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煎葯的步驟和方法
1.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延長葯物的煎煮時間。一般來說,需先煎的飲片,經武火煮沸後文火煎煮10一20分鍾後再與用水浸泡過的其他葯物合並煎煮。有些葯物因臨床治療需要可適當延長煎煮時間,如:
(1)礦物、動物骨甲類飲片,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打碎先煎20分鍾,方可與其他葯物同煎。如生蛤殼、生龍骨、生龍齒、生紫石英、生寒水石、生石決明、生珍珠母、生瓦楞子、鱉甲、龜甲、鹿龜霜、生磁石、生牡蠣、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銅等。
(2)某些有毒飲片可經過先煎1-2小時達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如含有毒成分烏頭鹼的生川烏、生草烏或制附子,經1~2小時的煎煮後,可使烏頭鹼分解為烏頭次鹼,進而分解為烏頭原鹼,使毒性大為降低。
2.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葯物因煎煮時間過久所造成的成分散失。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一般來說,在其他群葯文火煎煮15~20分鍾後放入需後下的飲片再煎煮5~10分鍾即可。
(1)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分的飲片不宜煎煮時間過久,以免其有效成分散失,一般在其他群葯煎好前5-10分鍾入煎即可。如降香、沉香、薄荷、砂仁、豆蔻、魚腥草等。
(2)含有久煎後有效成分易破壞的飲片也需後下,一般在其他群葯煎好前l0-l5分鍾入煎即可。如鉤藤、苦杏仁、徐長卿等。
3.包煎
包煎即是把需包煎的飲片裝在紗布袋中,扎緊袋口後與群葯共同煎煮。需要包煎的葯物主要有以下幾類:
(1)含粘液質較多的飲片宜包煎,以免在煎煮過程中粘煳鍋底。如車前子、葶藶子。
(2)富含絨毛的飲片,宜包煎,以免脫落的絨毛混入煎液後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如旋覆花、枇杷葉等。
(3)花粉等微小飲片,因總表面積大,疏水性強,故也宜包煎,以免因其漂浮而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如蛤粉、蒲黃、海金沙、六一散等。
4.烊化(溶化)
一些膠類,蜜膏類中葯不宜與群葯同煎,以免煎液粘稠而影響其他有效成分的煎出及結底煳化。可將此類葯置於已煎好的葯液中加熱溶化後一起服用。也可將此類葯置於容器內,加適量水,加熱溶化或隔水燉化後,再對人群葯煎液中混勻分服,如阿膠、鱉甲膠、鹿角膠、龜鹿二仙膠等。
5.另煎
一些貴重中葯,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減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葯渣吸附引起的損失,需在另器單獨煎煮取汁,再將渣並入其他群葯合煎,然後將前後不同煎煮的葯液混勻後分服。一般飲片通常需另煎30~40分鍾。如人參、西洋參、西紅花等。質地堅硬的貴重葯,如羚羊角、水牛角應單獨煎煮2~3小時。
6.對服
對於液體中葯,放置其他葯中煎煮,往往會影響其成分,故應待其他葯物煎煮去渣取汁後,再行對入服用,如黃酒、竹瀝水、鮮藕汁、薑汁、梨汁、蜂蜜等。
7.沖服
一些用量少,貴細中葯宜先研成粉末再用群葯的煎液沖服,避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葯渣吸附而影響葯效。如雷丸、蘄蛇、羚羊角、三七、琥珀、鹿茸、紫河車、沉香、金錢白花蛇等。
8.煎湯代水
對於質地泡松、用量較大,或泥土類不易濾凈葯渣的葯物,可先煎15-25分鍾,去渣取汁,再與其他葯物同煎,如葫蘆殼、灶心土等。
(1)中葯正確煎葯方法擴展閱讀:
在煎煮葯物時,其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
這時需要將葯液濾出,再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充分利用葯材,避免浪費,保證療效,一劑葯最好煎煮兩次,將兩煎葯汁混合後再分裝。
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或遵醫囑。
㈡ 中葯如何煎服
中葯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臨床治療的需要,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科學的中葯劑型體系。眾所周知,臨床療效主要取決於葯物的治療作用。正確的煎服方法可以確保中葯有效的治療作用,減輕或者消除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歷代醫家無不重視中葯的煎服法,處方之末,必定「書其服餌之節」,這個「服餌之節」就是煎服中葯的注意事項。
一、煎葯
1、煎葯容器
一般用砂罐或搪瓷容器,不用鐵質器具,以免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葯效。容器大小要適宜,煎葯時還應加蓋,防止有效成分揮發和煎液量減少。
2、用水
中葯湯劑均以水為溶劑進行煎煮,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生活飲用水皆可用來煎葯,用水應根據葯物的重量、葯物質地、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等因素而定,加水量的多少對煎出量及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都有重大影響。傳統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後淹沒葯材2-3厘米,二煎時浸面與葯材表面相平為度,水應一次加足,不能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幹了加水重煎。
3、浸泡
中葯煎前浸泡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解,還能縮短煎煮時間,避免中葯有效成分耗損或破壞過多。一般煎前葯物宜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莖葉宜浸20-30分鍾,根、根莖、種子、果實宜浸泡50分鍾,一般葯劑以浸泡45分鍾為宜。
4、煎煮火候及時間
中葯煎煮一般用武火(大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小火)煎煮以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煎煮時間是以文火(小火)時間計算的,解表葯多第一煎10至15分鍾,二煎10分鍾,不宜久煎,滋補葯多煎30分鍾至40分鍾,一般性葯多煎20至25分鍾。一些質輕漂浮水面的葯物,在煎熬至水沸後,最好翻動一下,便於充分提出葯性。
在中醫臨床上,某些葯物還有特殊的煎法,在葯方中醫生都會註明。
(1)先煎葯: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葯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有毒性葯物亦需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2)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鹼,煎煮時間超過20分鍾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採用後下方法。
(3)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覆花等。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覆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熱葯液將葯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葯物,用熱葯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葯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葯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採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葯物細粉不能與群葯一起煎煮,多採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葯粉溶於葯液中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葯物的作用又可節省葯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5、煎煮次數及取葯
為了充分利用葯材,更好發揮葯效,一般中葯煎煮兩次,滋補葯物可增加一次,中葯煎好後用紗布過濾並混合,取汁總量約200-300毫升。
二、服葯
1、給葯時間
一般葯物宜在進食前1小時或進食後2小時服用;急性病可隨時多次給葯;滋補葯和開胃葯宜飯前服;消食異滯葯和對胃腸有刺激的葯宜飯後服;安神葯和潤腸通便葯宜睡前服;祛蟲攻下葯宜清晨空腹服用;調經葯宜在來經行前數日開始服用;解表發汗葯可隨時服用;特殊葯物的服用時間應遵醫囑。
2、給葯方法
一般病證每日中葯一劑,每劑二煎或三煎;急症、高熱和危重病人酌情每日2-3劑或遵醫囑;發汗葯和瀉下時應中病即止;嘔吐病人宜少量頻服或先服少量薑汁後在服;病在口腔或咽喉者宜緩慢頻服或隨時含服。
3、服葯溫度
一般葯物宜溫服,寒證用熱葯宜熱服,熱證用寒葯宜涼服,涼血止血葯宜冷服,發汗解表葯宜熱服。
㈢ 如何煎葯請詳細說明
中葯湯劑歷史悠久,看似平常,實則大有學問。葯效的高低與煎葯的用具、
水量、火候、時間和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要使葯效高,必須掌握正確的煎葯
方法。
■煎葯用具
以砂鍋或無破損的搪瓷器皿為最好,不用鐵、鋁製品。
■用水與水量
煎葯水以潔凈為原則,自來水、井水皆可。加水量以超過葯物1~2厘米為度;
慢性病人及兒童用水可酌減。
■火候
一般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再用慢火(文火)煎熬。也有單純用急火或慢火煎
的,要遵醫囑。
■時間與次數
一般頭煎沸滾後半小時為宜,二煎的加水量與時間,按頭煎的二分之一為適
宜。據試驗,兩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葯得到的有效成分要多。因為葯物煎煮後,
溶劑形成兩部分,一部分在葯物之內,另一部分在葯物之外,形成兩種不同的濃
度。當葯物內部有效成分的濃度大於外部時,可繼續向外釋放,到濃度相等時,
就不再向外釋放了。所以必須換水重煎,使有效成分繼續向外釋放。因此,中葯
湯劑一般煎兩次為宜。
■具體方法
先用冷水將葯浸泡半小時到1小時後再煎。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植物細胞
慢慢膨脹、破裂,蛋白質及澱粉等也會逐漸溶解在水中,不會阻滯有效成分的釋
出,所以葯效較高。如用開水煎葯,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澱粉等會產生凝固現
象,使細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留在凝固體內不易釋出,葯效就
不能充分發揮。煎葯時要避免葯液溢出或過快熬干,也不要反復揭蓋,以避免有
效成分揮發。
根據葯物的功效、毒性的不同,要採取不同的煎葯方法。如解表、清熱類葯
宜急火煎,時間要短,否則會降低葯效,改變葯性;厚味滋補葯如肉蓯蓉、熟地
之類,宜慢火久煎,時間要長,使葯中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釋出。某些毒性葯物如
烏頭、附子之類,亦應慢火久煎,才能減低毒性,增加葯效。
許多人都煎過中葯,但是真正掌握煎葯要領的人卻不多。有人認為中葯的煎煮時間越長越好,有人把買來的中葯一股腦兒全倒入鍋中,根本不考慮處方上寫的「先煎」和「後下」,有人甚至把中葯直接倒入沸水中煎煮。其實這些做法全都不對,那麼,如何正確地煎煮中葯呢?
一、選擇合適的器具。
煎中葯時最好用砂鍋或砂罐煎。砂鍋、砂罐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中葯里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而且它們受熱均勻,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如果沒有砂鍋,可以用白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代替。煎葯最忌使用鋁、鐵、銅等金屬器皿。因為這些金屬易與中葯發生化學反應,可降低葯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二、控制水量。
煎中葯時加水過量會使葯液過多,葯汁濃度過低而影響葯效;但若加水太少,則不僅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還很容易煎焦。
正確的加水量應該是在輕輕按住中葯時,讓水面高出葯物2厘米左右。水量的多少還要根據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煎葯時間的長短適當增減。
三、先用水泡。
煎葯前應當先用冷水浸泡中葯,使中葯變軟、細胞壁膨脹後再煎煮。這樣,隨著水溫的逐漸增高,葯物的有效成分才更容易煎出。
以植物的花、葉、莖為主要成分的葯物可浸泡20分鍾左右;以植物的根、種子、果實等為主的葯物應當浸泡30~60分鍾。8
治療外感的祛邪葯物,浸泡時間稍短;治療內傷的滋補類中葯,浸泡時間可稍長。
四、掌握好火候。
煎葯的火候一般分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兩種。煎葯時要根據中葯的性質與治療需要,選擇武火急煎或以文火緩煎。需要煎煮較短時間的中葯,宜用武火急煎;需要煎煮較長時間的中葯,則宜用文火緩煎。
用武火煎葯時,水分蒸發快,葯液容易外溢。所以煎中葯多數採用先武後文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待煎沸後改用文火緩煎。
五、控制好煎葯時間。
煎葯時間的長短應根據病情和葯性來定。煎葯時間可分為3種:
1.輕辛發散類中葯多為治療外感疾病的發汗解表葯,這類葯多由花、葉、全草等組成。其葯性輕揚發散,味芳香,含有較多揮發油。這類中葯的煎煮時間宜短。f
煎第一次時,要求在葯煎沸後再煎煮10分鍾左右;煎第二次時,要求在煎沸後再煎5分鍾左右。B
2.滋補調理類中葯多為調補人體氣血和陰陽平衡的葯物,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這類葯物第一次煎時,要在煎沸後再煎30~60分鍾;第二次煎時,要在煎沸後再煎20~30分鍾。C
3.其它葯物第一次煎時,一般在煎沸後再煎15~20分鍾;第二次煎時,要在煎沸後再煎10~15分鍾左右。
煎煮中葯時,還應按醫師的處方要求處理,如「先煎」、「後下」等。
煎煮中葯確實有挺多講究。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煎葯方法,才能使中葯發揮出更好的療效。
㈣ 中葯的正確熬法是什麼
煎葯的方法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鍾,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鍾。滋補類葯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5.特殊葯的煎煮:先煎葯:一些質地堅硬的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
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510分鍾投入鍋內。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熬中葯的講究
中醫中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葯,不知如何煎服為好。現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葯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葯的容器。煎熬中葯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定,在葯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葯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葯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葯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葯內所含的鞣酸質、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葯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葯物入鍋後,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葯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葯宜少放水;小孩葯要少放水,發汗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葯,以免葯物表面蛋白質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葯時,為了使葯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性成份的中草葯,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有些貴重葯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並要用文火細煎。煎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後用文火。如解表發汗的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葯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後再煎20分鍾左右。此外,絨毛類葯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於抓的特殊葯物,先煎、後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葯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葯時間
也有講究。解表葯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汗的目的;祛寒葯也宜熱服;解毒葯、止咳葯、清熱葯則應冷服;滋補葯宜空腹溫服,易於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葯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葯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後服葯,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葯物更應飯後服;瀉下葯須空腹時服,而不宜於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後則應停葯;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蟲葯早晚空腹時服,利於驅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葯,充分發揮葯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葯,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薑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葯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葯更要謹慎。中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葯物發生化學作用,降低葯效。