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內臟水腫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內臟水腫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4-05-11 08:44:46

① 小仔豬水腫病,怎樣治療最有效果呢

豬水腫病是斷奶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疾病,主要發生於剛斷奶仔豬,尤其是生長快、體質健壯的小豬。發病呈散發狀,一窩或一群豬僅1-2頭發病,發病突然,初期體溫升高,後迅速降至常溫或偏低,常便秘。本病特徵性症狀是水腫,體表水腫多見於眼瞼、頭、頸部,甚至全身;內臟水腫則以胃壁常見,尤其是胃大彎、賁門及胃底部,切開水腫部,在黏膜與肌層間有一層透明的或茶色、淡紅色膠腖狀物。水腫也見於結腸系膜、腸系膜淋巴結和體表淋巴結等部位。病豬多表現有盲目行走或轉圈,共濟失調,痙攣或驚厥等神經症狀,後逐漸發展成後軀麻痹,1-2天內在昏迷中死亡。

4.斷奶仔豬不要用高蛋白、高能量飼料,對體重大的仔豬適當控制飼喂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因過剩營養物到後腸,會使大腸桿菌大量繁殖,促發疾病發生。

5.要防止斷奶、轉圈仔豬受涼引發消化不良,造成腸道微生物菌群紊亂,誘發大腸桿菌病。

② 豬水腫病臨床症狀,應該怎麼辦呢

豬水腫病臨床症狀,應該怎麼辦呢?

仔豬水腫病症狀主要有:

拓展:豬水腫病又稱大腸桿菌毒血症、浮腫病、胃水腫。是小豬一種急性、致死性的疾病,其特徵為胃壁和其它某些部位發生水腫。常見的病原菌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

如何有用中葯治療水腫

由於你的表述不夠詳細,僅以我們課本上水腫一章打出來給你,供你參考!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本病證發病率較高,中醫葯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

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水」,並根據不同症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靈樞,水脹》篇對其症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至其發病原因,《素問·水熱穴論篇》指出:「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可見在《內經》時代,對水腫病已有了較明確的認識。《金匱要略》稱本病為「水氣」,按病因、病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又根據五臟證候分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腫》才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這一分類方法至今對指導臨床辨證仍有重要意義。明代《醫學入門·雜病分類·水腫》提出瘡痍可以引起水腫,並記載了「膿瘡搽葯,愈後發腫」的現象,清代《證治匯補·水腫》歸納總結了前賢關於水腫的治法,認為治水腫之大法,「宜調中健脾,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則水濕自除,此治其本也。」同時又列舉了水腫的分治六法:·治分陰陽、治分汗滲、濕熱宜清、寒濕宜溫、陰虛宜補、邪實當攻。分別為完善水腫的病因學說和辨證論治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西醫學中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內分泌失調,以及營養障礙等疾病出現的水腫,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即有賴於脾氣的升化轉輸,肺氣的宣降通調,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合。這些臟腑功能正常,則三焦發揮決瀆作用,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反之,若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導致上述臟腑功能失調,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即可發為水腫。

1.風邪外襲,肺失通調風邪外襲,內舍於肺,肺失宣降通調,上則津液不能宣發外達以營養肌膚,下則不能通調水道而將津液的代謝廢物變化為尿,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2.濕毒浸淫,內歸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癰瘍瘡毒生於肌膚,未能清解而內歸肺脾,脾傷不能升津,肺傷失於宣降,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濟生方·水腫》謂:「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

3.水濕浸潰,脾氣受困脾喜燥而惡濕。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濕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濕停聚不行,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4.濕熱內盛,三焦壅滯「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濕熱內侵,久羈不化;或濕郁化熱,濕熱內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5.飲食勞倦,傷及脾胃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6.腎氣虛衰,氣化失常「腎者水臟,主津液。」生育不節,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上述各種病因,有單一致病者,亦有兼雜而致病者,從而使病情趨於復雜。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腎三臟,與心有密切關系。基本病機是肺失宣降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在發病機理上,肺、脾、腎三臟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如肺脾之病水腫,久必及腎,導致腎虛而使水腫加重;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則脾陽也虛,土不制水,則使水腫更甚;腎虛水泛,上逆犯肺,則肺氣不降,失其宣降通調之功能,而加重水腫。因外邪、瘡毒、濕熱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肺脾;因內傷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脾腎。因此,肺脾腎三臟與水腫的發病,是以腎為本,以肺為標,而以脾為制水之臟,誠如《景岳全書·腫脹》所雲:「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滯,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腫頑固難愈。

【臨床表現】

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的水腫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後及於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皮膚綳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膚鬆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臍突、背平等症。

【診斷】

1.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後及於全身者。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復。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體虛的病史。

3.尿常規、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常規、血沉、血漿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體液免疫、心電圖、心功能測定、腎臟B超等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

鼓脹水腫病是指表現為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一種病證,嚴重的水腫病人也可出現胸水和腹水;鼓脹以腹水為主,但也可出現四肢,甚則全身浮腫,因此本病需與鼓脹病鑒別。

鼓脹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節,情志所傷,久病黃疽、積證,血吸蟲侵襲,勞倦過度,脾虛等。主要病機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臨床上鼓脹先出現腹部脹大,病情較重時才出現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腫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病機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其症狀是先出現眼瞼、頭面或下肢浮腫,漸次出現四肢及全身浮腫,病情嚴重時才出現腹部脹大,而腹壁無青筋暴露。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辨陽水和陰水陽水:多因感受風邪、水濕、瘡毒、濕熱諸邪,導致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而成。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每成於數日之間。其腫多先起於頭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腫甚,腫處皮膚綳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見煩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等表、實、熱證。陰水:多因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引起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所致。起病緩慢,多逐漸發生,或由陽水轉化而來,病程較長。其腫多先起於下肢,由下而上,漸及全身,或腰以下腫甚,腫處皮膚鬆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不煩渴,常兼見小便少但不赤澀,大便溏薄,神疲氣怯等里、虛、寒證。

辨證雖然以陽水、陰水為綱,陽水和陰水有本質區別,但應注意,陽水和陰水之間在一定條件下,亦可互相轉化,需用動態的觀點進行辨識。如陽水久延不退,正氣日虛,水邪日盛,便可轉為陰水;反之,若陰水復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腫勢劇增,又可表現為以實證、熱證為主,而先按陽水論治。

治療原則

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凈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經》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辨證地運用了發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根據上述所論,水腫的治療原則應分陰陽而治,陽水主要治以發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勢壅盛則可酌情暫行攻逐,總以祛邪為主;陰水則主要治以溫陽益氣、健脾、益腎、補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總以扶正助氣化為治。虛實並見者,則攻補兼施。

分證論治

『陽水』

·風水泛濫

症狀:浮腫起於眼瞼,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甚者眼瞼浮腫,眼合不能開,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於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口渴,舌質紅,脈浮滑數。偏於風寒者,兼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如浮腫較甚,此型亦可見沉脈。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方葯:越婢加術湯。

方用麻黃宣散肺氣,發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氣;生石膏解肌清熱;白術、甘草、生薑、大棗健脾化濕,有崇土製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澤瀉,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腫之功。若屬風熱偏盛,可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白茅根以清熱利咽,解毒散結,涼血止血;若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以助麻黃辛溫解表之力;若咳喘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氣定喘;若見汗出惡風,為衛氣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助衛解表;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濕浸漬型論治。

鮮浮萍草,數量不拘,煎水洗浴。用於急性腎炎初期,全身浮腫,頭面尤劇者。以汗出為佳,汗出後宜避風寒,切勿受涼。

·濕毒浸淫

症狀:身發瘡痍,甚則潰爛,或咽喉紅腫,或乳蛾腫大疼痛,繼則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腫。

方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前方中麻黃、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連翹清熱散結,赤小豆利水消腫;後方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強清解濕毒之力。

若膿毒甚者,當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濕盛糜爛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參、土茯苓、黃柏;若風盛而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若血熱而紅腫,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

·水濕浸漬

症狀: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腹脹,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較緩,病程較長。

治法: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葯:胃苓湯合五皮飲。

前方以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蒼術、厚朴、陳皮健脾燥濕,豬苓、澤瀉利尿消腫,肉桂溫陽化氣行水;後方以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健脾化濕,行氣利水。若上半身腫甚而喘,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瀉水而乎喘。

·濕熱壅盛

症狀:遍體浮腫,皮膚綳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沉數。

治法:分利濕熱。

方葯:疏鑿飲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風解表,使在表之水從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薑協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膚之水;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協同商陸、檳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從下而奪。疏表有利於通里,通里有助於疏表,如此上下表裡分消走泄,使濕熱之邪得以清利,則腫熱自消。若腹滿不減,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藶黃丸,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若症見尿痛、尿血,乃濕熱之邪下注膀胱,傷及血絡,可酌加涼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薊、白茅根等;若腫勢嚴重,兼見氣粗喘滿,倚息不得平卧,脈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瀉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濕熱久羈,化燥傷陰,症見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可用豬苓湯以滋陰利水。

至於攻逐,原為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即《內經》「去菀陳壟」之意。但應慎用,只宜於水勢壅盛,症見全身高度浮腫,氣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結,畏食,脈沉有力,正氣尚旺,他法無效的患者。此時應抓住時機,急則治其標,用攻逐之法以直奪其水勢,使水邪速從大小便而去,可選用十棗湯。俟水退後,再議調補,以善其後。

黑白丑各65g,紅糖125g,老薑500g,大棗60g,研極細末或搗爛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對於腎病水腫消水效果良好,但不鞏固。

『陰水』

·脾陽虛衰

症狀: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食少,面色不華,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溫陽健脾,化氣利水。

方葯:實脾飲。

方中乾薑、附子、草果仁溫陽散寒化氣,白術、茯苓、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益氣,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濕,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氣行水。水濕過盛,腹脹大,小便短少,可加蒼術、桂枝、豬苓、澤瀉,以增化氣利水之力。若症見身倦氣短,氣虛甚者,可加生黃芪、人參以健脾益氣。

尚有一種浮腫,由於長期飲食失調,攝人不足,或脾胃虛弱,失於健運,精微不化,而見面色萎黃,遍體輕度浮腫,晨起頭面腫甚,動久坐久下肢腫甚,能食而倦怠無力,大便或溏,身腫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脈軟弱。此與上述脾陽虛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氣虛弱,清陽不升,轉輸無力所致,治宜益氣升陽,健脾化濕,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加黃芪、桂枝,以助益氣升陽化濕之力;陽虛者加附子、補骨脂溫腎助陽,以加強氣化。並應適當注意營養,可用黃豆、花生佐餐,作為鋪助治療,多可調治而愈。

·腎陽衰微

症狀:面浮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滯,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方葯: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腎為水火之臟,根據陰陽互根原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用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兩葯配合,則補水中之火,溫腎中之陽氣;用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通利小便;生薑溫散水寒之氣;白芍開陰結,利小便,牛膝引葯下行,直趨下焦,強壯腰膝。

若心悸,唇紺,脈虛或結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陽被遏,瘀血內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參、澤蘭,以溫陽化瘀;若先見心悸,氣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脈虛數或結或代等心陽虛衰證候,後見水腫諸症,則應以真武湯為主,加人參、桂枝、丹參、澤蘭等,以溫補心腎之陽,化瘀利水。若見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脈虛浮而數,是水邪凌肺,腎不納氣,宜重用人參、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蠣、龍骨,以防喘脫之變。

本證纏綿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症見惡寒發熱,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時可按風水治療,但應顧及正氣虛衰的一面,不可過用表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皮飲為主加減,酌加黨參、黃芪、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葯,扶正與祛邪並用。

若病至後期,因腎陽久衰,陽損及陰,可導致腎陰虧虛,症見水腫反復發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濕,但滋陰不宜過於涼膩,以防匡助水邪,傷害陽氣,可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等治療。

若腎陰久虧,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盛下虛,症見面色潮紅,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腰酸遺精,步履飄浮無力,或肢體微顫等,治宜育陰潛陽,用左歸丸加介類重鎮潛陽之品珍珠母、牡蠣、龍骨、鱉甲等治療。

脾陽虛衰證與腎陽虛衰證往往同時出現,而表現為脾腎陽虛,水濕泛濫,因此健脾與溫腎兩法常同時並進,但需區別脾腎虛的輕重主次,施治當有所側重。

水腫日久,瘀血阻滯,其治療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臨床上常用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等,實踐證明可加強利尿效果。

【轉歸預後】

凡水腫病程較短,或由營養障礙引起的浮腫,只要及時治療,合理調養,。預後一般較好。若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正虛邪戀,則纏綿難愈。若腫勢較甚,症見唇黑,缺盆平,臍突、足下平,背平,或見心悸,唇紺,氣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閉,下血,均屬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氣衰竭,濁邪上泛,出現口有穢味,惡心嘔吐;肝風內動,出現頭痛,抽搐等症,預後多不良,每易出現脫證,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

【預防與調攝】

本病水腫較甚,應吃無鹽飲食,待腫勢漸退後,逐步改為低鹽,最後恢復普通飲食。忌食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營養障礙致腫者,不必過於強調忌鹽,而應適量進食富於營養之蛋白質類飲食。此外,尚須注意攝生,不宜過度疲勞,尤應節制房室,以防斫傷真元,起居有時,預防外感,加強護理,避免褥瘡。

【現代研究】

·腎臟性水腫

1.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鍾氏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病機為脾腎不足、濕熱內阻、氣滯血瘀,創立益氣補腎活血湯,隨症加減治療浮腫48例,結果完全消退40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93.75%。該方對消除蛋白尿,改善造血功能、血壓及免疫功能均有較好的作用[中醫雜志1993;(10):610)信此外,近年在分期分型論治腎小球腎炎方面,療效顯著。葉氏以中醫葯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420例,按病程分為邪盛期和恢復期兩個階段。邪盛期分風熱與濕熱、風寒與寒濕證,以祛邪為主;恢復期分陽虛、氣虛兩型,治療以清化余邪而扶正為法。結果臨床痊癒率83.1%,好轉率16.9%。遠期隨訪310例,絕大多數情況良好[上海中醫葯雜志1993;(7):12)。

2.腎病綜合征

魯氏等對黃芪當歸合劑(二味等量製成)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及動物實驗進行了系列研究,發現該合劑雖然不能直接減少尿蛋白,但能促進肝臟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合成,因此在腎病綜合征存在大量蛋白尿情況下,改善低白蛋白血症和總體蛋白貯備,從而對腎病綜合征起治療作用。通過對實驗性木鼠腎病綜合征模型的實驗觀察,黃芪當歸合劑不僅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還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Bloo。腎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證實本晶在降脂同時還減少了腎小球硬化指數(P<0.01)和細胞外基質的聚積(P<0.01)。表明該合劑在該病治療中不僅能調節蛋白質代謝,還能有效降低高脂蛋白血症,防治腎小球硬化和保護腎功能[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8):478)。

·心源性水腫

近年來,對中醫葯治療充血性心衰及其所致的水腫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沈氏用大劑量萬附葶方[萬年青、附子(先煎)、葶藶子)治療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強心補腎、瀉肺利水為大法,有效率為88.93%[浙江中醫葯雜志1990;(5):195)信張氏用強心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葯用人參(另煎)、附子(先煎)、黃芪、丹參、葶藶子、桂枝、枳殼、澤瀉,總有效率達94%[浙江中醫雜志1992;(9):387)。蔣氏認為老年心衰病位在心,關乎,腎,病理因素為瘀血,病機為陽虛氣弱,水停瘀留,單用西葯效差,臨床用益腎活血湯為主配合小劑量西葯治療72例,顯效率69.4%,認為中西醫結合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醫雜志1993;(2):95)。梁氏等對中醫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探討,認為中醫葯治療心衰有較好的療效,尤其對潛在性心衰、難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黃中毒等患者,更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治療心衰,應強調辨證論治,但不要忽視西醫辨病對治療的參考意義。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的各種檢測手段,准確查明心衰的基礎病變,不僅可判斷預後和療效,同時可避免盲目性和減少失誤,並可使治療用葯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一般而言,中葯治療心衰的適應症多為工-Ⅱ度心衰患者,Ⅲ度心衰及頑固性心衰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情況緊急時,應先用西葯救急,以免貽誤病情。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於心。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腎、肝等臟,反之,他臟病變亦可影響至心而演變為心氣、心陽虛衰或心陽不足、心血瘀阻等,例如肺心病心衰乃因肺病日久不愈,波及脾、腎及心,從而出現咳喘、痰飲、心悸、水腫諸證,此時肺脾腎俱虛,心陽受累,心血瘀阻。治療除溫通心陽、活血化瘀之外,尚須重視溫腎健脾利水以及瀉肺平喘。常選用真武湯加桂枝、黃芪、桃仁、紅花、丹參、地龍、葶藶子等治療肺心病心衰,臨床觀察對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均有明顯療效。心衰乃多種疾病遷延日久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心氣、心陽虛是其病理基礎,血脈瘀滯為中心病理環節,瘀血、痰濁、水飲乃其標實之候。由於瘀血、痰濁、水飲等邪實每在臟腑虧虛的基礎上產生,可見標實乃本虛所致。故治療上強調扶正固本,絕不可標本倒置,一味攻逐,而傷正氣。心衰整個病程中常合並有瘀血。因此,治療心衰應重視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礎上,結合心衰的基礎病變及其病理機制的不同,針對性地選擇用葯。如病因為風心病者,常選用桃仁、紅花、雞血藤、蘇木以活血化瘀通絡。在深人了解心衰的病因病理及其發病機理的基礎上,從中西醫兩方面的理論進行分析探討,尋求結合點,並指導用葯,將能取得更好更確切的療效。例如部分心衰病人曾接受洋地黃化治療,發生了洋地黃中毒,出現傳導阻滯。此時可在基礎辨證的前提下,加用淫羊藿、仙茅、細辛、麻黃、三七等葯物,常可使傳導阻滯改善[中醫雜志1998;39(4):242]。

④ 怎樣治療肝脾腫大

1.
目的:觀察中葯丸劑治療肝炎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之肝脾腫大的療效.方法:強肝軟堅丸(當歸、白芍、丹參、鬱金、鱉甲、生芪等)口服.結果:有效率達到93%.結論:強肝軟堅丸治療肝牌腫大是一種療效好、省時又省錢的好方法.
2.肝硬化病人大多有脾腫大,腫大的程度較急性肝炎顯著而質地較硬。
正常生理狀態下,脾臟靜脈、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等的血液從門靜脈流經肝臟,,匯集於下腔靜脈,進行血液的體循環。肝硬化時肝內循環遭到嚴重破壞,門靜脈系統的血液迴流受阻,使其壓力增高,形成肝硬化的一個重要病理改變,即「門靜脈高壓症」。由於脾靜脈直接流入門靜脈,因此門靜脈高壓可使脾靜脈迴流受阻,網狀內皮細胞和纖維組織增生,脾臟淤血,從而使脾臟充血性腫大。並有脾功能亢進的現象,臨床上稱「肝脾綜合征」。
肝硬化進行性脾腫大則要考慮門靜脈高壓逐漸升高,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因此動態觀察脾腫大,對臨床了解病情有重要意義。
病症簡介:
肝硬化是指由一種或多種原因長期或反復損害肝臟,導致廣泛的肝實質損害,肝細胞壞死,纖維組織增生,肝正常結構紊亂,質地變硬。可並發脾腫大、腹水、浮腫、黃疸、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肝性昏迷等。

養生指南:
一.積極預防:肝硬化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臟實質性變性而逐漸發展的一個後果。
要重視對各種原發病的防治,積極預防和治療慢性肝炎、血吸蟲病、胃腸道感染,避免接觸和應用對肝臟有毒的物質,減少致病因素。
二.情緒穩定:肝臟與精神情志的關系非常密切。情緒不佳,精神抑鬱,暴怒激動均可影響肝的機能,加速病變的發展。樹立堅強意志,心情開朗,振作精神,消除思想負擔,會有益於病情改善。
三.動靜結合:肝硬化代償功能減退,並發腹水或感染時應絕對卧床休息。在代償功能充沛、病情穩定期可做些輕松工作或適當活動,進行有益的體育鍛煉,如散步、做保健操、太極拳、氣功等。活動量以不感覺到疲勞為度。
四.用葯從簡:盲目過多地濫用一般性葯物,會加重肝臟負擔,不利於肝臟恢復。對肝臟有害的葯物如異煙肼、巴比妥類應慎用或忌用。
五.戒煙忌酒:酒能助火動血,長期飲酒,尤其是烈性酒,可導致酒精性肝硬化。因此,飲酒可使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重,並容易引起出血。長期吸煙不利於肝病的穩定和恢復,可加快肝硬化的進程,有促發肝癌的危險。
六.飲食調護: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於消化飲食為宜。做到定時、定量、有節制。早期可多吃豆製品、水果、新鮮蔬菜,適當進食糖類、雞蛋、魚類、瘦肉;當肝功能顯著減退並有肝昏迷先兆時,應對蛋白質攝入適當控制,提倡低鹽飲食或忌鹽飲食。食鹽每日攝入量不超過1~1.5克,飲水量在2000毫升內,嚴重腹水時,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500毫克以內,水攝入量在1000毫升以內。應忌辛辣刺激之品和堅硬生冷食物,不宜進食過熱食物以防並發出血。
肝硬化是由於多種損害肝臟的因素如慢性活動性肝炎、長期酗酒等,長期損害肝臟而引起的慢性進行性肝病。以食慾不振、乏力、齒齦出血、肝掌、蜘蛛痣、黃疸、白蛋白低、脾腫大、腹壁靜脈曲張、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水等為主要表現。晚期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繼發感染等嚴重並發症。肝硬化病人亦是原發性肝癌的高危對象,應注意定期檢查。
對肝硬化可應用中西葯物治療,有一定療效。
【處方】
1.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所用食物應易消化、富營養。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低脂為肝硬化病人選擇飲食的原則。
3.有腹水時要卧床休息,增加營養,並限制鹽的攝入,最好採用無鹽或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以不超過5克(1錢)為宜。
4.腹水明顯時還要限制水的攝入,一般進水量以控制在每日1000毫升(相當於醫院用的鹽水瓶2瓶)。嚴重低鈉血症者,應限制在500毫升以內。
5.伴有食道靜脈曲張者,應避免刺激性的及硬的食物,以免損傷曲張的食道靜脈造成大出血。
6.有肝昏迷可能時,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三餐應以蔬菜為主。
7.禁酒戒煙,不要濫用「護肝」葯物。
8.應定期到醫院作肝功能、甲胎蛋白、超聲波等檢查。
張某多年前得了慢性肝炎,從去年4月起感到全身不適,乏力明顯,右上腹部脹痛,經醫生檢查確治為「慢性肝炎、肝硬化」,醫生矚咐他適量攝入動物優質蛋白,保證身體營養需要。由於病人對疾病知識缺乏,並不引起重視,同時又過度勞累,以致近來出現了行為異常、答話不清、思維遲鈍等肝昏迷前期表現,攝食必須改為低蛋白,甚至禁用蛋白食物,病人家屬對此舉棋不定。這個疑惑也是人們所要了解、應該知道和掌握的常識。說起病毒性乙型肝炎,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吧。病人—旦患肝炎後沒有很好地獲得休息和營養,使得肝細胞進一步受到損害,細胞發生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久而久之導致肝臟組織結構逐步破壞和質地變硬,輕者表現有食慾不振、厭油膩、腹脹、乏力、肝區不適。重者會出現腹水、消化、解毒、凝血功能障礙等肝功能減退,及門靜脈高壓等症狀。應當指出,在肝硬化早期應該注意休息,適當補充優質蛋白,這樣有利於肝細胞修復。如果肝細胞損害加重,勢必會出現肝臟解毒功能明顯下降,此時攝入過多蛋白質,反而得不償失,使體內產生氨過多,血氨含量積蓄而使血氨升高,以致發生肝昏迷。因此出現早期肝昏迷傾向的病人,必須嚴格控制動物蛋白質的攝入。為避免發生負氮平衡,可以補充產氨少地豆類植物蛋白質。盡管使用降氨葯物治療後血氨下降(正常范圍37—81mmol/L),也不能過快或過多地補充動物蛋白質,應該補充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保證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適量限制脂肪攝入。此外,肝硬化病人還應嚴格遵守以下幾點:一、嚴格禁酒,酒精可加重對肝細胞損害,不利於肝細胞修復。二、平時應該避免粗硬食物,如碎骨、帶刺類、硬果類,以防損傷已曲張的食道和胃底靜脈破裂出血。三、出現有腹水、浮腫患者,應該採用低鹽飲食,每日攝鹽量低於2克以下。四、肝硬化病人要保持大便通暢,如侖便秘者,可食用麻油、蜂蜜等,減少氨的積聚,防止肝昏迷。五、少食多餐,這樣有利於肝臟休息,減輕肝臟負擔。
肝硬化腹水經理想的住院治療,多數肝功能可恢復,低蛋白血症可能糾正,肝臟內循環改善。腎濾過率增加,腹水消失。但是,肝硬化腹水的復發率非常高,而且治療越來越困難。所以,出院以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
飲食方面肝硬化患者存在繼發性醛固酮增多,尿鈉排出減少,腎遠曲小管瀦鈉蓄水作用加強,高鹽膳食更進一步增加血鈉水平,可誘發腹水。同時,肝硬化病人蛋白質合成障礙,白蛋白降低,若長時間低蛋白飲食,可加重低蛋白血症,腹水再度出現;但如采進食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則加重肝臟負擔,促使病情惡化。肝硬化患者多存在食道靜脈曲張,進食粗糙食物有可能刺破曲張靜脈。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因此、應強調低鹽、適度蛋白質、低脂肪飲食;進食富含維生素食物、選擇易於消化的細軟食物;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飢餓,戒煙戒酒,注意食品衛生,防止腹瀉。
休息每日保證8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逐漸增加活動量,由休息向半日工作乃至全日工作過渡。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使用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中西葯物,動靜結合,參加體育鍛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傷,參加文娛活動,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肝臟功能恢復與肝細胞再生。預防感染肝硬化患者抵抗能力低下,極易發生腹膜和其他感染。而且肝硬化患者本來就有腹水感染或其他感染的存在。經治療而控制,如控制不徹底、感染再燃或再度感染,使腹水隨之出現。所以,肝硬化病人應避免接觸傳染病者,傳染病流行期間盡量不去公共場所。一旦發生感染,應早期、徹底治。
避免使用損肝葯物常見易致肝損害葯物有200多種,如四環素、辛可芬、銻劑、砷劑、氯丙嗪、巴比妥類、烏拉坦、硫唑嘌呤、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水合氯醛、氯黴素、紅黴素等,應禁用或慎用。防治並發症肝硬化腹水患者容易並發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病、腎臟疾病、潰瘍病、血液病、腹瀉、電解質紊亂等,要積極治療,盡量減少對肝臟損害。
如何發現和治療早期肝硬化 醫葯科普雜志《求醫問葯-開卷有益》作者: 湯新國
我國是乙肝病毒感染和乙型肝炎的高發地區。由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常見,其中主要是乙型肝炎後的肝硬化。在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則以酒精中毒引起的酒精性肝硬化最常見。
一般成人患乙型肝炎,患者通過休息、適當加強營養、輔助中西保肝葯治療,90%可以治癒,僅有10%患者轉變為慢性肝炎。在這10%的慢性肝炎中,其中20%可能發展為肝硬化,1%左右發展為肝癌。所以患乙型肝炎後,絕大多數是可以治癒的。因此,不必緊張與驚慌。
由病毒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的時間可長可短。長的需經20~30年漫長的過程,短的僅需幾個月。因此,患者應做好自我保健,注意療養,維護得好,壽命可無很大影響。
慢性肝炎必須經過肝臟纖維化,才能發展為肝硬化。
如何發現早期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臨床表現不明顯,可以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的症狀,如乏力、食慾差、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右上腹痛、腹瀉等。這些症狀無特徵性,一般胃腸道疾病均可出現,並非早期肝硬化所特有,所以單純靠症狀難以早期發現。早期肝硬化在體檢時,肝臟常腫大,部分患者脾臟腫大,可見蜘蛛痣和肝掌。肝功能檢查多在正常范圍或輕度異常,比較突出的是蛋白方面的改變,如白蛋白減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接近甚至倒置。
那麼,還有哪些檢驗可發現早期肝硬化呢?
1.最理想的金指標是給患者作一次肝穿刺活組織病理檢查。採用1秒鍾穿刺法,採取微量的肝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了解肝臟有無纖維化及結締組織形成。
2.做B超檢查。在早期肝硬化時,可發現肝腫大,肝回聲顯示增強、增粗。一旦發展到晚期,門靜脈內徑增寬大於13毫米,脾靜脈增寬大於8毫米,脾增厚,肝縮小,肝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常伴有腹水。
3.取血檢查4項纖維化的血清學指標。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ⅢP)、Ⅳ型膠原(CⅣ)。其中2~3項有顯著增高,可考慮早期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的治療
1.適當注意休息 不要過度勞累,可參加一般輕工作。
2.飲食 以高熱量、高蛋白質飲食為主,多吃含有豐富維生素(新鮮蔬菜與水果)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過硬而粗糙的食物,禁忌飲酒,勿用損害肝臟的葯物。
3.葯物治療 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採用保護肝臟的中西葯物治療,以改善肝功能。應用抗纖維化治療,如抗纖丸、復方鱉甲軟肝片、γ-干擾素,有抗纖維化作用。若患者體內乙肝病毒復制指標陽性(如HBV-DNA陽性,HBeAg陽性)可應用核苷類抗病毒葯物賀普丁(拉米呋丁)。但是,切忌用葯太多,否則會加重肝臟負擔,對肝病恢復不利。
總之,對於早期肝硬化要力爭早發現、早治療。當肝臟病變尚處於纖維化階段,通過積極治療,病情可以逆轉,有可能完全恢復。若疾病已進展到肝硬化,則通過治療只能爭取緩解。若疾病已發展到晚期肝硬化,患者常出現一些並發症如肝性腦病(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腎綜合征、感染等,則預後不良。

什麼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種原因所致的肝臟慢性、進行性的彌漫性改變。其特點是一種病因或數種病因反復、長期損傷肝細胞,導致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廣泛的肝細胞變性壞死後,肝內結締組織再生,出現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同時肝內肝細胞再生,形成再生結節,正常肝小葉結構和血管形成遭到破壞,形成假小葉。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數年甚至數十年),肝臟逐漸發生變形,質地變硬,臨床上稱這一生理病理改變為肝硬化。
在我國肝硬化比較常見,大多數為肝炎後肝硬化,少部分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由於肝硬化早期經過積極防治,可以逆轉或不再進展,但晚期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肝硬化的防治非常重要。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哪些?
肝硬化的病因可分為以下8類:
(1)肝炎病毒:最常見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部分人發生慢性肝炎,而慢性乙型肝炎又有少部分發展為肝硬化。急性丙型肝炎約一半發展為慢性肝炎,其中10%~30%會發生肝硬化。丁型肝炎病毒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方能發生肝炎,有部分患者發展為肝硬化。
(2)酒精因素:長期大量飲酒導致肝細胞損害,發生脂肪變性、壞死、肝臟纖維化,嚴重者發生肝硬化。
(3)膽汁淤積:長期慢性膽汁淤積,導致肝細胞炎症及膽小管反應,甚至出現壞死,形成膽汁性肝硬變。
(4)淤血因素:長期反復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及肝靜脈阻塞可引起肝臟淤血,使肝細胞缺氧而壞死、變性,終致肝硬化。其中由於心臟引起的肝硬化稱心源性肝硬化。
(5)葯物性或化學毒物因素:長期服用某些葯物,如雙醋酚汀、辛可芬、甲基多巴等可導致葯物性肝炎,最後發展為肝硬化。長期接觸某些化學毒物,如四氯化碳、砷、磷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
(6)代謝紊亂:銅代謝紊亂,見於肝豆狀核變性。鐵代謝紊亂,見於血友病、半乳糖血症、纖維性囊腫病、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貯積病、酪氨酸代謝紊亂症、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以上情況與遺傳代謝缺陷有關,均可導致肝硬化。
(7)寄生蟲感染:血吸蟲感染在我國南方多見,可導致血吸蟲病,進一步引起肝臟纖維化導致肝硬化。人體感染華枝睾吸蟲後治療不及時可發生肝硬化。
(8)其他因素:高度營養不良可致肝硬化,還有少部分肝硬化原因不明。

如何診斷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症狀典型的確診容易,但部分患者可以無典型的臨床症狀,處於隱匿性代償期,此時確診有一定困難。因此,診斷肝硬化是一綜合性診斷。
(1)有病毒性肝炎、長期嗜酒、長期營養不良、血吸蟲病或化學葯物中毒等病史。
(2)症狀:早期(代償期)有食慾不振、腹水、惡心、腹瀉、肝脾輕度腫大、血管痣,晚期(失代償期)有腹水、出血傾向、黃疸、肝掌、脾腫大、肝體積縮小等。
(3)肝功能檢查:代償期肝功正常或輕度異常,失代償期肝功明顯異常,血漿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其比例倒置,蛋白電泳γ球蛋白明顯增加。
(4)血象檢查:脾功能亢進者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嚴重時全血細胞減少。
(5)食管鋇透或內鏡檢查,有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
(6)B超檢查:肝臟大小變化、表面和形態,回聲改變,門靜脈、脾靜脈增粗,有腹水,可見液性暗區,脾體積增大。
(7)肝組織學檢查:有纖維隔形成且小結節性或混合結節性增生者可確診。

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有什麼區別?
慢性肝炎其主要病理改變為肝細胞壞死後其網狀纖維結構支架塌陷,形成纖維瘢痕。另一種是肝細胞再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同心性結節。慢性肝炎臨床診斷要點,除病史在1年上下可資參考外,應具有下列各項條件:①經常或反復出現症狀,一般健康情況下降,勞動能力明顯減退。②肝腫大,質度在中等硬度以上,可有觸痛,有的伴有脾腫大。增多的蜘蛛痣與肝掌,在診斷上有一定意義。③肝功能呈慢性損害,尤其有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改變者。
臨床上可分為:①慢性活動性肝炎: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食慾減退、腹脹、腹瀉)及全身乏力。活動後症狀可惡化,黃疸緩慢加重,有肝區痛,偶有右上腹痛。有肝臟腫大且伴壓痛。轉氨酶、麝濁等肝功能檢查均有不同程度陽性改變。②慢性非活動性肝炎:症狀一般不多,活動後症狀並不惡化,偶有乏力、食慾差,可偶有右上腹脹滿感,肝腫大多無壓痛,肝功能多屬正常范圍。
肝硬化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肝、脾腫大,脾大極為常見。但要排除可能引起脾腫大的疾病,如瘧疾、黑熱病和血吸蟲病等。脾腫大在診斷中有一定意義。應用X線檢查食管或胃底有無靜脈曲張,對確定肝硬化的診斷極有價值。一般從病史、體征、肝功試驗與慢性肝炎鑒別診斷並不困難,四溴酞酚磺酸鈉(BSP)試驗極有幫助,超聲波檢查可協助診斷,肝臟活檢可以確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但要嚴格掌握其適應症。

肝硬化的病理學特點和分類是什麼?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臟疾病。其特點是肝細胞反復慢性變性壞死,繼之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使肝臟正常小葉結構破壞和血液循環途徑發生改變,造成肝臟變形、縮小、變硬,並形成結節狀而致肝硬化。早期無明顯症狀,後期則出現不同程度的門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的表現。
肝硬化的分類復雜而繁多,有的按病因分類,有的按病變分類,各有優缺點。目前,一般按國際肝病研究(IASL)分類,按病因則分為病毒性肝炎性、酒精性、膽汁性、隱匿性肝硬化;按病變則分為小結節型、大結節型、大小結節混合型和不完全隔型肝硬化。國內常結合病因、病變及臨床表現綜合進行分類,分為門靜脈性(相當於小結節型)、壞死後性(相當於大結節型及大小結節混合型)、膽汁性、淤血性、寄生蟲性及色素性肝硬化。最常見的是門脈性肝硬化,其次為壞死後肝硬化及膽汁性肝硬化。

肝硬化臨床上分幾期?
肝硬化臨床上分為代償期及失代償期。代償期又可稱為隱匿期,可無症狀,常規肝功能檢查正常。當有臨床症狀時,已進入失代償期,主要有倦怠、乏力、納減、腹腫、兩�痛,肝功能顯著減退,腫大的肝臟常會縮小,且出現腹水、浮腫、黃疸、發熱等。肝硬化的失代償期臨床表現可歸納為兩癥候群,即由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所引起。

何謂早期肝硬化,其臨床表現是什麼?
早期肝硬化系指臨床上無任何特異性症狀或體征,肝功能檢查無明顯異常,但在肝臟組織學上已有明顯的病理變化。國內外研究均已證實,早期肝硬化患者,肝內各種膠原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Ⅰ、Ⅲ型膠原沉積增多為主。晚期肝硬化以Ⅰ型增多為主,早期以Ⅲ型為主,隨著肝纖維化的進展,Ⅰ/Ⅲ型膠原比率由1增至1.59,Ⅰ型膠原纖維增多,參與結締組織的形成,其可逆性強,主要見於晚期肝硬化。
由於早期肝硬化在臨床上無任何特異性的症狀和體征,故處於亞臨床的病理變化階段,但有部分病人可有如下表現。
(1)全身症狀:主要有乏力、易疲倦、體力減退。少數病人可出現臉部色素沉著。
(2)慢性消化不良症狀:食納減退、腹脹或伴便秘、腹瀉或肝區隱痛,勞累後明顯。
(3)體征:少數病人可見蜘蛛痣,肝臟輕度到中度腫大,多見於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一般無壓痛。脾臟可正常或輕度腫大。
上述臨床表現常易與原有慢性肝病相混淆或不引起病人的重視。

肝硬化病人為什麼容易出現臍疝和股疝?
在肝硬化伴有腹水時,因腹內壓增高很易引起疝氣,在腹壁薄弱點處突出,尤以臍疝較為常見,臍凸出時伴有靜脈曲張,故局部呈藍紫色,也有疝癖形成者。當腹水消失,腹內壓降低時,疝即消失。疝也可出現於腹水積聚之前,這可能是小腸脹氣造成腹內壓增高所引起。小腸內氣體增多與細菌在腸道內過度繁殖,消化與吸收不良、腸動力減弱而蠕動減少、肛門排氣障礙以及門靜脈壓增高、腸壁發生水腫等因素有關。

肝硬化時易發生消化性潰瘍的原因有哪些?
肝硬化時發生消化性潰瘍的機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粘膜微循環障礙:門脈高壓時,上消化道粘膜下靜脈、毛細血管阻塞性擴張淤血,微循環障礙,能量代謝紊亂,使粘膜缺乏營養,細胞壞死,形成糜爛、潰瘍、出血性病變。因此認為與慢性靜脈淤血造成的缺氧有關。
(2)胃酸作用:肝硬化時胃酸往往增高,當門腔靜脈分流形成後,正常存在於門靜脈血液內的促胃酸分泌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胺等)不通過肝臟滅活,而直接流入體循環,使胃酸分泌亢進,引起粘膜的糜爛或潰瘍。
(3)內毒素血症:門脈高壓時,腸道吸收的內毒素經側支循環直接進入體循環,引起內毒素血症而導致消化道出血。
(4)肝功能損害:尤其並發肝腎綜合征者,由於有毒物質在體內瀦留,可直接破壞粘膜屏障,造成上消化道粘膜的糜爛、潰瘍或出血。
(5)感染因素:肝硬化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發生感染。感染可作為一種應激因素,使機體處於應激狀態,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過多,內臟血管收縮,使粘膜血供障礙,易發生潰瘍。

肝硬化病人為什麼容易疲倦乏力?
疲倦乏力是指人體易疲勞,自感體力下降,精神欠佳,身心難以堅持等情形。其程度自輕度疲倦感覺至嚴重乏力,乏力程度與肝病的活動程度一致。產生乏力的原因:
(1)患者往往長期食慾不振,進食量減少,導致人體吸收熱量不足,不能滿足自身營養需要。
(2)肝功能異常,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的中間代謝障礙,致能量產生不足。
(3)肝臟損害或膽汁排泄不暢時,血中膽鹼脂酶減少,影響神經、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
(4)肝硬化時乳酸轉變為肝糖元過程發生障礙,肌肉活動後乳酸蓄積過多,引起乏力。
(5)肝硬化時維生素E吸收障礙,引起營養性肌萎縮和肌無力。

肝硬化病人有哪些胃腸道症狀?
(1)食慾減退:為最常見症狀,有時伴惡心嘔吐,多由於肝硬化導致門脈壓力高,胃腸道阻性充血,胃腸道分泌與吸收功能紊亂所致。
(2)腹瀉:相當多見,表現為大便不成形或稀便,無膿血及粘液。多由腸壁水腫,脂肪吸收不良,煙酸的缺乏及寄生蟲感染、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引起。少部分肝硬化其他症狀不明顯,而以腹瀉為主要表現。
(3)腹脹: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由於肝硬化時胃腸蠕動功能障礙、低血鉀、胃腸脹氣、腹水過多或肝脾腫大等原因所致。
(4)腹痛:引起的原因有脾周圍炎、肝細胞進行性壞死、肝周圍炎、門靜脈血栓形成和(或 )門靜脈炎。腹痛也可因伴發消化性潰瘍、膽道疾病、腸道感染等引起。

肝硬化引起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肝硬化時常有程度不等的貧血,其中2/3為輕至中度,主要為正常細胞性或小紅細胞性貧血,偶見巨細胞性貧血。引起貧血的原因:
(1)溶血:使大量紅細胞長期淤滯在脾竇而發生溶血。
(2)脾功能亢進:對紅細胞破壞增加,引起貧血。
(3)由於脂肪代謝紊亂,血漿中有某種異常類脂質可引起溶血。
(4)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物質的攝入不足、吸收不良和利用障礙。
(5)在非酒精性肝硬化時,失血和缺鐵可能是貧血的重要原因。
(6)晚期病例常有紅細胞生成抑制和鐵的利用障礙。

肝硬化病人有哪些皮膚的改變?
肝硬化患者皮膚變化表現為面色灰暗或面色黝黑,往往色素沉著,這種皮膚改變往往是長期病程後形成,一般稱為「肝病面容」。原因如下:
(1)由於失代償性肝硬化時,肝功能減退,肝臟對體內雌激素的滅活減少,雌激素增加,引起體內硫氨基對酪氨酸酶的抑製作用減弱,酪氨酸變成黑色素的量增多所致。
(2)肝硬化者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肝臟不能代謝垂體前葉所分泌的黑色素細胞刺激素,促使黑色素分泌增加。
此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患者表現為皮膚黯黃,無光澤,還可有皮膚黃褐斑及黃色瘤形成,系血內類脂質濃度增高,沉積於皮膚所致。

肝硬化患者為什麼會有出血傾向?
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現牙齦出血,鼻腔出血,皮膚摩擦處有淤點、淤斑、血腫等,女性出現月經量過多或經期延長,或為外傷後出血不易止住等出血傾向。原因有:
(1)由於肝功能減退,由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等減少,導致凝血功能下降,化驗可發現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活動度下降。
(2)肝硬化者多脾大,脾功能亢進,血小板數量減少,同時血小板功能也下降,使得止血作用減弱。
(3)肝硬化患者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維生素C缺乏,維生素K利用障礙,血內抗凝物質增加。
一般來說,隨著病程進展,肝病程度加重,出血傾向更明顯。
3.
脾腫大是肝炎和肝硬變常見的體征之一,屬於中醫「痞塊」或「積聚」范疇。
肝脾腫大的治療應根據肝病的主症,並考慮到濕痰、瘀血凝聚和毒熱入絡的特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養血柔肝、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濕熱未清者,輔以清利;毒熱入血者,輔以清熱解毒;脾虛者、健脾;氣血不足者,益氣養血。活血消痞葯物的應用:常用赤芍、丹皮、澤蘭、藕節、丹參,以涼血活血而消痞。濕熱已清而正氣已虛者,常用復肝扶正湯。若見痞塊堅硬日久者,常用鱉甲、龜板、牡蠣、阿膠、地龍等組成的復肝軟肝縮脾湯。若見濕熱毒邪蘊結者,常用復肝解毒湯。
根據中醫:「養正則積自除」的理論,以脾胃氣血不足,作為肝脾腫大發病機制的重要因素。對久治不愈的肝腫大或脾腫大的患者,著重培補脾胃,並用一些消瘀化堅葯物,如復肝調和肝脾,復肝逆轉化纖效果較好。切忌一味攻伐。不要長期使用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破瘀攻伐之品,以防損肝。治療肝硬變,主要使肝臟變軟,脾臟縮小,已有的食管靜脈搏曲張減輕或消退。如果治療中,肝見縮小,脾反增大,食管靜脈搏曲張無減輕,則不是好效果,應該調整用葯。反之,治療中脾臟回縮肝臟只有變軟而無回縮,甚至增大者,經查如無癌變指征,常是肝臟再生代償現象,是好效果。這種患者往往症狀和肝功能者隨著好轉,而且預後較好。

閱讀全文

與內臟水腫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早期痔瘡的治療方法 瀏覽:632
簡單的讓奶多的方法 瀏覽:326
物理研究方法及舉例 瀏覽:140
鋼琴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123
另類教學方法日本電影 瀏覽:182
新鮮橄欖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532
鍵盤保存方法圖片大全 瀏覽:325
三爪拉馬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542
亢奮型孩子的教學方法 瀏覽:564
簡單方法鉤包包 瀏覽:114
新花椒怎麼晾乾保存方法 瀏覽:756
切開排膿在中醫算什麼方法 瀏覽:880
教學方法陳舊教師缺乏醫學背景 瀏覽:990
竹筒酒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7
qq紅包語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47
怎麼裁剪落肩袖方法 瀏覽:383
快速系繩子的方法圖解 瀏覽:122
測量天線角度的方法 瀏覽:983
用戶研究方法一舨分為兩大類 瀏覽:897
寶寶肥皂過敏的治療方法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