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求治療腎病綜合症的中葯方子
第一個方子:製作原料:
中葯當歸30g、黃芪60g
服用方法:
煎劑每日一劑
功效:
可促進蛋白合成
第二個 腎病綜合徵用激素治療是根本,效果非常好.就算是用中葯治療也不應該排斥激素.因為激素少量吃是不會有什麼副作用的.
第三 治療腎病綜合症的中葯制劑
申請號/專利號: 200410098449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腎病綜合症的中葯制劑,它包括下列用量的原料:附子15克、乾薑15克、肉桂15克、蒼術20克、雲苓30克、澤瀉30克、川芎15克、紅花10克、丹參30克、雙花30克、連翹30克、半枝蓮30克、半邊蓮30克、龍葵30克、阿膠10克、鹿角膠15克、芡實20克、坤草30克、甘草15克。上述中葯制劑針對腎病綜合症中脾腎陽虛、水濕泛濫型,病症為:外感風寒邪乘體質之虛,飲食勞倦、色慾房勞、傷及脾腎、陽氣衰憊、內外合邪致高度水腫、胸腹積液、小便量少、面白少華、腰膝酸軟、怯冷形寒、納呆便溏、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具有療效快、徹底、不復發、無毒副作用、成本低等綜合優點。
申請日: 2001年11月18日
公開日: 2005年08月10日
授權公告日:
申請人/專利權人: 孫燕明
申請人地址: 河北省雄縣大營鄉北大陽村
發明設計人: 孫克良
專利代理機構:
代理人:
專利類型: 發明專利
分類號: A61K35/84;A61P13/12
①肺脾氣虛:面黃乏力,腹滿納差,氣短,易外感,大便稀溏,舌淡齒痕,脈弱。治宜益氣健脾。
方葯:黃芪30克,黨參、白術、山葯、茯苓、五味子各10克,當歸、丹參各15克,甘草3克。中成葯: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散,玉屏風散。
②脾腎陽虛:腰痛腰酸,面色白,畏寒肢冷,倦怠便清,舌胖潤,脈沉弱。治宜溫補脾腎。
方葯:制附片、桂枝、白術、山葯、仙靈脾各1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15克,乾薑6克。中成葯:金匱腎氣丸。
③肝腎陰虛:手足心熱,腰酸腰痛,頭暈頭痛,咽干口渴,舌紅苔少,脈沉細或弦細。治宜養陰滋腎。
方葯:生地、麥冬、白芍各15克,山萸肉、丹皮、枸杞子、菊花、五味子、茯苓各10克。中成葯: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
④氣陰兩虛:腰膝酸軟,倦怠乏力,手足心熱,舌略紅苔薄有齒痕,脈沉細數。治宜氣陰兩補。
方葯:黃芪、地黃各20克,黨參、山葯、五味子、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中成葯:貞芪扶正膠囊,生脈飲。
⑤外感: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面目浮腫,苔薄,脈浮。治宜疏風宣散。
方葯:風寒者:麻黃、桂枝、荊芥各10克,生薑、甘草各6克。風熱者:銀花、連翹、竹葉各15克,桔梗、蘆根各10克,薄荷、甘草各6克。中成葯:感冒清熱沖劑,銀翹解毒丸。
⑥水濕:水腫凹陷,腹脹泛惡,尿短少,苔白膩,脈濡緩。治宜滲利水濕。
方葯:桂枝、大腹皮、蒼術、陳皮、防己各10克,茯苓皮、澤瀉各20克,生薑皮6克。
⑦濕熱:胸脘痞悶,口苦口黏,口乾不欲飲,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
方葯:革蘚、石韋、滑石各10克,車前子、白茅根、茯苓各15克,燈心草6克。
⑧血淤:面色晦暗,唇色紫暗,舌暗紫或有淤斑淤點。治宜活血化淤。
方葯:丹參、益母草、赤芍、當歸各15克,川芎、桃仁、紅花各10克。中成葯:血府逐淤丸。
⑨濕濁:惡心嘔吐,頭昏嗜睡,面色灰滯,口中尿臭,苔膩。治宜降氣化濁。
方葯:旋復葯15克,代赭石20克,半夏、蘇葉、黃連各10克,生薑2汁匙。
⑶ 腎盂腎炎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①濕熱下註:小便頻急,灼熱刺痛,尿少色黃赤混濁,或者惡寒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數。治宜清熱利濕通淋。
方葯:大黃、黃柏、扁蓄、瞿麥、滑石、通草各10克,土茯苓、萆薛、車前草各15克。中成葯:三金片,分清五淋丸。
②脾腎兩虛: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腰酸神疲,舌淡脈細弱,或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治宜補氣益腎。
方葯:黨參、黃芪、白術、山葯、茯苓、杜仲各12克,熟地、菟絲子、金櫻子、枸杞子各15克。
⑷ 治腎病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中西醫結合
取長補短
對於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等單純中醫或西醫治療效果不理想的疾病
,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手段,可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中西葯各自的
優勢。在激素及免疫抑制葯物使用的各個不同階段,結合中醫辨證論
治,可充分發揮中醫葯的代激素作用,避免西葯的副作用,縮短用葯
周期。
慢性腎臟病除了早發現,早治療外,經常服用一些中
葯葯膳,也有防治作用。為此,幾種常用葯膳——
老鴨燉蟲草老鴨1隻,蟲草5~10克,生薑兩片。可補腎填精,提
高免疫力。
烏魚茯苓苡仁湯烏魚1條,茯苓10克,赤小豆15克,苡仁10克。
可清熱化濕,補氣利水。
黃芪燉母雞母雞1隻,生黃芪100~150克,生薑兩片。可補氣健
脾利水。
芡實粳米粥芡實30克,蓮子10克,苡仁10克,粳米50克。可補氣
健脾,益腎澀精,消除蛋白尿。
山葯天地湯山葯250克,天花粉15克,生地15克,生黃芪9克,麥
冬9克,煎湯代茶。可健脾益腎,降低血糖。
洋參蟲草飲西洋參10克,蟲草3~5克,煎湯代茶頻頻飲用。可補
氣益腎,扶正固本。
⑸ 腎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理、法、方、葯是中醫辨證論治密不可分的四個環節。治法是在辨清癥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後,有針對性地採取的治療方法。它是指導組方遣葯和選擇中成葯的指導原則。因而中醫學常說:「法隨症立,方從法出,方以葯成。」可見理、法、方、葯四位一體,缺一不可。
中醫的治法有多種,結合腎臟病患者臨床表現的特點,常見的中醫症侯,以及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腎臟病常用的中醫治法可以概述如下:
發汗解表法
腎臟病患者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反過來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使原來的腎臟疾病加重,如水腫加重、蛋白尿及血尿反復、腎衰患者的血肌酐上升等。因此,對腎臟病患者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不能等閑視之。
中醫的發汗解表法是通過宜發肺氣,調暢營衛,開泄腠理等作用,使人體縶縶汗出,從而使肌表的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它的優點是可以因症、因人、因時而異,使邪祛而正不傷;對病毒性感冒具有特效;還可避免部分抗生素的副作用。
發汗解表法有辛溫解表法、辛涼解表法、扶正解表法諸種。辛溫解表法適宜於風寒表徵。常用方為桂枝湯、杏蘇散、九味羌活湯。麻黃湯為峻汗之劑,不宜選用。若夏令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則宜用藿香正氣散,散寒與化濕並進。辛涼解表法適宜於風熱表徵。常用方為銀翹散、桑菊飲。扶正解表法適宜於虛入外感,扶正的目的是有利於鼓邪外出,且祛邪而不傷正。
常用方為人參敗毒散、荊蘇參豉湯(自擬方:荊芥、蘇葉、黨參、豆豉)、加減葳蕤湯、小柴胡湯。其中小柴胡湯在《傷寒論》中雖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因方中的葯物扶正與祛邪兼顧,且柴胡的葯理作用具有較好的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故常引申為扶正解表之方劑,臨床效如桴鼓。
使用發汗解表劑時要避免「閉門留寇」,也就是說要暫時停用原先的補益的方葯,集中力量表散外邪,以利迅速截斷病程。因為補益之品有戀邪之弊。另外,要注意輕煎以充分發揮葯效。
解毒利咽法
咽炎、齶扁桃體炎是腎炎發病與反復加重的重要誘因之一。如蛋白尿及血尿常因咽炎、齶扁桃體炎的發作而加重。現代醫學主張運用抗生素及手術摘除齶扁桃體。中醫學認為咽喉是肺、胃之門戶,咽炎、齶扁桃體炎主要責之於肺胃熱毒上攻。因而,治法為清熱解毒、利咽散結,常用方有銀翹散、五味消毒飲、銀菊玄麥海桔湯(銀花、野菊花、玄參、麥冬、胖大海、桔梗)。
利水退腫法
水腫是腎臟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現代醫學稱之為「腎性水腫」。根據其發生的機制又可細分為腎病性水腫和腎炎性水腫兩類。腎病性水腫責之於血管內外的液體交換失衡,主要由於尿蛋白的大量丟失,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所致。腎炎性水腫責之於機體內外的液體交換失衡,主要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致使水、鈉瀦留。
中醫治療腎性水腫的長處在於調整恢復有關臟腑的功能並協調水、氣、血三者的關系,即重視機體對水液代謝的自調能力,所以退腫不易反復,且無副作用,同時患者的體力恢復亦較好。此外,也較輸注白蛋白或血漿以擴容利尿更為經濟。現將利尿退腫諸法分述如下:
(1)宣肺利水法
適宜於腎性水腫急性期,症屬肺氣不宜者,即前賢所謂的「開鬼門」、「汗法」。常用方為越婢加術湯、越婢五皮飲、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車五皮飲(五皮飲加麻黃、車前草、車前子)。
(2)活血利水法
適宜於血淤水停者,其發生機制多為水病及血病。如女性患者因腎性水腫可致閉經,腎病綜合征患者伴發腎靜脈血栓時應首選此法,活血利水並進,俾淤去腫消。常用方為加味當歸芍葯散(當歸尾、白芍、川芎、白術、茯苓、澤蘭葉、懷牛膝、丹參)。
(3)行氣利水法
適宜於氣滯水停者。若系脾氣壅塞,脘腹脹滿水停,常用方為導水茯苓湯、胃苓湯。若因肝氣郁結水腫加重者,應在利水的同時及時配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類方葯,並輔以情志護理,俾肝氣條達,水液運行。
(4)清熱利水法
適宜於濕熱內蘊者。濕熱之邪常膠著難解,病程纏綿,治宜守方,切勿急於求成。辨識濕熱宜分清孰重孰輕及病位重心,用葯方能恰到好處。若為下焦濕熱,可選八正散、大橘皮湯;若濕熱彌散三焦,濕重於熱者用三仁湯;濕熱並重者用杏仁滑石湯。
(5)溫陽利水法
適宜於陽虛水停者。脾陽虛則選用實脾飲。腎陽虛而水停宜用濟生腎氣湯,腎病撤減激素太快而現水腫反復者,該方效著且葯效持久。若心腎陽俱虛,水氣凌心者,常選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對尿毒症性心包炎,我們曾以苓桂術甘湯合生脈飲,益氣溫陽蠲飲而收效。
(6)健脾益氣利水法
適宜於脾氣虛水停者,常用方為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春澤湯、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湯加味、參苓白術散加味。
(7)育陰利水法
適宜於陰虛水停者。因施治較為棘手,為防滋陰膩滯和利水傷陰,宜選甘寒清補之品與甘淡或甘寒利水葯並用,常用方為豬苓湯、六味地黃湯加味。
(8)益氣養陰利水法
和溫腎滋陰利水法適宜於氣陰兩虛和腎陰陽兩虛水停者。前者選參芪地黃湯合五皮飲;後者宜選用濟生腎氣湯。
通腑瀉濁法
通腑瀉濁法即中醫學的「下法」。主要是運用瀉下葯通導大便,排除腸胃積滯,使濁邪從下竅而出。結合腎臟病患者而言,此法主要常用於腎衰患者。現代醫學認為,尿素氮75%由尿中排出,25%由腸道隨糞便排出,因而近年來問世的口服腸道吸附劑,如氧化澱粉等,就是著眼於導瀉,以降低尿素氮。然而在臨床運用中出現了腹瀉過多,患者體力不支;胃脘不適,難以受納;尿素氮雖降而患者症狀不減的情況。中醫通腑瀉濁法的長處在於結合患者的個體癥候特點,靈活地運用大黃,不僅無以上弊病,且在降低尿素氮的同時,患者便調納香神振,確有扶危救急之功。
運用大黃治療始自唐代,近20多年來大黃治療腎衰已成常規,方法多採用灌腸。實驗研究提示:大黃有降低尿素氮、降解血內中分子量含氮化合物等促使體內毒物排出和減少其毒害,改善腎功能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運用大黃尤注重在選擇制劑、用量、煎法、配合扶正葯四個方面下工夫。
生大黃適宜於腸胃積熱、大便燥結的患者,用量為3~20克,要注意掌握各個患者的有效治療量。生大黃宜後下,便前常有輕微腹痛感,不必過慮,便後迅失。對於大便偏干而脾胃虛弱或者是年老的慢性腎衰患者,則宜選用制大黃同煎,用量為3~20克。有時還可採用配服麻仁潤腸丸或連翹敗毒丸等成葯以圖緩瀉。由於腎衰患者正氣多虛,縱然腑氣不通,亦多為本虛標實症,所以應採用扶正攻下法方合病機,如此可避免一意攻下後正隨邪脫的險候。若系脾胃虛寒大便偏干者,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制大黃;若系肝腎陰虛而致便秘者,常用六味地黃湯加大黃;倘若氣陰兩虛兼有大便秘結者,常用參芪地黃湯加大黃;若系腎陽虛而兼大便偏干者,可用腎氣湯加制大黃。此外,若痰熱中阻較甚且大便干結者,可暫不配扶正葯,而選用黃連溫膽湯加生大黃以清化痰熱、通腑瀉濁為首務。運用通腑瀉濁法一般掌握葯後每日排便兩次為度,過多則傷正氣。對於腎衰大便並不秘結或反而溏薄,甚至腹瀉的患者,則不宜選用大黃,倘若濫用之則有「虛虛」之弊。
⑹ 中醫怎樣治療以蛋白尿為主的IgA腎病
(1)健脾益氣。脾氣虛損者,症見面色少華,氣短乏力,納差腹脹,口淡不渴,四肢酸懶,舌淡潤,脈象沉弱。治宜健脾益氣,方用加減參苓白術散(黨參、茯苓、白術、扁豆、陳皮、山葯、薏苡仁、蓮子、蓮須、砂仁)。
(2)健脾固腎。脾腎氣虛者,症見腰膝酸軟,夜尿較多,舌胖潤嫩有齒痕,脈象沉小。宜健脾固腎,方用參苓白術散加補骨脂、覆盆子、金櫻子。
(3)益氣養陰。氣陰兩虛者,症見面色淡黃,全身乏力,腰膝酸軟,納差腹脹,手足心熱,口乾喜飲,大便干結,舌質略紅,舌體稍大有齒痕,脈象沉細,方用參芪地黃湯(黨參、生黃芪、生地、山萸肉、山葯、丹皮、茯苓、澤瀉)。
(4)宣暢三焦。三焦氣滯水腫者,症見全身水腫,腹脹而痛,下肢腫脹而硬,可有胸悶、納差等症。治宜宣暢三焦,方用加減導水茯苓湯(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肉桂、蘇葉、杏仁、陳皮、大腹皮、滑石、生甘草、防己、廣木香、木瓜、厚朴、牛膝、車前子)。
(5)活血化瘀。凡瘀血徵象明顯,如腰痛固定、刺痛,面色晦暗,唇色青紫或暗,肢麻,痛經,經行不暢,經色紫暗,舌質淡暗或暗紅,或青紫,舌有瘀斑、瘀點,脈象沉澀。偏陰虛者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偏氣虛者用桂枝茯苓丸加味,瘀血兼水停者用桂枝茯苓丸合五皮飲加減(桂枝、茯苓、赤芍、桃仁、陳皮、大腹皮、桑白皮、生薑皮、牛膝、車前子、防己)。
(6)清利濕熱。濕熱明顯者,症見面部痤瘡感染,胸悶不飢,上腹痞滿,口苦口黏,口渴而不欲飲,尿黃而赤,大便黏滯不爽,舌苔黃膩質紅,脈象滑數。當清利濕熱,方用三仁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淡竹葉、滑石、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