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按摩腹部艾灸的正確方法

按摩腹部艾灸的正確方法

發布時間:2024-07-07 02:47:26

1. 艾灸的方法

意見建議:也稱為艾灸療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艾灸分類:
1.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
2.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黃蠟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條灸(懸灸)、太乙神針、雷火神針。
4.溫筒灸——銅制灸器、不銹鋼灸器、竹製灸器。
5.無瘢痕灸----溫和灸輪換灸雀啄灸迴旋灸發皰灸
6 懸灸
常用方法艾卷灸
艾灸中常用艾條
(1)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葯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
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取出針。
直接灸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痴脫落後而留下瘢痕。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病。
溫管艾灸
溫管灸,是用葦管(或竹管)作為灸器向耳內施灸的一種方法。因用葦管作為灸具,所以也稱葦管灸。首載於孫思邈所撰之《備急千金要方》:「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氣泄。一頭內大豆一顆,並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古代醫家主要用於中風口口咼的治療。現代不僅在灸具的製作上有較大改進,治療病證亦有所擴展。另外,還出現了一種肛管灸法,亦屬溫管灸法。
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間接灸
是用葯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艾卷灸演示圖
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等材質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葯物
溫灸器灸演示圖
,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隔鹽灸參照圖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隔姜灸
隔姜灸演示圖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葯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薑一塊,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 ~ 0.5cm厚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針灸工作者採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後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隔蒜灸
隔蒜灸演示圖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本法首載於晉·《肘後備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則最見於宋陳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宋代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揮:「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 」,發展成隔蒜葯餅灸法。
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將作專節論述);在治療范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1~0.3cm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cm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2. 怎樣正確進行艾灸

艾灸屬於中醫的一個旁支,艾灸對應人體,有108個穴位,每一種艾灸的穴位都不一樣。

3. 艾灸的使用方法

艾灸 是一種 中醫 的醫療手法,那它的具 體操 作手法是什麼?又有哪些特點呢?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艾條灸的 使用方法 及 注意事項

艾條灸的使用方法:

艾灸大致可分為 穴位 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1、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灸,一般每個穴位灸10分鍾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 燒傷 皮膚為宜,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准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熏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2、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熏。

如 痛經 ,用6根艾條,來回熏小腹至肚臍,一周2次,一次30~40分鍾,促進小腹的 血液 循環。

如 肩周炎 ,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鍾左右。在艾熏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 腹瀉 等,可以用幾根艾條熏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症狀,可以用1~2根艾條熏肚臍及周圍,熏5~10分鍾,然後再到背後熏脊柱及腎,可以補氣、祛腎寒。

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熏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鍾,隔天一次,堅持一周,口臭就會消失。

3、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 養生 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鍾,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熏30~40分鍾。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熏20~30分鍾。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熏30~50下。

常用家庭溫和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鍾,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 經驗 :

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

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位。

為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放在受者**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局部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2.在頭面、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哪些人不適合艾灸療法?

當然,艾灸也有它的禁忌證,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艾灸,比如大醉大怒大驚大喜過勞過飽時禁灸, 皮膚過敏 者、孕婦、婦女月經期間不宜艾灸,有熱 性病 、陰虛陽亢以及邪熱內積的人不宜艾灸,所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施灸。如果在艾灸中突然出現 頭暈 、眼花、惡心、心慌出汗、顏面蒼白等症狀也就是暈灸時,應立即停止施灸,開窗通風。如遇溫度過高有熱燙感,應及時停止或增加艾灸的距離,以免灼傷。

4. 艾灸減肚子的最好方法

艾灸具有祛濕化痰、通經活絡的功效,艾灸減大肚子需要選擇穴位,最常見的穴位就是曲池、天樞、陰陵泉、豐隆、太沖等穴位。將艾條點燃對准大橫穴的位置,距離皮膚有2到3厘米左右施灸,在利用艾灸減肥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日常飲食方面的護理。
減肥無非是控制飲食和多鍛煉,雖然看似是簡單的方法啊,但是很難能夠堅持,在控制飲食和多鍛煉的同時也可以藉助於其它的方法來輔助減肥。艾灸能夠起到減肚子的作用,減肥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藉助於艾灸來調理,既能夠達到減肥的作用,同時也能夠起到保健的作用,下面把我們就來具體的介紹一下!
1、艾灸具有祛濕化痰、通經活絡的功效,艾灸減大肚子需要選擇穴位,最常見的穴位就是曲池、天樞、陰陵泉、豐隆、太沖等穴位。使用艾條溫和灸或選擇艾灸盒,距皮膚25毫米左右,每次灸20分鍾,隔一天操作一次,艾灸減肚子的方法最好是長期使用。
2、大橫穴是在肚子的中部,以肚臍水平為基準,旁開四寸。這個穴位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使腹部變得更加的平坦,消除那些多餘的贅肉,將艾條點燃對准大橫穴的位置,距離皮膚有2到3厘米左右,或者自己能夠耐受住溫度,每次施灸10到30分鍾。

5. 減肚子艾灸哪個部位

  1. 艾灸大橫穴運化水濕

    大橫穴位置:大橫位於腹中部,肚臍水平,旁開4寸。

    艾灸方法:手持點燃的艾條,將艾條燃端對准大橫所在位置,距離皮膚2-3厘米,或以能耐受為度,每次灸10-30分鍾。

    艾灸功效:大橫意指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腹結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雲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大橫,艾灸大橫能幫助運化水濕,從而讓腹部保持平坦沒有多餘的贅肉。

    2.艾灸天樞防止宿便停留

    天樞穴位置:天樞位於腹中部,肚臍水平,旁開2寸。

    艾灸方法:手持點燃的艾條,對准天樞所在位置,距離皮膚2-3厘米,或以能耐受為度,每次灸10-30分鍾。

    艾灸功效:天樞為大腸的募穴,意指本穴為氣血運行樞紐,一是穴內氣血外出大腸經所在的天部層次,二是穴內氣血循胃經運行,艾灸天樞能通過對大腸氣血的影響,增強腸胃功能,防止宿便停留,減掉肚子上的贅肉。

    3.艾灸水分穴促進水液運行

    水分穴位置:在上腹部,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上。

    艾灸方法:將點燃的艾條在距離穴位2厘米處,以局部感到溫熱為度,局部皮膚可有發紅的現象,灸10-15分鍾,每日灸1次。

    艾灸功效:水分是任脈上的重要穴位,意指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神闕傳來的冷降經水及下脘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名水分,艾灸水分能溫煦任脈氣血,促進水液運行,防止贅肉堆積在小腹。

    5.艾灸京門穴消除肥胖

    京門穴位置:側卧位取穴,在側腰部,十二肋骨游離端下際處,或兩手叉腰,大拇指向後,摸取人體最下的一個肋骨,在該肋骨尖下方取穴。

    艾灸方法:將點燃的艾條在距離穴位2厘米處,以局部感到溫熱為度,局部皮膚可有發紅的現象,灸10-15分鍾,每日灸1次。

    艾灸功效:京門穴之所以能減肥,原因有二,一是由於「腎主水」,通過刺激該穴位可以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助於體重下降;再者刺激該穴位可以振奮腎中真陽,加快身體代謝,加速體內廢物排出,起到減肚子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按摩腹部艾灸的正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支氣管擴張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瀏覽:626
vivo無線網路許可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25
眼睛水腫怎麼辦有什麼方法 瀏覽:720
毛衣袖子怎麼起針方法 瀏覽:152
微信改語音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47
老人出虛汗治療方法推薦 瀏覽:505
財務風險的研究方法 瀏覽:156
桂圓花蜜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844
腦中風的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82
交通規劃如何尋找規劃方法 瀏覽:495
知陰的使用方法 瀏覽:1000
繪制地圖一般使用什麼方法 瀏覽:995
長琶音的正確彈奏方法 瀏覽:272
前列腺增生好的治療方法 瀏覽:928
鼻內用糖皮質激素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87
客廳收納技巧有哪些方法 瀏覽:316
冷凍飲品色素檢測方法 瀏覽:516
起動機無法啟動的正確測量方法 瀏覽:628
腰脫最好鍛煉方法 瀏覽:311
手機清理垃圾內存教程方法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