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腦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

腦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

發布時間:2024-01-02 05:34:03

『壹』 腦CT怎麼

1、CT平掃:
(1)橫斷位掃描:
①掃描體位:橫斷位掃描為常規掃描。患者仰卧於掃描床上,頭置於頭架中,下頜內收,頭顱和身體正中矢狀面與檯面中線垂直,兩外耳孔與檯面等距。特殊病人的掃描體位根據需要作適當調整。
②掃描基線:聽眥線。
③掃描范圍:從聽眥線平面連續向上掃描至頭頂。
④掃描參數:層厚5~10mm,掃描范圍可在定位像上設定。
⑤重建參數:視野25cm,重建間距(增量)5~10mm,根據需要確定重建演算法。


(2)冠狀位掃描:患者體位有頦頂位和頂頦位。頦頂位是把掃描頭架換成冠狀位頭架,病人仰卧於攝影床上,肩背部墊高,兩手置於身體兩側,兩膝屈曲,頭部下垂,並盡可能後仰,使聽眥線與檯面趨於平行,正中矢狀面與床面中線重合。頂頦位是病人俯卧於掃描床上,兩手平放於胸側,兩腿伸直,頭置於頭架內,下頜盡可能前伸,並緊靠床面,頭顱後仰,兩外耳孔與檯面等距,正中矢狀面與檯面中線重合。X線與被檢部位垂直,掃描范圍包全被檢部位,層厚與重建間隔,視被檢部位情況選擇2~5mm。頭皮下軟組織病變,首選冠狀位掃描,病變較小時,可在病變處用膠布固定一小橡皮用於定位,避免遺漏病灶。


2、增強掃描技術:顱腦增強掃描分為平掃後增強和直接增強掃描兩種方法。平掃後增強是在平掃基礎上加做的增強掃描。直接增強掃描是注入對比劑後的逐層連續掃描。增強後的掃描時間依據病變的性質而定。與血管有關的病變,如腦血管畸形、動脈瘤等,轉移瘤、腦膜瘤等可在注射對比劑50ml時開始掃描;顱內感染、囊腫等,可在注射對比劑60秒後開始掃描;顱內轉移瘤、腦膜瘤等,可在注射對比劑6~8分鍾後開始掃描。頭部增強掃描可用平掃的參數,也可只對病變部位進行薄層掃描。
(四)後處理技術:
根據疾病診斷的需要,靈活選用窗寬、窗位。顱腦CT圖像常用腦窗攝影。窗寬80~100HU,窗位35HU左右。顱底、內聽道病變;顱腦外傷;顱骨病變,或顱內病變侵犯顱骨,必須加設骨窗。骨窗的窗寬1000~1400HU,窗位300~500HU。耳鳴及疑橋小腦角區病變者,應調節窗口技術,以觀察內聽道有無擴大,並根據需要對局部進行放大。頭皮下軟組織病變,用軟組織窗攝影:窗寬300~400HU,窗位35~45HU。

『貳』 腦梗死的輔助檢查

主要包括腦結構影像評估、腦血管影像評估、腦灌注及功能檢查等。
(一)腦結構影像檢查
1.頭顱CT
頭顱CT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腦結構影像檢查。在超早期階段(發病6小時內),CT可以發下一些細微的早期缺血改變:如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皮層邊緣(尤其是島葉)以及豆狀核區灰白質分界不清楚和腦溝消失等。但是CT對超早期缺血性病變和皮質或皮質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尤其後顱窩的腦乾和小腦梗死更難檢出。大多數病例在發病24小時後CT可顯示均勻片狀的低密度梗死灶,但在發病2-3周內由於病灶水腫消失導致病灶與周圍正常組織密度相當的『模糊效應』,CT難以分辨梗死病灶。
2.頭顱MRI
標準的MRI序列(T1、T2和Flair相)可清晰顯示缺血性梗死、腦乾和小腦梗死、靜脈竇血栓形成等,但對發病幾小時內的腦梗死不敏感。彌散加權成像(DWI)可以早期(發病2小時內)顯示缺血組織的大小、部位,甚至可顯示皮質下、腦乾和小腦的小梗死灶。結合表觀彌散系數(ADC),DWI對早期梗死的診斷敏感性達到88%~100%,特異性達到95%~100%。
(二)腦血管影像學
1.頸部血管超聲和經顱多普勒(TCD)
目前腦血管超聲檢查最常用的檢測顱內外血管狹窄或閉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無創手段,亦可用於手術中微栓子的檢測。目前頸動脈超聲對顱外頸動脈狹窄的敏感度可達80%以上特異度可超過90%,而TCD對顱內動脈狹窄的敏感度也可達70%以上,特異度可超過90%。但由於血管超聲技術操作者主觀性影響較大,且其准確性在總體上仍不及MRA/CTA及DSA等有創檢查方法,因而目前的推薦意見認為腦血管超聲檢查(頸部血管超聲和TCD)可作為首選的腦血管病變篩查手段,但不宜將其結果作為血管幹預治療前的腦血管病變程度的唯一判定方法。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計算機成像血管造影(CTA)
MRA和CTA是對人體創傷較小的血管成像技術,其對人體有創的主要原因系均需要使用對比劑,CTA尚有一定劑量的放射線。二者對腦血管病變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均較腦血管超聲更高,因而可作為腦血管評估的可靠檢查手段。
3.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腦動脈的DSA是評價顱內外動脈血管病變最准確的診斷手段,也是腦血管病變程度的金標准,因而其往往也是血管內干預前反映腦血管病變最可靠的依據。DSA屬於有創性檢查,通常其致殘及致死率不超過1%。
(三)腦灌注檢查和腦功能評定
1.腦灌注檢查的目的在於評估腦動脈血流在不同腦區域的分布情況,發病早期的快速完成的灌注影像檢查可區分核心梗死區和缺血半暗帶區域,從而有助於選擇再灌注治療的合適病例,此外其還有評估神經保護劑療效、手術干預前評估等作用。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腦灌注檢查方法有多模式MRI/PWI、多模式CT/CTP、SPECT和PET等。
2.腦功能評定 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腦電圖等對認知功能及情感狀態等特殊腦功能的檢查方法。

『叄』 腦出血腦CT和磁共振哪個好

腦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是腦血管病的非損傷性診斷手段,不僅可以早期確診,而且能夠精確了解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圍、有無腦室穿破以及血腫周圍腦組織情況。在腦出血的影像診斷上,各有優點。�腦CT掃描對半球的腦出血診斷率為100%,即使較難鑒別的出血灶都能明確診斷,並能明確顯示血腫周圍的水腫,兩者引起的佔位,血液破入腦室、蛛網膜下腔,各型梗阻性腦積水等。動態腦CT掃描能觀察血腫變化的情況。�磁共振成像對腦出血的診斷率也是100%,雖然急性期磁共振成像檢查不具特徵性,但對病灶小或後顱窩的出血灶顯示較CT掃描為好。� 腦CT掃描與磁共振成像檢查在腦出血診斷上相比較,急性期CT掃描優於磁共振成像檢查。腦CT掃描檢查腦出血早期能安全、迅速明確診斷,價格便宜,且檢查速度快,不合作的病人更應優先選擇。故急性期腦CT掃描是首選的檢查方法。腦出血急性期磁共振成像檢查速度較慢,不能高度合作的病人難以完成檢查,且費用昂貴,急性期一般不用磁共振成像檢查。在觀察病程的轉歸上,磁共振成像檢查優於腦CT掃描。出血的亞急性期或血腫的消退期,CT掃描可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診斷有時困難,需藉助碘造影劑仍然有不滿意之處。而此期以磁共振成像檢查,可清楚地顯示血腫的特徵性形態,故對亞急性期血腫是較好的檢查方法。在出血的慢性期或後遺症期,已呈囊狀液態,磁共振成像檢查和CT掃描均能檢出,但因磁共振成像檢查費用高,故仍以腦CT掃描為首選檢查方法。

閱讀全文

與腦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契爾氏藍精靈使用方法 瀏覽:924
權純雨的訓練方法 瀏覽:679
測量液體黏度的方法 瀏覽:987
ora01034解決方法 瀏覽:85
打開三星小窗口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15
皮草毛領的鑒別方法 瀏覽:592
白醋泡苦瓜的正確方法 瀏覽:490
手工剝玉米皮根部快速方法 瀏覽:297
液體中壓強的簡易測量方法 瀏覽:700
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原則 瀏覽:263
增加糖耐量的最佳方法 瀏覽:70
x1到2y的計算方法 瀏覽:192
雷區取水時間計算方法 瀏覽:927
形容想出好方法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951
財智賬戶卡登錄企業手機銀行方法 瀏覽:754
bim構件連接方法 瀏覽:871
如何用物理方法恢復散光 瀏覽:685
外螺紋加工方法有哪些 瀏覽:145
蜂保溫最佳方法 瀏覽:265
冬天電動汽車耗電快解決方法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