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篆刻刀法常識
1.篆刻知識一:什麼叫篆刻刀法
刀法是篆刻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段。
元代以前印章多為鑄造。即使需假刀刻的玉、牙、骨等印章材料,也因硬度較高,需要藉助於琢磨器械。
用刀刻制印章,是隨著印章與書畫藝術結合,藝術印章需要量驟增,井發現軟質石料成為印章主要材料後,制印才逐漸形成以刻為主。篆刻刀法也隨之成為人們有意識追求的篆刻技法。
經過幾代篆刻家的探索,被總結為14種刀法(一說為13種)。執刀的方法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講究執刀,就像寫字作畫講究執筆、彈琴講指法一樣,不規范的方法往往會成為技巧發揮的障礙。
篆刻執刀看起來是手部握柄,操作起來便須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這些部位的力量協調貫注,執刀姿勢正確與否至關重要。
有效的執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運轉自如,能隨意調整入刀的深淺度,便於運刀穩健輕捷。常用的執刀法有兩種。
2.篆刻有哪些技法
篆刻技法-邊款知識和鈐印法 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稱陰文為「款」,陽文為「識」內容是署作者名號、年齡、刻制日期、地點,也有註明該印師法的來源,表達作者的藝術見解、附刻詩文,甚至配以圖案等等,文字各體兼備,形式極為豐富,是印章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
刻款如逢橋鈕,瓦鈕以孔之間兩面為左右,獸鈕則刻者面對獸尾,刻款位置以左側為主,刻不下可順序向前、右、胸前續刻,也有隻刻於頂端的。 鈐印前必先刷凈石屑,蘸勻印泥,使內勁均勻地著力於印面各部位,輕輕揭紙即可。
印章用後宜用軟布搓凈,軟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 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簽挑剔,不可用金屬利器刻制。 怎樣臨刻邊款 邊款有雙刀刻,單刀刻。
白文大都是單刀,朱文用雙刀,練習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側先寫後刻,刻完拍墨檢查效果,熟練後不妨先將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鋒角一按即成「點」,從右向左刻去即成「橫」(微見右高左低),從上向下刻即成「豎」,在一豎結束時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鉤」,上鋒向左斜刻成「撇」,下鋒角向上按即成「捺」。
各種字體的刻法均須多琢磨實踐,自能觸類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譜中名家所刻邊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學習借鑒。
初學者如文句組織困難,以只署單款(作者名字)為宜。 怎樣拓邊款 1、將皂水洗凈刻款一側,均勻地塗上清水或極稀的白芨水。
覆以連史紙或薄宣紙,務使紙面平整。 2、紙面壓上它紙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貝紙覆蓋,隔紙輕刷每個部位,並不斷更換拓紙緊貼印石,力求款識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濕紙,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層濃度合宜的墨(先在廢紙上拍去第一層濃墨),在拓紙(緊貼石面的第一層紙)上逐層輕捷拍打,從無字處折至有字處,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勻凈為止(墨色濃淡,厚薄可以靈活掌握)。
5、待拓紙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時揭下則起皺。 附:如拓紙與石游離,則說明石上油污未洗凈,如局部脫起,可用唾沫輕塗脫處吸乾後再反覆補刷。
3.篆刻的基本常識
初學篆刻的基本常識 [刻刀]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
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
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自製印床價廉實用。
(?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 [筆墨 硯刷]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
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
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篆刻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
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後刻,故稱。
金屬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隨後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
種類有秦印、漢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迴文印、花押印、關防、閑章等。秦漢及魏晉時期,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水準頗高。
隋唐以來,亦 各有其時代特徵及風格。北宋米芾、元代趙孟俯、王冕均為篆刻名家。
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類)刻印,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學日漸發展。
B. 篆刻什麼是陰刻陽刻 陰刻陽刻的技巧詳細說下!好的我加分!!
一、陽刻又稱朱文,即紅字白底;陰刻又稱白文,即紅底白字。陰刻就是將書寫的文字筆畫刻去,陽刻則是把文字筆畫留住,將其餘刻去。
二、篆刻的刀法有很多,清朝的時候有人竟然總結出來了幾十種,但是歸納來看就兩種:沖刀和切刀。我觀察了國內很多篆刻高手的操作,加上自己對篆刻20年的探索,發現主要用途最廣的是沖刀。切刀的高手都是出在清末的浙派,現在這樣刻的人已經不多見了。
三、沖刀的手法很簡單,以一指、二、三指捏住刀柄,四指抵住石頭就可以刻了。一般來講沖的時候白文刻出的筆畫橫切面呈v字形,樓主知道用刀是有角度的了吧?陽文刻出的筆畫橫切面成倒的v字形。用刀的時候要一鼓作氣,不可以猶豫和過多的修飾,以免線條孱弱。當然要注意收的住刀,避免將手刻傷。
講述畢竟很難講的清楚,這都是我的經驗,樓主可以找一段視頻看看,就一目瞭然了。網上有韓天衡等的篆刻教學視頻,可以參考一下。提供一個網址:http://www.56.com/u11/v_MzU4MzMxNzY.html
C. 篆刻的詳細步驟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篆刻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篆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在此我們將以石材為例,通過刻朱文印、白文印、刻邊款及拓邊款來給大家講講篆刻的基本技法。
一.工具:
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二.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三.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驟一
章法的籌布: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在印面刻制;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步驟四
刻制與修整:依據印文選用合適的刀法來刻制,刀法可分切刀與沖刀二種。
步驟五
邊欄的處理:印文工整,邊欄要工整;如印文斑剝,邊欄也要寫意自然。作邊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驟六
邊款:刻印之後,在印章左邊刻上作者字型大小、刻制年月等,謂之邊款或具款。
步驟七
邊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與古銅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濕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驟八
印泥的使用:鈐印時,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將印面輕輕擊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擠壓。
步驟九
鈐印:將蘸好印泥的印章,對准應鈐蓋部位輕輕落下,用力鎮壓。
步驟十
鈐畢:印章用過後,應用棉花擦拭乾凈,收存起來備用,並小心勿使碰撞。
D. 篆刻刀法的執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講究執刀,就像寫字作畫講究執筆、彈琴講指法一樣,不規范的方法往往會成為技巧發揮的障礙。篆刻執刀看起來是手部握柄,操作起來便須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這些部位的力量協調貫注,執刀姿勢正確與否至關重要。有效的執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運轉自如,能隨意調整入刀的深淺度,便於運刀穩健輕捷。常用的執刀法有兩種。 刀柄側斜,以刀角入石。指實掌虛,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順逆的沖刻。其中橫沖是以刀外向傾斜,刀鋒右角插入石中。運刀時.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豎沖則以中指撥刀,上下向運刀沖刻。逆沖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後抵,卧刀柄於掌側「虎口」,自下向前推沖。運用沖刀法時無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沖刀法適宜刻白文印,沖刀要用力適度、均勻,用力過猛或入刀太深,會感到運刀艱澀難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過小或不均,入刀淺:則刻出的線痕會飄浮、纖弱。沖刀法便於表現印文圓潤流動的筆勢,線條遒勁挺拔。 在印文筆畫兩側施刀,用兩刀或兩刀以上把印文筆畫的實線刻出。朱文印是沿筆畫兩側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將筆畫之外的印底剔鏟掉,使印文筆畫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暢貫氣、線條均勻。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鰍背狀,產生書法中鋒用筆所具有的力透紙背、渾厚飽滿的藝術效果。
用雙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筆畫內側兩面施刀,把筆畫實線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筆畫線條。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勻利索,印文輪廓線清晰、光潔。 雙刀法每一筆畫都要兩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運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運刀方向,轉動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線條右側施刀.最後用切刀將線條起止遺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指印文筆畫用單線刀跡完成,用於刻細白文。在印文筆畫實處用刀。單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採用重刀復刻。不過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顯出復刀的刀跡。單刀刻法要求運刀隱健、肯定,構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飾的效果。
刀法是篆刻藝術形式美的表現手段。具有熟練的刀法技巧,能夠操刀自如盡隨筆意,達到起止凝重、達刀流暢、轉折靈動,能肯定,准確地表現印文線條的的韻律美和造型美.同時刀法運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產生出的流動、毛澀、斑駁、冶鑄痕等金石韻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見筆意,筆中寓刀韻,刀筆互不相害.韻吐雋永、和諧統一。
總結:
正入正刀法:正鋒入石,刀干與石面略有角度。
單入正刀法:側鋒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劃。
雙入正刀法:側鋒入石,兩刀成一劃,方向相反。
復刀法:側鋒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劃時,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沖刀法:正鋒或側鋒入石,向前推進。
切刀法:側鋒入石,向下壓切。稍具前推之勢。
澀刀法:側鋒入石,磨擦前進。
遲刀法:側鋒入石,用力重,稍退即進,行動緩慢。
舞刀法:側鋒入石,一左一右,回盪前進。
輕刀法:正鋒或側鋒入石,力輕淺刻。
埋刀法:正鋒入石,刀鋒壓低,貼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貼石面,鏟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無刀可言,只用於轉折處之虛筆。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經解釋後,即知實在沒有多少玄奧之處,而只是切沖兩式刀法的活用,正鋒與側鋒的不同而已。
修整和擊殘刀法
在刻印過程中,有不稱意的地方,可以用復刀或補刀方法修飾整理。復刀是在原刻不盡如意時迫加用刀以彌補,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滿。復刀應注意後加刀與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顯出復刀的痕跡。補刀是在作品完成時,對表現不夠充分,或技巧發揮不夠理想的地方加以調整修飾。補刀的刀法可區別與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諸法。復刀和補刀是為了精益求精,避免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反傷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韻味。
擊殘是借鑒古璽印流傳久遠形成的斑駁殘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種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塊面較整,顯得呆板時,可用刀角戳殘,鈴印後即可顯現透氣的感覺;朱文印的筆畫繁復擁擠處,可將某線條敲斷或減弱,以求疏鬆靈動;或將過於方正嚴實的外框、印角擊殘,增加自然生動的趣味。「擊殘」應是出於構圖和印面藝術效果通盤規劃的藝術處理,看似隨意的擊敲,如無駕馭材質機理和用力適度的能力反而會功虧一簣,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無把握時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