部分跟距關節面塌陷骨折:
多系高處跌下,骨折線進入跟距關節,常因重力壓縮使跟骨外側關節面發生塌陷。
2.全部跟距關節面塌陷骨折
最常見。跟骨體完全粉碎,關節面中部塌陷,向兩側崩裂。
跟骨骨折影響關節面者
(1)部分跟距關節面塌陷骨折 (2)全部跟距關節面塌陷骨折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跟骨骨折傷員多有典型的外傷史,如高處跌下或跳下,汽車或重物擠壓等。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壓痛明顯,有時皮下瘀血,出現跟部的畸形,不能負重和關節活動受限等。應該注意的是與跟骨骨折同時經常出現並發傷如顱骨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和內臟損傷等,決不要忽略。X線檢查對確定骨折類型及選擇治療方式很有幫助,經常要拍照側位與縱軸位象。

三、治療
(一)對骨折不影響關節面者:
(1)、(2)型以手法復位為主,足跖屈使斷面對位,用石膏靴固定於輕度跖屈位4~6周;(3)、(4)型也可先試行手法復位,石膏靴固定,並照片檢查骨折對位情況。如手法復位失敗,則可行切開復位以螺絲釘固定,石膏靴外固定4~6周;(5)型可先用克氏針穿過跟骨結節,成人持續牽引3~5公斤約4周,矯正跟骨Bohler氏角(跟骨後結節至距跟關節面兩線的交*角)。和跟骨的縮短,然後再用石膏靴固定4周。
(二)對骨折影響關節面者:
其中部分關節面塌陷骨折者,可在無菌操作下試用撬骨將塌陷的骨塊撬起復位,然後連同撬骨的鋼針一起固定在石膏管型中,3~4周後拆除石膏拔鋼針,逐漸進行功能練習,避免過早負重。如閉合撬骨法復位失敗,可施行切開復位,將塌下關節面撬起至正常關節面,其下填松質骨,並以石膏靴固定6~8周。
對於全部關節面塌陷骨折者:可在麻醉後於下肢螺旋牽引架上復位,克氏鋼針穿過跟骨後上角,向跟骨後上方牽引10~20分鍾。然後用Bohler氏跟骨壓迫復位器,擠壓跟骨兩側復位。擠壓時間應有力而短暫,以免壓迫皮膚壞死。復位後可再照片復查跟骨復位情況,滿意後用石膏靴將牽引針一起固定,以防跟骨復位後再縮回移位。通常石膏靴固定4~6周拆除。
跖骨骨折
跖骨骨折是常見骨折,多因重物打擊足背、輾壓及足內翻扭傷引起。
一、第五跖骨基部撕脫骨折
腓骨短肌附著於第五跖骨基部結節處。足嚴重內翻扭傷可造成裂紋骨折或完全的撕脫骨折,X線照片檢查時應注意與兒童的正常骨骺相區別。

治療方法:一般無移位,可用膠布固定,綳帶包紮,必要時用石膏靴(帶橡皮跟可行走)固定約6周。其它跖骨基部骨折無移位也可用同法治療。
二、第2、3、4跖骨頸骨折如有移位,應手法復位,短腿石膏固定,否則畸形連接後影響走路。又復位不成功,可手術復位,鋼針固定。
三、行軍骨折較少見,發生於長途走路,在第2、3跖骨頸或干骨折,也可發生在脛骨。一般無移位,又稱疲勞骨折。骨折多在不自覺中發生,無外傷史,症狀不重,僅早期患足稍痛,局部輕度腫脹,感覺足部疲勞不適,有時有較多骨痂發生才發現。
治療:適當休息,早期用足弓支持,膠布固定包紮或石膏固定約3周,可防止過多骨痂形成。以後可用足弓墊(橫弓及縱弓墊),分散重力,至症狀消失。癒合後無後患。
趾骨骨折
較常見,多因重物打傷或誤踢硬物引起,前者多為粉碎性骨折,後者多為橫斷或斜形骨折。常有皮膚及趾甲損傷。如有傷口,應清潔傷口,防止感染。如無移位,局部包紮固定。如有移位應手法復位,固定患趾於趾屈位。
足部損傷續
實際上我們遇上的更多的不是骨折,而是肌肉或者韌帶拉傷,腫脹發生的比骨折更迅速,但不會像骨折那樣無限制發展。
這時候,脫鞋的時候一定要全部的松開鞋帶,並保證足部和小腿部的正常角度,並用專門的一隻手來維持來固定。必要時,可用利刀切開鞋面。
如患者可以休息,不需要長途跋涉,無需夾板固定,綳帶或毛巾即可,如上關節以上纏兩圈,關節下一圈即可。但關節上的兩圈不宜太緊,正常纏完後應能伸入一手指。或用毛巾八字包紮。
如患者還需要獨自走很遠,則進行簡單固定,筆者昨日採取的是礦泉水瓶。折疊的報紙也是不錯的,與腿部固定材料不同,選擇柔韌第一,到達目的地後,可以去掉固定材料,在制動和抬高患足的基礎上,用一些跌打損傷的葯物更好。

閱讀全文

與纏骨拔針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繪制地圖一般使用什麼方法 瀏覽:995
長琶音的正確彈奏方法 瀏覽:272
前列腺增生好的治療方法 瀏覽:928
鼻內用糖皮質激素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87
客廳收納技巧有哪些方法 瀏覽:316
冷凍飲品色素檢測方法 瀏覽:515
起動機無法啟動的正確測量方法 瀏覽:628
腰脫最好鍛煉方法 瀏覽:310
手機清理垃圾內存教程方法 瀏覽:788
上背部僵硬鍛煉方法 瀏覽:801
螺紋摩擦防松方法有哪些 瀏覽:900
中醫治療狐臭的方法 瀏覽:933
艾灸無煙包的使用方法 瀏覽:881
土雞拉水治療方法 瀏覽:962
寶駿510換發動機電腦匹配方法 瀏覽:810
茶樹精油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
n1單詞快速背誦方法 瀏覽:924
雅閣加裝自動折耳安裝方法 瀏覽:899
推廣好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65
食物中毒如何治療方法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