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幫別人抬棺材有什麼忌諱
抬棺人不是傳統的職業,與個人利益也不發生關系。因此喪主在確定抬棺人前,通常要同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者討論一下,看那些後生適合抬棺。
人員初步確定後,由逝者的長子到抬棺人家裡跪請幫忙。按照習俗,喪主一旦請某人抬棺,那就無法拒絕,因為這是積德行善的事。而抬棺也不是想像中的把棺木抬到墓地那麼簡單,期間也是有很多忌諱的。以下五點值得注意:
其一、抬棺人出門前不能摸門框:因為在人們看來,碰到了門框,就會影響到子孫後代的昌盛和運勢,甚至有的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在抬棺人眼裡,出門前觸摸門框是大忌。
其二、抬棺人不能是直系親屬:關於這一點,據傳是這樣的。直系親屬需要在棺材旁扶靈,或在棺材前帶路,亦或是在送葬隊伍中哭喪。送葬的途中還要舉行隆重的告別儀式,而且這種儀式需要反復進行,直到墓地,因此說逝者的直系親屬不能抬棺。
其三、送葬途中棺材不能落地:眾所周知,抬棺是個非常吃力的活。先不說棺木的沉重,單平坦的送葬路上,就足夠令人汗流浹背了,更不用說在崎嶇的山路上了。想不休息直接抬到墓地,估計是不可能的,那怎麼辦?畢竟棺材不能放在地上,放地上是不吉利的,也是禁止的。
其四、抬棺時忌說「重」:農村有這樣的傳統,那就是在抬棺的路上是忌諱說棺木「重」的。不小心說出口可能會生變故,靈柩會變得重逾千斤,更加抬不動,或者棺木墜落,造成大禍。
最後、抬棺人必須是已婚:對於這一點,據說是未婚的男子陽氣太重了,容易把死者的陰氣給壓制住,故抬棺人必須是已婚的人。盡管有些不科學,但祖宗流傳下來的風俗,也是值得遵循的。
『貳』 農村土葬抬棺木,按風俗一般是多少人抬才正確
八人或者十六人,獨龍杠一般是八什抬,也有十六人抬的,雙龍杠就必須十六人抬。還要看出殯的路線,如果離家近又走的都是大路就少安排點人,要是太遠了山路又多的話就要安排多一點人。我們那裡用的都是獨龍杠八人抬,一般走大路用車推,山路才抬,所以基本上是安排十二個人,也就是一根扁擔三個人,有一個替換的,要是山路多一點就要安排十六個人,也就是兩班人,還有安排二十個二十四個的,那種的話基本就是山路太陡了,要人在上面放繩索往上拉的那種了,八個人抬是最基本的了,反正其餘的話看情況而定,並沒有規定,但是必須是四的倍數 我們當地是把棺材放在專用的木架上,架子四角有鐵環,每個角兩人,肩扛杠子,就與平常兩人抬東西一樣,杠子中間有個鐵鉤,鉤在木架角的鐵環上。每班需要8個人,因途中不得停留,抬棺人得累了就換班。 我們這里自古就是16人抬,從來沒有聽說過或者見過8人抬。現在不用人抬了,有專用車輛拉,即使是下葬也是用車直接把棺材放到墓穴里。 十六個人抬杠,再有一個杠頭,一個替換的人。一共是十八個人,在找抬杠的人的時候,杠頭帶著孝子找誰給誰磕個頭,都得去,誰要是不去,以後他家有事了杠頭不管,要是實在去不了自己找個替自己去的,哪怕你花錢找人!另外抬杠子的在事主家一共能吃五頓飯,埋人頭天往外抬,中午一頓,晚上一頓,第二天早起一頓,吃完飯分兩班,杠頭帶八個人去地里挖墳坑,另一半在家有的給幫幫忙啥的。挖坑的完事兒後把鐵杴坑周圍的土上,鐵杴頭朝上,然後會有一個人在那看墳,這個人不在抬杠系統。這些人回事主家吃第四頓飯,然後等下午起靈,等埋人回來聽人家事主家放炮,一放炮就去那吃飯去,最後一頓都是肉,孝子還的每桌給敬菜、磕頭。這兩天人家事主每人給四包煙,不過抬杠是真的累,本人曾抬過幾次,棺材放的稍微偏一點那個角的人就受罪了,別看一個角四個人,它就偏壓那一個,跟個頭也有一點關系,好在現在都是靈車,抬杠的省勁多了,想想當年二十歲的我被壓的都快站不住了,也得硬挺著走三里多路,是真心慌慌啊,棺材不能落地啊,要是因為自己頂不住讓棺材落了地,在村裡得讓人絮叨一輩子!!! 在雲南一般8個人抬。路途比較遠的16人,就是兩班人。在過去每人給1.6元錢叫草鞋錢,現在不知道了。 8至16個人。 生老病死每個人都要經歷,隨著城市的許多規定出台,城市對於喪葬方面保留的傳統形式越來越少,倒是農村保留下來許多傳統的東西,特別是喪葬方面的東西,那就是改變最少沿用傳統最多的,基本上都是 歷史 以來沒有太大的改變,大多數沿用商周時期流傳下來的,加上後世的少許改動。 喪葬當中有許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非常復雜的,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懂的已經不多,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才懂得那些流程和規矩,年輕人接觸這些其實比較少,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出門在外打工,村裡面有老人去世也不知道,更不用說回家,只有自己的近親去世才會回來。 留下來的都是中老年人,不知道以後這群中老年人消失了以後,還有多少人懂得這些傳統的東西,喪葬方面抬棺出門也叫做出殯,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環節,正常出殯其實有分級別的,在古代等級非常的森嚴,民間的普通人絕大多數能享受的只是四杠八抬,寓意四平八穩的意思,通常分為兩組每組八個人輪流來。 這是屬於比較正常的抬棺,但是很多時候由於一些自然環境的原因,畢竟下葬都是挑一些風水比較好的地方,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路都好走,有一些時候甚至會是山頂或者半山腰,道路陡峭崎嶇,非常的不好走,就更不用說抬棺材了,對於這種情況,就會特殊處理,主抬可以增加,旁抬也會增加人數。 什麼叫做旁抬,其實就是一些不好走的路段上去分擔抬棺者壓力的一些人,遇到不好走的路段甚至可以從八人變成16人甚至24人,抬棺人數無論如何都不能是奇數,一定要是偶數,就像穿壽衣一樣,褲子和衣服加起來一定要是偶數,抬棺也一樣不允許是奇數,只能是偶數。 抬棺的人必須要結婚有後代的成年男性,沒有結婚和還沒有後代的不可以抬,當然部分地方也許沒有這個規矩,沒有結婚和沒有後代的是不可以抬棺的,正常來說抬棺隊伍都是偶數,除了兩組抬棺人之外,還有四個人的抬木凳,兩人抬一張凳子,用來墊棺材半路休息用的,棺材不到地點不到時間不可以落地沾土。 抬棺的人還有一個規定,那就是要生辰八字屬相符合要求,不可以跟死者的相沖,這個一般都是由風水先生去看,由專門的長者主要負責人去安排,四杠八抬是最普遍的抬法,太少棺木太重不好抬,太多人死者又受不起那個福分,四平八穩是最符合的,當然也有一些地方用八杠十六人的方法,各地風俗不一樣,只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人數前後對等偶數,一般都是8人或者16人,特殊身份的為24人,古代皇親國戚不一樣,三十六七十二這些都是有的,普通人正常在4人8人和16人這樣屬於最正常的。 我們湘潭縣農村,雙龍轎,一般16人,有錢人家請32人。最少是200一人工錢。 這個抬棺,各地不同,各種各樣的。我抬過可能有二十次,這分那個時期,我小時候也見過一路全白的,全白就是所有上山都有孝帕。並且一路抬棺喊號子,很遠都能聽到,去逝人是男是女,這不多說了。我參加抬棺是分去逝的人,四個抬過,八人抬過,十六人抬過。從前一般老人八人抬棺,棺前拴繩,棺後拴繩子,前有一根由子,後一根由子,一根由子四個人,前後加起來八個人。山區里一般用夾扛,和過去兜子樣,兩根大元木夾著棺,繩子大約三十米長。綁著棺材,如果會拴繩了可以捆綁成字,壽字。這種夾扛一般十六人抬,前八人後八人,上山控繩子多人拉,因山陡坡,就是空手爬上去都難。我外婆去逝就是這樣抬上山的。有一種龍扛,早些午應該有頭有尾的龍扛,單獨一根,但有很多構件,全是鐵匠打岀來的,這種龍扛,一般在小山坡實用。前八人,後八人,外有一個撥靈人,稱十七人。這種抬棺路寬可以擺開,路窄可以一字走。這種龍扛是開改後我才抬過,共抬過三次,都是八十多歲老人才使用這種抬棺。四個人抬棺一般逝者年輕,但年代特別也是不分年齡也抬過。 農村土葬抬棺木(我們哪兒叫抬棺罩),各地風俗不同。 我們哪裡把棺木從家裡抬出後,放在棺罩架子上,等祭典儀式結束,然後把棺罩上面架子(罩頭)按好,每個角四個人,共十六個人將棺罩整個抬起,途中不能停一直到墓地。如果有人需要換休息,一邊走快速個別論換。 在六十年代,是八個人抬棺罩,後來人們改變成十六人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